2011年高考语文专题训练:文言虚词(9)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精品系列课件之文言虚词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精品系列课件之文言虚词

(三)副词。 1.犹且,尚且。 ①向为身死而不受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五人》) (《促织》) (《鱼我》)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 ②(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①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②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返回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 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 )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 (《项脊》) (《廉颇》)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五人》)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 雪,……至于泰安 (《登泰》)
杳不知其所之也
(《归去》) (《逍遥》)
(《阿房》)
2.放在“所”字后,组成所字结构,翻译为 “到……去”
返回
一僧欲之(1)南海,询 1)动词,可译为“到”、 于唐僧,久之(2),唐 “往”。(2)助词,调 僧不之(3)应。其独往, 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 其待也与?均之(4)二 不译。(3)代词,可译 为“他”。(4)指示代 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夸之(5)于唐僧:“此 词,表近指,可译为 何难之(6)有?”唐僧 “这”。(5)代词,可 曰:“汝之(7)百折不 译为“这件事”。(6) 挠,实可钦佩。然汝之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 (8)言亦过矣,君将骄 译。(7)助词,用在主 而笑之(9)乎?”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8)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9)人 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 译为“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整理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整理

2011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整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完整版)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完整版)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

晚年病目,闭门闲居。

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

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

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2011年高考文言文课内文言虚词例析

2011年高考文言文课内文言虚词例析

2011年高考文言文课内文言虚词例析【而】1、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又”。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又”。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后“而”表并列。

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接着”“就”。

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接着”“就”。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8、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连词,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连词,表示假设(递进)关系10、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1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1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14、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

还有的认为是承接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6、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代词,可译为“哪”“什么”。

4、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011年高考文言虚词详解

2011年高考文言虚词详解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危乎高哉!(《蜀道难》 危乎高哉!(《蜀道难》) !(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唉呀! 唉呀 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用在句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为什么惶惶不安, 为什么惶惶不安 想要到哪里去呢?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师说》 4、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
副词。 二.副词。 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 "为什么 怎么 。 为什么"怎么 为什么 怎么"。 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2011届高考文言虚词

2011届高考文言虚词

作主语、宾语、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 解析】 是代词的用法; 用在动词、 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 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 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 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 ……其……? 表选择问, “其……其……?”表选择问,是连 词的用法; 还可以表假设, 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 是连词的用法。 是连词的用法。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 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 有读懂虚词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有读懂虚词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 而不是 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 用法。主要注意三点: 用法。主要注意三点:
1.这里的 “ 理解 ” 就是指能根 这里的“ 理解” 这里的 据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 法。
以上双中时有出现。掌握它 们,有助于理解文意。
文言虚词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 “者”“所”“之”等); 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 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词); 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④修饰限制(如副词);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 息道: 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 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 师旷在面前陪坐着,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 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 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 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 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 师旷答道: 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 说话,所以撞他。 晋平公说: 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 师旷说: 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 说的话。 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 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 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20个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释2011

20个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释2011

20个高考文言虚词用法例释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常見文言虛詞整理一、安1、怎么,哪里。

例:(1)尔安敢轻吾射!(2)安求其能千里也?(3)又安敢毒邪?(4)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5)安能复为之下乎!(6)安能抗此难乎?(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8)君安与项伯有故?(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10)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2、安全,安定。

例:(1)可以为富安天下。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谢庄遂安。

(4)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3、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什么。

例:(1)君谓计将安出?(2)欲安所归乎?(3)沛公安在?(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5)洞庭君安在哉!(6)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6、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

例:(1)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2)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3)孔明恰才心安。

(4)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二、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壹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1)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2)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4)朝而往,暮而归。

(5)掩口胡卢而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秦师轻而无礼。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2011)

高考18个文言虚词(2011)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1.代词
你(们)的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 爱不若燕后
它(们)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他(们)
我自己 这 那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先生其此类乎
诸君其筹之
2.副词
(推测)大概
(希望)应当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 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赤壁赋》)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 赋》)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2、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 东南飞》)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1.代词
你 若入前为寿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 这、这样、如此 缘木而求鱼也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及,比得上 像,似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文言虚词(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2011高考(虚词)语文教师用

2011高考(虚词)语文教师用
注 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 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
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 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 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
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 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 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 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 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一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 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一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 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 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 长安中歌之曰: “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长安中歌之曰: 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 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 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 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 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 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 窥长安。 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 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 免 。 南山群盗起 ,以赏为右辅都尉, 迁执金吾, 督大奸猾。 三辅吏民 甚畏之。 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 数年卒官。 疾病且死, 戒其诸子曰: 丈夫为吏, 正坐残贼免, 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 思其功效 ,则复进用矣。 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 , 其 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 羞辱甚于贪污坐臧。 慎毋然 !” 赏四子皆至郡守 ,长子立为京兆尹 , 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选自《汉书 酷吏传 酷吏传》 选自

高考文言文虚词训练(完整稿)

高考文言文虚词训练(完整稿)

5、其(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连词:1、表选择(其……其……)
2、表假设。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 人不服。 11、其信然乎,其妄耶?
5、其(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2、何(疑问代词、副词)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豫州今欲何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1、介词,相当于“于”的用法。
2、助词,表各种语气。 3、形容词词尾。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8、所(助词/代词)
助词,一说为代词。常为:所+动词。
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
过之。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7、所以
用法主要有两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15、与(实词之动词用法)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史记》)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0911)

高考文言文虚词专题(0911)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 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 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 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代词用法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
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答案:A】
⑪⑫⑴来; ⑬相当于“而”;
⑭拿;⑮在;
⑯⑱因,由于 ⑰率领; ⑲因为; ⑳与
(1)连词用法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5)相关练习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第二节文言虚词
课时作业
基础自测
一、(2010年梅州曾宪梓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

嘉定县人。

少即以圣贤自期。

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

..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

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

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
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

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

”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

”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

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

”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

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

既乃受业于兄,悉.
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性狷介,不妄交游。

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

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

卒年四十
一。

门人私谥贞文。

渊耀卒年二十二。

有《谷帘学吟》。

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

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

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④先正:先贤。

③④②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