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知识与技能
跨学科思维
金融科技应用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金融、 科技、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数据 分析、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技能。
金融科技领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生需 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能力 。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 至关重要的,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可以丰富相关理论,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实践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帮助其 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科技应用人才。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其可持 续发展。
金融科技项目通常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学 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 神。
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
岗位。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 符合。
师资共享
学校与企业共享师资资源,邀 请企业专家授课或担任导师, 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交 流。
对策建议
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 了解金融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并据 此调整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所学知识 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手段构建 实践平台,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 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具有金融科技领域实践经验 的教师,或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进 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崔延强1㊀林笑夷2㊀段㊀禹3(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ꎬ重庆400715ꎻ2.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ꎬ重庆400715ꎻ3.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云南昆明650500)摘㊀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ꎬ各高校在跨学科㊁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尝试ꎬ形成了诸多值得借鉴的典型模式ꎮ通过对全国数十所高校新文科建设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ꎬ研究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双学位和联合学位模式㊁微专业模式㊁文科实验室模式㊁书院模式ꎮ这四种典型模式各有优势ꎬ用新视角㊁新范式㊁新方法带动了传统文科转型升级ꎮ未来ꎬ各高校应继续探索建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㊁以优势学科为核心㊁以学科交叉为抓手㊁以名家大师为引领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体系ꎮ关键词:新文科ꎻ复合型人才培养ꎻ高校ꎻ实践模式ꎻ路径作者简介:崔延强ꎬ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林笑夷ꎬ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ꎻ段禹ꎬ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ꎮ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21&ZD038)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新时代推进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 新文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创新 (项目编号:21JZD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ꎮ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7068(2024)01-0058-10DOI:10.19563/j.cnki.sdjk.2024.01.0062018年以来ꎬ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之下ꎬ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和新文科(以下简称 四新 )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ꎮ2019年4月ꎬ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ꎬ全面推进 四新 建设ꎬ并成立新文科建设工作组ꎮ2020年11月ꎬ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ꎬ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ꎬ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ꎮ此后ꎬ各地方㊁各院校积极响应ꎬ新文科建设由此全面开展ꎮ三年来ꎬ在理论层面ꎬ针对新文科的学理研究日趋深入ꎻ现实中ꎬ高校关于新文科的实践探索也大量涌现ꎮ尤其是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ꎬ一大批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改革创新实践ꎬ这些举措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ꎬ也暴露出一些影响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的共性问题ꎮ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某一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培养ꎬ例如:李良荣和魏新警依照 金字塔 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ꎬ对我国新闻传播教学实践模块的定位进行整体更新和重构[1]ꎻ蒋洪新基于新时代对外语复合型人才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综合素质的需求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思路[2]ꎮ但尚未有学者对新文科建设开展以来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ꎬ分析其背后共性的经验及问题ꎬ以提升我国文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ꎬ促进新文科建设的高质 85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量可持续发展ꎮ鉴于此ꎬ本研究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部分省份和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案例进行取样和分析ꎬ建立了由2万余字组成的语料库ꎬ并通过多种途径分析㊁提炼出四种典型模式ꎬ以期丰富我国新文科教育理论体系ꎬ并为各高校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案ꎮ一、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新文科建设根植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之中ꎬ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我更新与调适ꎬ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ꎮ新文科建设亦是对大学教育体系的一种增补㊁转型和更新ꎬ是为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全球化问题所形成的新格局㊁新观念㊁新方法㊁新模式和新路径ꎮ[3]由新文科理论内涵驱动的文科教育改革ꎬ不仅体现在对现有文科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再认识与再深化ꎬ以及本硕博人才培养过程的贯通衔接ꎬ而且体现在运用新理念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的全方位探索ꎮ[4]通过对各高校现有的新文科建设实践案例进行梳理ꎬ我们发现ꎬ各高校基于自身条件ꎬ针对新文科建设做出的符合自身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双学位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㊁微专业模式㊁文科实验室模式㊁现代书院模式等四种模式ꎮ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ꎬ分析提炼不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㊁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ꎮ(一)双学位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经济结构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ꎬ复合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方向ꎮ[5]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ꎬ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浪潮的发展趋势ꎬ规划和设计新的专业及课程体系ꎮ[6]研究发现ꎬ各高校在推动文科专业融合发展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科教育方面ꎬ主要以设计双学士学位制度㊁联合学位培养制度的方式来实现ꎬ从国家战略㊁市场需求㊁自身优势㊁本校特色与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统筹考虑ꎬ积极筹划培养服务于国家重点需求领域㊁新兴服务业㊁前沿技术产业㊁地方支柱性产业的新型复合型文科人才ꎮ为分类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管理办法»提出设置辅修学士学位㊁双学士学位㊁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ꎮ文件规定ꎬ对于学校主导开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ꎬ可以采取双学士学位授予方式ꎮ在新文科背景下ꎬ在原有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ꎬ增加了新的双学位培养模式(举例见表1)ꎬ部分学校以 双学位班 双学位实验班 双学位试点项目 等方式命名ꎬ本文中以 新双学位培养模式 代指ꎮ 新双学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相比ꎬ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和考核之后均可获得两个学位ꎬ但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不同ꎮ一是在专业设计层面ꎬ采取何种学位联合方式是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表1)ꎮ二是在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方面ꎮ相比传统模式ꎬ新双学位培养模式更强调由两个专业的教师组成师资团队进行合作教学ꎻ在课程结构上更加兼具专业性和复合性ꎬ既强调两个专业各自的基础知识ꎬ也强调基于应用情景和综合训练来促进两个知识体系融合ꎮ这些举措更加凸显了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ꎬ是传统自主选择的双学位㊁第二学位模式中无法体现的ꎮ三是在招生对象方面ꎬ新双学位培养模式主要由学校层面进行统筹ꎬ面向新生进行招生选拔ꎬ通常采取 申请 审核 的选拔方式择优录取ꎮ在筛选标准上ꎬ各高校的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对前序教育阶段的成绩均有了一定的要求ꎬ大部分学校增加了面试环节ꎬ并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㊁表达能力㊁抗压能力㊁反应能力㊁逻辑思维㊁创新思维㊁个人志趣等方面综合素质和学术潜力的考察ꎮ四是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各高校在新双学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制定上ꎬ主要涉及通过两个专业的交叉学习和实践ꎬ培养同时掌握多门学科基础理论㊁专业知识㊁技能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ꎮ新双学位培养模式95表1㊀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示例院校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ꎻ法学+经济学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学ꎻ德语+法学山东大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ꎻ行政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外语ꎻ历史学+地理科学ꎻ地理科学+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数据科学ꎻ工商管理+法学ꎻ国学+古典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审计学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ꎻ法学+行政管理东南大学英语+信息工程ꎻ会计学+人工智能ꎻ能源与动力工程+经济学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ꎻ教育技术学+通信工程复旦大学法学+经济学ꎻ公共事业管理+预防医学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ꎻ金融学+英语ꎻ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学制一般为4年ꎬ学生在此期间不可参与辅修双学位培养ꎬ且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专业的毕业条件才可获得双学位ꎮ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新双学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ꎬ 优势 与 交叉 是该培养模式的两个关键词ꎬ涵盖在项目顶层设计㊁课程体系设计㊁教师团队组建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ꎮ新文科背景下的联合学位培养模式在传统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基础上ꎬ新增加了国内各高校间的联合培养模式(举例见表2)ꎬ部分学校以 联合培养项目 联合培养实验班 等名称命名ꎬ本文中以 新联合培养模式 代指ꎮ需要说明的是ꎬ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9年印发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中所指的学位联合培养与美国高校存在一定差异ꎬ并非指校内的联合培养(例如密歇根大学由文理学院和其他学院合作提供联合学位项目)ꎬ亦非学生联合两个领域但取得一个学位(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学位培养模式)ꎬ而是更类似于欧洲较为普遍的高等学校之间授予联合学士学位ꎮ与传统双学位培养模式相比ꎬ新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中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结合特征更加明显ꎮ例如ꎬ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政法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外语加法学为特色ꎬ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则是以外语加新闻传播学为特色ꎮ表2㊀院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示例院校1院校2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英语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德语+法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法学+法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西班牙语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阿拉伯语+石油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本文对全国范围内二十余所合作设置联合学士学位的高校的项目方案文本进行可视化分析ꎬ得到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矩形式结构图(图1)ꎬ发现结构图在 合作 优势 创新 能力 以及满足国家战0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略㊁对接社会需求等方面权重较大ꎬ由此可以看出ꎬ当前我国高校试行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在于优势学科的结合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ꎮ图1 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文本矩形式结构图高校联合学位培养模式在实施推进上ꎬ由于该模式涉及不同地区间的两校合作ꎬ通常需要两校共同牵头开展项目论证㊁签署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合作协议㊁制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㊁拟定专业培养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ꎬ并向上级学位委员会正式提出立项申请ꎬ获批后协同两校多个部门㊁教学院部共同推进ꎮ在招生方式方面ꎬ本科阶段的联合学位培养ꎬ部分高校采取通过高考在两校分别招生的形式ꎬ例如两校各招收15人ꎬ组成共30人的联合培养班级ꎻ也有部分高校采取面向已进校新生进行二次招生选拔的形式ꎮ在培养目标上ꎬ各高校均提及要 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ꎬ共同培养厚基础㊁宽口径㊁高素质㊁强能力㊁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ꎮ在师资团队和培养体系上ꎬ新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一般由两校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合作教学ꎬ既传授两门学科各自的基础知识ꎬ也注重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ꎮ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规定ꎬ通常学制为4年ꎬ不同学年分别在对应学校学习ꎮ毕业条件包括需要完成项目已确定的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和实践ꎬ并达到两校学位授予标准等ꎮ毕业后授予两校共同颁发的联合学士学位ꎬ不再单独发放两校的学位证书ꎮ联合学位培养模式的诞生ꎬ推动了国内不同高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ꎬ加强合作与联系ꎬ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ꎬ推进了跨校联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ꎮ(二)微专业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ꎬ各高校整合挖掘校内优质资源ꎬ精准对接学生需求ꎬ围绕某一学科专业主题领域㊁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ꎬ开设了一批序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活动ꎬ从而满足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的多元化㊁个性化成长需要ꎬ学生毕业后获得非学历证书ꎬ这一培养过程称为微专业培养模式(举例见表3)ꎮ微专业的设立ꎬ一方面旨在加快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建设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ꎬ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ꎻ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ꎬ提升学生某专业方面的能力素养ꎬ以期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研究能力ꎬ加强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ꎮ因此ꎬ微专业建设可被视作高校基于自身优势学科ꎬ构建跨学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ꎮ微专业虽仅有数年建设历程ꎬ但以其课程精㊁学时短㊁见效快的优势获得各地高校积极推广ꎮ通过对全国28所高校所设立的108个微专业名称进行词频分析ꎬ发现: 管理 教育 商务 文化 电子 翻译 等高频词反映出我国新文科微专业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ꎬ高频词 国际 反映出我国新文科微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表4)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微专业以跨学科㊁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目标ꎬ服务于特定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发展ꎻ在培养对象方面ꎬ大多数高校主要面向校内本科生开设微专业ꎬ也有部分高校开设同时面向本科生16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表3㊀院校微专业开设示例院校微专业山东大学创新转化管理㊁知识产权管理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国际中文教育深圳大学国际新闻与外事英语㊁社会工作㊁人才服务㊁智能会计㊁商业分析与管理决策江苏大学新结构经济学㊁创业管理㊁新国学㊁现代农业农村法学㊁家庭教育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与数据管理㊁哲学与社会㊁新媒体内容与运营㊁企业调研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信息素养与信息资源检索㊁科学素养与培育㊁科技论文写作及发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㊁创新转化管理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国际中文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㊁法学㊁薪税管理㊁家庭教育黑龙江大学商务英语㊁教师知识能力与素养㊁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南京财经大学大数据实战㊁金融科技㊁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㊁数字人文表4㊀28所高校108个微专业方向高频词统计序号关键词词频加权百分比/%1国际226.232管理205.763教育113.434商务113.435文化82.496电子72.187翻译61.87和研究生的微专业ꎬ个别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面向全国招生的微专业ꎻ课程设置方面ꎬ微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由5~10门核心课程组成ꎬ课程内容大多采取围绕某一学术领域或研究方向建立核心知识结构的形式ꎬ兼具基础性㊁科学性㊁融合性和前沿性ꎻ在师资队伍上ꎬ微专业由各学科相对权威的专业教师团队ꎬ采用线上㊁线下或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联合授课ꎬ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线自主学习ꎬ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设线下辅导ꎻ在学制设置上ꎬ微专业通常以1~2个学年为培养周期ꎬ学习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ꎬ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以及微专业认证合格证书ꎮ此外ꎬ各高校的微专业建设还建立了微专业动态评估系统ꎬ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估ꎬ对微专业本身在培养目标达成度㊁人才培养有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ꎮ学习者通过完成系统的微专业学习ꎬ跨学科知识储备㊁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ꎬ跨专业学习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ꎬ能够达到某领域基本就业要求ꎮ(三)基于文科实验室的培养模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启动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ꎬ促进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融合等要求ꎮ这反映出文科实验室已成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实验室(部分高校以 研究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 命名)是指通过高性能硬件与新兴技术(如AI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等)组成的ꎬ为相关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基于学科属性和特点的数据分析㊁模型训练和网络化协作的综合性㊁跨学科㊁平台化的实践场域ꎮ因此ꎬ本文所指文科实验室并不是指传统文科专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专业资料存储㊁演示的简单的教学㊁工作机房ꎬ而是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以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复杂的㊁重大的㊁实践性的社会科学问题为主要实验对象ꎬ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地域2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研究特色ꎬ依托自身优势学科ꎬ建立数字模型而形成的新型文科实验室ꎮ新文科实验室立足学科间的深度融合ꎬ旨在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ꎮ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ꎬ当代社会科学已经广泛使用数字模型进行专业研究ꎬ对于哲学㊁经济学㊁社会学㊁心理学㊁考古学㊁语言学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ꎬ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文科实验室用于编制㊁演练㊁学习这些本专业的数字模型来完成学业和研究变得十分有必要ꎮ此外ꎬ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科学实验验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ꎬ迫切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文科实验室作为支撑ꎮ因此ꎬ相对于传统文科实验室而言ꎬ新文科实验室也是学科交叉的孵化载体㊁人文社科前沿问题的研究站ꎬ它不仅是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桥梁ꎬ还面对现代化㊁信息化㊁网络技术的发展ꎬ承担着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摇篮的作用ꎬ亦是让受教育者能够从验证知识型人才向智慧型和综合型人才转变的基地ꎮ近年ꎬ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有序推进ꎬ各高校的文科实验室逐渐开始融入信息革命技术成果和学科交叉融合理念ꎬ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各高校新文科实验室普遍注重创新顶层设计ꎬ重构运行模式ꎬ以高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人才为根本目标ꎬ培养面向基础理论创新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型人才ꎻ在人才培养的抓手上ꎬ以复杂的㊁重大的㊁实践性的社会科学问题为主要实验对象ꎬ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学科前沿和地域特色ꎬ依托自身优势学科ꎬ找准定位ꎬ凝练方向ꎬ形成核心竞争力ꎮ以教育部于2021年12月发布的首批哲学社会科学9个试点实验室和21个培育实验室名单为分析对象ꎬ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试点实验室和培育实验室名录进行可视化分析(表5)ꎬ可发现 数据 智能 国家 治理 等关键词权重较大ꎬ由此可以看出ꎬ当前教育部所试点和培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技术ꎬ在国家治理㊁政策完善㊁行为分析等方面开展相应研究ꎬ同时培养能够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的研究㊁教育一体化机构ꎮ就人才培养方式而言ꎬ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模拟 观察 实验 等技术方法的广泛运用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实验室与传统文科实验室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ꎮ同时ꎬ各高校注重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与特色教学模式ꎬ充分整合既有的计算机资源㊁网络资源与教育技术资源ꎬ以硬件基础设施为动力支撑ꎬ通过智能技术㊁虚拟仿真技术等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ꎬ形成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与商业环境模拟等在内的信息化模拟环境教学ꎮ[7]例如ꎬ中国人民大学建立档案文献化学保护实验室㊁公共决策实验室ꎬ西安交通大学建立社会经济调查与政策模拟实验室㊁行为观察与情绪研究实验室ꎬ华东师范大学建立教育经济实验室ꎬ暨南大学联合淘宝教育建设立足于商业消费数据的文本实验室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智慧型模拟法庭实验室ꎬ浙江传媒学院建设全国首家网络文学文科实验室ꎬ等等ꎮ表5 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和培育实验室主题分析序号关键词词频加权百分比/%1数据87.142国家54.463智能54.464治理54.465管理43.576行为43.577数字43.5736(四)基于书院制的培养模式书院制育人模式是近20年来国内高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ꎬ是指各高校在借鉴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以及英美大学住宿书院的办学精神与组织架构的基础上ꎬ构建的师生共处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ꎬ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复旦大学的书院制改革ꎮ书院制改革也是 四新 建设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之一ꎮ在当前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ꎬ诸多高校以此为一个新的契机ꎬ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书院制度的同时ꎬ将新文科建设中的前沿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精神与内涵注入新阶段的书院制改革的实践中ꎮ例如ꎬ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整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㊁法学院㊁外国语学院成立明德书院ꎬ希冀打造精品文科ꎻ2020年4月ꎬ清华大学以原人文学院的历史系㊁哲学系㊁中国语言文学系为基础成立日新书院ꎬ培养通专融合的基础文科专业类人才ꎻ2020年南开大学在原第一智慧书院的基础上扩大改革ꎬ成立了融通文㊁理㊁工科的图灵书院㊁妙悟书院和穆旦书院ꎻ2023年4月ꎬ重庆大学在博雅学院办学十周年基础上升级成立 博雅书院 ꎮ与此同时ꎬ部分高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灵活组建相应的学科群ꎬ根据自身服务面向㊁整体优势以及培养特色ꎬ同时借鉴既有的书院制实践经验ꎬ创造性地设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书院(部分高校以 新文科书院 智慧书院 命名)ꎬ以期培养全面发展且行业急需的复合型文科人才ꎬ例如四川外国语大学于2021年11月成立的歌乐书院为重庆首个新文科书院ꎮ新文科书院育人功能定位包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㊁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㊁学生自管的教育平台和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ꎬ主要承担了学生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㊁文化素质教育㊁心理健康教育㊁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ꎬ例如复旦大学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书院体系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书院制推进 第三课堂 模式㊁华东师范大学确立以师范生为主体的中西结合书院制等ꎮ同时ꎬ部分高校书院定位于新生通识教育和新生转型适应性教育ꎬ为新生系好 第一粒扣子 ꎬ进一步帮助新生在学习上㊁生活上㊁心理上㊁文化上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ꎬ例如南京大学行知书院ꎮ行知书院包含经济管理试验班与社会科学试验班两个大类ꎬ经一年培养后ꎬ同学们将进入法学院㊁商学院㊁政府管理学院㊁国际关系学院㊁信息管理学院㊁社会学院六个院系开展专业学习ꎮ在培养目标方面ꎬ新文科书院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家国情怀㊁一流专业水准的新时代宽口径㊁复合型人才ꎮ一方面ꎬ新文科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ꎬ精心培育德才兼备㊁以德为先㊁以文化人㊁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ꎮ另一方面ꎬ新文科书院力求增强学生在大学认知㊁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和水平ꎬ助力学生成长为既符合当前时代需求ꎬ又能够引领未来变革ꎬ既聚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ꎬ又具备世界眼光ꎬ既有精深专长ꎬ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ꎮ在育人方式方面ꎬ各高校打破学科和专业的边界ꎬ营造文理渗透㊁专业互补㊁个性拓展的全方位育人环境ꎬ努力把书院建设成为开放的文化场㊁活跃的思想场㊁和谐的生态场ꎮ具体操作层面ꎬ各高校基于新文科书院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和学院界限ꎬ每年面向全校或部分学院择优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ꎬ将不同专业㊁不同背景的学生聚合在一起ꎬ组成若干不同类型的实验班ꎮ综合采用导师制和导学制ꎬ积极倡导师生共处探究ꎬ着力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ꎬ部分高校还引入了校内㊁校外的双导师制ꎮ具体育人活动中ꎬ立足于文化涵育㊁通识培养㊁思想引领㊁学涯指导ꎬ凭借多学科的宽厚基础ꎬ采取授课㊁讲座㊁实践㊁实训和主题活动等方式ꎬ将理论指导与学科锻炼相结合ꎬ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ꎬ同时也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活动ꎬ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ꎮ二、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发展方向(一)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各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ꎬ不仅是为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㊁探索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ꎬ更是为了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ꎬ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高46㊀教育科学版㊀2024 1。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研究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成为金融产业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实践金融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五四三”培养体系。
即将课程设计划分为“五大模块”,将学生能力培养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将教学过程落实到“三个环节”上,最终整合形成复合型金融人才“创新实践互动”(ipi,innovation-practice-interaction)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实践“五四三”培养体系金融人才互动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3-03高校是社会各类人才最基础的培养输送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培养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遍采取单一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的需求。
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滑坡,现代组织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而非传统的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毕业生。
因此,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需求,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顺应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以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为培养目标,本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今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提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创新实践互动培养模式。
一、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定位目前,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尤其是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发展趋势由重视规模层次转向重视质量水平、由重视外延发展转向重视内涵建设、由重视一般教育转向重视卓越教育。
顺应这些趋势的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如应用能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学科专业交叉发展、重视实验实践教学、重视金融类及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二 、 “ 息 管 理 与 信 息 系 统 +软 件 工 信 程 群 ,主 要 涉 及 基 础 课 程 群 ;第 二 级 ,专 业 基 础 程 ” 复 合 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 构 建
复 合型 人 才 要 掌 握 两 个 专 业 的基 础 理 论 知 识 和 基本 技 能 ,拥 有较 宽 的知 识 面 ,基 础 扎 实 宽 厚 , 能 够融 会贯 通 多 学科 ,有 良好 专 业 知 识 背 景 。学 教 育平 台 课 程 群 ,主 要 涉 及 信 息 管 理 与 信 息 系 统
来越 受到社会 的关注。“ 息管理 与信 息 系统 +软件工程”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 才培 养模 式,大 信
连 交通大 学经过探 索与 实践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并取 得了 诸 多成 果。本文主要 分析 了传统 的信 息管理 与信 息 系 统 专业存在的 问题 ,论述 了 “ 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 +软件 工程 ” 复合 型人 才培养模 式的 构建和 运行机 制 ,最后 信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 由大变强” ,体现 了党中央对 推进工业 化和信息 化实践 的决心 。新 形势下信息资源管理 人员更强 调专业化 ,即具有
专 门理论 、专 门知 识 、专 门技 能 ;更 注 重 复合 型 ,
即掌握信息技 术 ,通 晓信 息管理 ,熟 练本行业 业 务 ,精通各种 技术 的综合运 用 ,擅长各类 信息 的
・
9 ・ 0
第2 7卷第 2期
“ . 管理 与信 息 系统 + 件工程” 双专业复合 型人才培 养模式的探 索与 实践 信E - 软
21 00年 6月
应 性 ,同时 学 生 阅 读 外 文 资 料 等 的 能 力 也 有 待
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于上述 理 解 , 复合 型人 才 定 位 为 具 有 两 个 专 业 将 ( 或学 科 ) 的基本 理论 、 基本 能力 及综合 素质 高 的人 才, 即在 基 本理论 方 面基础 扎实 , 知识 面广 、 多学 科
式 的探 索 和实践 , 该培 养模式 作 为辽 宁省教育 教学
改革 的试 点 项 目, 是学 校教 育教学 改革 的一 个重 也 点项 目, 过不 断 完 善 , 现 了机 械 工 程 及 自动化 经 实
★ 收稿 目期 :0 7—1 20 0—0 7 作 者 简 介 : 良龙 (9 9一)男 ,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高 校 教学 管 理 研 究 。 程 16 , 副 主
应 的培养模 式 。大 连 交 通 大学 根 据 国 家经 济 结 构 调整 和社会 发 展对 复 合型人 才 的需求 , 发挥 学校 办
的联 系 , 相互 支 撑与渗 透 。复合 型人 才培养 通过 多
学 科专 业 的知识 相 互 交叉 、 合 , 成新 的复 合 法 和 综合 能 力 的萌 发 点 , 更 容 易培 养创 造能 力 。第 四 , 着力培 养学 生 的学习 能
力 、 践能力 、 实 创新 能力 。国家把 创新人 才 的培养 ,
学优 势 , 突破 固有 的人 才培养 模 式 , 行 “ 统专 业 进 传
+软 件工程 ” 五 年制 双 专业 ” 合 型人 才 ( 称 的“ 复 简
复合 型人才 ) 培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践 , 养 既 掌握 培 传统 专业知 识 又掌握 软件技 术 的复合 型高级 人才 ,
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世 使 中 国金 融业 直接 面对 国外 金融业 强有 力 的竞争 。我们 培 养 的 高层 次 、 际化 金 融 人 才 国 必 须具备 国际 化 的视 野 。为此 , 从 金 融 国际 化 应 的视角 设置课 程体 系和教学 内容 。在金融 课程 设
置上 , 们 逐 步 加 大 国际 化 方 面 课 程 的 比例 , 我 包 括 : 本 的 国际 金 融 理 论 和 业 务 知 识 , 同际 金 基 如
Vo . No 3 1 2, .
Sp.0 e t 2 06
文 章编 号 :6 3—1 5 ( 0 6 0 0 l 0 17 7 1 2 0 ) 3— l5— 2
金 融 学 本 科 专 业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翟 书 斌
( 南工业 大 学 经 济 贸易学 院 , 南 郑 州 405 ) 河 河 50 2
适应 能 力 , 分 的竞 争 意 识 和竞 争 能 力 以及 良好 充 的职业 操守 和人 文素养 等属 性 的人才 。国际化 人 才 是指 具有 广 阔而开放 的全球视 野 , 与时俱 进 、 不
程 ; 据 培 养 目标 , 快 课程 的模 块 化 建设 , 根 加 为学
生提 供套 餐式 的选 择 模 式 , 而 为 学 生提 供 足够 从 的选 择空 间 , 进学 生个性 的形成 和发 展 。 促 2 2 推进 课程 的 国际化 , 强学生 的适 应性 . 增
基 金 项 目: 南 省 教 育 厅 “十 五 ”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0 5一 河 教 20
J GH G一2 4 K A 7)
作者 简 介 : 书 斌 (9 6一) 男 , 士 , 教 授 , 要 从 事 经 济 学 翟 16 , 博 副 主
材料学科高质量业绩成果目录 南开大学
材料学科高质量业绩成果目录南开大学
1、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师生共同体的构建和探索。
2、高校思政课增强“三性一力”的师生“四同”育人模。
式探索和实践。
3、面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需求的研究性教学创新与实践。
4、“中华诗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贯通式数育模式建设与推广。
5、科技驱动金融发展新时代下“金融+科技+人文”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6、统计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赋权增能型英语教育创新与实践。
8、信息安全法学双学位班:文工融合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14年实践。
9、基于“5C”理念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0、使命驱动、数科融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推进历史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1、培养大学生3A5s计算机通识素养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12、环境与生态文明类通识选修课课程群建设。
13、以专业思政为引领的新时代经济学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4、虚实融合的人工智能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15、立德树人,引领成长,专业导论课《化学概论》的改革与实
践。
16、基于O-ANLAS有效课堂数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17、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首个信息安全微专。
业,服务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
18、“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创新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19、“双万”专业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
“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嵇正波梁荣幸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2年第09期摘要:“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是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一次成功实践。
本文主要介绍了学院在与淮钢公司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基本做法和一些特点主要有政府主导,校企合作。
关键词:订单培养;复合人才;高职高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千方百计致力于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共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而开展“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则是形成产学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钢公司)“淮钢订单班”、“今世缘营销学院”、“中央新亚百货订单班”、“江苏紫金保险订单班”和“中锐汽车商务订单班”等等,这些订单班的成立对于提升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企业公司的深入合作,拓展、引领校企合作这项工作,使我院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淮钢公司现有总资产105亿元,职工人数7,0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被省政府列入“十一五”期间我省突出发展的四家重点钢铁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淮安市的龙头企业。
1 “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内涵“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
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尚钢)2.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专业群——武汉纺织大学专业建设进展(黄运平姜明华李德骏张昌)3.专业嵌入产业链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黄运平姜明华郑天才陶学文)4.基于学生发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黄运平陶学文李德骏张昌)5.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德骏胡琳琳)6.湖北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调查分析(张昌黄少年)7.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卢玮肖乃涛)8.构建“五评”工作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唐强李德骏姜明华张昌)9.基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调查的本科教育学情状态分析——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陶学文张昌)10.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程鸣郑天才张昌)11.提高摄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策略(潘强)12.普通本科院校健美操俱乐部化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邬春蓉)13.党支部管理发展中的“立德树人”(彭慧)14.高等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刍议(刘红玲)15.《中国服装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李斌李强)16.高分子(纤维)材料与工程专业集成教学研究与探索(刘洪涛左丹英顾绍金王小俊甘厚磊王罗新)17.音乐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影响(徐斐)18.I_or_me---英美概况课程改革(施海霞)19.“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陈佳)20.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陈晶晶)21.高教改革背景下开展大学数学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陈园)22.创新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管薇)23.大学体育课太极拳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章红)24.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评估标准的探索(刘婧陈韵如)25.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教学(周冬梅)26.微学习在纺织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吴金红黎继子)27.行业性高校国际教育资源优化与引进问题研究(黎继子计臣)28.纺织院校非纺织类专业纺织特色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李强李建强李斌武继松)29.非织造专业的多级实习中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研究(陈悟韦炜王训该李建强武继松张尚勇张如全)30.服装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课程CBI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陈韵如马惠芝)31.工科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的研究(王东黄承义袁子厚)32.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渗透研究(郭健勇赵光欣陈飞明冯存芳)33.轻化工程专业课程群整合式教学初探(崔莉朱平姜会钰)34.阳光体育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优化(汪青)35.《非织造布》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刘菁)36.略论服装艺术设计教学中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张丹)37.文献检索课对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的作用分析(康存辉)38.会话活动在口语强训课堂中的应用(刘珊)39.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苏勇)40.基于交互与跨学科的语境式教学(张贤根)41.基于语块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策略研究(刘明芳)42.技术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分析(魏雄)43.讲授《外贸英语函电》的几点体会(刘嵩杨波)4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牛珺瑛)45.地方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公司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家胜)46.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韩谷静张国琴田裕康赵光欣)47.结果导向型实战型期货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世宗王济平)48.论教育的本质及其生成(杨家友)49.论适应学分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万立)5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汪书路朱丽霞)51.能力本位的绘画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严珺计臣)52.嵌入纺织产业链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胥朝阳)53.驱动假设理论浅释——简述文秋芳教授论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庄小华)54.三大教育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祝建军)55.探讨有声资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徐涓)56.项目教学法在学习PLC定时器及计数器课程中的应用(乔桥)57.行业类院校嵌入“产业链”发展问题研究(叶茂升董继华)58.教学心得及对当前媒介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闫霞)59.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魏媛媛)60.装饰绘画课程中特殊技法的探索与实践(常芳)61.资产评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程阳春)62.语法翻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定位(李燕芬)63.基于自主研发的图形系统MathGS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罗娟方文波王丽刘红玲李丽陈晶晶罗进)64.“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卢记军黄平张昌)65.《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及思考(欧贵兵)66.《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柯宗俊)67.诵读教学的模因理据——传统教学法的理性回归(柯细香)68.CPA审计学教学方法创新探讨(周萍)69.财税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研究(段丁强李正旺)δ的教学探讨(杨亚莉)70.《信号与线性系统》中冲激信号()t71.从“输出驱动”角度诠释BP英文辩论对培养语言输出技能的作用(吴志杰)72.从考研试题中的极限问题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董敏)73.从文字与语言要素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汤勤)74.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意义协商的策略研究(刘丹)75.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张平)76.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法研究(钟蔚)77.高校国际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教育协调发展研究(李志坚)78.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徐春枝)79.高校摄影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刘虹弦)80.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俱乐部建设———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张卫东)81.工程师培养的若干问题思考——以卓越工程师为例(李建强熊铮陈晓林)82.关于大学生英语周记的研究(刘子英)83.从大学英语课文看有关弱势群体的圣经价值观(刘子英)84.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燕)85.国贸专业“三位一体”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袁永友)86.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经济思维培养探索(吴荣)87.轻化工程专业化学类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践(赵瑾朝吕少仿朱平)88.基于CDIO模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何儒汉陈佳马宁孔维广苏勇)89.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英语教学多维研究(周丹)90.基于错误分析EFL教学体系建构(欧阳美)91.基于工程观点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教学过程优化的研究(顾绍金刘洪涛左丹英王罗新)92.基于合作学习的项目小组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赵晖杨莉张大捷邹先玉)9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轻化工程(染整方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姜会钰李伟权衡)94.基于情绪智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陈宇兰)95.基于学科竞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吴英倪武帆周灏)96.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孔维广)97.论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入(张丽)98.服装设计课程的调研过程解析——以丝绸服装设计调查问卷为例(张元美)99.实践取向的《非织造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邹汉涛张如全张明黄菁菁)100.基于CBI的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柯群胜钱茂华)101.结合产学研,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张大捷)102.开放型工程力学实验室的创新建设(唐令波)103.浅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李秋艳)104.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讨(杨莉赵晖陈海英)105.具备“准精算师”基本素质金融数学人才培养实践及探讨(刘桂东何小亚刘杰欧贵兵)106.对工科院校数学系开展具“准精算师”素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刘杰刘桂东何小亚欧贵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唯物史观教育--兼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教学的新视角(刘艳万文) 107.论外语案例教学与多媒体环境(刘辉)108.浅析国外大学课程考核方式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以中英曼大纺织工程合作项目为例(邵嘉)109.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培养非织造专业人才中的应用(韦炜张如全李建强武继松张雷 )110.论以人性为基础的德育(张飞)111.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人格教育(陆振帮)11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刘雅婷)113.日本国立大学纺织教育的改革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张如全吴英王成国)114.跨媒体、跨学科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建华刘艳张晓静) 115.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马宁同小军夏定纯魏雄) 116.生产线平衡分析与改善的案例教学---童车装配生产线(余联庆金璐璐李琳王成然杜利珍)117.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陈旭辉杨红云朱萍)118.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姜铁汉)119.广告创意课程中整合学习环境建设的探索性研究(望海军)120.我校《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吴静王罗新周应山陶咏真)121.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黎杨)122.新型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以制鞋工艺学课程为例(陈婷)123.行业背景高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及实现模式的思考―――以武汉纺织大学经济类通用性专业为例(董继华)124.英语教学导入形成性评价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吴定祥)125.性别教育在文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李凤兰)126.优化教学计划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熊铮)127.有效教学理论对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周文静)128.构建金融IT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赵君)129.针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训练课(郭海燕)130.针织纬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试题结构创新实践(潘鄂菁)131.国内期刊“研究性教学(或研究型教学)”主题研究综合分析(周辉)132.自由与严谨并存——浅析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理念(陈静胡晓东)133.有关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再思考(张晓静)134.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方法的探析——以襄阳地区为例(万文刘艳)135.《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教学策略探究(杨夏)。
浙江大学2008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45
信息学院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光学工程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郑晓东刘向东刘旭毛小兰闻春敖
46
信息学院
光学工程博士专题课程改革探索
刘旭戴道锌李明宇
47
建工学院
开展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丁元新金伟良毛一平姜秀英俞亚南
48
建工学院
建筑专题化设计
王竹徐雷华晨余健张三明
19
生科学院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金勇丰史锋李霁章骥丁鸣
20
生科学院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蒋德安翁晓燕郑绍建周启发朱诚
21
生科学院
现代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王君晖韩凝边红武潘建伟
22
生科学院
生物学实验及其数据处理冯源自光23机械与能源学院
工业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建设
材料与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郑津洋郑水英蔡娥陈志平单岩
33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杨国成吴嘉叶向群金伟光窦梅
34
材料与化工学院
生化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
关怡新林建平岑沛霖
35
材料与化工学院
大学生过程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窦梅南碎飞杨国成
36
电气学院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唐任仲王正肖余式汪陈晓明
24
机械与能源学院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知识共享平台
谭建荣陈芨熙薛安克顾新建蔡铭
25
机械与能源学院
面向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
唐任仲陈惠玲朱玲顾大强魏燕定等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课程实验教学标准探索与实践
( 上海 师 范大 学 金 融学 院 , 海 上 203 ) 024
摘 要 : 于应 用创 新型金 融人 才培养 , 程 实验教 学标 准是其 实验 教 学品质 保 障体 系 中的 重要 对 课 环 节 。文章 介 绍 了以 实验 教 学为 主体 的 四 维一体教 学模 式 的框 架及 其 内在 逻辑 , 一 步 说 明 了该 进 模 式 下课 程 实验 教 学标 准 的三 个主要 特征 。在此 基 础 上 , 阐述 了制 定课 程 实验 教 学标 准 时如 何 编 制课 程 定位 与培 养 目标 、 程 设 计 、 程教 学计划 、 课 课 实验教 学计 划 。
用与编写 、 教学组织 、 评价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 以及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基础 , 所以 , 实验教学标 准是实现 应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目 标的重要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实验教学标准不同于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
实 验教学 大纲 。首 先是 培养 的重心 不 同 。实 验 教学 大 纲侧 重 于实 验 操 作知识 的传 授与 评 价 , 实验 教 学 标 准则 重视 知 识 的 学 习与 技 能 而
的应用创新式地实现 , 是案例教学 中情景分析与创新应用思维的具体体现 , 重在提升应用创新技能 ; 实践教 学是 应用 理论 知 识 、 实践金 融应 用 创新 技 能 的综合 环 节 , 重在 把 理 论 综合 地 应用 于专 业 实践 。重 要 的是 , 案 例教学 、 实验教学是“ 四维一体” 教学模式 的两大支柱 , 是应用创新 型金融技术复合人才培养模 式中非常关
观层 面上 的金 融创 新 。
通 过多 年 的应 用创 新 型金 融技 术 人 才培 养 实践 , 们不 断地 完善 框 架与 丰 富 内涵 , 步确 立 了 “ 论 教 我 逐 理 学 +案 例教 学 +实验 教学 + 践 教 学 ” 实 四维 一体 培 养 模 式 。在 “ 四维 一 体 ” 的应 用创 新 型 金 融 技 术 复 合人 才培 养 模式 中 , 四种 教学 方 式 相互 融 合 , 同实现 “ 融 应 用创 新 技 能 提 升 ” 共 金 这一 最 终 培养 目标 。如 图 1所 示 。在 该模 式 中 , 理论 教学 是 基础 , 在传 授金 融 专业 的基 本知 识 、 习掌握 基本 原 理 ; 重 学 案例教 学 是理 论教 学 内容 在 实际情 景 中 的延伸 应用 , 在 培养情 景 应用 创新 意识 与 逻辑 思维 能力 体 系 ; 验教 学是 理 论教 学 内容 重 实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学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学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以《金融学》课程为例毕诗琪,李洋,姚垚(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建设精品开放课程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通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以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课程为例,从设定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实训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和完善制度建设等维度探索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经管类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金融学[中图分类号]G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6-0181-03[作者简介]毕诗琪(1985—),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李洋(1985—),女,山东日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姚垚(1977—),女,安徽铜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消费行为。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金融学(2020kfkc42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示范课———劳动经济学(2020SJJXSFK193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示范课———市场营销学(2020SJJXSFK196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三全教育”、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应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指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本以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课程为例,依托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示范课建设项目,探索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坚持树德立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经济与管理类优秀人才。
一、《金融学》课程建设基础(一)课程开设情况《金融学》课程是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授课专业包括经济学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国际与贸易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作为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
商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
内控经纬商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黄蕾张益坚(武汉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商科专业作为一种初级学科和有技术含量的专业,现今已广泛地应用在不同行业的不同领域。
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商业的发展慢慢推进,商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商科类专业;复合型人才;人才模式;创新与实践1引言新时期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主力。
尤其是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随着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领域急需要一批批精通经济学、善于经济管理、知晓广泛经济知识、素质高的商科专业复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当前的世界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增强对商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培养更具创新性能力和高素质的商科人才。
然而,在我国当前,不少高校的商科专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渐僵化,不能与时俱进的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存在着不少陈旧的商科人才培养的问题。
2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状况2.1高等商科教育(1)教学宗旨不清晰。
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商科专业的教学宗旨不够确切,对商科教育的人才定位不够清楚,高等商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
然而,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目标对于人才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关系到商科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商科教育培养的方式,而且还直接关联商科专业教育体系的调整以及课程系统的更新。
在大部分人看来,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会计类、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其实则不然,商科专业还培养经济学、金融管理学等人才,就读商科专业的学生,以经营管理就业的居多。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的激进发展迫切要求商科专业培养新型商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以培养经济管理类的商科单一人才已经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2)商科专业教育竞争激烈。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77渠道·物流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探索陈颖(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摘要: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是新兴技术与金融活动的深度融合。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受到颠覆性冲击,同时对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金融科技已被我国金融行业高度重视,但部分高校金融科技专业的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专业师资相对短缺、产教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因此,高校要克服困难、整合资源,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应用、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下功夫,为社会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符合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金融科技专业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部委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实施“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计划。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科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是当前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双重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金融业服务范围,有效提升了金融业服务效率,使得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既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金融+科技”应用型人才,不断获得金融行业青睐,与此同时,高校传统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前,金融科技已被金融行业高度重视,但部分高校对金融科技教育方面的改革还相对滞后,其金融科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
因此,高校要深刻领会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积极探索“金融+科技”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完善金融学科发展布局,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金融科技应用型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张肃(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校企双方达到“双赢”已成为当今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与人才育成的主流趋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是高等教育融入现代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基于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阐释经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本思路及培养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教融合生态视域下理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H20062)[作者简介]张肃(1972-),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生态建设、科技创新。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高校围绕经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努力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由此,如何建设和推进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要不断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校企合作进展早在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的《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等为美国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世纪后期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20世纪初,英国圣德蓝特技术学院提出了“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英国校企合作的代表模式。
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湖北经济学院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对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科学制订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保障制度,营造创新氛围等。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动下,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学院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建成了形式多样的试验项目、实验区和实验基地。
自2003年起,湖北经济学院创建”国际金融实验班”,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经过几年的努力,湖北经济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开办“国际金融实验班”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专门人才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单一型人才培养、轻复合型人才培养。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创新能力较弱。
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主要培养面向基层一线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何因材施教,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继续发展创造适合的培养模式和成长环境,向社会输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外向型金融人才,是实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2002年,湖北经济学院成立“国际金融实验班”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对实验班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调研、起草和论证;制订了完整的教改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2003年,首届“国际金融实验班”招生。
二、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是科学制定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确定了既符合社会实际、又紧密结合校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并提出“国际金融实验班”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即: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国际化、有后劲”的创新型金融人才,引领整个金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金融科技与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融合:随 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如 何将金融科技与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相结合 ,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未来将进一步探索 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
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引言 • 国际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 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素质要求 • 国内外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
养现状比较 • 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与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对复 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
金融法规与合规意识
了解国际金融法规、监管政策以及合规要求,确保业务活动合法合规 。
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
01
02
03
外语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 ,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金 融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
文化敏感性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差异,尊重并适应多元 文化环境,避免因文化差 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
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和挑战 ,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付
诸实践。
04
国内外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 养现状比较
国内培养现状及挑战
培养模式单一
国内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主要依赖高校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和行业合作,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实际金融从业经验,难以提供有效的实 践指导。
现代服务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现代服务业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摘要: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是培养大量高层次、技术型的现代服务业人才。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糢式,努力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
我国现代服务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个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专业人力资源稀缺的新兴行业,与发达国家乃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对高素质从业人员有着迫切需要。
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不在于先进的装备以及先进? 的技术,而是需要一批拥有专业知识、专业精神和专门技术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服务业的涵义及其从业人员的特点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
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因此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是掌握了必需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知识,练就了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了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专门人才。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从业人才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化。
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标准较高,其从业人员,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备很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代服务业的性质决定其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专业性工作,而且是具有各种专业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工程师、经济师、教授、医生等。
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摘要】随着金融产业的不断升级,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质量提升,单一的理论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然而,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方面表现得稍有逊色。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分析金融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研究金融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而提出金融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关键字】产教融合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C961一、金融专业产教融合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态产业迅速发展,金融行业逐步由虚拟经济转向为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行业也已不在是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战队各自为营,而逐步转变为嵌入式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融入产业链的发展中,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保险为实体经济承担风险保障,证券为实体经济拓展经济领域格局奋力前进,三体联合式的链条嵌入型发展模式。
经济形态的转变要求金融专业类人才的转型,这就导致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掌握教材知识即可,更多的需要学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行业,互联网信息数字时代下的金融行业,产业升级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态。
而目前各大院校基本上采用的普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为PPT多媒体授课+实训课程模式,但实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未能达到实训目标,使得培育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将产业与教学相结合,这一理念的引入有助于缓解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改善就业局势。
二、金融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困境(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满足时代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院校在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培养方式,不断推动教育手段革新培育复合型金融人才,但是实际的培养过程是学生上课昏昏欲睡,实践实训走马观花,考试挑灯夜战。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为了“省事”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应付了事,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学。
1+X证书制度视角下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
1+X证书制度视角下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发布时间:2023-01-28T08:29:13.547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8期作者:陶泽荣[导读] 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面临传统的职业能力证书难考,学生就业对口率低,达不到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目的等困境。
陶泽荣(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摘要: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面临传统的职业能力证书难考,学生就业对口率低,达不到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目的等困境。
要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一定改变现有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变化,减少传统金融课程内容,增加包括市场营销在内的交叉知识和技能。
需要在1+X证书制度下选择合适的X证书,通过课证融合,引入企业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满足市场对高职金融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课证融合;1+X证书;金融服务与管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中央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早先开设的学校比较多,但是随着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关停该专业,目前全国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已经不足万人,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若干困境,急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1.1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偏离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主要是银行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电话客服和理财顾问等,但是根据统计,只有约一半的学生能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在校招领域,传统的金融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对职业证书、学历、学校等条件要求非常高,明显不适合高职学生应聘。
另外通过在相关就业招聘网站的金融岗位及具体职位检索,适合高职学生的金融岗位主要集中在与销售服务有关,比如金融销售、理财顾问、互联网金融等。
但是当前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技能培养还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严重缺乏与营销服务有关的技能,导致学生培养定位不准确,就业对口率较低的尴尬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育教 学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 CHI N G FO RU M
S ep t. 2 01 5
N0 . 3 6
复合型 金融信息服 务人才创新培 养模 式探索 与实践
朱一鸣 , 姚 遥 ( 杭州师范大学 , 浙江 杭州 3 1 I 1 2 1 )
企业都 在积极地拥抱互联 网产业 , 这使未来对 于金融 信息服务 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 同时对人才 的能力 和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 芝 . 金融信 息服务人 才需求特点 。根据金 融服务外 包行业 和互联 网金融产业 的特点 , 金 融信息服务 人才 需要具备 以下一些特点 : ( 1 )计算 机知识和金融 知识 交叉融合 的能力 。 在掌握计算机和金融方面 的理论知 识基础上 , 能对两方面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2 ) 金融数 据分析和挖掘能力 。 大数据和云计 算技术 已经越来越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 新兴服务外包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体系研究” ( Y 2 0 1 3 2 9 1 2 4 )
作者 简介: 朱一 呜( 1 9 7 3 一) , 男, 浙江杭州人 , 杭州师范大学 , 工程师 , 研究方 向国际金融 ; 姚遥 ( 1 9 8 4 一 ) , 女, 浙江杭州人 , 杭州 师范大学 , 讲 师, 硕士 , 研究方 向国际金 融。
关键词 : 复合 型人 才; 金融信息服务人 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一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5 ) 3 6 — 0 1 4 1 — 0 2
、
引 言
互 联 网产业 与金 融行业 结合 显示 出 了巨大 的潜 力, 2 0 1 3 年 阿里 巴巴集 团推 出 了首 只基于互联 网 的基 金产 品——余 额宝 , 在短 时间 内成 为 国内单 只规模最 大 的基 金 。口 】 这对传统金 融行业在经 营业务 和经营管 理方 式都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2 1 传统 金融行业 正在积 极探 索和互联 网产业 融合 , 这使 同时具有计算 机知识 和金 融知识的复合型人 才 , 正成为互联 网金融 企业 和 传统金融企业争夺 的焦 点。 杭州师 范大学 国际服 务工程学 院从2 0 0 8 年成 立 , 便率 先开始 培养 具备计 算 机专业 和金 融专业 的金 融
分析和挖掘能力 的培养显得越来 越重要 。( 3 ) 具 备 国 际视野和外语技能 。 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往往会要求人 才具备 国际视野和 良好 的外语沟通交 流能力 。 而互联 网企业 的国际化 , 也会 对人才提 出相应 的要求 。因此 了解外 国文化 、 国际商业 知识 和法律 , 掌握英 语或 是 日语等外语 , 会极大地增强人才 的竞 争力 。( 4 ) 具 有 良 好 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 体现在沟通交 流能力 、 团队协 作能力 、 项 目管理 能力 、 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创 新 能力 。 这些能力都是学生在适应当前金融产业所必须
摘要 : 互联 网金 融 和金 融服 务 外 包产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使 复 合 型 金 融 信 息服 务 人 才 匮乏 。本 文通 过 分析 我 国
金融信 息服务人 才需求现状 , 根 据杭 州国际服务 工程 学院在金 融信息服务人 才培 养的 实践经验 , 对复合型金 融信息服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进行 了探 索和研 究。
深入地被应用 到金融业务 的各个方 面 , 如客户交 易行 为和模式 分析 、 金 融风险管理等 。对 于学生金融 数据
信息服务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 初步形成了 整套 的培养复合型金融信 息服务人 才的创新模 式 。 本文 结合杭州 师 范大学 国际服务 工程 学院 在培养 复 合型金融信 息服务人才方 面的实践 , 借鉴 国 内外 复合
一
型人才培养 理念 , 提 出了复合 型金融信息 服务人才 的 创新培养模 式 , 为杭州师范 大学 国际服务 工程学 院培 养优 质复合 型金融 信息服务人 才提供理论 依据 , 并 为 其他 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意义 的借鉴 。 二、 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人 才的需求 1 . 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 主体 。对于金融信息 服 务人 才 的需求 主要 来 自于两大类 : 金融服务 外包行 业 和互 联网金融企业 。 传 统金融信息服务人才需求 主要 来 自于金 融服务 外包 行业 , 主要 包括 四类 企业 : 第 一 类是 国际金融机构 在华的离岸运 营 中心 ,如汇丰 、 花 旗、 摩 根大通 、 道 富等 ; 第二类是具 有金融服 务外包 业 务 的跨 国服务外包 提供商 ,包括I B M、埃 森哲和毕博 等 ;第 三类 是 国内金融机 构 的金融 服务外包 业务 , 如 后 台服务 中心 ; 第 四类是有金融服 务外包业 务 的国内 服务 外包提 供商 , 如浙 大 网新 、 软通动 力 和文思 海辉 等。 翻 而更具发展潜力 的是互联 网金融方 向, 包括新兴 的互联 网企业 , 如 阿里 巴巴 、 腾讯 和等 。 传统金融 具 备的。
当前 我 国以计 算机 专业 或是金 融专业 为 主 的单 专业教 育体 系 , 无论 在专业 内容 上 , 还 是在教 学体 系 构 建上 , 都无法满足互联 网金融和金融 服务外包产业
对 人才的要求 。
三、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挑战 复合 型人才是 指具备 了两 个专业 ( 或学 科 ) 的知 识 和能力 的人才 。 复合 型金 融信息服 务人才培养是 在 计算 机学科 的基 础上 ,增 加金 融和 财会等 专业 知 识, 通过 双专业交融 , 使学生 能形成新 的知识 、 新 的思 维方法 和新 的综合能力 , 使 学生能具有 复合 型 的专业 知识结构 和更强 的专业 能力 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