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人性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浅谈当代社会中人性的缺失

浅谈当代社会中人性的缺失

浅谈当代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人性问题是中国自古以来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伦理思想,小的方面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的方面关系到民族之间感情和利益。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现在,国家强盛了,经济实力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但是,社会稳步前进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

一、人性我国古代关于人性学说观点有很多,有孟子的"人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但是,"人"都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人首先是现实存在的,他具有现实性,因此,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不能抽象而应该具体的理解,否则就会陷入矛盾[4]。

在孟子看来,人之性与动物之性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质[1]。

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心理,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是善的,善是人性的本质,但是他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潜在的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欲望的利诱,这种善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做出不善的行为。

人性,是人的本性的简称,也就是人的本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良知。

我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人性是由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共同约束出来的人的品性。

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性格、道德等方面。

在人的自然本性方面,人的出生就带有其自然的本性,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随着人的感知能力不同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本性会逐渐发生变化改变,但是本性的变好变坏并没有一种定向。

通过长期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人们会逐渐在思想、情感、道德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所以我比较认同马克思关于人性给出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性为什么会缺失(一)当今社会人性缺失的现象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冲击,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使一部分人对社会充满不信任感,在金钱面前变得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道德标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人性缺失现象的出现。

人性与教育关系综述

人性与教育关系综述

人性与教育关系综述前言: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教育是一种以人育人的为目的,为了人的发展和人自身素质提高的实践活动。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精神属性。

这种属性与矿物元素的化学物理性质一样稳定,它亘古不变,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律,是构建逻辑的基石。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人们或者追寻人的先天自然基源,用自然法则规定人的本性,以生物性为依据划分人性的内容;或者探究人的人性的现实规定,以社会为依据说明人性的构造;或者求助于上帝的创世神话,用神灵的意志来解说人的本质;或者吧人看着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对于人性与教育的研究古往今来,世间多少哲人学者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性论”。

事实上,人性问题不仅是哲学的一个根问问题,也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众多学术文件的搜寻,人性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

笔者总结国内外对于人性与教育的研究,对此进行综述。

一、性善论与教育人性本善论,以儒家孟子为代表。

《三字经》开篇即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孟子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所提出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

用他的话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告子上》)其主张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求其放心”。

由于人性本善,在教育方法上他特别重视让学生在内省和主观修养上下功夫。

在国外持性善论的还有卢梭,卢梭充分信任的是人的本性,他否认人的不完善性,信任人类个体的“性善”能够贯注并克服社会群体的性恶,以善治权,以善扬善。

卢梭在性善论基础上的政治哲学有着自身比较特殊的逻辑。

他假定了人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与人是独立存在的,自然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并具有向善的道德性。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第18卷 第3期2010年9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CH EN G DU U N IV ER SI T Y O F T ECH N OL OG Y(Social Sciences) V ol.18 N o.3Sept.,2010收稿日期:2010 05 1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科 十一五 规划课题(SG H0902277),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8JK 177);咸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0801003;07XSYK 232;09XSYK 312)。

作者简介:崔岐恩(1975-),男,陕西咸阳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张晓霞(1976-),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崔岐恩1,2,张晓霞1(1.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摘 要:人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文献检索看,国内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主题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流变,依次为异化与人道主义(1978-1985)、主体性(1986-1990)、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1991-1995)、人性的内涵与特征(1996-2000)、人性与制度(2001-2005)、人性与教育(2006-2009)。

这对我们概览人性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建构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人性研究;指导思想;主题;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0539(2010)03 034 07人性既是热点,又是永恒的话题。

人性研究在大陆经过短暂的禁锢后又以适度开放的姿态活跃起来,并出现了假设各异、观点相左、结构松散的状况。

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路,掌握其脉络,有助于深化其它基于人性的理论的发展。

本文基于CNKI 学术平台,通过文献检索,对近30年来人性研究领域的主题、视角进行梳理。

一、关于人性研究的检索情况为了对人性研究进行整体把握,笔者于2009年11月中旬首先在CNKI 中进行 跨库初级检索 。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的 时代 特 征 和 理 论 建 构起 到 一 定 参 考 作 用 。
关键词 : 性研究 ; 导思想 ; 题 ; 人 指 主 中 图 分 类 号 :8 - 0 l B 2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0 3 ( O O 0 — 3 - 7 1 7 —5 9 2 1 3 0 4 0 J
篇, 中国重要 会议论 文全文 数据库 5 6 。 1篇
2 文 献 被 引 情 况 分 析 .
了解该 领域 的研究 进路 , 掌握其脉 络 , 有助 于深化 其
它基 于人性 的理 论 的发展 。本 文基 于 C NKI 学术 平 台, 通过 文献检 索 , 近 3 对 O年 来人 性 研 究领 域 的 主 题 、 角进行梳 理 。 视
S p. 2 1 et 。0 0
近 三 十 年 来 人 性 研 究 综 述
范 学院, 1咸 陕西 成 阳 7 2 0 ;. 1 0 0 2 北京 师范 大学 , 京 1 0 7 ) 北 0 8 5
摘 要 : 性 研 究具 有 明 显 的 时代 特 征 。从 文 献 检 索 看 , 内近 三 十 年 来 人 性 研 究 主 题 围 绕 党 的 指 导 思 人 国
想 而流 变 , 次 为异 化 与 人 道 主 义 ( 9 8 1 8 ) 主 体 性 ( 9 6 9 0 、 依 17— 95、 1 8 —1 9 ) 市场 经 济 中人 的 价 值 ( 9 1 1 9 ) 19 — 9 5 、 人 性 的 内涵 与 特征 ( 9 6 2 0 ) 人 性 与 制度 ( 0 1 2 0 ) 人 性 与教 育 ( 0 6 0 9 。这 对 我 们 概 览 人 性 1 9 - 00 、 20— 05 、 2 0 ~2 0 )

人性论的文献综述

人性论的文献综述

人性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人性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争论了两千多年的老问题,自殷周之际发端,历经先秦开创时期,至宋代。

人性论的研究一直作为儒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起点,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个思想家在构建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论题,是每一个时代发展进程中都必须面对的根源性问题,也是每一个社会转型关键点都不容忽视的建设性问题。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一个核心论题,历来诸家对人性的论述不同、观点各异。

关键字:孟子荀子性善性恶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孔子是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孔子在这里看到了人有“性”与“习”的区别,他认为,人与人在“性”上是大体相近的,但是“习”由于受后天学习与环境影响而相差甚远。

至于什么是人共同具有的“性”,孔子对此并没有加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就留给了后世哲学家们。

孟子是第一个具体回答什么是人性的哲学家。

他首先提出“类”的概念,并以此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不善,水无不下。

”(《孟子•告子上》)“人性本善”就成为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荀子对人性本质的探讨,究其本源来说,荀子认为“凡性也,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即人性是不能学习,不能造作,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东西。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来源于人本性的四种善端,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也是超功利的,他将这种“善端”分为四类,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与孟子相反,荀子不承认有先天的道德观念,他认为礼仪辞让等道德原则,不是人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积累的,向外部学习而获得的。

针对孟子“性善论”的四端。

荀子认为“人性恶”,“恶”的根源在于“欲多”而“物寡”。

孟子的理论出发点是性善论,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人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研究报告

中国人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研究报告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发现了关于人性的一些相关 信息,同时从数据中得出了关于人性泯灭的一些数据,
调查的结果是存在人性泯灭的占有74.07%,不存在的 占有25.93%,这些数据说明了,目前社会对于人性的 问题冷淡、淡化。
为我们找出爱的所在,为道德撑腰;
谢谢倾听!
5 当您看到网络上传播的暴力视频,虐待动物的视频时, 您会有什么感觉?
6 您对医院要先交钱后治病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7 您认为“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吗? 8 如果您是“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您会伸出援手么? 9 您认为当今社会存在人性泯灭的情况吗? 10 您认为造成当今社会人性泯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
针对人性的问题,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做出了数据分析, 以及针对调查下列问题:
1、在街上遇到乞丐小孩,您会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2、如果陌生人向您求救,您会提供帮助吗? 3、如果您早上上学或上班的途中,在您前面有位老奶的事情发生时,如吵架,斗殴,您会阻 止么?
中国社会人性调查报告 数据分析
演讲:何磊 PPT制作:廖金花 资料整理:吴晓生 资料查找:符顺鸿,黎宝伟,邝远泉 调查问卷:黄日梅,李美清
问卷目录形式:
一、地理位置分析 二、个人问卷基本信息 三、问卷数据 四、数据报告分析总结 五、建议
地理位置分析
问卷数据:
数据报告分析总结:
本次问卷在调查过程中,有效问卷是54份的,调查的 地理位置是居广东为多,数据是达到66.67%,同时在调查 的个人基本信息,男女的比例是相差不大的,分别为 51.85% 、48.15%;以及来自城市、农村的比例分别为 55.56%、44.44%;职业的比例居学生、从业人士为多,其 他的居少数。

当代中国人性研究述评

当代中国人性研究述评

异 化 和人 道 主 义 ”的 大 讨 论 便 由此 一 发 不 可
收 ,就 “ 否具 有 共 同人 性 ” 人 性 、 阶级 是 、“
性 、社 会 性 的 关 系 ” “ 会 主 义 社 会 是 否 存 、 社
在 异 化 现 象 ” “ 克 思 主 义 与 人道 主 义 的关 、 马 系 ”等 问题 ,学 术 界 同仁 各 抒 己见 。有 些 同 志 大 胆 地 提 出 了共 同 人性 是 存在 的 ,不 能 把 人性 仅 仅 狭 义 地 理 解 为 阶 级 性 而 且 过 分 强 调 人 的 阶 级 性 ,有 些 同 志 还 尖 锐 地 提 出了 社 会
的 历 史 。在 反 思 中 人 们 发 现 ,正 是 由 于 对 “ ” 人 的理 解 不 同 才 造 成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相 互 批 判 、 殴 斗 以 及 对 人 的 压 抑 。于 是 ,“ 性 、 人
当代 中 国 人 性. .
研 究述 评
苏 健
在 当 代 中 国 ,人 性 问 题 长 期 是 思 想 理 论
有:国
范 围 的 有 关 人 性 、异 化 和 人 道 主 义 的 研 究 热 潮 ,继 之 从 反 思 人 的 活动 与 社 会 活 动 的 深 层
是认 为 马 克 思 解 决 人 性 问题 的 方 法 论 原 则 是
级 的 人 性 处 在 统 一体 互 相 渗 透 、 相 转 化 。 互 还
“ 动 一 社 会 一 人 ” 另一 种 认 为 应 从 外 因 与 劳 ; 内 因 、社 会 与 个 体 、环 境 条 件 和 物 质基 础 的
统 一 中 考察 人性 ,从 自然 科 学 和 社 会 科 学 的 结 合 中寻 求 人 的 本 质 。 关 于 人 性 的 涵 义 。主 要 有 这 么几 种 :一 是 认 为 人性 就 是 人 类 的 自然 属 性 。二 是 认 为 所 谓 人 性 就 是 由社 会 关 系 总 和决 定 的 ,通 过 人 的 自由 自觉 的 实 践 活 动 产 生 和 满 足 的人 的 需 要 。 三是 认 为人 性 是 通 过 自己 的 活 动 所 获 得 的 、人 所 特 有 且 共 有 的 特 征 和 属 性 的 综 合 体 。它 可 以分 为 两个 层 次 :第 一 个 层 次 是 直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在研究方法上,生态移民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个案调研、实证研究、文献资 料收集以及统计分析等。例如,通过对生态移民的个案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他们 的生计方式、社会融入、文化变迁等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调查生态移民对 迁入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迁入地对生态移民的接纳程度;通过文献资料收集 和统计分析,可以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法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尽管西夏服饰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社会中其传承和发展仍面临 着诸多挑战。学者们对西夏服饰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 下建议: (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对西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其传承和发展。
(2)发掘文化价值:深入挖掘西夏服饰的文化价值,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 发新的生机,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01 摘要
03 主体部分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回顾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主要的研究成果、 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综合分析,文章总结了人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方 法以及争议,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人性,心理学,社会学,人 文学科,综述
3、西夏服饰在古代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
西夏服饰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西夏服饰是党项族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项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传承。 其次,西夏服饰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党项族与 其他民族互动交流的重要载体。
4、西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 承和发展
此外,跨学科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人性研究的重要趋势,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 和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人性研究的复杂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与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学体系,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作品类型和题材,其中人性的探讨与反思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作家们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行为和价值观的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探讨与反思。

首先,人性的善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讨论点。

在许多作品中,作家们试图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复杂性。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的剖析,揭示了人性中的疯狂和自私。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和道德观念的反思。

同时,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的描写,作家展示了人性中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对人性的负面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还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一些作品中,作家们通过对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作者通过对白鹿原上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人类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这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还探索了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在一些作品中,作家们试图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探讨人的存在和意义。

例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思考,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这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思考。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还涉及到社会和人际关系。

在一些作品中,作家们通过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描写,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复杂性。

例如,在杨绛的小说《家》中,作者通过对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描写,展示了人性中的温暖和亲情。

这种对人际关系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与反思是一个多样化和复杂的主题。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题记农民伯伯说:“麦浪滚滚、硕果累累的秋天最美,一种丰裕富饶的美。

”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湖最美,一种自然的美。

”但是我说:“谦虚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类最美,一种人性的美。

”正如题记说的那般,人如果有道德,必将有许多知心朋友,也将处处得到帮助,人倘若没有道德,那他的漫漫人生路注定会坎坷无助。

妈妈常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要想学会做事,就要先学会做人。

”其实,学会做人是很难的,它就像成长路上的一颗绊脚石,影响着你的一生。

嫉妒、自私倘若人失去了良心,只留下一尊肉体,一具空壳,那他还是人吗?如果一个颇有学识的人昧了良心,看似友好和善的外表下却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人,那他只能算是笑面虎,遭到世人的唾弃和嘲讽。

从复旦大学投毒害死室友到南京航空大学因口角捅死室友,从北京大学投毒案到江苏科技大学命案,无一不清楚地说明,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竟有人拿这些高科技产品去毒害同胞,用刀杀死同胞,用种种手段去害死他们,而且个个还是名牌大学的佼佼学子,这一切都是因为嫉妒的可怕,人性的贪婪自私。

我很想问这些学生:“倘若有一天,有人也拿这些东西来害你杀你,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连小学生都深知含义的句子,你们这些名牌学子怎么还没领悟呢?所以,人是不能存在侥幸心理的,如果你妒忌他的成就,请做好你的本职工作,更加努力,超越他,不就可以了吗?其实,人最主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本性。

就算你学习再好,但你不懂得感恩父母、团结同学、关心他人,那你也只算个书呆子。

有人曾说过:“人的心是红的,眼珠子是黑的。

但是,如果人的心是黑的,眼珠子是红的,那他就是一个自私贪婪的人。

”所以,努力做事,超越他人,千万不要做自私贪婪的人,而要多帮助他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理想、困难记得流沙河曾在《理想》中这样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

探索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人性问题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来深入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

一、人性的多样性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呈现出多样性。

作家对于人性的刻画常常是丰富而全面的,包括善良与邪恶、美德与缺陷、情感与理性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活着》这本小说中,余华通过讲述一个平凡农民的一生,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乃至人性的悲剧性。

这种多样性的刻画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入思考和对照自身。

二、人性的善良与邪恶之间的边界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

作家们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也呈现了人类的矛盾与冲突。

例如,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人性被操控和扭曲,个人意识和自由意志被政权完全剥夺。

这引发了对于人性善恶边界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思考权力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人性是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保持善良。

三、人性的美德与缺陷的冲突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探索人性的美德与缺陷之间的冲突。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具有复杂的特质和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杰罗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个叛逆而又对人有一定善意的人物。

他同时展现了善良、正直和懦弱、自私两面性格,这样的矛盾性让读者不禁思考,人性中的善良与缺陷是否可以共存。

四、人性的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情感与理性是人性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而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呈现出二者的对立。

作者通常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描绘来展示人性的情感一面。

例如,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聪明与情感的冲突,使得人性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情感和理性的对立,让读者更能够思考和感受人性的多维度。

五、人性的追求与存在的困境现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人性的追求与存在的困境。

人们在探索自我、寻找真理和意义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人性贪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

人性贪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

人性贪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贪污,收贿,腐败,战争,朝代更替,犯罪以及各种因抢夺资源,市场,权力而引发的残酷竞争都可与人性贪婪相联系。

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及各领域创新,生活水平提高及新大陆发现也亦如此。

人性贪婪塑造了人类和社会,但一直像谜一般未被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文打算从概念及经验方面探求人性贪婪,包括其本质,表现,功能和结果,特别是其产生的悖论性。

本文由六个篇章组成。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

第二章从贪婪的定义出发,希冀为本文的讨论提供词汇基础。

继而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和宗教学方面来阐述概念意义上的贪婪本质。

本章的结论是人性贪婪概念的研究会导致不同观点产生,应当有经验意义上的看法加以补充阐述。

相应地,第三章以罗素的观点,斯坦贝克的描述,及地理,科技发明和商业上的实例来继续阐述人性贪婪本质的积极与消极方面。

结论是人性贪婪极具复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四章的讨论集中于贪婪的悖论性,包括其与人性价值的关系,悖论性的影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的控制。

作为人类的识别特征和原动力,贪婪不能仅仅定义为获得和失去,它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悖论本质以及我们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讨论在第五章随之转向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存在及出路。

在第五章中,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得以阐述,并与如何应对人性贪婪的策略相联系。

著名的辩证原理再一次声明:自由王国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本文最后以辩证的观点审视了社会中具有悖论性的事件,并重申辩证法在我们对社会现象判断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

“局部之恶皆为普遍之善”,确实如此。

那么,普遍之善亦可为局部之恶吗?辩证而言,这是具有可行性的:当积极影响发展到极限,消极影响就会累积到一定程度发挥反作用。

众所周知,一切成就和享乐都是有代价的。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性进行探讨的重要方式之一。

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内在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情感的流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探讨当前中国文学中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展现家族中各个成员的生活经历,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莫言通过细腻描写人物的情感冲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同时,小说中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性,让读者对当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小说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守和希望。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余华探讨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抉择和挣扎。

三、《白夜行》《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但在中国文坛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小说以两个孩子之间的命运联系为主线,通过揭示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复杂性。

小说犀利地描绘了人性中的欺骗、复仇和病态的爱恋等,让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

作品通过扭曲的人性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和反思。

四、《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屈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以屈原的自述为主,通过反思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境遇,探讨了人性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观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不屈。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人性探讨上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通过对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把握,作家们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交流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多元化的领域,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其中人性探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对人性的探讨,并分析其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对人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革后文学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展现了人性的深度和矛盾。

一位重要的作家是莫言,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描绘三代人的命运,展示了人性在残酷的历史环境中的扭曲和变异。

而《檀香刑》则通过一个复杂的犯罪案件,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界限模糊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另一位重要的作家是余华,他的作品《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都以生死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强大和脆弱。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展示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对生存的渴望。

而《在细雨中呼喊》则通过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探讨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和无助。

此外,王小波的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人性探讨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都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荒诞和虚无。

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通过对人物的夸张和反讽,探讨了人性的自私和虚伪。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作家也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人性。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和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又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思和反思。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是一个广泛而多样的领域。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的各个方面,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人性分析调研报告

人性分析调研报告

人性分析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特性和行为表现,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动力和原因。

研究人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们的需求、态度、动机和行为,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人性的特点与行为表现,通过调研和分析,探讨人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思路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共选择了5000名不同人群的调查对象,其中包括男性和女性、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等。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了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行为表现和态度观点等数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个体特征方面:根据调研结果显示,人类的个体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

不同人群在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对个体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2. 人性特点方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人性具有自我保护、社会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特点。

其中自我保护是基本的本能反应,社会性是人类追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表现,竞争性是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合作性是人类解决问题和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

3. 行为表现方面:调查数据显示,人性的行为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人群的行为表现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目标、价值观念、社会环境等。

人类的行为表现涵盖了个人行为、社会行为和组织行为等多个层面。

五、研究意义人性分析对于社会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人性的特点与行为表现,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和动机,为社会治理、组织管理和个人发展等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六、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人性具有自我保护、社会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特点,人的行为表现受到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建议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加强教育与培养,提升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人性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我想从中国先秦时代的先贤们就有了很打的争议,这里就罗列一下,希望楼主能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结合自己的需要,作自己的文章……冯友兰先生曾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枣确切地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枣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性善论-----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憷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

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

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

关于人性的现状报告

关于人性的现状报告

关于人性的现状报告所谓人性(本性、天性即人性的同义词),字面上看,无非是指人的生物性和文化性属性,比如贪吃、自私、懒惰、好胜、爱美、好奇、不知足、喜群居、爱炫耀,喜新厌旧、嫌恶心、好逸恶劳、共情意识、悲悯情怀、趋吉避凶、好高骛远、阴险邪恶、见利忘义、虚伪、狡猾、“非人化倾向”、心口不一、故作高深、贪生怕死、……等等;其中有些是属于性格和习性层面的,而其实无不源自于其本性使然。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以及后天习得的东西,其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但是,其基本的内涵大同小异,尤其是生物性的东西,是人类共通的;至于人性的许多表征有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后天所处的诸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熏陶和形塑所致。

这原本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哦,从上面粗略列举的一些人性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那些东西大都是不好的“令人厌恶”的东西。

当然,这些东西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占据的比重以及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就是说,有的人较好的东西比较多,有的人劣质的东西比较多。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就好像人的容貌、禀赋、性格、气质、心性等等多种多样那样。

当然,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人若以某些客观的视角看,的确是不好恭维的“社会性动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人们总是会说“好人肯定比坏人多。

”这种看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人实际上总是希望人应该向真、向善、向美的。

自我们大致成形为智人以来的大约600万年(相关专家学者的说法尽管莫衷一是,但大体上依据考古学发掘的化石为据)当中,我们的先民们基本上都处于相当漫长的混沌、蒙昧和野蛮的生存状态之中。

饥饿,寒暑,无助,龌龊,苦痛,混沌,昏聩,迷惑,血腥,残忍,嗥叫,茫然,以及无边无际的孤独是他们/她们活命的常态。

总算捱至近1万年,几乎苦撑苦熬了599%的苍凉艰难的岁月,人类的天性似乎才慢慢苏醒,灵性才慢慢萌动。

至5000年左右,尤其是近500年以降(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发韧所滥觞),人类的质性和心智等等的“天赋机能”才算是真正逐渐地苏醒了(这实际上只是就一般状态而言的。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沈亚生;杨琦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9)001
【摘要】我国近年的人性论研究出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等,虽然这些理论探索完全革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念,但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上相关的前沿成果,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性不能做出一劳永逸的封闭性定义,所以,各种人性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以现代哲学的视角来透视,人性问题完全可以作为人学或整个哲学学术的出发点或核心问题.
【总页数】8页(P66-73)
【作者】沈亚生;杨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
2.对我国当代体育的几点回顾与思考——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札记
3.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4.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
5.人性论视角下的荀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性分析报告

人性分析报告

人性分析报告引言人性是指人类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特性和特征。

对于人性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众多因素,包括遗传、文化、环境等。

本报告旨在探讨人性的不同方面,并提供对人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人性的综合评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人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个人特征如性格、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部分受基因影响。

通过基因分析和研究家族史,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遗传背景对人性的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性中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

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对人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也对人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等都对人性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可以揭示社会因素对人性的塑造和影响。

人性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一种常用的人性分析方法是采用量化分析。

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和使用统计学工具,可以分析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性。

例如,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人类行为偏好、意见和态度等方面的数据。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人性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人类书面或口头表达的内容,可以揭示思维模式、情感状态和行为动机。

文本分析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帮助自动化分析。

观察研究观察研究是直接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的方法。

通过观察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可以获取有关人性的重要信息。

观察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或使用摄像设备进行。

人性分析工具人格测试人格测试是一种常用的人性分析工具,旨在测量人的特质和性格。

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或完成一些任务,可以获得关于其个性和特征的数据。

著名的人格测试包括Myers-Briggs类型指标和大五人格模型。

社交媒体分析社交媒体分析是一种较新而有效的人性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行为和互动,可以了解人们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模式。

社交媒体分析可以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近年来国内人性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罗健, 沈一兵, LUO Jian, SHEN Yi-bing
作者单位:罗健,LUO Jian(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沈一兵,SHEN Yi-bing(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7)
刊名: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7(4)
被引用次数:1次
1.陶富源人性的一般与特殊[期刊论文]-探索 2004(02)
2.陆剑杰"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和当代中国人性发展 1997(05)
3.高清海人的天人一体本性 1996(03)
4.王海明人性是什么[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9)
5.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 1999(01)
6.陈瑛;林桂榛人性新探[期刊论文]-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7.张廷文对人性的多侧面认识及现实意义 1998(03)
8.张宏人性系统三论 1996(04)
9.安德智;乔中国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思考 1994(03)
10.马揭莎浅议人的本质的稳定性与人性的可变性 1997(02)
11.黄宏伟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期刊论文]-学海 2002(01)
12.潘天强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03)
13.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 1999(01)
14.赵敦华人性科学何以可能[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5(05)
15.赵敦华为共同人性辩护[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6.张荣论人性的三个基本特征 1996(05)
17.唐雄山论人性的个体性、群体性及类性 1998(12)
18.唐雄山论人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期刊论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19.路红梅;李河菊论人性的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1999(01)
20.周继旨论人性形成过程中的层次与发展趋势的指向 1997(02)
21.陆剑杰"人性"概念的多重规定和当代中国人性发展 1997(05)
22.高清海论人的"本性"[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2(05)
23.杨寿堪;路淑英论人性的弱点[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4(04)
24.戴茂堂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期刊论文]-哲学研究 2004(03)
25.孔宪铎基因与人性[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4(04)
26.俞吾金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 1999(01)
27.张宏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 1998(02)
28.苏富忠人性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1999(02)
29.黄宏伟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期刊论文]-学海 2002(01)
30.高清海重提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性理论[期刊论文]-学术月刊 2002(10)
31.赵敦华人性科学何以可能[期刊论文]-江海学刊 2005(05)
1.沧南.CANG Nan人性研讨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
2.程小牧善恶二元或充盈的个体[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07(8)
3.李晓华人性善恶,你有几何[期刊论文]-初中生2006(17)
4.王倩西方善恶概念的历史演变[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8(29)
5.魏红综述图书馆员在人性化管理服务中的柔性分析[期刊论文]-华章2010(17)
6.牛卓丽.李楠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人性化服务理念刍议[期刊论文]-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7.李梅兰再论人性的善恶[期刊论文]-华章2009(1)
8.史瑞杰人性与人的本质辨析[期刊论文]-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21(1)
9.王海明善恶原则论[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10.王欣道德选择与善恶因果律[期刊论文]-学海2002(6)
1.刘菲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1(2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sdxxb-zxshkxb20060400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