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是教孩子读书——史绍典访谈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_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布时间:2022-05-23T09:00:45.58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第3期作者:韩玫瑰施绍会[导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韩玫瑰施绍会四川省会东县第三小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615200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只有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他们才能够更好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含义。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然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分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1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1.1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在新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重视,与此相对应的阅读能力由此受到密切关注。
1.2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新时期课程改革在全面的深入发展,在整个实践中不仅为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是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引起教学参与者的高度重视。
2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2.1电子设备的干扰,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目前来说,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高度覆盖,相较于书本刊物,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对于学生来说明显具有更加强大的诱惑力,学生天性本就贪玩好动,在课下时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电脑和手机之上,给自己安排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有效阅读的时间更是几乎为零。
2.2受阅读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阅读心理障碍首先,学生的年龄尚小,自身的拘束力、执行力和自觉性都不太强。
高一语文教案-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 精品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听课札记因工作的关系,常常参加省内外的一些竞赛活动,同时担任评委并时作评课。
今年四月,在水电名城宜昌,一个全国学会的课堂教学大赛在此举行,我担任主任评委并作了评课。
这里,录下我听课中的一些想法,侧重点是我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解读的一些认识。
《归去来兮辞》老师用幼儿园阿姨式的语调,“引导”学生赏析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这是一种绵绵的、柔柔的小儿话语。
拿到高中课堂上,使整个课堂通体阴柔。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田园之乐”。
老师要求学生——请为快乐命名;请读出这快乐;请为快乐“定义”。
一种透着轻松愉快的“快节奏”。
似乎《归去来兮辞》就是一阕田园欢乐颂歌。
《归去来兮辞》果真是“田园之乐”的欢乐颂吗?否!陶渊明吟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去吧!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实际上,这里应该就有这样的疑问了:田园荒芜跟做官有什么关系?田园荒芜跟辞官归田有什么关系?难道田园荒芜了就要回去?田园荒芜了就不做官了?直接的关系肯定不是这样。
陶渊明“误入”官场十三年,十三年中他时而出仕,时而归田。
而《归去来兮辞》则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
这篇辞赋一开头就是愤激的决绝之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几句激愤之辞,像当头棒喝,振起全篇。
他是以沉痛的自责来表现其对官场的憎恶,既委婉又深刻。
而“舟遥遥”以下全篇文字,都是将离彭泽县登舟起程之前幻想回家的情景,预拟归家后生活的安排。
周振甫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
因而教师将其“定义”为归途乐、抵家乐、天伦乐、饮酒乐等等,似无道理。
正是由于将《归去来兮辞》定义为“田园之乐”,因此谈“乐”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2010年中考作文新观察——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访谈
高校师资培训 中心( 湖北 大学 ) 省级培训主讲专 家, 武汉 市中学师资培训 中心( 江汉大学) 特聘教授 , 湖
北 第二 师 范 学 院教 授 , 中师 大 文 学 院 、 北 大 学 华 湖 文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导 师 。 育 部 基 础教 育课 程 教 材 教
发展 中心 “ 文 新 课 程 推 进 项 目组 ” 心 成 员 , 育 语 核 教
奠
东卷 的材料 , 示 了生活 中存在 着快 乐, 关键是 提 但
须得 “ 心 体 味 ” 这 是 “ 到 快 乐的 钥 匙 ” 前 提 。 用 , 拾 的
“ 那天”远指 生活 中的某时段 ;我” 自身切 身的体 , “ ,
验 ;钥 匙 ” 快 乐 的 法 门 。 享 受 生 活 、 乐 生 活 … … “ , 快
又分 话 题 和 给材 料 。 为 了操 作 方便 , 一般 就分 成 四
类: 全命 题 、 半命 题 、 题 、 材 料 这 种 分 类 , 合 话 给 符 当前 中考 命 题 形 制 。 本刊 : 四类 命 题在 2 拟题 中是 如 何分 布 的 ? 3 , 北 省 湖 高评 委 、 评 委 副 主 任 特
委 员。教 育 部 中南 高校
史老师 :3道题 中, 2 全命题 8道 、 半命题 8 、 道
话 题 3道 、 材 料 4 。 给 道 本 刊 : 没 有 关 于 文体 的 具体 要 求? 有 史 老 师 : 的 。 就 拟 题 的 文体 要 求 而 言 ,3道 有 2
师 资培 训 中心 ( 中 师 大 ) 家级 培 训 导 师 , 北省 华 国 湖
活 气息。 作文 , 一经与生活沟通 , 它就有 了鲜 活的不
竭的题材源泉。
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
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作者:曹明海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11期史建筑老师曾开列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关键词:诗意、智慧、敏锐、洒脱、儒雅、激情、幽默、严谨、悟性、良心。
其实,这是他自我的体验,是他自我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早已把这些关键词整合于一体而生成为一种只有他才有的个性气质。
笔者最初认识他是在潍坊的“中语会”年会上观摩他的公开课,后来又曾一起编过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所以对他有些接触和了解。
在本人的感觉世界里,史建筑老师有才气、有哲思、有激情、有底蕴。
他在语文课堂上,富有诗意的谈吐抒发展示着他特有的儒雅而又洒脱的风度;富有幽默风趣的佳句妙语又表现出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的神采。
汉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多义性及其内在的意蕴张力,在他的课堂教学中都有鲜活的跃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透射”。
论其语文素养,人文情怀,纯正人品,潇洒气魄,与其他有影响力的名师比照都毫不逊色。
这个评价并不过誉,也不是笔者对他有什么“偏心”,因为本人与史建筑老师迄今为止并无感情的交往。
因此,我们应为这样一位好老师引领语文教学的探索,展示语文教师的风貌而大书几笔,不必太吝惜文字。
多年来,史建筑老师执著地追寻着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渴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将语文课自身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为此,他曾经这样描述过语文教学的“色彩”:她有时是红色的,热情奔放,激情四射,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
她有时是白色的,洁净无瑕,晶莹剔透,弥漫着清冽的光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她有时是蓝色的,幽深澄澈,静谧安详,让喧嚣归于安静,让浮躁安于淡泊。
她有时是黄色的,传递温暖,点亮心灯,让迷途人知返,让流浪者归巢。
她有时是黑色的,冷峻不乏幽默,深邃中显出大气,容纳百川,兼收并蓄。
……她常常是无色的,以本色呈现自我,以个性昭示生命,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卓尔不群,特立独行。
语文阅读
“我”在阅读和训练中诗意的行走——读史绍典先生的《语文与生活》范维胜今年暑假,有幸去山东无棣参加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培训会议,偶得史绍典先生的大作《语文与生活》,急切捧读,汲取了无限的营养。
打开《语文与生活》扉页,史绍典先生为该书所写的题记中就映入我的眼帘。
史先生的题记是这样写的:我用两只眼睛一只看语文一只看生活这样我便有了一切语文我全部的生活生活我全部的语文语文与生活就是全部的我……史绍典先生的题记是他语文观的高度概括,我们乍一看,好像他要阐明的就是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支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
因为史先生还融入了一个生命个体“我”,“我”眼中的生活化入“我”眼中的语文,语文就是“我”,“我”的阅读,“我”的训练。
语文就是“我”在阅读与训练中诗意地行走。
“我”之阅读的奥秘何在?个体阅读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史先生在“阅读篇”中给我们的答案特别精彩。
他发掘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阅读理论的精华,给我们诠释了“我”之阅读也即个体阅读之堂奥。
先生从“春秋大义”“知人论世”“六经注我”“境界为上”等四个方面对个体阅读进行具体的剖析,之所以要剖析个体阅读的堂奥,那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阅读教学仅仅做了一个原则的界定,而对其“个体阅读”的价值取向几乎没有触及,或者说,即使有也是语焉不详。
史先生清楚地表明,个体阅读就是一种细读,细读就是个体阅读中的细品、玩味、咂摸、赏读、评析等等。
例如,春秋大义,即是孔子对于“春秋”的细读。
孔子读“春秋”的方法,或删削,或阙疑,或修正,或仍旧,见微知著,见人之所未见。
再如,六经注我,这又是一种十分自我的个体阅读方法,就是借“六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
这其实是一种批注的手法,每个人对于六经的注释不同,就是个人对于“六经”的见解不同。
在细读的方法上,先生指点我们的方法也都是古人常用的方法,而且这些细读的方法颇有成效。
读书访谈录范文读书的访谈录3篇
读书访谈录范文读书的访谈录3篇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眼,你一定觉得我是打错字了,并不是的,这就是我对于读书的态度之一,并不是说为了读书而去读书,而是因为没有读书或者说是因为缺少读书而去读书。
我一直不认为读书是一种难过或者煎熬的事,当然我的周围就有很多人问我怎么可以读完那些名著,比如《红楼梦》,我总会笑笑告诉他们,因为喜欢,把读书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或者习惯,就不会觉得读书是一种枯燥无味的事了,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也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其实并不晚。
说完了怎样开始读书,现在我想说一下应该怎样读书。
也许你会觉得读书从小时候就开始了了,其实很可能你一直不会读书,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决定自己要读的书的种类,刚刚开始的时候,最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即便是童话书也没关系,因为确实有趣,然后在读之前看着题目想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怎样的思路,如果你和作者有相同的思路,就不必再关心情节,而要学习作者的文字表述,如果不一样,你可以先做一个略读,熟悉一下思路。
读书会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愿你未读书而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宋濂读书的故事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在台湾聆听国文教学
以外, 又涉及 “ 谦词” “ 与 敬词” 的分别。 “ 吾性不喜 华靡”: , 无 ,“ 靡 ① 出则衔恤 , 入则靡至 ”
( 诗・ 《 小雅 ・ 莪》) ② 倒 、 蓼 ; 顺从 ,“ 故不 随俗靡 者盖鲜 矣 ”
历史 上具有 同样 谥号 的 ^ 一 范仲 淹 、 - 曾国藩。
( 左传 ・ 《 隐公元年 ・ 郑伯克段于I )) 望风披 靡”“ I ,“ 所向披
实话说, 这样一种编排, 足供学生自 读与自 学。
二、 手段与方法
1 电子白板。 . 电子白板较之液晶电视、 实物投影机, 更有
司刹 2- o 例 儿 一 . 2
长足 进步。 它是 一种 交 互式 的教 学手段 。 “ ” 由于建 立 如 中斋 , 了 微软 、 与 台北 故 宫博 物 院的协 作 关 系 , 现 了严格 意义 上 的 实 网路 ( 内地 称 “ 网络 ”) 学 。 教 其理 念为 : 平板 电脑 行 动 学 习, 无线 校 园网路 新都 , 数位 ( 内地 称 “ 数码 ” 摄 影 棚 , 学平 台 ) 教 师生 互动 , 电子 白板 高 互动教 学 情 境 。 “ 学 与故 宫翰 墨 共 如 文
责, 绝少虚饰 : 课 虽多平铺 直叙 , 听课者并 不感 觉枯燥 。 讲 但 就
是 因为他 们教 到了点子上, 引到 需处。
4 精读之 “ , . 精” 在于构建阅读规范 精 读之 “ 精”, 在于 精致、 巧、 到 , 精 精 而最 为关键 之 “ , 精” 在于建 立规范。 所谓 “ 规范” 就是规矩、 , 范式。《 训俭
由《 资治通鉴》 而 “ , 史书体例” 而编年体、 , 纪传体 、 国别
三、 聆听教学
下面着重说说 《 训俭示康》 的教学。 ( ) 一 作者介绍。 除文本 “ 作者” 栏所列之外, 老师进行了
著名语文教师谈语文
著名语文教师谈语文著名语文教师谈语文1.蔡明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黑板应该是师生探求真理的试验田,讲台应该是师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校园应该是萌生思想、弘扬个性、充满创造的精神乐园。
语文就是语文,不等于思品,不等于伦理,不等于美育,不等于逻辑。
换个角度说,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
2.史绍典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它有高山流水样的奔涌、一马平川式的倾诉、午夜黎明式的静寂、狂飙突进式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畅谈、浅吟;是抑扬顿挫、回肠荡气、余音绕梁……3.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
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4.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
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
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
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
5.胡明道生命属于你,它需要热情;而机遇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冷漠。
职业属于你,它需要执著;而事业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功利。
大脑属于你,它需要敏锐;而创新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固守。
成绩属于你,它需要淡泊;而成功却不一定属于你,它拒绝浮躁。
6.洪镇涛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
在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前进。
7.韩军我的“新语文教育”六大理念:(1)主张“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本;(2)主张“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3)主张“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4)主张“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5)主张“文字意识”,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6)主张“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
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的“圈画写”
旨誉廷迪1名师传艺浅谈小学语文精读课的“圈画写”■农安县伏龙泉镇中心小学张志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与实践探索。
“圈画写”就是针对小学生在语文精读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提出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师备课中的“圈画写”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圈画写”,就是教师要在阅读的教科书中、教参中、工具书中、收集的材料中进行“圈画写”,以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记忆、整理与应用。
教师可以适时地把自己的阅读“圈画写”展示给学生,或者选取一个教学训练点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思考答案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圈画位置、符号确定、阅读关注点、思考分析、语言组织等,从中得到启示。
如《苏武牧羊》教学训练点是读出“体会”,即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
为了达成目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研读题目,提炼出“苏武是个怎样的人”或“苏武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这样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开展学习。
根据本 文训练点,教师可把自己体会“苏武是个怎样的人”的“圈画写”过程呈现给学生,如以“仔细阅读,说说让自己感动、崇敬的内容”训练为例。
师: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细腻的文字把我带进了遥远的一个地方——那里冰天雪地,一望无边,苏武牧羊,冻得手脚红肿,冷得不敢停止运动,渴了就吃冰凉的雪,饿了就吃动物的毛皮,历尽难中难……想到他就这样坚持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誓死不投降、不背叛祖国,心如铁石坚,我的心中有很多感动一一对忠于祖国的品质感创造优越、便利的读书条件。
三、让学生“会读书”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读书三境界,这是对于阅读的重要论述,其中就有读书的方法。
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提到的阅读要“导趣、导理、导法”。
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见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条件,在此基础上就要让他们学会读书。
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
语文要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
语文要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作者:万发金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9期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依笔者理解,最本质的意义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进行一番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悟,并且在这种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以此形成越来越高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
如何教会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先让我们回味一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吧。
他说:“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
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
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一纵观《云南的歌会》这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其文字表层的意义,学生初读起来,是会有初步的把握的。
但是,作为选录到我们语文课程中的一篇优秀课文,如何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启发下,引领学生进行美的阅读和美的体验,就成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就本节课来看,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起始,精心选择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切入点”,或称之为“突破口”。
这是什么呢?就是设计并向学生提出的“主干性”的问题,用一“问”而牵全文。
所以,本课在上课伊始简略地引入后,老师就提出了阅读的主要问题“文中的歌是在哪些地方唱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了初读课文,开始走进了山歌飘荡的云南,去尽情地领略云南山歌的美,传唱山歌人的美。
但是,仅有了主干性提问——余映潮老师称之为“主问题”就能够对学生阅读“一蹴而就”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为此,执教老师在“主问题”下,恰当设计并适时提出了若干个“散点式”问题。
“这些‘散点式’提问是由主干问题辐射出来的若干小问题,围绕主干问题有序地穿插在课堂内,起到了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串联课堂、拓展深化、活跃气氛等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令人忧虑的现状
◆误尽苍生是语文
◆语文教学改革,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声势上 看,都远远超过其它学科。然而从效果看, 却不是令人满意的。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语 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问题,经过十几年 的改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现状都不乐观!
语文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
5、快乐背一背: 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 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 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 准。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背诵,当堂能背,而且背的准确无误,是 本课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赛背喜欢的句段,从而确保学 生将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当“饭”吃,当“茶”喝。这样,何愁 他们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呢!)
我相信,语文知识应该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目的全在于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在于形成也形成不了什么体系;
我相信,从教师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度来看,语文教学的根基在从文化的层面 上读通文本;
我坚信,新课程背景下,做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或教研员, 务必转变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思维方式:多一点个性,少一点一般 化;多一点归纳,少一点演绎;多一点建构,少一点因袭。
某老师介绍小动物的写作课 第一步:从讲台下拎出黑色袋子给学生看,小动物挣扎; 第二步:学生猜测猫的花色、大小、品种; 第三步:拿出来看、猜它的喜好、脾气、本领; 第四步:写。
◆和谐调整教学关系的策略
最基本的三个“硬”要素:语文教师、学生、教材
最基本的三个“软”要素:教学目的、环境、手段
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里,教学目的是设定的, 为前提;教学环境是一定的,为条件;教材是预定 的,为基础;教学手段是选定的,为帮手;学生是 特定的,为对象;教师是决策者,是核心。课堂提 问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教孩子去读书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么教孩子去读书
张艳华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从借鉴他人经验,培养读书习惯,因人而异施教,关注写作内容等方面,解读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教孩子去读书,让语文教学成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热爱生活、认识自我、鉴往知来,走向成长的舞台.
【总页数】1页(P124)
【作者】张艳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化县回民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孩子们学会读书 [J], 闻广敏
2.语文,就是教孩子读书——史绍典访谈录 [J], 史绍典;剑男
3.推广阅读,从教孩子会读书开始 [J], 董鲁皖龙;
4.语文,就是教孩子读书——史绍典访谈录 [J], 史绍典;剑男;
5.读书好,不如好读书——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读书兴趣 [J], 游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学典师琐记
王学典师琐记汤莹《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15日 07 版)王学典早春的校园依然清寂。
两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我初来这里,也在这样一个3月。
那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前几天,作为考生的我经人引荐,初次拜见先生。
所谈内容如今多已不记得,只记得当时的印象:真学者或许当如是。
“人虽老而血未凉”先生是“从‘文革’中走来”的学者,作为史学家的他从未忘记对当下时事的关怀。
那年9月,入学不久的我有幸登门拜访先生,因我比约定的时间到得早了一些,当天的新闻联播还没有结束。
为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我只是随便问了一句:“老师,您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吗?”先生笑笑:“是,有时间就看。
”回来的路上,我回忆起先生说这话时的神情,总觉得弦外有音,可又猜不出个中缘由。
答案终于在后来的课堂上揭晓,原来,这个问题经常被人问及。
“我到现在没事只要在家还看新闻联播”,那次上课,先生以他惯用的滕州腔强调着:“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这个事”,20世纪90年代,他家住在老校区,“每天上午9点左右,那个报栏把新报纸换下旧报纸,我一定会赶在第一时间——9点左右——到那个地方把当天重要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其他报纸浏览一遍。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原来如此”。
先生又说到,他有一个熟人,经常见到先生在看《人民日报》,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看《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早就没人看了。
”讲到这里,课堂上一片笑声,大家笑的不是先生看报这件事,而是先生此刻执著的眼神和语调,那神情,像是倔强地提着剑,要与人比试一番。
先生上课时总是对学生强调要有学术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大关怀”“大抱负”“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如是词汇几乎已成为先生的代名词,每当听到这样的字眼,同学们便会相视一笑,以此表达对先生的“崇高敬意”。
课堂之外,每当学生要做与现实政治相关联的题目的论文,先生便会很高兴。
一次,我想到一个与边疆史地相关的题目请先生指点,先生听后,建议在正标题前面加上“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一语,想了一下,又说,“你老师总想把这个与政治联系起来,你不加也无所谓。
让文本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
让文本贯串语文讲堂的一直让文本贯串语文讲堂的一直“要认仔细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文本,把文本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自觉的去领会与品尝,从而不停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启学生平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是语文教课之本”。
这是史绍典主任在宜昌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良课比赛后做的出色报告中的一段话。
在史绍典主任讲了这番话后,我也关于朴实的文本教课进行了思虑。
新课程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们纷繁把讲堂还给学生,教课手段花式翻新,活动形式层见迭出,喧闹的议论场面多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少了。
在阅读教课中,学生常常课文还没有读懂读通,便前排和后排几个人一组睁开议论,而后是争辩、表演等等,以无穷的课外拓展扔掉了文本,以无穷的人文拓展取代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训练。
在语文推行了开卷考试此后,好多语文老师以为语文考试已经找不到方向,学不学课本上的几篇课文已无所谓。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上绝大部分是一些切近时代、文质兼美的作品,在阅读教课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沟通,指引学生朗读文本,品尝文本的语言,体验感悟文本所富裕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接受文本的熏染。
一、设境导入,靠近文本。
第1页/共6页在阅读教课开始以前,教师应当擅长引领学生靠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调换学生阅读的踊跃性。
以情设趣、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常常采用的教课方法。
教师能够用充满感情、富裕诗情画意、能引起学生睁开丰富想像和联想的导入语来唤起学生阅读的欲念;能够是学生对文本,特别是文本中句的设疑和释疑,来引入文本的阅读;能够是对文本的激情朗诵,以读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达到“知情合一”的教课成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课手段创建情形,使学生赶快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情境等等。
这类“设趣”“激趣”“引趣”“生趣”的教课方法,能够逐渐指引学生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走进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中,并从而从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虑和发现,不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
听史绍典谈读书感悟
听史绍典谈读书感悟闲暇之余,当你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
它可以随时带你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本文是浅谈读书的心得感悟,欢迎阅读。
原本,我虽然知道书里有很多知识,应该多看书,但那时侯,我认为读书很累、很烦、没有意思,根本不会愿意去看书。
爸爸妈妈总是叫我看书——“看一下书吧!”这句话已经在我耳边转了几回了,我只是点点头,表面上顺着他们的意思,其实我很不想看。
我家里存有许多别人穆索里的书,什么名着啊、散文集之类的,别人都很艳羡我,但我很少回去写作这些书。
我总以为只要努力学习老师教导的,听课积极主动提问问题就可以了。
但事实显然没我想要的那么轻松,必须不还卖那么多书搞什么?大部分的科学知识从课外书里“喷”去的如果不回去念课外书。
科学知识就差得多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样。
我现在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我开始爱看书了,尤其是名着。
一本《红与黑》深受我的厚爱。
里面的故事情节使我牵肠挂肚,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心理却还在细细品位着那些精彩的片段,使我难以忘怀。
我指出,书,就是一位人类最出色的老师,它赐与我们科学知识;书,就是一粒开心果,它赐与我们欢乐;书,并使一株忘忧草,它而令你忘记所有的不如意;书,就是一艘小客轮,它装载着人类所有的灵魂……人们都说道时间就是最宝贵的,生命就是最宝贵的,但我却指出书就是最宝贵的。
爸爸对我说道的一句话,并使我铭记在心:科学知识就像是一条河,基础原本就是深的,就像是河的深处,往后就越来越浅,基础打赢了,你就能够游等过这条河,基础踢不好,就像是你不能游泳一样,就可以索莱米。
所以我就要踢不好基础,游等过这条河……我读完书后,脑子里感觉到好像充满了智慧。
知识就是金子,等这去花、去用。
读书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励,给了我骄傲,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感触,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人生的态度。
一个幸福的语文人 .doc
一个幸福的语文人——我所认识的周正逵先生Ⅰ我的一生是幸运的。
在我固定工作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遂宁、成都、北京三个城市中,都有不遗余力奖掖我的前辈师长,使我在成长的道路上顺利实现了“三级跳”。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使我能够身在遂宁市心系北京城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北京城里有一位我可以随时与他通信、与他通话,可以随便向他请教、向他求助的重要人物。
因为有了他,我在那个刚刚从遂宁县升为遂宁市的小小的城市的小小的中学里当一名小小的老师,便似乎就有了高人一等的自大。
这位赐予我力量的他,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周正逵先生。
第一次见周先生,是1986年夏天在太原召开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研讨会暨实验教师培训班上。
先生那时的年龄应该与现在的我基本相当,但是他那种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面貌确实是今天已然暮气初现的我辈绝对望尘莫及的。
会期数天的几百号人的全国性会议,周先生布下了一个大大的场,无疑他是这个气场光彩夺目的最中心。
于是对他的仰慕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便有了厕身其门墙的冲动。
冲动是魔鬼。
人一旦着了魔,就无药可救了。
太原会议结束回到遂宁之后,我便恭恭敬敬地给周先生写了一封“投名状”。
在忐忑的期盼中,很快就收到了先生的回信。
在遂宁中学收发室一眼看见毛泽东手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几个红色大字的牛皮信封时,那激动的心情不亚于数年后所经历的那一场洞房花烛夜;当继而展阅彩笺,拜读先生用一位改革家滚烫的赤心写就的文字——热情鼓励、悉心指导,那种狂喜的心情不亚于数年前所经历的那一场金榜题名时。
从此以后,鸿雁传书就成了家常便饭。
1988年春节期间,我专程到北京拜会周先生,他和夫人李凤仙老师设家宴接待了我。
也许,这应该算作是我投身周老师门下的一场不太拘于古礼的仪式。
从此以后,除了鸿雁传书之外,便有了师徒二人或促膝或并肩的身影。
1991年夏天,老师在应邀为数家语文媒体在成都联合举办的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做完报告后,我用半私半公的名义把他接到遂宁。
史绍典:怎样鉴赏文学作品
史绍典:怎样鉴赏文学作品史绍典:怎样鉴赏文学作品怎样鉴赏文学作品-中学语文2001年第09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作了这样明确的界定。
这个语文教育基本功能和性质的新定位,突出了语文教育从纯“工具”走向关注“人”的新世纪价值取向的根本化。
实现这一化,就“文学鉴赏”而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除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以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更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的提出,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语文,具有频率最高的运用功能;而作为“人学”的文学,更具有滋润灵魂的涵养功能和提高人生质量、升华生命境界的发展功能。
它对个体一生精神的生长发育,无疑具有水、空气和阳光一般的特殊营养。
这也是在高中阶段强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因之所在。
语文曾经困守“工具箱”,那时,文学只能偏于“记叙文”一隅,以记叙文的教学笼括文学教学的一切。
文学个性丧失殆尽。
因此,讨论文学作品的鉴赏问题,在文学教育被强调的今天,就更具有重要性。
先看看文学鉴赏是怎样被扭曲的。
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点:泛政治化标准的异化;机械化方式的肢解;偏离文本的误读等。
下面略作分析:一、泛政治化标准的异化鲁迅先生在《药》里喻儿的坟上,摆了一个花圈,这便有了先生自己以及世人所说的“光明的尾巴”。
自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如何渗透的问题以来,“光明的尾巴”也就成了中学语文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赘物,实质上就是以泛政治化标准对文本解读、对文学作品鉴赏的异化。
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要莫名其妙的来一个“新事物是要取代旧事物的”,甚至还要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的感叹。
胡同文化只是一种市民文化啊!汪曾祺哪里是简单讲它的消亡或被替代?他是在叙述一种文化,在品味、在咀嚼、在玩赏,有依恋、有淡淡的感伤,也有一丝丝“无可奈何”的感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丨名家访诮丨名家访谈语文,就是教孩子读书—史绍典访谈录◎史绍典剑男史绍典,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湖北省教研室原副主任。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语文项目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语文永远是语文》《交流沟通对话》《高中课程方案教师读本》《听老典说语文》《中学语文高效创新教学研究》《语文与生活》。
主持多项“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
剑男:典主任好,我们是多年朋友了。
一直 想给你做个访谈,我不定题目,我们漫谈怎么样?史绍典:没有束缚,好。
说什么好呢?剑男:你这个名字很雅,有朋友说,看见你 这个名字就觉得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要不先 从你的名字谈起。
史绍典:哈哈,从这里切人我喜欢。
那我就 先来一段“故事”吧。
许多年前了,大约上个世 纪八十年代吧,跟北京张必琨先生有较多交往。
张先生早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出身,古文功 底深厚,文言文教学尤其了得。
我们因实验人 教社周正逵先生高中语文教材,经常活动在一 起。
某日,先生颇有情致,出一谜语,谜面“司马 迁作书”,迷目“打一人名”,然后自揭谜底“史 绍典”。
“司马迁作书”怎么就是“史绍典”?先生 说,读读《司马迁自序》,就能解出了。
读《司马 迁自序》,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 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 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 焉!”司马迁说,我呀,不敢推辞先人(司马迁之 父),正是要“绍”“正”“继”“本”,而这里《易传》《春秋》《诗》《书》《礼》《乐》,正是六经之典籍,作 书(写《史记》),不就是为要“绍”典(典籍)吗!这 就明明白白言明司马迁(太史公)作书(写《史 记》)之要旨了。
岂不就是“史绍典”?剑男:张必琨先生解名解得好,没有作史,却 成为湖北省语文总教头,从另一个层面看,也是 绍典了。
史绍典:这里一方面是必琨先生之机敏,更 重要的是他对“书”的娴熟。
我名“绍典”,也有会 议书名将我的名字错为“少典”。
我说,请读《史 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 曰轩辕。
”“少典”可是万万僭越不得的。
但我确 实喜欢跟书有关的名字,我长女名“玉菡”,取 “玉函”为珍贵之书的意思。
孙女名“晓书”,明白、通晓书之意。
祖孙三辈名字,皆与书相关联。
晓书三岁时,未告诉她拼音识字,但是她会读I名家访该I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9年03月005书。
我带着她读少儿画册,画册是一些故事,图 文并茂,孩子喜欢。
一遍遍地逐页读给她听,她 一字一句背下,再指着画册一字一句自己读。
故事了然于心,识字似乎是“副产品”,这就是 “读书”的力量。
捉襟见肘教孩子一个个字地 认,无甚效果,而把字放在“文”里、放在故事 里,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实践)里,孩子 于趣味盎然中,自然收获了识文断字。
剑男:语言学习包括识文断字,应在一定 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是常识,可惜我们的语 文教育往往忽略了这种常识。
史绍典:是的。
我以为,语文,就是教孩子 读书的学问,是教孩子识文断字,作文做人的。
剑男:你看,我们说着说着就说到语文上了。
史绍典:那我们接下来就说说语文吧。
我 还真正不大服膺“语文”的宏大叙事,什么人类 文化啊、什么这个性那个性啊,等等。
我是从 “原点”上来寻求语文的真谙。
我就佩服古人的造字,你看这个“语”字,[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论也,从言吾声。
”[清]吴大澂认为:语,从言吾声,本义作“论”解,乃有所叙说之意,故从言。
又以吾即我,语 在向人表达我之意思,故语从吾声。
“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错画也,象交文,凡 文之属皆从文。
”[清诛骏声则以为,文,“今字 作纹”。
错(交错)画之纹饰也。
剑男:所以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之说。
史绍典:是的。
“语”在向人表达我之意思,即吾之言。
我之意思,是我的观察(视角、胸 襟)、我的思考(思维、意识)的结果。
因此,它是 自我的、独立的、独到的,是“我说的话”。
那么 语文就是要教学生,用“我的话”,来表达对对 象的看法。
文,则在纹饰之美。
得体、准确、精 当,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语者,吾之言也;文者,言之美也。
语文,就是用我的话,把对象说得得体、准 确、精当。
这个对象,就是你的所读、所见、所思、所感,等等。
剑男:我非常赞成语文的原点解释。
优美的 语文无非是两个层面,一个是词达,一个是得 体〇史绍典:《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语言 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 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 字的特点及其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 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里“语言实践中”“通 过主动……”“形成个体……”“发展……能力”云 云,实际就是“吾之言”的放大。
剑男:所以说语文是教孩子读书的学问。
史绍典:又回到读书上来了,那我们继续说 读书。
其实读书是讲情境和状态的。
去年这个时 候,我在一家网站讲《世说新语》。
我在开头时 说:“时令已是寒冬,冬日的晚上,寒冷、寂静。
古 人这时候正好‘雪夜闭门读禁书’。
为什么读禁 书是在雪夜?我想,一是安静,静悄悄;二是雪 夜,少人打扰。
这时候读禁书,不但相对安全,也 能保证读书的连贯性。
禁书毕竟是难得一读的。
如果被前来下棋聊天(甚至打麻将)的人打断,岂不扫兴?再说,门外大雪纷飞,室内炉火明灭,拥暖衾,伴孤灯,读那些让人心跳、让人愉悦的文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刺激?所以,晚上,尤其是寒冬雪夜的晚上,是读书的好时光。
”说的就是读书的情境。
我当时还讲了一个《世说 新语》中的小故事:说的是书法家王徽之,他是 书圣王羲之第五子,住在浙江山阴,就是今天的 绍兴市。
此人生性高傲,放荡不羁,对公务并不 热忱,时常东游西逛。
有一天夜里,天降大雪。
他 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取酒来喝。
他眺望 四方,一片皎洁。
于是起身徘徊,吟诵左思的《招 隐》诗(左思,西晋诗人。
西晋时以“招隐”为题诗006丨名家访诮丨作蔚然成风。
左思招隐诗,通过描写隐士的生 活及居住环境,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决心)。
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住在百里 外的剡县,他立刻坐小船溯江而上到戴家去。
船行了一夜,第二天才到。
抵达戴家后,王徽之 没有敲门,而是转身对随从说:“我们回去吧。
”随从问:“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呢?”王徽之 答:“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故事,后人给加了一个名字,叫“雪夜 访戴”,或“子猷访戴”“剡溪雪访”等等。
戴安道 后来得知此事,说,徽之不囿于礼,独钟于情,真是我的知心朋友。
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由来。
看似不相关联的三者雪、酒、诗,论起来还 有些意思。
通常,大雪、酌酒,生活情态而已,也 是常态。
而一旦有文学(或艺术)活动的介入, 比如这里,吟诗(就是读书吧),就是一种高雅 情致了。
若仅限于大雪与酒,也不过是饮酒赏 雪,身心陶醉愉悦,赏心悦目,有了感官的享受 (“大雪”之于视觉,“酌酒”之于嗅觉、味觉,乙醇之于神经),这就似乎抵达高潮了。
一般人、一般状况也就止于此。
但其人不同,他是王徽 之,他有了某种情绪的焕发,其绝妙之处尽在“忽忆”!他为什么“忽忆”,怎样就有了这样的 “忽忆”,我们只是觉得突如其来,灵光乍现,这 样一种思维的跳跃,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能 分析出来的是在“皎然”与乙醇的双重刺激下,至于舞之蹈之,至于吟诵诗句,是情、境、意的 一体了。
够精彩。
而吟诗内容,“左思《招隐》”,“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犹如苏东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样,他要手拄树枝寻隐士去了,这才又有了情节发 展的更大的跌宕,才又有了后面常人不可思议 的“乘兴”“兴尽”故事,才又有了那样一种“读 书”时及“读书”后的超功利、超实用的状态。
这 是大雪、乙醇、诗义的综合发酵,是无法杜撰的不可复制的人生精彩,更可以说,这是环境融合 “读书”产生的“创造”!是“读书”状态所诱发出 来的意想不到的奇迹!这里,其实是说到了读书 的状态。
剑男:看样子典主任喜欢闲适、愜意的阅读。
史绍典:正是。
“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 雪”“凿壁偷光”的状态,不过励志“鸡汤”。
不足 训。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纪念墙上,有百年商务的 奠基者张元济先生(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 育家、爱国实业家)题写的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以为商务印书 馆办馆宗旨之鼓吹,而这实实在在也是劝学、劝 读书的极好的一联。
其实,该联是同治、光绪二 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原创,乃翁同龢为南浔张静 江故居所撰。
张元济在商务,组织、编写新式教 科书,致力引进西学、介绍新知,编撰大型工具书,功莫大焉。
他一生与“书”结缘,所谓嗜书、寻 书、藏书、编书、出书也。
积德与读书,该是人生两翼。
两翼伸张,方 能翱翔,“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
而这里“积德”之“积”,与“读 书”之“读”,实为最精彩的两大动作。
“积”,据 《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中华书局1989年11 月版,为影印台北正中书局版《正中形音义综合 大字典》,台湾学者高树藩编纂),字义繁复,“积 累”“堆积”等通常义以外,“久曰积”“习曰积”“功业曰积”等项,尤可关注。
即是说,“积德”,是 恒久之功,而终成习惯,至于功业。
它是一个没 有穷尽的过程,除了外在的“积累”“堆积”形态 外,至有时间上的恒久,养成上的习惯,过程中 的功业。
那么,“读书”也应该做如是观了。
“读 书”,也是一个“积累”“堆积”的工作,而其中,“恒久”“习惯”“功业”为其精髓。
从“读书”到“读 书”,从起点到终点,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读 书”〇I名家访该I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9年03月007剑男:积德与读书是人生两翼。
说得好。
史绍典:近读刘再复先生《读书十日谈》(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刘再复著),与 其大女儿剑梅对话,刘再复谈道:“你说到‘读 书状态’,我想强调一下。
从事文学工作,其实 最重要的不是‘文学理念’,而是‘文学状态’。
读书也是如此,‘状态’比‘理念’重要。
所谓‘文 学状态’,就是超功利、超实用的状态;所谓‘读 书状态’,则是沉浸、面壁状态。
读书,需要沉浸 下去。
沉浸之后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 相逢,即与他们展开对话。
这样的读书就会有 心得。
”刘再复先生的“读书状态”,于我心有戚 戚焉。
前面谈及雪夜闭门读禁书、雪夜访戴等,都是“读书状态”的经典例子。
剑男:“状态”比“理念”重要,我也主张这 样的读书态度。
史绍典:犹胡适之“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