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地域风情比较

合集下载

35-5-文献综述-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

35-5-文献综述-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

35-5-文献综述-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论沈从文和赵树理乡土情节比较分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 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作家并不多, 而赵树理和沈从文却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创作, 进入了这为数不多的作家行列。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鼻祖,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派的代表人物。

解读二者的作品, 会发现赵树理小说的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的俗文化为主, 以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辅, 融和为以俗为主导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

沈从文小说( 乡土题材) 的文化底蕴以中国传统的雅文化为主, 以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外国文化为辅, 融和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

俗、雅是不同的特色, 反映在作品中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本文进行初步探索与比较。

一、沈从文和赵树理的不同乡土特色(一)乡土风俗方面1、对饮食文化的描写(1)沈从文——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沈从文的小说不以饮食描写著称,我们很难找到如《红楼梦》、《美食家》之类小说对饮食的细致描摹。

但对小说这一叙事性文体而言,不谈日常生活、不谈饮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找到不少有关饮食方面的描写。

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饮食描写,沈从文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饮食审美画卷,体现出湘西民间饮食的平凡与实在。

简单朴实之美。

沈从文小说中的饮食描写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简单与朴实,无论是饮食内容、饮食材料、饮食器具还是烹调方法,都是简单之至,毫不讲究。

如小说《连长》中曾提到连长的一次饮食,就是一句话:“用栗子下本地的烧酒”,喝的是本地烧酒,而下酒菜是连菜都算不上的本地出产的干果栗子而已,由此可见军营饮食之简单。

天然野趣之美。

沈从文小说饮食描写中与简单朴实相映成趣的是天然野趣之美。

《雪》中叔远的讲述:“你能住到春天那才真叫好玩!我们可以随同长年到田里去耕田,吃酸菜冷饭(就是拾野柴烤雀儿吃也比你城里的有趣) 。

”这段描述充满天然野趣之美,写出了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般的乡村生活气息,甚至更浓。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他描摹着家乡,那是在颠沛流离中思忆故土。他记得沅水岸边临溪而立的巨大水车,碾房里终日不停转动的碾石。他忘不了那大片的、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的农人,他诉说纯净质朴的爱和无爱的孤独与悲凉。
沈从文真挚而深情地爱家乡,爱这块土地上生息的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和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命运无时无刻不缠绕在沈从文心间,使他痛苦,使他忧伤,使他不平。忧于中而泻于外,这使他的作品在浓郁的抒情诗意中总是笼罩着一种忧伤而不甘寂寞的基调。这种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创作中起着主宰和支配的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过多少象《边城》、《长河》这样不拘格式和章法的小说? 他对乡土的思念是那样深切,对生活的品味是那样细腻,情意悲凉,好像写不尽似的,人物迟迟不登场,情节也迟迟不展开,他从不拘泥于故事的首尾照应、高潮的设置安排、人物的来龙去脉,而是以感情去牵动读者去注意那些使人伤心动情的事情。由于沈从文作品这种主情的特点,所以读者阅读时总是体味着他的感情忧思,时时感到作者的存在。
帮助他表达这种特殊思想感情的,是他作品中那种歌的节奏,诗的韵律,画的色彩。它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天然溶合,在语言、句式、场景、意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略带忧郁的偏冷色的美。随便挑一段读读吧。那首歌声音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这歌,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她想起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远处鼓声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还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边城》)读后,我们所得的远比字面、画面多得多的东西。沈从文简直不是在写,而是在唱,长歌当哭地唱。诗韵不经意出现在字里行间,复唱也常常出现在似乎是淡淡的述说里。
沈从文、汪曾祺创作风格比较 [转]?

论述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描写

论述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描写

论述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描写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同时还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譬如湘西文化之于沈从文,巴蜀文化之于沙汀、李劼人等,在这些作家当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他从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出发,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湘西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沈从文用他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1)“常”与“变”的地域文化批判①“常”,是指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独特地域生存背景下湘西边区苗族、土家族几千年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与道德、情感观念。

小说《柏子》写的虽是湘西青年男子的水上生活及其与河边J女的一夜*情缘,但却内在地折射了湘西青年水手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与生存状态。

同样,小说《边城》一方面写出了主人公翠翠令人叹惋的恋爱生活,一方面又穿插了翠翠爷爷的摆渡、船总顺顺父子仨的经商、水上行船、闯滩乃至发生水上悲剧。

在沈从文的笔下,这种“常”态生活构成了一种宁静、和谐、淡远的“湘西世界”,他从多方面辐射了湘西少数民族充满传统气息的日常生活,组成了一幅生动的湘西人生活画面,且恰与湘西大山外部畸形化的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②“变”,是指在汉族文化或现代文明等各种外力作用下,湘西边区少数民族地域生活游移出常轨的情形。

《长河》叙述国民*党新生活运动带给湘西的竟是地方大员对普通农民的骚扰与勒索,湘西原有的宁静、和谐气氛或牧歌情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看到的是政治F 败、商业市侩习气对湘西地区构成的严峻挑战与威胁。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撞,特别是19至20世纪之交西方现代工业或商业文明传入中国,给湘西民族地域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其产生巨大的变异乃至痛苦的裂变。

这种变化即使富于“乡下人”气质的沈从文也备感惶然,同时又使他在惶然中通过文学作品对其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对乡土文明描写的异同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对乡土文明描写的异同

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对乡土文明描写的异同废名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和汪曾祺的高邮风情小说,在总体风格上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京派小说的艺术风貌。

他们在悲惨感伤的农村中寻觅诗情,极力在小说中表现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纯真、善良、友爱、无私的人伦道德。

废名、沈从文的田园可谓之“梦中的田园”,与其他乡土作家的现实的田园相辉映,以对原始、纯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从另一角度进行着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而汪曾祺在对风俗、环境的描写中似乎挖掘出了乡土中潜藏着的诗意本质。

1.废名、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都描写人性美、人情美,都运用了诗意的抒情的表现手法,但是他们的“田园梦”仍呈现出迥异的色调。

就其思想内涵来说,废名的小说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小说里显现出神性,汪曾祺的小说则表现的是生活的诗意原质。

废名在《桥》以前的小说中以隐含禅趣的笔墨,写自己领悟了的自然美景,绘出了“拈花微笑”的境界。

废名亲近自然不重向自然寻求慰藉,而重在自然中寻觅顿悟,具有古代文人墨客超然尘外的庄禅人格。

作者往往在竹林、桃园、陶家村、史家庄等古朴、纯真、幽静的景物中洞见世间万物生命本体的跃动。

沈从文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

沈从文身居现代都市,却怀抱顽固的“恋乡”情结,这种巨大的内心矛盾、对立化的情绪,导致了他精神的流浪与逃亡,急于寻找栖息之所。

古老湘西的幻梦抚慰了他疲惫的灵魂。

他以湘西的眼光观察城市,极易捕捉到都市道德沦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

那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丑恶的人际关系,被扭曲变态的灵魂,使他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沈从文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

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由此可见,沈从文的“神”即是人性,在他那里“人性”与“神性”相通。

福师大现当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

福师大现当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

中国文学04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32分。

1、“文学革命”;2、辛弃疾;3、“左翼”文学;4、“解放区文学”;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6、《金光大道》;7、“改革文学”;8、“女性写作”;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要谈谈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略述左翼时期“社会剖析派”的小说创作概况。

3、试述“解放区文学”中“信天游诗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4、简谈“十七年”农村小说创作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5、怎样理解“革命样板戏”创作中的“三突出”特征。

6、新时期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变化有哪些?三、论述题:共58分。

1、从社会文化思潮变迁角度,试述90年代文学分流的原因。

(20分)2、从“启蒙”到“革命”的转换,在30年代的文学历史中是如何体现的?(15分)3、刘半农曾赠鲁迅一副对子:“魏晋风度、托尼文章”。

请回答下列问题:A、何谓“魏晋风度”?(8分)B、谈谈鲁迅杂文中是如何体现“魏晋风度”的?(15分)中国文学05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1. 诗言志2. 建安文学4. “革命加恋爱”小说5. 《死水微澜》6. “中间人物”7.“革命样板戏”8. “山药蛋派”9. “先锋小说”10. “文化散文”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7分,共49分)1. 结合具体作品,简述唐传奇的艺术特色。

2. 简述鲁迅小说与杂文创作的价值一致性。

3. 以《子夜》或吴组缃作品为例,谈谈30年代“社会小说”的特征。

4. 谈谈赵树理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因素的吸收与转化。

5.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征。

6. 新时期“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对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7. “新写实创作”与“女性写作”的共性特征有哪些?一、论述题:共51分1. 如何理解从“解放区时期”至“文革时期”不断发生的“文学批判”现象。

(要求分阶段论述)(20分)2. 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下)》中曾说道:“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贾平凹的商州世界比较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贾平凹的商州世界比较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贾平凹的商州世界比较摘要: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用不同的方式在各自文学创作中再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

本文从乡土题材、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构建精神世界的‚理想家园‛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笔者对两位大家乡土题材创作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沈从文;贾平凹;湘西世界;商州世界;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发展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

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分别以各自细腻的笔触再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把对自然的描绘,人性情感的刻画,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展示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寄托了他们的审美理想。

一、乡土题材乡土,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

在沈从文与贾平凹这两位作家的创作中,他们都自觉地选取了乡土题材。

沈从文在1931年写的《申辰闲话》里曾对自己的创作拟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其中之一是要为他的湘西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

‛事实也证明他的作品中写的最多最有魅力的是有关湘西的那一部分。

贾平凹对故乡的追忆和迷恋并不亚于沈从文。

他说:‚慰籍这个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味的两本好书,好多人情事态的妙事都是从那获得的。

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在我舞笔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它又在左右我的创作。

‛[1]他的‚商州系列‛,浸润着对故土的感情,是系念故土的感情流泻。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凤凰县城坐落在湘黔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位于沅水上游的沱江之畔,襟山带水,小巧玲珑,是个苗汉杂处的小小县城。

窄窄的街巷,清一色的石板路,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玄墙,还有那相传是由巢居演变而来的吊脚楼,显得极为古朴。

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

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

论贾平凹的小说的地域色彩地域色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元素,它反映着作家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地域色彩的展现十分明显,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北方乡村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贾平凹的小说大多世界观狭窄,呈现出一种较为封闭的农村社会状态。

在他的小说中,农村的地域色彩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小说所涉及的地方、风土人情、交通、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贾平凹的小说中涉及的地方都是中国北方的小城镇和农村。

他笔下的小城镇或者农村都是那种发展缓慢、经济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这种地方风土人情保留完整,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也比较传统。

例如,小说《废都》中的城市和村庄,就是不发达、贫瘠的地方,住着很多老百姓。

然而,在这种经济困苦的环境中,许多人坚持朴实和真诚的生活方式,强调传统的价值观,这也是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的。

其次,贾平凹的小说也展现了北方农村的风土人情,如农忙时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景象、各种地方传统的节日和年俗、乡村社会中的各种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呈现,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这些地方特色的描写充分反映出贾平凹对北方农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此外,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交通状况也是体现地域色彩的重要方面。

他笔下的小镇和农村交通不便,人们往来于城市乡村的路途都十分艰辛,也许正因为这种交通状况造就了人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执着的信仰。

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因为路途艰辛最终疯狂,在这个节奏缓慢、不发达的农村中,人们容易受到一些心灵的较大冲击,这种受伤的精神性反而影响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中反映出的文化和传统也是体现地域色彩的重要方面。

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意境和文化传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深深根植在心中的。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展现了农村文化和传统,以及一些民俗及信仰方面的元素。

比如,小说《白浪荡子》中的宗教信仰让人犹如在心灵上获得了安寂之感,这种转化、升华及达成崇高的存在感已经成为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征。

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比较研究综述

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比较研究综述

a n d J i a P i n g wa S Lo c a l Li t e r a t u r e
B AI Z h o n g - d e
( 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 Ar t s , Xi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 Xi ' a n 7 1 0 0 6 1 , S h a a n x i )
“ 多产 作家 ’ , 等多种 美誉 。 有趣 的是 , 翻看 2 0世纪
中 国文学 史 , 许 多作家 的创作 存 在着 惊人 的相似
Ke y wo r d s : S h e n C o n g w e n ; J i a P i n g w a ; l o c l a l i t e r a t u r e ;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作 为 中 国乡土文 学 的重 要 代表 , 沈 从 文与 贾
第3 1 卷 第 3期
2 0 1 7年 6月
商 洛 学 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g l u o U n i v e r s i t y
V0 l - 3 1 No . 3
J u n .2 0 1 7
d o i : 1 0 . 1 3 4 4 0 / j . s E x y . 1 6 7 4 - 0 0 3 3 . 2 0 1 7 . 0 3 . 0 0 3
平 凹 把他 们 精 心 营 造 的 乡 土文 字 世 界 推 向 了世
了半个 世 纪 , 5 O年 代逼 迫 搁 笔转 行 服 饰研 究 , 直 到8 0年 代 , 再 次 声 誉 鹊起 , 甚至被称为 2 0世 纪

沈从文与师陀乡土小说中故乡情结的比较

沈从文与师陀乡土小说中故乡情结的比较

沈从文与师陀乡土小说中乡下人的比较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

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

1.同是对故土的眷恋,沈从文与师陀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于沈从文而言,他在精神上与城市格格不入,故乡始终是他心中最为柔软与纯净的精神栖息地。

沈从文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的早期创作多为抒写自我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其主人公多为客居北京的穷困潦倒的青年人,他们挨饿、受冻,更没有什么朋友,在都市社会的实利主义中饱受凌辱和歧视,精神上异常苦闷,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沈从文初来北京时的情形。

都市的喧嚣、躁动、冷漠无疑使沈从文感到深深的隔膜。

在20年代初期,他写下了一批生动的乡土文学作品,如《玫瑰与九妹》、《腊八粥》、《炉边》等。

他写故乡的风俗与美食,回忆儿时的快乐时光,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他正是借此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一条温情脉脉的情感溪流在这些回忆里流动——一种对孤独的、为人情冷漠挫伤的都市生活经历的心理反应现象”。

师陀也批判都市,正是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失望激起了师陀对故乡的诗意怀念,那文明未曾侵染的田园式的宁静始终是师陀文学想象中凝固的华彩。

但师陀无法像沈从文一样在现实面前闭上眼睛,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每当他提笔怀念故乡时,那破败萧条的景象便如挥之不去的梦魇萦绕在他心头。

对故乡的衰败与凋零,他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失望、压抑和憎恨。

新文学的文化怀乡,集中呈现为对于城市的异己感和对于乡村的情感回归,然而师陀却持有双重的批判视角,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着那他对待故乡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他厌恶这片土地,永不能扎根于其中,却又留恋着这片土地,同情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乡土文学视角下贾平凹对沈从文的借鉴分析

乡土文学视角下贾平凹对沈从文的借鉴分析

第30卷第5期2017年10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Vol.30 No.5Oct.2017收稿日期:2017-05-1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贾平凹与沈从文乡土文学比较研究”(15JK1268);西安财经学院校级基地项目“沈从文与贾平凹乡土情结比较研究”(15JD06)作者简介:白忠德(1971-),男,陕西佛坪人,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主任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乡土文学视角下贾平凹对沈从文的借鉴分析白忠德(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沈从文与贾平凹都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其匠心独具而精心营造的乡土世界,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其乡土文学作品是极具民族特征的文学范本,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影响。

贾平凹对沈从文的作品有着系统的研读借鉴,使得他能够自觉地观照自身所处的乡土环境,进而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凭着自己的天分与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开垦出一片广阔的文学世界,成为新时期中国乡土文学的领跑者。

关键词: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商州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7)05-0111-05一、乡土文学:从沈从文到贾平凹贾平凹和沈从文一样,始终站在自己熟悉的乡土上;所不同者,时隔半个世纪,贾平凹在新时期开始自己的创作,进而开拓出一片新的乡土世界。

两位作家的创作具有很明显的传承、发展关系,比如相似的乡土情结、审美追求、价值取向。

这一切皆源于贾平凹对沈从文的自觉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说明:贾平凹乡土文学与沈从文乡土文学的相似之处;贾平凹是如何向沈从文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更张与创造;贾平凹如此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何在,对我们又有着怎样的启发。

20世纪中国文学大河中有一大支流,就是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

大作家笔下的中国:突出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大作家笔下的中国:突出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大作家笔下的中国:突出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为文学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许多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习俗、历史和哲学。

本文将探讨几位著名作家及其突出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

鲁迅:《阿Q正传》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阿Q正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阿Q这个形象,鲁迅展示了中国人的自卑心理、狭隘的乡土观念和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作品中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老舍:《茶馆》老舍是另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以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茶馆》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个茶馆里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晚清、民国和抗战三个时期的社会变迁。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沈从文:《边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以湘西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

《边城》是他的代表作,通过描述湘西边陲小镇上的人们生活,揭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张爱玲:《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

《金锁记》是她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揭示了封建家庭对女性命运的束缚。

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莫言:《红高粱家族》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2012年,他凭借《红高粱家族》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故事。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山东方言和民俗风情,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

自己的“ 乡下人 ” 份 。他 一 直 说 他 是 “ 身 乡下 人 ”、 “ 巴佬 ”他 所 说 的 “ 下 人 ” “ 巴佬 ” 要 指 乡 , 乡 、乡 主 的是 他对 “ 市 文 明” 城 的抗 拒 , 的 是 他 骨 子 里 作 指 为一 个 “ 乡下 人 ” 特 有 的 审美 情 操 和 道 德 理 想 。 所 “ 我实 在是 个 乡下 人 。说 乡下 人 我 毫无 骄 傲 , 不 也 在 自贬 , 乡下人 照例 有根 深蒂 固永远 是 乡 巴佬 的性
念作 出强化 与解说 , 断丰 富着他 的 自我形 象定 位 不
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 而作为不同的创作 个体 , 两位 作家 在创作 视 角和创作 模式 等处 也存 在 许多不 同之处 , 品中也 体现 出不 同的风格 和 内 作
涵。


两个“ 乡下 人 "
我 国是一个 历史 悠久 的农业 大 国 , 随着 历史 进
作者简介 : 田耿辉 (97 )女 , 渭南人 , 17一 , 陕西 渭南师范学院讲师 , 文学硕士 , 主要从 事现当代文 学及 语言民俗研究 。
在 我 国文 坛上 , 沈从 文 和贾 平 凹二人 都有 着从 乡村到 都市 的经历 , 都创 作 了许多 乡土小 说 和都市 小说 , 都在迷 恋着 乡村 的 同时也拒 斥着都 市 。沈从 文 以“ 乡下人 ”自居 , 贾平 凹以“ 是农 民”自居 , 我 都 是一种 与 “ 里人 ” 城 相对 应 的定位 。这 种 “ 下人 ” 乡
的秉性使贾平凹与沈从文二人都以忧虑 的 目 注 光 视着都市文明的历史进程 , 都在作 品中体现出对城
乡文 明 的审视与 批判 , 二人 在创作 的文 化意识 和 审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风情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风情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风情作者:霍映霞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独树一帜,他所创作的湘西系列小说影响深远。

这一系列小说蕴含着浓浓的地域风情,这种地域性主要是受到了湘西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并且在沈从文创作的不同阶段都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他的湘西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风情,来进一步认识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魅力,为沈从文小说研究增砖添瓦。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环境湘西建构地域色彩贡献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凤凰古城,丰富多彩的湘西生活经历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沛的原料,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受到世界范围内广大读者的赞誉。

多少年来,沈从文及其创作一直是文坛上研究的热点,尤其是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文学的长河中,无论是老舍笔下的北京小市民世界,还是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小巷,抑或是莫言笔端的高密东北乡,都体现了浓浓的地域风情。

纵观古今,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相互创造和被创造的事实表明,一定自然文化圈内形成的某种地域文化形态,以“集体无意识”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使生存于其中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心理结构,地域文化积淀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文化差异大,这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而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成就了湘西,而湘西也成就了沈从文,湘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湘西自然环境对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的故乡是湖南凤凰城,这一座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位置偏僻。

根据沈从文的说明,“湘西包括的范围很宽,接近鄂西的桑植、龙井、大庸、慈利、临澧各县都应当在内,接近湘南的武冈、安化、绥宁、通道、邵阳、溆浦各县也应当在内。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

两个“乡下人”创作中的城乡文明——沈从文与贾平凹对城乡的审视田耿辉【摘要】“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Sben Congwen, a "countryman"writer and Jia Pingwa, a "farmer" writer, they both pose as the countrymen in cit- ies, for they have presented the worries of the rural civilization and the view of the rural - urban civilization, and they have lots of similarities in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ursuit of aesthetics, while they have advanced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implications in their writings for their writing perspectives and writing modes. The paper compares the views and criticism of the rural-urban civi- hzation in their writings, Shen Congwen's writings mostly focuses on the criticism and sarcasm of the cities and the nature and beauty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the so much idealism coated on the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while Jia Pingwa's writings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two-way views and judgments of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with a bit more thickness and misery.【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沈从文;贾平凹;“乡下人”;城乡文明【作者】田耿辉【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在我国文坛上,沈从文和贾平凹二人都有着从乡村到都市的经历,都创作了许多乡土小说和都市小说,都在迷恋着乡村的同时也拒斥着都市。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

浅析沈从文散文的地域特色引言 (2)一、散文中展现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 (2)(一)山水秀美奇绝,景致如诗如画 (2)(二)人性美、人情美 (2)二、湘西世界 (3)三作者深沉的忧思 (4)四、沈从文散文区域特色的文化土壤 (5)(一)自然风光、湘西人与楚文化 (5)(二)独特的历史与特殊的文化 (6)参考文献 (8)摘要沈从文的散文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关于湘西神奇瑰丽的长卷。

在这一长卷中,作者一方面延续了其小说创作中构建的那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另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现实中真实的湘西世界,其中既渗透着作者对湘西复杂人生形态的关照,又表现了其对湘西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湘西Abstract:Shen cong-wen's prose for readers opened a picture of the xiangxi magical hand.painting magnificent. In this scroll, the authors on one hand lasted the novels of constructing the idealized xiangxi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o the reader a reality real xiangxi world, which is the reflection in the form of complex life in car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ate of the western hunan deep reflection.Key words: in shen congwen's prose引言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可以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远离社会矛盾的中心,始终坚守着“湘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神性的土地,抒写着自己这个“乡下人”对故乡、对人性的某种朦胧感受和认识。

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

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

作者: 赵学勇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研究
页码: 75-82页
主题词: 沈从文 贾平凹 “乡下人” “湘西世界” 农业文化 现代文明 文化价值取向 审美追求 《边城》 审美理想
摘要: <正> 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底,你会不难发现他们所共有的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

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沈从文与贾平凹也同时自然“默契”地进入我们的眼帘。

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倒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共同称誉,而是他们在有声有色地拓垦地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论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地域风情比较白忠德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0和/风俗画面0奠定了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1]自现代乡土文学诞生起,地方色彩和乡俗风情便成为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

地方色彩就是/某个特定地区0对于/人物0的影响,是某一地域内特殊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精神的整合,是乡土文学的核心内蕴。

美国小说家赫姆林#加兰对乡土小说有着伟大的理论建树。

他1894年写就的理论著作5破碎的偶像6强调了/地方色彩0对于文学的重要性。

他说:/显然,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源泉,是文学一向独具的特点。

地方色彩可以比做一个人无穷地、不断地涌现出来的魅力。

我们首先对差别发生兴趣;雷同从来不能吸引我们,不能像差别那样有刺激性,那样令人鼓舞。

如果文学只是或主要是雷同,文学就要毁灭了。

0[2]沈从文、贾平凹是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更是地域风情的描摹高手,对湘西、商州地域风情的发掘垫高了各自文学领地的文化品味。

沈从文笔下的乡风习俗蕴含着一种力量的美,贾平凹则多了灵魂的慰藉。

地域风情描摹表现出来的相似与差异使他们的乡土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而丰厚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沈从文、贾平凹既游刃有余于小说的虚构世界,又精通真情流露的散文创作,乡土文学创作有着明显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具有相似的创作心理、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

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的/精神和表达方式以及其文体家的特征在中国当代文学里得以庚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贾平凹0[3]。

赵园曾说,/贾平凹籍属陕西商洛,其文字意境却较之同代的-湘军.中不少作者更近沈从文,或许可以作为文学创作中代际承传的一段佳话0[4]。

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和80年代的商州,偏僻边远、封闭落后。

湘西在混乱的政治局势中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日益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商州则在/城市兴起,交通发达,工业跃进,市面繁华,旅游一日兴似一日0的社会发展中愈加/显得古老,落后,撵不上时代的步伐0。

然而,我们在沈从文、贾平凹作品里,读不出这些来。

我们感受到的是现实背后的湘西和商州,那是一个用美过滤了的文学化的湘西和商州。

沈从文、贾平凹对湘西、商州故土充满着眷恋与偏爱,倾注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人类文明前景的关注与思考。

他们扮演的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者、面向当代世界的开拓者角色;又是拒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抵抗者角色。

他们的文学形象是现代的甚至后现代的,他们的思想精神形象却是传统的、甚至保守的。

他们维护并坚守的不是良莠并存的封建伦理,而是健全的文化道德秩序。

沈从文、贾平凹是异域风情与地方色彩的描绘高手,笔下的湘西、商州有着迷人的山水风光、神秘的民俗风采、淳朴的世态人情。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明净、秀丽而又不失厚重,千姿百态,如诗如画:有清澈见底、鱼虾嬉游的深潭,翠竹合抱、郁郁葱葱的山林,歌声婉转的画眉、活泼悠闲的水鸟;有壁立拔峰、岩石黛黑的夹河高山,独特稀奇、风情无限的吊脚楼。

河水平静、透明,清澈见底,美丽如画;远山积翠堆茵,烟云变幻,悬崖面壁翘首,夹江矗立,被夕阳映炙成五彩屏障;街市傍山造屋,临水建房,重重叠叠,朴野别致;村舍屋宇祠堂,隐没丛林修竹之中,格局各异,兼具南国的清秀与北国的厚重。

贾平凹笔下的商州,显得朴拙雄浑深邃:蛮荒野地、乱崖裂空、古木参天,野兽出没其间;山村屯落、古塔古溪、茂林修竹,神秘莫测;山间小径,条条交错,纷乱中又见规律;山里人家,屋舍俨然、溪水绕旁、鸡鸣犬吠,炊烟孤直、粮草俨实、农具齐整,犹如/桃源之境0;山间云雾如烟如尘,像一群绒嘟嘟的羊羔,一伙胖乎乎的顽童,扯不开的棉絮,虚无缥渺,把商山点缀得只是水中的一个倒影,淹没得城镇只是一个轮廓;那河水,七拐八弯,时而/山穷水尽0,时而/柳暗花明0;那山泉,挤出石缝崖壁,滴滴咚咚,夏凉冬暖,永不涸溢。

商州有着北方的朴野和江南的秀丽,呈现着天然的地域色调,形神兼备,美丽诱人。

他们笔下的山水风光是地域风情的真实呈现,更因融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沈从文的自然常常蕴含着一种力量的美,笔下的河水明澈宁静,这种明澈宁静却蕴含着水的柔韧与坚硬:那/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0,那河水如同一股火,/时时刻刻皆想把人攫走,且仿佛完全只凭自己意见作去0。

他笔下的自然艰险与优美并存,意蕴丰沛。

5湘行散记#桃源与沅州6描绘沅州的香花香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溪谷里生长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

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娅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除了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

那种黛色无际的崖024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汇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0它们生长于悬崖峭壁间,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毁灭,反而衬托出迷人的风致。

与沈从文相比,贾平凹对自然的礼赞蕴含着一种灵魂的慰藉。

5丑石6以石头为喻对那种默默无闻、不求显达的品格进行歌赞。

5商州三录6等作品延续了这种审美追求与价值判断,作家赋予其笔下的自然以朴素、本真之美。

如在5商州三录#镇柞的山6中,作家这样写道:/正是特点太多了而失去了特点可怜不能出名,也正是不能出名而可敬的保持了山的实质和内容。

0镇柞的山不求足人欲而显其名,依然故我地存在。

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蕴,使自然山水成为寄托作家情思的载体与灵魂的慰藉剂。

地域风情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并因此具有审美意蕴。

沈从文、贾平凹描摹地域风情独到传神,对于人文环境的描写,同样充满韵味情趣。

5边城6对茶峒人家的描绘似工笔画,笔墨寥寥、字字如珠、明快洗练:攀援的缆索,终年来往的渡船;泥墙黑瓦,桃花丛里的屋舍;临河的小饭店,浅口钵里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还有白塔下的老人、孙女和一条狗。

一个现代湘西乌托邦跃然纸上,自然而和谐。

5鸡窝洼人家6里,贾平凹把我们带进古朴静谧的/鸡窝洼0:黎明山林里的响声,山溪的咕咕声,男人的鼾声,孩子的啼叫和女人的安抚;古塔山溪,茂林宙宇,纷乱中见规律的山间小径;厚实本分的山里人家,女人手里世代转动的纺车,男人的嘴里祖辈传袭的丈二烟杆,还有不知点了多少岁月的煤油灯,,湘西是汉族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的风俗习惯。

这些习俗被作家诉诸文字,使作品带有更加强烈的地方色彩和传奇性、神秘性,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湘西风情画。

端午节是苗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期间举行的盛大活动。

5边城6中沈从文描写了/龙舟竞渡0的场面:那些雄健的桨手和鼓手,在雷鸣般的鼓声中,有节奏地挥舞着桨板的整齐动作,犹如水中绿头长颈大雄鸭散布在河面,互相追逐着,新奇而有趣,展现出湘西古老的生活习俗和淳厚朴实的民性。

对歌风俗是湘西边民一种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且是最具情韵的风俗。

5边城6对歌求爱的风俗描写生动传神:翠翠的父母在对歌中相爱,如今大老二老又要通过唱歌来竞争爱情。

5长河6里戏班子唱戏,也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庙会。

小说描写热闹场面:吕家坪的商贩云集庙前庙后,地方各种小吃搭起吃食棚子,竞相叫卖;附近村子的人,穿戴干净,扛着凳子,从四面赶来。

这种活动在当地具有多重意义,既是宗教活动,又是经济活动,还是政治外交活动。

沈从文对湘西特有的世态人情、民俗风采的描写,充满着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

这里有宗族之间世代相仇、流血械斗的阴影,头缠细巾的苗巫如痴如醉跑神场面,无知受惑而被/沉潭0的女人或发卖的童养媳,小男孩娶大媳妇的/喜剧0情景,,这一切皆笼罩着浓烈的楚风遗韵。

贾平凹擅长选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描写商州的风物人情和生活习俗。

深藏历史传说的商山四晧墓,命运多舛不入时调、充满灵气而又染上世间风霜的商州山村女子,老诚厚道、善良愚昧、朴拙木讷的男人,传统保守的顽固老人,,这一切皆被作家涂上一层浓厚神奇的商州文化色彩。

贾平凹乡土作品交织着野性与优美、健旺与残酷:宗族间的钩心斗角、山野巫婆的跳大神、/求儿洞0的崇拜、招婿养夫、换老婆的陋俗,乡村正月闹社火的热闹。

5腊月#正月6为我们展现了舞龙的狂热与痴迷:红白两条龙翻飞滚动,起劲的舞龙人、紧密的锣鼓声、妙龄少女装扮的/魔女0、男扮女装的高跷队。

它们浸透着商州特有的文化习俗和山民的雄健朴实,展现出秦汉文化的深厚遗风。

由于贾平凹对商州民俗文化迷恋太深,艺术表现方面有时便缺少沈从文5边城6中的节制与适度,一任笔意驰骋,铺张扬厉,某些篇章便显得喧宾夺主扯旗成王,游离在人物故事之外。

5西北口6详详细细地记述了/雍山人0的信仰禁忌、饮食习惯、民居建筑、婚丧习俗、方言俚语、民间技艺、岁时节日以及口头文学,尤其是对/过会0场景的多重铺叙。

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倒也繁花如锦,却也延缓了情节节奏,模糊了人物面影。

对于地域风情的歌赞是贯穿于沈从文与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的一条主线,使其作品呈现出独特而丰厚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勇教授认为:/沈从文和贾平凹的小说是风俗画,也是地方志,他们对湘西、商州的地域景观与乡俗民情的发掘垫高了各自文学领地的文化品味。

[5]0沈从文、贾平凹乡土文学创作实践的文学史意义在于,纠正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缺失与谬误,给艺术审美提供了新质与活力。

/乡下人0沈从文,率先从艺术审美角度,赞美湘西地域风情,改变了/五四0新文学对传统民俗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否定。

半个世纪后,又一个/乡下人0贾平凹,继承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审美追求,歌颂商州民俗风情,改变了建国以来当代文学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遮蔽与轻视。

[参考文献][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2]赫姆林#加兰.破碎的偶像[A].美国作家论文学[C].刘保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84.[3]叶君.乡土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解读文本中的湘西和商州[J].江淮论坛,2007(06).[4]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171.[5]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68.[作者简介]白忠德(1971)),男,现任职于西安财经学院,编辑,文学硕士。

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