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女性文学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的人性美

2016.04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为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句话道出了沈从文独特的文艺观。
沈从文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里就充分展现了湘西人民那种特异而原始的生命形式和生活状态,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完全不同于都市文明的人性画卷。
而在这幅风俗淳厚的画卷中,湘西女性形象更是晶莹纯净、光彩照人。
这些女性无不体现着独特的人性之美,同时又因其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其人性美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显得更加光辉耀眼。
一.纯净自然的人性美沈从文塑造的清新纯净略带土气的湘西少女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如同出水芙蓉,天然丽质,灵秀无邪。
沈从文在塑造这些少女形象时也多用自然界的景物,尤其是动、植物加以比拟,更加使得这些天真活泼的少女们融入了湘西那秀美神奇的自然景色中。
如《边城》中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的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象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单纯而又任性的三三则“苗条的如一根笋子”,而那如同姐姐一样的阿黑就更是如此了,当五明“把笛子一吹,一匹鹿就跑来了。
笛子还是继续吹,鹿就呆在小子身边睡下,听笛子声音醉人。
来的这匹鹿有一双小小的脚,一个长长的腰,一张黑黑的脸同一个红红的嘴。
来的是阿黑。
”这些或是明喻或是暗喻便使读者在感受这些少女形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些少女所生活的环境,而这环境却不单是一种社会环境,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环境。
这些少女不仅外貌形象上具有这种自然纯净之美,她们的行为及语言更是洋溢自然天真、和谐单纯的美。
当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文集》主要情节

《沈从文文集》主要情节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卓越,并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本文将重点介绍《沈从文文集》中的主要情节。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少女草青和一个年轻学者孙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农村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了边疆地区的人们的纯朴和坚韧。
草青和孙少平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阻碍,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二、《女儿经》《女儿经》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女性主人公苏雪和她的一生。
苏雪出生在地主家庭,受到了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但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说以苏雪的艰辛历程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和奋斗。
三、《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其中记录了他在湖南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散文以自然景色和民俗风情为主题,以文人的视角展现了湘江流域的美景和乡野生活。
通过描写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湖南土地和人民的深情。
四、《围城》《围城》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小说作品,以大学生故事为题材,描写了当时社会中的很多普遍现象。
小说通过描述男主角方鸿渐与他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他对自我认同和社会期望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封建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围城》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五、《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沈从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历程。
小说以山村少年孙少平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奋斗和成长展现了平凡人的英勇和智慧。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大型的家族史诗,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探索有着深刻的洞察。
六、《子夜》《子夜》是沈从文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包含了多篇短篇小说和杂文。
这些作品涉及了各个领域的主题,如教育、人际关系、政治等。
沈从文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独到见解。
总结起来,《沈从文文集》中的主要情节涵盖了农村爱情、女性命运、湖南旅行、大学生困境、社会变革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追寻自由与尊严:《边城》中的女性意识与心灵觉醒

追寻自由与尊严:《边城》中的女性意识与心灵觉醒简介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描绘了一个位于边境小镇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女性角色在追寻自由和追求尊严的过程中,逐渐觉醒并展现
出独立意识与内心强大力量的主题。
第一部分:传统束缚下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开篇,作者以描述人物周白凤为起点,展示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的期望
和束缚。
周白凤被视为贞淑、安分守己的标准妇女形象,但她内心却渴望自由
和尊严。
第二部分:挑战传统观念与规范
随着故事发展,其他女性角色如秀霞、胜利姐等也开始表达对传统观念和规范
的质疑。
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并面临来自社会压力和道德
约束。
第三部分:意识觉醒与内心力量的展现
通过经历各种挫折和磨难,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逐渐觉醒并展现出内心强大的力量。
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角色定位,开始主动争取自由和尊严,同时学会坚持
自己的信念。
结论
《边城》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一种新型态,她们不再只是被动遵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而是敢于追求自由与尊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觉醒并展现出内心强大的力量。
通过小说中女性意识与心灵觉醒的描绘,读者得以深思和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女性角色发展的影响,并对自身权利和尊严有着更全面的认识。
以上便是关于《边城》中女性意识与心灵觉醒的文档内容编写,请参考。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美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美作者:徐建华,尤加敏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徐建华尤加敏[浙江树人大学,杭州 310015]摘要:沈从文一直关注着女性的命运,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了他全部的作品。
通过其作品中那些色彩鲜明、内蕴丰厚的女性形象,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沈从文对女性美的独特体验和身心崇拜,本文从性灵美、母性美和神性美三方面来分析沈从文笔下女性美的精神内核及其审美表现。
关键词:沈从文女性美女性崇拜■沈从文是一位具有“女性崇拜”倾向的作家,在他看来,女性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一切美好价值的象征,也是作家理想和情感的寄托。
通过其作品中那些色彩鲜明、内蕴丰厚的女性形象,我们不仅能深切地感受到沈从文对女性美的独特体验和身心崇拜,还可以看到作家试图通过对女性美的发掘拯救现代社会人性的失落、重塑民族品格的审美理想。
本文从性灵美、母性美与神性美三个层面入手,围绕沈从文笔下的女性美之内核及其表现,对此进行分析。
一、性灵美:人性的纯真沈从文作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用真挚灵动的文字来表现女性的性灵美。
“性灵”本意指人的心灵、个人的真实感受。
在文学创作中,“性灵”指的是人物的个性流露。
沈从文用赞美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身份各异、充满灵性色彩的女性形象。
不管是纯真的少女还是纯净的妓女,她们的身上都具备至真至善的品质。
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沈从文对人性美的集中表现,《边城》可谓是其中的力作。
在《边城》中,作家将自然美和人性美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平时在渡船上遭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
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1}翠翠那一对眸子“如水晶”般清澈、明亮,“光光”的眼神显露出翠翠没有丝毫防备、毫无世故的纯真。
翠翠和爷爷长期生活在自然、简单、纯朴的湘西,性格热情,性子纯真,从来不动气。
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之比较

2017.07文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之比较○李文静摘 要:沈从文和孙犁都是现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善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湘西世界的缩影,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白洋淀等解放区新女性的代表。
首先,沈从文专注从女性苦难中体现女性的坚毅与沉稳,刚强与韧性,在赞美她们纯真质朴原始的同时更体现出深深的悲剧性与叹惋。
这种悲剧性是与其当时的社会环境、成长环境以及作家本人的性格特征密不可分的。
再次,孙犁眼中的女性都是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她们乐观勇敢坚强,识大体顾大局,有男人的胆识和眼光,又不乏女性的柔美与贤惠。
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时代感、政治意识比较强,是受解放新思想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最后,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成长经验等几方面类比探究这两类不同的女性形象中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关键词:沈从文 孙犁 女性形象 比较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一)神性之美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世界中首先是神话世界,大量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构成了他神话世界中的“爱”“美”“神性”。
比如《月下小景》描述的传奇爱恋,《神巫之爱》表达的奇异之美,再譬如常读常新的《媚金、豹子与那羊》,这些作品都以神话的视角传达出不同于现代都市文明的纯粹与唯美,通过那些瑰丽怪异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让男女主人公身上的坚韧、顽强的原始生命力来反衬现代人身上无聊、庸俗、调侃的俗性与鄙性,堕落与沉沦。
这是作者思维想象中的另类世界,也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不满,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未来前景的真诚期盼。
《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是作者用心塑造的神话女性形象之一。
这是一个为爱执着、为爱牺牲、为爱痴狂女性形象,媚金因为误以为豹子爽约而选择自杀,豹子发现媚金自杀后也选择殉情来成全爱情,成全纯贞,成全纯粹。
这是一个凄美的苗族爱情故事,是一片纯净明朗的心灵园地,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与反思。
媚金首先是一个漂亮美丽的苗族女性形象,她纯真、善良、清澈,和豹子因歌结缘,书中所描绘的干净纯粹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爱情的衬托与见证。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在近现代,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豪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诞生了多种文学流派。
那大文学家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他笔下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最成功的非《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莫属。
翠翠是个质朴纯真的女孩,她成长在湘西农村,由爷爷一手扶养长大,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有一颗向往爱情的赤诚之心。
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她后,拒绝了天保的爱情,结果间接导致了天保和爷爷的离世,傩送也离开了故乡。
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翠翠,翠翠站在了爷爷的岗位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既有温柔可人一面,也有坚强忠贞一面,她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鲜明的还有《萧萧》。
萧萧因父母早逝,没有上过学,对于婚姻也没有概念,在12岁时做了童养媳。
她无法反抗,也不能反抗。
萧萧在失去了贞洁后,面临着沉潭或发卖,后来由于生了儿子没有被处罚。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姓名:张少祺学号:201001654546学习中心:运城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郭敏二〇一二年一月毕业论文承诺书提示:根据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同时取消学士学位申请资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张少祺日期:2012.1.19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书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教务处制北京语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目录摘要沈从文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而作为自然女性的湘西女子形象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人性的善良和淳朴,其生命的朴实和纯真闪烁着别样的光辉。
本文从湘西女子的性格、生命力、爱情、命运以及作者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论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女子形象塑造的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女性形象自然美生命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分析引言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从无知识文化的乡村少女到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都具有人性美感和生命美感。
学者们一般把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女性和都市女性。
在自然女性这一系列形象中,湘西女子的勇敢、纯净、美丽令人赞美钦佩。
一旦面向湘西世界,作者的笔下总有一种诗意的柔情,他怀着无限的柔情和爱心构建了一个美好而又理想的湘西世界,湘西女子是这一田园牧歌世界中的灵魂。
湘西女子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感情到意志,都闪耀着爱、善、美的光辉,展现了特有的人性美、自然美。
这种健康、完善的人性正是他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笔下女性美

女性美的完美再现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出生于湘西苗族聚居区凤凰,他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熟悉和挚爱的湘西边地人民的喜怒衷乐,他精心营造的湘西世界充盈着古朴、原始、秀丽、纯净之美,在他的湘西系列作品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还是出自于其笔下的那些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女性形象:温顺乖巧、多情执著的“边城”精灵翠翠;天真活泼、好奇任性的“碾房”女儿三三;单纯质朴、浑然不觉的童养媳萧萧;美丽善良、机敏无畏的“黑中俏”夭夭;谨慎心细、热情大胆的如姐姐般的阿黑……他们单纯自然、温柔善良,集纳了湘西自然山水、古老民俗、世俗人情中最优美的成份,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透露出一种特有的女性美魅力。
“女性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系列中的一个艺术亮点,它体现了湘西小说中的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自然之美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有充分体现,他把对水的那种眷恋之情寄予笔下,以清淡的笔调,自然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质朴、美丽、善良的女性世界。
作品中将水的特质与质朴的湘西女性完美融合,使她们具有水的灵性,散发出水的特殊气息,透露出湘西女性那种独特的自然之美。
水与湘西女性的生活环境和命运的联系,水与她们的生活环境和命运紧密相连。
在《边城》中,作者先把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巧妙编制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风俗画。
作者巧用优美的山水风景引出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茶峒溪边的翠翠和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命运发展。
她终日与水为伴,和爷爷以给路人拉渡船为生。
她的命运与源源流淌不断的溪水有着很大关联,因水而遇到自己的爱,而又因水失去爱。
在这里主人公的命运就象那一湾溪水,她的生命因水而活泼,她的爱情因水而青涩,她的亲情因水而动人,整个故事流淌着水的忧伤之美。
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女性的命运也与水有着很大的关联。
如《三三》中的三三母女, 她们的命运与家里依水而建的碾房有关;《长河》中的夭夭的故事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萝卜溪展开的;《柏子》、《丈夫》里的妓女是靠水吃饭的……水在作品中的出现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作者为他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命运作的刻意安排,把她们同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她们的生命因水而自然美好,使她们因水而美丽动人,浸透出水的那种湿润、伤感。
沈从文作品的女性美

沈从文作品的女性美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那土里土气的湘西女性中,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
其人性的善良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
那么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如此之美呢?一、创作了“景物即人”的独特小说模式营造气氛和描述人事几乎同等重要,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这一点在《边城》中尤为明显。
小说从交代环境开始,为人物出场作背景。
先由描写“茶峒”开始,自河街、吊角楼、妓女写了长长的几节,把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巧妙编制在一起,幻化成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展现出一幅富于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风俗画。
接下来极其自然地写人:文章首先写翠翠常年便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
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
其次以青山绿水与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
进而以“黄麂”喻人,新鲜而又奇特,找到了善良、精明的同质性。
这样。
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精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但是《边城》中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理想的人物范型。
特别是作品的主人公生活在青山绿水的小溪边上的一条渡船上,祖孙二人渡着过往行人,过着清淡而孤苦的生活,这更具典型意义。
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
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
生活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
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养育了人,形成了人的生命和智慧。
二、含蓄地心理描写古今中外描写爱情的小说,其令人百味不厌的是对情人心理的细腻描写。
法国小说触及爱情时,笔致往往明快热烈,情男爱女那强烈的性意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西方文学的突出代表。
评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读沈从文的作品,就让人想起湘西那片热土,想起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在她们之中,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磨难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但在她们身上,通体闪耀着善良淳朴的人性。
其中,少女形象尤其表现得鲜活透彻。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以少女为描述对象的作品有《雨后》《阿黑小史》《媚金·豹子·与那羊》《萧萧》《三三》《边城》《长河》等,尤以《边城》最为著名。
温顺乖巧、多情执著的边城少女翠翠,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
翠翠甫一出场,作品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这里,湘西少女翠翠生活在自然中,恬静的生活环境陶冶了少女的性情。
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在边城,她的情感自然地涌向傩送,并不因为对方是富有的船总顺顺的儿子,而当大老二老同时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依然选择的是心仪的二老傩送,选择的是悲情的悠悠地等待下去。
这种优美、自然的人生,展现出朴素动人的人性,在翠翠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流露。
美丽的湘西大地养育出一个个勤劳、善良、精明、纯洁的少女,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富于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那种尊崇自然、敬畏生命、赤诚至爱的民族文化基因,充分体现在他笔下少女身上,更着重体现在懵懂的爱情面前,她们表现出的是矜持而又真诚的品性。
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苗族少女以对歌表白爱情的形式,这种在土家族、苗族青年男女中广泛流行的传情方式,淳朴自然,将一切美妙的话语都寄托在歌声里。
作品《萧萧》中,萧萧的真正爱情诞生在花狗的歌声中。
《月下小景》中的姑娘情愿与小寨主傩佑在歌声中幸福地死去,也不愿受土司王的野蛮而生活。
《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等作品中都写到青年男女的真情如何在歌声中凝结成纯洁的爱情。
剖析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中, 都洋溢着生命的热情、纯洁和自然。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 人性美, 夺女性的生命, 却无法剥夺她们对生命的热爱和顽强的抵抗力。
和谐宁静的世界里, 翠翠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性中最为优美的成
沈从文也把妇女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 因而, 他不着力表现
分。那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边城》) 那 辛苦给她们的痛苦, 而是按照人性美的标准, 欣赏这些女性的美, 并表
的向往追求, 但她们的追求纯属天性的、自然的、毫无功利性。这一点 样的情投意合, 忠贞不二。他们之间与其说是一种金钱和肉体的关系,
可以从少女们的择偶标准中看出来, 她们的择偶标准有三个: 年龄、体 不如说是两个纯洁心灵的结合。是一种不受道德羁绊, 法律约束的爱
魄、智慧。翠翠爱上傩送, 并非由于他是富有船总顺顺的儿子, 在大老 的实现。这可以从柏子看到这位妓女的感觉中看出: “妇人的笑, 妇人
少女形象而出名的实在不少, 但因写乡村少女形象而出名的确实不
另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妇女也体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命运
多, 沈从文笔名下湘西少女的出现, 无疑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注入了 好像与这些妇女作对, 要么早年丧夫, 要么做童养媳。在童养媳中, 萧
新鲜的血液。
萧属敢反抗型的, 在一开始便表现出反抗意识, 当一群学生路过, 家人
女的爱情都很简单, 没有其他言情小说那种大起大落波澜起伏的曲折
吊脚楼妓女是被压在生活最底层的人, 她们缺乏生活自卫和自理
情节。作品中的山水风景优美, 但又浸染美浓郁的哀愁。沈从文的小说 能力, 生活赋予她们的只有受蹂躏、受侮辱, 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沅
也写生死, 但他把那种呼天抢地, 痛不欲生的生死之事淡淡地处置, 平 水上的船工水手。“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被抛弃的
沈从文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作品

沈从文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作品
沈从文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城市与知识阶层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揭示了他对这一群体的观察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绅士的太太》: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绅士家庭中的琐碎生活,以及绅士太太们的闲适与无聊。
通过描绘这些人物,沈从文展示了知识阶层在都市生活中的空虚与迷茫。
2.《八骏图》:这部作品通过八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困境和道德沦丧。
沈从文在这部作品中运用讽刺和调侃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虚伪与丑陋进行了深刻揭示。
3.《有学问的人》: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的执着与迷失。
沈从文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表现了知识阶层在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力与困惑。
4.《都市一妇人》: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都市女性在婚姻与生活中的挣扎。
沈从文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知识阶层女性在都市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剧。
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沈从文对城市与知识阶层的关注和批判。
在他看来,知识阶层在都市生活中往往陷入空虚、道德沦丧和困境之中。
与他的乡村题材作品相比,这些作品更加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问题。
通过这些作品,沈从文呼吁知识阶层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沈从文小说集水.女人.美之生命

沈从文小说集水.女人.美之生命沈从文小说集水.女人.美之生命水.女人.美之生命——沈从文小说中水与几位年轻女性的关系沈从文小说几十年来之所以“存在”,并在不断地升温升热,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发现了许多只有从沈从文小说中才发现的美,特别是生命之美,水.女人.美之生命。
沈从文小说是一个庞大而独特的艺术系统,本文只试图从水与几位女性形象的关系的角度,寻找沈从文小说一般美的女性生命特质,发现沈从文小说独有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沈从文的独特价值和艺术份量正在于发现湘西之水与他生命价值和创作的关系。
沈从文总是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地给人叙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无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①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来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气,我的性格仿佛一道小小河流。
我创作,谁告我的创作,就只是各种地方各样的流水。
②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
我故事中从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③……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个作家像沈从文一样把人生、写作与水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是水,抚育了他的生命,净化了他的灵魂,陶冶了他的人格;是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给了他小说中人物生命的灵性和张力。
沈从文正是以他湘西“水之子”的眼睛和尺度,审视生活的一切,而不把“社会价值”掺进去一丝一毫,亦不被“社会”所制定出的种种成规成矩的标准所限制,执着地追求“符合他的梦幻要求的作品形式”,描写故乡湘西古朴神秘、美丽动人的神话,摭拾绵长千里的沅水流域的水的故事,塑造具有水般美的女性性格,“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④小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作家生命律动的一种表现。
故乡之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与其它一些自然对象一样,它自身并不具备窗深邃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形态,但经过作家审美情感的观照和艺术心理的同化升华,便成为一种具有生命形态的艺术实体。
尤其是当作家沉浸于自己的人生和心灵历程来反刍自己熟悉和热爱的故乡山水,一种家园意识和故土情结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发出心灵深处的亲和之情与美感,这就促使故乡之水与作家主体感受和艺术体验撞击交流,从而使故乡之水摆脱了纯粹的物理性,而转化为传达作家审美理想的符号载体——一种富有灵性的生命感的审美对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解、 认 识 和感 悟 。
一
美的理想化身 。 翠翠 与爷爷 几 十年里 如一 日 地就这样 相依 为命 , 乐于 助人 , 无 私 的 奉 献 ,从 他 们 身 上 可 以 看 到 中华 民族 传统 的古老 而又纯 朴 的 人 性 美 、人 情 美 。 随着 时 间 的 流 逝, 翠 翠慢慢 成熟长 大 , 已初 成 一 个 美 丽 的少 女 , 有 了少女 的心事 ,
小 小木 凳 子坐 在旁 边 看鱼 上 钩 ,
并 且 告 诉 这 人 ,别 人 把 钓 竿 折 断 的 故 事 。在 三 三 满 十 五 岁 的时 候 , 结识 了一位从城 里来 穿着 白裤 白 鞋 的 白脸 少 爷 。 从 白脸 少 爷 对 i
三 无 限 的 赞 美 中 ,三 三 对 白脸 少
.
湘 西 小 说 中的 自然 女性 形
象 沈 从 文 对 故 土 湘 西 世 界 有 一 种 特 殊 的 情 结 ,他 以 湘 西 的风 土
人 情 为 背 景 ,在 他 的 作 品 中透 露 着 浓 郁 的 乡 土 气 息 。 在 其 湘 西 小 说 的 作 品 中 ,塑 造 了 一 系 列 典 型
的作 家 。他 的创作 中主要 是 以人 性 的尺 子 去 审视 和 剖析 人 生 , 讴
歌 美 好 的 人 性 。 其 小 说 的 主 题 主 要 是致 力 于对 女 性 问题 的研 究 。 在 沈 从 文 的小 说 作 品 中 ,塑 造 了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者:刘秋云摘要:沈从文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自然女性和都市女性.本文主要从自然女性的自然化特征及其不同创作时期的都市女性形象的特征作一简要分析.关键词:沈从文;作品;女性形象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论题材人物的广阔性,沈从文应首屈一指。
但他写的最成功的,在文学史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是女性形象。
沈从文是最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之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
无论是他笔下的湘西世界,还是空虚的都市人生中,女性形象都是闪耀其中的彩虹和明星。
与二三十年代的其他男性作家相比,沈从文小说中女性世界展现的不是鲁迅笔下祥林嫂式的悲惨生活,不是茅盾笔下激进的女性精神,也不是丁玲笔下莎菲式的苦闷抑郁的心理,他没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来写女性,而是以充满个人记忆和情感的特殊观念写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自然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自然女性和都市女性。
沈从文以赞美欣赏的笔调塑造了“自然女性”形象,她们美丽、纯净、温柔、健康,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感情到意志,都闪耀着爱、美、善的光辉,大体说来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然化的生存环境。
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一直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性特征,这种创作倾向表现在女性塑造方面,则是几乎所有女性性格均被描写为某种社会力量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表者。
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女性,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
为了更好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他有意识地将其社会环境淡化,以自然背景代替了社会背景。
《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中的三三,《采蕨》中的萧萧,《一个女人》中三翠,其生存环境无不具有田园牧歌式的自然化特征。
翠翠的生存环境是渡船、白塔和通灵性的狗以及性格与心灵全由大自然铸造的老船工;夭夭的生存环境是全家人以生命经营的桔园,也有一条朝夕相伴的狗以及与他心灵沟通的老水手;三三的生存环境是她母女赖以生存的碾坊,同样也有一条聪明过人的狗。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简论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 中国的文学史中国的文明史一样漫长而光辉。
从古到今连绵一幅美妙的画卷,塑造了形形色色的鲜明人物形象,这里面自然也不乏女性主角的出现。
不同作家塑造了不同的人物,也塑造了不同的女性。
沈从文作为一个现代作家,而且是一个乡土味很浓的现代作家,受社会发展及自身思想趋向的影响写出独一格的女性人物。
她们多是不喑世事的乡间少女,美的质朴自然,天性温柔善良,如清水般晶莹剔透.她们幻想爱情而又不敢大胆去爱,处于一种朦胧的情感状态,也正因此而命运坎坷。
关键字:女性形象自然美朦胧京派湘西中国文学发展到30年代,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各种派别、各种创作潮流共生共存,相互竞争,构成了此时文学的丰富内容。
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大场面中有一个派别格外引人注目,它不同于那些声势浩大者,而是以含蓄、淳朴,同时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特征,以一种沉稳、儒雅的面貌与其他派别鼎立,这就是京派,代表人物是沈从文。
沈从文以特有的乡村气息,诚实宽厚的审美情感来创作作品,成为“京派小说的领衔者”。
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湘西,那里是一个给人特殊感的地带,或许这也是由于沈从文的影响吧?不过那确实是一个有原始风味的与文明隔绝的区域,所以它保留了乡村的淳朴、自然,也有落后。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这一点他终生难忘,所以他终生都在书写。
他写那里的景物,如大山、大河、吊角楼,也写那里的人物,如农民、士兵、水手,在这一系列形象中,对女性或者是年轻女性的书写格外引人注意。
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湘西少女的形象特色。
一、柔美如水,自然质朴沈从文所描写的较为鲜明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边城》、《长河》、《萧萧》、《三三》等作品中。
当然,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有出现,不过以这几部最为突出。
当我们读完《边城》以后,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农村女孩的形象,而且感到她是温柔的、可爱的,她就是翠翠。
其实,除了翠翠以外,三三、夭夭,甚至那个最不懂事的萧萧都是如此的。
沈从文所塑造的这些女子,全是来自农村的底层社会,她们所生活的环境往往是闭塞的,与外界的交流甚少。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命运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生命关怀作者:吴正爽指导老师:安刚强内容摘要:沈从文在20世纪上半叶的辛勤耕耘,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他以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凭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直觉和艺术敏锐,将其艺术触角延伸到现代中国城乡两大社会区域,并在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各类人物的命运中投入了他独到的关怀,同时在对这些人生活的那一片湘西世界的乡土风情的描写中,为中国的乡土小说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关键词:沈从文;生命关怀;生命哲学;一.沈从文的生命关怀意识及成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可谓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
他以“乡下人”的那份执着,用自己那支沉郁的笔,精心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湘西世界,编织了一群湘西人的神奇梦幻,更是对自我个体生命体验所作的阐释。
沈从文自己也曾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①(p203)在他看来生命乃是人生价值判断的最高尺度与准则。
那么,在沈从文的思想中,“生活”与“生命”这两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定的涵义又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人是要“生活”的,否则人便不能生存,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满足于衣食住行,那么就和单纯的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在沈从文看来,人如果为“生活”所囿,这样的“生活”显然是那个丧失了人性,失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他并没有将“生活”同人类一切求生存的努力混为一谈,对湘西下层人民为了自己肩负的那份责任,努力的生存下去的那份坚定,沈从文对其是感到庄严的。
而“生命”在沈从文的思想中,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越过都市人生里以金钱为核心的“生活”,他发现了生命的最初形式——与自然契合的原始人性。
在他看来,这种“生命”虽然简单,然而却高于都市复杂的“生活”。
“生活”失去了人作为人的自己,也失去了生命力,人生变得了无生气。
正如凌宇先生在《从边城走向世界》里阐述的那样,“沈从文对生命的解释包含了下述内容:人必须摆脱金钱的奴役,保有淳朴的任性,并对自己的命运具有符合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觉驾驭。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沈从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边城》描绘了湘西儿女的生活,其中就有很
多美丽的少女形象。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是与大自然、民俗、家风等密不可分的。
这些美丽的形象,展现了湘西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沈从文对湘西女性形象的深刻理解和
敬重。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
在《边城》中,水是一个重要的
元素,而水也成就了女主人公祥林嫂的美丽形象。
祥林嫂是一个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女性,
她的美丽源自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恋。
在沈从文笔下,祥林嫂就像湘西的山水一样,清
新而美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的美丽是与湘西大自然的景色融为一体的,湘西的山、水、云、雾都凝聚在她的眼睛里,她的美丽也让湘西的大自然更加生动。
祥林嫂的美丽不
仅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湘西女性的赞美,她的形象展现了湘西女性的坚韧和美丽。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还与民俗的烟火气息相辅相成。
在《边城》中,梦娜是一
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女子,她身上有着湘西特有的烟火气息。
梦娜的美丽是与湘西的花灯、舞龙、庙会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连的,她身上有着湘西特有的烟火气息,给人一种神秘而美
丽的感觉。
梦娜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女性形象,她的美丽不仅是外在的容貌,更多的是内在
的民俗气息和生活情趣。
在沈从文笔下,梦娜展现了湘西女性的烟火气息和独特魅力,她
的形象让人们更加了解了湘西的民俗风情,也更加感受到了湘西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美丽而又忧愁--沈从文笔下的女主人公们

美丽而又忧愁——有感于沈从文笔下的女主人公们沈从文的小说是与众不同的,它没有什么十分激烈吸引人的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而是在描写人性上态度宽和,笔质从容,情节是舒缓的。
有时,他把这自然人性之美化为少女身上的一种神,气。
从《三三》、《边城》中的翠翠,《萧萧》、《贵生》中的杂货铺老板的女儿金凤,到他笔下凤凰小城苗家山寨少女的音容笑貌,她们都是美丽的,看起来是轻快的,柔美的,恬淡的。
我在第一遍读完《萧萧》后,心里觉得很平静,没有什么悲哀的,有的只是为萧萧的结局感到的欣慰,因为她没有因为与花狗的事情落到悲惨的境地,结局还是挺和谐的一片气氛,我只是感觉到了那份乡里间的融洽,农民的淳朴。
初读《边城》,也只是为翠翠的爱情为能圆满而有一丝惆怅。
然而读的多了却发现,我读的太‚自然而然‛,这份自然而然中那种悲哀却被我忽视了,没有仔细想过。
正如沈从文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他的这些女主角们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历史和社会变化毫无反应的淳朴善良、蒙昧自足的人性寄予的深深的同情。
沈从文清醒的认识到湘西社会中处处呈现‚人性美‛,却又充满着苦难而又无法摆脱的命运!那些女主角们都是那么单纯,美丽,轻快,柔美。
但是,她们的这种美中却有着一种蒙昧自足,幼稚,没有自我,没有选择权利的悲哀,暗含着那无法摆脱的命运。
萧萧是单纯的,她做媳妇时还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过门对她来说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过了门,耐心的领着她的‚弟弟‛。
晚上小丈夫哭得婆婆都无可奈何,萧萧就轻手轻脚的爬起床来,睡眼朦胧走到床边,把‚弟弟‛抱起来,给他看月亮,看星光,或者相互觑着,孩子气的‚嗨嗨,看猫呵‛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
萧萧不曾对这个小孩子十分不耐烦,也难怪后来丈夫不愿让萧萧去。
萧萧的单纯让我觉得于她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有着一些关系。
她曾看到过女学生,问过祖父女学生的事情,想去看看女学生,想做个女学生,别人唤她作女学生她答的很好呢。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独异情愫出发,以“人性”作为艺术审美的支点,来探讨中国社会各阶层女性的真性情的流露,以及隐藏于她们那悲剧的人生形式所流露的优美!关键词:湘西女性都市女性真性情沈从文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少女特别引人注目,犹如风雨山花别样红。
他用含蓄的笔调,在笔端倾注了满腔的温柔和热爱,寄遇着他那由俩已久、刻骨铭心的梦想。
小说人物的恋情纯净晶莹,如一块温润透明的碧玉。
他笔下少女日爱情都很简单,没有其他小说那重大起大落的波澜起伏的曲折的情节。
她们大多生活在经济并不富裕而充满爱的家庭气氛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陶冶了她们自由而舒展的人性:古朴、宁静。
美丽如画的大自然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娇好的容貌,她们个个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充满灵性、强健、耐劳、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
作者从多方面入手来塑造少女形象,但更侧重于描绘她们对爱情和对生活的态度。
对爱情的态度——诚实、热情、严肃。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古今中外的文学琴弦上曾奏出一曲曲千古流传的爱情颂歌。
沈从文也擅长写男女之爱,在他的笔下出现们了翠翠、三三、阿黑等纯情女子。
《边城》中的翠翠生活在小溪边、古渡口、自小失去父母却得到了外祖父的百般温爱。
湘西的灵山秀水使翠翠出脱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黑黑的皮肤,清明想水晶的眸子,天真活泼如小善,乖巧如黄麂。
正值十六花季,好奇、敏感,从过往的客人中她知道了男婚女嫁;看到装束漂亮,申请羞涩的新娘,听到迎亲喧闹的唢呐声,她心底沉睡着的女子的本性,本能欲望被唤醒了,她学会了沉默和羞怯。
自从端午节观看龙舟赛第一次邂逅摊送,就为摊送的豪爽开朗、乐于助人的品格和飒爽英姿所吸引。
“沉默了一个夜晚”这年端午节给她留下了“甜而美”回忆,一种隐隐约约的感情正潜滋暗长。
在翠翠这里,感情一旦产生就萦绕心头,拂之不去。
天保托媒提亲,王员外欲以他摊送为婿的打算无疑都给翠翠的爱情理想带来了威胁,催催为此苦闷、烦恼、寝食难安,她的真情终于被摊送所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生命关怀作者:吴正爽指导老师:安刚强内容摘要:沈从文在20世纪上半叶的辛勤耕耘,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他以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凭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直觉和艺术敏锐,将其艺术触角延伸到现代中国城乡两大社会区域,并在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的各类人物的命运中投入了他独到的生命关怀,同时在对这些人生活的那一片湘西世界的乡土风情的描写中,为中国的乡土小说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关键词:沈从文;生命关怀;生命哲学;一、沈从文的生命关怀意识及成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可谓是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
他以“乡下人”的那份执着,用自己那支沉郁的笔,精心构建了一个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湘西世界,编织了一群湘西人的神奇梦幻,更是对自我个体生命体验所作的阐释。
沈从文自己也曾说过:“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
”[1](p.203)在他看来生命乃是人生价值判断的最高尺度与准则。
那么,在沈从文的思想中,“生活”与“生命”这两个概念所具有的特定的涵义又是什么呢?在他看来,人是要“生活”的,否则人便不能生存,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满足于衣食住行,那么就和单纯的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在沈从文看来,人如果为“生活”所囿,这样的“生活”显然是那个丧失了人性,失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他并没有将“生活”同人类一切求生存的努力混为一谈,对湘西下层人民为了自己肩负的那份责任,努力的生存下去的那份坚定,沈从文对其是感到庄严的。
而“生命”在沈从文的思想中,却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
越过都市人生里以金钱为核心的“生活”,他发现了生命的最初形式——与自然契合的原始人性。
在他看来,这种“生命”虽然简单,然而却高于都市复杂的“生活”。
“生活”失去了人作为人的自己,也失去了生命力,人生变得了无生气。
正如凌宇先生在《从边城走向世界》里阐述的那样,“沈从文对生命的解释包含了下述内容:人必须摆脱金钱的奴役,保有淳朴的任性,并对自己的命运具有符合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觉驾驭。
并将这种对人生的认识推及自己经验范围以外,有理想,有志气,超越习惯的心和眼,为人类的向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2](p.119)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人生认识的基本框架:人生是由“生活”和“生命”两部分构成。
人需要“生活”,更不能没有“生命”。
只有“生活”而无“生命”,便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这只不过是一种兽性的表现。
“生命”使人摆脱单纯的兽性,它包含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和超越具体的人生形态的“神性”,即“理想”。
这种对立,不仅变现为社会一部分人的人生与另一部分人的人生的对立(在沈从文的经验中,便是乡村与都市、上流社会与下层人民的对立),而且也表现在人类单个成员的人生经历中。
沈从文对人生关于“生活”与“生命”两个基本范畴的划分,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其小说中的生命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沈从文小说中生命关怀的成因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首先就在于独特的人生经历的积淀: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生动而详细地叙述了他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湘西的山水滋养了他的自由天性,世风民俗开阔了他的眼界。
顽童时的逃学经历,使得他有机会能与自然亲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并很好地保存了沈从文的直觉本能。
而历时五年的行伍生涯则开启了沈从文的生命关怀的意识。
那些船夫水手,妓女人家,贩夫走卒,商贾兵勇,三教九流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谈吐性情,都被收进了沈从文的眼底,尽在沈从文的思索中。
而地方武装的滥杀无辜彻底的唤醒了他关于生命的思考。
他凭直觉意识到生命如刈草般被迫害,而同时沈从文也看到了巨大生存压力下的详细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对生命的忠实与庄严!所以在其以后的求学经历中,生活上的困窘并没有使沈从文退缩,沈从文一直坚守着对生命的“信仰”,并立志将他对生命的思考诉诸于笔端。
其次,巫楚文化以及道家文化对沈从文小说中生命关怀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沈从文曾说过:“我正感觉楚人血液给我一种命定的悲剧性。
”[3](p.404)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楚文化实际上是作为精神背景存在的,它深深的影响着沈从文的创作。
沈从文是一个具有深沉宇宙宗教感的人,而巫楚文化中的那份执着、庄严、痴迷的宗教情绪令沈从文倾慕不已,当沈从文把这种对于巫楚文化的独到见解用之于生命思考时,便获得了文化层面的认识。
道家文化生命哲学的精髓便是对人性的歌颂与对自然的崇尚,庄子哲学的要义之一是关注生命、关注人性,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儿女在自然的灵气中形成的生命本性的美,正是沈从文所欣赏的自然人性和生命本真状态。
老子的自然观对沈从文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老子主张人应当效法自然并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保持人的本性,所以沈从文在其创作中,总是特别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最后,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影响:沈从文所提倡的自然人性,呼唤理想生命,张扬个体生命力以及他所竭力标举的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和雄健健康的生命气魄,在精神实质上与尼采的“超人”意识不无相似之处,都旨在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四类人物形象体现出的生命关怀1、少女系列沈从文是一位真正热爱生活的作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真与美,探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他所塑造的湘西少女形象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他把自然人心之美化为少女,从翠翠到萧萧,湘西土地上少女的音容面貌,使人们想起湘西便联想到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
同时,作者个人对生命的强健、坚韧、神化到了任何力量也打不倒、摧不垮,在万般屈辱中仍能茁壮成长的坚定信仰,让读者看到了他对世间人性“圣境”的挚爱与追求。
在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刻画中,沈从文喜欢将这些少女们放置在依山傍水的湘西自然美景中,怡人的自然景色更能衬托出这些少女的清纯、可爱和美丽。
沈从文让这些少女身处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色中,使得人物一出场便有一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感觉。
如《边城》中对翠翠形象的精彩描写,就展现了这个湘西少女身上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美。
作者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日水晶,自然既长养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有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4](p.110)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合一是湘西女子的生活特点,这些乡下的女子,与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养育了人,这些女子的性情在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中也得到了陶冶,也为读者展现了湘西少女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的青春气息。
再如《三三》,三三是生长在嘉树成荫的溪边,和母亲守着碾坊生活,这“碾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
”[5](p.221)在这些湘西常见的自然景物中,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三三生活的闲适表现了出来了,青藤覆盖的碾坊,绕屋的葱郁树草,穿着葱绿衣服的三三,人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三三也仿佛是山林间吹来的清凉之风。
而围绕“小溪”这一普通的景色,作者更是把三三的天真烂漫表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湘西女子的自然美。
这些少女从一出场就会让读者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同情和怜悯,他们大多是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得到的爱也是残缺的,甚至就更本没得到任何人的爱,因此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一种对爱的渴望,也就生发出一个个因爱而生的悲凉的故事。
翠翠从一出生就和年迈的祖父靠渡船为生;三三和母亲靠着碾坊相依为命;萧萧从小父母双亡,靠伯父生活下去;金凤与父亲靠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
这些缺少爱的少女,在她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总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一旦当遇到自己心仪的人时,她们便会牢牢地抓住能给予他们爱的这个人,全神贯注的投入自己全部的感情。
《三三》里的三三从小没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母亲对她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但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仍然缺少父爱,也渴望着被人爱,所以城里的青年到来时,很快便使得她动了心思。
对城里来的青年人的种种揣测,欲看还羞得矛盾心理其实已经证明了一个少女内心世界的孤寂,然而结局很不幸,青年死了,三三的心里也极其的落寞。
翠翠何尝不是如此,何时能够等到心爱的人回来是个未知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p.176)无尽的等待,留给翠翠的也就是无尽的忧愁。
沈从文把少女所处的自然美景与她们的生存状况以及最后的命运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美景美画美少女,但都没有一个美的结局,不幸的结局像一幅美画突然被撕破一样令人心碎,总让人有说不出的悲悯和忧愁。
2、童养媳、妓女、寡妇系列(1)童养媳童养媳本是汉族地区包办婚姻的产物,但在强势的文化攻击下,这种童养媳的制度也在湘西民族地区逐渐蔓延。
作为对女性命运格外关注的乡土作家,沈从文用他悲悯的笔墨描写了这类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女性,将她们的命运及喜怒哀乐展现给读者。
在沈从文的所有作品中,最典型的童养媳形象要数《萧萧》的主人公萧萧了。
萧萧从小就没有了父母,寄养在伯父那里,懵懂稚嫩,不知忧愁像乡路田野上的野花一样自然的生长。
作品中对萧萧的成长是这样描写的:“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知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6](p.141)……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给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
”[6](p.148)十二岁的萧萧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按照当地风俗就做了不到三岁的小男孩的媳妇,日子也就这么平静而和睦的过着……然而任何事物都不能遏制自然人性的发展,在花狗大的诱惑下,终于按捺不住体内的情欲的滋长,与花狗野合,偶然的原因使得萧萧肚子里的孩子得以出生。
没有被沉潭或是发卖,留在了小丈夫家里,这种命运看似是幸运的,然而只是偶然的因素导致,并不是萧萧自己选择的人生形式,弟弟的家人,唯一的亲人伯父,就决定了萧萧的何去何从,传统的道德习俗决定了萧萧的命运,这样的人生充满着无奈与惆怅。
这部小说的悲剧性不仅在于萧萧最终还是与自己的小丈夫“圆了房”,还在于萧萧对关于她命运的全部事变的主观反应。
在发现自己怀孕以后,萧萧曾萌生过逃走的念头,可当这种念头被发现后,萧萧就不再有任何影响自己命运的主观努力,生死祸福一切全凭别人去安排。
文章的结尾处写到:“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檐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6](p.154)这种看戏似的心情,却包含了无奈,新人只不过延续着萧萧的命运。
沈从文在这里深刻的揭示出了萧萧的那种还处于一片荒原、理智被蒙蔽着的精神世界,她没有、也不曾想到应该如何自主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表现了沈从文对那些遭遇到悲凉人生命运却浑然不知的这类人的深切的关怀。
同样是写童养媳的《一个女人》,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三翠,她的丈夫比她大三岁,用不着抱在怀里哄他、逗他,夜来把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