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寂寞
要点:1、表现其文学理想寂寞的散文代表作及其共同点:
《湘行散记》、《湘西》
共同点:第一,将湘西的人生方式,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一一传诉,比小说更集中。第二,比小说更有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有更多的感慨和议论。(P220,P221)
2、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的结合,即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的人性立场。主张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而不是由革命来完成。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
至三十年代起沈从文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即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的观念。他没有从社会革命和阶级解放的途径来追寻原因,却从改造民族的角度寄托他的文学理想。他企图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来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他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这个理想无疑是美好的,但在那个时代却几乎不可能完成。
3、为什么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寂寞的:
一:沈从文对文学提出的两个否定性要求,文学与政治绝缘;文学与商业绝缘。在他看来文学与在政治商业结缘,必然产生两种结果-----文学“清客化”与‘商品化”。对于杜绝与政治结缘,他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文学运动的意义,是要用作品燃烧这个民族年轻一辈的情感,增加他在忧患中的抵抗力增加活力,-----好的文学作品照例应当具有教育第一流的政治家能力。
二:这种思想主要是从乡村中国产生,又世俗的世界,由沉落的地区来观察世界的。与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不相符。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这样的阶级大搏斗和民族图存亡的血与火年代,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只能是寂寞的。因为他的文学理想的寂寞源于其文学理想的独特印记与难以被理解以及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沈从文从不强化文学和社会及时代的联系,即以纯文学的方式来歌颂人间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探讨文学和生命的关系。但是他的这个理想却生错了时代——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和主义泛滥的时代,不会有人去注意他的“理想”。沈从文得不到学界认可,在那个时代,他是寂寞的,但正因为这种寂寞,从而更凸显出他的特异。当其他作家在为主义为现实而争斗时,他投入了对恒久美好的人性的追求,在当时就独辟蹊径。
“沈从文一边放飞灵魂,让它随着想象的翅膀重返故乡,在《夜渔》里重温儿时的浪漫情趣,在《猎野猪的故事》中品味山野的冒险刺激,在《腊八粥》里咀嚼家庭的温馨甜蜜,在《雨后》中想象乡村少年甜蜜的男欢女爱;一边诉说着现实中生的艰难和欲的苦闷,抒发郁达夫式的自艾自怜。”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寂寞的,沈从文自己也是寂寞的——除了不被外界理解,他的妻子张兆和的不理解更加重了他的寂寞感。张在沈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稿时这样感叹:“……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生前一次又一次来势汹涌的打击,曾使忧郁过度的沈从文陷入了病态的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
虽然,他的“湘西人生样式”,“从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看多少还带有卢梭以来的…文明回归原始‟的思潮的痕迹,现实中人们道德沦丧根本上要靠先进的社会制度来解决或保障”,但沈从文独特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不得不承认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支奇葩。经过历史的淘洗,沈从文在文学上的成就终究得到世人的认可,得到了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4、独特文学理想产生的原因
一;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沈从文生活的湘西世界处于神尚未解体的世界,使他透过宗教的
法衣,看到的这种是产生宗教信仰的社会土壤----人生情感的素朴,观念的单纯,以及环
境的牧歌性。有种湘西远古巫鬼文化的情绪。而沈从文到了大城市后,却看到了严重渗透着封建宗法严密统治痕迹人们的一种人性扭曲,这与湘西的牧歌性有着巨大的背离。
二;超越现存观念的道德关照,沈从文以自己的经历发现了经济进步与道德退步的矛盾。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
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