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平事迹

合集下载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沈从文简介与生平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

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

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

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原名沈雁冰,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文学氛围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很早就展露无疑。

他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的文章不仅在学校内外广为流传,还引起了一些文学界人士的注意。

这段经历对于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从文的成名作是《边城》,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边城》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

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无疑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核心。

除了《边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也同样令人称道。

他以其对于乡土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揭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然而,沈从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的人生道路上,
曾经有过许多坎坷和挫折。

他的一些言行举止也曾引起了一些争议。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杰出文学家的光芒,他的作品依然在
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沈从文的故事,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
深刻人生体验的故事。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天赋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作品,将会永远留
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走进沈从文

走进沈从文

[名人素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由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4岁时,他从军行武,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为了追求理想,1922年他只身来到北京,报考大学没考上,于是走上了自学写作之路。

他每天早上吃三两个馒头和一点泡咸菜后,便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住处。

他接触新文学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珍惜时间。

他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的“耐烦”,意思就是契而不舍,不怕费劲。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

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他常流鼻血。

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

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

我不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

后来还常流鼻血,不过不那么厉害了。

他自己知道,并不惊慌。

很奇怪,他连续感冒几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文革后,记者采访沈从文。

沈从文一直都微笑着,他说他那时被安排打扫女厕所,他说:对我老头真信任嘛!他当时是多么的尽心尽责,连缝道里的污垢都被他用指甲抠出来了,然后很有些得意的说,我打扫得厕所在当时可是全北京最干净的。

他只念了小学,却成了大学教授。

当时讲究门第学衔,理所当然受到“学院派”的白眼相加。

在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跟同学讲:“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

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元钱,我刘文典一毛钱,他沈从文那教授值一分钱”。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坚忍不拔独立自学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

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

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

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

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

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

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

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原名沈德鸿,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人的影响下,沈从文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学习上也十分用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沈从文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被人们广为传颂。

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的雨》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谋福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沈从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风波,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面对生活的挑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我们的文学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沈从文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一样,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永远流传的传奇,激励着世代人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继续在我们心中荡漾。

沈从文的简介

沈从文的简介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无数,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并且受到追捧,曾经几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自杀的原因第一次沈从文自杀时,他选择的是触电,他将手放在电插头上企图让电流电死自己,幸运的是被儿子沈朱龙救了下来,待到身体再次好些的时候他又选择第二次自杀,这次他先是喝了家里照明用的煤油,然后又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妻子张兆和和堂弟刚巧回家因此又救了沈从文以此,两次从鬼门关里逃生,沈从文的思想依然没有清醒,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一段时间。

沈从文生平事迹 3

沈从文生平事迹 3

1933年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年。
• • • • ①9月与张兆和结婚(沈从文与张兆和) ②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③创作进入佳境。创作代表作《边城》。 ④引起“京派”“海派”之争。
张兆和,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先生的妻子。1932
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 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 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 辑。 沈从文爱上张兆和绝非“偶然”。从 现在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出张兆和的确 是经典美女: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 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 俗……。更重要的是张大家闺秀的气质 ——高雅、羞涩、内秀。张兆和出身苏 州名门,张家四姐妹个个都受过良好的 教育,长得美丽。
“沈从文在中国有如十九世纪法国的莫泊桑、或俄国的契诃夫,是 短篇小说之王”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我们看了这么多关于沈从文先生的评价,那让我们进一步走进 他、了解他吧。
认识沈从文先生的人都说他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 但是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会去 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追求一种美 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读书,一种儿童的天 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而且,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野 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好多自 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社会百态。
沈 从 文
(1902-1988)
设计: 湘钢一中杨
他们眼中的“他”
沈从文没有亮出浪漫的姿态或是鼓吹“进步”思想,而是返身回顾、 致力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物风俗。他没有发出礼教吃人的呐喊或是经 营非人的癖好,相反,他却在大变革的前夕召唤对乡土中国的诗意想象。 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当他的好友丁玲终于皈依“革命文学”时,沈本人 已经出落成为一个抒情文体家,乡土主义者和政治上的“保守派”。 ——王德威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美〃金介甫)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一开始,张 兆和就直接地拒绝了沈从文的求爱。可沈从文并 不死心,他一直坚持给张兆和写情书,并还扬言, 如果张兆和不答应,就去自杀。

张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 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马上回他一句: 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 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她连忙说:不要去讲, 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中国最知名的大学者 对此笑而不答。 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 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 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这场马拉松 长跑似乎没有终点,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苏州 的老家;后来沈从文带着巴金建议他买的礼物— —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

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 允和对站在太阳底下的沈从文说:你进来吧,有 太阳。沈不进来,允和就告诉他三妹上图书馆去 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听完说了声“我走 吧”,回头就走了。沈很沮丧的回到了旅馆,一 切仿佛都非常渺茫了。 而在张家,情形出乎意料的急转直下。三妹 回来后,允和把她骂了一顿:你假装用功,明明 晓得他今天要来。兆和说:我就是用功,哪晓得 他这个时候来啊。允和要妹妹大大方方地把沈请 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回请了沈从文。
“京派”概念
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 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 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 《文学杂志》。他们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代表作家有废名、 沈从文、凌叔华、萧乾等,其中以沈从文的成 绩为最大。
• 1924年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在《晨报副刊》发表,进入新月派圈子。 • 1928年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与胡也频、 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1930年起先 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沈从文生平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生平 《沈从文》生平简介

沈从文生平《沈从文》生平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沈从文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沈从文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

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师生南迁昆明。

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

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

正是这篇文章使沈从文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焦点和核心。

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沈从文后半生竟会远离文坛、沉寂四十年呢?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

沈从文生平年表

沈从文生平年表

沈从文生平年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12月28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厅一个军人家庭,原名沈岳焕,排行第四,在男孩中排行第二。

曾祖父沈歧山,因贫困1850年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今林峰乡)中寨村。

另据沈家长辈传述,曾祖父原是浙江嘉兴人,因战乱做小生意逃难到湘西,娶了贵州苗家姑娘为妻,生有宏富、宏芳二子。

因曾祖父、母早亡,两个孩子由他们的苗族舅舅抚养。

祖父沈宏富(据《清史稿》为沈宏富,《从文自传》为沈洪富),16岁从军,因作战勇敢获得提升,为清代湘军青年将领之一,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

因早逝无子,祖母作主,替中寨乡下的叔祖父沈宏芳娶了苗族女子张氏,所生次子过继给祖母,这位过继儿子即沈岳焕的父亲沈宗嗣。

沈宗嗣曾是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罗荣光殉国,沈宗嗣于北京失陷后回到家乡。

母亲黄素英为本地贡生黄河清之女,土家族。

1912年 10岁九妹沈岳萌出生。

1922年 20岁1月中旬从水路上行,2月中旬到保靖,无业,后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部谋到司书职。

在书记办公处目睹48盏鸦片烟灯日夜不熄,为不甘随波逐流,抵御腐烂环境,他在工作余暇继续学作旧诗,去河街码头观察各业平民,或造访赋闲的姨父聂仁德(字简堂)借阅各种新旧书籍。

初夏,随陈渠珍派遣的张云龙(子青)部移防川东,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

驻四川龙潭近半年,任收发。

冬,回到保靖,在统领官陈渠珍身边任书记。

1932年 30岁寒假到北平,暂住胡适家。

曾倾听胡适长谈共同的友人种种。

“一·二八”事变中,他在商务印书馆待印的三本书稿毁于战火。

暑假中,7月末到上海,曾会见丁玲。

在沪初识巴金,两人间真挚友谊始终不渝。

8月初,去苏州看望大学刚毕业的张兆和,第一次被邀到家中和她姐弟相见,曾向其13岁的小五弟张寰和许诺,要为他写一组取自佛经的故事,这便是后来创作的《月下小景》。

关于沈从文的名人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名人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名人故事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要讲一位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巨星,他的代表作《边城》、《围城》、《牛》等都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名字虽然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他年轻时的经历却不为人知。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从小就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授。

沈从文从小就对文学非常感兴趣,经常独自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然而他的学业却并不顺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沈从文的学业一度受到影响。

他曾在1920年考入湘乡县中学,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只上了一个月就不得不退学。

此后,他家庭经济状况依旧不佳,但是他的兴趣和热爱却没有因此而减退。

沈从文决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开始自学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28年,他的第一篇小说《春蚕》发表在《湘江》杂志上,从此在文学领域开始了独特的创作生涯。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保持着对于理想的热爱,认真不放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写作重点:通过描述沈从文的年轻岁月和经历,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到一个著名文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同时,以此鼓励大家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要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用词分析: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主,力求突出主题。

同时,适当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如“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兴趣和热爱”,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同时,文章所选择的词汇均为通俗易懂,别具含义的词汇被很好地运用于语言转换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范文二: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述一位名人故事——沈从文。

沈从文的文学生涯非常辉煌,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打动人们,感动人心,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娴熟的文学表现能力,但是,他的才华与性情背后,曾经有一段短暂而又让人感叹的恋爱经历。

在1920年代初期,沈从文20岁左右的时候,他到沙市一家学校里做教员。

这里,他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女友——陈还。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3]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人生经历

沈从文人生经历

沈从文人生经历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生于1904年,逝世于1988年。

他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
境优越。

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即考入湖南省中学堂。

后来,他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北京大学期间,沈从文开始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如《瑜伽行》、《中国小说史的回顾》等,其中《边城》一书更是被誉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在南方和北方多个地区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曾在广州、香港、汉口等地的大学和中学任教,并成立了
多个文艺团体和学会,如“大家文艺社”、“松江社”等。

1940年代初,沈从文由于政治原因被迫辞去教职,转而开始从事爱国宣传写作。

他在《湘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反对日本侵略
的文章和诗歌,如《烈士之歌》、《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一度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但不久后因工作分歧而被撤职。

随后,他又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任教,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1988年春天,沈从文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他虽人已逝去,但
他的文学作品却长存于世,为后人所传颂。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人文情感。

本文将从沈从文的生平、文学风格、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一、生平沈从文于1902年8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沈宗南是一位学者,母亲李锦芳则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在家庭的熏陶下,沈从文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就读于湘乡中学和长沙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

在大学期间,沈从文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为爱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1923年,沈从文毕业后回到湖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此外,他还曾先后担任《新月》、《湘江评论》、《文学月报》等多家文学杂志的编辑和主编。

1958年,沈从文因受到“右派”批判而遭到迫害,被迫离开教育界和文学界。

1968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6岁。

二、文学风格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

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和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浓厚的人文情感。

他的小说中常常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农民问题、女性问题、革命斗争等。

他的散文则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还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湖南方言和湖南的地方文化元素,如《边城》中的“牛郎织女”传说、《湘行散记》中的湖南民俗等。

这些元素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

三、代表作品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众多,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

以下列举几部代表作品:1.《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湖南与广西交界地区的一个小城镇的生活和人物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莫小云是一个少女,她与同学李双儿、李铁嘴、赵辉、莫小贝等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说以典型的地方小说方式,刻画了湖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笔名上官碧、甲辰。

苗族。

湖南凤凰人。

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合编《红黑月刊》,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散文习作及现代文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益世报》、《经世报》、《平明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常委。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月下小景外八篇》、《蜜柑》,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长篇童话《阿丽思中国游记》,论文集《废邮存底》(合作),文集《从文散文选》、《从文小说选》、《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文集》(12卷),论著《中国服饰史》等。

2生平经历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代表作《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陈渠珍湘西护国联军部队办理杂事,后任陈渠珍书记。

陈藏书甚多,沈受益匪浅。

1922年在陈的支持下,沈离开湘西去北京发展。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

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

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

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

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

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

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

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

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

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

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

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

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

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

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

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

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沈从文走过的创作之路是一条遍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而沈从文就是一名不屈不挠、披荆斩棘的攀登者,他以锲而不舍的惊人毅力,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文学上的奇迹。

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
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另一条腿也有残疾,但他说,还有眼睛;
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

因为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
因为有心,他能“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要去的角落;
因为有心,他能看清人世间的冷暖无常……
见到谢坤山之前,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台湾画家,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16岁那年他失去了双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让记者好奇,到底他在以怎样的状态生活着?在他的新书《我是谢坤山》的封面上,他开朗地大笑着,而笑容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痛苦?本周,记者终于在涵芬楼书店里见到第一次来京演讲的谢坤山,感慨从心底油然而生,这世界上不知还有没有旁人,失去这么多之后还能如他一样快乐着、幸福着、奋斗着……
母亲没有放弃我
年过不惑的谢坤山,曾经荣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国际特殊人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等等。

他的自传《我是谢坤山》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即将拍成电视连续剧,由谢坤山自己饰演主角,因为演艺界无法找到这样残障的替身演员。

美国《读者文摘》获悉他的事迹后,特地对他进行人物专访,用十多种语言推出他的感人事迹。

16岁时,受到高压电的袭击,失去了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

这种打击,大多数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谢坤山却一直都乐观地走了过来。

一次,正值冬天的演讲,谢坤山只穿一件短衬衫。

演讲开始前,有听众关切地问他冷不冷。

谢坤山笑笑说,“不冷。

”接着又加上一句,“至少我不用担心两只手会冷着。

”听众被他的幽默风趣逗乐了。

到底他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振作并且乐观以待的呢?谢坤山的回答很简单:“天性使然!”
谢坤山是父亲40岁后生下的孩子,他的童年家境并不好,每当看到年迈的父亲谋生活的背影,他都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来分担家庭的负担。

于是小学毕业的假期,他就开始四处做苦工,12岁的瘦小身体在饲料行每天背五十多公斤的重物来回,从早到晚持续十个钟头,晚上回家几乎倒头就睡,第二天浑身就像裂开一样。

少年谢坤山的梦想就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样有关责任心的思考越多,他就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着想。

谢坤山表示,受伤之后,自己确实非常难过,毕竟身体的改变太大。

当时因为他的受伤家里更加陷入困境。

“父亲的忧愁、母亲的眼泪……全部都摆在了我的面前。

”谢坤山特别提到当旁人都劝父母放弃他时,母亲的一句话让他深深地感动,母亲说:“无论如何,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声妈妈,都要救他到底!”“家庭那么困难,连母亲都不放弃,我有什么理由不乐观面对呢?”
第一次用嘴写名字
在翻看谢坤山的画作时,记者非常惊讶,因为那些画风相当细腻精致,怎么也无法看出是一位身有残障的画家用嘴描绘的作品。

而失去双手的谢坤山怎么会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呢?“是的,可能所有人看见我失去双手,都认为我从此就完了,我再也不可能做些事情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确实在找寻生命的出口。

”谢坤山相当坦白,没有人能够告诉他未来的道路如何去走,所以他开始思考,如何发现自己还拥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实选择画画也是因为小时候的兴趣。

”谢坤山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涂鸦,家附近的墙壁、空旷工地甚至书本白纸上都是他的“杰作”。

虽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人指导,所以种子一直埋藏在心里。

在受伤之后,以前和正常人一样能够信手拈来的文字、图画似乎都成了一种奢望。

这些刺激让谢坤山第一次用嘴衔起了笔,在颤颤巍巍和无法控制的状况下,完成了受伤后的第一次文字写作——自己的名字。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想很久,但我往往是做的比想的多。

”无论是16岁开始用嘴代替手写字画画还是24岁决定重新返回学校学习,这些决定都面临太多的障碍,谢坤山表示:“如果总是想,那么面对的都是问题都是障碍,永远也不可能付诸实施了,因为这些困难都是必然会发生的。

对我来说,我只是去做,遇到了问题不躲避、不逃避,只是去解决,跨越障碍和困难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和鼓励!”
现在谢坤山就是靠着自己的绘画来支撑自己家庭的开支,他对记者介绍说,自己现在是国际口足画艺协会的董事,他们利用自己绘制的图画制作成卡片或者是挂历,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绘画者都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说到自己的画作,一直自信开朗的谢坤山开始含蓄羞涩起来:“实在不好意思这么说自己,但是我的画在台湾确实卖得相当不错,而且没有人用另类的眼光看我,都是用专业视角去评审我的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