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_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_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确立了发展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对于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对民主政治的历史求索和现实状况近代以来,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做过多种尝试和努力,其中包括向西方学习,试图通过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路来救国救民,但都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围剿中归于失败。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或其他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不发动和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实行人民民主,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强民富的目标。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解放、实现民主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民族解放、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相信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建国之初,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面临的任务,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

其间实行的所谓“大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街头民主,说得更重一点是冲动的“多数人暴政”,是无政府状态,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削弱了党的领导,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谈农民政治参与
社会转型期下的农民政治参与
社会不公平中谈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
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构建
论网络问政下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表达
浅析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话语权——媒体掌握能力及运用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途径的探索
浅谈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机制的建立
如皋市如城镇村监督委员会体制的完善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实现制度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区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浅谈苏州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浅谈北京与上海政府管理体制比较
简析张家港居民自治
中国城镇化模式中的社会公平重要性研究
论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法家思想与法治精神的关系在当代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网络对政府公权力使用监督与制约作用
浅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当前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浅论古训“乱世当用重典”对于当今法治与德治的借鉴意义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治理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探究城镇型社区管理
城中村治理问题
城管执法的约束机制研究
新经济转型期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论完善城市的居民自治
网络时代的“电子政府”
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新时期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的瓶颈性因素研究
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的问题及对策
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民族团结

浅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浅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浅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弘扬的一种治国理念,它是当今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繁荣国家。

依法治国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

当个人、社会组织和国家不再被法律约束时,一切随心所欲,没有规则可遵循,任何犯罪都不受法律的限制,身处这样的社会状态中,独裁统治和贪婪抢夺更加显著,国家就会变得很脆弱,国力也会随之衰退。

而国家依法治理,就会像构筑高堤,把犯罪行为和违法做法拒之门外。

此外,法律可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权益,减少市场中的各种垄断和投机活动,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健康发展,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更为强大繁荣。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

依法治国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措施。

从本质上来讲,社会治安是政府法律约束下的社会秩序的维护,唯有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发挥政府法律的威慑效力,强化社会各方对法律的自律,减少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安定。

事实也证明,基于规则的社会发展总是比基于无规则的混乱更为稳定和安全。

三、有利于推动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是推进公正公平的重要保障。

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个人和社会团体享有等同的权利和义务,归责得当,没有一方占有特别优势,国家就能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免官逼民反,形成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的安定发展社会。

依法治国,就是把法律的约束力应用于每一个社会组织或个人,用法治来保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法制文化,维护依法享有尊严权利的规则环境,促进政治秩序和法律文明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可见,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繁荣国家、维护社会治安、推动公平正义,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

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国家法制建设,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制度,科学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秩序维护机制,实施法治思想,强调依法行政,让人民每位统一应用法律,共同建设法治中国。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

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

我们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将人民群众的各种愿望、诉求,汇总为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解决好党与政府、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着眼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要求,为社会政治生活确定价值、方向、目标、政策和重要决定。

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依法治国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和落实。

二。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

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民主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法治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变质。

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和进程中,曾出现过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个人崇拜、机构重叠、忽视民权等违背民主潮流的现象,给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人为的障碍和停滞不前的局面,只有消除这些弊端和不良现象,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社会主义明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心得

推进社会主义明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心得

推进社会主义明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心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以下是一些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心得:1.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

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

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拓宽协商渠道,丰富协商形式,提高协商成效。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 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6. 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

7.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引领。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确立,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治国方略的探索上走向成熟,同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也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的深刻而全面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治国,从它的基本含义来看,指的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引导公民有序、有控、有规范地进行各种活动,以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治国既需要强制,又需要协调;既要加强法律建设,又要加强道德建设,前者的功能主要是法治,后者的功能主要是德治,二者结合越紧,就越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以德治国思想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吸收以德治国思想是21世纪之初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丰厚的道德文化遗产,重新评价西方伦理道德思想,批判吸收传统德治思想中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型的思想道德体系。

(1)批判吸收中国传统德治思想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智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

道德历来就是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

传统道德观念固然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但数千年来,它们又的确充当了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德治传统,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传统的德治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为我国传统治国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今天我国讲以德治国,讲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反映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规范,注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新型道德,而不是反映和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道德,不是儒家宣扬的那一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行政管理类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类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论文题目1、论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2、论毛泽东的政治参与思想3、论毛泽东的改革思想4、现阶段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政府执行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6、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7、论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8、论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协调发展9、市民参政与和谐社会构建10、论公民意识与现代化的发展11、论市政公开及其方式12、论市政职能的转变13、论科学城市体系的构建14、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5、论垂直管理16、论市政管理体制的改革17、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18、论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19、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化20、论行政区划的改革21、第三部门与政府职能的转变22、非政府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3、对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24、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25、试论公务员的培训制度26、试论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27、影响村民自治中选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28、村民自治中的权利冲突和协调对策29、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30、试论行政监督与行政效率的关系31、社会保障领域的政府角色分析32、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改革与借鉴33、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4、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5、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务员的定位与作用36、我国实行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与途径选择37、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38、构筑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作用39、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40、建立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及对策41、建立节约型政府的意义及途径42、论政府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43、论政府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职能44、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意义45、论我国政府对煤矿安全的监管46、论我国政府在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作用47、公务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探析48、对公务员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49、论两个行政组织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产生的影Ⅱ向50、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探析51、论我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法律关系52、论我国行政立法在整个立法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53,论我国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改革54、论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55、论政府宏观调控中的经济学杠杆56、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社会方法57、论“公平”与“效率”对社会政策的影响58、论政府的社会职能59、地方政府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以县或镇为对象)60、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的比较分析61、“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方发展思考62、地方政府执行力评价63、论政府危机处理与政府形象的塑造64、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公民参与65、论公务员管理创新66、浅析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67、劳动力流动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68、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69、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探索70、论舆论监督的效能和制约因素71、试论加强群众监督的途径72、试论加强人大监督的途径73、论权力制约的基本途径及方式74、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5、西方分权思想的演进逻辑及对我们的启示76、宪政: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77、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78、当代中西政治体制比较的启示79、浅析西方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80、对西方政党执政规律的思考81、论政治冲突的表现形态82、当代西方民主化理论的分析路径及其走向83、全球化进程中政治文化的冲突与选择84、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85、我国弱势群体政洽参与障碍及其消解86、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8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重构与变迁8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公正问题探析89、我国依法治国途径的选择及走向90、对我国权力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91、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乡村治理模式92、农民工政治参与权益保障的现状及改善93、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状况、特点及趋势94、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95、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互动研究96、利益集团的政策参与及其路径选择97、专家咨询制度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98、试论舆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99、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100、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的设计101、公共政策失灵及其原因分析102、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政治文明的实现103、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及其影响104、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参与105、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106、非政府组织在现代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作用107、中国行政监督现状评价及改革108、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109、乡镇政府运行机制分析1 10 、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及协调111、村民政治参与现状及问题探讨1 12 、邓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113,中国行政伦理的现状与提高1 14 、行政自由裁量权与行政腐败1 15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1 16 、行政决策机制与行政腐败1 17 、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探讨118、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状与政治民主建设1 19 、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及改革120、公务员招考与录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21、论以德治国的实现途径122、中国依法行政的难点及改革123、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的转变124、从法制监督看政治民主化125、试析影响决策科学化的因素126、对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127、论行政效率的提高128、试论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129、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30、对行政改革的动力研究131、对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探析132、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素质的提升途径133、试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134、对强化公务员亲政廉政建设的思考135、行政职权滥用的危害与防治136、对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分析137、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38、西部大开发中小城镇建设的政府管理139、WTO的透明度原则与我国行政公开体制改革140、政府信息化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141、制约政府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对策142、试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43、政治舍法性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影响144、论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研究145、论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146、论中国公务员法的落实与完善147、论政府能力的提高148、论宪法监督机制149、论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150、论行政领导体制的合理化151、论中国政治社团的功能15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与制度防范153、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与重点154、我国政府法治能力建设刍议155、政府绩效考核的体制性制约因素分析156、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指导157、现代官僚制度的表现与批判158、对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科学化的思考159、论行政处罚原则160、浅议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161、论行政文化的创新162、浅析现代型行政管理人才的智能结构163、论政府在培育国企经营者队伍中的角色定位164、公共关系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165、论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培养166、公共行政现代化与行政管理者167、行政指导:一种有效的行政方式168、当代中国城市偏向政策的政治根源169、公务员行政气质的特点和构成要素170、论公务员行政效率的提高171、试论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建设172、浅论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与实施1 73 、论地方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职责174、论公共行政的责任体系及其运作175、关子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176、论政府信息公开177、浅议我国行政执行及其面临的挑战178、论行政伦理责任探究179、行政问责的范式变化:从传统到现代180、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181、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182、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183,、群众对公务员满意度的调查与研究18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研究185、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186、地方政府形象研究18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的科学性188、非政府组织在地方政府治理中的作用189、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分析190、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 1 、论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192、论我国的有限政府建设193、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194、论我国有效政府建设195、论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运用196、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7、我国行政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8、我国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9、浅析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200、我国权力机关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201、我国权力机关在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2、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3、论中国共产党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和怍用204、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205、我国政协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与作用206、我国民主党派在行政监督中的地位与作用207、论我国群众监督的得失208、中西方行政监督制度比较209、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210、中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21 1 、中西方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212、论公务员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比较213、中西方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比较214、中西方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215、论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完善216、中西方公务员交流制度比较217、论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218、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219、论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党管干部的原则220、论我国公务员辞职制度221、论我国公务员辞退制度222、论我国公务员权力保障问题223、论我国公务员申诉制度224、论我国公务员处分问题225、论我国公务员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关系226、论行政领导的艺术227、论行政领导的素质228、论行政领导能力的提升229、论行政领导的知识结构230、论行政领导决策能力23 1 、论行政领导的领导艺术232、论行政领导用人艺术233、论领导体制的完善234、论领导体制改革235、论领导优良作风建设236、论领导作风与党风237、论领导作风与社会风气238、论政府的经济职能239、论政府的政治职能240、论政府的文化职能241、论政府的教育职能242、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243、政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44、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45、政府作风与社会风气246、论政府信用与社会诚信247、政府信用危机的因素分析248、完善政府信用的方法和途径249、政府信用与和谐社会的建设250、行政权力的本质与运行规则251、行政权的内容和边际252、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253、行政越权问题形成因素及制约254、滥用行政问题的形成因素及制约255、论行政权的缺失及补全256、行政不作为的成因及监督257、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及后果258、行政主体与行政法259、行政主体的特征与确认260、确认行政主体的作用261、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主体262、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263、我国的行政主体及其责任264、营利性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得失利弊265、论行政组织的层级与幅度266、论行政环境对行政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影响267、行政效率制度的因素分析268、论行政效率与民主的关系269、论行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70、论民主的本质与形式271、论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的合理关系272、我国选举制度的缺陷与完善273、我国直接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274、我国间接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275、我国实行人民代表职业化的探讨276、我国人民代表的构成及完善277、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278、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279、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28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281、“一国两制”的意义及未来282、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地位和作用283、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状况和前景284、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285、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286、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体制287、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形势与政策建议288、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289、我国工伤保险的不足与可操作性探析290、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291、对完善我国妇女生育保险制度思考292、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社会救助293、论我国社会葱善事业的发展294、我国社会改善民生福利的前景295、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2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297、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298、对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思考299、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300、城镇低收人家庭住房困难及其解决注:以下选题属于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际事务的处理与协调离不开中国。

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向正确性与科学性。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之好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支撑。

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要要科学、客观地去认识和把握。

第一要全面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神舟飞船7次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在内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等。

取得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话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必须始终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民主、人权、自由等一系列政治问题,在民主建设中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建设的主体也应当是人民群众。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辩证关系等,正确引领中国经济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

第二要具体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浅论政治文化创新的作用

浅论政治文化创新的作用

() 3 政治文化的创新可 以促进传统文化走 向现代化 。 传统文化是我 国几千年 来文化积淀 的产物 , 凝聚着本 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 是联结 民族 全体成员的纽带 。 传统犹如血脉 , 不能割断 , 需要更新 。 政治文化 的创新必然影响 到社会文 化的其 他方面 , 中国人的民主精神 、 法制观念 、 民意识开始逐步觉醒 , 公 与之相适应的中
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政治价值观念 、 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 政 是社
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政治文化的创新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繁荣的体现 。 () 2 政治文化是代表统治 阶级意志的文化 , 作为主流文化能够引领社会文化 的发展方 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 , 国的改革也处 我 在关键 时期 ,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 选择 性 、 多变性 、 差异性明显增强 , 社会思 想空前活跃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 必须 进行 政治文化的创新 , 使之顺应 时代发展 的潮流 , 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指 明正确的方向。
责任感和政策的透 明度 ,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的作用 , 为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
健康 、 、 持续 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2政 治 文化 的 创 新 能够 保 障社 会 政 治稳 定 , 进 社 会 的政 治文 明 . 促
( ) 治文化促 进政治体 系的正常运作 , 1政 保证社会 的政 治稳定 。 任何社会政 治统治体 系都具有一定 的政治文化意蕴 , 治文化通过为政 治统治体系提供合 政 理性 、 合法性 的解 释和说明 , 从而使全体社 会成员对整个 社会价值取 向及执政
二1
: ! 竺 鲤 !

浅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 编号 :10 0 8—8 3 (0 9 0 4 12 0 )4—0 2 0 0—0 3
主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蕴含 着 自由 、平 等 、人
衡 、有 序 的发 展 状 态 。 “ 和谐 社 会 ”就
是社 会 系统 中各 部 分 、各要 素处 于相 互
协 调 状 态 , 社 会 结 构 均 衡 , 社 会 系 统 良
浅我民政 建与建谐会 论 国主治 设构 和
孙 丽丽
( 西南大 学政 治与公 共 管理 学院 ,重 庆 4 0 1) 0 7 5 摘 要 :民主政 治是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 的首要 内容 ,是 中国共产 党孜孜 以求 的奋 斗 目
标 。 同时,民主政 治是 公正 、稳 妥地 解决利 益 矛盾 ,维护社会 秩序 ,防止 和 消减 不和谐 因素的最佳 途径 。所 以,只有 不断加强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 ,才能 实现 中 国特 色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的 目标 。
就 没 有 社会 主义 的和 谐社 会 。
性 运 行 的 状 态 。它 作 为 一种 理 想 的社 会 状 态 ,是 人 类 永 恒 的价 值 追 求 。胡 锦 涛
同志 对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基 本 特 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行 了 高 度 概 括 ,指 出 :“ 们 所 要 建 设 我
关键词 :民主政 治 ;和谐 社会 ;构建 中图分类 号 :D 2 文献标识 码 :A 6
胡 锦 涛 同 志 指 出 :“ 建 社 会 主 义 构 和 谐 社 会 , 同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物 质 文 明 、 政 治文 明 、精 神 文 明 是 有机 统 一 的 。要 通 过 发 展 社 会 主 义社 会 的生 产 力 来 不 断 增 强 和 谐 社 会 建设 的物 质 基 础 ,通 过 发 展 社 会 主义 民主 政 治 来 不 断 加强 和谐 社 会 建 设 的政 治 保 障 ,通 过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来 不 断巩 固 和谐 社 会 的 精 神 支 撑 ,同 时 又通 过和 谐 社 会 建 设 来 为社 会 主 义 物 质 文 明 、政 治 文 明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创造 有利 的 社会 条件 。 ”这 一精 辟 论述 阐 明了 民 主政 治 建 设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中 的重 要 意 义 , 民主 政 治 不仅 是 和 谐 社会 的应 有 之 义 ,而且 也 是 和谐 社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权威精品]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权威精品]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创新。

[关键词]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的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鲜明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深入、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反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实践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丰富。

社会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地提出了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周恩来在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的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在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邓小平结合建设实际,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的同时,也要进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思想。

政治方面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方面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方面论文题目一、最新政治方面论文选题参考1、从政治方面做好工会宣传工作之我见2、浅谈刘璋小说中涉及的经济政治方面的因素3、预算赤字和政治方面的选择4、企业领导行为(政治方面)评价方法初步探讨5、关于市政机构构成章程登记程序和生效的法律和政治方面6、邓成功地创造了政治方面的一个奇迹7、妇女与社会:社会政治方面8、《西欧一体化:政治方面》9、越南共和国在财经和政治方面的伟大成就10、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集团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中国政治方面的文献11、论巴基斯坦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方面的强制性因素12、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及对策分析13、简评曾国藩政治方面的贡献14、我国政治学的建设应该着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和突破15、“鸿都门学”事件考论——从文学与儒学关系、选举及汉末政治等方面着眼16、美国人在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基本情况17、搞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18、把握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几个方面19、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地区政治与社会治安方面见闻纪略20、国际权势结构划时代巨变的前奏——19世纪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方面二、政治方面论文题目大全1、公民与 :史天健对中国研究及政治学方面的贡献2、政治变迁应从激进化转向渐进化——新政治观还须加强的两个方面3、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把好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关4、对政治道德的几方面理论思考5、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五个方面重大政治社会关系6、对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认识——章士钊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一个方面7、20世纪初东京与上海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互动——以中国留学生为中心8、政治诸方面的内在联系9、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好四个方面10、宣传先进典型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11、壮族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贡献12、关中丧失政治中心地位原因之我见--从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势力对比等方面探讨13、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变革14、讲法治是讲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15、论经济方面的政治16、党员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对政治、经济两方面议题挑战的思考18、大陆方面处理台湾当局政治地位的基本立场——历史的回顾与总结19、政治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试论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方面及其转化三、热门政治方面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十八大以来官媒报道在政治舆论导向方面的新特色2、20世纪初年东京与上海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互动——以留学生为中心3、学习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4、重大任务中政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必须注重的几个方面6、中国人民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个伟大创造7、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分析8、关于基层官兵政治信仰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9、浅议斯大林与在政治建设方面的相似之处10、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几个方面11、十五大报告在政治及科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12、从六方面入手学好中学政治13、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治理方面的重要性14、提升野外驻训政治工作质效需在“五个方面”下功夫15、用群众观点审视政治工作应着重把握的几个方面16、企业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不足与措施17、罗斯福执政前期在文官任用方面实行的"政治庇护制"18、企业文化视角下女性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优势19、政治思想工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20、探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的作用四、关于政治方面毕业论文题目1、抗战期间中加关系的突破与发展——兼论两国政治方面的合作与交涉2、浅析如何加强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开展3、全球变暖的社会政治方面4、冷战和环境:芬兰在波罗的海地区国际环境政治方面的角色5、冷战和环境:芬兰在波罗的海地区国际环境政治方面的角色6、金泳三政府的改革政策:政治方面7、从反封建主义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彻底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8、浅谈英语委婉语的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9、进一步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10、析蔡元培与孙中山在政治方面的分歧11、肃清思想政治方面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学习《文选》的体会12、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13、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共性问题及高校应对策略14、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强化策略探析15、当前深化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策略浅议16、浅析如何加强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开展17、浅析如何加强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开展18、后萨特时代的萨特肖像--从哲学、文学、政治方面解读知识分子萨特19、浅析如何加强基层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开展20、从政治方面探析中美维和合作五、比较好写的政治方面论文题目1、从六个方面入手学好中学政治2、立足三方面创建高中政治幸福课堂3、关于初中思想政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反思4、试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高校在加强纪律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的五个方面6、政治思想工作在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性7、简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做到的几个方面8、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的五个方面9、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10、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级阶段大陆方面应持有的政治心态11、初中思想政治课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问题的原因分析12、解决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13、新主义革命时期女党员对于政治思想宣传工作方面的贡献14、立足成才促进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方面15、浅析档案工作者政治素养的五个方面16、从三方面优化初中思想政治教学17、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值得注重的二个方面18、浅论政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19、波兰在政治多元化方面的探索20、提升老干部工作政治水平亟待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法治化和民主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障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要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政党建设,推进政党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促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要推进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国家权力运行体系,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法治化和民主化。

要加强政治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政治风尚。

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传播和实践。

要加强政治纪律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和要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和要素

浅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要素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一个深化,同时,也必然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本质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基本要素。

关键词:政治文明制度革新从人治走向法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和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文明”这个范畴,当然不是个新的范畴,因为,在此前,江泽民同志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明确地运用了这个范畴,并且做了界定,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在以后的文献中则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范畴。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从本质上说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概念。

应当首先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所使用的“人治”这个概念,完全是在否定的意义上理解的:而“法治”则是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的概念。

在治理社会和国家的问题上,究竟是实行法治还是实行人治,其根本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要看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当着法律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发生矛盾的时候,最终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的意志,还是个人的意志高于法律。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人治,就是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把个人的主观意志置于法律之上,国家的一切大事实际上是由领导者个人或少数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

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同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成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那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尽快消除封建主义人治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人治的政治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建国以来,虽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法制建设,进行了司法改革,制定了一部分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进步,是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伦理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通过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当前,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化程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代表选举程序不够透明,代表履职能力不足,人民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等。

因此,应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提高代表的选举、培训和履职能力,加强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2. 完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当前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参与程度不够广泛、政治协商透明度不高、党内民主发展不平衡等。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各个政党之间、党内之间的民主监督和交流合作,提高政治协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自治机构履职情况不够理想、民族自治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等。

因此,应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自治机构的履职能力和民族自治区的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浅论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

浅论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

浅论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作者:王飞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1年第05期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

依法治国与党的建设,从专业的角度说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党作为我国建设事业的领导者,依法治国的理念应该融合到党建的体系中去。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要依法治国,这就要求我们党要走依法治国的路线。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由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

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的权力,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

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条件。

发扬民主,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实行,使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

依法治国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制度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董重转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3
【摘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总页数】2页(P213-214)
【作者】董重转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
【相关文献】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J], 贾茂来
2.浅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J], 刘平昌
3.浅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J], 刘平昌
4.试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J], 葛缨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J], 姜全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浅论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浅论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摘要:摘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演化,决定了各阶段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辛亥革命具有政治发展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方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改革摘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的演化,决定了各阶段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

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的阶级状况不断演化,各阶段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部近现代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关键词: 政治发展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政治文明现代化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由此造成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在本质内容上形成了社会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则是代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封建制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为了摆脱半殖民统治和封建专制的双重压迫,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前途命运前赴后继,争取国家富强、民族解放。

贯穿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始终的两条主线:一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现代化。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发展由于清政府懦弱无能,丧权辱国,逐渐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言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

这一时期的推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他们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摘要:政治文明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具有相当解释力和包容力的特定范畴。

从性质上看,政治文明既有反映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一面,又有基于各国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性或民族性的一面。

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方大国,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既要借鉴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共性的优秀成果,更应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现实契合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政治文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作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层面,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和政治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和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政治成果,是与先进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

(注:郑慧:《政治文明 :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XX年第3期。

)它集中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实现程度。

从政治分析的角度看,政治文明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具有相当解释力和包容力的特定范畴,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又相对独立,涵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等概念,统合政治意识或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层面(注:一般认为,政治文明大体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

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纵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政治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甄别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不同形态以及同一政治形态的不同发展程度。

从静态上看,政治文明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结构;从动态上看,政治文明又处于不断的演进中;从性质上看, 政治文明既有反映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一面,又有基于各国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性或民族性的一面。

本文着重从政治文明的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探讨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

政治文明的共性和个性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交融与对话是一切政治文明生成与发展的共性,各文明因子的相互渗透、借鉴、融合、交流和影响构成了政治文明发生、发展的亮丽景观,这决定了人类政治文明应该也必然具有某些超越国界或地域的共性或曰世界性,如人民主权的思想和原则、法制和法治原则和成果、普选制及其产生的代议机构、以宪法和其他法律形式加以确认的民主制度、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机制、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行为规范等等。

这些共性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体现了人类对政治生活规律性的深刻体认(注:这种政治规律性的认识,典型如对政治权力的认识和判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Acton,Lord,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The Beacon Press,1948,~15。

),对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开放性。

它们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发展中国家当然可以借鉴。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列宁曾强调要把“资本主义所积累的一切最丰富的、从历史的角度讲对我们是必然所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的工具”(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

这一论断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今天尤为重要。

对此马克思早有预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一定要走向“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状态。

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在《政治文明:东方与西方》一文中也认为,专制体制虽然在过去数千年中富有生命力,但作为政府管理体制对于未来的人类文明来说是不适当的。

在他看来,人类政治文明的基础是公正、正义、互利和互信准则。

(注:文特森?奥斯特罗姆:《政治文明:东方与西方》,《公共论丛》第3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1~282页。

)它们构成了人类不同政治文明单元深刻沟通和互动的逻辑前提和基础。

但另一方面,文明作为以共同心灵结构为内核的人类文化群落,基本上是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独立生长起来的,不同的文明形态有其异质性和独特的构造结构。

各种文明在涓涓源头,就显现了独特的资质和禀赋。

因此各文明单元(特别是政治文明)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和难以消解的。

一定社会形态的国家政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一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原生形态。

这样的原生形态是一个民族自己的创造,是国家政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历史起点。

后来的发展固然要对国家政权的原生形态进行扬弃,但也必定会汲取和发扬其中合理的成份,并使之形成本国政治文明的若干特点,从而表现出政治文明的个性或曰多样性和民族性。

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动力。

从根本上说,正是多样性、民族性才构成了开放性的必要和世界性的色彩。

决定各国政治文明民族特色的因素,概言之就是各国的国情,它主要包括本国社会政治发展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本国历史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本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等几方面的内容。

(注:金太军:《政治文明: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20XX年第3期。

)许多着名的政治哲学家都曾强调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与一国的国民性相适应。

密尔明确指出,理想上最好的代议制政府形式对进步程度愈高的国家愈适用。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明发展(集中表现为民主化)的道路不是一种类型或模式,而是各种不同的因素在各国特定组合。

“在英国,主导的因素是工业化,它促使产生民主化,许久以后又促使产生科层化。

在法国,主导因素是科层化和民主化的综合,工业化则是以后才到来的,其影响力也较小。

在普鲁士(德国),则是科层化和戒严化相结合带来的现代化,民主化始终是缺乏的。

”(注: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311页。

)“民主化是相对的事物,总体的现代化。

它指的是对原先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不民主’局面的一种改革。

民主化过程中的重点,一般来说,除了那些本质上有助于民主的组成部分之外,应放在那些代表特定社会的传统组合中体现不够的组成部分上。

例如,在很长时间内,德国有必要加强来自基层的参与;法国有必要对行政管理加以有效的控制;英国和美国则有必要建立一套社会服务和国家干预的基本制度。

在联邦制国家,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是扩大民主潜力的一个要素,而在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个要素则是地方分权和权力下放。

”(注: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311页。

)这就是说,不同的民主或政治文明发展模式与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各国各自的历史经验的组合相适应的。

政治发展理论家亨廷顿甚至断言:“现代民主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构成要素“也许可以在其他的文明中找到其中的一二个,但是作为总体,它们仅存在于西方之中”。

(注: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序第5页。

)亨廷顿的看法虽有“西方优越论”的嫌疑,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西方的政治文明包括民主离不开特定的国情,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却很难照搬。

连对美国民主有精深研究并推崇备至的托克维尔也“决不认为,美国人发现的统治形式是民主可能提供的惟一形式”(注: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62页。

)。

在亚洲,主政新加坡三十年之久并取得辉煌经济成就的前总理李光耀积一生之政治经验,提出了一个带总结性的论点:“我不认为通往民主的道路只有一条,也不认为只有一种民主”。

(注:转引自杨建平《法治民主:后发国家的政治选择》,《战略与管理》20XX年第6期。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明确指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当然,作为现代政治文明核心的民主不等于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在其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中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同时也给现代民主打上自己阶级的烙印,但是,现代民主毕竟是整个社会进步阶级、阶层,特别是劳动者阶级共同奋斗的成果,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现代民主外在实现于资产阶级的具体民主当中,“资产阶级民主”这一范畴除了民主的资产阶级统治性质,还有社会主义政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现代政治文明成分,我们要摒弃的是资产阶级的具体民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注: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求是》1990年第13期。

),要继承的则是实现这一具体民主中的现代民主规则。

(注:周毅之:《通向政治文明的理论路径——邓小平在现代文明积累的视域中审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哲学思路》,《南京社会科学》20XX年第10期。

)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政治文明时,不能不仔细考察其特定的孕育背景,不能不认真研究其与本国国情的契合条件。

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只能是一定政治生态环境的产物(注:正是对政治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生态学的研究,促成了生态政治学这一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兴起。

),都必然受制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经济结构。

上述政治文明建设的共性、开放性和世界性,是指它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而不意味着彼此同一和重复;不意味着只能采取单一模式,只能走一种道路。

在一些社会主义或第三世界国家不乏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最终失败的先例。

这种成长于西方土壤的政治文明模式在第三世界无不以“水土不服”而难以生根,或被改头换面成为传统政治模式的外在形式。

如前苏联照搬西方推行所谓的“激进式改革”所导致的经济大幅度滑坡;非洲的某些小国效仿西方,几十甚至上百个政党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出出“民主”闹剧,其结果更是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动荡,这些实例都从反面证明了西方模式的非普适性。

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在中国这样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政治文明,更应保持鲜明的本国特色。

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集中表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注:关于政治文明建设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可参见李慎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经济日报》20XX 年12月2日。

)换言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共同组成了其基本结构。

首先,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

众所周知,政党政治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共性的重要体现,但这并不意味政党政治只能有一种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