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合集下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

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黑衣壮民歌、桂剧、桂南采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壮族嘹歌、瑶族蝴蝶歌、壮族三部民歌、瑶族长鼓舞、广西文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田林瑶族铜鼓舞邕剧、宾阳炮龙节等2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具体做法(一)建立机构,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为了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协调全区的保护工作,一是建立了以文化厅牵头,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为组长、9个厅局级单位参与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双循环中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5G时代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和挑战。

广西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地,其非遗产业发展亦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本文是广西文化产业转型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将探讨5G时代下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在如今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导的时代,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广西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困难。

首先,数字化应用的滞后影响着广西非遗产业的发展。

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广西非遗产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

其次,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不够,限制了非遗传承与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再者,高昂的数字化转型成本是制约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首先,借助5G时代的到来,广西非遗传承与发展将迎来巨大机遇,并能更好地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其次,应加强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培训,提高广西非遗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数字平台和文化创意中心来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加强非遗产业与文化旅游、媒体传播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除此之外,政府在政策层面也可以为广西非遗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一方面,加大对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

另一方面,建立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推动数字化转型成果的评估与跟踪,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有效执行。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转型对于非遗产业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广西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可以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为全国其他地方的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和借鉴。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概述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指国家文化部所批准的桂林地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清单。

这些项目涵盖了桂林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手工艺技艺等各个方面,是桂林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代表。

本文将就桂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进行详细介绍,旨在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桂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桂林地区的传统文化桂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建立,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桂林地区的传统文化,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和发展,对桂林地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起着积极的作用。

2. 促进桂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桂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和传承将有利于推动桂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繁荣,对桂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具体内容(一)桂林谣桂林谣是指桂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桂林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桂林谣以其朗朗上口、婉转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桂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桂林地区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

(二)阳朔彩灯阳朔彩灯是桂林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制品,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阳朔彩灯制作精美,色彩艳丽,造型独特,被誉为“小东方奇迹”,是阳朔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三)壮家服饰壮家是桂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风情。

壮家服饰包括了头饰、上衣、下裳、鞋袜等,色彩斑斓,图案精美,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四)桂林山水画桂林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桂林地区的自然风光为主题。

桂林山水画擅长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展现壮美的山川风光,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桂林民间舞蹈桂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形式,如著名的桂剧、桂剧、恭城鼓舞等。

广西桂林世遗灵渠保护与创新推广的研究

广西桂林世遗灵渠保护与创新推广的研究

广西桂林世遗灵渠保护与创新推广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08-18T09:13:30.15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期作者:赵丽萍卢艺梁美琪韦美霞曾小倩[导读] 2018年桂林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文化遗产名录赵丽萍卢艺梁美琪韦美霞曾小倩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 2018年桂林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文化遗产名录,但许多人对灵渠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感性的认识,灵渠的推广与保护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项目立足我国政治背景,顺应时代发展方针。

通过结合收集到的信息针对大众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以及广西特有的壮乡文化,为灵渠的发展提供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建议,科学地帮助灵渠发展旅游业、宣传灵渠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同时推动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灵渠;保护宣传;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经济效益 1.我国遗产保护和发展现状 1.1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法律实施的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985年11月22日,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

1987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及开始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2004年,我国申请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在严格遵守公约的同时,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贡献着中国的智慧和保护方案。

国务院于2005年12月22日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虽然,我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毁损、灭失,各种人为原因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文化遗产毁损现象非常严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任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广西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广西著名的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广西地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当地人民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广西进行了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

本文将对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民俗等多种形式,是广西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广西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是广西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壮族歌谣、竹竿舞、锣鼓舞、芦笙音乐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广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和传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传播范围和渠道的限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推广活动。

广西文化部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了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推广活动,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发表数字化传承作品等方式,使广西文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传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

“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觀226桂学研究“非遗"保护语境下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一一关于桂林戏曲、曲艺的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①王福近②[内容提要]以桂林为中心向南广泛流布的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均已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这些文化遗产能在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观众审美趣味丰富变化的情况下得以传承保护,有四个方面值得思考:建立戏、曲数据库实现文献汇集保护;打造戏、曲公共艺术彰显历史文化符号;戏、曲学习从娃娃抓起夯实传承基础;戏、曲下乡演出培育发展土壤。

[关键词]桂林戏曲曲艺传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勾勒出享誉世界的桂林山水,宋人曾在独秀峰镌刻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叹诗句。

古往今来汉、壮、苗、瑶……各族人民积淀的智慧,形成了八桂大地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一批以桂林为中心向南广泛流布的艺术形式: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均已入选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如同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观众审美趣味丰富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传承下去,并使文化产业生态链能与之链接,就成了当今时代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谈谈桂林戏剧、曲艺保护与传承的四点思考。

一、建立戏、曲数据库实现文献汇集保护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

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①本文系“广西地方戏曲文献整理研究”(编号:F-KS&4002)阶段性成果。

②王福近(1952—),男,桂林广播电视报原主任编辑。

&999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班。

研究方向为影视、地方戏曲。

广西戏曲研究227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将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整理、收集起来,在世界上已有不少,我国后发而广种,在全国已建立了相当多而又有特色的数据库。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曲 近年来 ,文化遗 产特别 是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的保护 术 、传 统 舞蹈 类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资源则 相 对 丰 富 ; 成为 了社 会 的热 门话 题 ,一 些非 物质文 化遗 产资 源丰 艺 、 技 、 杂 其他 类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资 源则 十 分稀 缺 , 所 富的地 区逐渐将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引入到 地方旅 游 经济 占 比例均 低于 1 %。
CHE S i ln L a - h n N h - o g V Gu n s e g Ab t c : I tn il ut r l h r a e i a h g r d f c l r l tu s r s u c s n  ̄u s i f c v y o r tc s r t na gbe c l a e tg s ih g a e o u t a o r m e o r e ,a d a u i u i i r m s a e e t e wa p oe — n i f
发展的体系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 的经济效益
从地 域分 布来 看 , 这些 项 目遍 布在 桂林 市 1 2县 5
3个 镇 10 个行 政村 、 区。从 项 目的差 异 社 和社 会效 益 日益 显现 。但对 于如何 实现 非物质 文化 遗 区 13 乡 ( )6 1 产 旅 游 产 品化 和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旅 游 开 发 模 式 的问 性来看 , 人生礼仪、 岁时节令 、 民间信仰等门类的项 目 题 ,还有待 深入探 讨 。本文 以非物质 文化 遗产 资 源丰 大同小异 , 而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民间艺术 、 曲艺等门 富、 旅游业发 展成 熟的桂林 市 为例 , 讨非 物质 文化 遗 类在各 地 的差异性 较大 , 探 不少项 目有 较强 的独立 性 , 并 产旅 游产 品化和旅 游开发 模式 问题 ,以期 能为 该类 问 带有鲜 明 的个 性 和地域特 色 。 题 的研 究提 供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桂林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桂林为例

持依法和科学保护 , 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非物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关 系 , 筹 规 划 、 类 指 导 、 出 重 统 分 突 点、 分步实施 ”并提 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十六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民族 的文化结 晶 , 是人类共有 “ 保护为主 、 抢救第一 、 合理利用 、 传承发展。” 从 的财富 , 具有重要 的历史价值 、 艺术价值 、 科学价值 、 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旨在将相关文 文化价值 , 同时具有极高的知识性 、 艺术性和技能性 。 我们 的理解来看, 化传统给予完全 的、 可持续的、 可解读 的保存 ; 而非物 但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 以生存 的 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旨在将它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 则 文化 和社 会环 境 已经 发 生 了根本 性 的转 变 , 生存 和 其 进行有价值的利用。 发展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 有的甚至随着部分优秀传承 ( ) 一 现有 的几种 观点 人 的老 去面 临着 后继 无人 的窘 境 。 面对 这 笔 巨大 的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延续与传承过程 中 , 究竟应 化财 富 , 对这些非 物质文化遗产 , 我们 当代人是该保 该是以保护为主还是以开发为主, 国经历了很 长时 我 护还是该开发 ? 应该怎样保护或开发?如何处理二者 间 的争 论 。 总结起 来 有 以下几 种 观点 : 之间的关系? 这些一直是困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 () 1顺其 自然论。 这种观点认为 : 间万物只有变 世 的问题和难题 。 我们在实际工作 中该如何保护及利用 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 既然某种文化 的功能不再为社 这笔珍贵的财富 , 要解决这一 问题 , 首先就要弄清保 会所 需 要 ,那 它 的消亡 也 是顺 应 历 史发 展 潮 流 的 , 我 护 与开 发二 者 之 间 的关 系 。 们没有必要对此介入人为的力量 , 使之强行存在 。因 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存在和发展与否都要看其文化 功 能 和 社 会 功 能 是 否 已经 消失 或 是 否适 应 社 会 的发 展要求 , 人们 不 应该 人 为地保 护 或是 开 发 。 20 0 5年 l 2月 2 t 2 E国发 【 0]2号 国务 院 文件 2 54 0 ( ) 发 破坏 论 。持 有 这种 观 点 的人 主要 从 非 物 2开 就强调 ,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角度来看待保护与开发的关 系。 要“ 坚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

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

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四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有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二)推动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2003年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后,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成立了由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学习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依法、有据、规范、简明”的要求,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前后共修改了20稿),并发给有关部门和市、县(自治县)征求意见,举行了行政许可论证会,并在《广西日报》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模式初探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模式初探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模式初探广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之一,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个高效、便捷的保护工作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初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的建设模式。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的建设模式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机制。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涉及的领域广泛,要建立一个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机制,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要建立一个专业的保护工作人员培训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一个培训机制,培养专业的保护工作人员,提高其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保护工作评估机制。

保护工作的成效需要通过评估来反映,只有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才能更好地了解保护工作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方案。

第四,要积极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在建设保护工作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

第五,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在建设保护工作平台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保护工作的合力。

基于以上要求,可以初步构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的建设模式如下:在广西范围内建立一个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该平台可以作为信息收集与整理的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广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

平台可以承担培训工作,组织各类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平台还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保护工作评估机构,负责对广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和可行的改进方案。

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_以广西桂林市阳朔景区为例

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_以广西桂林市阳朔景区为例

待整治的阳朔镇木山村古门楼 待整治的福利镇古民居群旅游景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广西桂林市阳朔景区为例徐成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阳朔是中 国喀斯特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桂林旅游的经典品 牌,是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最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 地,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已超 过 400 万人次。

全世界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余 名党政领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曾驻足阳朔留连忘 返。

因此,进一步提升阳朔的旅游环境,将阳朔规划 好、建设好、管理好显得非常重要。

散布于青山绿水 间的古村落与秀丽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是阳朔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那些有着承 前启后的历史脉络及地方文化的古民居,更为中外游 客所青睐,已成为阳朔民居旅游的热点,千方百计保护好这些古民居已是专家学者及当地政府、人民群众的共识。

为了增进古民居保护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本 文仅就阳朔旅游景区古民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 何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阳朔旅游景区古民居的现状 阳朔从隋唐立县以来,至今已有1400多年,在这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特别是经过近代战争的洗礼,所剩的古民居群屈指可 数。

这些古民居群主要集中在阳朔镇、白沙镇、高田 镇、兴坪镇和福利镇,明、清时期建筑相对较多。

(一)已规划、整治过的街区和自然村 以阳朔镇西街等历史街区为例。

该街区于1998年 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包括了西街、桂 花街、县前街及叠翠路东段、城中路南段。

主要古民 居有:江西会馆、湖南会馆、徐悲鸿故居、孙中山讲 演处、中山纪念堂及其他古民居 200 多座。

从 1999 年 9 月起,当地政府启动对西街历史街区的全面整治工 程,至2002 年,大规模整治沿街古建筑群工程基本完 成,除湖南会馆外,完成的工程包括街区内的街道路 面、绿化、路灯、管线下地等公共设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千百年来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被重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视角,介绍了广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了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引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愈加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遗产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公约指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项工作就包括了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无论文化界还是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各地区都以每个地区独特的方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定义,对于那些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的遗产我们要做好了相关的保护工作。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民众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与以前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故事、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民俗等正在消亡,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12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而且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联系世界的桥梁,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策略

论广西桂林彩调现状及保护与开发策略[摘要]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彩调的起源、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探讨了对彩调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关键词]彩调;现状;保护与开发策略1 广西彩调概况彩调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中的一朵奇葩,一直深受广西各民族人民特别是桂林百姓的喜爱。

彩调起源于桂北,分布甚广,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

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

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早年,广西各地流传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戏剧。

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桂林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面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

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结构形式,歌舞并重,音乐唱腔分腔类、板类、调类三种。

音乐伴奏分左场和右场,左场为弦管乐,主奏乐器是调胡,右场为弦乐,主要以打击乐器为主,有锣、鼓、钹等。

彩调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这两个行当身上,丑旦次之。

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仅丑角步法就有分矮桩、中桩、高桩和高低桩四大类;旦角又有“踵步”、“碎步”、“跳步”和“云步”等。

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

其中扇子最为重要,扇花的舞姿包括有高低扇、三打五动、遮羞扇、摆扇、摇扇和抛扇等,不同扇子是不同角色行当的特征之一,同时也可被用作扫帚、雨伞、划桨、撑篙和刀枪等工具,充当表演中的托、划、砸、打的工具和乐器,有“万能道具”之称。

在长期的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演出过程中,桂林彩调积累了《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女送娘》、《隔河看亲》和《半夜拜菩萨》等经典剧目,用桂柳话唱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用所特有的丑角的“矮步”和旦角的“跳步”表达了彩调剧种的特色,表演风格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是深受广西桂北地区农村欢迎的民间艺术。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开发策略引言:广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广西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对于保护和传承广西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重大。

本文将分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以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涵盖了广西各地的各个民族群体和地理区域。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石林瑶族舞蹈:石林瑶族舞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林县的瑶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瑶族特色。

这种舞蹈形式在石林县的各个村落中普遍存在,并且有较高知名度。

2. 桂林景区的山水画卷:桂林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山水画卷是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水。

3. 三月三龙船嘉年华: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节日,而龙船嘉年华则是三月三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三月三,龙船比赛和庆祝活动在广西各地和梧州市都会举行,参与人数众多,吸引了大量游客。

4. 宜州牛王庙祭祀活动:宜州市是广西的一个古老城市,牛王庙祭祀活动是宜州市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宜州市的居民会举行盛大的牛王庙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异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环境差异: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桂林的山水画卷和壮族传统音乐在这个地区的著名景区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2. 民族差异: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因此,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风格。

3. 城乡差异: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差异。

城市通常更注重表演和展示方面的文化遗产,而乡村更注重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的传承。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建筑风格
桂林王城内的历史建筑所 采用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和 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其与 地方文化的联系。
雕刻与装饰
桂林王城内历史建筑上的 雕刻和装饰所体现的艺术 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其 与地方文化的联系。
传统工艺
桂林王城内历史建筑所涉 及的传统工艺及其文化内 涵,以及其与地方文化的 联系。
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加强对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 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
推动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服 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提高公众对桂林王城历史文 化资源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 传承的局面。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2023-11-07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桂林王城历史沿革 • 桂林王城的文化资源 • 桂林王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桂林王城的历史文 化价值
研究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
现有研究现状和不 足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不足与展望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仍需加强, 现有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
桂林王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存在 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以 推动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对桂林王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和期望
历史建筑
桂林王城内有许多历史建筑,如宫殿、庙宇、城墙等,这些建筑见证了桂林 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545025) 董雪梅 廖宇潇[摘 要]立足我国目前民族工作的实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视野下,采用整合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架构,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以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从起源与演变、功能与内涵、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展开综合研究。

其次,注重对同一种类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分享、传承进行对比研究。

再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流域、民族走廊等区域内,研究其背后的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

最后,采用历时性比较研究的方式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以此为依据,从文化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实践探索,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文化交融与社区意识形成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广西[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6-0034-0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等相互交织、交融的产物。

当前,我国的非遗研究已发展成一个理论性较强,研究角度较宽,研究内容较广泛,但又较独立的学科。

从整体上来说,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个非遗项目,缺少系统性、逻辑性的探讨。

在现有的大量非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结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现阶段的非遗研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交往、融合的研究;淡化对民族差异的研究,强调共性与文化共创、共生、共享、共传;减少单学科、单区域的研究。

为此,笔者跳出了零散的非遗案例研究,从整体角度,以点带面建构逻辑架构,对非遗研究的理论脉络进行再思考。

笔者从“单项非遗传承”“跨民族共享、共传”“区域内的交融产生”“‘共同体’视域下的传承”四个层面来研究广西的非遗,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共享、共生与民族“三交”的特征与机制,以及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融合等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架构,分析多民族共存的中华文化标识,以更好地引导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桂林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7.28
•【字号】市政〔2022〕8号
•【施行日期】2022.07.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临桂新区、漓江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桂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市政〔2006〕3号)精神,经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同意将“荔浦童谣”等49个项目列入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以公布。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桂林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8日附件
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入选项目:47项)
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2项)。

关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文献综述作者:朱冉冉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20期朱冉冉(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本文在收集了近10年以来,学者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论文的资料基础上,对研究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了归纳、分类和评析。

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和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0-0000-00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的文献综述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维度,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主要观点有:黎林红(2016)提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传统影像技术为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电视台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的融合。

王虹(2011)提出如何在高校图书馆建立数据库。

孙传明、程强、谈国新(2017)提出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广西已建成的非遗数字化资源与非遗资源总量的比例不平衡,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非遗数字化机制体制、数字化人才与资金、数字化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方面展开现状调查分析。

易春燕、黄珊(2018)提出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档案分布较散,民众保护的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数字化成果比较单一。

梁嘉、赵颜、王庆2015年提出的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新探,壮族文化遗产是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没有进入全面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阶段;已有的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成果主要停留在文字记录静态图片展示的阶段,缺少视频、音频以及三维虚拟动画等其他多媒体的表现与传播形式,三维虚拟技术在壮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面相对来说较少。

尤小明(2008)提出要提高广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传承问题;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目的与标准;明确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关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关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为例

关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产品化研究——以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为例谌世龙【摘要】开发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对保护传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裨益。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遗产目录中,饮食文化遗产项目所占比重大,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工艺独特、市场潜力大等特色,但在申报工作、保护传承、品牌意识、产业规模、宣传力度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桂林饮食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路径在于培育品牌、产业扶持、创设公园、创新产品、节庆打造、建立地标、强化体验、开发商品、注重营销等方面,从而丰富桂林旅游产品,促进桂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5页(P114-117,146)【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民族地区;桂林;饮食遗产【作者】谌世龙【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经过旅游活动的介入可以开发形成品级高、旅游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并能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大有裨益。

科学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备受关注。

如何通过旅游开发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361-364。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普查多达14164项,涵盖17个门类近百个种类[2],其中经遴选、归并、评审,现已经公布县级名录项目365项、市级名录项目112项,还有38项被列入自治区级名录、1项列入国家级名录,另有自治区级项目传承人6名,已基本建立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

这些遗产项目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鲜明的特色。

1.历史悠久桂林饮食文化遗产项目无一不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桂林傩舞现状及问题研究--以秀峰区张家村为例

桂林傩舞现状及问题研究--以秀峰区张家村为例
方 可 波
( 广 西师范大学音乐 学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要: 受神秘 的巫文化影 响 , 桂林傩舞有 着悠 久的历史 , 曾经盛极一 时, 但 近年来逐渐趋于衰退。通
过 实地考察 张家村傩舞 , 可以发现桂林傩 舞艺术 面临 着缺 乏继承人 、 观 赏性 不足、 舞 蹈造型和 手势表达 失 传、 道具不精、 基层教 育不重视、 表 演人 员经济 困难等 生存 困境 。当地政府应该加 强宣传力度 , 加 大资金投 入, 培养傩舞表 演的继承人和道具制作 的传 承人 , 强化 对傩舞 的理论与 实践研 究 , 不断提 炼傩 舞的特 色 内
的。傩 面具都是 木雕 而成 , 可谓穷 极工 巧 , 傩 面具雕 刻工艺 曾出现过三层成 品 , 装饰精美价格不菲 , 有极高 的艺 术价值。 但调查发现 , 桂林张 家村古 老 的傩 面具 已经全 部遗失 , 如今
村中已经没有会雕 刻面具 的巧匠在 世 , 傩 舞面具是近几年 陆
及。 ” …范成大在桂 海虞 衡志 描述 : “ 戏面 , 桂林 人 以木 刻人 面, 穷极工巧 , 一枚或值万钱 。 ” 当地傩舞面具早 已遗 失 , 现
去的艺术形式相差甚远 , 传统舞蹈 中的“ 手 势” 寓 意、 “ 法器”
府举办的傩戏表演 , 其古傩表演《 傩・ 韵》 于2 0 0 8年 1 1 月获
桂林市第 2 9届 “ 漓江之声 ” 地方艺术 大展 演一等奖 ; 2 0 1 1年
3 月 3日 参 加了桂林 市秀峰 区主办 的《 桃 花别样红 》 民族 歌
傩 舞一直 由当地 的老艺 人们 代代 口手 相传 。传 授过 程
也很随意 , 没有正式拜师学艺 的仪式 。村里 的老人们还 记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作者:古希花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桂林山水人文景观享誉国内外,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好地丰富了桂林文化旅游产品。

本文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遗产项目类型、等级、总量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取得了形成知名旅游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多样化、开发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成效,但是也存在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法律体制有待完善、人才流失、缺乏资金投入、旅游开发主体利益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
1.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1)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等级、数量。

截至2014年,传统戏剧桂剧、彩调,曲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民俗河灯节共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文学桂林山水传说,民间音乐水上船歌、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与六甲歌、贺郎歌、永福阴笛乐、苗族山歌、瑶族山歌、永福瑶族民歌、北路壮族唢呐套曲、恭城瑶族八音,民间舞蹈瑶族羊角舞、临桂草龙舞、桂林傩舞、瑶族香龙舞、盘王神武、龙胜侗族疱颈龙舞,传统戏剧桂剧、彩调、临桂彩调,曲艺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零零落、荔浦文场、全州渔鼓,杂技与竞技板凳龙、桂林牌灯、临桂草龙舞、瑶族香龙舞,传统手工艺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麻布制作工艺、油茶制作工艺、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侗族草龙草狮制作技艺、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全州醋血鸭制作技艺、全州民间剪纸技艺、灌阳瑶族油茶技艺、阴笛制作技艺、荔浦纸扎工艺、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临桂回族板鸭制作技艺、龙胜北壮服饰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瑶医偏方(治鬼刺风)、龙胜瑶族药浴疗法,民俗河灯节、侗族百家宴、桂林龙舟习俗、瑶族婚俗、侗族祭萨习俗、瑶族婆王节、恭城关帝庙会、灌阳二月八农具节、石口花炮节、灵川姑娘节、龙胜瑶族长发习俗共58项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征。

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大分类中,除了民间美术以外,桂林就拥有民间文学等9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第一,从数量分布来看。

以传统手工艺、民俗、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四种类型的数量居多,分别占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量的29%、19%、15%、11%;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5类的数量相对较少,各自所占总量比例在1.7%~8%之间。

第二,从等级水平分布来看。

高等级的项目数量少的状况,占国家级项目的比率仅有8.6%,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第三,从资源空间分布来看。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兴安
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与资源县、永福县、全州各县均有分布,桂林的西北、东南部则分布得较为密集,以临桂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及桂林市为主要分布地。

2.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成效
(1)形成知名的旅游文化产品。

“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反映了壮族山歌、刘三姐文化、民族风情,“梦幻漓江”情景演艺展示了漓江历史变迁、人文情韵,两大旅游演艺文化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形象,具有稳定的国际与国内客源市场,品牌效应强大,共同构成市区与县域相结合的格局。

此外,“佤族原生态歌舞表演”“天籁·侗歌苗舞”“歌仙刘三姐”“漓江花月夜”等表现本地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风情的小型旅游演艺文化项目的知名度在逐步提升,逐渐被市场所感知与选择。

(2)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多样化。

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旅游市场,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特性与区位条件,采取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

第一,以“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桂剧、彩调为首的专门类旅游产品,通过让游客观赏、体验的方式,吸引顾客,作为接待游客的重要产品项目。

第二,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如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麻布、油茶、黄昌典毛笔、全州醋工艺、桂林米粉等旅游商品就很好地传达了传统手工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获取了很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也使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保护与传承。

第三,以举办旅游节庆的形式,最大限度地重现了地方民俗文化,如侗族百家宴、桂林龙舟习俗、河灯节、瑶族婚俗、侗族祭萨习俗、瑶族婆王节、恭城关帝庙会等民俗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开发管理模式多元化。

在调查中显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大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为主政府协助、政府主导、小型旅游企业与政府共同管理的模式。

最典型的表现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如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中国天创国际研究制作交流公司和香港宏亚集团斥资打造的“梦幻漓江”情景演艺。

桂林山水传说的民间文学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彩调、广西文场、零零落等传统戏剧曲艺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桂林三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桂林豆腐乳制作工艺、麻布制作工艺、油茶制作工艺等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主要是依靠政府,由政府筹资投资,进行规划开发,管理运营。

3.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目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并不均衡,即存在被高度开发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为首的少数几个成熟的民间民族文化表演旅游产品,以及在全国都获得好评的桂剧与彩
调,而其他大量的非物质遗产资源由于投资、经营与管理力度都不足,只能形成一些知名度不高、形象模糊、吸引力不强,甚至形象、内容类同的竞争优势薄弱的旅游文化产品。

(2)法律体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法律体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保障基础,目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法律体制依然薄弱,只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过关于加强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大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实体类型的旅游资源、物质类型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尚未形成专门的、合理的、完整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法律体制亟待完善。

(3)人才流失,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传承人,然而由于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落后、工资报酬低、旅游淡旺季、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等因素。

迫使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才不得不为了生活而专业,或者只是把发展非物质文化事业工作当做兼职工作。

导致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的人才越来越少,人才流失严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需要大量的旅游规划管理人才以及充足的资金投入,导致目前还有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不能很好地转化成旅游产品,或者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质量低,无法吸引顾客。

(4)旅游开发主体利益关系不协调。

从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模式来看,旅游开发主体主要由旅游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居民、传承人组成。

目前某些区域通过开发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企业、地方政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旅游地社区居民以及主要传承人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都并不理想,导致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越发加深,也就导致旅游地社区居民以及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不重视、不主动保护,任之消失殆尽;旅游企业为了获取更好的商业利益在旅游开发时出现盲目开发或过度商业开发的现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