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误区探究

合集下载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发展,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民生新闻不仅是新闻媒体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目前,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就此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过于商业化目前,由于商业化的影响,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会在节目中过于强调商业价值,而忽视新闻本身的价值,如真实性、公正性等。

这不仅会损害新闻的可信度,还会影响公众对新闻的认知和理解。

如何协调商业利益与新闻价值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对策一:强化监管有关部门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强制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机构严格遵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守则,减少商业利益的干扰和影响。

同时,可以通过贡献评价体系,来评估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表现,激励他们更多地关注新闻本身的价值。

对策二:加强培训为了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各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培训来强化其新闻价值观。

例如,在培训中重点强调新闻的公正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增强其可信度和专业性。

问题二:缺乏深度报道目前,许多民生新闻节目制作粗糙,内容浅显。

虽然一些媒体机构会选择一些受众易于接受的话题来制作节目,但是缺乏深度报道还是影响了新闻的质量和吸引力。

很多节目内容上就多了花絮,少了深度思考。

同时,像“一刀切”,“人云亦云”等语言现象和问题也很突出,影响了新闻节目整体质量。

对策一:加强调查报道新闻媒体可以加强调查报道,挖掘和揭露问题,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有效。

通过调查报道可以发掘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使新闻报道不仅仅停留在“表象”层面,更能深入根本原因,提高社会舆论的素质。

新闻媒体可以加强对新闻稿件的审核、评估的工作,并对缺乏深度报道、过于浅显的报道加以限制。

同时,编辑人员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经验,充分发挥其工作作用,在提高新闻质量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问题三:缺少新闻创意现在的民生新闻节目制作模式比较单一,缺乏新媒体化思维和更多的创意,导致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上缺乏趣味性。

电视民生新闻不要走进四大误区

电视民生新闻不要走进四大误区
四大误 区
姜 霞
( 山县广 播 电视台 山东 苍 苍山 27 0 ) 77 0 [ 摘 要 ] 近年 来我 国 电视 民生新 闻蓬 勃发展 , 在具体 操作 上, 存在 偏颇 甚至 错误 之处 。本文 指 出了现 阶段 电视 民生 新闻存 在 的四大 误区, 但 还 并就如 何避 免走 进 这 些 误 区做 了探 讨 。 [ 关键 词] 电视 民生新 闻 误 区 中图分类 号 :2 GI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93 (0 0 1—2 4O 10 1X2 1 )60 3 一 l
近年 来, 民生新 闻的蓬勃发 展给 中国电视新 闻的发 展带来 了价 值观念上 的 冲 击 、 闻实践上 的创 新、 播形态 上 的突破和 话语 空间上 的转 移, 新 传 但不 能 回 避 的 是, 民生新 闻并 不是 一种成 熟的新 闻样式 , 而且 目前理 论界 、业 界给 予其 概念 的理论 关注 , 只是 一个 糨浅 的认识 , 有的还 存在偏 颇甚至错误 之处 , 因此 在 实践 中不 可避 免地会产 生对 民生新 闻的片面理解 , 再加上某 些地方媒 体对商 业 利益 、 收视 率等 因素 的热切 追求, 因此, 电视 民生 新闻不 断发展 的背 后, 在 还存 在着 一 些 不 容 乐观 的问 题 。 1 报 道 对 象 和 选 材 范 围的 “ 化 ” 和 “ 化 ” 窄 泛 单 单 从新 闻报 道 的对 象 而言 。 正 的 “ 生新 闻 ” 中的 “民” 真 民 ,是广 大 的 中下层 民众, 是绝大 多数 的市 民和农 民。 是现 今 的民生新 闻报 道对象 却 日 但 益窄化, 关注 的焦 点是 城市本身, 带有 鲜明 的市 民色彩, 广大 农民 的生存 状态游 离于镜 头之 外, 个庞大 的 、最需 要关 怀的群 体被 有意 无意 的忽 略 。 这 从 一些 电视 台的 民生新 闻栏 目定位 上 , 明显感 受到对 于 农 民群 体 的忽 能 视 。 以上 学者 的论 断和 业 界实践 中可看 到, 民几乎被 排除 在 了民生新 闻之 从 农 外, 即便 出现, 作为 负面 形象 出现 的几率也 比较 高。 从严 格意 义上来 说, 这类新 闻是 不能被 列入 “ 民生新 闻 ” 中的 。 有一些 栏 目在 定位 时十 分 明确 , 之 还 但在 实际 的操作 中却把 这 一群体 忽 略。 在 一些栏 目报 道对 象窄 化 的同时 , 却又 出现 了另 一种意 义 的泛化 。比如 在 一些号 称是 民生新闻 的节 目里, 经常会看 到类似这 样 的画面 :一只可 爱的小 “ 猫 遭 人遗弃 , 到高 树上彻 夜哀 号, 爬 消防官 兵用云 梯将 其救下 ” 小 狗迷 途, : “ 工 作人 员负责 寻找 小狗 的主人 ” 。将 小猫 小狗等 列入 到报道 对象之 中, 这种 泛化 是不 应该 的。 多卫视 台 的民生新 闻节 目基本 都是 这些鸡 零狗碎 式 的东西, 很 报 道对 象 太 过 “ 化 ’ 注 定会 偏 离 社会 公众 的 最 基本 的需 求 。 泛 2 对 “ 民生 ”和 “ 闻 ” 关 系 的 曲解 新 民生新 闻 的新 闻理念和 新闻实 践, 是要让新 闻从 以前在 很大程度 上违 反新 闻特 性回归 到符合 新 闻特 性, 让新 闻从政 治 话语 回归民众 话语, 从宣传 回 归到 传播 , 多电视 台的 民生新 闻节 目都在 极力 向这个方 向靠 拢 。 是, 者认 为, 许 但 笔 在具 体的操 作实践 中, 也有 很 多民生 电视新 闻 曲解 了 “ 民生 ”和 “ 闻 ”的关 新 系, 某种程 度 上 自觉 或者 不 自觉 地背 离 了新 闻的特性 。 在 首先 , 闻报道 中充 斥大 量新 闻价值 含 量低 的事件 。凡 是经 常观 看 民生 新 新 闻的观众 都有所 感觉, 由于有 意 向民众的 “ 日常 意识 ”和新 闻的 “ 世俗化 ” 靠拢, 闻中大 量充 斥着许 多并不 具备 新闻价 值 的市 民小事 、奇 闻怪事 , 新 大量 重复着 十分琐 碎 的并且 日复一 日存在 的如邻 里争 吵 、 头打架 、 庭纠 纷、 街 家 夫 妻 矛盾 、被盗 被骗甚 至极 其一般 的小 车祸等 所谓 的 “ 民喜欢 的新 闻” 可 以 市 。 说, 这些 事实 重复 报道得 越 多, 它们 的新 闻价值 也 随之降低 得 更多 。 其次 , 一 对一 些本 来具 有较 高新 闻价值 的新 闻事 件反 映得 不够 充分 。在 民 生新 闻中, 有一些 事件具有 较高 的新闻价值 , 处理 得好, 完全可 以达到增加 受众 判断和行 动 能力 的 目的 。但是 在 “ 日常生 活 ”与 “ 世俗 化 ”的 民生新闻 理念 的指 导甚至有 时可 以说是 误导 下, 部分 民生新 闻采 编者有 意“ 抓小 放大 过滤 了其 中 的严 肃 主 题 与 内涵 。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走出传播误区

电视民生新闻如何走出传播误区
误区 民生 新 闻报 道 对 象
何谓 “ 民生新 闻”? 学 界和业 界有着
各种 各样 的看法 。 2 0 0 4年初 《 南 京零 距 离》 率先提 出, 民生新 闻 “ 既有社会新 闻,
也有 舆论监督 , 还 有生活 资讯 , 甚至 时政 新闻 , 反映 的都是平 民百姓 日常状态下 的
负 面 报 道 造 成 消 极 的社 会 氛 围 。
费、 住房 、 交通 设施 、 社会 保 障 、 医疗救 助 等等 问题 , 因而赢 得 了百姓 的喜爱 。 这 些 虽是 民生新 闻的亮点 , 但 同时也显 现出电 视民生新 闻的局 限性 。 许 多重 大的时政新
闻、 国际新 闻被人 为地 挡在 了 门外 , 不能
仅 造 成 电视 民生 新 闻节 目题 材 的 狭 窄 , 也
个 共性 , 即认 为 电视 民 生新 闻 报 道 的 对
象 “ 民”应 当指 “ 全体 民众 ”、 “ 普 通 百 姓 ”, 既包 括城 市居 民 , 也包 括广 大农 民 群众 。 景志 刚认 为 “ 确认 民生新 闻 , 就是
道内容 、 以 民生 为价值 取 向的新 闻 , 是 反
映老百姓生活状态 的新 闻。 ”以 上 观 点 有

群体 。 十六 大以来 , 党 中央高 度关 注广大
农 民的生 活状态 , 围绕 “ 三农 ”问题 出 台 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 促 进了农 民生活改 善及农业科技 的发展 , 这些取之不竭的反 映新农村建设和农 民问题 的新 闻素材 , 亟 待新 闻工作者去挖掘 。 电视 民生新 闻一 味 关注城市居 民而忽视广 大农 民的做法 , 不
【 关键词 】 电视
以江苏 电视 台 《 南 京零距 离 》 、 安徽 电视 台 《 第 一 时间 》 、 浙 江 电视 台 《 1 8 1 8 黄金眼 》 为代表 的一 批关注 民生 、 反 映民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是电视节目中重要的一类。

而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负责传递消息、引导舆论、解读新闻、调查问题等,对社会起着积极作用。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言辞不当、偏颇观点、不专业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言辞上要注意准确、客观,不应过于夸张或夸大事实。

有时候为了吸引观众,主持人会使用一些激烈的词汇,这样可能会误导观众产生错误的观念。

主持人应该尽量使用正向、中立的词汇来描述新闻事件,不加以渲染,不引导观众的情绪,给观众以真实客观的报道。

主持人需要保持辩证思维,避免偏颇观点的呈现。

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把握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供各方观点的综合呈现,而不是只传递一种声音。

主持人应该深入研究不同方面的观点,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在节目中客观地展现不同的观点。

这样做能够起到平衡的作用,帮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

主持人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调查能力。

民生新闻是关乎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因此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和细节。

当报道某项政策时,主持人需要了解该政策的目的、实施过程、影响及其相关的数据等,以便做出准确的解读和评价。

主持人还应具备调查研究能力,能够深入调查一些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思考的空间。

主持人还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主持人是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观众产生影响。

主持人应该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陷入利益的泥潭。

主持人还应该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投身于公益事业。

如在节目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报道,提升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进步。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如言辞不当、偏颇观点、不专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持人可以采取准确客观的语言,保持辩证思维,具备专业知识和调查能力,并且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关于民生新闻的发展误区讨论

关于民生新闻的发展误区讨论

关于民生新闻的发展误区讨论摘要对民生新闻这一目前广泛存在的新闻形式展开讨论,指出其目前发展的几个误区,并给出必要的纠正建议,希望民生新闻在新闻人的努力之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对策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在新闻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其报道内容贴近生活,因此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老百姓的接受,这就是民生新闻收视率得以一直攀高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肯定民生新闻这一特殊形式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其发展方向提高警惕,因为这类新闻节目在发展与传播中极易走入的误区。

通常而言,民生新闻总是本着“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原则工作,但是即便是在这样明确的原则指导之下,还是会有发展误区产生。

误区一:人群模式固化“民生新闻”其目的在于反映“民生”,转达“民意”,而目前的“民生新闻”却常常将“民生”“民意”的模式固定化。

具体表现为“人”以一种“人群”代表的形式出现,而非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现在的“民生新闻”中常常会将公务员塑造成为正直、忠于职守的形象,无论是警察、消防人员或者城管,一律表现成为“公务员”的固定形象,他们说出的话,通常都是“公务员”应有的,政府中的思想,而不是身为公务人员的、其个人的思想。

相应地,商人通常会被塑造成以利润为唯一出发点的社会经济元素;而儿童更多以一种弱小的形象出现,很少给予其思想以足够的重视;女性则以主妇、居民等身份出现,对于一些政策性的问题,很少给女性以充分表达评论的机会。

对策一:深入挖掘“民意”在目前人群模式固化的情况之下,“民生新闻”的当务之急是打破这种人群模式的局面,深入发掘真正的“民意”。

要从根源出发澄清“民意”的思路和概念,所谓的“民意”即指“民”之“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所谓的“民”,而无论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或是儿童;更无论这个人是行政机构工作人员、警察、城管或是私营业主、家庭主妇。

所有这些人的“意”都属于民意,而这些人对于政府方针、经济发展、社会现象的种种看法也都是“民意”。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关注民生热点的重要窗口,在媒体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变革,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希望能够为这一新闻形式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以反映民生热点、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为宗旨的一种新闻形式。

通过播放真实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故事,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局限于采访报道,缺乏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大部分节目内容依然是通过采访社会事件的当事人或专家学者,反映民众的疾苦和问题。

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引起持续的关注。

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侧重于表面化的热点新闻,忽视了对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和关注。

新闻报道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无法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传播形式上往往缺乏新意。

虽然社会问题多种多样,但节目呈现方式却往往陈旧单一,难以引起观众的新鲜感和兴趣。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呈现和传播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针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创新。

在内容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做到“知行合一”。

不仅要反映社会热点和普遍问题,还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成因和解决之道,提供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节目还应该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积极表彰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和奉献精神,引导公众向上向善。

在形式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尝试运用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如纪录片、微电影、互动直播等。

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人物故事,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摘要: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关注民生是好事情,但是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技巧等方面浅谈了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对策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后,许多电视媒体纷纷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国内掀起了“民生新闻热”,深受老百姓喜爱,收视率高。

但从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传播内容:数量多但质量有待提高。

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本取向,即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就要求在传播内容上关注与民众息息相关、对民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大到形势政策,小到柴米油盐,使其成为百姓的“时事顾问”、“信息管家”。

但事实上,很多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却表现出娱乐化、庸俗化倾向。

目前各电视台民生新闻每次播出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播出的新闻数量多,题材琐碎,大量无新闻价值的事件充斥其中,重复着邻里纠纷、夫妻矛盾、水管爆裂、被盗被骗等日常小事,或反复渲染一些猎奇刺激的“新鲜事”,导致传播内容庸俗、肤浅,无法真正体现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此外,负面新闻过多。

2、传播技巧:采访与编辑形式弱化。

电视民生新闻为了提高时效性和互动性,注意传播技巧的改进,如在报道手法上,避免单一陈述式的动态性报道,采用故事化,结合现场、同期声、细节等表现手法;在制作手法上,运用适合报道内容的配乐、快慢镜头、动画等,增强了收视效果;在节目结构上,设计不同特色的板块等。

但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在传播技巧上仍然存在着某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上。

3、传播对象:忽略农民群体。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对象定位于民众。

“民众”泛指人民大众,其中应包括城市的市民和农村的农民。

但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是市民,农民这一庞大群体常常被置于媒体注意力的边缘,甚至被媒体忽略,即使是对农民为数不多的报道也基本上流于一种刻板的模式,先采访,再呼吁,缺少后续报道,事件是否解决无法得知,留下了“悬念”。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误区探究——以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例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误区探究——以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为例

自2 0 0 2年 元 旦 ,江 苏 台 《 南京 零距 离 》开播 以来 ,中 国 等具有导 向性 、前瞻性命题 。如每年 的教育、保障性住房 、 电视传媒迎来 了第三次 发展 热潮 ,民生新闻 以星火燎原之势 社保 、医药 改革等 ;小的方 面可 以从当地发生 的和百姓利益 迅速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各类媒 体热捧 的对象 。 民生新闻所 有 比较直接接触 的问题 入手 ,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各种现实 展示或者呈现 的是百姓 的生活状 态,是对发生在百姓周 围新 问题 、各种 生活信 息、环境卫生 、就业、工资待遇 出现 的各 近事实的报道 。视角独特 ,内容 贴近 生活 ,民生新闻节 目以 种实 时的问题等等 。 此为特色 引起传播地域 上的本地 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也因此
出了新板块“ 一说为快” ,这个板 块对热点 问题 、人们共 同关
但是 民生新 闻不仅要 反映“ 柴米油盐” 等 百姓起居 饮食、 日常 注 的社会 现象 采取一说一议的方式 ,使抽象概括 的新 闻评 论 生活 的事 ,而且还要站在 民生的角度去打量 、用群众 的语言 的 可 视 性 和 对 话 性 大 大 增 强 , 同时 加 强 了新 闻报 道 的深 度 。 去解读党 的方针政策 、政府 部 门的举措 以及社会发展 的现实 2 0 0 7年 1 月 1日,该栏 目进行第二次大改版 。这次改版将 原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 1 0 期
媒介 批评
电视 民生新闻节 田发晨误 区探 竞

以 陕西 电视 台 民生 新 闻节 目为例
周 迪 ,朱

( 陕 西 师 范 大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 陕西 西 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民生新 闻节 目历经十余年的发展 已经走 出一条让大众较为认可的道路 ,在 节 目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 了 很大的提高,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但是同样存在着新闻失实的现象,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有媒体压力、政治因素、商业利益驱使、缺乏传媒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等因素造成。

这些因素使得电视民生新闻失实化,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权益,也扭曲了社会舆论和公众需求。

我们应该反思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严重性,呼吁媒体权威部门加强监管和规范电视民生新闻报道行为,提倡媒体自律,加强伦理意识,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媒体压力、政治因素、商业利益、传媒伦理、社会舆论、公众需求、监管、媒体自律、伦理意识1. 引言1.1 概述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报道社会百姓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的新闻内容,涵盖了教育、就业、医疗、环保、交通等各个方面的新闻报道。

作为大众媒体的一种,电视民生新闻直面社会底层民众的需求和疾苦,所涉及到的民生话题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忙碌,很多时候无暇顾及社会时事和民生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成为人们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观众通过电视民生新闻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政府政策变化、民众生活状况,从而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电视民生新闻也透过镜头呈现出社会弊病和问题,引发观众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关注。

人们希望通过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探讨解决之道,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

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提升,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的重要渠道。

1.2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日益增加,因为这类新闻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权益。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少电视民生新闻存在失实现象,这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现象会破坏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导致公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在播出中重要的一个栏目,它关注民生热点、反映社会问题、传递政府政策,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衰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对策来应对挑战。

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1. 受众转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取新闻,这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2. 内容同质化:由于节目制作成本高昂,电视台倾向于选择容易生产的新闻内容,导致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呈现出内容同质化的现象,缺乏新意和深度,缺乏吸引力,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3. 观众参与度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一般是单向传播模式,观众很难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

而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更趋向于互动和参与,观众希望能够和新闻媒体互动,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但这对于传统电视新闻来说是一个挑战。

4. 广告收入下滑:随着电视收视率的下降,一些企业对电视广告投放的兴趣也在下降,这导致了电视台的广告收益下滑,民生新闻节目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 提升内容品质:面临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容品质,让自己在内容上有独到之处,比如加大调查报道的力度,增加深度和艺术性。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树立自己的观众群。

2. 多元化播出形式:如今的观众更加注重体验感受,希望通过多元的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如网络直播、手机APP、社交媒体等,让更多的观众参与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感。

3. 强化社会责任感:电视台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应当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呼吁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响应。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感,也会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

4. 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开发新闻产品,借助新媒体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内容传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节目,它关注社会民生,报道时事新闻,倡导社会正能量,旨在为观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观众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电视媒体的衰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节目内容、收视率、竞争对手等方面分析这些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内容上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众对于广告内容的快速审美疲劳,这导致了民生新闻节目往往要在新闻之间插播大量的广告,让观众疲于应对。

二是由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较弱,许多新闻事件在网络媒体上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所以电视新闻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三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很高,在面对5G、VR等技术更新时,则需要更多的投入。

四是新媒体的兴起导致观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方式多样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获取新闻信息,而非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上的困境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随着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电视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电视台之间激烈的竞争导致了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观众选择的余地增多。

收视率不断下滑会使得广告商对于广告的投入减少,同时对于电视台的影响也会更大。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来自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轻松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电视台要想吸引更多观众,就需要改进自己的节目内容和传播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这也让电视新闻的地位更加脆弱。

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呢?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考虑提升自身的内容质量,提高感染力。

比如增加一些深度调查的报道,增加一些专题性的节目,让观众在观看时得到一种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以加强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通过5G技术实现更快速的传输,通过VR技术创造更加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作者:史宏伟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5期在电视新闻中,民生新闻可谓异军突起。

各级电视台之所以对民生新闻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民生新闻这种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以冲破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获得其他节目无法获得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例如在郑州,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与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就备受关注。

归结起来,民生新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理念、内容、地域、播报等方面。

一、理念优势: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电视民生新闻往往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其中蕴含着民生新闻贴近民众、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投以热切的目光,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在意他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带着人性化的思路贴近民众生活,用平等的眼光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

可以说,“贴近民众”一直是新闻媒体向往的目标与努力的具体方向,而为什么在电视民生新闻这里,节目理念才找到合适的节目形式,电视新闻才被老百姓真正看作自己的新闻?这主要在于电视民生新闻平视的拍摄角度、平民化的采访语式以及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评点立场。

民生新闻关注着普通人,使他们的利益能够得以保障。

二、内容优势:聚焦日常生活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

民生新闻的独特在于把新闻由专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国家行为转到深入挖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去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

毋庸置疑,新闻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媒体围绕收视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时政新闻由于受到“规则”的限制,承载的“导向责任”更为重大,因此新闻媒体利用此类新闻资源的空间有限。

而社会新闻千变万化,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民众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等都成为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误区辨析作者:魏加晓来源:《今传媒》2008年第03期不可否认,民生新闻的出现给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上的冲击、新闻实践上的创新、传播形态上的突破和话语空间上的转移,但不能回避的是,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新闻样式,而且目前理论界、业界“给予其概念的理论关注,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有的还存在偏颇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民生新闻的片面理解,再加上某些地方媒体对商业利益、收视率等因素的热切追求,因此,在电视民生新闻不断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⒈报道对象和选材范围的“窄化”和“泛化”单单从新闻报道的对象而言,真正的“民生新闻”中的“民”,是广大的中下层民众,是绝大多数的市民和农民。

但是现今的民生新闻报道对象却日益窄化,关注的焦点是城市本身,带有鲜明的市民色彩,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游离于镜头之外,这个庞大的、最需要关怀的群体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从一些自称“民生新闻”的电视栏目的定位上就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安徽经视的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将栏目定位于以城市观众为主要目标,贴近市民的衣食住行;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立足于南京本市,着眼于南京公众的利益,体现南京本地特色;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将“民生视角”即真正的“普通市民的角度去看问题”,“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视为自己选择新闻的标准。

从其定位上,能明显感受到对于农民群体的忽视;从以上学者的论断和业界实践中可看到,农民几乎被排除在了民生新闻之外,即便出现,作为负面形象出现的几率也比较高。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新闻是不能被列入“民生新闻”之中的。

还有一些栏目在定位时十分明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把这一群体忽略。

如江西电视台的“都市现场”,将自己定位为“与江西地区民众紧密相连的直播的互动的资讯类节目”,以“收入在中低水平的江西普通百姓为主,兼顾其他人群”,但在实践中,却很少能够看到农民的影子,农民因为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被排斥在了话语群体之外。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心 人
电视 民生 新 闻往 往 被 亲 切 地 称 作 “ 老 百 姓 自 己 的新 闻 ”这 其 中蕴 含 着 民生 新 闻 ,
家 弱势 人 群 的无 助 际 遇 着 “ 播 你 听 ” 我 的观 念 , 抑扬 顿 挫 、 字正 腔 圆 、 贴 近 民众 、 务 民 众 的价 值 理 念 。 服 电视 民生 房 产纠 纷 、 庭 矛 盾 、 这 新 闻就 是 在 坚 持 正 确 的舆 论 导 向下 ,对 于 等都 成 为 了 民生 新 闻 的主 要 内容 。 而 民生 照本 宣科 地 为观 众 朗读 新 闻稿 , 种 方式 给 普 通 民 众 的 社 会 生 活 投 以 热 切 的 目光 , 它
二、 内容优势 : 焦 日常 生活 聚
民生 新 闻 的 内 容优 势 在 于 它 对准 了一 日常 生 活 领 域 。 民 生 新 闻 的独 特 在 于 把 新 闻 由专 注 于 记 录 国 家 大 事和 国 家 行 为 转 到 深 入 挖 掘 老 百 姓 的 日常 生 活领 域 ,去记 录 百 姓 的生 活状 态 、 活 矛 盾 、 感 困 惑 , 生 情 在 新 闻 报道 中 勾 勒百 姓 生 活全 景 图 。
地域性 的历史掌故都成 为可开采的文化资
源 , 以 唤起 人 们 对 特 定 历 史 阶 段 的 地 域 文
( ) 一 民生 新 闻绝 非 街 头 闹剧
因为电视新 闻快捷、 直观 , 相对于纸质
媒体 而言 , 受众 更 广 , 响力 也相 应 更大 。 其 影
郁 的地域特 色。 可以说 , 民生新 闻对于地域
适 的 节 目形 式 , 电视 新 闻才 被 老 百 姓 真正 性 的 强调 已成 为一 种 竞 争 性 的 策 略 与 价值 新 闻 自诞 生 以 来 却 始终 缺 乏一 个 准确 的定 看 作 自 己 的新 闻? 这 主 要 在 于 电视 民生 新 诉 求 。 电视 民生 新 闻 不仅 注 重 选 择 能 展 示 闻平 视 的拍 摄 角 度 、 平 民化 的 采 访 语 式 以 及 对 民众 疾 苦 感 同 身 受 的评 点 立 场 。 民 生 以保 障 。 当地 风 土 人 情 的新 闻场 景 ,还 对 当地 的 文 化 资源 进 行 历 史 性 开 掘 ,包 括 当地 的 地理 是, 当地 的城 市特 色 、 井 人 物 、 市 历史 遗 迹 、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

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隐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媒介,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传递信息和构建社会舆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存在着一些隐忧,这些问题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普遍存在着时效性不足、重复性强、主题单一等问题。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多以灾害、事故等事件性新闻为主,很少涉及社会热点、民生热点等领域,报道的内容自然也缺少思想深度和引领性。

此外,由于在报道中出现频率太高,甚至成为广告插入的新闻同质化现象也很普遍。

这些问题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引起公众廣泛关注,也容易导致观众对于新闻的理解和认知误区。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方式简单、粗糙,不够深入细致。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大多4平切换、主播采访和现场直播的形式。

这种形式虽然可以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画面和情况,但同时也会导致节目的统一性和单调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这种简单的报导方式难以全面而深入地展现问题和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不能使观众对该问题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更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再次,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当前的电视新闻在报道某些事件时,往往存在夸大其词、不够客观等问题。

这不仅使得新闻成为了娱乐和猎奇的对象,同时也让观众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一些电视新闻也存在选题不当、视角无新等问题,使得个别电视台成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导致了新闻的客观中立性被严重削弱。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和声誉,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社会不稳定性加剧。

最后,当前的电视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往往追求热点、眼球。

这导致有时候重要的民生消息被忽略或减少报道,背景复杂的事件人们要了解到全貌非常困难。

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

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

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摘要: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但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闹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

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

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对策解析这几年,地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异军突起,在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新闻监督作用方面举足轻重。

由于其坚持“以人为本”方针,以关注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为根本出发点,以充分反映民生、传达民意、体察民情、服务民生为宗旨,在地方台众多电视栏目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收视率。

但同时也应看到,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在取得这些成绩时,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人情稿”现象、新闻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

这些负面影响足以引起业界的警觉,同时也应引起新闻研究者的关注。

一、发展误区(一)“人情稿”现象“人情稿”现象,是指从事民生新闻的职业人与某些单位或个人因共同利益或个人私利等的需要,违背新闻稿件正常的发布规律的行为。

现在地方台民生新闻当中存在大量的“人情稿”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新闻从业人员和稿子中提到的当事人有利益的冲突或共赢关系有关。

当事人通过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作用于新闻媒体从业者,插入自己的“人情稿”。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曝光性稿子的“夭折”民生新闻的“把关人”一样,对每天的新闻进行筛选,把那些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联系的新闻事件选择出来进行播放。

对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来说,前线记者是第一道“把关人”、值班编辑是第二道“把关人”、总编是最后的“把关人”。

“曝光性”稿件很可能在这一道道“把关人”的层层“把关”下被“扼杀”。

曝光性稿件的“夭折”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错误引导了公众对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认知,导致了“媒介审判”的不公正性,最终造成公众对新闻媒介信任的丧失。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误区与对策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误区与对策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误区与对策|2018民生新闻稿件短篇》摘要:当然,这也与民生新闻本身所具备的当地特性分不开,不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民生新闻栏目都缺乏这样一种品牌意识,电视栏目的品牌,传达的是电视栏目的一种经过人为设计的特性和意味,它可以在电视收看、广告搭载之外,为栏目附加上新的价值,在民生新闻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以便从众多同类节目当中脱颖而出是各大民生新闻栏目必须要注意的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关注市民家长里短平凡小事的新闻,也是被广大受众所认可的一种社会新闻报道形式。

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外的“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相比,中国的民生新闻更多地是呈现大众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普通百姓在生存生活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意外、奇闻和趣事等,与《新闻联播》等政治意味浓厚的新闻栏目相区别。

中国的民生新闻始于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随后以蔓延之势在全国各地一路高歌,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地方台都有一档相应的民生新闻栏目。

民生新闻一方面着重关注老百姓的细微小事,对最普通的人群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是中国电视新闻极为重要的一次大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和收视率等方面的原因,民生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如过多过滥、新闻低俗化、内容过于琐碎等。

要改变这些弊端,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重新认识民生新闻所谓民生,是指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事情,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的范畴。

作为将视角不断放平、始终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新闻类型,民生新闻应该扩展自己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邻里纠纷、小区矛盾或者个别人的天灾人祸,应该积极引导受众,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好的积极的因素,多多传达社会的和谐之音。

民生新闻应该既要以普通大众作为新闻的出发点和诉求对象,也要明白自己的舆论领导者的身份,充分利用民生新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积极的精神风貌。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摘要】如今,电视民生新闻的失实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新闻节目商业化、记者主观意识、政治立场影响、信息获取渠道局限以及编辑审查不严谨等因素入手,深入探讨了导致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

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新闻节目商业化使得真相被扭曲,记者的主观意识和政治立场影响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信息获取渠道局限和编辑审查不严谨也为新闻的失实埋下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法律监管,提升记者职业素养,建立多方面监督机制,共同努力保障电视民生新闻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失实、新闻节目商业化、记者主观意识、政治立场、信息获取、编辑审查、法律监管、记者职业素养、监督机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电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而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着社会民生问题,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商业利益的介入,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失实现象,给观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扰。

为了更好地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新闻节目商业化、记者主观意识、政治立场影响、信息获取渠道局限以及编辑审查不严谨等问题。

只有通过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在本文中,将重点讨论这些因素对电视民生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并提出加强法律监管、提升记者职业素养以及建立多方面监督机制等建议,以期能够有效解决电视民生新闻失实问题,保障观众权益和社会公正。

1.2 问题引出电视民生新闻时刻关注着社会民生问题,然而随着电视媒体的商业化和政治化,民生新闻的失实现象日益严重。

观众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了质疑,这不仅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更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公共舆论。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失实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常常出现新闻节目商业化的现象。

一些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收益,会夸大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添油加醋,甚至捏造事实,以吸引观众眼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误区探究作者:周迪,朱尉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10期摘要:民生新闻节目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走出一条让大众较为认可的道路,在节目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陕西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为案例总结了这些问题,重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陕西电视台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054-02自2002年元旦,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中国电视传媒迎来了第三次发展热潮,民生新闻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各类媒体热捧的对象。

民生新闻所展示或者呈现的是百姓的生活状态,是对发生在百姓周围新近事实的报道。

视角独特,内容贴近生活,民生新闻节目以此为特色引起传播地域上的本地观众的认同和共鸣,也因此成为当下各大媒体竞相争夺的主流阵地。

就陕西电视台而言,《今日点击》、《第一新闻》、《都市快报》等栏目都以民生新闻为主要节目内容。

在这些栏目的栏目定位中,不难发现都同时存在“民生新闻”、“贴近事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相同关键词。

但是,纵观这些节目就会发现,当下的各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中大都对“民生”一词的内涵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以及存在对民生新闻定义不统一等相关问题。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生,指平民大众的生计、生活[1]。

学术上把新闻划分为五种: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娱乐新闻。

民生新闻在定义上没有明确的表述和规定。

李幸教授试图依据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性质及受众主体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民生新闻,中间层次是市民新闻,低级层次是市井新闻”。

中间层次和低级层次亦或市民新闻、市井新闻应当属于“小民生”的范畴中,而小民生也是现在各类民生新闻节目所热衷于报道的内容。

但是民生新闻不仅要反映“柴米油盐”等百姓起居饮食、日常生活的事,而且还要站在民生的角度去打量、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政府部门的举措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等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命题。

如每年的教育、保障性住房、社保、医药改革等;小的方面可以从当地发生的和百姓利益有比较直接接触的问题入手,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各种生活信息、环境卫生、就业、工资待遇出现的各种实时的问题等等。

二、民生新闻的发端及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电视民生新闻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东方时空》,而电视传播的方式大面积、大规模实践民生新闻是在2002年之后。

2002年1月1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开播一档地方性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节目一经播出,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关注。

2003年1月至4月中旬,《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为9.2%,占有了开机率的30.59%,成为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2]。

随后,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也积极开办了与之相类似的电视新闻节目,标志着电视民生新闻真正开始兴起。

从2002年1月1日开办至今,陕西电视台的《都市快报》栏目不断进行调整和摸索。

2002年和2007年大的改版使《都市快报》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都市快报》开播,每天滚动播出5次,以城市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早上8点档侧重重大市政消息和公共生活服务信息,中午12点档以最新事件的消息为主,下午2点的节目以服务内容为主,晚上9点30分的节目则是每天新闻的精华版。

2005年《都市快报》进行了全面改版,每天滚动7次播出。

节目定位由单一的民生新闻扩充为新闻杂志性栏目,并将节目分为5个板块。

《第一现场》栏目还推出了新板块“一说为快”,这个板块对热点问题、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现象采取一说一议的方式,使抽象概括的新闻评论的可视性和对话性大大增强,同时加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2007年1月1日,该栏目进行第二次大改版。

这次改版将原有的5个板块扩充为6个,并改为日播3次。

在“记者跑街”板块中加入“周姐帮忙”环节。

主持人“周姐”以邻家大姐的形象替代了记者身份,帮助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

同时在“一说为快”板块增加了新闻评论[3]。

至2010年,央视-索福瑞(CSM)数据显示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都一直处在排行榜第一名的领先位置[4]。

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正处于从市井新闻到市民新闻的过度和交融阶段,并终向更高层次的民生新闻发展。

但是存在在地方性民生新闻的普遍问题,无论是从报道内容或者报道形式上,都时刻制约着电视民生新闻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1.新闻报道资源不足。

新闻报道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报道内容琐碎肤浅和新闻资源缺少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导致了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选材“泛化”,流于形式,价值含量低等问题。

笔者通过长期对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播出内容素材的收集得出几个关键词:车祸、偷盗、诈骗、血案、食品药品安全。

每日新闻,与这些词有关的问题是构成节目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报道也浅尝辄止,不能有效深入,常常不了了之。

由于当前的民生新闻受众大多定位在本地,用方言等形式播报,因而受众群体也大多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这种地域的收视心理局限促成的问题是受众群体定位窄化,由于要照顾受众的收视习惯从而导致新闻采编的信息源和渠道变窄,可用于播出的新闻内容变少。

于是不得不采取“新闻不够策划凑,本地不够外地凑,采访不够编辑凑,新闻不够广告凑”的策略[1]。

2.片面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

民生新闻大多报道的是市井新闻、市民新闻,对真正民生新闻的报道范围有限。

美国学者W. Lance Bennett认为:“一般我们所指的硬新闻是指一个社会人应该了解的内容,包括许多政府行为、竞选代表的立场、影响我们的国际形势发展、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政策、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历史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

与此相对应,软新闻是反映那些诉诸情感的、短暂的新闻。

[5]”软新闻除了依靠本身固有的戏剧性和耸人听闻来激起观众的情绪反应以外,没有什么重要性。

目的是为了抓住目标观众的注意力,以期能够得到更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多的追求短期的收视效益,用比较能刺激观众眼球的、刺激的、绯闻的、低俗的、窥视的内容来形成简单的视觉和心理的浅层刺激获得收视率,实际真正值得关注的、有意义的、代表民生的却正在被忽视。

3.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

报道形式的同质化,导致各个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风格趋于雷同和僵化,同时加上制作质量低,致使一档新的民生新闻节目很难在众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中脱颖而出。

所谓同质媒体是指定位相同,思路风格相似,相互之间具有相当强的可替代性的媒体[6]。

在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闻市场上大量风格相近、内容雷同、形式相仿的新闻产品同时存在。

同一区域的同类栏目、相似的新闻选择标准和相互抄袭模仿。

不同地区的受众在观看新闻时,不同的只是方言和空间上的差异,这种报道形式上的同质化,再加上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使人除了方言的区别之外很难有新的收视新意。

四、民生新闻走出误区的几点意见1.正确理解“民生”的含义。

以民为本,更多地把百姓生活中的愿望、生活中的困难和批评意见作为反映的重点。

从新闻从业者独特的审视眼光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报道深入浅出。

健康的民生新闻应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诸多新闻内核,并在突出关注民生的特质中。

建设民生新闻独有的理念与模式,民生新闻应更多地反映社会的真、善、美。

新闻从业人员应以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民生新闻”栏目应关注时政新闻,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

2.着力增加深度报道。

追踪报道,观众反映的许多问题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记者持之以恒的对一个问题一追到底,直到问题得以解决。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被当做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各个层次新闻制作者的广泛关注,民生新闻更应如此,深度挖掘事件内部原因,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法,增强报道深度。

例如“黑三轮”现象整治中,记者对街道办、三轮司机、交警、市容,分别作了跟踪采访,最后得出有效结论,促进了不文明现象的整治工作。

3.做好社会监督的角色定位。

民生新闻节目只有做好自我的定位才能更好的摆正自己的姿态,在新闻的制作和播出上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从而避免越位的情况。

对于民众来说,媒体不是职能部门,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诉诸于有关职能部门;对于媒体来说,媒体只有监督的权利,不能充当职能部门进行中间调节或处理。

新闻媒体的作用应在于表达民意层面,靠披露事实真相,将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告知民众或政府,促使民众或政府完成某项事务。

五、民生新闻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电视新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特定的环境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其表现出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独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善,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将由现在的“就业难、升学难、看病难”等等民众基本生存保障和较低的物质需求方面转移到较高的物质生活要求层面以及精神生活层面。

民生新闻要求得长远持久的发展,就要始终以平民视角为出发点,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方面突出民生政策的发布及解读、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与评论、民生信息的贴切服务。

参考文献:[1] 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 章剑华等.数字——《南京零距离》[J].现代传播,2003(2).[3] 杨文萌.同城竞技的民生新闻——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快报》五周年回眸[J].新闻知识,2007(2).[4] 张西静.《都市快报》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知识,2008(11).[5] (美)nce Bennett著.杨晓红,王家全译.新闻:政治的幻想(第五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6] 陈国权.为同质竞争辩护——《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双赢[J].新闻记者,20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