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课件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
18.8
20 16 12 8
BMI相同时, 中国人和印度人比白种人
胰岛素抵抗更重!
14.1﹡
* P=0.005 ( vs. 白种人)
9.9﹡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P=NS BMI(Kg/m2)
白种人 23.3 ±1.6
中国人 21.8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印度人 22.1 ±1.5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7): 784-9.
0.8
Referent
1.0
0.8
Referent
0.6
0.6
0.4
0.4
0.2
MET+ Met吡+格列酮Met + DPP4
MET+
MET+ 磺脲
磺脲+胰岛素
Me罗t +格列酮 Met磺+ 脲 Sulphonylurea Met + Insulin
0.2 MET+ 吡格M列e酮t +
MET+ Met + DPP4 罗格M列e酮t +
胰岛素敏感性
100
Maximum
90
100%
80
70
60
若TZDs+双胍:
增敏更强效 保护β细胞功能
50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40
30
Maximum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TZDs
双胍
9
10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例60例临床.
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60例临床观察[提要]为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将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对照A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对照B组给予二甲双胍。
结果治疗组30例[关键词]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用于临床已有多年。
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为观察其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及二者联用为期一年的治疗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04~2006年门诊和住院部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1999WHO标准)60例,入选者FPG≥7.0mmol/L,HbAc≥7.0%,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5~65岁,平均(46±9)岁,BMI29±7kg/㎡。
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二甲双胍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
治疗前三组的BMI、FPG均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1.1进行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
整个观察期不用影响血糖的其他药物。
1.1.2给药方法:盐酸吡格列酮组:服用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
二甲双胍组:服用二甲双胍(北京中惠医药公司)0.5g,一日三次,进餐时或进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反应。
盐酸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用组:盐酸吡格列酮15mg,一日一次,二甲双胍0.5g,一日一次。
1.1.3患者在试验前后晨起空腹测量身高(cm)和体重(kg),计算BMI;取静脉血测FPG(GOD法)、胰岛素(放免法)、HbAC(Bio-kedvariant仪器)。
胰岛素抵抗指数(IR)采用HOMA-IR公式计算。
1.3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处理均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
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 5 8 7 . 1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5 . 2 5 . 5 2 2 8 . 0 1
一
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 如下。
而 言 , 胰 岛 素 的作 用 往 往 显 得 较 差 , 因 此 在 这 一 类 患 者 的
1 资料与方法
体 内,胰 岛素仍 然会 呈现出一种较为缺乏 的情况口 ] 。在这样
的一种状态 下 ,患者可 以通 过一 些药物来对 胰 岛素的分泌 1 . 1 一 般 资 料 情 况进行刺 激 ,但 仍有部 分患者在 后期 需要使用胰 岛素注 选 取 我 院2 0 1 3 年5 月 ̄2 0 1 4 年5 月收治的新诊断2 型 糖 尿 射 来 进 行 治 疗 。 由于 2 型 糖 尿 病 的特 点会 对 患 者 的身 体 健 康 病 患者 1 0 0 例 ,其 中男5 6 例 ,女4 2 例 ,年 龄 4 0  ̄6 5 岁 ,平 以及正常 生活和工 作造 成极为严 重的危 害, 因此 一种及 时 均年龄 ( 4 5 . 5 6 ±1 . 3 2 )岁。所有 患者均经过 相关诊 断标准 有效 的治疗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确 诊为2 型糖 尿病 患者 。排 除 心血 管疾病 患 者 、脏器 功能 在 本次研 究 中,对 照组 患者使 用常规 的二 甲双弧片进 障碍 患者 以及认 知障碍无 法耐 受治疗 的患者 。将所有 患者 行 治疗 ,观察组 患者在 常规治疗 的基础 上使用 吡格列酮进 随机 分为观 察组和对 照组 ,各5 0 例 。对 照组 中男2 8 例 ,女 行 治疗 ,观察组 患者 的治疗效果 以及并 发症发生 率均 明显 2 2 例 ,平均 年龄 ( 4 5 . 0 6 ±1 . 3 6 )岁。观察组 中男2 8 例 ,女 优 于对 照组患者 。吡格 列酮为一 种噻唑 烷二酮类 的 降糖 药 2 2 例 ,平 均年龄 ( 4 5 . 9 8 ±1 . 4 6 )岁 。两 组患者 的一般资料 物 ,能 够 提 升 患 者 身 体 外 部 的葡 萄 糖 清 除 效 率 , 因 此 能够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具有可 比性 。 较 好 的抑制住 患者 的肝 糖原 的输 出情况 。并 能够 较好 的提 1 . 2治 疗 方 法 升 患 者 的 肝 脏 、 骨 骼 、 脂 肪 组 织 对 于 胰 岛 素 的 敏 感 性 , 同 对 照 组 患 者 使 用 盐 酸 二 甲双 胍 肠 溶 片 ( 贵州 天安药业 时也能 够帮助 患者 的血 液循环 过程 中的胰 岛素 以及葡 萄糖 股份有 限公司,H5 2 0 2 0 9 6 0 )进行治疗 ,0 . 2 5 g / 次 ,3 7 X/ d 。 的相 关 水 平呈 现 出一种 下 降 的姿 态 。而 对 于二 甲双 胍 而 观 察组 患者在对 照组基 础上使 用盐酸 吡格 列酮片 ( 四川迪 言 ,在 临床使 用的过程 中能够 增加 患者 的周 围组织对 于胰 康 科技 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迪康制药 公司,H2 0 0 5 2 1 5 6 ) 岛素 的敏感性 , 同时在 此过 程 中能够 增强胰 岛素 的介 导相 进 行治 疗 ,2 片/ 次 ,1 次, d 。 关作用 ,有利 于葡 萄糖 的利 用, 同时能够增 加非胰 岛素依 1 - 3疗 效 标 准 赖 的相 关组织 对于葡 萄糖 的利用情况 ,并抑 制患者 的肝糖 显 效 : 患 者 临 床 症 状 全 部 消 失 , 患 者 无 任 何 不 适 发 原异生 的相关 作用 ,能够在 临床对 于患者 实施降糖 的过程 生 。有 效 :患者临床症 状有 所好转 ,有轻 微不适 发生 。无 中起 到较好 的效果 。因此在 实际对 患者进行 治疗过程 中 , 效 : 患 者 临 床 症 状 无 任 何 好 转 或 加 重 , 出 现 严 重 不 适 。 同 能够增 强患者 对于胰 岛素 的敏感性 ,临床 效果较好 ,安全 时 需 要 记录 患者 的 并 发症 发 生 率 。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利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吡格列酮治疗。
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血脂、体重指数(BMI)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糖、HbAlc、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脂代谢得到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餐后血糖、HbAlc、HomaIR及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BMI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糖尿病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其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并且大多于中年后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
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是改善胰岛B细胞的损伤及其功能衰退,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达到稳定血糖的治疗目的[2]。
盐酸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它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我院近年来采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5—72岁,平均(56.3±6.5)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37-75岁,平均(55.8±7.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WH01999糖尿病診断及分型标准,并且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肾、肝等脏器疾病的患者。
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究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者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增加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及对比。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观察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经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是以胰岛素存在抵抗作用为主要内容,并且还伴随胰岛素分泌不充分现象,同时患者还存在多饮食、体重较重以及血糖较高等代谢紊乱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以提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为主要目的,并对胰岛素β细胞起到一定的作用[1]。
此研究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者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为20例。
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15例,女性为5例,患者的年龄为43~76岁,平均年龄为(54.7±3.8)岁;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为13例,女性为7例,患者年龄均在45~76岁,平均年龄为(55.2±2.7)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其用法用量为:500 mg/次,3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其用法用量为:20 mg/次,1次/d,以6个月为1个疗程。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
可 靠 性 , 反 映肝 内炎 症 活动 及 肝 细 胞 变 性 坏 死 情 况 , 临 床 能 对
诊断 、 治疗 有重 要 实 用 价 值 … 4。 应 用大 黄廑虫 丸联 合 戒 酒 治 疗 后 , 者 血 清 H 、 N、C一 患 AL P
化 的 有 效性 。大 黄 廑 虫 丸 是 东 汉 名 医 张 仲 景 《 匮要 略 》 的 金 中
著 名方 剂 , 治 “ 劳 虚 极 赢 瘦 , 胀 不 能 食 ,食 伤 、 伤 、 主 五 腹 忧 饮 伤 、 劳 伤 、 伤 、 络 营 血 伤 , 有 干 血 , 肤 甲错 , 目 黯 房 饥 经 内 肌 两 黑 ” 干血 痨 ” 虽 然 该 方 并 非 专 为 治 疗 肝 硬 化 而 设 , 其 遣 的“ , 但 方 用药 与 中 医认 为 肝 纤 维 化 的 本 质 是 肝 血瘀 阻 、 热 未 尽 , 湿 治 疗应 活血 化 瘀 、 泻 湿 热 、 毒 的 观 点 十 分 吻合 。 清 解 另外 , 研究 发 现 , 精 性 肝 病 预 后 和 戒 酒 密 切 相 关 , 酒 酒 戒 在 脂 肪 变 性 、 性 肝 炎 、 质 过 氧 化 、 症 和胶 原 沉 积 中 都 发 急 脂 炎
盐 酸 吡格 列酮 联 合 二 甲双 胍治 疗 初 发 2型 糖 尿 病
曹秀娟 ( 苏省 邳 州市人 民 医院, 苏 邳 州 2 10 ) 江 江 230
[ 要 ] 目的 观 察 盐酸 吡 格 列 酮 联 合 二 甲双 胍 治 疗初 发 2型糖 尿 病 ( 2 M ) 摘 TD 患者 的 疗 效 和 安 全 性 。 方 法 新 诊 断 DM 患者 7 6例 随 机 分 成 治 疗 组 3 9例 及 对 照组 3 7例 , 治疗 组 予盐 酸 吡 格 列 酮 1 m / 5 g d联 合 二 甲双胍 O 2 .5 g口 服 每 天 3次 , 照 组 予 二 甲双 胍 0 5g口服每 天 3次 , 治 疗 3个 月 , 察 2组 治 疗前 后 空 腹 及 餐 后 2h血 糖 ( B 2 对 . 均 观 F G。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的效果。
方法通过分别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单独使用吡格列酮或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34例,观察1年后的血糖指标及BMI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降血糖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者,且不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抵抗,疗效确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使用;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1]。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依赖于胰岛素的存在,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基础上调节高血糖。
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4例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糖控制不佳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4例。
三组病例在性别比例、年龄、基础疾病、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者口服30mg/d吡格列酮1次,500mg二甲双胍2次;对照1组口服30mg/d 吡格列酮1次,对照2组口服500mg/d二甲双胍2次。
整个治疗持续1年,治疗期间除进行常规饮食疗法和运动锻炼,不接收任何影响血糖的药物治疗。
1.3观察内容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自肘部静脉抽取5ml 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
1.4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定期检查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FPG、2hPG、BMI和HbAlc;FPG低于6.66 mmol/L、2hPG低于8.33mmol/L或血糖下降程度大于30%为显效;空腹血糖在6.66mmol/L-8.33mmol/L、2hPG低于8.33mmol/L 为有效;治疗前后未发现血糖和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者为无效[2]。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郭朝英成年人是2型糖尿病高发人群,胰岛功能缺陷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胰岛素水平下降,或是人体胰岛素利用有效率低,都会导致机体血糖水平上升,进而诱发血管、神经系统等病变,威胁肝肾、心脏等重要器官健康[1]。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老龄化与糖尿病发生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本研究重点探讨联合用药效果,合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并设置对照组验证其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102例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1例,治疗2018年7月-2019年8月。
观察组男性、女性各25例、26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50岁,平均(62.35±2.14)岁;对照组男性、女性各27例、24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50岁,平均(63.27±1.35)岁;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询问后得知其近期未服用降糖药,患者肝肾功能正常,糖化血红蛋白未超过8%,否认药物过敏史。
所有患者资料无缺失,两组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单纯用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吡格列酮(生产单位: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1297;规格:15mg),采用口服用药方式,用药剂量:15mg/次,1次/日。
观察组:采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吡格列酮用药规格同对照组,二甲双胍(生产单位: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634;规格:250mg)口服,用药剂量:0.5g/次,2次/日。
1.3观察指标统计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水平下降提示治疗有效果。
1.4统计学分析SPSS21.0分析,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为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明显。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P=NS BMI(Kg/m2)
白种人 23.3 ±1.6
中国人 21.8 ±1.1
印度人 22.1 ±1.5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7): 784-9.
.
T2DM的胰岛素抵抗必须要干预!
怎么办
❖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始动因素 ❖ 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T2DM自然病程 ❖ 胰岛素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 胰岛素抵抗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
自基线的变化 (ng/mL)
Insulin and C-peptide at 16 weeks
0.5 0 +0.4 ng/mL
-0.5 -1
+0.1 ng/mL
p<0.05
p<0.05
-0.1 ng/mL
-1.5
-2
-2.1 ng/mL -2.5
胰岛素
C-肽
安慰剂 +二甲双 胍
吡格列酮 + 二甲双胍
.
胰岛素抵抗在多种代谢性疾病中高发
一项关于普通人群,按性别、年龄分层(男450人,女438人,年龄:40-79岁),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
100
88.1
83.9
84.2
80
65.9
53.5
60
62.8 58.0
40
20
糖尿病
Diabetes diagnosis
血糖失控、多种并发症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250
200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5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则为84.00%,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明显改善血糖指标,值得借鉴。
标签: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疗效2型糖尿病属于常见疾病,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紊乱综合征,在糖尿病患者中占了90%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重视。
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当属2型糖尿病发病主要机制,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饮食与运动干预基础上采取药物有效刺激机体胰岛素分泌,并缓解胰岛素抵抗。
从以往研究来看,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此我院将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应用在2型糖尿病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5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时间2012年5月-2015年5月。
入选患者均确诊符合WHO有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近期有服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心衰、肝肾病变、肿瘤、胃肠道疾病等患者[2]。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最小者40岁,最大者77岁,均值62.4±5.9岁;病程4-20年,均值10.6±3.9年。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 hPG和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MI、TG、TC、HDL-C和LDL-C均有所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6.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明显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标签: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危因素[1]。
因此,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
本研究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48例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以初发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的患者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潘长玉《糖尿病学》[2]中关于初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36~73岁,平均(46.5±10.7)岁;体重指数21~34 kg/m2,平均(25.4±3.7)kg/m2;病程2~21年,平均(8.7±3.7)年。
治疗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46.7±10.7)岁;体重指数21~35 kg/m2,平均(25.5±3.7)kg/m2;病程2~23年,平均(8.8±3.6)年。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门诊64例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64例患者经治后,FPG、2 hPG以及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效果满意,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效的、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卡司平);二甲双胍;临床疗效;安全性2型糖尿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可导致心脑血管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控制血糖和保护胰岛细胞功能为目的[1],笔者近年来采用吡格列酮(卡司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门诊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级标准,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症感染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本组64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5.2±2.4)岁,糖尿病病程5~23年,平均(10.7±1.6)年。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口服二甲双胍0.5 g/次,3次/d,同时给予口服吡格列酮20 mg/次,1次/d,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6个月,用药过程中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对于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可给予加服卡司平,直至血糖控制达标。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探讨
·药物与临床·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糖尿病新世界2021年1月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由于多发于成年人,也被称为成人型糖尿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占比95%以上[1]。
该疾病的发生,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的,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累及血管、神经、心脏、肾脏、眼睛等器官。
坚持规范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降血压、调血脂、抗血小板,并改善生活方式,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2]。
如何选择药物类型,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
孟恺[3]的研究称,联合用药能进一步提高降糖效果,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作用,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此,文中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76例患者作为对象,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DOI:10.16658/ki.1672-4062.2021.02.069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探讨朱恒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中医院内科,江苏睢宁221200[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在该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76例。
按照入院编号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使用二甲双胍片治疗;试验组38例,联合使用吡格列酮片。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水平变化。
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7.4%vs 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TC、TG、LDL-C 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试验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略高于对照组的7.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一用药,能进一步改善血糖和血脂水平。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_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DOI:10.16658/ki.1672-4062.2023.13.109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施红杰,陈婷,潘琼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无锡214100[摘要]目的分析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于选取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6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n=34)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PG、2 hPG、HbA1c、TC、TG、HDL-C、L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采取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方案,不仅对患者机体血糖、血脂水平具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并且患者在用药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病情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7-22T16:18:41.5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张悦翔[导读] 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怀化市中医医院湖南怀化 418000【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
方法: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单纯用药组单独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用药组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
观察指标:(1)控糖效果;(2)不良反应发生率;(3)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的差异。
结果:(1)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控糖效果更高,X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X2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3)用药前两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相似,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3个月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纯用药组空腹、餐后2h血糖水平、HbAlc改善更显著,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糖尿病为临床多发常见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在于促进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减轻胰岛β细胞损伤,延缓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发挥降糖作用[1]。
本研究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试验对象: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分组方法:中心随机系统法。
42例患者分为单纯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两个组别。
所有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除外1型糖尿病、酮症酸重度、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
21例联合用药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低至42岁,高至78岁,年龄平均值(56.34±2.29)岁。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2018年7月这段期间在我院经过临床专业医生诊断为患有社区2型糖尿病并进行后期治疗的78例患者自由组合后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吡格列酮药物。
经过一段时间临床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后期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当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处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药物对于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因此该种药物治疗方法适用于临床方面的推广。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社区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100-02本次研究内容是采用二甲双胍药物联合吡格列酮药物的方法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随机抽取参与研究与后期治疗的是78例在我院进行社区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都是在2017年9月—2018年7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的。
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43~75岁之间,平均为(58.0±6.0)岁;患病时间在1年~3年之间,平均为(28.0±4.0)月;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45~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0±5.0)岁;患病时间在1年~3年之间,平均为(27.0±5.0)月;将本次参与研究的78例患者经过随机组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都为39例患者。
排除标准:(1)经临床医生诊断为患有其他方面疾病严重影响到本次所要研究的各项指标。
(2)不属于以下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1)经过临床专业医生确诊为需要进行社区2型糖尿病治疗。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证据ppt课件
2. 次要疗效指标——空腹血糖
用药12周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均有明显下降( p<0.01)
mmol/L 12 10 8 6 4 2 0
10.10 6.68
二甲双胍组
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变化
9.01 6.71
治疗前 治疗后
卡双平组
2. 次要疗效指标——餐后2h血糖
用药12周后,两组的餐后2h血糖均有明显下降( p<0.01) 卡双平组较二甲双胍组降幅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100
Maximum
90
100%
80
70
60
50
40
30
Maximum
30%
20
10
0
TZDs
双胍
若TZDs+双胍:
✓ 增敏更强效 ✓ 保护β细胞功能 ✓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作用机制: 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相叠加
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在肌肉、脂肪)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 尿病的循证证据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始动因素并贯穿始终
正常
350
300 250
血浆葡萄糖 200 (mg/dL) 150
100 50
糖代谢受 损
Pre Diabetes (IFG、IGT)
MI
MI
MACE: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J Clin
0.4
0.2 MET+ 吡格M列e酮t +
MET+ Met + DPP4 罗格M列e酮t +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设为观察组,余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甲双胍治疗,设为对照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同时注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4.3%,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7.1%(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FBG、2h P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FBG、2h PBG、HbA1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独应用胰岛素并不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理想水平[1]。
噻唑烷二酮(TZD)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
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之一,具有通过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提高血糖的利用,从而保持长期控制血糖的作用[3]。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符合我国糖尿病学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力衰竭等,其中35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设立为观察组,余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二甲双胍治疗,设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程及体重指数(BMI)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ZD
二甲双胍
单用二甲双胍患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胰岛素敏感性还有进一步提升约70%左右的空间
二甲双胍 & TZDs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比较:
胰岛素敏感性
100
Maximum
90
100%
80
70
60
50
若TZDs+双胍:
✓ 增敏更强效 ✓ 保护β细胞功能 ✓ 降糖更持久,减少继发失效
安慰剂+二甲双胍
FPG平均改变 (mg/dl)
安慰剂+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
随访时间(周) * P≤0.05,与基线相比;†P≤0.05,与安慰剂+二甲双胍相比
随访时间(周)
Clin Ther. 2000;22(12):1395-140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印度人 22.1 ±1.5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7): 784-9.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T2DM的胰岛素抵抗必须要干预!
怎么办
❖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始动因素 ❖ 胰岛素抵抗贯穿整个T2DM自然病程 ❖ 胰岛素抵抗加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 胰岛素抵抗参与糖代谢、脂代谢等多种
代谢紊乱
危害大!
中国T2DM人群胰岛素抵抗严重
需重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Einhorn 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联合治疗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自基线的变化 (ng/mL)
Insulin and C-peptide at 16 weeks
0.5 0 +0.4 ng/mL
-0.5 -1
+0.1 ng/mL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主要内容
一.胰岛素抵抗的危害 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内外兼修 三.多中心临床研究:卡双平VS二甲双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始动因素并贯穿始终
Prevalence of insulin resistance (%)
100
88.1
83.9
84.2
80
65.9
53.5
60
62.8 58.0
40
20
N=888
0
(男=450 女=438)
Diabetes 1998; 47:1643–1649..
亚洲人胰岛素抵抗亦不容忽视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Einhorn研究证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卡双平)联合治疗显著改善血糖
16周、双盲、开放标签研究:共纳入328例患者,随机接受吡格列酮30-45mg + 二甲双胍或安慰剂+二甲双胍治疗。
HbA1c平均改变 (%)
40
30
Maximum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
TZDs
双胍
(umol/[min kg])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卡双平):1+1>2
葡 萄 糖 输 注 速 率
一组纳入271名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吡格列酮、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三组治疗15月后测定胰岛素敏感性
生活方式 调节
口服降糖药 单药治疗
10 9
更早达到控制目标
口服降糖药 联合治疗
减少大剂量单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口服降糖药 大剂量治疗
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
+ 基础胰岛素 + 每日多次胰岛素
HbA1c (%)
8 ACTION POINT:
7
HbA1c = 7%
HbA1c = 6.5% 6
Duration of diabetes
正常
350
300
250
血浆葡萄糖 200 (mg/dL) 150
100
50
糖代谢受 损
Pre Diabetes (IFG、IGT)
糖尿病
Diabetes diagnosis
血糖失控、多种并发症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250
200
相关功能 150
(%)
100
胰岛素作用
50
β细胞功能
0
-15 -10 -5
0
5
18.8
20 16 12 8
BMI相同时, 中国人和印度人比白种人
胰岛素抵抗更重!
14.1﹡
* P=0.005 ( vs. 白种人)
9.9﹡
胰岛素敏感指数 (mg/min kg FFM/μU/ml)
4
0
白种人
中国人
印度人
P=NS BMI(Kg/m2)
白种人 23.3 ±1.6
中国人 21.8 ±1.1
Metabolism 2009 Aug;58(8):1059-66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外一内,完美配合
作用机制: 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相叠加
外周胰岛素抵抗 (主要在肌肉、脂肪)
吡格列酮
+
改善 血糖 控制
肝糖输出过多
二甲双胍
早期积极联合治疗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10 15 20 25 30
糖尿病进程(年)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 (2009):S329-S339
胰岛素抵抗在多种代谢性疾病中高发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项关于普通人群,按性别、年龄分层(男450人,女438人,年龄:40-79岁),其胰岛素抵抗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甲双胍作为T2DM一线药物,具有一定增敏效果
二甲双胍
肝脏
肌肉
激活AMPK
激活AMPK
ACC活化 SREBP-1 表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糖异生
脂肪生成酶 基因表达
葡萄糖摄取
脂肪酸氧化 VLDL合成
脂肪肝 肝脏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敏感性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 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