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两种。

其中,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其主要特征为胰岛功能减退并伴有胰岛素抵抗。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然而,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一直是一个挑战。

在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病情监测指标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主要通过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来评价。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单一的血糖指标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病情的变化。

因此,可以结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联合监测,以全面了解病情的变化。

二、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除了病情监测指标外,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还应包括症状的改善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症状的变化,如多尿、多饮、消渴、乏力等,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

三、患者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和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可以直接反映治疗效果的好坏。

中医药治疗注重患者的整体感受,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评价中医药治疗的参考依据。

四、长期效果评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长期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中医药治疗强调治疗的整体平衡,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中医药治疗后,可以达到有效的病情控制。

因此,在评价临床疗效时,需要考虑治疗的持续时间,并对长期效果进行评估。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监测指标、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长期效果等方面。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分析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分析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患者在患病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而在疾病进展至一定阶段时,则需要胰岛素治疗。

格列美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它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胰岛素分泌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进而促进血糖的降低。

相较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格列美脲具有副作用少、方便服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本文旨在分析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药物的信息,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格列美脲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药理作用,深入探讨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机制;2. 探讨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表现,包括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炎症等方面的作用;3. 分析格列美脲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4. 探讨格列美脲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策略,研究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合理搭配;5. 探讨不同患者群体对格列美脲的剂量需求差异,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的剂量选择和调整。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全面评价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2. 正文2.1 格列美脲的药理作用格列美脲(又称格列酮或西格列酮)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氢-吡啶衍生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胰岛素抗性、减少肝葡萄糖生成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多格列艾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

多格列艾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

◇综述与讲座◇摘要多格列艾汀是一种新型双作用变构系统性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可同时激活胰腺和肝脏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肝糖原转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同时刺激肠道GK 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发挥多重降糖作用,作为首个上市的GKA 药物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本文对多格列艾汀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格列艾汀;HMS5552;2型糖尿病;葡萄糖激酶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10-1177-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10.012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报告显示,自1980年以来,患有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已达到4.22亿人,且在不断增加,预计2045年将达到6.93亿人。

其中2型糖尿病(T2DM )占比最大,占总体的90%~95%[1]。

T2DM 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征是空腹血糖(FPG )升高,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 )不足。

T2DM 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肝脏和β细胞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功能、表达下降有关[3]。

一方面GK 作为β细胞中葡萄糖磷酸化的限速酶通过控制ATP 的产生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葡萄糖浓度;另一方面肝脏内GK 激活后可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合成,从而降低游离血糖[2]。

因此近年来,新型抗糖尿病靶点GK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对于GK 的药理激活为治疗T2DM 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GKA 可根据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双作用GKA (靶向胰腺和肝脏GK )和肝脏选择性GKA (靶向肝脏GK )[3]。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发表时间:2012-03-06T14:55:48.7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白万锋马如科[导读]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白万锋马如科(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康乐 7315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086-02【摘要】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

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当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β细胞数量已减少25%~50%。

现有证据表明,炎症可能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凋亡而导致2型糖尿病。

炎症与中医中的火证有类似之处,火证为非特异性的亚临床性炎症表现,大多为自限性,但若损及胰岛β细胞,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非特异性的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减退,以致糖尿病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 β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医火证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十年内2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轻化。

不少国家儿童2 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

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在最近几年,2型糖尿病,或称T2DM,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百万人,并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活动和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治愈这一疾病。

不过,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正在涌现,它们利用最新的科技进展,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已经显示出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潜力。

这些药物不仅能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血脂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项。

在探索治疗方法的同时,胰岛细胞移植和干细胞治疗也在研究阶段显示出了前景。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替换或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来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尽管它们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未来的应用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智能医疗设备,它们能够帮助患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

从实时监测血糖的设备到智能胰岛素泵,再到能够监测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可穿戴设备,这些工具都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饮食方面,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等新的饮食模式受到了关注。

这些饮食方法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通过科学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摄入,也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体重。

心理健康在糖尿病康复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患者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疾病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疾病观,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中医中药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传统的中医疗法,如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改善器官功能,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T2DM的治疗正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领域,它涉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智能技术、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

针刀整脊疗法治疗II型糖尿病的体会和机理探讨

针刀整脊疗法治疗II型糖尿病的体会和机理探讨

II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来均是以口服各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主要治疗方法。

且疗效是肯定的。

但我们也发现临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降糖药甚或较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其疗效仍不尽人意,血糖、尿糖化验仍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我们针刀医学认为该型糖尿病的病因与脊椎损害后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为此我们用针刀松解、整脊疗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疗效。

并对其病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机理探讨12例病人从治疗效果来看,因为有血糖、尿糖化验值做疗效判定的标准,加上临床症状的消除,说明针刀治脊疗法治疗该病收到了明显疗效。

我们分析其治疗机理:一是由于脊椎的损害(这里主要是指脊椎的偏歪,压痛、结节、条索、仰旋、侧弯)错位,造成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以及节前纤维受牵拉刺激,其兴奋性增高。

使支配胰腺岛素分地不足。

二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胰岛分泌功能下降。

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亦增强,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强,使肝糖元分解加强使血糖升高。

以上机理说明脊椎的损害,引发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病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而造成脊椎损害又是由于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或外伤后遗症软组织的粘连、挛缩,久而久之将脊椎拉偏。

造成脊椎错位、仰位、俯位旋转侧弯所引起。

由于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势必影响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和节前纤维损害,最终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用针刀闭合性手术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软组织挛缩,然后用手法纠正脊椎的错位,恢复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及植物神经正常的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治疗该病之目的。

过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过度肥胖及精神受到刺激有关。

这也可能是因为过食、肥胖、血脂过高、血液粘度大、血管硬化,加上精神因素引起交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胰腺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

又由于这部分病人发病前大多年龄偏大,身体偏重,运动量相对减少,血糖利用率相对下降等原因也可使血糖升高。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突破-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突破-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

2014.06 Shanghai Economy Finance │ 金融2014.06 Shanghai Economy Views | 特别报道532014.06 Shangh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糖尿病是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综合症。

几乎现有的糖尿病药物都以控制血糖为目的,一旦患病,终生用药,因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机理,锲而不舍地在寻找着治愈糖尿病的有效办法。

2012年2月,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化学杂志》上的关于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来治愈2型糖尿病的论文受到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视,被自然杂志期下的S c i B X 周刊作为本周的25项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刻报道。

这项由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及老年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忠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口服一种名为F T Y720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2型糖尿病d b /d b 小鼠的胰岛b -细胞体内再生,从而使该小鼠的糖尿病痊愈。

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这个化合物诱导胰岛b -细胞在体内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马忠民教授的这项突破性研究,可以应用于开发抵御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衰竭和诱导患者体内-细胞增殖和再生的药物,使最终治愈2型糖尿病这个“不治之症”成为可能。

2013年12月,马忠民教授的关于用F T Y720治疗人类2型糖尿病的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正式批准,而在包括中国及欧洲申请的国际专利也在审批中。

据最新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

更为忧虑的是,中国成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疾病,迅速在中国蔓延,在过去的30年间,其发病率暴增(在1980年发病率为0.8%),正在对我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梅连武_II型糖尿病治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机理设计研究及临床效果概述

梅连武_II型糖尿病治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机理设计研究及临床效果概述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

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

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

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

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

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

为进一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胰岛素等。

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

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之后的又一疾病。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一点六。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亿人患有糖尿病。

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

糖尿病及其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

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

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

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多新药用于临床。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纠正胰岛素抵抗和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等2型糖尿病逆转机制分享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纠正胰岛素抵抗和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等2型糖尿病逆转机制分享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纠正胰岛素抵抗和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等2型糖尿病逆转机制分享2型糖尿病逆转是患者在无降糖药物治疗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或正常状态。

2 型糖尿病缓解(逆转)定义和解释,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 月后,HbA1c<6. 5% 作为 T2DM 逆转的标准。

2型糖尿病的逆转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重、脂肪肝、脂肪胰、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并与纠正高糖毒性及胰岛β细胞去分化与转分化相关。

机制一: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新诊断及病程5年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中尚留存一定数量的β细胞,其中多数是静息或处于去分化状态的非功能性β细胞。

这些胰岛β细胞可理解为休眠的β细胞,它们不分泌胰岛素,但是通过某些干预措施可使其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造成胰岛β细胞去分化原因包括高糖毒性、糖尿病病程、肥胖、脂毒性、胰岛素抵抗等。

这里面除糖尿病病程无法改变外,纠正其他因素,就可以使去分化的β细胞再分化为成熟的β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从而实现糖尿病逆转。

机制二:纠正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早期,高血糖促进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血糖正常。

超负荷工作令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高血糖愈发严重,陷入恶性循环。

纠正胰岛素抵抗,可显著减轻胰岛负荷,改善β细胞功能,实现糖尿病逆转。

机制三: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积极进行体重控制,使BMI 达到正常水平。

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 kg或减重≥10%。

超重或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使从肝脏溢出的脂质进入胰腺,导致胰腺脂质沉积,由此对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减少脂质在肝脏、骨骼肌和胰腺等重要器官中沉积,是2型糖尿病逆转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摘要:目的:对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实施分析。

方法:运用奇偶法将本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研究时段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涉及研究组(58例)、对比组(58例)。

研究组用药为二甲双胍,对比组用药为拜糖平,分析组间临床疗效、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研究组血糖水平、不良反应率较对比组低,临床疗效较对比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

结论:予以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更为显著,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药理机制糖尿病被纳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种机体胰岛素功能发生减退后,靶细胞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其中常见类型是2型糖尿病,占比高达95%以上。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种族、遗传基因、饮食、生活方式存在关系,β细胞功能缺陷为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1]。

目前临床尚无彻底治愈2型糖尿病的方法,主要依靠长期服用降糖药物、饮食管理、加强运动控制血糖。

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较多,涉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双胍类药物等,其中二甲双胍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线用药,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等特点,可促进胰岛素靶器官敏感性提升,降糖效果较为理想。

本研究选择医院在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诊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主体,旨在了解二甲双胍对患者的具体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段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选择该时段内本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主体,以奇偶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对比组,各组58例。

研究组男女比例是31:27;年龄51~77岁,均龄(64.08±4.83)岁;病程2-13年,平均(7.59±1.72)年;BMI是22-25kg/m2,平均(23.57±1.29)kg/m2。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

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

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

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

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

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

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

治愈2型糖尿病是现实还是梦想

治愈2型糖尿病是现实还是梦想

治愈2型糖尿病是现实还是梦想?谈21 世纪糖尿病治疗新思维—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王智明徐州市中医院内三科(内分泌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卫生部“十年百项”中国糖尿病防治计划徐州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研究徐州分中心负责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GDP不断升高的同时,糖尿病的发病也在不断的攀升!病魔不仅让个人承受痛苦,也耗费了个人、家庭、社会的财力和资源!若干年来,医生和患者都在努力以期望能够战胜糖尿病,为此发明了数多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物,许多宣称能够治愈2型糖尿病的药物或手段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而昙花一现!时至今日,还是没有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难道我们就“认命”了吗?不!近来一种全新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并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那就是21 世纪糖尿病治疗新思维—β细胞休息概念+调肝泻火治本法则。

1、β细胞休息概念:“β细胞休息”是指采有用抑制β细胞分泌或减少β细胞分泌压力的手段,使β细胞休息,从而促使β细胞功能恢复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从正常人发展成2 型糖尿病患者,其β细胞功能改变到β细胞衰竭需要一个更长的时期。

该过程可用四个时期来描述:第1 期为β细胞功能代偿期,此期是由于机体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与可能出现的β细胞分泌调定点下调和调动足够的β细胞数目作功来满足增加的胰岛素需要量有关,该期胰岛β细胞结构与β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均正常,血糖水平正常,因此亦称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潜伏期。

如在这一时期进行“β细胞休息疗法”,即能减轻β细胞工作负荷又可消除高胰岛素血症对机体带来的危害,达到抑制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第2期为β细胞功能轻度失代偿期,在第1期如没得到及时合理治疗,病情将继续发展,该期血糖水平开始升高,空腹血糖超过5. 6 mmol/ L。

当空腹血糖达到6. 4 mmol/ L 时,胰岛β细胞表面的葡萄糖感受器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迟钝,胰岛素分泌第1 时相基本消失,但第2 时相却部分保存,在此阶段胰岛素mRNA 水平及β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量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机制比合成机制受到的影响更大,胰岛β细胞受损,但仍然使胰岛素量得到适度维持,即IFG (空腹糖调节受损)和IGT(糖耐量减低)期,也就是糖尿病过度期,此时仍然没有失去进行“β细胞休息疗法”的最佳时机,否则病情将继续发展。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

2型糖尿病行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药理机制摘要:目的:评价予以2型糖尿病(T2DM)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对药理机制实施分析。

方法:取信封法将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72例T2DM患者分成两组,其中36例纳为研究组,剩余36例纳为对比组,研究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对比组采取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血糖水平。

结果:(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比组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FPG、2hPG、HbAIc水平较对比组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予以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对减轻疾病损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临床疗效;药理机制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消瘦、多尿、多饮、多食等,疾病进展后患者胰岛素功能的生物作用丧失,对其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

发生糖尿病后,若患者重视度不足,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后极易损害相关器官,例如神经、肾脏、血管、足部、心脏、眼睛等,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二甲双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能够在人体胰岛外组织中发挥了药学作用,对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无刺激作用,可有效抑制肝脏葡萄糖形成和输出,继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

本次研究选择医院在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72例T2DM患者为账户提,旨在分析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本院收治的72例T2DM,研究日期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以信封法分组,其中36例作为对比组,剩余36例作为研究组。

对比组中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20例;年龄为45-80岁,平均(62.59±3.71)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9±1.72)年。

研究组中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62.59±3.62)岁;患病时长为2-13年,平均(7.54±1.68)年。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5T12:43:28.18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月1期作者:叶启坚[导读]叶启坚(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镇中心卫生院;广西贵港537321)【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可引发患者机体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或长期维持高水平,从而引发其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症状,如多食、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视力下降等,若不及时治疗,还易诱发其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如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

本文主要简述了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并总结了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能为后续2型糖尿病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治疗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因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多见于成人,起病较为隐匿,症状相对较轻,易被患者忽视,待患者发觉症状就诊时,多提示其病情已发展至严重阶段,治疗相对困难,且预后效果不佳,因此,就需要临床采取有效的诊断技术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并及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1]。

1.2型糖尿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伴有胰岛素抵抗类型的糖尿病,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2]。

引发该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包含营养过剩、生活方式不良、体力活动不足、年龄增长、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葡萄糖摄取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所致[3]。

本病多发于35-40岁年龄段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并发症,从而威胁其生命安全,需尽早诊断和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4]。

对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的探讨

对2型糖尿病致病机理的探讨
笔 者 上 述 结 论 的 得 出 ,不 是象 日本 研 究 人 员 那 样 通 过 对 小
龄化 。脂肪肝 患者发 生肝硬化 的概 率是正常人的 l0倍,但现 5
代 医 学 ( 括 中 西 医 )都 没 有 找 出此 病 的真 正病 因 ,更 无 特 效 包
药可治。既然防治微循环障碍 的 “ 通脉散 ” 对脂肪肝有此 良效 ,
[ y r s C do aclr dcrbo ac l i ae Mi o i ua o : o g i au lMea o csn rme T p i e s Kewo d ] a ivsua eerv sua ds s; c c c 1t n T n ma csa; tb l y do ;y e da t r n a r e r r i i 2 be
fo t e q e t n o x e i n a e u t o eJ p n s e e r h r , r m h tr a ea i n f h a d o a c lra d c r b o a c l r r m h u si fe p rme t l s ls f h a a e er s a c e s fo t ei e l l t so ec r i v s u a n e e r v s u a o r t n n r o t d s a e mi r cr u ai n me a o i y d o 一 ib t s s se t a l to u e es o eo l ia p l a i n o o g a a u l a d i e s . c o i lto t b l s n r me 2 d a e e , y t ma i l i r d c dt c p f i c l p i to f n m i s a, n c c c y n h cn a c T c e p o e eme tl y o ewo l me i a r b e y t et p f‘ e l g t e s n s . x l r dt n a i ft rdS h t h d c l o lmsb e o ‘ ei t e ” p h y f n h o

2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

2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

2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临床效果概述
梅连武
【期刊名称】《糖尿病新世界》
【年(卷),期】2017(020)017
【摘要】复方中药制剂“梅糖”通过对对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和临床验证,总结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做好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方面的指导;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18 mmol/L以下,经过3~5个月的“梅糖”治疗,并配合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的血流变、血液动力、血液微循环的改善,彻底解决了胰岛细胞的营养供能及信息传导的问题.并提出糖尿病治愈的国际标准(试用).
【总页数】4页(P61-63,68)
【作者】梅连武
【作者单位】深圳中科锐智糖尿病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糖胖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J], 迪拉热·阿布来; 邓德强
2.Ⅱ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 [J],
梅连武
3.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J], 郭界
4.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J], 郭界
5.阿卡波糖复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研究 [J], 潘骄平;胡俊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药物研究进展_唐晓婧

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药物研究进展_唐晓婧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与应用新进展专栏·编者按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健康问题。

中国作为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便利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为集中报道国内医药科技工作者在糖尿病治疗药物领域研究成果,共同促进国内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水平,本刊特策划“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与应用新进展”专栏以飨读者。

专栏通过报道糖尿病治疗药物国内外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糖尿病治疗药物中间体合成,相关药物药理学与药剂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系统性回顾分析与具体病例的药学监护以及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等方面内容,为读者集中展示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应用领域的相关学术内容,供大家参考。

本专栏得到翟所迪、袁锁中、张强、赵志刚、张相林、纪立伟等编委与专家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积极响应。

同时,专栏得以顺利出版也得到了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协助,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唐晓婧,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基因组学*通讯作者:陈枢青,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基因组学Tel :(0571)88208410E-mail :txjgyqy@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唐晓婧,陈枢青*(浙江大学药理毒理与生化药学研究所,杭州310058)摘要:目的对目前已上市的及正在研究中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类药物作一综述。

方法分类分析描述了目前已上市的经典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类药物,并对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药物进行了文献和报道的整理归纳。

结果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生物类药物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结论新的靶点和致病机理的发现使得生物类药物成为2型糖尿病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类别,但目前已存在和正在开发的生物类药物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的改造与优化。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GLP-1类似物;IL-1β抗体;重组IL-1β受体拮抗剂doi :10.11669/cpj.2014.11.001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94(2014)11-0907-06Research Progress of Biopharmaceuticals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ANG Xiao-jing ,CHEN Shu-qing *(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Biochemical Pharmaceutic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pharmaceuticals for type 2diabetes mellitus.METHODSBoth pharmaceuticals being studied and the classical ones were classified and described ,with newly published articles introduced.RE-SULT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pharmaceuticals for T2DM was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CONCLUSIONThe discovery ofnovel targets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 has made biopharmaceuticals a potent weapon for T2DM therapy ,however ,further optimization is needed and multiple problems still remain to be solved.KEY WORDS :T2DM ;insulin ;GLP-1analogs ;IL-1βantibody ;IL-1Ra2型糖尿病(T2DM )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以外周胰岛素抵抗为主,伴β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

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

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

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

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

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

我们研制的中药制剂主要把功夫用在“调”上,根据“病在脏腑,根在细胞”的理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作用点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依据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患者在服用“梅糖”的当天可以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和胰岛素(后文有图示分析),当“梅糖”服用到7-20天以后,血糖值开始逐步下降,并逐步向血糖值的平稳趋势行进。

最终结果是同时达到“调”与“控”的双重目的。

第二,“养”是基础。

西医不能治愈糖尿病主要是体现在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这些办法也只是解决了胰岛素缺乏的暂时问题,却没有解决胰岛素的自给自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通过养来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其实上一步的“调”已经为下一步的“养”创造了一个改善后的体内环境,同时我们在制剂的设计上加上了促进胰岛细胞生长的“营养”方剂,治疗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体内环境的改变与不适而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而产生的问题。

如果体内环境改善了,“营养素”供给到位了,胰岛细胞的再生功能的激活和恢复便水到渠成,此时的胰岛细胞已具备了快速繁殖的能力,将原来只有20万、30万个细胞,经过几个月的繁殖已变成了120万、160万个细胞,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我们身体的需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曾经对糖尿病患者的治愈前、后的胰岛细胞数量进行过检测验证。

包括糖耐量试验,C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实践证明我们的中药制剂完全可以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第三,“生”是目标。

事实上糖尿病真正治愈不光是血糖值达标,还要体重、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都要达标,才是真实的治愈效果。

只有这几个项目达标才能实现“生”的目标,让胰岛细胞重新恢复再生和原有的功能。

我们参考了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提倡的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法的“五架马车”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在糖尿病治愈中打“组合拳”。

“糖尿病教育”我们有糖尿病自愈指导治疗(糖尿病自愈康复指导手册);“糖尿病药物”有复方中药“梅糖”;“血糖监控”我们对每个患者进行血糖监控;“饮食控制”我们设计了“糖友食谱”;“运动疗法”我们编制了“运动疗法指南”。

在临床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糖尿病治愈和自愈相结合,重点做好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方面的指导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临床实践与效果验证2009年9月--2013年12月份我们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对复方中药制剂“梅糖”进行临床试验,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失败的教训,但最终我们还是更多的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对390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例进行试验,按比例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用药组全部取消了常规治疗的所有药物,只使用“梅糖”进行治疗(停用所有降糖药物)。

临床试验表明:使用了“梅糖”的糖尿病患者服药后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空腹血糖在<10mmoL/L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病龄在5年以内的,年龄在65 岁以下的220人。

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5—10天血糖便可以降至6.5mmoL/L以下的214人,占比97.27%,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逐渐改善,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继续服药至60-9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7-9%下降到5.0-6.3%,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共计215人,占比97.72%。

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内,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220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为100人,女性为120人,只有2例未跟踪到,仅有1例糖化血红蛋白为6.6%。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后,查糖化血红蛋白6.0%,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现生活和常人一样。

2、空腹血糖在<18mmoL/L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10mmoL/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70人,病龄在15年以内的,年龄在65岁以下的,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10—15周餐后血糖便可以降至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9-10%下降到5.2-6.4%,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全都消失,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治愈后继续服药巩固3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159人,占比93.52%,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内,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170位糖尿病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100人。

只有1例未跟踪到。

仅有1例复发,糖化血红蛋白为6.7%。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并配合饮食和运动,查糖化血红蛋白5.7%,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范围,3、实验方法:本临床的390例糖尿病病例,时间从1998年8月---2013年7月期间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9岁,除3 例40岁以下的糖尿病人,其病龄在5年以下,其他患者的病龄都在5 ---15年之间,最长病例15、8年。

390例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170列,女性220列,其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足的人就有42例。

病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95人,其中各组中所占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为,用药组为22例,对照组为20例。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每天服用二甲双瓜+拜糖平或注射胰岛素。

用“梅糖”治疗组:所有病人每天服用“梅糖”,早晚各一次。

所有病人每天都要检测血糖。

60天后做相应的检查,并将检测结果与用药前的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做相应的比较,并继续跟踪观察24个月(结果见下附图表)。

梅糖产品(两组)在广东边防武警医院治愈糖尿病效果前后对比表治愈分组治疗人数治疗前血糖值治疗后血糖值治愈人数治愈有效率第一组220 9.5--18.24.1--6.9 214 97.27%第二组170 10--184.8--6.8 159 93.52%合计390373 95.64%另附:A . B两组分别用药的效果统计表:表一:“梅糖”组与“胰岛素”组的疗效对比表项目A组(梅糖组432)B组(胰岛素组424)时间有效率时间有效率服药后空腹血糖24小时血糖4.0—6.0mmol/L 98.4%(425/432)24小时血糖7.0—9.9mmol/L 98.1%(416/424)三多一少的改变1—3天接近正常97.2%(420/432)10--20天且不明显68.4%(290/424)预防视网膜病变不会并发视网膜病变98.1%(424/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15.0%(65/424)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不会并发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97.9%(423/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10.6%(45/424)乏力5—7天就可改善96.3%(416/432)30--50天改善不明显60.1%(255/424)精神状态较好很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4—6%98.4%(425/432)8—9%且不稳定60.1%(255/424)20年生存率98.1%(424/432)17.5%(74/424)有效率98.4%(425/432)98.1%(416/424)治愈率无治愈性表二:“糖60”组与“二甲双瓜+消渴丸”组的疗效对比表项目A组(梅糖组432人)C组(二甲双瓜+消渴丸424人)持续时间有效率持续时间有效率服药后空腹血糖24小时血糖4.0—6.0mmol/L98.1%(424/432)24小时血糖7.0—10.1mmol/L70.7%(300/424)三多一少的改变1—3天接近正常97.2%(420/432)16--25天且不明显68.4%(290/424)预防视网膜病变不会并发视网膜病变相当一部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6.8%(29/424)糖尿病肾病不会并发糖尿病肾病97.9%(423/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10.6%(45/424)乏力5—7天就可改善96.3%(416/432)25-40天改善不明显68.4%(290/424)精神状态较好很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4—6%98.4%(425/432)8—9%且不稳定66.0%(280/424)20年生存率98.1%(424/432)10.6%(45/424)有效率98.4%(425/432)89.6%(380/424)治愈率95.1%(411/432)无治愈性四、临床验证结论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验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空腹血糖在18mmol/L 以下,经过3-5个月的“梅糖”治疗,并配合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均能达到治愈的理想效果,并具备了更大范围临床推广的基础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