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第3章毒作用机制

第3章毒作用机制

6/17/2020
17
(2)主要的活性氧 ①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基本特点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一种弱的氧化剂,能氧化某些分
子如维生素C和巯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强的还 原剂,如还原细胞色素C。 B、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增毒途径
❖一是导致过氧化氢的形成,然后生成羟自由基。 ❖二是产生过氧亚硝基(ONOO-) ,最后生成二氧化氮
和碳酸盐阴离子自由基。
6/17/2020
18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两个增毒途径
6/17/2020
19
C、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消除过程。
❖ 在水溶液中O2.- 通过歧化反应消除,产生H2O2和O2,反 应由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化。
O2.- + O2.- +2H+
H2O2+O2
SOD按辅基不同分为2类: ① Cu/Zn-SOD: 存在于真核生物的胞液中。 ② Mn-SOD: 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
6/17/2020
11
(三) 氧化还原活性剂的形成
如硝酸盐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可 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还原性物质如抗坏血酸等,以及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等还原酶可使Cr6+还原为Cr5+。Cr5+反过来又可 催化HO·生成。
6/17/2020
12
(四) 自由基的形成
与.OH相比,O2.-、H2O2的反应性弱,但它们有较长的寿 命,因此它们能与远离自由基产生部位的分子反应。
6/17/2020
22
4. 自由基的来源
机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生物系统本身产生; 外来化合物的代谢产生。

第4章 毒性作用机制

第4章 毒性作用机制

在细胞内的钙有两种类型,游离的钙离子和与蛋 白质结合的钙。与钙结合的蛋白有两种类型,一 是结合在细胞膜或细胞器膜内的蛋白质上,二是 结合在可溶性蛋白质上。激动剂刺激引起细胞 Ca2+ 动员,可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功能,包括肌 肉收缩、神经转导、细胞分泌、细胞分化和增殖。 信使作用,负 Ca2+在细胞功能的调节中起了一种信使作用 信使作用 责将激动剂的刺激信号传给细胞内各种酶反应系 统或功能性蛋白。
2.1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容易与亲核物中的 富含电子的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形成方式:
插入的氧原子从外源化学物附着的原子中获得 一个电子,使其具有亲电性。如乙醛 共轭双键通过氧的去电子作用被极化。如醌
2.2 亲核物 (nucleophiles)
2.2.1 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 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如黄曲霉毒 素B1能与白蛋白结合后、使白蛋白丧失了 作为载体的功能。
2.2.2 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是研究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 一旦细胞内DNA加合物形成,致癌过程即已启动, 随后进入促进和发展阶段。化学毒物与核酸共价 结合形成加合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加合, 如烷化剂。另一种是需经代谢活化,生成具有活 性的代谢物才能结合,如多环芳烃类、黄曲霉素 类,大多数的化学物质以这种方式结合。
2.2 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指化学毒物或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 体的一些重要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形成 加合物,从而改变核酸、蛋白质、酶、膜 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 功能。共价结合是不可逆 不可逆的。 不可逆 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 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苯并(a)芘 → 7,8-二氢二醇-9,10-环氧苯并(a)芘+
苯 并 [a] 芘 代 谢 活 化
(2)阳离子亲电物—“键异裂” 如: 7,12-二甲基苯蒽 → 苯甲基碳翁阳离子 2-乙酰氨基芴 → 芳基氮翁阳离子
金属汞氧化 → Hg2+
Cr042-还原 → Cr3+
AsO43-还原 → AsO32-/As3+
pH陷阱-非离子化胺进入溶酶体酸性细胞器内部,胺被质子化, 后者与溶酶体磷脂结合引起“磷脂沉着症”。
4.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与阳离子结合)
吸收系数:
(Absorption coefficient) 吸收系数是指外源化学物进入血液的量与接触量之 比。 不同部位的吸收系数顺序一般是: 静脉注射>经肺吸入>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 注射>皮内注射>经口摄入(胃肠道)>表皮涂抹 (暴露的途径与位点)
4.活性氧化还原产物 (redox-active reductants) 概念:在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形成的具有还原 活性的代谢产物。 例如: 硝酸盐通过肠道细菌还原亚硝酸盐,也可由 亚硝酸酯与谷甘肽反应形成亚硝酸盐,引起高铁 血红蛋白。 Cr(Ⅵ)在维生素C等还原剂或还原酶的作用 下,还原成Cr(Ⅴ)。
可将细胞内毒物转运到细胞外。 (三)排泄与重吸收(不讲)
1.排泄(亲水性和离子化毒物-肝、肾排泄) 2.重吸收(肾小管、肠粘膜)
三、增毒与解毒 (一)终毒物的形成
脂质氧化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由基等 (毒物原型)
常见的终毒物:
亲电物(electrophiles)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物(nucleophiles) 活性氧化还原产物
③ 苦杏仁
氰化物,毒性↑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11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与高分子血浆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影响 扩散。
2. 专一化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胎盘屏障阻止亲水 性化合物 3. 贮存部位分布:铅取代羟磷灰石中的钙离子沉积在骨骼、 氯代烃蓄积脂肪细胞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金属硫蛋白与镉结合 5. 从细胞内排出:mdr编码的P蛋白将化合物泵回细胞间隙
很容易与谷脱甘肽反应而解毒
30
(二)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解除HO〃,预防HO〃毒作用的 最有效办法是阻止其产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31
(二)解毒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硫氧环蛋白,蛇毒 6. 解毒过程失效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3
阐明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1)解释描述性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
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小的药物和工业 化学物,以及开发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杀虫剂等提供 依据; (2)有利于对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及人类某些疾病重要 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4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根据引起细胞应激的原因不同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的差异: • 热应激(heat stress);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 缺氧应激(hypoxic stress);
• 内质网应激(endophasmic reticulum stress); • 遗传毒性应激(genotoxic stress)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亲核代谢产物主要攻击胞嘧啶、尿 嘧啶和胸腺嘧啶的C6。此外,胸腺 嘧啶的N3、O2、O6也易受到攻击。
不同类型的DNA加合物可引起不 同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毒性、 诱变作用、活化癌基因,乃至引 发细胞癌变。
未配对电子是指单独在一个轨道 里的电子。
2.自由基的共同特点: ①、具有顺磁性 ②、化学反应性极强 ③、作用半径小 ④、生物半减期极短
3.自由基种类:
①、氧自由基:(体内95%以上为氧
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 (O2-. ) 羟自由基 (·OH.)
烷氧基
(RO.)
烷过氧基 (ROO.)
单线态氧 脂过氧基
目前认为,活性氧自由基引起DNA氧 化损伤的途径有二:
①、羟自由基(OH·)引起的DNA损伤。
②、核酸酶的激活导致DNA损伤。
4)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活性氧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 全阐明。
据认为,与调节凋亡有关的基因表 达有关。按照该类基因的表达产物 对凋亡过程的影响,可分为凋亡促 进基因和凋亡抑制基因。
④、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暴 发” 这一途径是生物体中O2ˉ·的主要 来源之一。
⑤、过氧化酶体:刺激过氧化酶体生物 合成的化学物能诱导H2O2的过量生成。
⑥、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能生成 ROS,线粒体在整体或离体都产 生ROS,主要是O2ˉ·。
⑦、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细胞色 素还原酶参与细胞色素P450和b5 的氧化还原反应,当它们催化某些 外源化学物还原然后发生自氧化时, 也能产生O2ˉ·和H2O2。
• 化学物在代谢活化时形成非离子亲电 子剂。亲电子剂经常是在外源化合物 被细胞色素P-450或其他酶氧化成酮 类、环氧化物及芳烃氧化物、α,β不饱和酮及醛类、醌类或醌亚胺类以 及酰基卤等过程中形成的。

第四讲 毒作用机制

第四讲 毒作用机制
◎解毒酶失活: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 ◎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思考题
1、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靶分子的属性
◎理论上所有内源性化合物都是毒物潜在的靶分子,主要有: ★机体大分子:如核酸特别是DNA和蛋白质 ★膜脂质 ★其他成分
◎并不是所有的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都是有害的。与哪种蛋白结合 具有毒理学意义常常是不确定的
作为靶分子的必需条件
◎合适的反应性:足够高浓度的终产物 ◎合适的空间构型(易接近性):容许终毒物发生结合反应
2、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包括 A.超氧化歧化酶(SOD) 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 C.过氧化氢酶(CAT) D.以上都是
PART TWO
与靶分子的反应
靶分子 反应的类型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毒性效应的考虑因素
◎毒性是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所介导的一系列继发性事件。 终毒物与版分子的交互作用触发毒性效应要考虑: ★靶分子的属性 ★终毒物与靶分子之间反应的类别 ★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毒性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物(nucleophiles)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亲电子剂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亲电子剂带有部分或全部正电荷 ★容易与亲核物中的富含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常常是外源化学物经CYP450或其他酶氧化成酮、环氧化物、不饱和酮和醛、 醌和酰氯化物等物质

毒作用机制word版

毒作用机制word版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毒作用主要取决于机体暴露的程度与途径。

*毒物作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接触®吸收®转运®靶部位®分子结构变化,功能紊乱®修复®修复失调®毒性效应*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当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时,机体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维化等毒性作用。

*阐明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性毒理学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等提供理论依据;2、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大多数毒物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有毒化学物种类和数量较多,不同种类毒物作用机制不同。

*研究毒性机制应明确以下几点:1、毒性效应是由毒物引起正常细胞发生生理和生化改变的结果.2、毒性效应的程度除毒物本身外,还与剂量及靶部位有关.3、靶组织和靶器官具有代偿能力,可超常发挥解毒功能.4、毒效应包括一般毒性效应和特殊毒性效应研究*研究中毒机制步骤:1、整体动物有无毒性2、找出靶器官、靶组织3、进一步找出受损的细胞、亚细胞4、分子水平:DNA、RNA或蛋白质复杂的毒性机制可涉及多个层次和步骤,毒物被转运到一个或多个靶部位,毒物或代谢产物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

毒物引起的靶分子结构改变或功能紊乱超过修复能力或修复本身障碍时,即产生毒性效应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第一节毒物ADME过程和靶器官毒效应强度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靶器官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毒作用机制HYN

毒作用机制HYN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掌握化学毒物毒作用机制的意义Ö阐明描述性毒性资料Ö估计化学物所致有害作用的可能性Ö建立预防或解毒措施Ö设计危害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品Ö开发对靶生物具有强烈选择性毒性的农药第一阶段毒物转运-从接触部位到靶部位●一亲电子剂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带部分或全部完整的正电荷,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效应。

与多种化学物的增毒作用有关形成方式:1)插入一个氧原子,氧原子从其附着的原子中获得一个电子如:醛、酮、环氧化物、亚硝基化学物、亚砜物的形成时出现2)共轭双键形成。

外源性化学物形成共轭双键后,通过氧的吸电子作用而被极化,使得双键碳之一发生电子缺失,成为亲电物。

如α、β-不饱合醛和酮、醌、醌亚胺等的形成。

许多这些亲电代谢物的形成是由P450催化的。

3)阳离子亲电物阳离子亲电物:有机物异裂作用,无机物氧化或还原甲基替代的芳香族化合物如7,12—二甲基苯蒽以及芳香胺(酰胺),这些物质一般为磺基转移酶所酯化。

这些酯类的C-O或N-O键的异裂分别导致硫氰酸盐阴离子以及苄基碳鎓离子和芳基氮鎓离子的共同形成。

二自由基(free radical)定义:自由基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含一个或一个以上不成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

共同特点:顺磁性、化学反应性极高,半减期极短,一般仅能以μs计,作用半径短产生:主要是由于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钧裂或电子转移产生。

与生物体有关的自由基类型C为中心CCl3∙S为中心R-S∙烷硫自由基N为中心C6H5N=N∙苯基二肼自由基过氧亚硝基(O N O O·)O为中心无机O2-∙∙OH有机烷氧自由基LO ∙烷过氧自由基LO2∙过渡金属离子Cu+/Cu2+ Ti3+/Ti4+ Fe2+/Fe3+O2 双自由基分子O原子的电子结构1S22S22P x22P y12P z1两个π*反键轨道中,每个轨道有一个不配对电子。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有哪些
毒性作用机理指的是毒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毒素的作用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细胞膜损伤
某些毒素具有破坏细胞膜的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或死亡。

这种机制通常会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细胞内代谢失调等问题。

2. DNA损伤
一些毒素可以直接干扰细胞DNA的稳定性,导致 DNA 损伤。

这会影响细胞的复制和修复过程,最终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

3. 蛋白质修饰
某些毒素可以与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激活或抑制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这种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异常。

4. 抗氧化能力降低
一些毒素可能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增加,破坏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进而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

这种机制会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5. 代谢亚健康
毒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干扰细胞内各种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转,最终导致代谢紊乱和疾病发生。

结语
毒素的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毒素可能采用不同的作用方式。

了解毒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中毒事件。

在使用化学品或食品时,应当注重毒素的潜在危害,以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

2023年毒作用机制相关知识解读

2023年毒作用机制相关知识解读


缺氧应急:

诱导血管生成、铁代谢、糖代谢
合成、加工、折叠、运输

遗传毒性应急:

预防与应对遗传物质DNA免受损伤的防御网
络系统

25
• 二、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 细胞受信号分子所调节,它激活与传导网络所联 系的细胞受体,而信号转导网络将信号传递给基因 的调节区域和(或)功能蛋白。
•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detoxication of toxicants with no function groups)
• 含功能基团产物+内源性酸如葡萄糖醛酸、硫酸或氨基酸
• 2、亲核物的解毒(detoxication of nucleophiles):一 般通过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应来解毒如羟化的化合物 通过硫酸化作用、葡萄糖醛酸化作用。
fatty cayl CoA oxidase 均可产生ROS • 膜酶活性:lipoxygenase、cycloxygenase •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 • 过氧化酶体 • 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能生成ROS • 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10
• 亲核物的形成(formation of nucleophiles)
• 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硒化氢是由亚硒酸盐与谷胱甘肽或 其他巯基反应形成的一种强亲核物
• 一、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形成

formation of redox-active reactants硝酸盐

肠道细菌还原、 亚硝酸酯或硝酸酯

谷胱甘肽 、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

最活泼的代谢物是缺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如亲电子物或中性物,或

第章毒作用机制

第章毒作用机制
终毒物是最终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 终毒物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终毒物常常是母体化合物,也可以是其代谢
产物。也可以是内源性分子。
1.2 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直接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过荷。如过多的糖对 肾功能的影响。
在靶部位直接与靶分子作用,影响组织器官 功能。如河豚毒素阻滞运动神经的钠通道。
的所有成分;单线态氧主要作用于DNA中的鸟嘌呤; 氧自由基可使DNA断裂;过氧化氢只参与DNA损伤过 程。
5 毒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指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与机体内重要的 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膜脂质)以共价键结 合成稳定的复合物-加合物。
共价结合的特点是永久性地不可逆地改变了内源性 分子的结构。从而损伤内源性大分子的功能。
存在下,催化过氧化氢和有机氢过氧化物还原为水 或醇和水,同时将GSH氧化为GSSG; 谷胱甘肽还原酶:在NADPH存在下将GSSG还原为GSH。
4.3 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当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超过机体抗氧化防御能 力时,即可产生自由基损伤,从而引发疾病 或中毒。
自由基对体内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包括: 4.3.1 脂质过氧化损伤 4.3.2 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4.3.3 DNA的氧化损伤
在靶部位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连锁反应,导 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和结构损伤。如化学毒 物引起癌变等。
2 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2.2 对生物膜上酶活性的影响 2.3 对生物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内的生物转运、 信息传递及内环境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讲诉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讲诉
交联产物
脂质的过氧化损伤小结:
① 直接结果是使膜PUFA减少,膜脂流动性 降低和膜骨架损伤;
② 过氧化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引起的膜蛋白共 价交联与聚合,影响膜蛋白的构象及其运 动性,必然导致膜功能的异常。
(二)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主要是自由基对氨 基酸的作用。
例如,所有氨基酸残基均可被∙ OH损伤, 其中以含硫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最为敏感。
化学毒物可引起细胞膜成分含量、结构和性质的 改变。
①CCl4可引起大鼠肝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的 下降;
②SiO2可与人红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使其结构 中的α-螺旋减少;
③有机磷农药可抑制突触小体及红细胞膜上乙酰 胆碱酯酶的活性。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膜生物物理性质:通透性、流动性、膜电荷和膜 电位等。 1.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许多化学毒物可通过与膜蛋白或膜脂相互作用, 改变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毒作用。 ①DDT可作用于神经轴索膜,改变Na+和K+的通 透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中毒症状。 ②缬氨霉素可使线粒体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使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
离子通 道蛋白
Ca2+,Mg2+-ATP酶
蛋白激酶
[Ca 2+]=0.1μM
CaM酶
Ca2+
肌肉收缩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酯酶
细胞
“细胞钙稳态”的维持
[Ca 2+]=1000μ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钙泵
钙通道
线粒体
Ca2+
[Ca 2+]=0.1μM
Ca2+
蛋白质、核苷酸、酸性磷脂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1
圖 醌還原過程涉及氧化還原迴圈
1
吸煙可產生自由基
我國約有3.3億煙民,占我國人口的25%,占世 界吸煙人數的1/3.
目前已鑒定出香煙中含有化學物質近5 000種, 每支香煙煙氣中約含有7×1014個自由基。 煙氣中的自由基被認為是煙氣中的三大殺手 (自由基、亞硝胺和苯並[a]芘)之一。
1
(4) 自由基的危害
1
2) 羥基自由基(•OH)
·OH是活性氧中毒性最強的一種,比高錳酸鉀的氧化性還 強,是氧氣的三電子還原產物,反應性極強,它幾乎可以 和所有細胞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危害極大,但壽命短.
生成羥基自由基的反應(Fenton反應)
Fe 3+ + O2¯• →O2 + Fe 2+ Fe 2+ + H2O2 →Fe 3+ + OH + •OH O2¯• + H2O2 →O2 + OH + •OH
(二)毒物進入體循環前的消除 首過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經胃腸道吸收外源化學物通過門靜脈系統首先達到肝 臟,進行生物轉化後,再進入體循環。
胃腸道黏膜也起一定的消除效應
1
二、從血液迴圈進入靶部位
(一) 促進毒物分佈到靶部位的機制
(1)毛細血管內皮多孔性 肝竇和腎小管周毛細血管
1894年,法國人HJH Fenton發現
(1) (2) (3)
1
(3)自由基的來源
內源性 1)呼吸爆發 2)新陳代謝 即人體 生化反應產生。從大氣 吸進O2,與食物消化後 進入血液裏的葡萄糖進 行化學反應,產生ATP。 正常生化過程中,常有2 % 左右的氧誤入歧途, 變成化學性質極其強烈 的氧自由基。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一)促进毒物分布的机制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肝窦、肾小管上皮细胞 专一化的膜转运—离子通道 细胞器内的蓄积—溶酶体 、线粒体 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
(二)妨碍毒物分布的机制 血浆蛋白结合—使不能透过毛细血管 专一化的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 贮存部位的分布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非靶部位) 从细胞内排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化学毒物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过程) 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性 细胞功能失调、损伤 ③ ①


细胞修复功能失调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毒物的吸收:暴露部位(皮肤)—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 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从胃肠道吸收的化 学物—胃肠道粘膜细胞、肝脏、肺—体循环

部分消除
二、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二)解毒作用

排除终毒物或阻止其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称为解毒。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一般而言,无功能基团的化学物如苯、甲 苯 以两相方式解毒。 2.亲核物的解毒 亲核物一般通过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 应来解毒。 3.亲电物的解毒 亲电性毒物解毒的一般是与巯基亲核物谷胱 甘肽结合。
4.自由基的解毒
自由基的类型
在与生物体有关的自由基中,最主要的是氧 中心自由基,这类自由基持续不断地在机体 内产生。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个术语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不仅包括 氧中心自由基如O2-•,和〃OH,而且也包括 某些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如H2O2、单线态 氧和HClO,甚至还包括过氧化物、氢过氧化 物和内源性脂质及外来化合物的环氧代谢物, 因为它们都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 团。
自由基的来源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 化学毒物可引起膜成分的改变。如: ❖ 四氯化碳可引起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下
降; ❖ 二氧化硅可与人红细胞膜的蛋白结合,使其
蛋白的α-螺旋(二级结构)破坏。
2.2 对生物膜上酶活性的影响
❖ 化学毒物可影响膜上某些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的功 能。如:
❖ 有机磷类化合物抑制突触小体和红细胞膜上的胆碱 酯酶;
解成氨和α-酮酸或二氧化碳、醛类或羧酸,从而破坏氨基酸的结构。
2 5
与毒血物❖红与蛋细膜白胞的大的共分价子结的通合共价透结合性具有选择性,是物质逆浓差转运的基础。
细胞钙稳态紊乱是某些化学毒物中毒的机制之一。
化学毒物可改变膜的通透性而影响膜两侧物质的正 ❖ 其中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单电子还原而产生自由基。
❖ 细胞内钙由结合钙(结构钙,储备钙)和游离钙 (离子钙,功能钙)组成。
❖ 细胞钙稳态是正常胞内游离钙的浓度在细胞兴奋时 上升至10-5mol/L、静息时下降至10-7~10-8mol/L 的这种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
❖ 细胞内钙浓度的调节主要由线粒体和内质网等钙库、 其次由细胞质中的缓冲系统(蛋白质、核苷酸、酸 性磷脂等)来调节。
❖ 当内钙调节失灵(钙稳态紊乱)时,即可引起细胞 功能损伤及坏死。
3.1 细胞内钙稳态2
❖ 钙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功能调节中起重要作 用,如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细胞分泌、细 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细胞衰老 等。Ca2+作用途径有:
❖ 通过钙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介导; ❖ 通过环磷酸腺苷介导; ❖ 通过蛋白激酶C和磷脂酶C介导; ❖ 通过钙通道介导。
❖ 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包括:物质运输、细胞融合、细胞识别, 细胞表面受体功能的调节等。
❖ 膜流动性的改变包括量变(程度变化)和质变(如相变和分 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从还原酶接受一个 电子。
2. 亲核外源化学物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丢失一 个电子,后者可形成含氧自由基
如:氢醌(亲核外源化学物)连续发生两次单电子转移产 生半醌自由基与含氧自由基。
3. 电子向分子转移引起的还原性键均裂
如:四氯化碳从细胞色素P450或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获得一 个电子,还原脱氯,生成CCI3. ;H2O2均裂产生HO· 。
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
羟基 巯基 ε-氨基 胍基 咪唑基等
碱基 核糖 脱氧核糖 磷酸脂
3.去氢反应
如内源性巯基化合物(R-SH)在自由基作用下去氢形
成巯基自由基(R-SH.) 。
4.电子转移
外源化学物使Hb分子中的Fe2+氧化成Fe3+ ,引起高铁血 红蛋白症,如亚硝酸盐。
5.破坏酶促反应
(四)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内质网是细胞蛋白质和脂质合成、加工、折叠和运输的 重要场所,内质网在外来因素刺激下发生应激反应。
特异性分子伴侣:糖调节蛋白78
(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 介导内质网应激的跨膜蛋白(三个): 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guiring enzyme1,IRE1) 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 PERK) 激活转录因子6 (the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TF6)
一、反应类型
1.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终毒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以氢键与离子 键等非共价结合方式与内源性分子结合。 被结合的内源性分子有:
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某些酶等。
2.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终毒物的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这种结合持 久地改变内源分子。 被结合的内源性分子有:
生物毒素通过酶促反应作用于特定酶蛋白质分子,如
蛇毒可破坏水解酶。
二、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1.使靶分子功能失调
化学毒物模拟内源性配体,活化靶蛋白分子。 毒物与内源性蛋白质交联,使靶蛋白结构改变。 毒物干扰DNA模板功能(如黄曲霉毒素8,9-氧化物)。
2.破坏靶分子结构
毒物与内源性分子形成加合物(细胞骨架蛋白、DNA)。
④ 解毒过程第二节 靶分子的反应
靶分子的反应类型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靶分子的属性
内源性生物分子: 1. 生物大分子 ---核酸、脂质、蛋白质(酶)等 2. 生物小分子 ---辅酶A和谷胱甘肽等
注意:
靶分子必须具有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构型, 靶分子常常是催化这些终毒物的酶或邻近细胞 内部结构分子。
(二)解毒作用(属于解毒机制) (detoxication)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结合反应。
2.亲核物的解毒
亲核功能基团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的结合。
3.亲电子剂的解毒
与巯基亲核物谷胱甘肽结合。
4.自由基的解毒
酶性抗氧化系统与非酶性抗氧化系统。
5.蛋白质毒素的解毒(酶解)
体内蛋白酶解毒(蛇毒被硫氧还蛋白酶解毒)。
6.解毒过程失效 ① 毒物接触过量,引起解毒酶或抗氧化剂的耗 竭,导致终毒物蓄积; ② 某些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能使解毒酶失活;
(如:ONOO-可使Mn-SOD功能失效)
③ 某些结合反应的产物可被逆转成有毒物质;
(如:甲基异氰酸盐在肺部与GSH结合,其结合物分布 到其他组织被重新分解成为异氰酸和异硫氰酸)
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指化学毒物进入血液循环(体循环)以前,在吸收 部位发生的阻隔作用或生物转化作用,或经肝脏门静脉 在肝脏中进行的代谢转化作用。
other than-除了,不同于
(二)妨碍毒物分布靶部位机制 1.与血浆蛋白结合(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2.专一化屏障(如血脑屏障); 3.贮存库对毒物的蓄积(如氯代烃在脂肪组织的 贮存,可起到暂时的保护作用); 4.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金属硫蛋白与镉的结 合,可减少急性镉暴露的毒性作用) 5.从细胞内排除(ATP依赖性膜转运蛋白[P蛋白]
苯并(a)芘 → 7,8-二氢二醇-9,10-环氧苯并(a)芘+
苯 并 [a] 芘 代 谢 活 化
(2)阳离子亲电物—“键异裂” 如: 7,12-二甲基苯蒽 → 苯甲基碳翁阳离子 2-乙酰氨基芴 → 芳基氮翁阳离子
金属汞氧化 → Hg2+
Cr042-还原 → Cr3+
AsO43-还原 → AsO32-/As3+
产生应激性的保护作用。
(一)热应激(heat stress) 环境高温可诱导机体细胞表达产生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HSP不限于热应激。
(二)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自由基(ROS)可影响细胞钙稳态、蛋白质磷酸化和 转录因子的激活等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redox-active reductants)
增毒作用
(Toxication)
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转变为有
毒的或毒性较高的代谢产物的生物转化作用,称为
增毒作用,亦称“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增毒作用实例:
① 乙醇 ② 对硫磷 乙醛,毒性↑ 对氧磷,毒性↑
自由基类型: 1. 不含氧自由基 A.非金属类 如:H,CCI3.,R-S,C6H5N=N.等。 B.金属类 如:Cu+/Cu2+,Fe2+/Fe3+,Ti3+/Ti4+等。 2.含氧自由基 A.无机含氧自由基 如:O2-· ,HO· ,H2O2等。 B.有机含氧自由基 如:LO·,LOO·等
机体内自由基来源: 1. 生物机体内产生的自由基 (1)胞浆中的小分子自氧化; (2)胞浆蛋白氧化酶酶促反应; (3)膜酶催化的反应; (4)过氧化酶体生物合成; (5)线粒体电子传递过程; (6)微粒体电子传递系统。 2.外源毒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如:醌类。
2.自由基 (free radicals)
概念: 自由基是在其外侧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 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自由基的共同特点: 1. 奇数电子在一个轨道里; 2. 顺磁性; 3. 化学反应性极高; 4. 作用半径短; 5. 生物半衰期极短(μs)。
自由基形成途径: 1. 外源化学物接受一个电子
3.新抗原形成
化学毒物可作为新抗原或半抗原,激发免疫应答。
(如硝基氯苯、青霉素等)
第三节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一、细胞应激
二、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三、细胞稳态失常
(钙稳态失常)
一、细胞应激
细胞应激是指应激原诱发细胞内信号转导,激活相关的
转录因子,并促进应激基因的快速表达,合成多种特异性或 非特异性的且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从而对细胞
4.活性氧化还原产物 (redox-active reductants) 概念:在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中形成的具有还原 活性的代谢产物。 例如: 硝酸盐通过肠道细菌还原亚硝酸盐,也可由 亚硝酸酯与谷甘肽反应形成亚硝酸盐,引起高铁 血红蛋白。 Cr(Ⅵ)在维生素C等还原剂或还原酶的作用 下,还原成Cr(Ⅴ)。
pH陷阱-非离子化胺进入溶酶体酸性细胞器内部,胺被质子化, 后者与溶酶体磷脂结合引起“磷脂沉着症”。
4.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与阳离子结合)
吸收系数:
(Absorption coefficient) 吸收系数是指外源化学物进入血液的量与接触量之 比。 不同部位的吸收系数顺序一般是: 静脉注射>经肺吸入>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 注射>皮内注射>经口摄入(胃肠道)>表皮涂抹 (暴露的途径与位点)
③ 苦杏仁
氰化物,毒性↑
1.亲电子剂(带正电荷)
(electrophiles)
概念: 亲电子剂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正 电荷)的分子,它能通过与富含电子原子的亲
核物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的物质。
亲电物种类:
(1)非离子亲电物 ①外源化学物分子中插入氧原子,后者从其 附近原子获得一个电子,使其具有亲电性。 如: 乙醇 → 乙醛 丙烯醇 → 丙烯醛 对硫磷 → 对氧磷(获得氧原子) ②生物转化形成共轭双键,氧原子去电子作 用,双键碳产生电子缺失。 如:
诱导介导内质网应激的因素: ①内质网特异性分子伴侣(如GRP78)减少或缺乏; ②内质网中钙的消耗;
③氧化应激或缺氧应激;
④基因突变影响到基因产物蛋白质分子折叠; ⑤二硫键形成减少等。
(五)遗传毒性应激(genetic toxicity stress) 是指人体细胞启动自身防御网络系统来抵御外来遗传毒 物损伤的应激反应过程。 主要信号转导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S) 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s, ERKs) Jun-氨基末端激酶/ 应激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JNK/SAPK) p38 通路 MAPKS途径有不同的通路,但均可通过特异的MAPK 信号联级放大反应使细胞形成对DNA损伤的应激反应,从而 保证细胞正常分裂和DNA保真复制。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物ADME过程与靶器官 靶分子的反应 细胞调节功能障碍 细胞修复障碍 毒物毒作用的表观遗传机制
第一节 毒物ADME 过程与靶器官 第一节
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器官 增毒与解毒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一)毒物的吸收(吸收系数) (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首过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