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作用机制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第四章 第5版毒作用机制
(一)促进毒物分布的机制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肝窦、肾小管上皮细胞 专一化的膜转运—离子通道 细胞器内的蓄积—溶酶体 、线粒体 可逆性细胞内结合—黑色素
(二)妨碍毒物分布的机制 血浆蛋白结合—使不能透过毛细血管 专一化的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 贮存部位的分布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非靶部位) 从细胞内排出—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化学毒物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过程) 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性 细胞功能失调、损伤 ③ ①


细胞修复功能失调
一、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毒物的吸收:暴露部位(皮肤)—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 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消除:从胃肠道吸收的化 学物—胃肠道粘膜细胞、肝脏、肺—体循环

部分消除
二、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二)解毒作用

排除终毒物或阻止其形成的生物转化过程称为解毒。
1.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 一般而言,无功能基团的化学物如苯、甲 苯 以两相方式解毒。 2.亲核物的解毒 亲核物一般通过在亲核功能基团上的结合反 应来解毒。 3.亲电物的解毒 亲电性毒物解毒的一般是与巯基亲核物谷胱 甘肽结合。
4.自由基的解毒
自由基的类型
在与生物体有关的自由基中,最主要的是氧 中心自由基,这类自由基持续不断地在机体 内产生。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个术语实际上是一个集合名词,不仅包括 氧中心自由基如O2-•,和〃OH,而且也包括 某些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如H2O2、单线态 氧和HClO,甚至还包括过氧化物、氢过氧化 物和内源性脂质及外来化合物的环氧代谢物, 因为它们都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氧功能基 团。
自由基的来源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如: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从还原酶接受一个 电子。
2. 亲核外源化学物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丢失一 个电子,后者可形成含氧自由基
如:氢醌(亲核外源化学物)连续发生两次单电子转移产 生半醌自由基与含氧自由基。
3. 电子向分子转移引起的还原性键均裂
如:四氯化碳从细胞色素P450或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获得一 个电子,还原脱氯,生成CCI3. ;H2O2均裂产生HO· 。
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
羟基 巯基 ε-氨基 胍基 咪唑基等
碱基 核糖 脱氧核糖 磷酸脂
3.去氢反应
如内源性巯基化合物(R-SH)在自由基作用下去氢形
成巯基自由基(R-SH.) 。
4.电子转移
外源化学物使Hb分子中的Fe2+氧化成Fe3+ ,引起高铁血 红蛋白症,如亚硝酸盐。
5.破坏酶促反应
(四)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内质网是细胞蛋白质和脂质合成、加工、折叠和运输的 重要场所,内质网在外来因素刺激下发生应激反应。
特异性分子伴侣:糖调节蛋白78
(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 介导内质网应激的跨膜蛋白(三个): 肌醇需求酶1(inositol-reguiring enzyme1,IRE1) 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 (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 PERK) 激活转录因子6 (the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 ATF6)
一、反应类型
1.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终毒物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以氢键与离子 键等非共价结合方式与内源性分子结合。 被结合的内源性分子有: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第4章 毒作用机制(150915)

11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 (二)妨碍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血浆蛋白结合:与高分子血浆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影响 扩散。
2. 专一化屏障:血脑屏障、血睾屏障、胎盘屏障阻止亲水 性化合物 3. 贮存部位分布:铅取代羟磷灰石中的钙离子沉积在骨骼、 氯代烃蓄积脂肪细胞 4. 与细胞内结合蛋白结合:金属硫蛋白与镉结合 5. 从细胞内排出:mdr编码的P蛋白将化合物泵回细胞间隙
很容易与谷脱甘肽反应而解毒
30
(二)解毒
4. 自由基的解毒 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解除HO〃,预防HO〃毒作用的 最有效办法是阻止其产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31
(二)解毒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硫氧环蛋白,蛇毒 6. 解毒过程失效 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3
阐明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1)解释描述性资料、评估特定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效
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设计危害程度小的药物和工业 化学物,以及开发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杀虫剂等提供 依据; (2)有利于对机体生理和生化过程及人类某些疾病重要 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4
毒物在体内的可能毒性过程
生的防御或适应性反应。 根据引起细胞应激的原因不同以及细胞应激反应的差异: • 热应激(heat stress); •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 缺氧应激(hypoxic stress);
• 内质网应激(endophasmic reticulum stress); • 遗传毒性应激(genotoxic stress)

第四讲 毒作用机制

第四讲 毒作用机制
◎解毒酶失活:某种具有反应活性的毒物使解毒酶失活 ◎某些结合反应可被逆转 ◎解毒过程有时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思考题
1、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靶分子的属性
◎理论上所有内源性化合物都是毒物潜在的靶分子,主要有: ★机体大分子:如核酸特别是DNA和蛋白质 ★膜脂质 ★其他成分
◎并不是所有的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都是有害的。与哪种蛋白结合 具有毒理学意义常常是不确定的
作为靶分子的必需条件
◎合适的反应性:足够高浓度的终产物 ◎合适的空间构型(易接近性):容许终毒物发生结合反应
2、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包括 A.超氧化歧化酶(SOD) B.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 C.过氧化氢酶(CAT) D.以上都是
PART TWO
与靶分子的反应
靶分子 反应的类型 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毒性效应的考虑因素
◎毒性是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所介导的一系列继发性事件。 终毒物与版分子的交互作用触发毒性效应要考虑: ★靶分子的属性 ★终毒物与靶分子之间反应的类别 ★毒物对靶分子的效应 ★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毒性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自由基(free radicals) ◎亲核物(nucleophiles)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亲电子剂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亲电子剂带有部分或全部正电荷 ★容易与亲核物中的富含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常常是外源化学物经CYP450或其他酶氧化成酮、环氧化物、不饱和酮和醛、 醌和酰氯化物等物质

第章毒作用机制

第章毒作用机制
终毒物是最终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 终毒物可以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终毒物常常是母体化合物,也可以是其代谢
产物。也可以是内源性分子。
1.2 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直接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过荷。如过多的糖对 肾功能的影响。
在靶部位直接与靶分子作用,影响组织器官 功能。如河豚毒素阻滞运动神经的钠通道。
的所有成分;单线态氧主要作用于DNA中的鸟嘌呤; 氧自由基可使DNA断裂;过氧化氢只参与DNA损伤过 程。
5 毒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指毒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与机体内重要的 大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膜脂质)以共价键结 合成稳定的复合物-加合物。
共价结合的特点是永久性地不可逆地改变了内源性 分子的结构。从而损伤内源性大分子的功能。
存在下,催化过氧化氢和有机氢过氧化物还原为水 或醇和水,同时将GSH氧化为GSSG; 谷胱甘肽还原酶:在NADPH存在下将GSSG还原为GSH。
4.3 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当体内自由基的产生超过机体抗氧化防御能 力时,即可产生自由基损伤,从而引发疾病 或中毒。
自由基对体内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包括: 4.3.1 脂质过氧化损伤 4.3.2 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4.3.3 DNA的氧化损伤
在靶部位与靶分子作用后产生连锁反应,导 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和结构损伤。如化学毒 物引起癌变等。
2 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2.2 对生物膜上酶活性的影响 2.3 对生物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2.1 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对机体内的生物转运、 信息传递及内环境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毒理学第四章毒作用机制(2)

毒理学第四章毒作用机制(2)

为什么要研究化学物毒作用的机制? (研究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意义)
为更清楚地解释描述毒理学资料、评价特定外 援化学物引起有害效应的概率、制定预防策略、 设计危害程度较小的药物和工业化学物以及开发 对靶生物具有良好选择毒性的杀虫剂提供刘宁依 据; 毒理学作为工具学科,通过对外源化学物机制 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机体基本生理和生化过程 以及人类某些重要疾病病理过程的进一步认识。
(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 接受和供给电子的能力使它们成为自由 基反应的重要催化剂
注:O2 本身是自由基,双原子氧分子有 2 个不同配对电子,所以氧经单电子还原为 O2•(一个不配对电子)和 双电子还原为 H2O2(没有不配对电子),故 H2O2 不是合格的自由基,虽然它能形成 •OH 而成为重要的氧化剂。
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 金属离子由金属硫蛋白形成复合物 4.自由基的解毒(仅举此例子,下页) 5. 蛋白质毒素的解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PO)和过氧化氢酶 (CAT)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解毒作用
解毒过程失效 1.解毒能力耗竭(解毒酶、共底物、抗氧化剂) 2.解毒酶失活 3.某些结合反应被逆转 4.解毒过程产生潜在的有害副产物
的内源性分子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亲电物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 子,它能通过与亲核物中的富电子原子共享电子对而 发生反应。
亲电物的形成 ✓ 通过插入一个氧原子而产生 ✓ 共轭双键形成 ✓ 键异裂 ✓ 金属的氧化还原
表 2 亲电代谢物产生的毒性
亲电子代谢物
源毒物
催化增毒酶
(3)锍离子 表锍离子
(4)金属离子 二价汞离子 二水合二氨基铂离子(Ⅱ)
7,12-DMBA DENA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毒理学课件:毒作用机制
1
圖 醌還原過程涉及氧化還原迴圈
1
吸煙可產生自由基
我國約有3.3億煙民,占我國人口的25%,占世 界吸煙人數的1/3.
目前已鑒定出香煙中含有化學物質近5 000種, 每支香煙煙氣中約含有7×1014個自由基。 煙氣中的自由基被認為是煙氣中的三大殺手 (自由基、亞硝胺和苯並[a]芘)之一。
1
(4) 自由基的危害
1
2) 羥基自由基(•OH)
·OH是活性氧中毒性最強的一種,比高錳酸鉀的氧化性還 強,是氧氣的三電子還原產物,反應性極強,它幾乎可以 和所有細胞成分發生反應,對機體危害極大,但壽命短.
生成羥基自由基的反應(Fenton反應)
Fe 3+ + O2¯• →O2 + Fe 2+ Fe 2+ + H2O2 →Fe 3+ + OH + •OH O2¯• + H2O2 →O2 + OH + •OH
(二)毒物進入體循環前的消除 首過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經胃腸道吸收外源化學物通過門靜脈系統首先達到肝 臟,進行生物轉化後,再進入體循環。
胃腸道黏膜也起一定的消除效應
1
二、從血液迴圈進入靶部位
(一) 促進毒物分佈到靶部位的機制
(1)毛細血管內皮多孔性 肝竇和腎小管周毛細血管
1894年,法國人HJH Fenton發現
(1) (2) (3)
1
(3)自由基的來源
內源性 1)呼吸爆發 2)新陳代謝 即人體 生化反應產生。從大氣 吸進O2,與食物消化後 進入血液裏的葡萄糖進 行化學反應,產生ATP。 正常生化過程中,常有2 % 左右的氧誤入歧途, 變成化學性質極其強烈 的氧自由基。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毒性作用机制课件
5.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
性异常反应。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特点:
▪ 影响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 缩短寿命。
▪ 功能容量降低。 ▪ 外加应激代偿能力降低。 ▪ 某些不利环境影响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 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
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4.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ity): 也称变态反应(a11ergic reaction),
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 疫反应。
特点:1.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 2.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来表示。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效应,又称为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 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反应,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②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 亚临床改变; ④ 临床中毒; ⑤ 甚至死亡。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 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 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 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与制订安全限 值的重要依据
《毒性作用机制》PPT课件
3.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 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阈剂量 (threshold dose)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 (LOAEL,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毒作用机制课件

毒作用机制课件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23
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
许多外源化学物可通过不同途径形成自由基,但其中最 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氧化还原循环。
氧化还原循环:外源化学物通过加入一个电子而还原为不 稳定的中间代谢产物,随后这个电子转移给分子氧而形 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中间产物则再变成原化学物。
(2)主要的活性氧 ①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基本特点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是一种弱的氧化剂,能氧化某些分
子如维生素C和巯基。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强的还 原剂,如还原细胞色素C。 B、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增毒途径
❖一是导致过氧化氢的形成,然后生成羟自由基。 ❖二是产生过氧亚硝基(ONOO-) ,最后生成二氧化氮
脂质等反应,或者严重改变生物学微环境,导致机体结构 和功能改变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2、终毒物的来源: 外源性化学物的原形:如CO,重金属等; 外源性化学物的代谢物,即代谢活化:如正已烷、四氯
化碳的活性代谢产物; 活性氧与活性氮: ① 内源性物质的产物: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肉毒毒素是一种锌依赖的蛋白酶,能水解胆碱能神经元的 神经递质分泌过程中的一种融合蛋白,阻断神经递质乙酰 胆碱的释放,引起瘫痪。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36
三、毒物对靶分子的影响
终毒物与内源性分子反应,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对靶 分子产生影响,引起靶分子的功能失调和结构破坏。
通常由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催化。
2024/6/4
《毒作用机制》PPT课件
24
醌类:醌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发生氧化还原循环的化学 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抗肿瘤的药物。如丝裂霉素、阿霉素、 博莱霉素等均能产生ROS。

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此外,醛类产物也能与蛋白质中Cys的-SH反应,使蛋白质 失去活性。
.
27
丙二醛与蛋白质分子的交联
O
C-H
H2N
链内交联: CH2
+ C-H
H2N
P
O
CH - NH
CH
P
CH = N
O C-H
链间交联: CH2
+ 2 P – NH2 C-H
O
丙二醛
蛋. 白质
CH – NH – P1 CH
CH = N – P2
R1
R2 O
-CO-NH-C-CO-NH- + •
自由基
蛋白A
-CO-NH-C- C-NHH
蛋白B
R1
-CO-NH-C-CO-NH-
R2 O
-CO-NH-C - C -NH•
H
交联物
.
26
对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损害
② 终产物丙二醛(MDA)可与蛋白质分子中的NH2作用导致 多肽链的链内交联或链间交联。
环内过氧化物自由基
. 丙二醛(MDA) + 短链的酮、羧酸或烃2类4
链启动
LH
+ 其他产物
O2,水解或热裂
环内过氧自由基
环化作用
LH
链扩展
LOOL
LOOH
+ L·
链终止
脂质(花生. 四烯酸)过氧化的总过程
25
对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损害
① 脂质过氧化中间产物L·、 LOO·、 LO·可作为引发剂通过抽 氢使蛋白质变成自由基,后者可以引起链式反应,导致蛋白 质聚合,使蛋白质的运动和功能受到限制。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
糖、金属离子、水
.
5
.

毒作用分子机理课件

毒作用分子机理课件
终毒物在靶位点达到某种浓度,并与靶位点结合,导 致靶位点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产生有害生物学 效应的基础。
2024/6/4
《毒作用分子机理》PPT课件
2
靶位点学说
靶位点的位置和结构 –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生物体接触的部位 • 许多污染物对皮肤粘膜和呼吸系统的损伤作用, 多发生在与生物体直接接触的部位; –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 百草枯在肺部代谢活化,诱发活性氧自由基,造 成肺部损伤
2024/6/4
《毒作用分子机理》PPT课件
10
共价结合学说
在生物体内,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与生物大分子 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引起一些列的有害生物效应。
该学说认为,机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 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都可与污染物或其代谢 产物发生不可逆的共价结合。
自然界中存在的自由基消除剂 – 维生素A、E、C、胡萝卜素,食品中的丁化羟基甲 苯、没食子丙酸或乙氧基喹等等
2024/6/4
《毒作用分子机理》PPT课件
27
自由基作用学说
生命体内的自由基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身具有平衡 自由基或者说清除多余自由基的能力。
人类文明活动还在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制造着更多 的自由基 –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汽车尾气和工业生产废气的 增加、还有核爆炸……。 –骤然增加的自由基,早已超过了人以及生命所能正 常保持平衡的标准。
2024/6/4
《毒作用分子机理》PPT课件
32
自由基作用学说
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细胞的90%以上为膜性结构,细胞膜上含有大量多不
2024/6/4
《毒作用分子机理》PPT课件
6
受体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 2+]=1000μM
离子通 道蛋白
Ca2+,Mg2+-ATP酶
蛋白激酶
CaM酶
Ca2+
肌肉收缩蛋白 腺苷酸环化酶
[Ca 2+]=0.1μM
磷酸酯酶
毒作用机制
细胞
19
“细胞钙稳态”的维持
[Ca 2+]=1000μM
钙泵
钙通道
线粒体
Ca2+
[Ca 2+]=0.1μM
Ca2+
蛋白质、核苷酸、酸性磷脂
• 化学毒物对膜电荷性质和密度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细胞的功能。
毒作用机制
17
第三节 毒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一、Ca2+的第二信使作用与细胞钙稳态
神经 → 神经递质 体液 → 激素
→ 质膜受体 → 胞内中间物质介导
→生理效应
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
毒作用机制
18
细胞钙稳态(calcium homeostasis)
毒作用机制
11
(四)生物膜的三大基本功能
能量转换; 物质运送; 信号跨膜转导。
毒作用机制
12
二、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一)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 化学毒物可引起细胞膜成分含量、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 ①CCl4可引起大鼠肝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的下降; • ②SiO2可与人红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使其结构中的α-螺旋减少; • ③有机磷农药可抑制突触小体及红细胞膜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毒作用机制
21
细胞骨架结构:
细胞骨架
细胞质骨架 细胞核骨架 细胞膜骨架 细胞外基质
毒作用机制
微丝、微管、中 间纤维
22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毒作用机制
引自:丁明孝,等《分子细胞生物学》
23
毒作用机制
引自:丁明孝,等《分子细胞生物学》
24
毒作用机制
引自:丁明孝,等《分子细胞生物学》

旋转运动 侧向运动
毒作用机制
7
2 膜脂的相变与流动性
脂 质
相变温度
Tc
凝固态
液晶态
毒作用机制
8
(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学说”
1. 脂质双层是膜的基本结构,膜脂质分 子在不断运动中;生理条件下,呈流 动的液晶态;脂双层结构既是屏障, 也是膜蛋白表现功能的舞台。
毒作用机制
9
(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学说”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从而造成细胞损伤。
毒作用机制
14
氧化磷酸化作用:
++++ + ---- -
当电子流过呼吸链时,质 子通过膜被泵出
Pi+ADP
高[ H+ ]
H+
e-
低[ H+ ]
线粒体
ATP
外膜
线粒体 内膜
ATP酶复合体
膜间腔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
毒作用机制
15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2. 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
毒作用机制
1
目的和要求
①掌握终毒物、氧化损伤的概念,毒物对生 物膜的损害作用,毒物对生物分子的氧化损 伤;毒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②熟悉化学毒物与生物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③了解外源化学物产生损害的途径;生物膜 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自由基的概 念、性质、类型。
毒作用机制
2
• 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现已发现不少化学毒物可以影 响膜的流动性。
• 例如,①重金属离子,如Pb2+可引起膜流动性下降;②SiO2可引 起巨噬细胞的膜脂流动性升高等。
毒作用机制
16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对膜电荷的影响
• 膜表面糖脂、糖蛋白形成膜表面极性基团,组成膜表面电荷(如 -OH、-COOH、 -SO3H,以及His、Arg、Lys、Asp、Glu中的带 电基团)。
2.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膜脂分子之间存 在相互作用,也处于运动之中;部分 膜脂分子对于维持膜蛋白的构象和发 挥功能有直接的影响。
毒作用机制
10
(三)生物膜的“流动镶嵌学说”
3. 膜的脂质、膜蛋白和膜糖在脂双层两 侧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上的糖基总 是暴露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上。这种不 对称性表明了膜功能的复杂性。
毒作用机制
5
第二节 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一、生物膜概述 (一)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膜脂(磷脂、少量的糖脂和胆固醇)
生物膜
蛋白质
糖、金属离子、水
脂质双层是所有生物膜的结构基础,而膜蛋白几乎
负责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毒。作用机制
6
(二)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 1 膜的运动性
旋转运动 侧向运动

转 运
分子的摆动
毒作用机制
内质网
细胞
20
二、毒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及其危害
• 现已发现多种化学毒物可引起细胞内Ca 2+浓度不 可控制地升高,从而导致细胞损伤或死亡。
• 细胞钙稳态紊乱的主要危害:
可抑制线粒体内ATP的合成和使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 可引起微管的解聚,进而损伤细胞的正常形态。 可激活一系列水解酶,导致体内蛋白质、磷脂和核酸等 的水解。
25
钙稳态紊乱的危害—水解损伤:
➢许多膜蛋白是Ca 2+激活的中性蛋白酶或钙蛋白酶的 靶分子。
➢钙蛋白酶介导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水解可引起质 膜大疱形成; Ca 2+对磷脂酶的激活引起膜的破坏; Ca2+-Mg2+ 依赖的核酸内切酶的激活引起染色质的 断裂; Ca 2+浓度升高可封闭拓扑异构酶Ⅱ,使已断裂的 DNA无法重新连接。
第一节 概 述
• 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内容:
• ① 毒物如何进入机体? • ② 怎样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 ③ 怎样表现其有害作用? • ④ 机体对损害作用的反应等。 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评价化学毒物潜在危害的基础。
毒作用机制
3
终毒物:
• 终毒物:是可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蛋白、酶、微纤维蛋白、 DNA及脂质等)相互作用,使机体整体性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 导致毒性损害的物质。
毒作用机制
13
(二)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膜生物物理性质:通透性、流动性、膜电荷和膜 电位等。
1. 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 许多化学毒物可通过与膜蛋白或膜脂相互作用, 改变膜的通透性来发挥毒作用。
• ①DDT可作用于神经轴索膜,改变Na+和K+的通透 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中毒症状。
• ②缬氨霉素可使线粒体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使
• 终毒物形式:母体化合物、母体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或者是毒物生 物转化期间产生的活性氧,也可能是内源性分子。
毒作用机制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源化学物产生损害的途径:
① 最直接途径:化学毒物在机体重要部位出现,而不与靶分子作用。 ② 较为复杂途径:毒物进入机体后,抵达靶部位,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引起损害。 ③ 最复杂途径: a 毒物先分布到靶部位; b 终毒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和域结构的紊乱; c 启动分子、细胞或组织水平的修复机制,当毒物所致紊乱超过修复能力, 修复功能失调,毒作用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