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的关键信息是“北宋...枢密副使...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北京卷,含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修建长城D. 统一度量衡答案:ABCD解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多项措施。

其中包括焚书坑儒以消除思想上的异己,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以及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交流和统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C. 增强了中央集权D. 导致了官僚体系的腐败答案:ABC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可能,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央集权。

至于官僚体系的腐败,并非科举制度本身所导致,而是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不仅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_______的终结。

答案:封建帝制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三、简答题5. 简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在1898年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其目的是振兴中华,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以及改革派内部的分歧,加之光绪皇帝缺乏足够的权力和支持,戊戌变法最终在百日之内被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所镇压,改革宣告失败。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

北京文综试题及答案

北京文综试题及答案

北京文综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北京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但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C. 北京不是中国的首都,只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D. 北京不是中国的首都,也不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答案:B2. 北京的气候类型是:A. 热带雨林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答案:C3. 北京的著名景点中,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 故宫B. 长城C. 颐和园D. 天坛答案:D4. 北京话属于汉语方言中的哪一种?A. 吴语C. 官话D. 闽南语答案:C5. 下列关于北京的现代建筑,说法正确的是:A. 国家大剧院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B. 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只有故宫。

C. 鸟巢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 水立方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

答案:A6. 北京的市花是:A. 牡丹B. 月季C. 菊花D. 荷花答案:B7. 北京的市树是:A. 松树B. 柏树C. 银杏D. 杨柳答案:C8. 北京的市鸟是:B. 鸽子C. 燕子D. 喜鹊答案:B9. 北京的地铁系统是:A. 全球最大的地铁系统。

B. 全球最小的地铁系统。

C. 全球最古老的地铁系统。

D. 全球最年轻的地铁系统。

答案:A10. 北京的传统小吃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豆汁B. 炸酱面C. 煎饼果子D. 麻辣烫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 北京的简称是_________。

答案:京2. 北京的市歌是_________。

答案:《北京欢迎你》3. 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_________平方千米。

答案:164104. 北京市的常住人口约为_________万人。

答案:21545. 北京市的市花是_________。

答案:月季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答案: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山脉,面向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北京卷,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北京卷,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北京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北京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征伐权力,孟子强调“以德行仁者王”,排除A,直选C。

B是老子思想,BD选项都是打酱油的。

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农政全书》是明代作品;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本来就出现在南方,不存在“开始从北方引入”。

【备注】复习一下《高中历史辅助教程》。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排除A。

BC均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无关。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B【解析】材料仅有体现市镇增加,与商人地位升降无关,排除①。

材料不涉及民国政府,排除④。

高考北京卷:《历史》科目2023年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高考北京卷:《历史》科目2023年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④D. ②③
8. 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④D. ②③
3.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7. 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A. 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 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 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 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15.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历史(北京卷)(全解全析)

历史(北京卷)(全解全析)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抢分押题卷(北京卷)全解全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

”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连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

”这可说明()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B.《史记索隐》抄袭了堇鼎铭文C.血缘宗法制度完全确立D.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周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

”说的是分封制,“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连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

”反映的是分封制,因此材料可说明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分封制度,但不能得出是否完善,排解A项;《史记索隐》的部分内容与堇鼎铭文不一样,不能证明抄袭了堇鼎铭文,排解B项;题干体现的分封制,宗法制“完全确立”的表述过于确定,排解C项。

故选D项。

2.考古发觉,在云贵地区的墓葬中,西汉早期铁器数量很少,西汉中期数量增多,东汉时期消灭带有夜郎(当地夷族部落)特色的铁器(如图)。

这说明汉代()铜饼铁剑A.西南地区对中原文化引入与创新B.内地民间冶铁业日益迎合市场需求C.西南各民族间交往沟通交融频繁D.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在云贵逐步盛行【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高三历史 北京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答案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北京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答案  含答案

北京卷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6.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确立于A.中共“二大” B。

南昌起义 C.三湾改编 D。

遵义会议17.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21.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37.(36分)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推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

中国人为教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耗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政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如选择一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12分)(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真理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一场死搏斗——胡锦涛1937年《国共合作宣传》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皇帝?A. 李世民B. 李隆基C. 赵匡胤D. 李治答案:C2. 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发生在哪个朝代?A. 清朝B. 明朝C. 宋朝D. 唐朝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统一度量衡B. 焚书坑儒C. 推广科举制度D. 修建长城答案:C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大陆D. 征服海外国家答案:B5. 以下哪项不是《南京条约》的内容?A.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B.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C. 赔款2100万两白银D. 允许英国在华设立租界答案:D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11年B. 1921年C. 1927年D. 1949年答案:B7.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A. 1919年B. 1921年C. 1937年D. 1945年答案:A8. 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三大改造?A. 土地改革B. 手工业合作化C. 私营工商业改造D. 文化大革命答案:D9.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第一座汽车制造厂是?A. 第一汽车制造厂B. 第二汽车制造厂C. 上海汽车制造厂D. 广州汽车制造厂答案:A10.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A. 深圳B. 珠海C. 厦门D. 天津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清朝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

答案: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包括“以民为本”、“勤政爱民”、“重农抑商”等。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除“海禁”,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12.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挽救了民族危亡,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本试卷共9页,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

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

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

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

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4.右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更有汇集诗词歌赋、诸家小说甚多,难以全录于票上。

海内士子买者,一展而知之。

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5.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

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1946年,冯友兰为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撰文道: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材料意在说明()A: 希腊和罗马文化皆不如中国优秀B: 中西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和借鉴C: 西方的近代化割裂了其文化传统D: 对传统的继承创新利于文明延续【答案】D【解答】从材料可见,冯友兰认为当时的英美等列强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希腊罗马却中断了文明发展,而中华民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使得中华文明得到延续,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对比文明优劣和相互学习借鉴信息,故A、B两项错误。

材料是从民族国家角度来谈传统、创新和文明延续问题,并非笼统谈中西文明,更未表述近代化在传统继承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第2题.下图为出土于东汉的画像砖拓片。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田庄经济下农户的艰苦劳作B: 自然经济下的劳动分工情形C: 传统绘画艺术形式日趋成熟D: 铁器和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答案】B【解答】略第3题.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藏书楼,它们大多由地方官员提倡、当地士绅和富商进行捐资创建,除官府颁发赠送的儒家经典外还收藏小说等商业书籍,一些大型的藏书楼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万卷。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 藏书成为社会主要潮流B: 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C: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扩大【答案】C【解答】A.江南地区出现藏书楼无法说明藏书成为社会主流,故A选项错误;B.由根据材料修建藏书楼是江南地方官员的个人行为且与科举考试并无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C.根据材料藏书楼由江南士绅富商进行捐资、藏书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可以推知其修建是建立在当地工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故C选项正确。

D.材料只是列举了江南的藏书楼并无提到北方状况,无法得出南北经济文化差异扩大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雍正皇帝讲,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

毛泽东主张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材料表明大一统思想()A: 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B: 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C: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齐发展D: 起源于秦朝,极盛于清王朝【答案】A【解答】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五族共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表明大一统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说明大一统思想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故A正确;BC材料未体现,排除;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第2题.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A: 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 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 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 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答案】A【解答】表格显示山西主要是木材等,山东鱼盐等,江南主要是奢饰品,体现出当时区域经济分工明确,故A正确。

表格体现不出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故B错误。

长途贩运发展繁荣是明朝以后,故C错误。

古代小农经济仍是主导,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第3题.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如图)。

其中,晋商、徽商最著名,影响也较为深远。

它们在图中的大概位置是()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商位于山西,①正确;徽商位于安徽,③正确,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②位于河南,④位于山东,ABD选项排除;第4题.据文献记载,刘统勋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有误,乃张目侃侃直陈。

内侍传赐食物,谢恩只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

其端严慎密如此。

下列选项中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A: 刘统勋工作态度严谨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 宫廷规矩森严D: 刘统勋昏聩无能【答案】B【解答】第5题.在《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的签约过程中,清朝方面无一例外放弃使用本国译者的权利,完全听任外国译员占据谈判桌,包揽翻译工作。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1724165305.56764.doc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试卷及解析#1724165305.56764.doc

人教版北京全部地区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清明、重阳、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

这反映了汉代()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 农业经济的发展C: 新儒学体系的形成D: 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答案】D【解答】据题干可知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D项符合题意;题干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排除A;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无突出联系,排除B;题干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排除C。

故选D。

第2题.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

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

这反映了汉朝()A: 开创了郡县制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 实行冶铁官营政策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答案】C【解答】从材料信息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说明汉代实行冶铁官营政策,故C正确。

故选C。

第3题.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A: 商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C: 中国与世界联系在加强D: 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答案】C【解答】从表中的时间和数量可得出,鸦片战争后松江市镇数量迅速增加,联系所学可知,这与上海被迫开放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关,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在加强,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错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答案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答案解析(正式版)(解析版)

2021年北京高考文综历史——正式版〔教师版〕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表达的史学原那么是①秉笔直书②言必有据③论从史出④以小见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唐朝的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应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开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那么散布在城市各处,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其它选项不合题意,应选B。

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阳明心学没有超越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开展,故排除②④;朝鲜学者的说法就说明他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应选C。

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pdf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8分) 本部分共小题,每小题4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A.B.C.D. 13.A. B.C. D.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藩镇割据.A. B.C.D..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B.C. D.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6.17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A. B. C. D.明清之际,欧洲的耶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17.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B. C. D.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历史(北京卷)(参考答案)

历史(北京卷)(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抢分押题卷(北京卷)参考答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9分)【答案】特点:政府主导;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任3点3分)影响: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进展。

对中心: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对民族关系: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沟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

(3点6分)17.(10分)【答案】(1)【说明】主题的表述体现研学特点,可从以下角度提炼主题,选择红色研学资源。

(任选以下一个角度:3分)中国共产党开拓革命新道路:⑤③⑥;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③②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①③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斗:⑩⑨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⑨⑩⑧……(2)【示例】主题“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7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头,拉开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序幕。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国战场成为东方主战场。

1953年,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斗的宏大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18.(12分)【答案】(1)(6分,三个方面比较)示例一:(说明:合理运用表格形式答题;比较项目答出三个即可,且不拘于示例所列项目)(2)【示例】对工业文明的生疏(6分):工业文明是人类历史进展的重要阶段,其本质特征是科技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具体表现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扩展。

工业文明带来社会财宝的快速增加,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但是工业文明在进展中,带来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贫富差距加大等负面影响,也引起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诸多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6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图8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23.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

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

这项措施旨在图9A.恢复银行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C.加强社会保障D.调整劳资关系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6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8分)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8分)4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10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37.(34分)(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示例)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

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

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40.(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

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

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41.(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