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以其《曲论》为研究中心
明代曲学文献刻抄述论
明代曲学文献刻抄述论叶天山【摘要】嘉靖以前,明代曲学文献的传播情形不显;嘉靖时以传抄为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万历以后则转变为刻、抄并行,且以刊刻方式为主导的格局。
这一大致的历史变迁,与曲学研究的成绩与规模、散曲戏曲创作的历史发展情形以及出版业的兴衰均相关联。
明代曲学文献在本朝以应用于文艺实践为其主导取向,入清之后则渐次转变为以学术研究为其主要目的。
明清以来明代曲学文献的流通地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这是当时江南尤其是吴越作为曲文化中心的一种具体体现。
%There’s no obvious spread notes about Song Theory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 before Jiajing. Copy was the main spread method in that times, while became publication as its main mode form Wanli. This general historical change was associat-ed with drama research achievements, development of song writ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Ming Dynasty, practice of literature & art was the orientation for Song Theory Books. Then object w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research in Qing Dynasty. Since M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song culture center of Wu-Yue, Jiangnan was fo-cused on the spread of Song Theory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7页(P65-71)【关键词】曲学;刻印;传抄【作者】叶天山【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2在交叉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看到:结合传播学的理路展开明代曲学文献本位研究的成果甚少。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
何良俊的戏曲思想简述及其评价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邱先杰【论文摘要】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的题书房名为“四友斋”的何俊良是明代重要的戏曲思想家,其主要戏曲思想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
他的戏曲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戏曲语言的本色美;戏曲语言的声律美,他的戏曲主张引起了戏曲界广泛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在明朝文化中的影响以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最后,对他的戏曲思想做一个简要评价。
【关键字】何良俊本色美声律美争论发展评价(一)何良俊对戏曲研究何良俊,字元朗,嘉靖年间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南方文人。
他本人也爱好戏曲,家蓄戏班,曲皆手自校定,曾聘著名曲师顿仁,研讨音律。
其主张的戏曲思想主要载于《四友斋丛说》第37卷,共三十条,提出了“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1】1的著名本色理论和“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2】的声律思想。
他是一个积极研究戏曲并进行戏曲创作的戏曲思想家。
(二)他的主要戏曲思想主张(1)戏曲语言的本色美他的“本色美”主张见于“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
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即是在戏曲创作的过程中,语言要具有本色之美、要通俗化、浅近、质朴、情真语切、蕴藉有趣。
因此,何良俊从本色论的视角出发,对《西厢》、《琵琶》以及《拜月》三部作品的优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他认为:《拜月》的艺术成就高于《西厢》和《琵琶》,原因在于《西厢》充满了“脂粉之气”,而《琵琶》买弄学问;相反,《拜月》的语言具有本色之美,质朴浅近。
云:“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
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
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
他如《走雨》、《错认》、《上路》、驿馆中相遇数折,彼此问答,皆不许宾白,而叙说情事,婉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
【3】何良俊把“本色”作为戏曲的重要审美标准,而《拜月》具有的本色美是另外两者所不具备的,所以才会做出上述的评价。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说白、科介、穿关1【单选题】最早关于元代杂剧的书是()。
A、《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B、《元刊杂剧三十种》C、《琵琶记》D、《娇红记》我的答案:B2【单选题】著名戏曲选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是()代著名藏书家赵琦美编著。
A、唐B、宋C、元D、明我的答案:D3【单选题】以下张爱玲的哪一部小说被改编为戏曲?()A、《金锁记》B、《半生缘》C、《倾城之恋》D、《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的答案:A4【多选题】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有()。
A、定位明确B、融入了当代时尚元素C、把握时机D、本身知名度我的答案:ABD王安祈《金锁记》与白先勇《牡丹亭》1【单选题】中国戏曲基本构成元素不包括()。
A、扮演B、音乐C、舞蹈D、剧本我的答案:D2【单选题】优伶有三种类型,即倡优、俳优和伶优,其中的俳优主要负责()。
A、吹打乐器B、专管歌舞C、从事笑谑D、专管跳舞我的答案:C3【多选题】“汉代百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至汉代的一个大环境,其中的“戏”包括()。
A、杂技B、戏剧C、各种技艺D、游戏我的答案:ACD4【判断题】扮演是戏剧的一个基本元素,是戏剧的本质之一。
()我的答案:√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1【单选题】变脸是()中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能。
A、昆剧B、京剧C、川剧D、越剧我的答案:C2【判断题】杂技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我的答案:√中国古典戏曲——以歌舞演故事1【单选题】宋代话本中的“入话”与宋杂剧的哪一个组成部分意义相近?()A、艳段B、正杂剧C、话剧D、表演我的答案:A2【单选题】下列属于宋杂剧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A、开场和结尾B、艳段和正杂剧C、三言二拍和正杂剧D、艳段和末剧我的答案:B3【单选题】王实甫的作品有()。
A、《西厢记弹词》B、《西厢记诸宫调》C、《西厢记》D、《弦索西厢》我的答案:C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谁写作了《东京梦华录》这本书?()A、孟元老B、崔令钦C、白朴D、周密5【单选题】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勾栏瓦舍”?()A、元代B、明代C、宋代D、唐代我的答案:C6【判断题】戏剧不依赖物质。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
中国戏曲史复习资料(考研)《中国戏曲史教程》复习题归类整理第一类填空题1.西汉角抵戏的代表作是《东海黄公》。
2.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主要有《代面》(兰陵王)、《踏摇娘》和《拨头》。
4.唐代参军戏的两个主要角色是参军和苍鹘。
5.北宋时期,“变文”被“鼓子词”所继承,用以说唱长篇故事。
6.说唱艺术完全成熟的代表作是金代出现的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记》。
7.构成戏曲的主要来源是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戏。
8.瓦舍是一个集多种技艺、供艺人卖艺、观众观看的场所。
9.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歌舞、多种表演技艺,并将其进一步综合形成的。
10.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
11.金院本与宋杂剧的不同点在于金院本中用大曲歌唱的节目很少;在属于艳段的节目形式上更加丰富;还存在着一类称为“院幺”的特有节目。
12.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南曲、戏文。
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又名永嘉)地区,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13.宋元南戏是指北宋末叶至明初时期在中国南方流行的戏曲艺术。
14.现存南戏中,基本保持戏文的原有面貌或经后人修改过的主要作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杀狗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记》等十几种剧。
15.宋元南戏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内容的作品中包含的两种主题是1.以歌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2.描写婚变、以谴责男子发迹变泰负心的。
16.早期南戏不少剧目关于结局的处理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给负心汉严厉的惩罚如《赵贞女蔡二郎》、《王魁》和《负心汉陈叔文》;一类是负心丈夫同受害妻子言归于好如《张协状元》。
17.《张协状元》的主要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能够综合运用曲文、念白、科介,充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戏剧的冲突。
18.宋杂剧一般是“一场两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历史印记——明代教坊司乐官乐工事迹考
《明史·志第三十七·乐一》
(卷六十一),中华书局,1974,第 1509 页。
12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年 第 2 期
·文化视域·
关于武宗恩赐臧贤官服之事,明代沈德符讲
行”字样的明刻本《盛世新声》一经公布于众,立即
得比较清楚,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伶人
《黄莺记》
《尝胆记》
《和戎记》
《风月记》
《红叶记》
赘述。
《复仇记》
《金印记》
《卖铁记》
《西厢记》
《兴刘记》
《琵琶记》
《征蛮记》
《结义记》
《寒衣记》
《风情记》
《织绢记》
《救母记》
《三国记》
《征辽记》
《鲤鱼记》
《 破 窑 记》
《箱 环 记》
《阴 德 记》
《绣 襦 记》
《升
平 记760046)、
南 通 大 学 人文社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明代礼乐制度研究”、2021 年度江苏高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目“中国古代儒家乐教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
(项目编号:2021SJA1605)研究成果。
①〔明〕皇甫录:
《皇明纪略》,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1984,第 85 册,第 254 页。
达到思想前瞻与艺术美感高度统一。
正德间教坊奉銮臧贤者,承武宗异宠,扈
(二)程万里与《大明春》
从行幸……令伺上举动。
“ 良之”,贤字
《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
也,逆藩之巧,乐工之横,至此极矣。
②
在这些士大夫看来,男子冠“字”,彰显美称。
经世、经术与理学
经世、经术与理学作者:刘辰来源:《荆楚学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在历史研究中,如欲了解古人生平学术,常常需要阅读大量的传记文本。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文本多是后人依据存世史料、历史记忆建构而成。
因此,文本所呈现的其实是对传主的一种“想象”与“叙述”,与历史事实往往有所出入。
后来学者对此不加辨别,全盘接受,从而形成误解。
以明代学者何良俊为例,现存传记史料无不将其视为“文苑”人物,强调其诗文、词曲成就,这也使得何良俊成为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对象,学术思想史上却无人问津。
通过阅读其文集著述可知,何良俊推崇注疏,其经学思想与清代汉学家极为相似;同时秉持“经术所以经世务”的理念,究心经世之学;此外他还是阳明心学的信仰者。
由此可知,在“典范历史”的建构之外,何良俊还有其他不为人熟知的学术面相。
这也提醒我们,不可轻易相信传记文本的叙述,而应以传主本人的文集与著作为主,通读以观其学术本相。
关键词:明代;传记文本;历史建构;何良俊;经学;经世;理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4-0033-07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明代屡屡被视为“积衰时代”[1]274-294,如《明史》所说:“要之,有明诸儒……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年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
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2]7221,即指出明代士人普遍从事科举时文,从而导致经学、理学呈现衰微的情形。
这种论调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多次出现。
由此,使得后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强化明代士人空疏不学的印象。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对明代学术思想史的负面评价是否属实?以经学为例,查阅《千顷堂书目》(1)可知,明代经学著作多达数千种,不可谓之少;就质量而言,其中也不乏传世之作(2)。
理学方面,《明史》认为“性理袭宋、元之糟粕”,但曾经编纂《明儒学案》以反映明代理学的黄宗羲却指出,“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3]1,两种评价迥然不同。
跨考专业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纲要-第五章
跨考教育专业课全力助你备考2011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认为,我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北朝北齐时的歌舞戏的出现。
2、元末明初的高明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有助风化,要能动人、乐人。
3、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是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著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
4、明确提出戏曲应当反映社会人生这一现实主义理论的是卓人月。
5、明清戏曲理论关于创作方法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形象思维、典型化和虚实关系三个问题。
6、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戏曲结构的是李渔,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首章即提出:结构第一。
7、关于戏曲结构,王骥德提出“大间架”、“大主脑”;李渔提出“立主脑”、“密针线”;金圣叹提出“狮子滚球法”。
8、明清剧作的曲词,大要分为本色与文采两大类型。
9、明清时期特别强调戏曲音律的是吴江派代表作家沈璟,最有系统、影响很大的曲论专著是王骥德的《曲律》。
10、沈璟增订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被吴江派奉为作剧指南。
11、明代潘之恒认为演员要从才、慧、致三个方面加强修养。
12、明清曲论家研究唱法的著作,首推魏良辅的《曲律》。
他以“海盐腔”为基础,参考北曲唱法,把昆山地方调改进为昆曲声腔。
13、《梨园原》是明清时期仅见的一部重点论述表演技巧的专著。
14、吕天成的《曲品》引用孙月峰的意见,在戏曲批评鉴赏方面提出了“十要”的标准。
15、王骥德在戏曲批评鉴赏的方法上提出“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的著名观点。
16、徐渭专论南戏的著作名《南词叙录》,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17、专论地方戏的著作有焦循的《花部农谭》和李调元的《剧话》。
18、现存最早的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和剧作品评集是吕天成的《曲品》。
19、收集品评传奇名目最多的是《远山堂曲品》。
20、现存唯一的著录和品评明人杂剧的专书是祁彪佳的《远山堂剧品》。
21、李渔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曾定居南京,建芥子园书铺。
何良俊生平几个重要节点考辨
(0 c 如
Ar, , nvri, hnhi2 04 , hn hi t J l U i sy S ag a 0 4 4 S ag a) ss 咖 e t
Ab t a t Asaf mo sa ce t i e e o e at e rs a d a c n o s e ro a t g a d c l g a h , e p e td y k o l t sr c : a u n i n n s p r o t Ch h i o n is u f i i al r p y p o l a n w i l n pnn n i o te
何 良俊 。 登之 , 字 又字 元 朗 , 号柘 湖 , 江华 亭 松
年 ) 卒 于万 历元 年 ( 元 17 , 公 5 3年 ) 三 是 生卒 年不 ;
人 . 生主 要生 活 在嘉 靖 、 一 隆庆 时期 。嘉 靖 三 十一
年“ 因宰 相 怜其 才 ” …( ) . 嗍 以岁 贡 生身 份 特 授南 京 翰 林 院孔 目。致 仕后 。 居南 京 、 州 , 寓 苏 隆庆 三年归
ao t i g nd et c f e idifr t no i1e I d io .o f whc a eo nl o c s n r b u HeLa j u l ko t l omao nhs i .nadt n smele ihh s c mef a cn l i sa nu oa dae n i f i i b i uo e
征 明后
最多 , 庄汉 新 等 主编 的《 国古 今名 人 大辞 典 》 如 中 、
上 述介 绍 也许 是 今 天大 多 数 学者 对何 良俊生 平 的全 部 了解 。 一看 , 目了然 、 晰全 备 。 乍 一 清 然实
关于明代何良俊《曲论》研究综述
关于明代何良俊《曲论》研究综述作者:王明玉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3期摘要:明代何良俊《曲论》是其关于戏曲观点的合集,文字简短,篇幅精小。
书中探讨了“本色论”“声律论”的声辞理论,判定了作家、作品的优劣,这些都为后世的曲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之前,学界对何良俊《曲论》的研究尚少,随着学者们不断地深入探索戏曲理论,对何良俊本人以及他的曲学理论著作《四友斋丛说》都进行了细致地评析,整理与分析关于探究何良俊《曲论》的代表性论著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何良俊《曲论》本色论声律论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58-02何良俊功名并不济,其作品相较同期的明代大家也不够出众,因此,刚开始学界曲学理论的探究并没有以其为重心。
新世纪之后出现了许多对何良俊及其作品的评述与分析,所以,对部分典型的关于何良俊《曲论》的论著进行剖析就显得颇为重要。
刘孔伏《何良俊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考》(1988)讲明了《四友斋丛说》是何良俊在六十四岁时撰成,共三十卷。
在何良俊归故里华亭后,又修补了八卷,总计三十八卷。
何良俊的《曲论》收录于《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书中《曲论提要》说明了《曲论》改名的由来,何良俊所著的《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就是关于何良俊曲学言论的合集。
一、《曲論》中的“本色论”“本色”一词出自《晋书·天文志》①,原是形容天象与星色,后为了能够丰富文学批评的界定,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②中将“本色”一词引入。
“本色”在文学领域的不停转变,成为了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
何良俊《曲论》中的“本色论”是指“填词须用本色语”。
③王汉民《“本色论”在明代的两次论争》(1997)较详细地论述了明代曲学大家关于“本色论”的观点,并多次提到了何良俊的《曲论》。
一是《曲论》在评论王实甫《西厢记》与高则成《琵琶记》的过程中提出了“本色论”;二是何良俊《曲论》发展了徐渭的曲学观点,对后期沈璟的曲学理论影响颇深;三是王世贞《曲藻》针对何良俊《曲论》展开,王世贞认为“放逸宏丽”④也可本色,并反对何良俊对于《琵琶记》的评价,对郑德辉的词持中肯态度;四是王骥德《曲律》综合了前人“本色论”观点,在吸收何良俊与王世贞的理论同时,他更偏向于王世贞的观点,推崇《西厢记》,认为《拜月亭》只能是“能品”。
何良俊的戏曲观探源
第10卷第3期2017年6月户*取A辞术#根Journal of G 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 o l.lO N o.3J u n e, 2017何良俊的戏曲薄腺源张正博周永忠(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何良俊的戏曲观是庞杂而富有创新意味的,在戏曲史论上,他沿袭了雅正的“声与政通”的观点;在戏曲语言论上,他提出两个判断标准:“本色和当行”、“俊语”;在音律论上他发扬元人周德清的以中原音为正声的观点,并且认同杨慎关于音韵的见解。
笔者发现,他的戏曲观虽包含有浓厚的“雅正”气息,但又能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其中蕴含有清晰的脉络,理清这些脉络,将 对于我们研究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的戏曲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戏曲观;本色当行;俊语中图分类号:1207.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83 (2017) 02-0113-05明嘉靖年间是古典戏曲创作的转折时期,也是戏曲理论的深化和分化时期,现今通行的戏曲理论认为,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戏 曲理论进入繁荣时期,而嘉靖年间则是戏曲理论走向繁荣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何良俊(1506-1572),字元朗,号柘湖,他的戏曲论述,主要集中在其作品《四友斋丛说》的第三十七卷词曲部分,此卷被后人单独辑录出来,取名《曲论》,它虽然是一部明人笔记,内容芜杂不系统,然而却也不乏独特和精警的议论,其中何良俊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命题,即“宁声叶而词不工”和“《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从而推郑光祖的《拜月亭》为最佳,这一论断开启了之后万历直到清代前期关于声韵和语辞的地位论争和《西厢》、《拜月》、《琵琶》的 优劣论争,推动了戏曲理论研宄的进一步深化。
笔者认为,研宄何良俊的戏曲观来源,是理清明代戏曲理论发展脉络的一把钥匙。
何良俊的戏曲观,一方面带有明代以来传统观点的深刻痕迹,另一方面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对某些传统观点发起挑战,何良俊并不是一个有系统理论的戏曲理论家,然而他在明代戏曲评论家中思想比较灵活,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并创新,他的戏曲观代表了明代嘉靖年间戏曲理论对于前代戏曲理论的接受状况,也启发了万历年间戏曲理论在继承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醉思乡王粲登楼》原文及鉴赏
《醉思乡王粲登楼》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醉思乡王粲登楼》原文及鉴赏【导语】:【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阑干,阑干在天外倚。
[新版]何良俊戏曲审美论
2010年/第3期(总第322期)●戏剧文学在中国古代戏剧批评史上,何良俊算不上大家,他的曲论观点主要集中于《四友斋丛说·曲论》之中,其篇幅和所涉及问题虽较为有限,但其中所体现的重“本色”的戏曲审美理论却引人注目,有些论断甚至在其后的戏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对晚明戏曲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综合考察,何良俊的“本色论”曲学思想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色美、音律的和谐性和曲辞的叙事性三个方面。
一、“简淡可喜”、“蕴籍有趣”———语言的本色美明代的曲家们非常擅长从传统的诗学中汲取养料,这对戏曲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本色”一词就是从诗学领域中挪用而来。
“本色”较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本义指植物固有的颜色。
宋人在文学批评中开始较多地使用“本色”一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中用“本色”指文体所固有的审美特征。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更将“本色”一词与“当行”配合使用,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这里所说的“当行”与“本色”,指的就是“诗道”,即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把握诗这种文学艺术样式所固有的审美特质。
何良俊提出戏曲创作也要运用“本色语”,要“当行”,并以此对一些经典作品作出优劣评判。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西厢》、《琵琶》二剧地位的置疑和《拜月》、《琵琶》的优劣论上。
他说:“《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
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1]P6《西厢记》和《琵琶记》在明初分别被视为北杂剧和南戏的高峰,时人“无敢置左右袒”[2],何良俊却首次将这两部代表作相提并论,并直揭两剧之短,他所持论的理由就是《西厢》、《琵琶》二剧缺乏“本色语”。
另外,何氏还说:“《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余谓其高出于《琵琶记》远甚。
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当行。
”[1]P12认为《拜月亭》是“当行”之作,故将之抬高到《琵琶记》之上。
27何良俊
27何良俊何良俊的诗学观念和曲学观念比较何良俊(1506~1573),明代诗文家、学者。
字元朗,号柘湖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
嘉靖中以岁贡如国学,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仕途失意,遂隐居著述。
著有《何翰林集》,另著有笔记《四友斋丛说》《何氏语林》《世说新语补》《柘湖集》《书画铭心录》等。
《四友斋丛话》共三十八卷,包括经、史、子、释道、文、诗、书、画、求志、崇训、正俗、考文、词曲、续史等。
初刻自序云:“四友云者,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与何子而四也。
”此书涉猎浩繁,所记广博,于明代史事记述尤为详切。
其中何良俊的戏曲理论见第三十七卷,共30条,后人辑为《何元朗论曲》。
与徐渭、李渔等人相比,何良俊的曲论篇幅和涉及的问题都较为有限,缺乏系统性,仅仅是文艺随笔。
但其曲论中所体现的戏曲理论主张却引人注目,有不少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何良俊的曲学理论最主要的便是“本色论”曲学思想,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色美、音律的和谐美以及曲辞的叙事性三个方面。
1、“填词需用本色语,方是作家”——语言的本色美元明一来,戏曲创作流派林立,但总体说来,不外乎“本色”和“文采”两家。
何良俊曾说:盖《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
盖词需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这里,他便明确地提出了对本色语的赞同。
在何氏看来,《西厢记》《琵琶亭》都是涂脂抹粉,扭捏作态,不是“本色”作品。
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
近代人杂剧以王实甫之《西厢记》,戏文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大不然。
夫语关闺阁,已是秾艳,须得以冷言剩句出之,杂以讪笑,方才有趣;若既着相,辞复浓艳,则岂画家所谓‘浓盐赤酱’者乎?画家以重设色为‘浓盐赤酱’,若女子施朱傅粉,刻画太过,岂如靓装素服,天然妙丽者之为胜耶!由此可知,何良俊把西厢看成是浓妆艳抹的艳俗美人,而他欣赏的是“靓装素服,天然妙丽者。
”这个“天然妙丽者”,显然是郑光祖一类。
吕天成的戏曲论著《曲品》
吕天成的戏曲论著《曲品》晚明时期,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吴江派与临川派两大流派。
吴江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
戏剧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
该流派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廷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
浙江在戏剧批评上有卓越贡献的吴江派理论家是吕天成。
吕天成(1580-1618年),中国明代戏曲家,戏曲评论家。
浙江余姚人,名文,字勤之,号束棘津、郁蓝生。
诸生。
善词曲,兼工古文辞。
后因功名蹉跎,心境颓灰,崇信仙佛,“淡然入道”,年未四十而卒。
著有传奇《神镜记》等十六种,合称《烟鬟阁传奇》,皆佚;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
另有戏曲论著《曲品》,品评元末至当时传奇散曲作家120人、作品230种,其中192种首次著录,保存不少明代戏曲资料。
《曲品》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戏曲史料;在品曲的标准方面,很有自已的见地;对创作主张和风格流派不同的作家与作品,能尽量不带门户之见;《曲品》对有争议的“当行”与“本色”论,作出了比较科学诠释。
吕天成的《曲品》是明代著名的曲学著作之一,与王骥德的(约1557一1623)《曲律》并称明代戏曲理论著作;。
初稿成于万历三十年(1602),万历三十八年、四十一年曾两次增削更定。
《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
《长恨歌》古诗阅读及翻译【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要做连理并生的枝条。
纵然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恨却永无消尽的那一朝!【题解1】诗篇名。
唐白居易作。
写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悲剧故事。
从杨玉环生前专宠后宫,写到缢死马嵬坡后玄宗相思之苦。
前半部对玄宗荒淫误国有所揭露,但仍以同情态度美化李、杨艳史为真挚爱情。
主题思想比较复杂,近人评价不一。
诗为七言古体,共一百二十句。
语言优美,想像丰富,写景、抒情、叙事融合无间,艺术成就甚高,为古代著名的叙事长诗。
后为《梧桐雨》、《长生殿》等戏曲所取材。
【题解2】诗篇名。
唐白居易作。
见《白氏长庆集》。
元和元年(806)冬,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话及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事,有感而作。
诗的前半写杨贵妃之妖媚恃宠及李隆基之淫逸误国,后半写李杨之生离死别及李之寂寞相思。
作品将写实与想像糅合起来,虽为叙事诗,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诗歌语言优美和谐,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于两人相思之描写,尤为缠绵悱恻,哀怨动人。
吴北江称其“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不为过誉。
关于此诗之主题,或以为旨在讽谕,所谓“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唐陈鸿《长恨歌传》);或以为旨在歌颂李杨爱情。
现一般皆主张双重主题说,以为作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多于讽刺。
此诗在作者生前已广为流传,作者本人也被誉为“长恨歌主”(白居易《与元九书》)。
此诗不仅是作者的压卷之作,且与其《琵琶行》被后人并称为“古今长歌第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后代著名戏曲若元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等皆取材于此。
【题解3】唐代七言歌行。
白居易作。
编入《白居易集》“感伤”诗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集成》 时, 又将《 何元朗徐 阳初曲论》 一分为二 , 并各 以《 曲论》 一卷刊行 。何 良俊《 曲论 》 见解 独
到, 特色鲜明 , 因而 , 无 论 是 在 明代 戏 曲学 史 抑 或 中国戏 曲批评 史 上都有 重 要地位 。
一
柘湖 , 松江华 亭 ( 今 上海 松江 ) 人, 著有 《 何翰林 集》 、 《 何氏语林》 、 《 四友斋丛说》 等, 并 曾参 与评 点南宋何士信所编 《 草 堂诗馀 》 。其戏 曲学 理论 著作 《 曲论》 一卷, 即载 于 《 四友斋 丛 说》 之 中。 《 四友斋丛说》 初刻于明穆宗隆庆三年( 1 5 6 9 ) , 凡
戏 曲学 理 论 的成 就 , 是 确 属 非 同一 般 的。而 何 良
《 词 曲》 , 是何 良俊戏曲学理论的重要部分。1 9 1 2 年, 邓实编纂《 古学汇刊》 二集时, 首次将《 四友斋 丛说》 中的“ 词曲” 部分抽 出, 与徐复祚《 三家村老
委谈》 中的“ 论 曲” 各段 合 为 一 集 , 题名 为 《 何元 朗
王 辉斌
( 湖北 文理 学院 , 湖北 襄 阳 4 4 1 0 5 3 )
摘要 : 何 良俊 的《 曲论 》 是 明代 1 7种 “ 戏 曲论 著 ” 之一, 其 中所 蕴舍 的戏 曲 学理论 主 要表 现 在 三 个方 面 : 一 是 注重戏 曲 文辞 的“ 本 色说 ” ; 二 为提倡 “ 情 意独 至 ” 的“ 情 辞说 ” ; 三 即追 求 艺术 精 细度 的“ 声律 论 ” 。 关键词:何 良俊 ; 《 曲论 》 ; 本 色说 ; 情辞 说 ; 声律 论
中图分类号 :I 2 3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 6 7 4 _ 7 0 8 9 ( 2 0 1 3 ) 0 3 - 0 1 4 2 - 0 7
被时人 称为 “ 文 章 足 俱 名 世 ”的 何 良 俊
( 1 5 0 6 —1 5 7 3 ) , 是 明代 中 后 期 一位 著 名 的 文学 家
学文献 学 、 佛 教 文 学研 究。
1 42
王 辉 斌 :论 何 良俊 的戏 曲 学 理 论
个方 面 , 一 为 诗 学①, 一 为戏 曲, 而 二 者 又 多 所 关
音谱 》 “ 乐府群 英妊 氏”亦载此 人 。余 谓 其 高
联。何 良俊 的《 曲论》 一卷 , 与同时代 的朱权《 太 和正音谱》 、 李开先《 词谑》 、 王骥德《 曲律》 等人 的
出《 琵琶记》 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 高, 然终
是 当行 。其“ 拜新 月” 二折 , 乃 檗括 关 汉 卿杂
戏曲论著相 比, 虽然较为逊 色, 但其 于《 曲论》 中
所 提 出的一 系 列 戏 曲理 论 主 张不 仅 新 人 耳 目 , 而 且 还 在其后 的戏 曲批评 中引发 了研 究 者 们 的诸 多 争论 , 极 大程 度 地 活 跃 了当 时 戏 曲学 理论 的 学 术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阅 江 学 刊
Y u e j i a n g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No .3
J u n .2 0 1 3
・
语 言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
论 何 良俊 的戏 曲学 理 论
— —
以其 《 曲论》 为研 究 中心
时 的一 些经 典性 戏 曲作 品进行 了品评 : 近 代人 杂剧 以 王 实 甫之 《 西厢 记 》 , 戏 文
放 燕 双飞 ” , 《 走 雨》内“ 绣 鞋 儿 不得 帮底 , 一
步步提 , 百 忙 里 退 了根 ” , 正 词 家所 谓 “ 本 色
语 ’ ’ o [ 4 1
三 十八 卷 , 后 又续 撰 作 八 卷 , 合 为 三 十八 卷 , 并 重 刻 于 明神宗 万历七 年 ( 1 5 7 9 ) 。其 中第 三十七 卷 为
、
注重 戏 曲文辞 的“ 本色 说”
明代是 一 个 杂 剧 与 南 戏 相 当繁 荣 发 达 的 时
代 。 明代戏 曲学 理论成 就卓 著 , 仅据 《 中 国古典 戏 曲论著 集成 》 一 书 即可窥其 一斑 。是 书 凡 十集 , 共 收 由唐 而 清 的戏 曲论 著 4 8种 ( 含附 录 1 种) , 其 中 属 于 明代 的 即有 1 7种 之 多 , 此则表 明, 朱 明一 代
徐阳初 曲论》 , 交 由当时的上海 国粹学报社 印行 。
1 9 5 9年 , 中国 戏 剧 出 版 社 出版 《中 国古 典 戏 曲 论
与戏曲学理论 家。徐 ■《 徐 氏笔 精》 卷七在评论
“ 国朝 ” 之“ 长才 者 ” 时, 将 何 良俊 与文 征 明等 人并 举, 认为 : “ 国朝科 目限人 , 长才 者 或 悭 一 第 , 如 文 征明、 王宠 、 文彭、 文嘉、 何 良俊 、 田艺 衡 、 欧大任 , 文章 俱足 名世 , 独靳 一 举 。 ” … 何 良俊 , 字元 朗, 号
剧语。他如《 走雨》 、 《 错认》 、 《 上路》 、 馆驿中
相 逢数 折 , 彼 此 问答 , 皆不须宾白, 而叙 说 情
事, 宛转详尽 , 全不费词, 或谓妙绝。《 拜月亭
・
赏春 》 [ 惜 奴娇 ] 如“ 香 闺掩 珠 帘镇 垂 , 不 肯
气氛 。《 曲论》 之于戏曲( 杂剧与南戏 , 下同) 学理 论 所 表现 出 的最大 特点 之一 , 就是 首次 提 出 了“ 本 色说” 这一戏曲学命题 , 并 以此为据 , 对 流行 于当
收 稿 日期 :2 01 3—0 2—1 0
俊 的《 曲论 》 , 即为其 中较 为重 要 的一种 。
《 曲论》 是何 良俊文学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现 有资 料 言 , 何 良俊 的 文 学理 论 主要 表 现在 两
作者简介:王辉斌 , 男, 湖北天门人 ,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