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戏剧史专业论文

合集下载

写一篇关于戏剧的论文1500字自选角度

写一篇关于戏剧的论文1500字自选角度

写一篇关于戏剧的论文1500字自选角度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

戏剧起源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

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

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

”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

”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

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

(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

《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

”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

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

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

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郑早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

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

戏剧论文6000字中国戏剧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根底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戏剧论文6000字。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

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管,至少是在艺术领域,它确实存在着而且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与开展产生着现实的影响。

而在戏剧领域,尤其是外乡戏剧领域,混乱的程度显然要甚于相关的其它领域。

混乱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戏剧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戏剧界普遍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的迷茫气氛,觉得无所适从;诸多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依然在对中国戏剧的生存与开展起着负面作用。

我们不能想象中国所有戏剧创作与演出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因此,戏剧表现样式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并存与互相竞争是应该提倡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戏剧界目前存在的观念混乱驳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因为多元的语境基于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互动,只有人们基于理性坚持自己的风格与观念,并且允许不同艺术风格与观念平等地互相竞争,才能出现真正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戏剧环境。

然而,目前戏剧界理论与观念的混乱,却缘于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无视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诸多文化领域都意识到了在思想理论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开展了这项工作,在戏剧界这项工作开展得却很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尚未真正开展过,致使与文革相关的诸多戏剧理论与观念,仍然在戏剧界不可思议地处于主流位置。

这样一种独断和排它的戏剧艺术观念占据着理论高地,戏剧界当然很难出现真正多元的繁荣局面,所以,目前的驳杂并不是经过认真反思的、建立在历史理性根底上的多元,只是由于理论的软弱、放纵或者是惰怠,由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精神的缺失,才使得历史以惯性的形式在不正常地延续。

现在的中国戏剧界,与文革时代当然有了质的区别。

由于文革给社会造成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创伤过于触目惊心,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对于文革中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在全社会形成了程度较高的共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戏曲论文_精品文档

戏曲论文_精品文档

戏曲论文★戏剧戏曲论文摘要范文戏剧戏曲论文摘要写在本文的论述创作过程中,采取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比对发、归纳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文章在内容表述与观点论述方面可能还有欠妥之处,望老师多给予指正.在系统论的视野中,歌剧是由贯穿其始终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且起主导作用的音乐来揭示的、在舞台上进行、并包含语言的一系列戏剧情节所构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中占据支配或统治地位是对音乐“质”的说明,音乐贯穿歌剧始终是对音乐“量”的说明,音乐在整部歌剧中起主导作用是对音乐“功能”的说明.歌剧与戏剧、戏曲、音乐剧在历史起源和发展、结构、音乐功能、舞台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区别.",戏剧戏曲学",是逻辑混乱、概念含糊、难以认知的学科界定.产生这种逻辑混乱的深层原因,当在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袭了",五四",时期",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之类观点,而把戏曲视为不合乎世界戏剧学理、尚未能成为戏剧大家庭中合格一员的",假戏",,所以只能把对它的研究列为",另类",.",戏剧戏曲学",这样的学科界定既损害了真正的",戏剧学",的研究,又把戏曲学等其它戏剧样式的研究笼罩在披着",戏剧学",大旗的",话剧学",阴影之下,使它们难__自在地独立发展.更主要的是还在起着拿",话剧学",代替",戏剧学",,用话剧原理改造戏曲及其他戏剧样式的误导作用,对发展",戏剧",或",戏曲",学科有害而无利.20世纪戏曲发展出现",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进入1950年代后表现为斯坦尼戏剧理论的影响,戏曲的程式与表演传统逐渐丧失.其根源不仅现实,还可以从诸如李渔的戏曲理论尤其是",结构论",、",非奇不传",论溯因,这些观点与现代戏剧理论颇多契合,这使得人们在理论观念上出现一种误导,放__戏曲",戏剧化",作用,使其追求走向极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戏曲优秀的作品也都是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但除此以外,中国戏曲更重视诗化、诗性和写意空灵.而且所有这些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最终都变成体现中国戏曲写意和诗性总体原则的有机构成.近年来戏曲创作与理论学术之本体回归,是人们对戏曲发展的自觉和反思,立足戏曲本体,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和原创的戏曲理论体系.本文以王国维《戏曲考原》与《宋元戏曲考》两部著作为主要论述基点,分析其内容.辨识王氏在著述过程中所采取的文化视角和立场,检索王氏著作中出现的“戏曲”、“真戏曲”、“戏剧”、“真戏剧”、“纯粹之戏曲”诸概念,并力图作细致、客观的再解读.本文认为,“纯粹之戏曲”——“戏文”为中国民族戏剧代表.本文关注中华民族戏剧特质,从而理解民族戏剧本体和民族戏剧文化.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戏曲改良与戏剧形式生成的历史语境,晚清社会的政治危机为戏曲改良的发生提供了契机,新阶层的出现以及城市文化的兴起为戏剧形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就这样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由戏曲向戏剧的转化终于不期而至.第二章主要梳理分析晚清戏曲改良的发生背景和历史过程,只有了解古典戏曲的源流和体系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改良的原因,也才能对整个戏曲改良的发生过程有深刻的洞察、对戏曲改良的不__有明确的体会,从而寻找到五四文学革命中“戏剧热”的发生缘由.第三章分析了五四戏剧成熟和完善的社会文化动因及艺术表现形态,晚清戏曲改良之后,五四时期又掀起戏剧改良的******,在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克服了晚清戏曲改良遗留的弊端,渐趋完备,音乐等戏剧的主要形式因素,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现代戏剧已然诞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良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弊端,为其后戏剧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一系列难解的瓶颈性问题.第四章对五四之后戏剧改革的余绪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戏剧形式的探索并未终止,在__进程中,新的戏剧形式不断涌现.为了实现戏剧的中兴,爱美剧和国剧运动应运而生,给现代戏剧形式注入了源头活水.其后,戏剧为了声援抗战,戏剧也出现了“抗战剧”和“国防剧”相继受到广泛关注,它们遂而成为现代戏剧向当代戏剧转换的一种过渡形式.中国歌剧与戏曲的关系在歌剧史、戏曲史,东西方戏剧比较学和音乐学多个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论文主要由民族歌剧的戏曲化和戏曲的歌剧化入手,将20世纪至21世纪戏曲与歌剧的发展做理性的探讨,寻找二者的关系.同时,尽力从戏曲史和歌剧史、音乐学的角度予以全面关注二者的演变规律.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洋歌剧经过长期的发展,都形成了综合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戏剧艺术.其创演形式有着器乐、声乐结合,以声乐为主的诸多相似点.但不同的审美习惯和音乐创作的方式,造成二者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区别;原创性与程式性的区别;主导动机的音乐创作手法和曲牌连套、板式变化发展音乐的区别;不同人声音域、音色表现人物个性与“行当”表现人物类型的区别;立体多声性音乐与横向旋律音乐的区别;力求真实与写意、虚拟的表演区别.相似和相异成为二者斗争、融合的前提条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戏曲文化,戏曲改良运动为歌剧在中国诞生提供机遇.在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和秧歌剧音乐的创演中显示了歌剧与戏曲的早期融合.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与秧歌剧都以戏曲音乐惯用的“选曲填词”的方式作为戏剧音乐,秧歌剧更多的选用眉户戏、秦腔音乐;黎锦晖则根据人物性格广泛选用流行的曲调,包括已为学堂乐歌所用的外国歌曲和传统的戏曲曲牌、流行歌曲等等.二者都没有选取某单一剧种作为音乐表现形式.戏曲程式性的曲调大大减弱.同时,二者都曾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为主题,以新的音乐形式表现主题,被称为“新歌剧”.成为中国歌剧孕育中的典型样式.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其音乐表现出戏曲音乐程式性与歌剧音乐原创性的结合;戏曲音乐素材与歌剧主题音乐创作方法的结合.在创作和排演中的多次修改,最终使其脱离戏曲的轨道,演变为中国“民族新歌剧”;演唱方法也逐渐由自然、直白的传统声乐演唱发展到保留戏曲润腔、咬字吐字的美声唱法.西洋歌剧体裁终于在戏曲的影响下,确立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地位.之后,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发展了板式变化体的音乐发展手法,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深入巩固了这一手法,使戏曲化的民族歌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主要方向.西洋歌剧在中国通过“戏曲化”实现了“中国化”的同时,伴随着戏曲改革的“现代化”,逐渐向戏曲渗透,使戏曲逐渐的“歌剧化”,产生了京剧“样板戏”和“京歌剧”、“黄梅音乐剧”等新称谓和戏曲移植同名歌剧的现象.京剧“样板戏”、“戏歌剧”等借鉴歌剧主导动机的创作法;创新乐队编制和写作手法;创造新板式和句式;植入歌剧主题音乐;模仿歌剧爱情二重唱等做法,反映了戏曲音乐创演的歌剧化进程,进一步昭示中国歌剧与戏曲结伴而行的发展道路.“土”、“洋”唱法伴随歌剧与戏曲结伴发展,历经多次斗争、讨论,逐渐碰撞、融合,形成了我国丰富的声乐表演风格,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建立了代表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总之,20世纪至21世纪西洋歌剧与戏曲在中国的共同发展既斗争又融合,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推动了戏曲化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戏曲发展的歌剧化,建立了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和丰富的声乐表演、教学体系.戏剧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要想使戏剧戏曲教育发展得更快更好,需要有扎实的研究做基础,找出符合戏剧戏曲教育发展规律的东西.在戏剧戏曲教育研究中,要注意吸收借鉴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在目前戏剧戏曲教育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定量研究的力度,积极探索质性研究新方法等.热闹——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直观感受.如果你无法用语言来确切地形容一出戏之精彩,那么就说它是“热闹”的,便足以让人理解.这个最简单不过的常用词,涵盖了传统戏剧乃至诸多传统民俗所蕴含的深刻命意.“热闹”、“闹热”其实一也.闹热性是戏剧的本质属性,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有可能接近并揭示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戏剧史分期的重新界定出发,主体共分六章,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关系;再为闹热性与戏剧本体的关系;三是东亚戏剧的闹热性.前两点立足于中国传统戏剧,为第一至第五章;后一点是第六章,从比较戏剧学的视角出发,对东亚汉语文化圈中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传统戏剧之闹热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闹热性与戏剧史.闹热性与戏剧史的发展相统一,不仅随着传统戏剧的发生而出现,而且伴随其发展成熟而变化.闹热性是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戏剧经历了三个时期——原始宗教阶段、民俗演艺阶段、戏曲艺术阶段,完成了娱乐、艺术的两次转型,并呈现出顺序发展、辩证统一的三个形态——原始闹热性、民俗闹热性、戏曲闹热性.闹热性与戏剧本体.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具有普遍性特点,其不仅通过传统戏剧的不同形态与大量“闹”字戏得以呈现,而且还存在于仪式、民俗、节日、文本、舞台表演、观演传播、戏剧审美等诸多方面.可见,中国传统戏剧本体与闹热性是统一的.东亚戏剧的闹热性.东亚各国文化“同源异流”、“同根异花”,其戏剧构成了东亚戏剧圈.由于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闹热性亦是东亚戏剧的主要特征,但又各具特点.日本戏剧闹热性“退而其次”,仅存一隅;韩国戏剧闹热性原始与民俗混杂,形成独特的民俗闹热特征;越南戏剧闹热性则颇具民间性特点.传统戏剧及其闹热性是中国人传统闹热生活的直接产物,集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映射出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本文对于传统戏剧闹热之系统全面研究,具有补白意义.其次,本文从戏剧史、文学史、文化史等角度,运用民俗学、文艺学、戏剧戏曲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以求打开一个传统戏剧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因此亦具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此外,本文诸多的研究对象,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故而研究兼具实践意义.结语部分,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的“回返”规律,这是对艺术规律的一次探索性发现,故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在“一纵一横”——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本体——两条线索上展开论述,而后又在东亚戏剧圈中“游走”一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闹热性进行了全面发掘,并以此得出:闹热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属性.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戏剧改良运动的发起者,发表过关于戏曲改良和话剧引进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以对戏剧戏曲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以文学进化观念为理论依托,以理性的哲学方法为思维模式,力图使戏曲和戏剧朝向“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的方向发展,所以至今对于中国戏剧和戏曲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是,由于“五四”时期特有的文化语境和时代所造就的急功近利的文学观的双重制约,又使胡适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本文关于戏剧戏曲摘要范文,可以做为相关__。

影视戏剧文学毕业论文

影视戏剧文学毕业论文

影视戏剧文学毕业论文影视戏剧文学毕业论文影视戏剧文学是一门研究电影、电视剧和戏剧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艺术、传媒等多个领域的交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影视戏剧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首先,影视戏剧文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它可以研究电影、电视剧和戏剧作品的创作、演出和传播等方面。

在创作方面,研究者可以分析作品的剧本结构、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等方面,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在演出方面,研究者可以研究演员的表演技巧、导演的导演手法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众反馈。

在传播方面,研究者可以研究作品的宣传策略、市场反应和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次,影视戏剧文学的研究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它可以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电影、电视剧和戏剧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它可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再次,它可以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戏剧作品进行比较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

然而,影视戏剧文学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电影、电视剧和戏剧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他们需要了解文学、艺术、传媒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够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作品。

其次,由于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研究者需要及时跟进和分析最新的作品,以保持研究的前沿性和时效性。

此外,由于影视戏剧作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研究者还需要关注作品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反应,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

在未来,影视戏剧文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媒体的发展,影视戏剧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联探析论文(共五篇)

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联探析论文(共五篇)

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联探析论文(共五篇)第一篇: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联探析论文戏曲表演程式是历代名家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艺术表演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戏曲表演程式是一门技术,只要通过学习便能成为戏曲表演艺术家。

戏曲表演程式更像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加速学员对戏曲人物的理解与塑造,而人物塑造则反作用于戏曲表演程式,可以让戏曲表演程式更加完善、丰富。

在下文中,笔者将更加具体地分析戏曲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一、什么是戏曲表演程式(一)戏曲表演程式的概念戏曲表演程式是塑造戏曲人物的一种途径。

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许多东西都会受到舞台场景的限制,比如表演关公千里走单骑,就不可能真的牵一匹赤兔马在舞台上,然后关公骑着它走啊走。

这时就需要做出一些变通,而戏曲表演程式便是变通的结果。

演员们可以通过挥舞马鞭的动作让观众们意识到这是在骑马。

通过戏曲表演程式,戏曲表演可以突破场景、道具甚至是时间的限制来实现戏曲艺术表演,可以说戏曲表演程式将戏曲从场景的限制中解放了出来,使戏曲表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

(二)戏曲表演程式的特点戏曲表演程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摆脱了场景与道具的限制,与电影艺术、话剧要求高度还原场景不同,戏曲艺术不需要精细的道具与复杂的场景布置,只需要通过特定的表演程式便可以将其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

戏曲表演程式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规范性,关门、上马、亮相等都有其特定的动作来表示。

演员们一在舞台上做出相应的动作,台下的观众便能够立马明白演员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戏曲表演程式的规范性让原本难以理解的戏曲表演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戏曲表演程式是古人将历代同类人生理、心理、性格、情感、意态的表现动作概括、提炼出来的结果,是十分精炼的,这体现了人类成长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这也反映着数百年来观众的喜好、时代变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戏曲表演程式的发展史也就是戏曲表演的发展史。

戏曲表演程式作为一种艺术经验,一方面将原本空洞的戏曲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新的戏曲学员去学习、表演戏曲艺术。

戏曲的叙事性探析-戏曲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戏曲的叙事性探析-戏曲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戏曲的叙事性探析-戏曲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是诗的国度。

一直以来,诗歌都是中国正统文化、高雅文学的代表。

抒情也无可争议地成为最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所以自古以来,我国的抒情传统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而叙事艺术却如边鄙小国地位卑微。

[1]37在我国传统文学的研究中,叙事艺术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对戏曲叙事艺术的研究就更少了。

戏曲虽是从说唱文学发展而来的一种叙事艺术,但以曲为本的艺术样式和长期以来曲是词余、是诗之流别的观念严重影响、妨碍甚至排挤着叙事艺术在戏曲中的运用。

但戏曲毕竟不同于诗。

戏曲不只是对抒情主人公感情的单纯摹写,还塑造产生这些情感的人物,记叙触发这些感受的。

随着中国戏曲的演进,传奇的兴起,戏曲更是逐渐向重情节、重叙事的趋向发展。

与生俱来的叙事性使戏曲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诗词,戏曲理论家们再也不能对戏曲中逐渐的叙事艺术视若无睹。

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戏曲理论家们纷纷在著述中提及或论及戏曲叙事艺术,虽然只是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但却足以说明人们戏曲观念的转变。

李渔在吸收前人戏曲叙事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集腋成裘,将单一零散的理论成果汇集起来,加上自己的艺术经验和独到见解,全面观照戏曲叙事性问题,使戏曲叙事艺术研究的薄弱局面真正得以反拨与促新。

可以说中国古代对戏曲叙事艺术的自觉关注肇始于李渔。

李渔认为戏曲是“曲”更是“戏”,是不同于诗文且富有舞台实践品格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叙事性文体。

他打通小说与戏剧;强调与重视“宾白”;提出“结构第一”、“立主脑”等主张,确立了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文学观,标志着中国戏曲研究开始由重曲、重音律、重词采向重戏、重结构、重宾白的重要转变。

同时也促使发端于乐论、诗论的中国曲论摆脱了对传统诗话、词论摹仿的藩篱,推动了中国古典戏曲叙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成熟。

一、打通小说戏曲———确认戏曲的叙事性戏曲与小说都是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不仅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化,在精神内蕴上也表现出相通的特点。

中国戏剧论文

中国戏剧论文

以《窦娥冤》及四大古典名剧浅析戏剧的悲剧艺术一古典戏剧像风像雾又像雨(一)古典戏剧的产生及发展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一同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影响很广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统称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在12世纪才形成完整形态,走向成熟。

经800多年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至今,300多个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目至今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演,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

(二)古典戏剧的基调与底色悲剧是贯穿中国古典戏剧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底色”。

所谓悲剧艺术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

独立意志是悲剧艺术的基石,它在激烈的冲突和对立中凸显出人的尊严;人格力量是悲剧艺术的核心。

在大多的古典戏剧作品中,悲剧人物用他(她)那难以比拟的人格力量征服读者和观众。

他们的抗争是善的张扬,他们的毁灭是美的殒落;乐观主义是悲剧艺术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性完善的基本动力。

古典戏剧中的悲剧艺术往往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美的境界的无尽想往;生存价值是贯穿悲剧的主线,超越物质、超越死亡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一种崇高,是主体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是希望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

《窦娥冤》和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桃花扇》《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是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中杰出的悲剧作品,显示了中国戏剧悲剧艺术的深刻内涵。

(三)古典戏剧悲剧艺术的构成1. 悲剧的主人公选择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 悲剧以他们为中心组织情节,表现主题。

例如《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恪守封建道德,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封建社会典型的全贞全孝的化身。

2.悲剧题材悲剧题材指的是悲剧创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体现其一定创作意图的悲剧性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席勒说:“悲剧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行动的诗意摹彷”。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

戏剧论文-戏剧艺术与电视戏曲艺术是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但有着广泛而厚重的群众基础,而且还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

在电视媒体诞生之初,传统戏曲便与其紧密地结合,相辅相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演变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它们之间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新矛盾,需要我们的正视并解决。

一、电视与戏曲的交融,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传播在社会中具有多重属性,是个复杂的综合体。

在人类经历的岁月中,走过了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

每一个传播阶段中,媒介运作方式的变化都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戏曲是在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表演艺术,电视则是现代文化中的专业技术。

那么,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彼此选择并相融的呢从戏曲的角度看:1、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它具有高度综合性,将歌唱、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艺术包容为一体。

若是这种具有能让群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表演艺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必将使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扩张,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2、戏曲表演艺术需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并相应的推陈出新。

纵观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艺术发展、变化、融合、再生的历史。

戏曲形式的交替更新,使民族戏曲始终充满着生机活力。

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轨迹中,戏曲的诸多剧种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观众资源,更具备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延续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3、戏曲对社会上的创新技术有极强的亲和力。

作为现代科技和人类文学艺术成果的集大成者,电视具有无以伦比的综合性特点,而戏曲,饱含着心理情感、艺术思想、思想意蕴,是最富有民族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新技术的发展推广下,总是首当其冲地被选中。

比如,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充分体现了戏曲紧跟新技术的意识和表现出来的亲和力。

4、在日益发展的语言环境下,戏曲要获得新一代观众的认可,也需要采用能吸引他们的表现手段。

戏剧导演理论与历史论文

戏剧导演理论与历史论文

戏剧导演理论与历史论文戏剧导演是一门充满创造力和挑战性的艺术形式,他们需要理解戏剧的历史和发展,同时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呈现出令人深思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戏剧导演的理论与历史,探讨他们的重要性和影响。

戏剧导演的理论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戏剧的结构、表演、舞台设计、音乐和灯光等。

导演需要深入理解剧本,对角色和情节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他们需要与演员、舞台设计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合作,共同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作品。

导演的理论也包括对不同戏剧流派和风格的了解,他们需要根据剧本的特点和要求来选择适合的表演方法和风格。

戏剧导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导演被称为“舞台指导”,他们负责协调演员和舞台设计师,确保整个表演的顺利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导演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职业,他们开始对表演和舞台设计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20世纪以来,戏剧导演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通过创新和实验,为戏剧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在今天,戏剧导演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创造力和灵感。

他们需要深入研究剧本和角色,同时要注重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的创新。

戏剧导演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表演方法和技巧,为观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作品。

总之,戏剧导演的理论与历史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力,为戏剧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期待未来的戏剧导演能够继续创新和突破,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表演作品。

戏剧导演的理论与历史对于当代戏剧创作和表演至关重要。

在理论方面,导演需要理解不同的戏剧理论和流派,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表现主义等,以及它们对于戏剧的影响和启发。

导演还需要了解传统和古典剧目的演出传统,有意识地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技艺。

在历史方面,戏剧导演需要研究过去的成功作品和导演的演出手法,分析不同时期的演出技巧和表演风格,以此作为参考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作。

戏剧鉴赏论文

戏剧鉴赏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戏曲艺术鉴赏论文题目: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张满红学号:12999111日期:14/6/3摘要: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在学习完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之后,感觉对话剧和戏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一片论文。

论文主要介绍元杂剧和一些明清传奇及大师汤显祖,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吧。

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元杂剧明清传奇汤显祖孔尚任一、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知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关于其区别,明人吕天成在《曲品》(卷上)中从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

杂剧北音,传奇南调。

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

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

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因其全用北曲曲调之故,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不相重复。

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

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

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

元杂剧的这一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谨,但有时会限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剧情的展开,所以有些剧本突破了这一结构,如王实甫《西厢记》。

在表演方式上,元杂剧由一人主唱。

据此,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影音世界,从最开始的“无声”电影变成了现在的“有声有色”的戏剧影视,全新地展现出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特色。

美术艺术更是在戏剧影视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提升了戏剧影视中整体的美感。

本文通过阐述戏剧影视的发展、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艺术戏剧影视应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影视也步入到了商业化模式,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和美术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美术体现了戏剧影视意识的另外一种语言色彩。

在美术艺术当中,通过美术艺术、色彩艺术、语言艺术、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影视艺术的特色,特别是美术艺术更给戏剧影视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使戏剧影视更加具有艺术特色,同时展现给观众一种情感丰富的高品质的电影。

一、戏剧影视美术艺术发展的特色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包括戏剧、戏曲、影视、舞台表演的美工设计,除了演员以外的所有造型设计。

其中,美术艺术无时无刻地展现在各种艺术设计当中,包括灯光颜色的设计、灯箱样式的设计、背景图案的设计以及服饰搭配的设计等,这些都和美术设计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解决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其视觉艺术需求也必将不断提高。

在中国影视发展长河中,影视起源于话剧,逐渐发展到电影和电视剧,随着观众和剧本对舞台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势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

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一门有别于美术学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美术学创意中的灵感、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其设计和时尚仅仅相连,展现出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开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戏剧影视中美术艺术展现的美,其内在体现了创意,外在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加直白地展现出了戏剧艺术的美感,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戏剧、影视和文学,这三个领域交汇于一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

毕业论文是对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旨在揭示戏剧、影视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戏剧、影视和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舞台上的动作、对白和音乐来吸引观众。

影视是一种通过电影或电视节目来传达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镜头、音效和特效来吸引观众。

文学是一种通过文字来传达故事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诗歌、小说和散文来吸引读者。

戏剧、影视和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戏剧和影视是文学的表演形式。

戏剧和影视作品通常是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它们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来呈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也常常被改编成戏剧和影视作品,以便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被改编成了多部电影,如肯尼斯·布拉纳的《哈姆雷特》。

其次,戏剧、影视和文学都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它们通过故事和人物的塑造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戏剧作品常常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影视作品则通过镜头的特写和演员的表情来展现人物的情感。

文学作品则通过文字的运用来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两位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来探讨爱情和家庭的冲突。

最后,戏剧、影视和文学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们不仅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

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它们可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例如,电影《摔跤吧!爸爸》通过一个父亲为女儿实现梦想的故事,呼吁对性别歧视的反思和改变。

综上所述,戏剧、影视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毕业论文旨在深入探讨这种联系和影响,并揭示它们对社会和个体的意义。

中国戏剧杂志历史论文

中国戏剧杂志历史论文

中国戏剧杂志历史论文中国戏剧杂志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也记录了演艺界的发展变迁。

戏剧杂志作为一种文化媒体,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戏剧艺术的传播者和宣传者,更是戏剧文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中国戏剧杂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戏剧正处于腐朽和衰败的状态。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的动荡,中国戏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但是,一些热爱戏剧的文化人士并没有放弃,他们在限制条件下努力振兴戏剧,其中就包括了一系列戏剧杂志的出现。

这些杂志承载着文化人士对戏剧的热情和执着,不断推动着中国戏剧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戏剧杂志逐渐发展壮大,内容也逐渐丰富多样。

作为传统戏剧的载体,中国戏剧杂志不仅宣传了传统戏剧的精华,还不断为该领域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戏剧杂志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容领域,逐渐涉及到了更广泛的演艺文化领域,比如电影、歌舞剧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戏剧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营养。

近年来,中国戏剧杂志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的印刷媒体逐渐转型为电子媒体,中国戏剧杂志也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阵地。

通过新媒体平台,中国戏剧杂志更加方便快捷地传播戏剧信息,与读者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互联网也为中国戏剧杂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它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国戏剧杂志作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着丰富的演艺历史。

它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传播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戏剧杂志将继续发挥自己在戏剧文化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戏剧杂志作为戏剧艺术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其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戏剧杂志不仅为戏剧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舞台和交流平台,也为广大的戏剧爱好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戏剧的机会。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

戏剧鉴赏课程论文

对中国话剧与大学生话剧的简要分析——从中国话剧谈到大学生话剧的发展形式摘要:中国话剧,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话剧百年来在中国走得异常曲折。

它既接受着西方戏剧思潮的冲击,又难以摆脱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

大学生话剧是中国话剧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在中国话剧的发展中占有其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话剧,话剧手法,大学生话剧,话剧市场中国话剧经过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

中国话剧来自西方戏剧,今天依然从西方戏剧中摄取营养;但它经过中国人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

中国话剧近百年的历程,形成了有中国历史特点的传统即:战斗的传统;借鉴、消化和融会古代中外一切有益戏剧文化的传统;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多种美学原则、创作方法多元并存的传统;以及不断民族化的传统。

我们在这些传统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五点,当然也有教训。

一、中国话剧的特点:(一)中国话剧的形成:中国话剧是来自西方的戏剧形式。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戏剧社团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揭开了中国话剧的序幕。

五四时期,随着早期话剧文明戏的衰落,一批体现五四精神的现代话剧开始登场。

欧阳予倩、熊佛西、丁西林、田汉、白薇、向培良、余上沅等创作了一批新的话剧剧本,这些剧作以新的思想内容与突出的文学性吸引青年学生。

(二)中国话剧的主要特点:话剧主要一种将现实搬上舞台,以现实社会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门剧种。

话剧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和对话性。

话剧以语言为主,在生活中,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我们总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情感,阐述事情。

在话剧舞台上,语言是交代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思想、展现故事冲突、刻画剧中人物、感染现场观众的重要手段。

舞台语言,既是以生活化的语言方式为依据,又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创造后转化的艺术语言。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在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中,于编剧和演剧两方面逐渐形成、确立了诗性的美学品格。

戏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鉴赏学习论文_开题报告_

戏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鉴赏学习论文_开题报告_

戏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鉴赏学习论文戏剧是我国民族文化瑰宝,更是群众在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娱乐方式。

但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不同国家文化碰撞也在无形中刺激传统戏剧艺术。

近年来不少音乐创作者都尝试将传统戏剧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发扬传统文化优秀精华,还能迎合当前大众音乐消费需求。

本文则从戏曲与通俗歌曲、说唱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分析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戏剧文化元素措施,望给予音乐工作者提供参考,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搜集的戏剧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欧美戏剧交待前史的五种类型研究一、选题背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这样说过:“剧外事件、剧内事件组成‘结’,所谓‘结’,始于最初的部分,止于人物即将转入顺境或逆境的前一刻;所谓‘解’,始于变化的开始,止于剧终”①。

严格意义上来说,一出戏真正的开端是从这出戏开始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情节时,又称它为“事件”、“事件的组合”。

人和事,或者说人及其行动,便是情节的主要内容。

戏剧的情节是由其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所谓显在部分,是指放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的那些情节;而前史则是潜在的部分,前史是指一出戏里所表现的舞台事件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件,在时态上属于“过去完成时”,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在进行时”的故事发展、与剧中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潜在的部分与显在的部分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情节发展的。

这些潜在的部分观众看不到,但必须想办法通过舞台呈现来让他们知道并充分理解,否则观众无法对剧情进行透彻的了解。

大幕拉开之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剧作者有意安排的情节结构,剧作家为剧中人物代言,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展开对前史的交待,在现在进行的叙事时间中,插入过去完成时的前史。

对于前史的界定“学术界存在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前史即每出戏开始以前,曾经发生过的对主人公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系列事件”②。

关于这个解释,笔者持有自己的观点,前史是指一出戏里所表现的舞台事件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的事件,在时态上属于“过去完成时”,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现在进行时”的故事发展、与剧中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戏剧文化历史作文

戏剧文化历史作文

戏剧文化历史作文
嗨,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戏剧的历史和文化。

对于一个戏剧爱好者来说,了解它的渊源和传统,对于更好地欣赏舞台艺术非常重要。

戏剧艺术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它源于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为了纪念酒神狄俄尼索斯而举办节日活动,后来就衍生出了悲剧和喜剧这两大剧种。

那时候的演出场地超级原始,就是一个圆形露天场地,演员们全副武装,带着夸张的面具登场表演。

后来戏剧文化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剧作家,比如柏拉图、泰伦斯等。

到了中世纪,戏剧艺术一度被视为"魔鬼的作品"而受到教会的打压。

好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们如莎士比亚、摩里哀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戏剧的热爱。

我最喜欢的就是莎翁的作品了!他的剧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语言优美华丽,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每次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我都会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被那些波澜壮阔的情节和精彩绝伦的台词所折服。

当然,除了西方戏剧,东方戏剧同样博大精深。

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由曲艺、杂技、舞蹈等民间艺术发展而来,分为多个剧种和流派。

其中,京剧最为著名,被誉为"百戏之祖"。

那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精致的唱腔、绚丽的舞台妆容,都让人过目难忘。

说到底,无论是东西方戏剧,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们记录
着不同时代的风俗人情,反映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通过舞台剧,我们不仅获得审美体验,也能领悟人生的种种哲理。

所以,让我们一起珍惜和弘扬这份璀璨的戏剧文化遗产吧!。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一、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快速。

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必须要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紧密结合。

通过互联网,广大戏曲爱好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欣赏戏曲演出,研究戏曲艺术。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由于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原因,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局面在进入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明显得到了改观,由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应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再加上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原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这也使得广大的戏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帮助,也就更加肯定了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

二、网络媒体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剧场开放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面对具有这种特点的传播方式,戏曲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本特定性的传播方式向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以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戏曲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设定性,观众作为受众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毫无选择性可言,受众群体的个性也完全被泯灭掉。

这种带有强迫性的传播方式很难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这也是传统戏曲之前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而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之下,戏曲艺术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搭建一个充满个性的虚拟性剧场,让观众可以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戏曲艺术的表演,而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剧场,可以将戏曲类节目、戏曲演员自由地组合,演出时间也是完全由观众自由设定,这样的传播方式会使得很多观众恢复对于戏曲的热爱。

三、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零距离和资源共享我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戏曲资源已经变得极为稀有和珍贵,很多戏曲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喜爱的珍惜戏曲资源,却得不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戏曲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戏曲的发展,使得很多珍贵的传统戏曲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020年戏曲家戏曲表演理论论文

2020年戏曲家戏曲表演理论论文

戏曲家戏曲表演理论论文为了避免舞台演出中出现“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1]的局面,李渔提出了训练演员“唱、念、做、打”舞台表演能力的要求。

对于“唱”功的训练,李渔要求演员掌握四点技巧:其一,要“解明曲意”。

当时演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往往导致在唱曲过程中“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1],演之舞台就会出现“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1]的现象频繁出现,以致成为没有丝毫感染力的“死音”。

如果演员能够“解明曲意”,演员的表情就能与剧中人物的神情保持一致,唱曲时就会蕴含“曲情”。

唱悲曲则“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唱欢曲则“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而演员“解明曲意”的关键在于“求明师讲明曲意。

师或不解,不妨转询文人”[1]。

其二,要掌握“调熟字音”的唱曲技巧,即演唱时的“出口”、“收音”二诀窍。

李渔强调世间的字音都是由字头、字尾及余音三者构成。

因此,唱曲之人在吐字发音时一定要将这三者完整的协调起来。

李渔以“箫”为例,认为其字头为声母“西”,字尾为韵母“夭”,余音为“乌”。

如果演员将其字头和字尾都发成“箫”音的话,则中间的正音就非“箫”音。

因此,演员唱曲时一定要先审音,出口音一旦发错,则整个字的发音全错。

其三,吐字清晰,“字忌模糊”。

李渔认为字音是从人的口腔中发出的,不同字的发音应有不同的口型。

口型不分明,那么吐出来的字必然模糊不清。

因此,演员在开口学曲之前一定要“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1]。

其四,掌握同唱与独唱的演唱技巧,即“曲严分合”。

李渔认为“同场之曲,定宜同场,独唱之曲,还须独唱,词意分明,不可犯也。

”[1]这要求演员在“解明曲意”后,再根据词意内容判断出合唱曲目与独唱曲目,因为“词意分明”,不可轻犯。

可见,对演员进行“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分合”的训练,均是立足于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

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李渔在强调戏曲以“唱”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将“宾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教授演员“唱”、“念”技巧的角度,努力使得二者的关系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分以下:论点偏离题意,有明显错误或不知所云。
二、考试内容:
(一)戏剧艺术的基本概念
(二)外国戏剧理论及流派
(三)中国现代戏剧史及流派
(四)外国戏剧经典作品分析。
(五)中国现代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六)当代舞台美术设计流派
(七)演剧流派与演剧理论
(八)舞台美术设计作品分析
(九)中国古典戏剧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十)中国古典戏剧史论
三、考试要求:
1、对戏剧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对学术批评术语和规范的掌握;
3、学术的敏感度与发展潜力;
4、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评分标准:满分为150分。
150分:观点切、正确,立论合理;
100分:切题,论点基本合理;
80分:论点基本切题,无明显错误;
#参考书目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戏剧(第6版)》,罗伯特?科恩著,费春放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西方戏剧理论史》(全二册),周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插图本中国戏剧史》,叶长海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舞台灯光》,金长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舞台美术设计实践与技巧》,沈尧定,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戏剧史专业论文考查考生对运用戏剧理论术语对戏剧思潮、作品和舞台演出以及舞美设计进行专业评论的水平,要求考生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范式,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