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2000字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文学、社会、历史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对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古代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和流传对戏曲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小说成为戏曲的重要题材古代小说为经典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小说成为戏曲创作中的经典素材。
例如,在戏曲剧本《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等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剧情曲折动人,成为戏曲剧本中的佳作。
2. 小说对戏曲角色塑造的影响古代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性格鲜明,戏曲在借鉴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也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塑造。
3. 小说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影响古代小说的创作多以“鸟瞰法”和“叙述法”为主。
这种叙事模式对戏曲中的唱腔、口技、腔调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古典戏曲中,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就是从小说中借鉴过来的。
二、戏曲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戏曲在古代小说的创作、流传、传承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戏曲与小说的相互促进小说和戏曲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例如,很多古代小说作者都是戏曲曲作者,反过来,很多著名戏曲也是基于古代小说改编创作而来。
2. 戏曲创作对小说情节的改写古代戏曲创作在对小说情节进行改写的同时,也往往改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性格,使小说形象真实生动,具备感染力与艺术吸引力。
3. 戏曲对小说的影响戏曲创作在古代小说传承、演绎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促进了古代小说口传心授、传统传承的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小说的流传保持连续性与活力。
三、结论古代小说与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小说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成为戏曲表演与传承的重要资源;戏曲则在小说的传承、演绎、改编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整理版]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近代前期,在诗文领域比较敏锐地反映出要求变革的时代强音,而在贴近市井社会的小说戏曲领域,相对显得沉闷,与清中叶出现的杰出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和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的思想境界明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向正统的封建的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嘉庆、道光以来,直到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派是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
前者承《水浒》一路,后者承《红楼》一路,但在新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都有了明显的转向。
这一时期的戏曲则是雅部急遽衰落,花部兴起,特别是今日有“国剧”之称的京戏蓬勃发展起来。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清王朝后期步入封建衰世,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惩人心,窒乱阶,整肃纪纲,因而大力宣扬封建的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代禁毁小说戏曲书刊的高潮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于市井坊间。
这既促使小说接近民众,同时也滋长着徇世媚俗的倾向。
因此,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究其原委,大抵由于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因此,对于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与铲霸诛恶、扶危济困的侠客的憧憬和向往,成为民众的重要心态。
侠义公案小说则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名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此类小说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则已蜕变,其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了鲜明的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古代“侠”的特质,韩非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是在法外维持正义,具有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水浒传》所谓“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第三十六回);而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对戏曲的借鉴
孙 丙逃 离家 乡 二十 天后 , 再返 回时 , 直接扮 成 了戏 他
你 自己不活事情小 , 连带 了旁人事情大。众花子都 把性命搭 , 如果不是夫人 出手来相救 , 女儿我的性命 也罢休。 钱丁虽贵为知县 , ” 但也受民间猫腔的耳濡 目 。他的一些语 言、 染 心理也借猫 腔戏文来 表现。 如, 他对媚娘 的夸赞 :你的好处说不完 ~ 一 “ 三伏你
们的创作不时 闪现 出中国戏曲的美学神韵 。 [ 关键词 】 2 纪 9 O世 0年代 以来; 小说 ; 借鉴 ; 戏曲
[ 中图分类号 ] 0 . I 6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5 39 (02 o — 14 0 [ 1 — 4221)2 02 — 5 收稿 日 ] 21 — 0 2 0 期 01 1 — 1
孙丙在关键 时刻 总会不 由得唱起猫 腔。《 斗须》 一
章 , 丙 由于 侮辱县 太爷 被押 到 了县衙 大 堂 , 未 孙 生死 卜 的关 头 , 丙心 头 涌起 舞 台上 的慷慨 唱 词 :哪 怕 孙 “
你狗官施刑杖 , 咬紧牙关俺能承当” … 当看到县太 !
14 2
行热泪流到斑斑秃秃的下 巴上。 在《 ” 神坛》 一章 , 孙
尤其长篇小说秦腔把叶广芩有一些小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秦腔与书中人物白雪夏天智王老师等人的塑造结历史资料古典诗文民间曲艺逸闻传说等雅俗结合起来不仅让读者认识了秦腔更认识了热爱秦腔合既有古典的雅致风格又有民间的通俗活泼色的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深化过程 者关系的演变脉络 。小说 、 曲都有一个 伎艺阶段 , 创在不断汇入或吸纳戏曲故事材料的扩展 、 戏 它们混融于俳优伎艺 , 都遵循着 咏事思 维 , 以戏谑调 中, 逐渐看到了戏曲形制因素的特点和优势。小说模 笑为务 , 形态短小即兴 。混融形态是古代小说与戏 曲 拟戏曲, 由模拟题材 、 人物 、 情节 , 扩展到对戏 曲形制 这种取鉴丰富了小说 的艺术表现手法 , 的早期关系形态 , 是二者关 系史 的初 始阶段 , 同时也 因素的取鉴 , 体 现 了二者 密 切关 系 的生 成 、 展 的 基 础 和 渊 源 ; 发 影 体现了小说创作 的审美追求。
入、 新鲜 的认识和判析 , 看N- 者关系对于各 自艺 术 材小说 的数量而认定) - 。 当然 , 对于二者关系 中宏观性 、 贯通性 问题 的考 品性 、 态 特 征 、 展 演 变 的 影 响 之 力 和促 进 之 形 发 功” 。由此 , n 对于二者关 系的考察就不是你 中有 察仍应 以二者关系发展史研究为基础。该著于此作 我 、 中有你 的局部细节剖析, 我 而是在小说、 戏曲整体 了细致 、 有效的开拓。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 , 古代小说和戏 曲的 脉络 上 的前 后 源 流 、 右关 联 , 戏 曲 的取 材 传 统 问 左 如 关系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 有关专著有许并 题 、 元杂剧演述体制 中的小说 因素问题 、 明清小说改
生的《 中国古代 小说 戏 曲关 系论 》 20 ) 涂秀 虹的 编戏曲的问题 、 曲归属小说范畴的文类观念 问题 , (02 、 戏 《 元明小说戏曲关 系研 究》 20 ) 沈新林 的《 (04 、 同源而 等等。 异派 : 中国古代 小说戏 曲 比较研 究》 20 ) 多部。 (07 等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论古典戏曲的“意境”——兼谈古代戏曲与古代小说及其诗歌的区别
了通过剧 中人物直接的表达外 , 更多的是与景 、 事的结合 , 从而构成王 国维在 《 人间词话》 中所云“ 意与
境浑 ” 的最高艺 术境 界 。 戏 曲意境 论对此 提 出“ 中 出景 , 复含 情 ” 情 景 的创 作 原则 。戏 曲意 境 要求 的 “ ” 是 体现 人 物 性格 景 ,
心理的特定环境 , 是人物形象烘托和对象化 , 与戏曲人物构成有机的整体 , 这即意境 的“ 情境交融” 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的体现。如《 汉宫秋》 中紧一声慢一声的孤雁 鸣, 与汉元帝思念昭君 的心境相应 ; 梧桐雨》 《 中轻一滴重
滴 的秋雨声 , 正好与唐 明皇对杨贵妃追念的热泪交流 。《 西厢记》 莺莺唱的【 正宫 端正好 】 “ :碧云天 , 黄花地 , 西风紧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中的秋景 与离别之情融合 , ” 情与景水乳
“ 景 、 三者 的交融统一 , 情、 事” 并通过 自 然明 白的表达和表演 , 有限的境 中 现无尽 的意。它是抒 情与叙 事结 在 表
合 的综合 艺术, 出“ 中出景 , 提 情 景复含情” 的创作原 则。它是再 现与表现 结合的 艺术, 创造 出“ 实为虚 , 实 化 虚
相 生” 美学原则 , 用象征 、 的 利 夸张、 虚拟等 艺术方 法写境 , 造境 , 创造 形象 , 并追 求“ 象外之意” 营造 出意犹 未 ,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9—1 5
作者简介 : 高永江 , 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 , 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 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传统戏曲一直与现当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
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存在和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艺术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的故事题材精彩纷呈,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故事在传统戏曲中不断被改编和演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就借鉴了京剧《祥林嫂》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的阿Q形象。
艺术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音乐为人所熟知。
这种表演形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采用了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表情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传统戏曲的音乐性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和节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物塑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武丑、贾宝玉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戏曲人物形象的借鉴和继承。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受到了京剧中的穷苦人物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尽追求。
语言特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作家通过借鉴戏曲表演语言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话和独白的结合,作者将戏曲表演语言的韵律感和张力融入到小说的叙事中,使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戏剧性。
从戏曲到小说——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文学模式的承袭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L o a g Noma n v  ̄i o r lo u y n r lU ie t n y
A g 2 0 u .,01 Vo . 9 No 4 12 .
从 戏 曲到 小 说
晚 明清初 才 子佳 人 文 学模 式 的承 袭
收 稿 日期 : 0 0— —1 21 0 4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47 (0 0 0 0 7 0 0 9— 9 0 2 1 )4— 0 3— 6
作者简介 :徐龙飞( 9 7一) 17 ,男 ,河南平顶 山市人 ,中国戏 曲学 院基础部讲 师 ,文学博 士,主 要从事 明
遇到定情 的交往过程 , 想当然》 《 则只用五 出的篇幅表
现其相遇 、 接近 与定情 ( 第六 出《 遇》 第 十一 出《 梅 、 采 花》 第十二 出《 、 妆语》 第十 四出《 、 意约》 第十 五出《 、 素 盟》 。中篇传奇在小人耿 汝和挑拨 失败之 后 , 主角 ) 男
外出应试之前 , 有近 四千字 的篇 幅描 写两 人传情 、 仍
试 探 、 会 与 定 婚 , 在 戏 曲 中则 一 概 删 去 , 人拨 乱 私 这 小
、
中篇 传奇 、 子佳 人戏 曲与 才子佳 人 小说③ 才
中篇传奇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清初才 子佳人小说 的直接源头 , 才子佳人 小说是 对其 的模 仿与继 承 。 事 实是否真的如此?笔者认为研究者在做此分析 时往往 忽视 了才子佳 人戏 曲这个 重要 环节 。中篇 传奇 、 才子 佳人戏 曲 、 才子佳人 小说 的繁荣 时序可 简单作 如下 图
遇) 考略》 潘 氏《 ( 古代小说文献丛考》 北京 :中华 书局 , 06 , 20 .
红楼梦中的戏剧性与戏曲性探讨
红楼梦中的戏剧性与戏曲性探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戏剧性和戏曲性的元素,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首先,红楼梦中的戏剧性体现在它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上。
整个小说的情节错综复杂,充满了悲喜交织的戏剧冲突。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宝黛的爱情故事。
宝玉和黛玉是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情侣,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冲突,引人入胜。
同时,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也具有鲜明的戏剧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例如,贾母是一个充满权威和智慧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而贾宝玉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角色,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挣扎。
这些人物形象的戏剧性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其次,红楼梦中的戏曲性体现在它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上。
红楼梦采用了大量的戏曲表演形式,如对白、唱词、曲调等。
这些表演形式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经常使用对白的方式来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这种对白具有戏曲的韵律感,给人以戏剧性的享受。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插句也是其戏曲性的一大特点。
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对情节的点睛之笔,又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抒发。
这些诗词的运用使得小说更加富有戏曲的意境和韵律感,增强了作品的戏曲性。
红楼梦中的戏剧性和戏曲性不仅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其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上。
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写,深刻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角色们常常身处于一种虚假的环境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是出于虚伪和利益的考虑。
这种社会虚伪性的揭示使得小说更具戏剧性,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总之,红楼梦中的戏剧性和戏曲性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论文摘要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大重要形式,不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小说和戏曲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和文化传承中的互动与影响。
通过对历史背景、文学风格和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小说和戏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引言小说和戏曲是中国文学的两个重要领域,常常被提到并一起讨论。
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历朝历代的文学都有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和传播。
小说和戏曲在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探讨小说和戏曲的关系。
历史背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小说和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最早的小说出现在唐代,如《梁公乘龙传》、《牛郎织女传》等,而元代则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时代精神追求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戏曲得以兴盛发展。
明、清两代则是中国小说的发展高峰,除了《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外,还涌现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
而清代的戏曲文化更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大量流传至今的精品无不反映着当时的历史文化。
可以看出,小说和戏曲在时间上的起点以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文学的表现形式和题材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是,它们在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中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说和戏曲在不同的时期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研究对象。
文学特点小说和戏曲在文学特点上同样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小说以叙述性和章回体小说为主,一般包含一些故事和事件的描述,较少对角色的心理深入分析,虽然在精神意义上有重要的表述,但写作手法上缺少形式的变化。
而戏曲则以舞台表演为主,既有对话,还有唱腔和舞蹈等形式构成,形式多样、音乐灵动、动作精湛、色彩艳丽、视觉冲击强烈,它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戏剧和小说结合的例子
戏剧和小说结合的例子
京剧《玉堂春》的核心场子是“起解”与“会审”。
但在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里,全篇近两万五千字,“起解”、“会审”对应的情节只占了三百字不到。
小说浓墨重彩写的许多曲折传奇的情节,在戏中又被大大简化,甚至完全省略。
此例很有代表性。
大体上,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
但小说每以曲折传奇的情节动人,戏剧则由于舞台时空的约束,一般不适于表现过于复杂的情节。
一般而言,小说(文学)叙事比戏剧紧凑、灵活,因其时空自由度大;戏剧传情比小说(文学)直接、充分,因其真人敷演,传情手段更丰富,言之不足,可以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可以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西方戏剧一典型创作思路是“三一律”,要求时间集中,在一昼夜内,地点集中,固定在一个场景,情节集中,服从于一个主题,以迁就舞台时空约束,弊端是创作桎梏太紧。
中国戏曲一方面以写意手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舞台上的时空自由,另一方面传情重于叙事,并发展了最丰富的传情手段,补短扬长,至理存焉。
现代影视以镜头剪辑极大地打破了传统戏剧面临的舞台时空约束,但写实的表演路线,使其传情手段远不及戏曲丰富。
兴一利必生一弊,戏曲反映生活变形太大,观众如不习惯,必惊怪于它与现实差异之巨,由此便增加了吸引其入境的难度。
黄金无足赤,白玉有微瑕,信然!
第1页共1页。
《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
的关系
《游园惊梦》是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小说中,女主角钱夫人应窦夫人的邀请,前往窦家参加宴会。
在宴会上,钱夫人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与郑彦青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郑彦青一起演唱昆曲《牡丹亭》的情景。
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钱夫人演唱的《皂罗袍》和《山坡羊》这两段昆曲唱词中。
这些戏曲唱词不仅展示了钱夫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唱词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表达了她对逝去青春和美好爱情的怀念,而“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苦闷。
此外,戏曲的运用还与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
小说通过钱夫人的回忆和幻觉,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
运的不可捉摸。
而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因此,戏曲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总之,《游园惊梦》中高潮部分戏曲的运用与文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它不仅展示了钱夫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论红楼梦中戏曲的作用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它将文学与戏曲艺术完美地结合在
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戏曲的出现,使《红楼梦》的文学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
提升,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戏曲有助于提升小说的文学性能。
在小说中,戏曲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丰富小说的情节,增加读者的兴趣。
此外,戏曲对提高小说的艺术性也很有帮助,可以帮助作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心理,
使小说更有层次。
其次,戏曲有助于提高小说的文学思想。
在《红楼梦》中,戏曲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如宫廷政治、家庭关系等。
戏曲的出现,使作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小说的文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戏曲的出现也有助于提高小说的文学艺术性,使小说更具有艺术性。
戏曲的使用,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再现作者的思想,使
小说更有艺术性。
总之,戏曲对《红楼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小说更有文学思想性、文学性能、
文学艺术性,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文学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文学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以小说和戏曲文学尤为出色。
浓郁的时代氛围、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一、明清小说文学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清时期,小说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成为了极富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内涵的精品。
1、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四部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受人喜爱的经典著作,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红楼梦》是满清乾隆年间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纳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并享有“中国小说第一巨著”之誉。
作品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表现了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被誉为“小说中的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作的一篇反映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品让读者跟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取经团队,沿途领略了各地风情、灵山胜境以及种种险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游记》的影响不仅远及东亚文化,还影响了全世界童话、神话、奇幻小说的发展。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流派中的代表作之一,一举奠定了中国第一宝剑的传统。
小说通过对林冲、宋江等三百一十六个好汉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并独具匠心地体现出反抗封建统治的浓厚态度和精神力量。
《水浒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作的一部历史小说鸠摩罗什,讲述了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间百战争霸的曲折故事。
作品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和艺术价值,纵观历史沉浸其中,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对比,体味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内容提要: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
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
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
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
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
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
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
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
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古代小说戏曲
古代小说戏曲的创作手法的异同:1、叙事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叙事文学,都以讲述故事为核心。
(2)不同点:小说是叙述体,小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话语,其中总有一个或隐或显的、置身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
戏曲是代言体,其中没有一个叙述全部故事的人,只有将戏曲中各个人物的行动、对话贯穿起来,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人物刻画的异同。
(1)相同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戏曲共同的使命。
(2)不同点: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行动描写等等;戏曲肖像描写主要靠化妆,心理刻画多通过演唱和表情,语言行动描写表现出鲜明的表演性和直观性。
3、情节安排手法的异同。
(1)相同点:小说和戏曲的情节安排都讲究奇异性,常用巧合误会手法推动情节发展;都注重场面的设计、细节的描写;都擅长运用道具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都注意细针密线,起伏照应。
(2)不同点:戏曲有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之分,而小说便没有这一说。
古代小说、戏曲人物形象的不同:(1)塑造手法不同。
小说用语言文字通过第三人称叙事来刻画人物,戏曲凭借剧本和戏曲舞台,靠演员通过唱、说、念、打、做的表演,来塑造形象。
(2)审美效果不同。
小说人物比较丰富,具有复杂性、含蓄性,而且赋予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
戏曲人物具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一般不需要想象和联想。
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相同点:(1) 通俗性。
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主要阅读对象的审美需要。
(2)趣味性。
如戏曲中的科诨艺术则是表现语言趣味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4)语言的精练、干净、流畅也是古代小说、戏曲语言的共同特征。
戏曲语言的独特性:(1)音乐性是戏曲语言的固有品性,是与戏曲艺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征。
(2)语言的动作性则是古代戏曲语言的又一特点。
(3)戏曲的曲词比较雅致。
古代小说、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异同:1、古代小说、戏曲共有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
戏曲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合成的综合艺术;口耳小说则由说、唱、表演等诸因素组合,文本小说除情节叙述之外,又包括诗、词、曲等诸多元素。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
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小说和戏曲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背景、创作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说的发展与特点1.1 发展背景明代时期,小说逐渐从诗歌和传奇结构的文学形式中独立出来。
小说以其叙事性强、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清代时期,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1.2 创作特点明清时期的小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
这些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注重情节的设置与发展。
小说多以情节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展示了作者的叙事才华。
再次,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道德伦理等进行思考和探讨的载体。
二、戏曲的发展与特点2.1 发展背景明清时期,在上世纪晚期的小说的影响下,戏曲逐渐成为文艺的主流形式之一。
明代的成就得以传承并丰富发展,清代的戏曲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
2.2 创作特点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首先,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吸引观众,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次,强调动作和表情的艺术表现。
戏曲中的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准确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再次,多样化的剧种和剧目。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豫剧等,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并让戏曲艺术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承和发展。
最后,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往往以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寓意深远。
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特征及小说向戏剧的转化
02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通过对白先勇小说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叙事手法的戏剧化效果进行分析,揭示了其戏剧性的特点。
同时,研究了白先勇小说向戏剧的转化过程,包括小说与戏剧的接近性以及作品中戏剧元素的发展与演变。
最后,探讨了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关 键 词] 白先勇小说;戏剧化;戏曲元素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特征及小说向戏剧的转化蒙永金 覃鹏航随着文学与戏剧艺术的交融,白先勇小说中呈现出丰富的戏剧化特征,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特征,揭示其对戏剧创作的启示与影响。
一、白先勇小说的戏剧化特征(一)戏曲元素的运用1.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演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赋予角色戏剧化的特点。
例如,在《孽子》这部作品中,白先勇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女主角李慕如,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示了她身上独特的戏剧性特质。
李慕如作为女主角,她的性格塑造着实独特[1]。
白先勇通过对她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她身上的复杂情感、矛盾心理和挣扎与冲突。
李慕如的表演具有戏剧化的张力和冲突,让读者深入了解她的内心挣扎和角色发展。
白先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刻画了李慕如的角色形象。
他在小说中展现了李慕如曾在剧团工作,善于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体现出她与戏剧之间的紧密关系。
白先勇透过李慕如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展示了她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体验。
2.情节结构与舞台设置白先勇的小说以紧凑的情节结构和精心描绘的舞台设置展现出戏剧化的特点。
他采用戏剧中常见的严密结构,使故事的发展具有戏剧性的张力。
同时,他也注重对舞台设置的描述,为故事的展开提供戏剧化的背景。
白先勇的作品情节结构紧凑,经常以戏剧中的冲突、转折和高潮迭起的方式展开。
他善于把握故事的节奏和发展,通过设置悬念和兴奋点来吸引读者。
例如,在《台北人》中,白先勇通过多个主角的交叉叙事和情节的紧密连接,使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京剧《霸王别姬》预叙作用的探究——以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为例
京剧《霸王别姬》预叙作用的探究----以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为例金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以同名京剧《霸王别姬》为创作依托。
京剧《霸王别姬》在小说中的预叙作用,之于叙事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实践,是一次大胆尝试。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相关京剧,有助于理解小说文本,可为以戏曲元素为重要线索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霸王别姬》京剧预叙李碧华京剧《霸王别姬》是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的创作依托,厘清京剧之于小说,则小说的情节安排、复杂主旨、人物性格与命运自明。
现小说《霸王别姬》的研究多集中于陈凯歌电影版的改编或从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 [1]的性格切入分析人性,小说文本研究空缺,无妄乎小说情节)同时,东方特色的叙述学理论方兴未艾,对预叙的研究方受重视,之,集中于小说,近现代作品叙研究甚寡。
李碧华的京剧题材小说《霸王别姬》作对项羽与姬传统题材的,与小说,“人,戏如人生”之,格,不代叙小说代)文从叙事学,分析京剧《霸王别姬》代京剧题材小说—李碧华的《霸王别姬》中的叙作用/一、京剧“霸王别姬”的发展传统霸王别姬的创作素材于代司马迁的%0项:纪》。
“”歌之时,“人,从”叫姬/项王的“,时不利兮骁不逝。
骁不逝兮可奈何,1”/姬仅载“人和之”。
只写“项王,,”。
《和项王歌》于《史记正义》中,引%》,“,歌,方歌,王,”,方姬文学创作材。
京剧《霸王别姬》胎于明代沈采《千金》。
昆《千金记》以韩信报恩为线索讲述楚汉相争之事,共计五,“别姬”为单/姬形象着色更多,更立体。
《千金记》中姬为“西楚霸王之妃”,文学创作上有了正面与霸王的唱词“烈女不更夫”“赐与我三尺青锋先刎死”,“别”的情节上得到拓展与完善,由语言直现“贞烈”品格。
《霸王别姬》京剧,乃史料与昆曲之延展,最早由清逸居士编%争》。
后由梅兰芳情节加完善成剧目,人物塑造上谓集大成。
新增项羽唱词“十数载恩情爱相亲相依”,虞姬面向项羽“强颜欢笑”,项羽不愿虞姬如此自刎时的数次挽留“这个……妃子你……不可寻此短见哪”“不得,不得,不可寻此短见哪”等唱段,使项羽与虞姬的情节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秋汉语言文学刘杰 D208100570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
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
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二、综述现有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
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
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
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
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
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
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
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
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
[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
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
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
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
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
[6](P132)
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
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
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
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论文提纲
1、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作为一个视点,为我们研究小说和戏曲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从而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的深入。
这也是二者关系研究的一项重要意义。
2、主要解决问题
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发生探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逻辑的起点。
这一起点提醒我们,二者关系研究并不等于将小说和戏曲两种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各种枝杈部分的对照比附,也不是让我们的思想单纯盘旋于二者间的亲缘关系;而应充分注意到,我们探讨的是两种已具有独立特性的文体,对其共性的探讨只是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的起点,我们更需要的是要考察二者发生关系之后又在哪些共性基础上分化,在何种因素的促进下发展,逐渐形成其个性,从而文体独立的。
或者说,二者的关系为它们的文体独立和发展提供了何种有利条件或不利因素,而不是堆积、罗列一系列支离破碎的异同现象材料。
所以说,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二者的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作表面化的比较。
在这一研究视点下,无论立足于小说角度还是立足于戏曲角度所进行的二者比较观照,都是进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们各自为显示出各自的个性和风格、理解对方的个性提供了参照系统。
比如把对戏曲发展史的考察纳入这一参照系中,“只要看到宋杂剧与话本的联系,则宋元以来戏剧的发展事(除声乐外)自可大体求得解决”[12](P74)。
这一联系首先会使我们注意到二者的共性,但目的却是要在宋杂剧与话本的关系参照系中去观察宋元以来戏曲的个性发展状况,即通过二者的共性找出话本对戏曲的影响痕迹,并在共性的基础上分离出二者的一系列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探寻宋元以来戏曲对二者共性的背离和文体发展。
在这一探寻过程中所做的一切研究尝试、认识及解释,都是以二者关系作为参照系的,如对元杂剧“一人主唱”功能的认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元杂剧“一人主唱”(一个脚色主唱)的体制有利于主唱人物的形象塑造。
道理上,这主唱人(剧中主唱的人物)处于杂剧演述的中心,全剧只有他一人能充分地抒发感情,展示心灵,表达其对周围人事的观点,而其他人物则无此机会,则主唱人应为故事的主人公,应是杂剧着力塑造的人物。
但许多杂剧却并非如此,《争报恩三虎下山》应着意的人物是杨雄、燕青和鲁智深,可主唱人却是李千娇;《千里独行》的主人公应是关羽,可主唱人却是甘夫人,其它如《隔江斗智》的主唱人非诸葛亮或周瑜、《薛仁贵衣锦还乡》非薛仁贵、《哭存孝》非李存孝、《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非陈季卿,等等。
另外,元杂剧中还出现了许多“探子”式人物作为主唱人,出场就是为了报告在剧中无法表现的场面,如《单鞭夺槊》第四折的探子,《存孝打虎》第四折的探子,《柳毅传书》第二折的电母,《火烧介子推》第四折的樵夫,《哭存孝》第三折的莽古歹等,这类主唱人的出现只是为了完成对难以在舞台表现的场面或事件的叙述交代,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叙述的工具)。
这类主唱人的出现不是以塑造性格为旨归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叙述杂剧故事。
所以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不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而设定的。
这种“一人主唱”体制下的主唱人物设置,是早已成熟的话本小说、诸宫调等说书人叙事向戏曲形态转化时所必然出现的文体特征,其区别一是纯粹性叙述,一是代言性叙述。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戏曲以观照小说,从而与小说本体拉开一定的观察、理解距离,通过对方的映照审视小说,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从而拓展对小说的研究层次。
就在这一研究视点下,我们通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来增进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传统的理解,即通过理解对方来理解自己,又通过理解自己来理解对方,在交流和比较的观察视界中考察二者的性质和关系,以充分理解、认识小说发展史和戏曲发展史的内在逻辑。
我想这是我们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最终目的。
3、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按老师的要求
方法:查阅前人的书籍,整理资料,写自己的主张想法。
安排:
①选题阶段
②搜集材料,列出写作提纲
③论文具体写作阶段
④论文答辩阶段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C]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太平广记》卷257《陈癞子》:“唐营口有豪民陈癞子,……每年五月值生辰,颇有破费。
召僧道启斋筵,伶伦百戏毕各。
斋罢,伶伦赠钱数万。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
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
予令座客任道昇字正之。
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
[9] 杨绛.杨绛作品集(卷三)[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 周宁.叙述与对话:中西戏剧话语模式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11]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 胡忌.宋金杂剧考[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