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讲座(九)——治疗概要(一)

合集下载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治愈的关键,强 调全面调节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 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基本特点
01 02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注重整体分析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 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
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如太极 拳、八段锦等。
心理治疗
音乐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来改善心理健康 状况,如焦虑、抑郁等。
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
针灸基本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 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适应症
针灸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神经系统疾 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总结词:中医康复类风湿性关节 炎案例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患者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 碍。
3. 康复过程和效果:治疗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最终达到减轻疼痛、消除 肿胀、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案例
01
02
总结词:中医预防与治 疗肿瘤案例
中医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医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02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阐述了宇宙间事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VS
病机理论
病机理论主要探讨了疾病发生、发展与传 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基础知识讲座(十)——治疗概要(二)

中医学基础知识讲座(十)——治疗概要(二)
黄 为 主。 22 方 剂的 组成 原则 .

个 基 本 方 剂 , 种 病 有 几 个 辨 证 分 型 , 有 几 个 方 剂 。相 反 , 一 就

个 辨 证 分 型 会 在 几 种 病 中 出 现 , 可 以 同 时 选 择 这 个 代 表 方
剂 应 用 ,这 便 是 中 医 基 本 理 论 中 常 提 到 的 “ 病 异 治 ,异 病 同 同 治 ” 选 方 用 药 方 面 的 具 体 体 现 。例 如 : 证 的 气 血 亏 虚 型 、 在 血 心
用为 “ ” ; 杏仁 助 麻黄宣 肺平 喘 , 治喘咳 之兼 证 为 “ ” 臣 药 用 以 佐
虚 证 , 见发 热 、 痛 、 出 恶 风 、 浮 缓 ; 在 上 症 基 础 上 又 症 头 汗 脉 若 有 喘 息 症 状 ,就 应 加 厚 朴 下 气 泄 满 、杏 仁 降 逆 定 喘 ,即 桂 枝 加
2 11 药 味加 减的变 化 . .
是 在 主 症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随病 情 的
以 麻 黄 汤 为 例 : 黄 汤 是 治 疗 外 感 风 寒 表 证 的 方 剂 ,主 证 是 恶 麻
寒 、 热 、 汗 、 浮 紧 , 证 是 喘 咳 。 用 麻 黄 发 汗 解 表 , 除 致 发 无 脉 兼 以
作 用 的 药 物 。 病 的 变 化 和 表 现 是 复 杂 的 , 以 , 一 个 方 剂 中 疾 所 在 必 须首先 有一 个针 对性 的药 物为 主药 , 解 决主要 矛 盾。 “ ” 以 臣
就 好 , 要 想 达 到 用 药 恰 当 的 目的 就 必 须 掌 握 好 方 剂 的 组 成 与 变 化 、 剂 的 组 成 原 则 、 物 的性 味 归 经 、 气 五 味 、 伍 禁 忌 方 药 四 配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

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

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治疗验方】(1)降压方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以下是 6 条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1. 嘿,大家知道吗,中医药里的药材那可真是神奇啊!就拿枸杞来说吧,小小的一粒枸杞,那可是有着大能量呢!平时咱们泡水喝,就能补气血。

这就好比是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加了润滑油,让它能更顺畅地运转呀!你说这中药材是不是很厉害?
2. 哎呀呀,中医的针灸疗法那可真是一绝!当你身体不舒服,比如肩膀疼的时候,几根细细的针下去,说不定就能缓解疼痛了呢!就好像是神奇的魔法师,用小小的针就把疼痛给变走了,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
3. 咱说说中医的推拿吧!有时候你累了一天,浑身酸痛,去做个推拿,哇,那感觉太舒服啦!就像是给身体做了一次放松的大保健。

这就像给疲惫的身体来了一场及时雨,一下子让人神清气爽了,真的超棒啊!
4. 中医药里的食疗也很重要哦!你看那山药,煮着吃既美味又健脾。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的内脏器官喂了营养大餐吗?通过吃就能调理身体,多神奇呀!大家不想试试吗?
5. 你们晓得不,中药的方剂那可复杂又精妙呐!一味味药搭配起来,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协同作战抗击疾病。

比如说治疗感冒的方剂,几种药组合在一起,就能把感冒这个小捣蛋给赶跑啦,是不是很神奇咧?
6. 中医的养生理念那可是深入人心啊!要早睡早起、适量运动,这就像是给身体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让我们能抵御疾病的侵袭,保持健康活力呀!这样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我们为啥不好好坚持呢?
我觉得中医药知识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好好利用它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中医药讲座内容

中医药讲座内容

中医药讲座内容
中医药讲座的内容可以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内容:
1.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介绍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2.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介绍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特殊的诊断方法。

3.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介绍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以及针灸穴位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4. 中医药的药物知识:介绍常用的中草药和中药制剂,包括药材的性味归经、药用功效和使用方法,以及中成药的常见应用。

5.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介绍中医药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穴位保健、气功养生等,以及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的方法。

6. 中医药的疾病防治:介绍中医药在常见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常见病症,以及慢性病的辅助治疗方法。

7. 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介绍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包括与传统哲学、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讲座内容,具体的内容还会根据不同的讲座目标和受众需求而有所调整和拓展。

中医治疗学要点

中医治疗学要点
(2)清营凉血 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温毒及火毒内痈等。
(4)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脏腑的功能偏亢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脏腑里热证候。
2. 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命门火衰的虚阳上越证,均不可用清热法。
治疗学点(四)
? (二)常用治法
分为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导法、理气法、理血法、固涩法、开窍法、镇痉法。
解表法
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汗法。
1. 适用范围
(1)解表 通过开泄腠理,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因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温、辛凉之别。
2. 注意事项
(1)凡剧烈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在禁汗之列。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汗出过多,伤阴耗阳。
(3)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体虚之人,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可峻。
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这是从脏腑病机上着手的一种重要治法。壮水制阳,适用于肾之真阴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阴来消除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系列阳亢之症。如头晕目眩,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症,可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以制虚阳。滋水涵木以抑制肝阳上亢的治法,也是由此而推行的。益火消阴,适用于肾之真阳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阳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阴凝之症。如腰痛腿软,腰以下不温,少腹拘急,小便频多,或小便不利,水肿等,可用金匮肾气丸益肾中之阳以消阴翳。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概述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信任。

本次中医药知识讲座将为大家介绍中医药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常用治疗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一、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药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

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通过辨别疾病的特点,中医药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特点;闻诊则是通过听诊、嗅诊等方式来获取疾病的信息;问诊是采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其脉象的变化。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中医药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中医药的常用治疗手段中医药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

其中,中药是中医药的核心治疗手段,以草本药材为主要成分,通过煎煮、炮制等方式制成药剂,用于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作为中医药的独特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上用特制的针刺激,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实现治疗的效果。

推拿和艾灸是两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手段。

推拿通过按摩、揉捏患者的穴位或经络,以调理气血通达,促进身体的康复。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绒,在患者体表施加热量,以改善气血循环,起到调理作用。

总结: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手段。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更是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本次中医药知识讲座,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手段,增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信任。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经验,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本次讲座将主要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药的概念、中医药体系、中医药的起源和历史、中医药的疗效和应用等方面。

一、中医药的概念:中医药,指的是中医学的药物部分,是传统中医学中运用的药物与中药学的研究对象。

与现代药学、西医药相对,中医药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

中医药主要由中药、草药等组成,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的体系:中医药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中药、草药、膏方和丹方。

(一)中药:是指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工和制剂的药物。

中药除了药效外,还注重其质地、色泽、气味、明胶、品质等的区别,因此在选药时十分讲究。

中药不仅药效丰富,而且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服用。

(二)草药:是指采集传统中药材后,按照特定的比例加工和制成的药材制剂。

中草药以天然植物为主,具有温和、安全等特点,且药效明显,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三)膏方:是指将药物研磨后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或润滑油在制医疮、促进伤口愈合、治疗皮肤病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四)丹方:是指将药物集成精华,并配以砂糖、蜜等糖类或脂肪等制成的一种特殊药剂。

丹方不仅有治疗功效,还有滋补养生的作用。

中医药体系是由中药、草药、膏方和丹方等多种药物组成,每种药物都有各自的疗效和适应症,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中医药体系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三、中医药的起源和历史:中国中医药千年历史的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了多个时期的兴衰和发展。

早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荆轲就利用秘制的暗器进行刺杀国君,而暗器是利用中草药加工而成的。

这也标志着中药已经开始应用于实用的治病,草药品种和制药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中国古代医家甚至写下了许多关于中药使用的经典名篇,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这些都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中医治疗的基础知识

中医治疗的基础知识

中医治疗的基础知识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治疗疾病的方法
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中医治疗的基础知识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最基本的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病人身体不同的
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和西医不同,中医强调“以人为本”,不仅只是针对病症,而是要针对整个人的身体状况,
包括脏器、气血、精神等,从而综合考虑制定治疗方法。

二、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10万种中药,但是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被广泛使用。

中药根
据不同人群及病症而配方,不同的中药组合可以调理身体,具有不错
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煎药方式也十分独特,中药煎药要注意火候、时间、药量等各个方面,才可以煎出具有良好效果的药剂。

三、针灸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一个疗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
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针灸由于有一定的安全性,
也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承认并广泛使用。

四、推拿
推拿是中医的又一特有疗法,通过手法按摩、推拿、拉扯等手法
来治疗病症。

推拿适用于肌肉骨骼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
病等诸多疾病,在中医内科和外科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中医的治疗方法广泛使用,包括了很多特有的治疗方法,
如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推拿等,这些治疗方法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力求针对不同人群及病症研发出更加适用、安全性高的
治疗方案。

这些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不断的学
习和实践来提高治疗水平和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阴阳的对立是相对而言,阴与阳不能独立 地存在。没有阴阳间的相互对比,就不存 在阴阳之说。
三、阴阳的统一(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是指既然阴与阳都是气的属性,两者合二为一气, 那么阴与阳应该是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古人称之为“相 成”。 阴阳的相互依存,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 独存在。且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 无阴则无所谓阳,无阳则无所谓阴。 就自然界而言,天气、地气的升降和云雨的形成,就是阴阳 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地气的上升可夹带水汽蒸腾而 为云,雨水之生成有赖于云的凝聚;天气之下降,可致云凝 聚的雨水下降,形成降雨的过程,从而使大地重新获得水湿。
二、五行和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 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 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 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
三、五行的基本内容
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生” 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 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 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阳虚的治疗原则:阳虚则外寒,阳虚不能制 阴而造成阴胜。属于虚寒症,不能用辛温 发散药直接驱寒。阴病阳治,应该用扶阳 益火之法治疗。
(一)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颜色 声音 症状 情绪 病变部位 其它
阳盛阴弱 阴盛阳弱
红、紫
白、青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治疗概要(精)

治疗概要(精)

温法
是运用温热药物补益阳气,使在 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里寒(实寒和虚寒)证。
清法
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的方药,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 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里热(实热和虚热)证。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 化 、痰利水及祛虫的方法,使气、血、 痰、食、水、虫等所积成的有形之 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
治法
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是在 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采取有针对性治疗的方法,是中医 辨证论治中理法方药四大环节的主 要一环。
治疗大法:概括了多种具体治法
的共性。是指汗、吐、下、和、 温、清、消、补八大法。
治法
即具体治法,属于治疗大 法的具体体现,是针对病证进 行治疗的方法。如汗法中又有 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等。
适应症:热证、火证、湿证、阴虚火 旺等。
化学成分:生物碱、甙类
咸味—“能下,能软” 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适应症:大便燥结、瘰疠痰核、瘿瘤、 瘕
痞块等。
化学成分: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
淡—“能渗能利”淡附于甘。
作用:渗湿、利小便 适应症:小便不利、水肿。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是由若干 药物组成,在辨 证、立法的基础 上,根据药物的 性能和相互关系 配伍组成的药方。
辨证:外感风寒
系配伍组成的药方。
立法:辛温发汗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
紫苏、生姜、防风等。
方剂组成举例
麻黄汤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
平喘逆—君 桂枝:辛甘温,温经散寒、和营、解肌,助
麻黄发汗解表——臣 杏仁:苦温,降肺气以助麻黄平喘,散风寒,
以助麻黄、桂枝解表—佐 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使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治疗概要——其他疗法

1.⼩⼉常⽤推拿⽅法 亦称⼩⼉按摩,此法具有促进⽓⾎流⾏,经络通畅,神⽓安定,脏腑调和的作⽤。

临床常⽤于治疗哮喘、⾷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

⼩⼉推拿⼿法与成⼈推拿相似,⼿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定。

常⽤⼿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等。

捏脊也是⼩⼉推拿中的⼀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的。

常⽤治疳证、遗尿、婴⼉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

  2.⼩⼉常⽤针灸⽅法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针、⽿针、拔⽕罐等。

⼩⼉针灸疗法常⽤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症、⼩⼉暑温后遗症等。

所⽤经⽳基本与成⼈相同,但因不易合作,故不宜深刺和留针,⼀般采⽤浅刺、速刺的⽅法。

⼩⼉⽤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较困难,宜⽤艾条间接熏灸⽳位,每⽳约灸2~3分钟,年龄较⼤⼉童可适当延长时间,待局部微红即可。

⑴刺四缝  ⑵头针 ⑶⽿针 ⑷拔⽕罐  3. 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有调和⽓⾎,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

常⽤以治疗疳证和哮喘等证。

割治部位常取两⼿掌⼤鱼际处。

操作⽅法:将两⼿掌鱼际局部消毒后,⽤⼤拇指揿住⼑⼝旁约1cm处,⽤0.4cm宽的平⼝⼿术⼑直戳割治部位,创⼝约长0.5cm,然后挤出⾚⾖⼤⼩黄⽩⾊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包扎期间,防⽌感染。

4. 爆灯⽕疗法 是⽤灯⼼草蘸⿇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种⽅法,由于在烧灼时会发⽣爆声,⼜称爆灯⽕疗法。

古⼈⽤以治脐风、惊痫等。

如《幼科铁镜》中就有取囟门、眉⼼、⼈中、承浆、少商、脐⼼、脐轮共⼗三燋,治疗脐风。

⽬前⽤于治疗痄腮、乳蛾、癫痫、脐风、荨⿇疹等。

本法主要通过对经⽳或患处周围的刺激,使经络通畅,⽓⾎流通,祛邪外出。

中医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知识讲座中,可以涵盖以下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等概念。

2. 中医诊断方法:讲解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3. 中医疾病分类:介绍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如八纲辨证、脏腑辩证等。

4. 中医治疗方法:介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5. 中药药物学:讲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性味归经等知识,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及其功效。

6. 中医养生保健: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等。

7. 中医文化与历史:了解中医的渊源、发展历程以及中医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中医知识讲座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应用。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实际的讲座内容可能会根据讲座主题和听众需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知识讲座内容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备、临床疗效显著,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中医药知识讲座的角度,介绍中医药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一、中医药基本概念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总称,包括中医学和中药学两大部分。

中医学主
要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中药学则以草本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注重中草药的理论和应用。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
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
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脏腑学说认为脏腑是器官功能系统的总称,经络学说则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三、中医药诊疗方法
中医药的诊疗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脉诊和舌诊等。

四诊法是中医诊
断的主要手段,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脉诊和舌诊则是辅助诊断手段,可以从脉搏和舌苔中了解患者的内脏情况。

四、中医药药物应用
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其药性味道、归经作用等特点在临床上发挥
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制剂形式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五、结束语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的魅力,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秀传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中医药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和尊重
中医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学基础课程讲义

中医学基础课程讲义

中医学基础课程讲义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了解中医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养生学等。

2.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3. 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基于一系列独特的理论概念,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学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信息进行判断和辨证。

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观察、听力、询问和触诊等手段获取患者的信息,进而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变。

5. 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病因病机学是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紊乱。

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6.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指导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的健康管理,通过饮食调理、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方法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7. 课程总结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医的独特之处和其在保健和治疗中的应用。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玲玉,黄建国.中医学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陈玲,罗聪慧.中医诊断学[M]. 科学出版社,2016.- 李健康.中医养生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场中医知识讲座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和常见治疗手段,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医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这些因素的和谐与平衡密切相关。

此外,中医还注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症状、病史等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手段多样,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药草药的使用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个体的病情进行配方,以达到疾病的治疗和调节人体功能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目的。

推拿按摩是中医中常用的物理疗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法,更加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帮助人们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这次中医知识讲座,能够增加大家对中医的了解和认识,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和疗效。

让我们一起珍惜中医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

中医知识讲座资料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古代中医学经过世世代代医师的实践总结和逐渐积累,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如上下、内外、寒热等。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通过调节阴阳五行的平衡,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2. 人体脏腑系统中医理论将人体分为多个脏腑系统,每个脏腑系统之间有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脏腑系统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通过对脏腑系统的诊断,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经络系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经络和穴位,中医通过对经络系统的调节,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体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认为人体的面色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2.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的另一种方法,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和呼吸声,来判断疾病的变化和发展。

中医认为每个脏腑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声音,通过听诊可以判断疾病的相关情况。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病人进行详细的交谈,了解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病情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可以由外界的影响、内部的情绪和饮食等因素引起,通过问诊可以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脏腑系统的功能和病理变化,通过切诊可以判断这些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增 强 体 质 , 高 机 体 抵 抗 力 : 国 医学 认 为 “ 气 存 内 , 不 提 祖 正 邪 可干 , 邪之 所 凑 , 气 必 虚 。 ” 气 就 是 人 体 抵 御 疾 病 的 能 力 ; 其 正
药 治 热 证 。 虚 寒 泄 泻 , 见有 腹 部 冷 痛 、 泻 、 寒 肢 冷 、 盖 如 除 泄 畏 喜
存 在 着 多 种 矛 盾 , 在 病 情 发 展 过 程 中 矛 盾 的 主 次 地 位 经 常 发 而
要 认 清 矛 盾 的 主 次 关 系 , 于 抓 住 善 主 要 矛 盾 治 疗 ,临 床 上 就 产 生 了 急 则 治标 、缓 则 治 本 、标 本 俱 急 、 本 兼 治 的 不 同原 则 。 急 则 治 标 , 标 病 甚 急 , 及 时 解 决 标 即 不
开 创 了 人工 免疫 的先 河 。 到 今 天 , 种 流 行 病 如 麻 疹 、 日咳 、 多 百 小 儿 麻 痹 等 均 能 通 过 人 工 免 疫 得到 有 效 预 防 。 另外 用 苍术 、 雄
黄 、 兰 根 、 众 等 药 物 预 防 流行 病 被 民 间广 泛 应 用 。 板 贯 11 2 既 病 防变 .. 疾 病 既 已发 生 , 早期 诊 断 , 期 治 疗 , 应 早 防
必须用寒药。 因塞用, 塞 即用 补 药 治疗 闭 塞 不 通 的症 证 。 妇 女 如 产 后 血 虚 及 老 人 阴 血 不 足 引起 的 便 秘 . 治疗 上应 用 补 法 滋 阴 养
血 , 能 直接 泻大 便 。 因通 用 . 用通 泻 药 治 疗 通 下 证 。 由 不 通 指 如
生 。 明 代李 时珍 创造 了 五 禽 戏 , 模 仿 虎 、 、 、 、 5种 动 即 鹿 熊 猿 鸟 物 的动 作 , 为 体 育 锻 炼 的方 法 。 另外 还 有 太 极 拳 、 段 锦 等 作 八 运 动 形 式 , 今 仍 被 人 们 采 用 。b 调 摄 精 神 至 . 避 免 剧 烈 或 长 期
止 病 情 进 一 步 发 展 与 传 变 。 一 方 面 要 及 早 治疗 , 防 止 病 邪 深 入 , 情 发 展 。 另一 方 面 要 根 据 疾 病 传 变 规 律 ,先 安未 受 邪 之 病
可 能 会 影 响 治 疗 或 危 及 生 命 , 要 矛 盾 上 升 为 主 要 矛 盾 。 如 肝 次
主要 措 施 有 :a 体 育 锻 炼 . 通 过 运 动增 强 体 质 , 减 少 疾 病 发
疗 上 必 须 用 热 药 。 寒 因 寒 用 , 用 寒 药 治 寒证 。 如 大 叶 肺 炎病 即
人 , 见高 热 、 嗽 、 吸气 促 、 渴 喜 冷 饮 , 时还 见到 手 足 逆 证 咳 呼 口 同 冷 。 由于 里 热 盛 极 格 阴 于 外 所 致 , 质 上 属 真 热 假 寒 . 疗 上 是 本 治
的精 神 刺 激 , 气 机 调 畅 . 血 平 和 , 体 处 于 阴 平 阳 谧 的 生 理 使 气 机 环境 中。 . c 饮食 有 节 、 居有 常 、 逸 适 度 。 以酒 为 浆 . 妄 为 起 劳 “ 以 常 , 以入房, 醉 以竭 其 精 , 以耗 散 其 真 …” 均 会 削 弱 正 气 . 致 , 招 疾 病 。 ② 防 止食 物 及水 源 污 染 注 意 个 人 卫 生 , 成 良好 的 饭 养
前 便 后 洗手 的 习惯 , 免 接 触 传 染 源 , 甲 肝 、 肝 、 疾 等 都 避 如 戊 痢 可 得 到 预 防 。 ③ 药 物 预 防及 人 工 免 疫 药 物 预 防 及 人 工 免 疫
是 预 防 流行 病 的重 要 手段 。1 6世纪 发 明 了 人痘 接 种 预 防 天花 。
病 晚 期 出现 腹 水 胀 满 , 大 如 鼓 , 便 不 利 , 吸 气 促 , 先 解 腹 二 呼 应 决 腹 水 , 状 减轻 后 再疏 肝 养 肝 以扶 正 治本 。 则 治本 , 症 缓 一般 慢 性 病 病 势 缓 , 以 治 本 为原 则 。 阴 虚 发 热 、 嗽 , 应 如 咳 阴虚 为 本 、 发 热咳嗽为标, 状不重, 疗上以养阴为主 . 要矛盾解 决, 症 治 主 次 要 矛 盾 迎 刃 而 解 。 本 同 治 , 标 本 俱 急 , 时 间 和 条 件 上 都 不 标 指 在 允 许 单 治 标 或 单 治 本 。 如 虚 人 外 感 , 素体 质 虚 弱 , 平 复感 风 寒 , 出现发热 、 恶风 寒 、 嗽 胸 闷 、 痰 、 咳 咯 自汗 乏 力 。 此 时 正 气 虚 弱 、 邪 气 较 盛 , 补 虚 以 单 治 本 , 邪 留 不 去 , 邪 以单 治 标 , 正 如 则 祛 则
血脉 瘀 滞 引 起 血 不 归 经 的崩 漏 证 , 给 予 活 血 化 瘀 治 疗 , 能 应 不
单 纯 塞 流 止 血 。 由上 可 见 . 治 法 表 面 上 看 是顺 从 疾 病 的 证 候 反 治 疗 , 实 际 上 也 是 遵 循 了治 病 求 本 的原 则 ,逆 其 疾 病 本 质 治 而 疗的一种方法 。 14 标 本缓 急 每 一 种疾 病 都 是 矛 盾 斗 争 的 过 程 。有 些 疾 病 .
衣 被 外 , 可 见 口干 、 红 如 妆 , 由于 阴 寒 内盛 , 阳 于 外 , 还 面 是 格 阳 气 上 浮 所 致 。 种情 况 称 为 “ 阳 证 ” 本 质 上 属 于 真 寒 假 热 , 这 戴 , 治
邪气 即 致 病 因 素 。调 养 正气 . 防 止疾 病 的 发 生 。 调 养 正 气 的 可
维普资讯


中医学基础知 识讲座 ( ) 九
治疗 概 要 ( ) 一
李慎 贤 ( 国医科 大 学第 二 临床 学院 中医科 , 阳 10 0 ) 中 沈 10 4
中图 分 类 号 : 2 R
1 防治 原 则 11 治未 病 包 括 未 病 先 防和 既 病 防变 两 部 分 。 . 1 11 未 病 先 防 .. 即 预 防疾 病 发 生 。多从 以 下 几方 面 入 手 。 文献标识码 : A 于 正 治 法 。 治 法 是 当疾 病 的 临 床 表 现 和 本 质 不 相 一 致 而 出 现 反 假 象 时 采 用 顺 从 其 假 象 治 疗 的一 种方 法 。 具 体 应 用 有 : 因 热 热 用 、 因 寒 用 、 因 塞 用 、 因 通 用 4种 方 法 。 因热 用 , 用 热 寒 塞 通 热 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