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史记》是我国历史名著,文化瑰宝。

史记作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

那你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主动辞官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后,朝廷正加紧追究党羽,公孙弘却重病不起,他自认为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身居高位,身为丞相应当辅助国君安抚天下,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准则。

如今诸侯反叛,这是丞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

他害怕自己病死,无法表攻打迹,于是上书武帝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的常德。

所以说:‘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

知道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

天下没有不搞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

现在陛下躬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采用起周代治国的方针,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我才质低劣,没有功劳,陛下却特意把我从平民百姓提拔起来,封为列侯,赐给三公之位。

我的品行才能不能与您的赏赐相称。

我平素就有旧病,恐怕先陛下而去,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

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

”武帝却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遇到祸患要依仗武功,这个道理是永久不会改变的。

我从前能够幸运地继承皇位,心中十分不安,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

君子都是善待贤良,憎恶恶人的。

你不幸得病,不要担心治不好,也没有必要辞官归家,您这样做实际是彰显我的无德呀!你还是安心养病吧。

”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情好转,再次上朝办理政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幸运的丞相丞相匡衡是东海人。

他好读书,曾经跟随五经博士学习《诗经》。

他家境贫寒,要靠给人做雇工耕田来养家糊口。

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人物描写为核心的文学作品。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快意恩仇主父偃还是没有改变大嘴巴乱说话的毛病,经常举报别人的罪责。

大臣们害怕主父偃的利嘴,纷纷贿赂他。

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应该收敛才对,那才是长久之计。

”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够久了。

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做大夫用五鼎烹煮食物,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

我就好像路途还很遥远,太阳却已经下山了,所以要抓紧时间‘横行’,追求那份快感,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时拥有。

”主父偃曾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霪乿的行为,皇上就任命他为齐相,监视齐王。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以前的宾客全都召来,拿出钱财散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

如今我做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你们的势力眼,让我寒心啊。

我现在同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刺激齐王,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就自杀了。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一夜成名一次,汉武帝下诏,征募选拔卫的门客做自己的侍从官,挑选了门客中富裕的人,让他们备好鞍马战剑,然后进宫去报告。

正好少府赵禹前来拜访卫,卫就召集所举荐的门客给赵禹看。

赵禹依次考问他们,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通晓事理有智谋的。

赵禹说:“我听说,将门之下必定能出。

古书说:‘不了解那个国君,那么看一看他任用的人,不了解那个人,就看一看他结交的朋友。

’现在皇帝之所以下诏书命令举荐门客,就是想要以此看一看能否得到贤才。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苏代说穰侯后来,魏冉攻打韩赵魏三国,大败敌军,夺取了魏国和赵国的许多土地。

但魏冉接着就把赵国的土地还给了赵国,还帮助赵国增加兵力,之后让它去攻打齐国,自己好得渔翁之利。

齐襄王十分害怕,就让苏代写信给魏冉,劝说他道:“我听说秦国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曾对我们的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韩、赵、魏三国结盟,就会成为秦国最大的敌人。

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之间有多次的背弃和相骗,但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团结一致的。

现在要打败齐国就会使赵国强盛起来,赵国强大显然对秦国控制三晋不利。

第二,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先打败齐国,就会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各个击破’。

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的国家,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来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弩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而其他的国家却可以趁机发展起来,这样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第三,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是真心帮助;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会被秦国控制。

齐国惧怕被伐,必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一旦合纵再起,试问秦国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

第四,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攻打齐国,如果三晋和楚国派兵占据齐国的土地,再进行坚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

第五,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为什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后好好治理。

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地区了。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的故事武王去世后,尚在襁褓之中的成王即位。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已死而背叛朝廷,从而引起天下大乱,就登位替成王处理一些政务,以稳定政局。

管叔对周公掌权非常嫉妒,想趁机发动叛乱,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听说之后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请你们不要误解我,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到时如果天下大乱,百姓遭殃,就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辛辛苦苦建立了功业,周王朝才刚刚起步,武王就早早地去世了,成王年幼,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只能这样做。

”于是周公辅佐成王,而命令他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却为了接待贤士,连一次头都不能痛痛快快地洗完,即使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待人。

”周公先是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的叛乱,等诸侯都归顺了周王朝。

东方安定后,周公为了回报成王,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

随后,周公去洛邑建造了周京城。

成王长大,能够自己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了成王。

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接受诸侯朝拜。

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

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我们可以借机进攻赵国。

”燕王叫来昌国的国君乐间,想听听他的意见。

乐间说:“赵国长期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那里的平民百姓都很熟悉军事,不可以轻易进攻。

”燕王说:“我们现在是相当于用五个人去攻打他们一个人,这样还不可以吗?”乐间仍然回答说:“这样也不可以。

”燕王很生气,因为群臣也都建议进攻,于是燕王派大将栗腹和卿秦分兵两路,带兵车二千辆,进攻赵国。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本纪专体通史。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怀王受骗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醉酒摔伤,三个月没有露面。

因此楚国迟迟不能得到商於之地。

楚王说:“张仪怎么还不采取行动呢?莫非他认为我与齐断交得还不够彻底吗?”于是他又派勇士宋遗到北边去辱骂齐王,想以此得到秦国的欢心。

齐王知道后很生气,于是折断楚国的符节,开始向秦国示好。

等到秦齐联合之后,张仪的病也就好了,这时候他才对楚国的使者说:“你怎么还没接受土地呢?从某处到某处,方圆有六里呢。

”使者听了之后不解地问道:“我受命来接受的是六百里,没听说六里啊。

”他觉得事情肯定有变故,就立即收拾行囊,返回楚国楚向怀王汇报。

怀王听了之后大怒,没想到秦国竟敢欺骗他,所以打算要派军攻打秦国。

这时陈轸又说:“大王,伐秦不是上策。

我们不如趁机用一座名城贿赂秦国,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齐国,这就能把从秦国丢失掉的从齐国补偿过来。

现在您已与齐国断交了,如果再兴师追究秦国的罪过,这就等于我们让秦齐引来天下的大军,我国一定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啊。

”楚王没有听从陈轸的建议,坚持与秦国断交,然后就派军攻打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军在丹阳与秦军交战,结果楚军被打得一败涂地,损失了八万名士兵,大屈匄、偏逢侯丑等七十多人也被秦军俘虏。

楚怀王十分愤怒,就动用国内全部兵力又一次袭击秦国。

两军在蓝田交战,楚军再次大败。

韩国、魏国听到楚国受困,便趁火打劫,南下袭击楚国,一直打到楚都附近的邓。

楚国听到消息后,赶忙率军撤出了秦国。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三桓乱鲁鲁宣公在位时,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合称“三桓”)逐渐强盛起来。

鲁昭公时,季平子曾与郈氏斗鸡,季氏给鸡装上护甲,郈氏则给鸡爪套上金属套。

季平子一怒之下打了郈氏,郈氏很痛恨季平子,就与此前与季平子结怨的臧氏一起向昭公告状。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司马迁及史记篇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二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三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

可是没有时间。

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从小生性好奇,很有志向也很好学。

司马迁9岁时,通读《诗》和《书》,10岁时,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还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

司马迁成年之后,四处游历,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

之后数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在“封禅”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帮自己把这400多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都记载下来。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皇帝的支持...《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皇帝的支持匈奴经不住汉军打击,来汉朝请求和亲,群臣都到天子跟前议论此事。

博士狄山认为和亲有利。

皇上就问他有什么好处。

狄山说:”武器是凶险的东西,不可以经常动用。

当年高帝想攻打匈奴,被围在平城,就和匈奴结成和亲改善关系。

所以孝惠、高后时期,天下安定快乐。

待到孝文帝时,想征讨匈奴,结果北方就骚扰不安、百姓屡受战争的迫害。

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景帝忧心忡忡了几个月,七国叛乱平定后,直到景帝去世也不再谈论战争,天下却因此殷实富裕。

如今自从陛下发兵攻打匈奴,国内财用空虚,边境百姓极为困苦。

由此可见,用兵不如和亲。

”皇上又问张汤,张汤说:”真是愚蠢无知的儒生。

”狄山当时恼了反驳说:”我固然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却是诈忠。

他用严刑酷法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罗编织罪名诬陷诸侯,离间骨肉亲情,搞得诸侯们人人自危。

”皇上听后却脸色大变,十分生气,因为张汤的做法是他默许的,这么骂张汤也就是在骂自己,心想非给你点教训不可,于是说:”我派你驻守一个郡,你能阻止匈奴来抢掠吗?”狄山说:”不能。

”皇上说:”驻守一个县呢?”狄山回答说:”不能。

”皇上又说:”那驻守一个边境城堡呢?”狄山怕皇帝治罪,就硬着头皮说:”能。

”于是皇上就派遣狄山驻守一个边塞城堡。

一个多月后,匈奴就把狄山杀了。

群臣得知后,都震恐不已,再也不敢轻易得罪张汤了。

:含怨自杀三位长史合谋对庄青翟说:”开始张汤同你约定一起向皇上谢罪,紧接着就出卖了你。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史记》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因此它被誉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知错能改越石父是个贤才,但因为犯罪而被人囚禁。

晏婴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车驾的左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把他拉回了家。

由于晏婴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径直走进了内室,并过了好久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婴绝交。

晏婴很不解,匆忙整理好衣帽问道:“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你这话不对。

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会得到伸张。

当我被囚禁时,那些人不解我,因而,即使受到委屈我也不觉得怎样。

而现在,您是因为知晓我的长处才把我赎买出来,可以说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再回去坐牢呢。

”晏婴恍然大悟,于是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故事精选:德才兼备秦军撤退以后,平原君打算封赏鲁仲连。

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没有接受。

无奈之下,平原君只得摆设酒宴来款待他。

酒酣兴起的时候,平原君亲自走到鲁仲连的面前,用千金作为谢礼,酬谢鲁仲连。

鲁仲连笑着说:“一个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没有任何的索取。

索取回报,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鲁仲连是决不会做这种事的。

”鲁仲连始终没有接受黄金,不久就离开了赵国,终生没有再与平原君见面。

二十多年以后,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就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

但是,在田单的率领下,齐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收复失地。

一位燕国攻取了齐国的聊城,聊城有个人跑到燕国去散播这位的坏话。

这位害怕被燕王问罪、处死,便坚守聊城,不敢回国。

田单率军反击到达聊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围攻它,士卒死伤过半,但是却始终没有攻下来。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范雎让位蔡泽没有冒失地去求见秦王,因为他知道,秦王心里十分地看重、宠爱范雎,如果自己讥讽秦国的朝政,搞不好会招致杀身之祸。

他慎重考虑之后,看准范雎现在身心疲惫,决定从他下手。

他先是派人散布言论激怒范雎,说:“燕国游士蔡泽,是天下的英俊、善辩、明智之士。

如果他受到秦王接见,秦王一定会转而重用他,然后,逼迫您提前退休,让蔡泽取代您的职位。

”应侯范雎听说以后,有些生气,他说:“五帝三王的事情,诸子百家的学说,我都精通;众人的辩言,我都能心领神会。

这个人有什么本事,怎么能够叫大王辞退并且取代我的职位呢?”同时,范雎对这个大胆的人也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他召见了蔡泽。

蔡泽见到了范雎,只是向他作揖。

范雎本来就不是很高兴,而蔡泽反而在他面前又表现得十分傲慢,于是,范雎愤怒地指责他说:“你曾经扬言要代替我的职位,有这回事吗?”蔡泽很镇静,回答说:“是这样的。

”于是,范雎让他讲出其中的道理。

蔡泽说:“唉!您的见识多么的落后啊!一年四季,运转不息,成功的退下,将来的上去,这是世间的规律。

你已经应该退下了。

士人难道不希望自己身体永远强壮、耳聪目明、心灵智慧吗?”范雎表示同意。

蔡泽接着说:“以仁为本,秉持正义,广施恩德,在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戴。

这难道不是每个雄辩明智的人的期望吗?”范雎再次表示同意。

蔡泽又说:“圣人经常所说的‘吉祥善事’,一是处在富贵荣华、声名显赫的高位,把每一件事都做的井然有序,发挥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是在看待生命、生死的问题上,尽量做到安享天年;三是希望看到自己开创的传统被继承、事业被流传,名实相符,为后世所称道。

难道您不是这样认为吗?”范雎表示没有任何异议。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学家、思想家。

⼗岁时,向伏⽣、孔安国学习,后外出游历。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亲爱的⼩伙伴们,⼤家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写《史记》的吗?下⾯⼩编给⼤家分享关于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历史故事,我们⼀起来看⼀下吧~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历史故事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本是宫中的藏书官吏,以此他博览群书,发⼼撰写《史记》。

凡书中有遗漏和残缺不全者,他便上⼭下乡深⼊百姓中间去采访讨教。

就在他的巨著即将完⼯之时,不幸被国王发现,国王惧于将历代帝王的丑事传扬⼈间故将司马迁治罪,并将他的《史记》毫⽆遗余地焚毁,⾰掉官职,令其于死刑和宫刑中任选⼀种处罚⽅式。

周⽂王被纣王关在牢⾥,纣王还残酷地杀害了⽂王的⼉⼦,并且将他⼉⼦的⾁做成⾁酱让他吃,⽂王仍能忍受这么巨⼤的痛苦⽽在牢中写下了《周易》这部书;孔⼦⼀⽣困厄不得志,但他却孜孜不倦地教育学⽣,并且写下了《春秋》⼀书传于后世;左丘明两只眼睛全瞎了,还以巨⼤的毅⼒写成了《国语》;屈原遭⼈排挤诬陷,楚王⼀点也不了解他的⼀⽚爱国之⼼,反⽽将他流放,他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砍掉了两脚的膝盖⾻,还能忍辱负重,写出了《孙⼦兵法》。

司马迁曾想⼀死了之,但⼜想到历史上的这些伟⼈都能不顾⾃⼰个⼈的不幸⽽发愤著述,完成了⾃⼰的⼈⽣志愿,便饮恨含悲选择了宫刑。

他仅凭记忆重写《史记》,终于令这部光辉巨著留芳于世。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故事启⽰ 司马迁抛弃了个⼈的悲痛与屈辱,完成了⾃⼰的宏愿。

这种“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精神值得学习。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的史学家、⽂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经济繁荣,⽂化兴盛的时候。

⼗岁时,司马迁随⽗亲⾄京师长安,得向⽼博⼠伏⽣、⼤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

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

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那你知道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

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史记的故事和作者:汉匈和战汉初,匈奴的入侵一直是政府的心头大患。

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北地郡,在河南地区进行抢掠。

刘恒说:“汉朝曾与匈奴结为兄弟,我们对他们的馈赠也十分丰厚。

现在匈奴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在边塞地区出入往来,捕杀官吏士卒,驱逐土著居民,欺凌边防官吏,侵入内地抢劫,十分傲慢,不讲道理,破坏了先前的协约。

”刘恒下令调发边兵反击匈奴。

匈奴只得退离边境。

公元前166年,匈奴再次入侵,杀死了北地郡都尉孙卬。

刘恒派出三位率兵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三地。

刘恒亲自慰劳军队,部署军队,申明训令,奖赏军士,想要亲自率兵反击匈奴。

在群臣和太后的劝阻下,刘恒才没有亲征。

只派将领率兵出击,把匈奴打败。

公元前162年,刘恒下诏说:“我不英明,不能施恩德于远方,因而使外敌时常入侵骚扰。

边地人民生活不能安定,内地百姓也受到战争连累。

最近几年,匈奴危害边境,杀我许多官吏和百姓。

这样长久结下怨仇,兵祸不断,各国什么时候怎么才能安宁呢?现在我起早睡晚,操劳国事,为万民忧虑,惶惶不安,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为的就是让他们向匈奴的单于说明我的意愿。

(完整版)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完整版)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吗?下边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年少时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文学才华,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司马迁努力学习字念书人字,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各样古文,比方《尚书》、《左传》、《国语》这些他都能一一背诵。

以后,慢慢长大了的司马迁前去京城到达父亲自边,而父亲是个勤学之人,司马迁才来不久,便开导司马迁出门游学,想让他踏遍天下去采集民间轶闻古事,若学有所称方能回归家园。

司马迁遵从父亲教诲出门游学,展转全国各地域游览,经过了十来年以后才返回京城与父亲同聚。

回到京城以后,司马迁得以郎中的官职,以后年老的父亲性命告急之际向司马迁交代了后代,告诉司马迁祖上祖先都是功成名就的,而到了他这一代却不见经传,虽身为太史,但却没有好好的吧国家历史记录下来,为后代流传,他感觉内疚,但是幸得一子司马迁,因此将此重担拜托给了司马迁。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太史一职,同时也接受了父亲交代的任务;;着作史册,以传后代。

于是,司马迁开始广招天下人材,此中董仲舒和孔安国就是对司马迁帮助最多的圣人。

在这些贤才的帮助下,司马迁开始着手准备草拟史籍,但是就在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并且议论的马上成熟之际他却碰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最致命同时也是改变他一世的崎岖。

公元前 99 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大军护送辎重以发兵打击匈奴,但是汉武帝的命令受到了李陵的拒绝,可是拒绝以后,李陵恳求带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

汉武帝赞同了李陵的恳求,可是没想到在路程中李陵之军受到匈奴大军的围攻,李陵没有抵挡而是弃械投降。

这样的事情让汉武帝大怒,并且朝中之臣也都声讨李陵,可是惟独司马迁却说李陵之功能够抵过,罪不应罚。

说李陵降敌不过金蝉脱壳,幸亏敌军内部盗取机密以报汉朝。

可是司马迁这番话受到还击,最后李陵一家被灭,司马迁也连坐。

原来司马迁是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的罪名被定罪的,而依照汉朝的法律诬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依律当斩。

司马迁的故事通用

司马迁的故事通用

司马迁的故事通用司马迁的故事(通用6篇)司马迁的故事1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学认字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

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

“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

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这天讲什么故事呀?”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明白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原先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的故事2司马迁的故事:司马迁小时候的读书故事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他常常帮忙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必须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

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

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

之后,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

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向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

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

此刻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

”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十分奇怪。

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

但是,司马迁是怎样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行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我整理的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欢送阅读与保藏。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1《史记》既是大一统社会的产物,又是这个大一统社会所不容的“谤书”,因为它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把如椽之笔伸向统治阶级内部,揭露其丑恶行径,甚至把至高无上的皇帝头上的神圣光圈剔除干净。

又由于它敢于把热忱洋溢的笔墨付诸下层人物,对刺客、游侠表示极大的怜悯,敢于儒家罕言之“利”挑战,表现出卓越的经济思想,所以,在正统思想家眼里,《史记》又成了叛经离道之作。

从另一方而看,当时的文人学士,舞文弄墨,喜爱的是铺张扬厉、对偶工整、语言华美的辞赋,而司马迁的《史记》那么是用一种自由奔放、参差不齐的散体长短句与世相争。

这就确定了它在当时文化气氛中的命运,正如司马贞所叹:“《史记》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那么生怕卧,良有以也。

”(《史记索隐序》)又说:“其人新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史记索隐后序》)同时,史学在两汉对期还没有它应有的独立的地位,它被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列入《春秋》类中。

这儿股势力的融合,使《史记》的流布和探究都很难迈开大步。

魏晋以后,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新的文化气氛中,人们的相识、思想都有了新的特色。

与此同时,学术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晋秘书监苟勗《中经新薄》把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划分出来,列为丙部,表达出史学的独立性。

东晋著作郎李充《晋元帝书目》又把史部提升到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史学本身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数量繁多,甚至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局面。

人们对史学相识的提高,尤其是“正史”地位之尊,也使《史记》的身价得到相应的提高。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

那你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会盟。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桓公祭祀用的福肉、丹饰的弓箭和诸侯朝服乘用的车辆,而且特许桓公不需要下拜谢恩。

桓公本想答应,但管仲不同意。

桓公于是下拜接受了赏物。

同年秋天,齐桓公再次与诸侯在葵丘会盟,桓公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更加骄傲,根本不把诸侯放在眼里。

因此有的诸侯开始有反叛而不前去会盟的。

周朝派宰孔参加会盟,晋侯因病迟到,遇到宰孔。

宰孔说:“齐桓公现在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你还是别去了。

”晋侯因此没有参加会盟。

桓公知道后心里就对晋国很不满,于是借着晋国发生内乱,攻打晋国,并把公子夷吾立为了国君。

当时周王朝日渐衰微,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比较强盛。

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了,国内大乱;而秦穆公因为地处偏僻,不参加中原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与中原各国来往不多。

因此,只有齐国能够召集中原诸侯会盟。

再加上齐桓公充分宣扬自己的盛德,因此各国诸侯无不宾服。

齐桓公因此越发骄傲,想要行天子才有权进行的封禅泰山之礼,他宣称说:“寡人南征到召陵,望见了熊耳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见到了辽阔的沙漠;包缠马蹄,挂牢战车登上了太行山的险道,直到卑耳山才回来。

诸侯没有人敢违抗寡人。

寡人召集兵车盟会三次,乘车盟会六次,九次会合诸侯,一统天下。

过去三代的开国天子,与此相比有什么不同啊!所以我想要封祭泰山,禅祭梁父。

”管仲极力劝谏他不要举行封禅大礼,桓公不听。

管仲于是便说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这样桓公方才作罢。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概括:陈完奔齐陈完是陈厉公陈他的儿子。

完出生的时候,周太史正好路过陈国,陈厉公请他给陈完算一卦,太史占卜后说:“卦辞的意思是:观看国家的风俗民情,利于做君王的上宾。

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

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

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

那你知道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移民实边刘敬从匈奴回来,便向刘邦报告说:“匈奴黄河以南地区的白羊、楼烦二王所统辖的部族,距离长安近的,只有七百里,他们的轻骑兵急行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秦中地区。

秦中地区刚刚经历了战争,十分破败,人民稀少,但是土地肥沃,政府可以向那里移民,逐渐地充实它,这样既可以恢复那里的生产还可以增加防御力。

诸侯起兵反秦,如果不是齐国的田氏和楚国的昭、屈、景三姓领头,根本没有人敢于率先发难。

现在,陛下虽然定都关中,但是实际上缺少人力。

这里北边靠近匈奴,东边有六国诸侯的后裔,他们的宗族势力强大。

一旦天下有变,您是难以高枕无忧的。

因此,臣希望陛下能够把上述的那些六国贵族后裔,以及天下的豪杰、名家都迁徙到关中。

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依靠这些人来防备匈奴;如果诸侯国发生变乱,朝廷也足以率领他们去东征。

这是强干弱枝的办法。

”刘邦很认同这个建议,便让刘敬去具体负责这件事情,把以上提到的那些人,总共有十余万,移居到了关中。

这个建议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良策,在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这里都实际承担了后勤基地的作用。

司马迁史记故事内容:怨恨始生孝文帝时,吴王太子入京朝见。

一次,他陪皇太子饮酒下棋,二人发生争执,吴太子的态度不恭不敬。

皇太子见了生气,拿起棋盘掷击吴太子,警告他注意检点,没想到失手中了吴太子的太阳穴,吴太子身子晃了晃竟然死了,事后朝廷把他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

吴王怨怒地说:“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何必送来吴国下葬呢!”吴王又把遗体运回长安下葬。

自此之后,吴王逐渐违背藩臣所应遵守的礼节,称病不肯入朝。

朝廷知道他因儿子的缘故心里有气,才称病不肯入朝的,就派人查问,发现吴王确实没有病。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所以才有史记那么精彩的书籍。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公元前99年,汉武帝由于匈奴扣押了汉朝使臣苏武等人,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前去攻打匈奴,但是,他这次却打了个打败仗,差点儿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利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八万骑兵团团围困住李陵的步兵。

虽然李陵的箭法精准,手下的兵士也都骁勇善战,他所率领的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却越来越多,最终,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有援兵,最后只有四百余名兵士突围出來。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朝廷之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

汉武帝便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牢问罪,并且召集群臣,讨论李陵所犯下的罪行。

大臣们都指贵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当汉武帝问到太史令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说:“李陵所带去的兵士不过五千人,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虽然他此次打了败仗,但是却杀了如此多的敌人,也能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我认为他一定有自己的苦衷,他肯定心中还想着日后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听了司马迁这番话,汉武帝认为他这是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如此为投降敌人的人辩解,岂不是有心要违抗朝廷吗?”于是,汉武帝一声令下,就让人将司马迁拉下去,关到监狱之中,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最后的结果,给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破坏生殖器的刑罚)。

司马迁家中无钱赎罪,只好受了这耻辱的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乃是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他曾经为此想到自杀。

但是,他想到自己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就这么死掉。

因为当时他正在投入全部的精力来写一部史书,这就是《史记》。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晁错的起家晁错,颖川郡(今河南南禹县)人,他曾经在轵县人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的宋孟、刘礼是同门。

后来,晁错凭借着文学才能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正直、严厉。

汉文帝的时候,全国之内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唯独秦朝时期的博士,济南人伏生研究过它,但是,这个时候,伏生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年老不能应征前往京城。

于是,文帝下令,命令太常派人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晁错有幸成为被派去的人。

学成归来以后,晁错趁着上书天子陈述他分内工作的机会,利用《尚书》中的内容进行论述。

文帝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有意把他培养成为后代君王的贤臣,便任命他为太子舍人。

此后,晁错凭借着他的辩才,先后担任门大夫、太子家令。

太子府里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陈述削弱诸侯的相关事宜,以及朝廷应该修改的律令。

几十次的上书,文帝都未予理睬,但是更加惊奇他的才能,便提升他为中大夫。

此时,太子很看重晁错,多次称赞他的计策,但是,以袁盎为代表的朝中的许多功臣都不喜欢他。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推恩削藩武帝在位前期,诸侯国势力仍很强大,而且还在不断地膨胀,聪明人都知道他们终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主父偃就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

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天下形势太平时,就容易骄傲奢侈,做出霪乿的事情,形势一旦危急,就会依仗他们强大的国力,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就会起兵反叛,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既彻底解决不了问题,还给国家带来攻打。

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达到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有继承封国的权利,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拔⼭扛⿍ 项⽻是楚国下相⼈,他从⼩跟随叔⽗项梁⽣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的祖⽗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去学剑,仍然不⾏。

叔⽗项梁⽣⽓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说: “读书只要能写⾃⼰的名字就⾜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个⼈, 我要学能对付万⼈的本领。

”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这才⾼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到吴中居住。

有⼀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也在⼈群中。

项⽻指着秦始皇说:“这个⼈,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中暗暗称奇,觉得项⽻不平常。

这时项⽻已长得很⾼⼤,⼤约有⼋尺多点,⼒⽓⼤得能举起青铜⿍,当地的年轻⼈已没⼈是他的对⼿,对他⾮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起,项⽻也随着叔⽗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的勇⽓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势⼒,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强⼤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部下⼤部分是楚国⼈,刘邦命⼈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以为⾃⼰的⽼家已被刘邦占领,⼼中惊慌。

军⼠们也都⽆⼼恋战。

项⽻预感到⾃⼰⼤势已去。

就作了⼀⾸《垓下歌》,歌中唱道:“我⼒能拔⼭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了。

骏马不⾛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在乌江⾃刎⽽死。

后来,“拔⼭扛⿍”这⼀典故,⽤来形容⼈⼒⼤⽆穷;或⽤来借称项⽻。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篇⼆: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天下称帝后,⼜打败了强⼤的匈奴,⾮常⾼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宴群⾂。

席间,有个博⼠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弟功⾂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

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

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

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

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史记》。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

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

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

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

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

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

因此,《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

后来,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

但他和他的着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了当时最屈辱的宫刑。

司马迁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和父亲的遗愿,他决心忍辱负重,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光耀后世。

几年后,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位。

因为一旦身任此职,即得以掌管机要文书,成为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

然而,司马迁却始终怀着一种刻骨铭心的耻辱感,把中书令一职视为“闺阁之臣”,不但丝毫不以此为荣,反而以为是莫大的羞辱。

因此,自任职以来,除应付必要的公务外,他息交绝游,集中心思和精力写作《史记》,也只有这项事业才是自己生命价值的真谛之所在。

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司马迁收到了任安的来信。

这封信使司马迁极为不快。

他万没想到这位朋友的精神境界竟然如此低下,和一般凡夫俗子的看法毫无二致。

他对司马迁在受刑之后得居中书令之职,不胜欲羡之至,而且要求他以“推贤进士为务”,对朝廷竭尽忠心。

任安写此信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考证,假若是在他因“庆太子之祸”而身陷牢狱之后写的,那么,他的信中可能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要求司马迁向武帝进言,劝其为国惜才,从而赦免自己的死刑。

这与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和思想是多么格格不入。

第一,司马迁对于自己以“刑余之人”的身份担任中书令一职本来就是感到耻辱的,以这样的身份给朝廷荐举人才,对被荐举者也同样是一种耻辱。

何况受刑之后的司马迁对专制暴君的认识已日益清醒,早已不愿为之竭尽愚忠了。

第二,任安是一位能干的官员,他被判处死刑,纵不算是负屈蒙冤,至少也是罚过其罪。

但是,司马迁义怎么能够在武帝面前为之开脱呢?“李陵之祸”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沉痛吗?这倒不是说司马迁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敢替朋友辩白,而是通过那次事件,他对武帝刚愎暴戾的性格有了清楚透彻的了解:凡是他决定了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基于上述原因,他对任安的来信久久不曾作答,可能原来就准备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后来任安即将引颈就戮,死于武帝的屠刀之下。

司马迁考虑到他的这种遭遇跟自己当初有某种近似之处,能够体谅他此时的心境和思想,于是提笔挥就一封《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都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发展的极其宝贵的可靠资料。

当然,这两篇东西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自序》着重叙述自己的家世和生平事迹,对于自己修史的宗旨虽然有所说明,但多有隐晦,对“李陵之祸”只用了不多的语言交代过去。

其小心翼翼,说明其在忧患之中,时时以古哲先贤来激励自己,发愤着书,借以启示后人。

《报任安书》则是一篇饱蘸着血泪流出的充满炽烈激情的文字。

它详叙了“李陵之祸”的始末,辩明了其间的是非曲直,申诉了自己所蒙受的冤抑。

这是在辩白,在控诉,在宣泄,在抒发长久郁积胸中的愤隙不平之情。

其文笔酣墨畅,滔滔若江河之水,一泻千里,淋漓尽致,是了解司马迁在遭受“李陵之祸”前后思想感情重大变化的最重要的材料。

顺便说一句,此信当时未必真正送给了任安,可能一直保存在家里,直到宣帝时才由其外孙杨恽连同《太史公书》即《史记》一起传布出去,后来被班固收入《汉书·司马迁传》中。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平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变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史记》的写作虽然开始于“李陵之祸”发生之前,而全书的完成则是在此事之后。

而且,有充分的根据可以推断,即使原先已经写成的篇章,也在“李陵之祸”以后重新修改或加工润色了。

因此,可以说“李陵之祸”对于《史记》一书的整个思想倾向都产个了极大的影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祸患,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影响。

对于一个平庸的人,悲惨的命运会摧毁他的精神,使之意志消沉,自甘沦落;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受刑之后,而又受到重用,他会感恩戴德,变成一个更加卑躬屈膝、温驯忠心的奴才。

司马迁在精神上、性格上、思想上都是一个傲岸不屈、不可摧毁的巨人。

在当时的情势下,他不可能在行动上反抗那强大而残暴的统治力量。

统治者可以损伤他的肉体,但却无法征服他的思想,战胜他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