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遍览典籍。
他20岁开始游历各地,中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35岁遵父遗嘱出任太史令(史官),开始潜心述史。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击匈奴,不久却传来其降敌的消息,武帝大怒。
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求情。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传闻李陵助匈奴练兵,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宫刑。
宫刑是对人的奇耻大辱,遭受宫刑的人在当时被认为是家族的污点,受到亲友的鄙视。
绝望的司马迁一度想到了死,但他想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于是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就了巨著《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完成。
翌年,司马迁去世。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这为《史记》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但司马迁的主观努力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的游历,二十壮游之旅踏遍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奉使西征之旅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为撰写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材料;泰山封禅之旅见证了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有很多帮助。
父亲司马谈,老师董仲舒、孔安国,孔子所著的《春秋》都对司马迁著书起了重大影响。
父亲司马谈坚定了司马迁著史的决心。
他临终前流泪嘱咐后事,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太史,承继历史的使命。
司马迁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事业。
老师董仲舒和孔安国教给了司马迁著史的有效方法。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古文经学创始人。
他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古文典籍撰述历史。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关于其生卒年,学界颇多争论,现取较为可信的说法: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从小聪明好学,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典籍。
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
他起初任职郎中。
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安抚少数民族。
翌年父丧,立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
两年后,继父职为太史令。
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专心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后人称为《史记》。
在秦汉时期的夏阳县,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18里的高门原。
司马迁少年时在这里读书、耕牧。
在他死后四个多世纪的西晋永嘉年间,后人才于此地建立纪念祠及祭祀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龙门在夏阳之西北,即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跨越黄河两岸的一道天然门户。
司马迁一生有三次重大游历,(一)二十壮游之旅,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
(二)奉使西征之旅,公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县制度。
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三)泰山封禅之旅,司马迁从公元前11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其中泰山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
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三万强敌围困,李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
武帝大怒,群臣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并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汉朝。
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即宫刑),司马迁因此陷入耻辱与痛苦的深渊。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 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考辨,融会贯 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 把历史学推进了前所未有的新 阶段,在中国 史学史上树立了 一块不朽的丰碑。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 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
司马迁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 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 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 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 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 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记》 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 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 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 和伟大成就。
著述《史记》的时代条件
秦朝以前 中国社会一直是纷争、割 据的局面。 在汉武帝时实现真正的大 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巩固。中央集权 封建制度正式形成,各项具体法令制度建 立起来了。因此,需要对以往历史作全面 总结。加上汉武帝比较重视文化上建树, “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这种情况 下,一种群臣 共议,大臣门以为埋怨李陵,而司马迁却 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通过平时李陵为人 认为),而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 帝问到司马迁,司马迁和盘说出,触怒汉 武帝,因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故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有责怪李 广利之意。因此,汉武帝把司马迁打下狱, 让人审理此案。审案人严厉审问,并判重 刑。
1、家庭的影响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 病逝。临终前,司马谈“执迁手而泣”嘱 其子“毋忘吾所欲论著”叫他完成其末完 成的大业,继志著史。父亲死后三年,司 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开始了史官生涯。 为了撰述《史记》,他认真阅读 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史料和 当时所能见到的一切书籍。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
《史记》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三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西汉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一)司马迁的游学经历: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的史官,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大约20岁时,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的最南边是昆明。
司马迁的这次全国性的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箭,学行古礼,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高山仰止,对孔子的纪念。
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
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7岁时,司马迁结束了为期七八年的游历各地的旅程,入朝担任郎中。
(二)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他10 岁开始读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人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同年,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
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
[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文学常识]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
司马迁史记三个故事〔5篇〕司马迁与《史记》篇一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后人称作《史记》,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时的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对史学和历史的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防止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荣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唐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正因为揭露现实的透彻,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腐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那么头抢地,视徒隶那么心惕息。
〞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130卷,体例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5种。
司马迁之创作《史记》,开始是因承父命,并且有志于弘扬大汉神威,润色鸿业,鉴往知来。
因李陵事件遭宫刑后,心态陡变,个人抑郁不平之气激射于修史行为之中,歌颂之声减弱,而代之以怨愤感慨之情,《史记》遂成为一部心灵史与社会政治史的混合体,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建于司马迁的《史记》。
互见法:《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两类。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
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一、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文学理论著作。
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继承父业,博采群书,通古今之变,写成《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近三千年间的历史。
其中对农民起义,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史记》文笔质朴,思想深刻,故事性强,并善于叙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答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五十二万字。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因此他采用的是实录精神,取材广泛,不受“人间”和“地下”的限制,内容翔实,文笔生动流畅。
在写法上,《史记》有很多特点。
它首创纪传体,而这种体裁的确立正是史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同时,在一些章节里还插入了司马迁的议论。
但《史记》最突出的成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以实录精神进行历史叙述。
二、填空题1、《史记》的作者是2、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是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4、“二十四史”的“二十四”指5、《史记》原名为6、《史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纪、列传和表7、《史记》共52篇,现存24篇8、《史记》最早由司马迁编写而成,后由9、《史记》全书有二十四卷。
10、《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与《史记》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 见 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 俱 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 事之,其耻固己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 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 不有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 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 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 客 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 有 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
民族内斗劣根性
西周初:周公VS管叔蔡叔 西周末:申后、褒姒、伯服、宜臼 东周赧王:内讧导致东西周分裂,周朝结束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骨肉相残者不计其数 秦末:反秦军队大业未成,各自称王,队伍分裂 汉初:刘邦杀韩信等功臣 汉中:刘氏VS吕氏,刘氏VS刘氏,朝臣之间
司马迁关于“内斗”看法
(范蠡云:)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 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越王勾践世家》 (韩信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淮阴侯列传》
向令伍子胥从奢供死,何异于蝼蚁。弃小义,雪 大耻,名重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 能致此哉? ——《伍子胥列传》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 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 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 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东到海边,南到川滇,西至陇海,北到长 城以外。收集了资料,增光了见闻,陶冶 了情操,文章风格亦受影响。凌稚隆《史记评林》引
第一次游历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 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 邦,观孔子之遗风 ……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体例
《史记》原名"史太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 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 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 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 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全书共130篇: 12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为编年式的): 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10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 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30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 70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史记》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 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史记的文学性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二、人物形象塑造 三、语言艺术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 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 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 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 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 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 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 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 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的 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 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 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故事……。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众多大大 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虽然先 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 不但数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战国策》中少数几个故 事,也显得简陋得多。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 《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 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 "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 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 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 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 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 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 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 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 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 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 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 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 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 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 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 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 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李广免职时受到霸陵尉的轻 蔑,复职后他就借故杀了霸陵尉;韩安国得罪下狱, 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 卒召来,旧事重提……。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 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 出人性的复杂性。
司马迁与《史记》
1.李陵事件: 2. 太史令之职 3.写作过程 4. 史记的体例 5.史记的文学性 6.史记的思想性
7. 留给后人的思考
李陵事件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 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 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 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 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 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 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 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 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 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在 《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 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 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 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 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总 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 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史记》在这样的 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 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太史令之职
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 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 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 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 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 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 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 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 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 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 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 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 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 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 叙述为主。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 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 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 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 历。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
司马迁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 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他的这 种看法。如《苏秦列传》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 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写主父偃 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但 司马迁绝不赞美平庸、苟且、委琐的人生。《史记》中写得最为 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 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 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 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 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 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 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 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 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
写作过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 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 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 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 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 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 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 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 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可以强 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如日本 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所说:"读一部《史记》, 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 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 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 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 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 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女"的相貌。神 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廉颇蔺相列传》写蔺相 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 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 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 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 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 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正如前面已经提到 的,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 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 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 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不同身 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 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张良、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 谋之士,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 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 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 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 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 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 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