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的故事

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二、史记的创作背景

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图强,历经艰辛创作而成的一部历史巨著。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自黄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的历史。

三、史记的内容与特点

史记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书则着重描述各种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家的发展史,列传则是对一些杰出人物进行的传记式描写。史记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结合。司马迁运用丰富的文学手法,如描绘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对话等,使得史记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文字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史记的历史价值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之作。它为后世

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启示,影响了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发展。

五、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面对宫刑的屈辱,司马迁没有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他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史记的影响与传承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与他博 览群书有关系。而且与他漫游祖国各地有 关,曾三次出游。三次出游,司பைடு நூலகம்迁东到 泰山封禅,西到陇西,北到内蒙,南至昆 明,阻击踏遍黄河、长江流域。 这大大丰实了司马迁的历史知 识和生活经验。
3、遭李陵之祸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骑兵 攻击匈奴,李陵带五千骑兵分头进攻匈奴, 李陵兵步行30天到达蒙古与匈奴兵相遇, 被匈奴三万兵包围,与敌交战,迁弩齐发, 杀敌数千人,匈奴王大吃一惊,随即又调8 万骑兵,因众寡相差太 悬殊,边战边走,战士死 伤过半,李陵被迫投降。
1、家庭的影响
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 病逝。临终前,司马谈“执迁手而泣”嘱 其子“毋忘吾所欲论著”叫他完成其末完 成的大业,继志著史。父亲死后三年,司 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开始了史官生涯。 为了撰述《史记》,他认真阅读 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史料和 当时所能见到的一切书籍。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
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 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 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 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 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 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 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 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 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史记》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之一。他的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史记》的写作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司马迁,字子长,汉族,河南温县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逝世于公元前86年。他出身于一个学者世家,家族世代都以记述历史为己任。司马迁自幼聪颖好学,对史书情有独钟。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司马迁的父亲因被树立为反面典型而被判处酷刑,进而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决心要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世。

为了完成心愿,司马迁先后游历各地,搜罗史书,查阅史料。他收集到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并亲自访问了许多资深的老者和精通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司马迁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为后世的史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同时,《史记》还特别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尽可能呈现历史真相。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笔记精

神,亲自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以确保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尽可能真实

可信。

其次,《史记》在内容编排和分类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司马迁将

历史按照帝王纪、列传、世本、表等四个部分进行划分,形成了一套

系统完整的编年体框架。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使得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和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司马迁本人对史记的评价

司马迁本人对史记的评价

司马迁本人对史记的评价

司马迁(145年~86年)是一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三杰”之一,他非常重视史学,把史学当作自己学习、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作为史学家,司马迁深知“史者,邦国之言也”,他出版了《史记》,这是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的宗旨是把史实按照时代分类,客观地纪录历史,让后人知道一个民族的荣辱,更加关注历史传承。

司马迁认为,《史记》的形式非常重要,它是由各种材料收集、编撰而成的,而不是一部传说性的史诗或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客观地记录历史的文献,它可以厘定历史本源,让历史学家各自深入研究和讨论,充分发挥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力,及其贡献。

司马迁认为,《史记》是古代文献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著作,它对于古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史记》同时也是古代文献中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著作,它的基本思想是客观地记录历史,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并且被当代历史学家广泛应用。

司马迁还认为,《史记》可以作为一种宣传,用来传达古代历史本质,它不仅仅是一部文献,而是古代历史思想的载体,可以传播古代历史思想,让被动的后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历史。

综上所述,司马迁对《史记》有着高度的赞誉和肯定,他认为这部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史料,而是古代历史思想的载体,它可以让古代历史思想的传承得以延续,为历史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

1. 引言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文献《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他以才情过人、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2. 编纂背景

史记的编纂背景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有关。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出身于一个世家学术世家,自小醉心于文学历史之中。然而,司马迁的父亲因功臣之后,遭到赐死的厄运,司马迁也因此被牵连入狱。在监狱中,司马迁有幸结识到了另一位学问渊博的狱友董仲舒,董仲舒的知识和见识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监狱中的痛苦经历使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关心。

3. 体例与风格

《史记》是一部体例严谨、内容全面、风格优美的历史著作。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记载了自黄帝至西汉末年的历史,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史记》的风格简明流畅,句式清晰,语言凝练。

其中,《史记》的本纪部分着重记载各个君王的事迹,包括他们的政治成就、

军事史、文化事业等;表部是一种编年体史书,主要是根据时间来陈述历史事件;书部则按照政治制度的顺序或以某一种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主体;世家部则是以列举各个世家的兴衰历史;最后的列传部分则重点记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

4. 影响与意义

《史记》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史记》开创了中国

正史的写作风格和体例。它不拘泥于编年体,同时注重记述人物的思想、文化背景等,使得《史记》更加真实、生动。

其次,《史记》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中国古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善于运用“互见法”
李笠《史记订补 叙例 叙例》 史臣叙事, 李笠《史记订补·叙例》:“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 传者,是曰‘互见’ 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 传者,是曰‘互见’。史公则以属辞比事而互见焉。以避讳 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 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游侠 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 高祖纪》 传》不详朱家之事,而述于《季布传》;《高祖纪》不言过 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 鲁祀孔子,而著之《孔子世家》,此皆引物连类而举遗漏者 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 大宛传》 也。《封禅书》盛推鬼神之异,而《大宛传》云:‘张骞通 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又云: 所有怪物, 大夏,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又云:‘所有怪物,余不 敢言之也。 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 佞幸传》 敢言之也。’《高祖纪》谓高祖豁达大度,而《佞幸传》云: 汉兴,高祖至暴抗也。 此皆恐犯忌讳, ‘汉兴,高祖至暴抗也。’此皆恐犯忌讳,以杂见错出而见 正论也。 正论也。
李陵之祸: 司马迁38岁时做了太史令 , 岁时做了太史令, 三 、 李陵之祸 : 司马迁 岁时做了太史令 42岁时 , 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 , 即改秦历 岁时, 岁时 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 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 史记》 便在这一年开始编写 《 史记 》 。 天汉二年 ( 前 99年 ) 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 年 的事件, 天汉三年, 遭受宫刑。 的事件 , 天汉三年 , 遭受宫刑 。 太始元年 ( 前 96年 ) 遇赦出狱 。 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年 遇赦出狱。 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相当于皇帝的近旁秘书)。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尤其提一下《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 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 “古文”的最高成就。
从战国诸子的文章、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到汉代 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邹阳、枚乘、贾谊等人的散文,可 以看到铺张排比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手段。司马迁在吸 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 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 《史记》中极少用骈俪句法,文句看起来似乎是不太 经意的,偶尔甚至有些语病,却很有韵致、很有生气。 因为司马迁在叙述中始终是倾注情感的,根据不同的 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 缓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名词解释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人格风范与《史记》的思想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对世界和中国文化的认识。自然也不会因为这种人格上的差异而把他们的作品截然分开。因此,学习司马迁不仅是学习他的人格,更应该把他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司马迁的生平简介。司马迁出生于周代宗室之家,祖父司马谈在西汉建立前曾为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主要著作有《论六家要旨》、《天官书》等。据说他用了18年时间著成一部编年史——《太史公书》,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施以

宫刑。但由于他发奋写作,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史记》。《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为12本纪、 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约52万余字。

司马迁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他所接受的教育和个性都使他难以超脱社会现实的束缚。其时正值东方诸国纷争,而西方列国竞相进行战略扩张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途充满了坎坷。如果司马迁继续仕宦下去,将很有可能像其他儒士那样在昏暗的政治舞台上争斗沉浮,并且随着仕宦经历的丰富,可能会成为一位保守旧道德观念的封建卫道士。而要求司马迁独自一人背负骂名,抛弃妻子儿女,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只怕连司马迁自己也不敢想象。这是司马迁身处的时代及个人遭遇决定的,即使他有改革旧制的雄心,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现实政治的桎梏。

而《史记》正是司马迁在“惧而就笔”时形成的心血结晶,也可

以说是他个人的精神写照。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司马迁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人格理想融入了这部历史巨著之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他所抱持的目标。所以他希望人们看到他写的《史记》,能够感受到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他把自己奉献给了《史记》,同时也献给了《史记》中的历史英雄和历史事件。

司马迁史学史记的作者与历史学家

司马迁史学史记的作者与历史学家

司马迁史学史记的作者与历史学家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史学家,他是《史记》的作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将从司马迁的背景和成

就出发,探讨他作为史学史的作者和历史学家的身份。

一、司马迁的背景和成就

司马迁,字子长,汉族,出生在中国西汉末年(前145年-前87年)。他生于一个文化昌盛的世家,父亲是西汉的官员司马徽。从小,司马迁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熟悉了许多古代经典著作。

司马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他的巨著《史记》上。《史记》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性质完整、编年体的纪传体通史。它主要记载了从远古传

说时代一直到西汉初年(前1222年-前109年)共2500多年的历史事

件和人物。《史记》以其全面性、权威性和文学性成为了后来历史记

载的典范。

二、司马迁作为史学史的作者

1. 《史记》的编写方法

《史记》是一部以实录为基础的历史著作,采用了纪传体和编年体

的结合。司马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进行深入调查

和研究,秉持着客观、全面、科学的态度。

2. 《史记》的内容特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形式,既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评价,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

气息。同时,《史记》还运用了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和人

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三、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

1. 对史学的贡献

作为史学史的作者,司马迁对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

通过《史记》的编纂,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学术范本和参考依据。同时,司马迁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严谨性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形象富于感染力
❖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寄托着司马迁自 己人生的感慨:李广--悲其数奇而不遇;屈 原、贾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痛苦流涕 而长太息;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荆轲-为知己者死,都寄托了自己的感慨。
❖ 明 茅坤:“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 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 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 ❖ 《李将军列传》------李广
Biblioteka Baidu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历史人物形象化
❖ 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动场面的 具体描写,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动面 貌 。如《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 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 刘邦----项羽
“乘势起陇亩之中”,一往无前地摧毁 暴力统治的英雄人物。
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侠客和一些中下层 社会人物
❖ 《史记》专辟《刺客列传》:专诸、荆轲
❖ 《游侠列传》写了一些救人之急、解人之难 的侠义之士,“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 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专史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篇1

(2023-01-02 10:51:12)

韩兆琦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司马迁的学者和历史家。他是汉朝时期

的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是中国历史书籍中最重要的一部。

司马迁热爱学问,他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他常常努力

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并用心加以整理和研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历史真相记录下来,让后世能够了解和学习。

然而,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不仅需要分辨真假史料,还需要面对政治压力和文化的限制。在那

个时代,历史并不是完全开放和公正的,有些政治权力者会试图篡改

历史,以符合他们的利益。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司马迁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牺牲。他曾多

次被流放和囚禁,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妥协。他用尽全力

写下《史记》,不仅详实地记载了以往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历史中

的伟大人物和道德取向。

《史记》成书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它以其内容的

翔实和深度,被誉为史学的经典之作。司马迁也因此成为了史学界的

标杆和楷模,他的勤奋和毅力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称颂。

司马迁和《史记》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重要性以及记叙历史

的责任。他的努力和奉献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和范例。《史记》也成为了后来历代史书的典范,对中国历史学习和

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

1(诚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Baidu Nhomakorabea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

史记——司马迁的中国历史专著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从上古时代到秦朝的两千多年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众多方面,成为了研究中国历

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西

长安(今西安),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在家族的激励下,司

马迁自幼酷爱读书,博览群书,使得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

了解。

二、史记的背景

在乱世之中,司马迁对于国家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充满了热忱。他

以汉代宣传文人的身份,希望借助史学的力量挖掘国家的历史根源,

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悲壮。

三、史记的特点

1. 全面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专著中最早、最全面的一部。它不

仅包括了历代各志和列传,还涵盖了编年体史书中所没有的诸多内容,如列举当时的古代文化、地理、政治制度、典章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

事实和知识。

2. 严谨性:司马迁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力求真实记录历史。他根据大量史书和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努力揭示历史的真相。

3. 纪实性: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历史,既记述了历史事件和名

人事迹,又对其投以了司马迁自己的评价和评论。使得史记不仅是一

部史书,也是司马迁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4. 文艺性:史记以其优美的文辞、多样的文体、丰富的修辞手法而

备受推崇。司马迁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史记

读起来不仅富有启发,还流畅易懂。

四、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史记的出现为后来许多历史著作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学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 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 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 中,司马迁对wk.baidu.com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 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 年。
《史记》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 到征和二年(前91)左右基本完成。
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 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 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 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 叙述为主。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 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 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 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 历。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
写作过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 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 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 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 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 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 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 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 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
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 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 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 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 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李广免职时受到霸陵尉的轻 蔑,复职后他就借故杀了霸陵尉;韩安国得罪下狱, 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 卒召来,旧事重提……。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 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 出人性的复杂性。
史记的文学性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二、人物形象塑造 三、语言艺术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 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 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 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 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 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 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 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 "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 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 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 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 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 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 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 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 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 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 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 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 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 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的 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 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 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故事……。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众多大大 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虽然先 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 不但数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战国策》中少数几个故 事,也显得简陋得多。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 《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 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可以强 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如日本 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所说:"读一部《史记》, 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 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 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 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 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 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女"的相貌。神 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 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 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 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在 《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 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 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 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 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总 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 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史记》在这样的 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 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偏爱。那就是"好奇",就是喜 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的人物。那些奋起草 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 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胆识过人、无往 不胜的将帅,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运筹帷幄、智谋百 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 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 要的部分。因此《史记》洋溢着浪漫的情调,充满传奇色彩。 尤其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人物的传记合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 部分来读,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诗。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 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 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 一世的情形。
太史令之职
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 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 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 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 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 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 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 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 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 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 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司马迁与《史记》
1.李陵事件: 2. 太史令之职 3.写作过程 4. 史记的体例 5.史记的文学性 6.史记的思想性
7. 留给后人的思考
李陵事件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 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 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 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 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 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 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 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 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 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司马迁似乎很喜 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 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 如《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
(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 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像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另外,像著名的"鸿门宴"故事,简 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 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 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 台上演出。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很多优点:一则具有逼 真的文学表现效果;二则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 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三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 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 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 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 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正如前面已经提到 的,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 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 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 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不同身 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 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张良、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 谋之士,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 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 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司马迁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 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他的这 种看法。如《苏秦列传》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 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写主父偃 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但 司马迁绝不赞美平庸、苟且、委琐的人生。《史记》中写得最为 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 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 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 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 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 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 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 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 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
史记的体例
《史记》原名"史太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 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 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 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 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全书共130篇: 12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为编年式的): 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10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 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30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 70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史记》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 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