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12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 首先,《史记》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 其次,《史记》不少人物传记都具有小说的某些特点,在人
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安排以及寄寓爱憎褒贬等方面,对后 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再次,《史记》敢于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叙事写人的艺术 经验等也为后世戏曲家所吸取,从而有助于戏曲的成熟与发 展。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涵 与“实录”精神
一、《史记》的思想内涵
▪ 司马迁说他创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报任少卿书》),即通过史书的形式,寄 寓他有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个人见解。
二、“实录”精神
▪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 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副标题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 与《史记》创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卒年不 可考,约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祖 上世代为史官,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 志在继《春秋》而作新史。
▪ 二十岁时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 楚以归”,历时两三年,行程近三万里, 对他后来创作《史记》有重要意义。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过程
▪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以“诬上”被判死刑,以腐刑代免。 ▪ 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任中书令。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 向传统的“天道”思想提出挑战 ,认为“天道无 亲,常与善人”是毫无根据的。
三、《史记》的写作宗旨
Ⅱ、 “通古今之变” 通晓历史的发展演变规律
♠ 认为历史是通过:各种变革向前演进的,对历史上 出现的政治改革都采取称赞的态度。
♠ 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 固其变也”,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生活在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对这种转变产生了 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 史作全面的总结;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 现一部通史。
♠ 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 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伯 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夷 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叔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 齐 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
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 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历史有了新 的认识,从此“发愤著书”,前后历经14年,终于完成了 这部空前的巨著。
《史记》书影
公记之兴
书轩行,

》辕事原罔
。,,始罗
——
”下略察天
《 史 记
至推终下 于三,放 兹代见失 ,,盛旧
·


录观闻
史 为秦衰,
公 《汉,王
自 太,论迹
序 史上考所

※ 第二节 关于《史记》
汉元封三年(前108) 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 写作《史记》,太初四 年(前93年)完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司马迁与《史记》)

第3章司马迁与《史记》3.1 复习笔记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2.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司马迁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司马迁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3.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1)《史记》的写作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在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至此已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谈有感于自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因此,他要编写一部历史著作,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

他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

在经历磨难之后,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
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 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 (《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
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 不为一言‛。(《报任安 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三、《史记》的进步倾向
能以较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的视角, 展示传主的“真人”面貌。
刘邦
第一,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所持的褒贬尺度,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老二)力。今某业所就,孰与仲 多?”
“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也”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也,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 《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道出: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士亡”,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 为……凡百三十篇。”
第二、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
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李广
大将军卫青
张良
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
关系的判 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 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 使得人物 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 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第三、《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史

司马迁.ppt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3第三讲 司马迁与《史记》



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
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分析了先
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切中肯綮。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 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

四、教育:史官家庭的文化熏陶, “年 十岁则诵古文”,诵读用籀文写就的文 献。 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 《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 司马迁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认真地鉴别 真伪,比较同异。主动和古人沟通,读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 主义传统,他反对以天道干预人事,认 为社会现象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天属 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这种观点与汉武帝所提倡的儒学正 宗的所谓 ‚天人感应‛学说相对立。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 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 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 历史的方法即“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 之理”,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 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既突 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 ,也表现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 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 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 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 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 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史记”二字,原非司马迁书专名,先
秦时代,诸侯国的史书,都可称为“史
书 名 异 称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探索历史规律)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二编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对《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传》、 《国语》是有很多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主要是做剪裁功夫,有时 也大段抄录。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 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 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 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究天人之际‛:探究世间人事与上天的关系。 继承了‚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天道 可以干预人事的看法。
‚通古今之变‛:通晓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见解和社会政治 理想。
三、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司马迁非常重视对因 果关系的探究,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 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 各篇都 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李斯五叹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 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 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 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 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 驾也!‛
《淮阴侯列传》: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 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 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人 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wan2)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第四节《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 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 程中,展示个人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司马迁与史记3优质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3优质课件

风 格 , 通 过 叙 述 古 往
《 史 记 》 主 要 的 写 作
寓 论 断 于 序 事 ” 是

作《 风史 格记
》 的 特 点 之 三 : 写
秉历之记“的公《 笔史意论史史曰史 直事,赞记论”记 书件藉”论形为》 的,褒有赞式司中 精显贬春”,马的 神示人秋。简迁“ 。史物笔“称首太
官或法史为创史

实为,行北师次前 二
之 二
126
的以沿程、长漫


基后途近淮安游

础撰搜三河出祖年 游
。写集万两发国, 之
三 次
《资里岸,的司 旅 史料,以足名马 记,历及迹山迁 》采时中踏大二
重 大 的
打访约原遍川十 下求两地大。岁

游 历
( )
累的月云县南中西 了任。南制,,元

丰务此、度任奉前 奉
111
富,行贵。务汉
》 的 特 点 之 一 : 编
的势今的言通的司 看,历关”古是马 法并史系,今为迁 。提上,就之了写
出的弄是变“《 司发清研,究史 马展楚究成天记 迁变从天一人》 自化古和家之的 己大到人之际目

史《 观史
记 》 的 特 点 之 二 : 历
出 结 论 。
导 读 者 自 然 而 然 地 得
今 来 的 历 史 进 程 , 引
记家负称指史》礼他学下 资汉读对
》,父职导籍等》系的, 料春《经
。写亲的儿而经、统习从 ,秋国史
了的史子准史 地惯小 为》 很

·
序事俗法因动不名然本难妇尽博其祥有此夫
》少施之阴合可家其节遵长从而序而省务阴
司 ) 而事 要 阳 无 不 使 正 用 , 幼 ; 寡 四 众 不 为 阳 马 功, , 之 形 察 人 君 , 是 之 然 要 时 忌 省 治 、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2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2
汉代解经的典型之作《春秋谷梁传》。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写作背景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大一统的时代, 国力强盛。这个时代也是经济空前繁荣的时 代,粮食多得吃不完,钱粮塞满仓。商业繁 盛,货畅其流。文化也十分兴盛,汉武帝以 儒学为主,博采百家之长为其所用,思想领 域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由。西汉盛世,人才 辈出,星汉灿烂,为《史记》这部伟大著作 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 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ang)亿万之师,与单 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 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 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 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 沬(hui)血饮泣,张空弮(quan),冒白刃,北首争 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 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 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 见主上惨凄怛(da)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 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 不过也。(《报任安书》)
孔安国
孔安国是孔子第十二代孙,西汉经学家,武 帝时任谏议大夫、临淮郡太守。相传他曾得 孔子住宅壁中所藏古文《尚书》而开创了古 文学派。他是司马迁的历史文献学导师,对 司马迁的影响主要在于使他注重利用以古文 记录的历史典籍撰述历史。《五帝本纪》是 司马迁运用古文资料创作的精彩篇章之一, 一切传说、百家之言都要根据古文版本的典 籍来验证,取材精严。
20岁时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 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使其 审美心理建构趋于定型。
《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 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1(诚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ppt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ppt
(一)精于选材,力求突出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 如《项羽本纪》 着力写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 之围三件事; 《李将军列传》着重选四个典型战例。
13
(二)注重采择轶事
《史记》往往在人物传记的开篇以一、两个琐事来揭 示人物的性格特点,预示人物以后的发展。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 既表现出其少年大志的霸王气质,也暗示出其重武轻 文的不足。 《淮阴侯列传》写韩信胯下受辱、酬漂母 《酷吏列传》写“张汤审鼠”
11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一 讲读作品,并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一)本文主要叙述了李广的哪些典型战例?又有 哪些出色的细节描写?它们表现出李广怎样的性格 特征?
(二) 什么原因使李广一生未得封侯?
12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 《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 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史记》的人 物塑造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8
第二节 项羽本纪
一 解题 二 讲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
(一)巨鹿之战 (二) 鸿门宴 (三) 垓下之围 三、思考·讨论 如何评价项羽的自杀?
9
四、有关项羽的评论
1 《高祖本纪》中刘邦及群臣评项羽 2 《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项羽 3 钱钟书对项羽的评价 4 郭嵩焘《史记札记》:
物形象用了哪些方法。
17
秦汉文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惠州学院中文系 陈金花
1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项羽本纪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本章思考题
2
第一节 《史记》概述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庭的良好影响 (二)广泛的阅历和交友 (三)为太史令 (四)遭李陵之祸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孔子世家》论赞语饱含深情:“《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父亲遗愿 史官职责
父亲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临终前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 著矣” 接受修史嘱托 司马迁流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 敢阙。” 继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写作《太史公书》
《司马迁与史记》
出生环境 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地在龙门, 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 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 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他的家乡南临黄河,北依 龙门山。长河名山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育了其豪 迈灵秀之气。另外,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的 大一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司马迁的成长,与写作提供 了有利条件。
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精心的描绘。 [1]安排人物的独白来描写人物的心理。 [2]以人物自唱的诗歌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直接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六、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 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七、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结束语
关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其它的方法,请同学 们捧读《史记》,进一步探索,希望同学们能从《史记》 得到更多的感悟!也能够像司马迁一样秉笔直书,为时 代立言,写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课堂练习
一、总结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基本形象 2、以戏剧性的场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 其性格特征 3、用细节描写增强人物形象的逼真感 4、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突出人物个性 5、用心理描写,展现灵魂 6、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7、用对比衬托强化人物个性形象 8、以互见法保存人物完整形象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陈平:离间、荥阳脱 困、封韩信、擒韩信、平 城解围
萧何:存秦相御史令 律藏书、荐韩信、约法三 章、治理后勤、诛韩信
陈平像
《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1、按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分,有些悲剧主 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 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 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 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 之间。当地名胜古迹生于汉武帝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 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史记》人物形象还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 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 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 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 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 佩六国相印乎!”於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得出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 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 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
薄 皇 后
2、《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 笔法。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 我国纪传体 史学的奠基 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 记文学的开 端。
1、《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积极入世、进取、勇于牺牲、人道主 义等精神和人格自尊), 为后代作家树 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1 、写作背景 2 、主要内容:
“刑余之人”难以荐士,况当年自己的悲惨遭遇即 由为李陵申辩而来。所以隐忍苟活就是要著书以偿前 辱之债。 3 、艺术特点: ♠ 内蕴深厚,文气伟壮; ♠ 纵横开阖,笔法雄健; ♠ 腾挪跌宕,行文迂曲; ♠ 瑰伟奇丽,文辞优美。
《报 任 安 书》
♠ 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Ⅲ、 “成一家之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 政治理想
♠ 对封建帝王也不一味加以歌颂,既写他们的历史 功绩,也不避开其弱点,表现出史学家“不虚美言”:表达其独到的历史见解 和社会、政治理想,表现了鲜明的倾向性
♠ 描写了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肯定了一些反暴斗争和 反暴人物。
李斯五叹(5)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 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 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石建父子谨慎
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 曰:“误书!‘马’(马)字与尾当五, 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四、 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Ⅲ、善于通过小事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Ⅳ、 具体写出人物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
的故事性; Ⅴ、 语言方面:
a 对话力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心理; b 直录口语,通俗传神; c 叙述语言夹叙夹议,描写人物情态、心理简练 精确 ; d 叙事记言中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富有表 现力。
李斯五叹(1)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 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 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 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 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五叹(2)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 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 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 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 之荀卿曰:‘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 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 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 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2、掌握《史记》的体例 3、了解《史记》的成就与地位 教学重难点 1、《史记》的主要内容 2、《史记》的成就与影响。
一、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司马迁简介 (前 145-?),西汉 史学家、文学家。字 子长,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靠 近龙门 ) (1)、继父志,任 史官 (2)、直言受宫刑 (3)、 发愤著《史 记》
二、《史记》的艺术成就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 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 五十二万六千多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 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 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 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1、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 叙述。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 多传记,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 《史记》以“实录”著称 . 《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学 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
2、人物塑造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 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 明三大特点。 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偏爱。 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 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



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 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生活细节的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基 本手段。 对话往往最能活生生地体现人物的生活经 历、文化修来,司马迁描绘人物形象,主要是 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 对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 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 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 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 我们面前。

03第一章(下):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

03第一章(下):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史记》原名《太史公》,亦 可见战国风气。



钱大昕说:“子长述先人之业,作书继《春秋》之后,成一 家之言,故曰《太史公书》。”所谓史记,当时“皆指前代 之而言。……《史记》之名疑出魏晋以后,非子长著书之意 也。”[1] 王国维也说:“汉人所谓史记,皆泛言古史,不指《太史公 书》。……以史记名书,始于魏晋间矣。”[2] [1]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太史公自序”,《嘉定 钱大昕全集》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112页。 [2]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一《太史公行年考》,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第1版,第510-511页。
一般认为,司马迁所用的纪传体涉及本纪、世家、列传、表、 书等形式,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传统影响的。

如梁启超说:“其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其八书 详纪政制,蜕形于《尚书》;其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 本》。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琐语,则《国语》之 遗规也。”不过,梁启超并没有否定司马迁创立纪传体之功, 他说:“诸体虽非皆迁所自创,而迁实集其大成,兼综诸体 而调和之,使互相补而各尽其用。此足征迁组织力之强,而 文章技术之妙也。”[1] [1]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长沙;岳麓书社, 2010年1月第1版,第15、16页。

以上诸种称谓中,魏晋以前使用较多的是《太史公》 和《太史公书》。为何以“太史公”命名?究竟应该 是《太史公》还是《太史公书》?

对此,钱穆和胡宝国提出了很好的解释。钱穆认为:“《太史公》则司 马迁一家之私书,当与孔子《春秋》齐类,不当与鲁《春秋》、晋 《乘》、楚《梼杌》相例。故其书称《太史公》,犹孟轲自称孟子,其 书因亦称《孟子》,荀况自号荀子,故其书亦称《荀子》云耳。”他又 说:“太史公书者,犹云诸子书,孟子老子书,若正名以称,则应曰 《孟子》《老子》。《太史公》,不得加书字。至曰记曰传,则举一偏 以概,更非其书之本称。”[1]我以为这个解释是很合理的,因为根据 《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而没有带“书” 或“记”字。《艺文志》应该是涉及书名最正式的场合。胡宝国认为 《史记》原名《太史公》,这种以个人名字命名书的方式“仍是来自于 战国的旧传统,诸子的书是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而《史记》也是要 ‘成一家之言’的私人著作”。[2] [1] 钱穆:《太史公考释》。见钱穆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 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20页。 [2]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第1版,第11页。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3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3

司马迁与史记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取材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史学成就》一章节,详细内容围绕司马迁与《史记》展开,重点分析《史记》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理解《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对《史记》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掌握《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史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史学价值。

重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司马迁坎坷的人生经历,引发学生对司马迁与《史记》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史学价值。

(3)讲解《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史记》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文学特色和史学价值。

4. 例题讲解:以《史记》中的典型篇章为例,分析其叙述手法、人物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篇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与《史记》生平与背景文学特色史学价值地位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谈谈《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史学价值。

(3)分析《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2. 答案:(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因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在困境中,他发愤著书,创作了《史记》。

(2)《史记》以人物为中心,采用纪传体,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它以史为鉴,关注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3)《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 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论 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屈原《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说文》注“愤,懑也”懑:愤慨,烦闷;引 申为郁结、苦闷、不平等。 唐 韩愈的精辟阐发: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荆潭唱和诗序》:欢愉之辞难工,而
穷苦之音易好。
他的震撼更大。战争硝烟已去,但置身于浓 厚的历史氛围中,楚汉相争风起云涌的诸多 历史人物萧何、樊哙等形象涌现于脑海,宏 大的战争场面历历在目,英勇悲壮的人物形 象冲击感染着司马迁,使他内心涌起昂扬激 荡的情感。——《项羽本纪》 历时二三年,行程三万里的壮游,对司马迁 的审美心理建构意义重大。游历体验所形成 的心理印痕逐一转化为积极的心理能量,影 响着他一生的感知和情感方式,决定着《史 记》的行文风格。
生长环境:汉夏阳人(今陕西韩城芝川镇)
《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清
乾隆时《韩城县志》“河水至此……两岸皆断山绝 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鲤鱼跳 龙门传说 司马迁有幸生于灵山秀水中:北面是巍巍龙门,东 面是滔滔黄河,美丽的神话传说滋养着年幼的司马 迁,铸就了他率真、自由的审美心理倾向。 他更有幸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武帝时期经高、惠、 文、景四代人的治理,全国一统,国力充实中央集 权日益巩固。平稳的政治环境和大一统的时代为他 营造了宏大、宽松的成长环境,也培植了他自由、 向上的心理趋向。
司马迁出身于“世典周史”的家庭,具有
史家的气质禀赋以及修史的责任感。 司马谈临终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 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 惧焉!汝其念哉! 向父亲立下誓言:“小子不敏,请悉论先 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七、春秋笔法之理想
春秋时周室衰微,礼废乐崩。孔子游历诸国,
无人理睬,于是以著《春秋》来宣传他的政 治主张。他依据鲁国史官所记的史事,把从 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间的人和 事,加以整理修订,为后世制定一套标准。 孔子还说:“与其空发议论,倒不如举出具 体的人和事来证明是非得失,以便更加深刻 明显。” 汉代解经的典型之作《春秋谷梁传》。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写作背景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大一统的时代,
国力强盛。这个时代也是经济空前繁荣的时 代,粮食多得吃不完,钱粮塞满仓。商业繁 盛,货畅其流。文化也十分兴盛,汉武帝以 儒学为主,博采百家之长为其所用,思想领 域仍存在某种程度的自由。西汉盛世,人才 辈出,星汉灿烂,为《史记》这部伟大著作 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中,常扈从汉武帝到各地去巡游,其中泰山 封禅是隆重而排场的典礼,对他写作《今上 本纪》和《封禅书》等篇章很有帮助。
三、受刑发愤著书
天汉二年(西元前99年),汉武帝命李陵北
击匈奴。初时颇为顺利,但不久被围困,李 陵因寡不敌众而兵败降敌。武帝大怒,群臣 都说李陵有罪,司马迁则根据对李陵的印象, 认为李陵降敌并非真心,只是等待时机回报 汉朝。武帝起初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但后 来捕获的俘虏称李陵助匈奴练兵以对抗汉军, 武帝于是族灭李陵全家,并对司马迁处以残 酷的腐刑(即宫刑)。
(二) 奉使西征之旅
西元前111年,司马迁任职郎中,奉汉武帝之
命出使巴蜀以南,任务是在边邑地区推行郡 县制度。他的足迹遍及四川、云南、贵州, 历时一年又三个月。此行不仅完成了经略西 南的任务,还为撰述民族史传积累了丰富的 材料。
(三) 泰山封禅之旅
司马迁从西元前108年出任郎中以后三十多年
二、三次重大的游历
(一) 二十壮游之旅
西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
国的名山大川。从京师长安出发,足迹踏遍 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行程近 三万里,历时约两三年,沿途搜集资料,采 访求证,为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20岁时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
约生于西元前145年,卒于西元前90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十岁就能阅读古文,浏览先秦 典籍。二十岁开始游历各地,考察了大量历史 遗迹和采集民间传说。起初任职郎中。西元前 111年,奉命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翌年父丧,立 志继承父愿,潜心述史。两年后,继父职为太 史令。西元前99年,因李陵事被牵累下狱,受 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西元前91年完成《史 记》。
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使其 审美心理建构趋于定型。 《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 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 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游览沅湘使司马迁接受了楚文化的洗礼。 他渡江到长沙及汨罗,回忆屈原一生,不 禁感慨涕零:余读《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 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贾生列传》
六、老师的启蒙
董仲舒
董仲舒(西元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 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开此后两千余年中国社会以儒学为正统之先 河。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等。司马迁在元朔三年壮游归来回到京师, 受学于董仲舒。董氏对司马迁的影响有:反 对暴政、尊王攘夷以及把“崇让”、“尚耻” 作为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二、《史记》的创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司马迁 继承了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反对以 天道干预人事,认为社会现象由人的活动构成,天 属于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必然联系。这与汉武帝所 倡儒学正宗‚天人感应‛说相对立。
大典在泰山举行,作为职掌天官的司马谈不 能参加。幸好,儿子司马迁出差归来,赶到 父亲病榻前,司马谈握着儿子的手,嘱咐后 事。他说:“我死了,你一定要做太史,把 祖宗的事业继承下去。当了太史,千万不要 忘记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撰写一部历史巨著。 这个历史使命你一定要牢牢记住!”司马迁 俯首流涕,答应父亲要好好守着这个神圣的 事业。(《太史公自序》)
祸莫憯(can)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
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 所为作也。(《报任安书》)
宋 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理论,
《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
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Leabharlann 明 进步思想家李贽《杂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彼其初皆非有意于为
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 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 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 积久,势不能遏。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
司马迁其人
一、司马迁生平 二、周游察访 三、受刑发愤著书 四、太史令的职责 五、父亲临终遗命 六、老师的启蒙 七、“春秋笔法”之理想
《史记》的成就
一、《史记》的写作背景
二、《史记》的体例和内容 三、《史记》的特点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司马迁生平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 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晚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总结: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
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 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 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 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 于《红楼梦》。 一部文学史原来是一部哭泣史、心灵 史。
司马迁正撰《史记》,为劝慰武帝,给寡不敌
众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句公道话,背上“诬 上”(李广利为李夫人哥哥)罪名。当时面临 三种选择:死罪、用钱赎罪、受腐刑。 复杂内心冲突在《报任安书》做了描述: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
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 背沾衣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 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八大山人
朱耷(da),明末清初著名画 家。明亡后心情悲愤落发 为僧,画作署名常把“八 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即哭笑不得之意。 以明遗民自居,以象征手 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 鸟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 强之气。画山水,多取剩 山残水,可谓“墨点无多 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
四、太史令的职责
太史令是皇家的史官,官品不高,俸禄不厚。
《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
立言。 人生是短暂的,穷达是相对的。但文章 可以跨越时空、指向永恒。中国古人很 早就识破了这个玄机,所以孔子视富贵 如浮云,司马迁忍辱而偷生。他们知道 自己的生命会流动在文章里,千古奔涌。 魏文帝曹丕一语中的:“文章,经国之 大业,不朽之盛事。”
司马迁的生死观
其职责是记载和修订天文历法,筹办皇帝的 祭祀典礼,占卜推算吉凶禁忌。同时掌管皇 室图书,整理秘笈和历史资料,记述古今历 史。当皇帝需要决定军政大事的时候,随时 作为皇帝的顾问提出意见。这种将记人事和 知天道的职责集中于一人身上的做法,反映 了当时“神意天命论”的历史观。
五、父亲临终遗命
西元前110年三、四月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
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卬(ang)亿万之师,与单 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 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 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 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 沬(hui)血饮泣,张空弮(quan),冒白刃,北首争 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 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 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 见主上惨凄怛(da)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 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 不过也。(《报任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