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
《李将军列传》------李广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历史人物形象化
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 貌 。如《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 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刘邦----项羽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 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 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史记》创作的目的
究天人之际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余甚惑焉,倘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项羽本纪》:“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
《史记》的思想倾向
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刘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
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 分我一杯羹。” 韩信:“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 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将陈胜列入《世家》
《项羽本纪》-----项羽是一个在秦末
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 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 沾衣也。”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
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史记》的内容
《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
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 万字, 130篇,有12 本纪、 10表、8书、 30 世家、 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伯夷列传》
通古今之变
历史进化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第二节 《史记》的内容
一、《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 传体的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有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由五个部分组成。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 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 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五节
作品选讲
廉颇蔺相如传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 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如《项羽本纪》项羽从起兵到灭亡事情很多, 然而本纪中主要写三件事:钜鹿之战、鸿门 宴、垓下之围。作者抓住三件事,既刻画了 项羽的人物性格,也把历史事件叙述清楚。 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之灌夫使酒骂座和 东朝廷辩论。
五、精粹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如刘邦和项羽都 曾见过秦始皇出巡,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说: “大丈夫当如是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 不胜其歆羡矣。” 善于运用民间的口语、谚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剪列 传》、“当判不判,反受起乱”《春申君列传》、“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尚可 ,兄弟二人不相容”《淮难衡山列 传》,讽刺汉武帝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苏辙《栾城集》:“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 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 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 不自知也。” 朱熹《朱子语类》:“司马迁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战国文 气象。”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之一。

他的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史记》的写作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司马迁,字子长,汉族,河南温县人,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逝世于公元前86年。

他出身于一个学者世家,家族世代都以记述历史为己任。

司马迁自幼聪颖好学,对史书情有独钟。

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司马迁的父亲因被树立为反面典型而被判处酷刑,进而自杀身亡。

司马迁为了维护父亲的名誉,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决心要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后世。

为了完成心愿,司马迁先后游历各地,搜罗史书,查阅史料。

他收集到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并亲自访问了许多资深的老者和精通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

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司马迁最终完成了他的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为后世的史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形式,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迁。

同时,《史记》还特别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尽可能呈现历史真相。

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笔记精神,亲自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以确保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尽可能真实可信。

其次,《史记》在内容编排和分类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将历史按照帝王纪、列传、世本、表等四个部分进行划分,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编年体框架。

这种分类方式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便利,使得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和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还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思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想启示。

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时关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见解,为后来的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说后的项 者,杀羽 。他死没 诸鸿又刘有 侯门杀邦听 反宴秦的从 秦是王机范 项子会增 羽婴,的 楚事,缺建 汉业焚乏议 之的烧政, 争转秦治失 。折宫头去 点室脑了 ,,。最 由烹宴好
——
垓下之战是楚汉两军的战略决战,汉兵追击楚军,乘机消灭了项 羽。尽管是英雄末路,但是司马迁仍然用大量笔墨凸现了项羽悲壮的 英雄形象。他的告别虞姬、他以二十八骑猛攻刘邦追兵、他的乌江自 刎都透出英雄豪气。
3、结网法
叙事材料的安排详略得当、相互补充,形成纵 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如一事涉及数人,则将该事系于一个主要人物,而在 其他传记里,或者略写,或者不写,或者以“语在某 某事中”作交代,这就避免了内容重复。 相似类型的人物合并来写:刺客、游侠、酷吏、货殖 等 《酷吏列传》,吴见思曰:“一篇共序十人,可以为 难矣。然偏不逐人序去,独将十人花分插穿,处处组 织,更觉异常绚烂”。
广泛的阅读(通晓百家)
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古老 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 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至于诸 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 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 案。
丰富的游历
①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会稽遗址;长沙水滨;登封许由坟墓;楚地春申宫; 丰沛之地;曲阜庙堂等。 ②接触与历史有关的人物
4、运用“互见法”,显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方面。
互见法,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 叫就是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 重描写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 寻求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成一家之言:
借《史记》发表独一无二的见解。
3、《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写作有什么关系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对阴阳等前五家作了分析批判,而对道家作了肯定,认为道家是兼具五家之长而无五家之短。

司马谈立志修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令司马迁完成。

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着手起草。

可见,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江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述的宏愿。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 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 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 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 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 :“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 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争 ,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 敝。”
提倡省刑薄赋,虚心纳谏,仁厚爱民。
反对酷吏政治,《酷吏列传》: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赞美尧舜禅让、周公礼贤。 五帝本纪: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高祖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性,攻必怪,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 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身死东城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 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 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
司马迁少年时生活在故乡,十岁开始诵 读古文经传;二十岁时,用几年时间作 过一次远游。二十七岁时,入仕为郎中。 曾多次随汉武帝出游,后又奉命出使西 南夷。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简介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

司马迁与《史记》(精选13篇)司马迁与《史记》篇1(2023-01-02 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学问、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穿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独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雄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感动人心的思想在今日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汲取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进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公平友好地和谐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伴侣。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进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卑视,而歌颂他们的本事、才能,并特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剧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七十列传——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传记。 单传:一人一传。《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二人以上。《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 等。 类传: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活动,归到一个传 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少数民族历史情况也用类传形式记载, 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
1.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汉书· 司马迁传》:司马迁据《左氏》、 《国语》,采《世本》 、《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实地调查获取材料:


对搜集材料认真分析和选择,淘汰无稽之谈。对不 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或载不同说法。 《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 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 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 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 时代赋予宏阔的眼界;
▄ 广泛的游历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 ▄ 历史并非是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继承 先秦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确立了不屈 服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立场。

《汉书· 司马迁传赞》: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 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足迹:东至大海,出使西南,北登长城
李陵事变:腐刑
公元前99年,李陵兵败而降。司 抱“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良好愿望,为李说了几句公道话, 但偏袒李广利的汉武帝却以“沮贰 师”、“诬上”罪名 “佴之蚕 室”。 隐忍苟活:人能弘道,无如命何 ——前93年,完成《史记》 ——前93年,《报任安书》对自己 际遇和心情作了完整交待。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 1、开创了写历史人物为主的传记文学的独创性; • 2、开创了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几点独特手法: • ①对书中出现的人物尽可能做到了了解深刻,从而使笔端饱蘸情感。 • ②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描写,置人物于紧张的矛盾冲突中,以此展现人 物个性。 • ③用“互现法”使历史人物具有典型性。 • ④故事化的手法。 • A、采用细节描写 • B、精心组织一系列故事,集中表现人物性格
二、《史记》的体例及思想内容
• 1、体例。 •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名称开始转换,记事始于黄帝 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130 篇,52万字,载几千年历史。本纪是记载帝王之事;世家记载诸侯之 事;列传记载将相及重要人物的事件;表是制度、史事、人物,简单 的说就是串联人物的线;书是政治制度的相应记载典章制度的汇编。 • ①通史。《史记》前并无通史,《左传》、《国语》、《战国策》 皆是断代史。 • ②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均是按诸侯年号记载历史。纪传体以人 物为中心组织事件,后世史书除《资治通鉴》外均采用这种体例。 • 2、思想内容。 • ①朴素的唯物思想。 • ②无畏的批判精神。 • ③进步的历史观。
四、语言艺术——“雄浑雅健”
• 1、把一些古奥而含义不太明确的词汇变换成通俗 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 2、运用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 3、运用谚语、歌谣、俗语等精辟的语言来表述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谢谢观赏
司马迁与《史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史记》的关系
• 1、司马迁的家世与所受的文化教育。 • 2、司马迁的思想与活动分期。 • ①20-48岁,希望为当时统治者做出一番事业。多次漫游,继承父 志,接任太史令,准备资料,着手《史记》。 • ②48岁以后,遭李陵之祸,满怀怨愤,完成著书事业。 • 司马迁对汉代统治者抱着批判的态度,以一种极度愤懑的情绪和饱蘸 仇恨的笔触,在《史记》中写出了人间的不平,在不少篇章中暴露了 统治者的残暴,对被损害,遭侮辱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爱国英雄热 情的加以歌颂,曾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其意为自己的《史 记》与《离骚》一样,都是一种发愤的结果,为其著述内容增添了不 少异彩,正是因为与《离骚》有类似之处,而且作品有相似的主题 (爱国)和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故鲁迅先生有“无韵之《离骚》” 之说。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

为什么司马迁要忍辱著《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家及文学家,应历帝时人,多部史著作流传至今,令我们给予重视,铭记古往今来的历史脉络,而其最著名的着作《史记》何以能如此兴盛,面对此,司马迁为得到官方认可而不得不受辱,也正因此,才让这部古典盛著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1)司马迁将传统史籍巧妙融合司马迁之所以会出现,即是两家传统史籍《左传》和《春秋》之间空白,司马迁自小便深居读书,其熟悉《左传》与《春秋》,同时也懂得社会之道流行更迭,了然社会变革,令司马迁能够撰写完善一分子志史,将两传之间空白补充完整,而此乃历史学家司马迁之聪明所在。

(2)司马迁晓畅礼仪之道至于司马迁令宗室虽令口口声声赞誉,但实拒其作品的却是官方的原因,司马迁不断遵历史传统男子以性格强烈,艰难坚持,要求自己勤奋好学,强调礼法,不断改进,此乃司马迁如何利用礼仪之道得到官方认可之捷径。

(3)司马迁以史记言礼仪把读史行为般拿来论证礼仪,以史记言礼仪,“然言与行,遗载于史”,“若礼行,亦可遗载”等等,完善一部中国最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着作,司马迁微言大义,令读者充满启示,让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

(4)司马迁表彰礼礼仪此外,司马迁亦在《史记》中提及众多有关礼法的概念,如文宗论伯温之案,其认为若只是读书,则造成虚浮,修身行礼,则为表彰,司马迁以此说明,无论是冒险新知,还是孜孜可尽精神报效,都需以学习与礼法相结合,提倡要以礼代治,令读者从中引以为鉴,不仅在史书之中,而且在实践中施行,以礼让世间弥漫芬芳之气。

(5)司马迁善表达文化价值通过《史记》的编撰,正是司马迁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让我们得以透过史书认知历史,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文化价值展现无疑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司马迁尽职尽责,以忍辱而著述不为官方认可所容,而今,所有人皆能受用于《史记》之宝藏,今见之皆令人欣慰。

可见,司马迁为“让文明继续荣耀”,忍辱著书《史记》,以此洗礼古代文明,让我们理解历史,继承文化,以此延续一百古,愿此多此颜而拥谱而致,让历史盛本之辉耀永不湮没。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古代文学7_司马迁与《史记》
18
19
《项羽本纪》分析
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
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勇武粗豪缺乏谋略的 性格。 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如垓 下之围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活现了项 羽这一有血有肉的历史悲剧人物形象。 对其他次要人物亦作了颇为生动的描绘,如 范增、刘邦、樊哙等。
20
《项羽本纪》分析

23
汉代政论散文
汉代的政论散文,以西汉初年最为
发达。此时的政论文内容上表现出 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艺术风格 上颇有战国纵横家的气息,议论风 发,雄辩恣肆,善用比喻和排偶句, 极富文采。
24
一、贾谊 (前200~前168),洛阳 人,汉初著名的年轻的政 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少年博学,被文帝召为博 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 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3岁。
村无赖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揭露汉武
帝任用酷吏、残害人民以及迷信求仙、滥
用民力等。
2、赞扬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
《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
《项羽本纪》 崇敬同情项羽英雄气概和悲剧命运
10


3、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 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 和写出蔺相如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 《李将军 列传》 《屈原列传》
30

3、“互见法”的成功运用
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互见 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 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如《项羽本纪》突出项 羽的正面性格,其负面性格特征放在《淮阴侯列传》
16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人物语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P16)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 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精彩评述:
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 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 悲咽可涕。”
清代牛云震《史记评注册·李将军列传》也说: “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 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 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这些 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

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壮年游历司马迁大约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写一部史书,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

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_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古代文化常识之【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

5、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史记》的五部分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是以写人物为主的。

7、“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8、《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9、《汉书》共一百篇,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录了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的史事。

其中写得最好人物传记是《苏武传》。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及史记简介

司马迁对古代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都有很高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 的修养,并且善于把两者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他引用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 古代史料,都经过适当处理。对最古老的、同当时语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 是彻底的译写; 言已经差距很大的《尚书》,是彻底的译写;对《左 国语》 有很多的改动; 传》、《国语》,有很多的改动;对同当时语言最接 近的《战国策》 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 近的《战国策》,则主要是作剪裁功夫,有时也大段 抄录。 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 抄录。《史记》基本上属于书面语,但同当时的口语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 距离并不很远。书中还广泛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如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 李广不善言辞而深得他人敬重,既富于概括性,又富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于生活气息。此外,前面说到《史记》写人物对话,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 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也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后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 人把《史记》的文章作为一种典范来学习,但不少人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忽略了《史记》语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它充满情感、 富于生气。 富于生气。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 天汉二年( 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 ),李陵抗击匈奴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 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 斥骂李陵。 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 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 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 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 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 一度想到自杀,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 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 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 一个完整的交待。 一个完整的交待。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

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

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

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

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究竟有没有女儿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司马迁有没有儿子,但是司马迁女儿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而且司马迁的女儿还嫁了个非常好的丈夫,只是司马迁女儿姓名不可靠,也就只能称之为“司马迁之女”了。

司马迁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敞,这个杨敞是谁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死后幼子汉昭帝即位,汉武帝的托孤重臣霍光,杨敞原先就是霍光身边的人。

但是后来杨敞行事小心谨慎,又非常有才能,霍光非常赏识他,后来杨敞官职丞相,一时位极人臣。

杨敞和司马迁智能表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杨忠,另一个叫杨恽。

相传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之后就是藏在女儿处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他的外孙杨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

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

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

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

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

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

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

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

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

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

《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

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

《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

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

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

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

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展开全文阅读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

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

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

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

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

(韩兆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