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墨海书馆在传播西学听作用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专题查缺补漏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

2020高考语文专题查缺补漏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8分)《百家讲坛》对于讲座内容和讲师的选择,完全依照大众流行文化的口味,而非正统学术的观点。

像清代这样一个不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并非最重要最伟大的时代,可以成为长期话题,主要是因为流行多年的清宫戏为它笼络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实《百家讲坛》的话题在学术领域屡屡引发争议,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都处在一个有趣的位置,作为知识分子和学术研究者,他们首先被学术界质疑,被自己研究领域内的同侪批判,而跟他们的半生研究都没有关系的老百姓,这时却成了他们学术观点的拥护者。

通过《百家讲坛》,一些没有定论的观点被讲师们传播开来,这让很多学者专家都感到不快,本来是学术界内部的讨论,某一方却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而重要的是,大众并不了解其它观点。

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有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述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即便那附着了很强的个人观点,仍是一种解答,解答很多他们感兴趣但很难有渠道确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要素就是表现形式。

讲座节目历来是最让观众望而却步的类型,40分钟的节目如果不听前5分钟根本听不懂后面内容。

《百家讲坛》在节目形态上并没有贡献,影像上几乎没有美感可言。

它的贡献在于改变了讲座节目的讲法。

你听易中天的讲座,不就是评书连播吗?在拥有广大评书听众的中国,把学术话题讲得和评书一样,无疑是成功的捷径。

有意思的是,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这三位影响力最大的讲座者都曾经担任过中学教师,无疑他们更能掌握深入浅出的技巧。

既然《百家讲坛》的话题由头都来自电视剧这些流行元素,那么在方式上自然也跟电视剧借鉴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讲究故事性。

刘心武的《红楼梦》,连续十几讲,不断地探秘解密,所有观点必须辅以具体故事,完全是电视剧式的铺陈叠述。

而阎崇年的讲座,其实就是历年清宫戏的疑点解释,出发点都依据近年清宫戏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也就是电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一场学术讲座的受众,一下子从少数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剧观众,反响自然不同。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本文导读: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了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官 办机 构 、 传 教 士 机 构 均 相 形 见 绌 。
关 键词 :晚清 ;西 学东渐 ;价值 取 向 中图分 类号 : 2 6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2 75 3 f 0 0 O .150 K5 A 0 5 .8 3 2 1 )40 1 -8 作 者简 介 :熊 月之 ,上 海社 会科 学 院历 史研 究 所研 究员 ( 海 上 20 2 ) 0 0 0
晚 清输 入西学 的 主体 ,主要 为 以下 三部 分 :一是 传教 士 、其 他来 华外 国人及 相关 机构 ,如广 学 会 、教会学 校 ;二是 清政 府官 办机构 ,如 江南 制造 局 翻 馆 、京师 同文 馆 ;三是 中国 民间知识 分 子及 民办机 构 ,如商 务印 书馆 、广智 书局 。这 几部 分人 或机 构 ,有 互相 交叉 的 ,江 南制 造局 翻
收 稿 日期 :2 1 - 3 5 0 00 - 0
l 5 1
社会 科 学
2 1 第 4期 00年
熊 月 之 : 晚清 西 学 东 渐过 程 中 的 价值 取 向
智识科学 之与宗教 ,本相辅 而行 ,足以促进 人类 之 道德①。1 3 8 4年 ,美 国传 教 医生伯 驾 来华 前 ,
社会 科 学
21 0 0年 第 4期
熊 月 之 :晚 清 西学 东 渐 过 程 中 的 价值 取 向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熊 月之

要 :晚清输入 西学的主 体 为传教 士及其 他 来华 外 国人及 相 关机 构、 清政 府 官 办
机 构 、 中国民 间知识分 子及 民办机构 ,这 三 类机 构与 人 物 , 由于其 立 场 、 出发 点 有 别 , 重点 活动 时期 不一样 ,因而输入 西 学的价值 取 向有 明显不 同。官 办机 构输入 西学有 强烈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的作用关于,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们喜欢。

摘要: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中涉及近代中国教育、近代中国印刷出版和近代中国西医学发展等多个方面。

文章选择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从事西学科技翻译活动的一个方面, 重点考察英、美来华传教士进行的西学科技书籍翻译, 分析西方传教士在华进行的西学科技翻译, 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翻译和翻译人才的培养, 对中国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和发展, 中国近代化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 近代中国; 科技翻译; 翻译教育;Missionaries and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Wu Quancheng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Not only did they carry out missionary activities, some missionaries also engaged in a lo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ese missionaries taught in the language schools thatfounded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or the schools founded by the church.They created a plete transl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translated a lot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 science books. These activites not only promoted the spread of western natural science knowledge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intellectual elites and translation talents for modern China,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Keyword:Missionaries;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ucation;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 随着列强在华的不断扩张, 大量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进行传教活动。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力,开展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随着近代工厂矿山的陆续建立,西方科学技术也源源传入中国。

虽然有顽固派极力反对,甚至“一闻造铁路、办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但在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大环境下,“西学东渐”已经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1862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同文馆”,开始只设有外语课程。

1866年又“因制造机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议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即“天文算学馆”,聘请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为总教习。

同时还派人去西方聘请了外籍的化学、天文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教师。

1863年,上海也仿照京师同文馆设立了“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也开设了“广方言馆”。

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译书馆。

这些机构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书籍。

但由于当时国内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沉溺于八股科举,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因而上述机构大都由洋人主持。

例如京师同文馆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而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则是由英国人傅兰雅主持。

在官办的同文馆等机构开设之前,英国人伟烈亚力于1847年来到上海,参加了同国人麦都斯所经营的“墨海书馆”,和同国人艾约瑟等人计划翻译科技书籍。

但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都很差,于是他们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共同合作,开展编译工作。

他们译出的书籍,大都有较高的水平,不少是当时西方的名著。

例如:《几何原本》后九卷,是古希腊的数学名著(前六卷早在明末已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译出);《谈天》十八卷,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所著;《代数学》十三卷;《代微积拾级》十八卷,内容为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重学》二十卷,就是今天所说的“力学”,包括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植物学》八卷……以上书籍的内容,例如天文学和代数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及解析几何、微积分、力学、植物学等等都是西方科学知识的第一次传入中国。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姓名:吴林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指导教师:郭汉民
20050501
摘要
1811 年马礼逊在广州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中国 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序幕。为了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文化 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传教士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采取了“以学 辅教”的手段,选择西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此次翻译 活动比前两次,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得多。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ies in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was the "savage works" period(1811 — 1860). It is the period that the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monopolized the western works, and took religion contents as the core. The second was "western works" period (1860-1895). it was a climax perio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west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was the most common way that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cooperated in translating books. The third was the "new works" period(1895-1911). The missionaries had no longer occupied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on western books translations. The western works tha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troduced independently had taken the majority. In this process, the missionaries changed from “a leading position” to “cooperating” translation again to playing a “secondary position”. It’s just the reflections of Chinese cognitions to western works from "savage works " to " western works " again to "new works" .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浅析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他提出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

同时,由于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王韬的新闻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言论自由、政论思想、报刊功能理论同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矛盾与妥协上。

创新之处在于辩证地看待了王韬的新闻思想,不仅分析了他的思想对我国新闻发展的贡献,而且探究了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该思想的局限性。

标签:王韬;新闻思想;开创意义;局限性王韜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王韬是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山人物,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称赞他为“中国报界记者名闻世界之最早的一位”,林语堂称他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是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日报。

在办报及发表政论的过程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同时,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王韬的新闻思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一)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冲破“言禁”的第一声呐喊如果说约翰·弥尔顿是西方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人,那么王韬就是在中国最先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西方各国的报业相继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时,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之下的中国却开始实行“言禁”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了言论自由的主张,他要求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地方办报,鼓励民间报业的发展。

他认为,办报应当直言不讳地揭露时弊,形成“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清议之风。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弢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三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由报刊思想[1]91-92。

王韬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中体现出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园文录外编》中阐述的“重民”思想,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民间办报的重视之中。

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晚 时 西 物 学 国 传 及 响 清 期 方 理 在中 的 播 影
施 若

60 1 ( 集美大学 师范学院, 福建 厦 门 3 12 )
摘要: 晚清时期, 随着第二次鹤片战争的爆发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西方科学技术再次涌入国门, 以牛烦力学为核 心的经典物理学得 以在华夏大地广泛传播 , 中国从传统物理走向近代物理并逐渐触入世界物理学发展 的主流莫 为 定了基础。文幸探讨 了其传播的形式和 内容, 了这一过程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强调指 出: 分析 加快当前我 国科学 技术发展进程的关健, 不仅仅是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 更重要的在于走 自 主创新之路。 关键词: 晚清时期; 西方物理学; 传播; 影响; 创新 中圈分类号:4 9 0 -0 文献标识码: A 明末清初, 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 , 西方物理知识与其他 科学知识一起开始传人中国, 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想产 生了强烈冲击 , 也给中国传统物理领域带来 了新 的气息, 中 西方物理知识在冲突、 碰撞中逐步走向融合。但因传教士在 华科技活动的二重性和夷夏之防、 本末之辨的诸多传统文化 屏障以及中国学者的自身弱点, 中国只是被动地、 零星地接 受西方有限的物理知识和思想, 它还不足以动摇中国传统物 理的主体地位。因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洋务运动的 兴起 , 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从 1 9世纪 5 0年代始至清末 , 西方科学技术潮水般地涌人国门, 中国开始主动地学习西方 的科学与技术, 由此形成了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 潮。这个时期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在华夏 的广 泛传播 , 为中国从传统物理走向近代物理并最终融人世界物 理学发展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这一时期西方物理 学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 对于加快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现代 化进程 , 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 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翻译出版主要来 自三个方面。一是传教士凭个人兴趣 和专 长 进 行 译 述。如 15 81年 由 美 国 传 教 士 玛 高 温

西学东渐内容和影响

西学东渐内容和影响

西学东渐的影响领域哲学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无西方严格定义的哲学的概念,而哲学的根底逻辑学也仅存在于少数如名家等古代思想中。

明末清初西方哲学开场传入,最由葡萄牙传教士高因勃耳,撰写大量对亚里斯多德哲学的相关介绍,容包括知识论、理则学、形上学等方面。

此外中古神哲学家阿奎那的著作,也在清初节译至中国。

但西方哲学真正大量输入中国则要到晚清时期,早期尚未用哲学一词,到20世纪初,此名词由日本传来被广为使用,标示哲学从儒学、经学等学科分出来探讨。

当时的各期刊中有大量对古希腊哲学、及西方近代抛学的介绍。

许多新观念如物质、精神、唯心论、唯物论等重要哲学概念也被引入中国,进化观念的传入更是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在逻辑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为1895年广学会出版的"辨学启蒙",但其后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影响更大,对于西方的演绎及归纳逻辑都有介绍传入。

在伦理学方面,在20世纪初大量由日文翻译相关著作。

这些对于近代知諩分子们强调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有所影响。

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对于中国近代伦理学影响最大。

数学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数学大多用于天文历法方面,明末利玛窦所译天文书籍"乾坤体义"下卷的容即多为算术。

最早专门的西方数学著作的翻译,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几何、测量方面的书籍尚有"测量全义"、"测量法义"等。

割圆数的传入方面,有明末的"割圜八线表"及"大测";在西方算术的传入方面,最早有利玛窦及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

对数的传入,在顺治年间的穆尼格讲授。

康熙时期官方编订的"数理精蕴"为集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的大成。

19世纪中叶以后,介译西方数学的重要人物为数学家善兰,他与英国人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合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术""代微积拾级"等著作,为符号代数及微积分首次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华活动

鸦片战争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外汉语121班 徐嘉莹 2012212680内容提要 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是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传教权。

西方传教士涉足香港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为了传播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传教士 文化活动 进步鸦片战争时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尤其是中法《黄埔条约》其中一条要求允许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教,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英、美等各国传教士纷纷涉足东南沿海,从传教的目的出发,想要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1. 创办报刊、杂志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为殖民侵略服务。

用文字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在传教士看来,“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1 因此这些报纸的内容除宣传基督教外,还有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此, 这些报刊杂志客观上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大多数报刊都介绍了大量的有关政治、历史、地理、天文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格致汇编》、《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介绍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刊物.“试稽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指社会主义)之一派,为德人之马客偲(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

”○,2 西方传教士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加深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了解了一些时事,学习到了新事物,推动了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促进他们的觉醒。

墨海书馆与晚清社会西学东渐

墨海书馆与晚清社会西学东渐

墨海书馆与晚清社会西学东渐墨海书馆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家印刷机构,也是第一个教会印书馆,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等于1843年在上海创建。

麦都思曾担任过世界上第一个以华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統记传》的编辑。

近代上海开埠后,他将设立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印刷机构迁至上海。

墨海书馆的英文名是London Missionary Press,即伦敦会印刷所。

熊月之在《墨海书馆与〈六合丛谈〉》中认为,“墨海,在中文典籍中,原意是大砚、墨盆,作为出版印刷机构,以此命名,颇为符合。

此外,麦都思以‘墨海’命名,很可能与他的姓有关。

Medhurst 的读音,正是‘墨海’的上海话读音”。

墨海书馆先是位于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大境杰阁,后迁至英租界山东路口,因作为上海的编译出版中心,对周边形成较大的文化辐射力,这一带被人们称为“麦家圈”。

墨海书馆第一次将西方近代印刷设备引进中国,它所引进的铅活字印刷设备,在当时的中国为最先进。

1847年,滚筒印刷机运进并投入使用,按王韬《弢园老民自传》所载,滚筒印刷机“车床以牛曳之,车床旋转如飞,云一日可印数千番,诚巧而捷矣。

书楼俱以玻黎(璃)窗牗,光明无纤翳,洵属玻黎(璃)世界。

字架东西排列,位置悉依字典,不容紊乱分毫。

”该机器长一丈有余,宽三尺余,旁置齿状圆轮两只,两名工人管理印刷,所印书籍字迹清楚,印速奇快,每天可以印50,000个双面页,吸引了包括郭嵩焘在内的许多名流参观,并很快引起轰动。

时人所做《竹枝词》有云,“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煞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耕书田。

”不过,按学者胡道静先生的研究,墨海书馆中机器印刷的书籍只限于《圣经》及宣教书,以及1857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华文杂志《六合丛谈》,至于译印的西方科技书籍,仍然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来刻印。

墨海书馆隶属于英国基督教(新教)伦敦会,书刊的出版目的主要是为传教。

一方面,它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是晚清国人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作为西学东渐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出版、翻译事业的近代化,同时也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选 择王韬是因为他极具代表性。① 用学者朱维铮先生的话讲,他“生于江南,长在上海,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英美法在中国近代输入与影响”(项目号 15CFX013) 的阶段性成果。 220
年时饱受西式教养,中年后避地香港英国,自三十四岁至六十二岁,人生最宝贵的而立至耳顺的 年华,都在域外度过。由域外看域内,眼光不同,对中国的未来估计当然也不同。当时独具此双 眼者,就是王韬。”② 的确,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以译述西书为业的知识精英代表,王韬不仅长期 接受西学,而且通过大量文字向国人介绍西方,并结合中国当时之情景,指责时政,臧否人物。 因而,对于他的关注和研究,可以从非常具体的侧面,展现中国人对西方法政知识的迎拒态度和 内在逻辑。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 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⑦ 正是在 “形而上” 方面的自信,王韬甚至指出了西方尤其是英国的法政有三大缺陷: (1) “政教一体”;(2) “男女并嗣”;(3) “君民同治”。文载:
而西国所行者,皆凿破其天,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其立法大谬者有三,曰 政教一体也,男女并嗣也,君民同治也。商贾之富皆归于上,而国债动以千万计。讼则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一时期王韬接触了西学并长期与英人交往,但是基于一些根深蒂固的 传统观念,他还是认为中国的 “道德文章” 是西人无法比拟的,西人只是在轮船、火炮、天文 和医学等方面强于中国。他在 1859年写给友人周腾虎 (字甫,1816-1862年) 的信中就批评 了口岸华人三种流行的观点:
(1) 外贸的增长带来大量关税,因而于中国有利; (2) 中国将以采用西方先进技 术而富强,这些技术包括船坚炮利、铁路纺织及农业机械; (3) 中国学者掌握像天文、 数学、地质、生物、水文和医学等西学,将有实际的益处。⑤ 王韬首先认为,与西人通商 “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 “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 坏也。” 其次,基于受雇于洋人的遭遇,他对西人并无好感,认为他们 “藐视傲睨而不为礼”。 最后,他认为西人的科学技术虽然精妙,但不适合于中国,故 “而我中国决不能行”。⑥ 相反,他 始终坚持认为此时的中国在 “治本之源” 方面是优良的。对此,他说道:

伟烈亚力对中国科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伟烈亚力对中国科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伟烈亚力对中国科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钱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6)摘要:中国典籍的外译一直以来有一个不足,就是对外传播和影响不够。

大多数的中国英译典籍都不能在海外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人自译的版本,能在海外发行出版的刊物很少。

而相对来说,西方汉学家、传教士对中国译著的外译更受西方读者的青睐。

他们的译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作用。

该文主要着重于早期西方传教士伟烈亚力对中国科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

伟烈亚力是清朝后期著名的人物。

他对中西方科学之间的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因与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三本数学著作而闻名。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研究分析并且翻译中国古代科学著作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数学从而消除了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数学的误解,为中西方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尤其是在数学领域。

由于时间久远和资料稀少,国内学者对伟烈亚力的研究很不是很多。

该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伟烈亚力在中国的翻译活动以及少量国外翻译或者做了概述,并且通过浏览大量国外网站资源,对伟烈亚力翻译的中国科技典籍的传播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研究此方面的学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伟烈亚力;中国科技典籍;翻译;传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1-0124-02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自身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各方面的实力也有所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所增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除了旅游、交流、影视传播等之外,还有一环很重要,也就是中国典籍的外译。

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界对于中国典籍的翻译工作抱有很大的重视,这从1995年立项的大中华文库项目就可以看出来。

然而,这么多年的努力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大中华文库翻译了众多中国典籍,涵盖各个方面,但是这批译著的主要受众还是国内学者和专家,很少有能够出版发行在国外的作品。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播科学的动机浅探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标签:传教士;科学传播;近代中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基督教传教士们在传教的过程中,同时非常重视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

早在鸦片战争前,第一位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于1815年在澳门创办了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份期刊除了宣传宗教知识外,还登载文章,向中国人传播科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此后,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又于1833年创办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登载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1]101-104。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们在中国传播宗教和科学的活动更加活跃。

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184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澳门创办花华圣经书房,这所书房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

这两所书馆除印行布道宣传品外,还翻译出版了大批科学书籍[2]198-200。

1887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上海创办“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这是教会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以西国之学广中国之学,以西国之新学广中国之旧学。

”截止到1911年,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共约400部,其中属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类的有180余种[2]198-200。

传教士们也很重视兴办教育,在他们开办的各类学校中,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中,虽然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所有这些学校,除了学习宗教知识和中国传统典籍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终在学校的课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比如,马礼逊创办的英华书院中,开设了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博物学、地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3]167。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他办学的一生中,始终非常重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以及逻辑学、经济学等西方自然科学和阿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非常重视给学生做实验的机会[4]242-255。

西方传教士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曾爱玲

西方传教士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曾爱玲

新玉文艺97摘 要:十六世纪新航路的成功开辟推动了东西方思想文化深刻广泛的交流。

西学东渐成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时代特征,作为西学主要传播者的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西学东渐;传教士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国家,教会是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通过传播天主教、基督教,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各教会重要目标之一。

这一时期的欧洲尚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进行殖民扩张、开辟和争夺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海外传教士应运而生。

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教会往往是权威的象征。

这种权威不仅局限于政治,还涉及学术,教徒们大都拥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科技等知识。

基于这一特点,西方传教士除了单纯的传教外,更多了一层西学传播者的身份(一般被称为学术传教)。

这些传教士在来到中国后,往往会抛弃传教士这重身份,而演化成为西学传播者,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概括为“儒释道”。

儒家思想自先秦便已经产生发展起来,到了西汉更是以“独尊儒术”的形式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到了明清之际,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发展已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甚至有似一种宗教信仰了(很多西方学者就认为儒学乃是一种宗教)。

再说佛教,尽管佛教是从外部传入中国的,但经过一番中国化的改造发展后,也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至于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创立大致与佛教传入同时,在经过了几代开国统治者的推崇倡导后,也逐渐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此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必然对西方宗教思想具有强烈的排斥性。

另一方面,中国素来在亚洲拥有宗主国的身份,这也必然会产生对西方宗教有鄙视的心理。

大量历史事实也都证明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是困难重重的,譬如,最先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圣·方济名·沙勿略,以及此后的范礼安、罗明坚等。

一、利玛窦与汤若望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这一进程中,利玛窦与汤若望两位西方传教士是不得不提的。

真正意义上最早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应该是意大利的利玛窦,他一进入中国便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传教活动。

以《墨海书馆》为例谈铅版印刷对晚晴新闻事业的影响

以《墨海书馆》为例谈铅版印刷对晚晴新闻事业的影响

以《墨海书馆》为例谈铅版印刷对晚清新闻传播的影响摘要:印刷术的发明本就是为了便捷地复制文字和图像,以便传播信息和普及文化,这样的实用功能,决定了这门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是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这些务实目的为指向的。

而铅版印刷相较于雕版印刷,其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从而使得晚清中国报纸印刷业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以近代史上第一家使用铅版印刷的机构--墨海书馆为例,着重分析晚清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铅版印刷;墨海书馆;新闻传播;影响一、印刷术的基本概况。

印刷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中国传统的印刷术以雕版印刷术为主。

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中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纵观历史,雕版印刷术一直是中国传统印刷的主流,一直到西方的印刷技术传入中国,才有所变化。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文献“是将梨木或枣木剔成适用的厚度的板面,然后在其上抹一层浆糊使其光滑柔软,把誊写在薄而透明纸上的字稿字面朝下地贴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阳文反文字,把黑墨涂在文字上,再用鬃刷在纸上刷印,形成白纸黑字印刷品。

……但其发明必须以笔、墨、纸张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集印章、碑刻、砖瓦反文、木板写字刻字、印封泥、印纸等技术成熟为条件。

”①而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就主要以活字印刷为主,这种技术适应于书籍的大批量的复制且相比于前代的印刷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明朝出现了铜活字印刷术,再往下到清朝雍正年间出现了大量的铜活字印刷文献,乾隆年间木活字印刷兴盛。

清代由于政府的支持,再加上印刷技术的完善,清代的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

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近代印刷术引入,且在中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于是传统印刷术的不足也就显现出来。

二、墨海书馆的出现。

1816年,马礼逊夫妇和米怜创办了巴达维亚印刷所,它是伦敦会从事海外传教的一个机构。

上海开埠以后,伦敦会决定将巴达维亚印刷所迁移到上海。

这就是第一家使用铅版印刷的机构--墨海书馆。

王韬的西学与中学翻译身份、认知与实践

王韬的西学与中学翻译身份、认知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1)03-0114-08王韬的西学与中学翻译身份、认知与实践□屈文生万立(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摘要:王韬的成长与翻译紧密相关。

自王韬在上海松江墨海书馆工作至逃居香港二十余年间,他与麦都思、艾约瑟、伟烈力亚、理雅各及张宗良等合作翻译了宗教学、历史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种著作。

这一期间显示出王韬对翻译认知的转变,而相对稳定的是他“笔受者”和“笔著者”的身份。

除在佐译《圣经》中发挥了较大的主体性外,王韬在《华英通商事略》等著作中大多遵循“西人口译、中人笔受”的翻译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当时各大译书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式。

傅兰雅、马建忠、梁启超等认识到,这种合译模式使得译本无法准确还原本来面目,有损西学的传播“口译+笔受/著”模式对科技翻译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在社科翻译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如今诸如法律翻译等仍有借鉴意义。

无论如何,作为“笔受者”和“笔著者”的王韬在中西交流中获得了领先于时代的理解,从而成长为跨越时代的大人物。

关键词:王韬;笔受者;笔著者;“口译+笔受/著”翻译模式王韬(1828—1897)①,苏州城外长洲县甫里(今吴中区甪直镇)人,曾名利宾、瀚、畹,字兰卿、紫诠、懒今,雅号蘅华馆主等。

1862年遁去香港后,改名王韬,字仲弢,一字子潜(谐音紫诠),自号天南遯(遁)叟,五十后又曰弢园老民[1J o王韬九岁尽阅《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

王韬文有奇气,虽家贫却刻苦自励,在中西交流史上是一位绕不开的重要学者,其学术的起点正是通融中西的翻译事业,是“译而优则著”的杰出代表。

1849年,年方21岁的王韬前往上海,进入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等人创办的墨海书馆(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X作。

起初,王韬"名为秉笔,实供指挥”阳,对译书可谓一窍不通,但仅四年后,他就参与翻译出版了《圣经》新约教义部分和整部旧约,还被该项译事的主持者麦都思赞为奇才。

近代上海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墨海书馆的中国文人为例

近代上海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以墨海书馆的中国文人为例

The Ris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Shanghai: A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orking at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 作者: 王立群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清史研究
页码: 97-106页
主题词: 墨海书馆;知识分子;上海口岸;传教士;西方近代科学
摘要: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王韬、李善兰、蒋剑人、管嗣复、张福僖等中国文人陆续进入墨海书馆工作,成为通商口岸第一批与西方人合作的知识分子.与传教士的合作译书工作使他们逐步了解西学,肩负起向中国输入、传播西学的历史使命.他们所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文化书籍,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王韬办报思想西学渊源考

王韬办报思想西学渊源考

王韬办报思想西学渊源考内容提要:王韬自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到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全面系统地接触了西学,其中既包括西学中的神学、哲学,也包括西学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但王韬对这些西学知识是有选择的吸收与借鉴——即弃其道而扬其器;1867年到1870年游历欧洲时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考察直接影响了王韬日后的办报活动。

我们在王韬的办报思想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西学影响。

关键词:王韬办报思想西学渊源Abstract: Wang Tao had studied all kinds of knowledge of the west world, including theology, philosophy, scientists and sociology est., from 1849 when he worked in Mohai Printing Institute until 1874 when he printed Xunhuan Daily. Obviously, he preferred not the theology, philosophy but the scientists and sociology. His research to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the capitalistic society from 1867 to 1870 when he had been Europe had influenced his print actions later. We can fou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west world on the Wang Tao’s thoughts.Key words: Wang Tao, thoughts of print news, knowledge of the west world.王韬(1828—1897)原名畹,字利宾,又名翰,号兰卿,江苏甫里(今吴县)人,其父原为乡村饱学之士,以私塾教师为业,王韬少年时就从父学习古代文史经典,打下坚实国学功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种书田。”悔 盐文人黄韵珊以“ 伍 海上蜃楼 ” 为名胚
14 年 英 租 界开 辟 后 ,麦 都 思 所 属 的伦 敦 教 会 85
( no i i a oiy 购进山东路一段为基地 , o L dn M s o r Sc t) sn y e
将墨海书馆迁此并建造家属住宅 , 此段后被人们称为
引进了先进印刷设备 , 对我国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 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墨海书馆及出
版的西书, 说明它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印四万余张 , 字用活板, 以铅浇制。墨以明胶、 煤油合 中文书籍用铅字模机器印刷 , 据载最早开始一八
一Leabharlann 搅煎成。印床两头有墨槽, 以铁轴转之, 运墨于平板 , 旁则联以数墨轴, 相间排列 , 又揩平板之墨 , 运于字
国人的思想变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 , 墨海书馆也
界。 字架东西排列 , 位置悉依字典 , 不答紊乱分毫。 它 ’ 的印刷设备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 ,是用铅活字印郦 , 共有大小英文字七副 , 铅字二副 . 中文 相当于现今 的
二号、 四号字。王韬曾对这些机器设备和生产情况作 过生动的描述 , 墨悔书馆“ 铁制印书车床 , 长一丈数 足, 三尺许 , 广 旁置有齿重轮二 , 一旁 以二人 司理印 事, 用牛旋转 . 出^。 推送 悬大空轴二. 以皮条为之经 , 用 以递经 , 每转一过 , 则两 面受印 , 甚简 而速 , 一日可
书 馆 ” Lno s oa"Sc t ii Pes。 (odn Mil o oiy s o r ) sn e M s n s
为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印速甚快”“ “ 、制作甚奇” 。因 此吸引了大批“ 络绎不绝” 的参观者 , 中在咸丰六年 其
( 一八五六年 ) 郭嵩焘曾到墨悔书馆参观 。次年 , 身为 云南布政使后擢江苏巡抚的豫有壬也亲临书馆参观。 “ 华士来往 墨海者 , 无不喜欢 , 八之吟咏。”l 上海诗人 孙融( 又名光第 . 字次今 ) 洋泾浜杂诗》 : 作《 云 车翻墨 海转轮圆, 百种奇编字内传 。 忙杀老牛浑未解, 不耕禾
琅。……书楼俱以玻璃窗牖 , 光明无纤翳 , 询属玻璃世
维普资讯
试论 墨海 书馆 在传 播 西擘 中的蚱 甩 在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特别是西学在 中国
原本》《 、谈天》《 、代数学》《 、代微积拾级》《 、重学》《 、植 物学》 等众多西学著作。管嗣复 , 江宁人 , 桐城派古文
板, 自无浓淡之异。墨句删字迹清楚 , 乃非麻沙之本。
… …
八年在马六 甲设立的东方文字印刷所 , 在国内则是
上海 墨海书馆 最早设立 ,它是 英 国传教 士麦帮 思
(a e H nr M d t 76 l5 ) 立的编译 出 w l r ee em .19 一87 设 t y
其所 用牛者 , 以代水火二气之用耳。 正因 乃 0
p &i .12 .95 , h E n 83I0 )设学家 ,88 s 14 年来华, 中国 对
学家管同之子。“ 于古文亦具有家法 ,精文善诗” 、 “ 雅好歧黄术”台译《 , 西医略论》《 、内科额说》《 、妇婴
维普资讯
【一
《 山 学刊 }02年第 1 船 20 期
■■一
l 04
试论墨海书馆在传播西学中的作用
刘 四平 朱 良
近代中国第一个教会印书馆——墨海书馆 ] 在其 存在期间, 了出版宣传宗教的书籍外 , 除 还出版 了大 量 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 这些书籍的出版 . 对近代中
敝机构。麦都思曾在 马六甲巴达维亚( 印度尼西亚 今 首都雅加达) 等地设立印刷机构 , 上海开埠后 , 麦都思 将在巴达维亚的印刷机构迁到上海。14年l月2日 83 2 3 [ 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在上海县城小北门外的 大境杰 阁( 今南市区大境路一带 ) 设立 , 中文名“ 墨海
麦家圈( 大致范 围在今福 J路 、 州 广东路之间的山东中
《 颂墨海馆》 “ 墨海起高楼 , 云:榜题 供奉神仙李邺侯 。
多恐秘书人未见, 文章光焰借牵牛。” 邺侯指著名 嶂 『
数学家李善兰,秘书”指 当时墨海书馆正排印的天 “ 文、 、 数学 物理等书籍。 墨海书馆在成立伊始, 所出版的书籍绝大多数都 是用于传教的宗教书籍 , 圣经》 , 如《 等 为扩大影响 . 从 15年起 ,开始 了自然科学方 面书籍的翻译出I工 80 ; 匣
作。
路两侧) 书馆先由 。 麦都恿主持, 5年后由英国传教 l6 8 士伟烈亚力(l adr k 8518) Ae ne x 11—87继任,87 14年
后成立上海基督教编译出版中心。
墨海书馆环境优雅, 室内摆设整齐,竹篱花架 “ 菊
圃兰畦 , 颇有野外风趣。入其室中, 缥湘插架, 目琳 满
的传播方面, 传教士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传教士在相 “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 西方 的声光化电,甚至立宪共 和的文化思想由他们传进 来, 中国的经书典籍以至一代戏曲由他们 传出去。” 0 当时的墨海书馆聚集 了许多著名的传教士,如麦都 思 ,通汉文 , “ 所著甚多”其 中有《 , 中国: 目前的状况和 未来的前途》《 、汉英字典》《 、上海 及其近郊概述》 等 书 。伟烈亚力 , 汉学家, 通晓各门自然科学 , 尤其精通 天文学和数学 ,无 书不通”尤“ “ , 精天算, 通华语 。 0 14年8 87 月来沪后 ,专攻数学”曾与李善兰合译《 “ , 几 何原本》与 王韬合译《 , 重学浅说》“ ,著书甚勤”其关 , 于 中国的译著有 :满蒙语文典》《 《 、中国文献记略》 、 《 匈奴中国交涉史》 中国研究录》 和《 等。艾约瑟(oe J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