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复习卷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1]〕第一卷选择题 (共60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要求的。
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区别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2.下列关于各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三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水分 B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热量C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热量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质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平坦的地势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生长季节短,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D.受长白山阻挡,降水由西向东减少,东部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5.有关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区域相比,叙述错误的是A.前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后者为温带季风气候B.两地都为高产土壤,土地条件相同C.前者矿产资源贫乏,后者矿产资源丰富D.前者以水田为主,后者则以旱作为主6.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B.主要的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C.位于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商业贸易发达D.依据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的描述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创仍是全国的“粮仓”8.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房屋的建设,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理高二必修三期末试卷
A .福建土楼B .陕西窑洞C .四合院D .云南竹楼必修三期末模拟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四大区域(如图中数字)示意图,完成1~3题。
1.划分四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 A .气候和地形 B .土壤和气候 C .植被和土壤 D .河流和植被2.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 A .秦岭-淮河B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C .大兴安岭-阴山D .祁连山-横断山脉3.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③与④)的主要原因是A .水分条件的变化B .热量条件的变化C .人口密度的变化D .地势高低变化传统民宅是乡村聚落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民宅中具有坚固、防御性强特点的是5.传统民宅可以反映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福建土楼受气候条件影响 B .陕西窑洞受建筑水平影响C .四合院反映聚落受交通影响D .云南竹楼受气候条件影响目前,地理信息技术在科研应用与大众化应用等领域都很普遍。
完成6~8题。
6.两名学生到云南丽江旅游,测量当地的玉龙雪山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 .遥感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7.下列研究项目中,主要是应用GIS 进行的有:①近20年来广东省各地级市GDP 的增长情况分析 ②近10年来珠江三角洲花卉基地的分布变化情况分析 ③广州市地铁线路的规划设计 ④近10年来广州市城区建设情况调查与居民住宅小区布局研究 ⑤某上市公司股票走势和投资项目分析研究A .②③④B .①③④⑤C .①②③④⑤D .③④⑤ 8.2007年11月份我国完成了第一张月球表面形态图。
“嫦娥一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形态信息及处理这些信息主要利用的技术是①RS 技术 ②GIS 技术 ③GPS 技术 ④数字地球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秦岭——淮河—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高中地理必修三模块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以下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答复3~5题:3.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兴旺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4.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5.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本钱太高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GIS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
答复6题。
6.对2021年与2021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7.“数字地球〞是( )A.指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B.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C.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D.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答复8~10题。
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10.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11.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 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C.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 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12.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结合我国局部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模块期末复习自测(五)
必修三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的途径是()A. RS技术B. GPS技术C. GIS技术D.实地考察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读下图,回答4~6题4.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①地形平坦,光热充足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③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C.经济发展迅速,占用大量耕地D.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6.从去年起,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结合上图,对于这次危机,下列应对措施可行的是()A.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B.限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耕地面积C.取消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政策D.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7.下图为我国部分沿海省区近30年来海平面上升幅度差异图,图中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A.全球定位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D.实地勘测技术2009年4月15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第8题。
8.图中显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服务是()(A.定位B.通信C.授时D.气温监测据广东省气象局2009年9月28日通报,今天下午2时,今年第16号台风“凯萨娜”中心位于北纬16点0度,东经112点2度,也就是在三亚市偏东南方约38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达到35米每秒的风速,中心最低气压965百帕,8级大风范围半径约330公里。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20.为监测并分析城市化过程发展变化趋势,应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①“北斗”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水分差异造成的B.热量差异造成的C.地形差异造成的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25.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26.西部大开发首先要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
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示意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
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考试测试卷
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考试测试卷当一切都毫无希望时,切石工人在他的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
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考试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20XX年?山东实验中学高二)20XX年5月中旬,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遭受暴雨侵袭,在抗洪救灾中,3S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此完成1~2题。
1.国家气象台工作人员通过卫星云图等技术手段对本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准确预报。
卫星云图主要依靠什么技术获得的()A.RSB.GISC.GPSD.PTS2.在暴风雨中,救援司机要准确判断自己的所处位置和前进方向,主要借助于()A.全球定位系B.遥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读“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路线示意图”,完成3~5题。
3.西线工程建设的困难是修输水干渠需要穿越()A.祁连山脉B.阿尔金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D.横断山脉4.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为()A.绿洲农业B.粗放畜牧业C.水稻种植业D.基塘农业5.图示地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A.冻土广布B.水源短缺C.光照不足D.热量不足(20XX年?北京市西城区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6~7题。
6.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的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7.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20XX年?北京西城高二质检)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8~9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模块期末复习自测(一)
必修三地理期末复习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3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生长期较长B.降水较少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D.高温多雨2.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3.丁省与丙省相比()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下图是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变化图。
读图回答4~5题。
4.从原始社会到现今,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技术改革 B.气候 C.市场 D.交通5.导致现今新疆水稻种植面积比东北地区小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B.地形C.光热资源D.水源读2009年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回答6~7题。
6.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准静止锋C.高气压D.暖锋7.监测干旱发展动态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8.下图为我国部分沿海省区近30年来海平面上升幅度差异图,图中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A.全球定位系统B.地理信息系统C.遥感技术D.实地勘测技术2009年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成昆仑科考站(80°25′ S77°07′ E)。
读图4,回答9题。
9.南极科考车队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行进途中主要利用的辅助手段是()A.指南针高B.遥感高C.地理信息系统高D.全球定位系统据报道,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约45万人。
石漠化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水土流失。
使岩石大面积裸露或堆积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回答10~11题。
10.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①风力侵蚀②流水冲刷③流水化学溶蚀④气候干旱⑤毁林开荒A.①③④B.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11.贵州省所在地形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合理措施是()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建设全国性商品粮基地③系列开发优势资源④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海南在线2009年6月1日报道,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高二期末地理必修三复习卷一参考答案
高二期末地理必修三复习卷一参考答案76.(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地处地势第二、三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2)缓解珠三角能源紧缺状况;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珠江三角洲的防洪、防旱能力;入海泥沙减少,珠江三角洲出现淤积减慢或遭受海水侵蚀后退; (3)水力发电;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发展制药业;发展水产养殖;77.(1)①降水较多,气候湿润②纬度较高,蒸发量小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冻土发育,地表水难以下渗;(2)优势:自然因素:平原面积广,肥沃的黑土;降水较丰富;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社会因素:人均耕地多;适合大规模机械耕作;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劣势: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单产不高,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3)三江平原沼泽广布。
沼泽湿地具有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它能调节气候、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防止水土流失。
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应退耕还湿。
(4)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走农业资源综合发展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
78.(1)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2)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3)政策优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市场腹地较小扩大市场规模广州广州、深圳、香港(5)措施:①跨区域调配能源,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②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利用核电、风能;③加大能源勘探开发;④发展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⑤多途径进口能源;⑥宣传节约用电等。
79. (1)晋煤外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铁路高压输电(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北方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大,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的需求量大。
(3)塔里木盆地陕甘宁气区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压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沿线经济增长。
高二地理期末模拟试题(地理必修三总复习题)
高二地理期末模拟试题(必修三总复习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叶佳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对应位置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用0.5 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超出限定边框的答案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均无效。
4.应保持答题纸整洁、平整。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完成1~2题。
1.图中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降水量 B.气温C.植被 D.地形2.关于图示区域农业布局的叙述,合理的是( )A.Ⅰ区靠近黄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C.Ⅲ区降水丰沛,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D.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图。
读图,回答3~5题。
3.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①地形②土壤③植被④气候⑤水文A.①② B.③⑤C.①④D.②③4.下列属于东部季风区的特征的是 ( )A.四周多山地,多风蚀地貌景观B.气候湿润,气温年较差大C.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D.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5.下列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草原,部分地区为森林C.青藏高寒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人口少D.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读下图,回答6~9题。
6.图中①和②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地形、水源 B.水源、热量C.水源、光照 D.土壤、地形7.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有( )A.煤炭、生物能 B.风能、石油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8.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C.纬度低、海拔高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9.图中④处所示地形单元的农业生产类型和重要农产品组合正确的是( )A.河谷农业——小麦B.绿洲农业——棉花C.水田农业——水稻D.山地畜牧业——牦牛下表表示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因素(•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
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考试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A.积温的大小B.年降水量的大小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解析】第1题,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1.C2.A3.世界博览会中的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征。
下列展馆最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中国馆B.巴基斯坦馆C.尼泊尔馆D.沙特阿拉伯馆【解析】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和尼泊尔馆分别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宗教信仰。
【答案】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
据此完成4~5题。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A.气压带和风带B.纬度位置和地形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解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气温和热量的显著差异。
同时,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
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类型。
【答案】4.B5.D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6~8题。
6.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7.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机械化水平高B.土壤肥力高C.水热资源丰富D.人均耕地面积大8.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D.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解析】第6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洛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B、主要灾害性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改写:正确的叙述是该区域内有广泛分布的低山丘陵,而土质疏松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因素B、市场因素C、人口因素D、自然因素改写:该区域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3.下列有关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D、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在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改写:正确的叙述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读图2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你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了解,回答4-5题。
4.请判断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下列过渡合理的是()A.平原------高原------高大山脉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干旱------半干旱------湿润D.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改写:合理的过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导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条件由东往西逐渐变干B.水分条件东由向西逐渐变湿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增改写:导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由东往西逐渐变干。
高二地理必修三模块期末复习自测(三)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自测题(三)一.单项选择题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以下1~3题。
1.图中等高线X的数值最有可能是:()A.100m B.150mC.200m D.250m2.图中丁地与丙村的相对高差可能为:()A.200m B.250mC.300m D.400m3.图中甲河流的流向大致是:()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西北—东南走向2009年4月15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第4题。
4.图中显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服务是()A.定位B.通信C.授时D.气温监测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5~6题。
5.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6.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2007年11月26日,在胡锦涛主席与法国总统的见证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了《建立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的合资经营合同》。
据此回答7~8题。
7. 中广核集团是中国以核电为主业的大型能源企业,实力雄厚,其与法国电力集团“联手”主要是利用法国的( )A.资源优势B.市场优势C.技术优势D.资金优势8. 中法选择在广东台山布局核电站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重点侨乡B.能源需求C.政策支持D.临海位置下图为“黄河上游河段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①.海拔高度大②.河流流量大③.水位季节变化大④.地势起伏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②.增加年径流量③.改善枯水期水质④.提高地下水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读我国东部地区某鞋厂同一旅游鞋产销流程示意图,回答11~12题。
(完整版)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期末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 6 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1、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A.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B.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C.努力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D.限制工业的发展,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最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据此回答2 题。
2.针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工业化与城市化B.有利于区域间均衡发展C.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建设D.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 3~5 题。
3.图示治理措施属于A.农业技术措施B.生物措施C.工程措施D.政策措施4.最符合图中①框含义的是A.充分利用光热B.减少风沙危害C.蓄水保土D.净化空气5.ft西省的煤炭市场十分广阔不是因为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B.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多D.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高的特点6.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A.都是平原地区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C.都位于入海口处D.土壤都比较肥沃7.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适宜发展畜牧业。
8.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B.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C.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D.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9.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整治工作,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高二地理必修3期末测试题一
地理必修3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长江三角洲平原与松嫩平原在发展农业上的共同区位优势是①热量充足②雨热同期③地形有利于机械化④土壤肥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2~3题。
2.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漫长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寒冷干旱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3.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环境 D.丁地适合发展混合农业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1000 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4~5 题。
4.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技术是A.RSB.GPSC.GISD.人工科学考察5.控制该生态现象的发展和蔓延,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退耕还林B.退耕还草C.规定合理载畜量D.防止过度樵采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忠信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以下7~8题7.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8.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9~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3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 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 以行政区划分指标
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
A. RS技术
B. GPS技术
C. GIS技术
D. 实地考察
3.图中乙、丙、丁三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 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 酸雨、水土流失、赤湖
C. 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 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6—8题。
6.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7.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热量丰富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8.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
1 9世纪40年代,。
美国开始进行综合开发和治理该流域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
据此回答以下2题。
8.造成用纳西河流域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
A.扩大耕地面积B.获取炼铜用的木炭C.修建水库D.矿山开采
9.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
A.光化学污染B.酸雨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回答26—27题。
26.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②荆江河段所处的夏季多暴雨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排水不畅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27.长江在不同河段地理特征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策略。
下列不正确
...的是:A.发源地——保护植被生态B.上游——大力开发森林资源
C.中游——矿产资源开发和港口建设D.下游——注意水质保护,防治水污染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国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据此回答19~20题。
19.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 )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20.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结构单一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面对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据此回答17—18题。
[以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为例去思考]
17.不属于...
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问题的是 A .环境污染严重 B .产业结构单一 C .失业人率高 D .城市化速度过快
18.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
正确的是 A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 .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 .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 .消费市场扩大
B .原料供应充足
C .劳动力廉价
D .技术水平较高
20.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 .环境污染加剧
B .就业压力增加
C .人口向内地集中
D .产业升级加快 在2011年4月21日至28日举办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10~11题
10.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 .减轻大气污染
C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 .提高能源利用率
11.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 .缓解土地荒漠化
B .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 .减轻耕地压力
D .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12.下列属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的是( )
①劳动力 ②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 ④气候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读等高线示意图,完成23——26题。
23.在图中a 、b 、c 、d 四点中,位于山脊的是: A .a B .b C .c D .d
24.在图中a 、b 、c 、d 四点中,有河流流经的是:
A .a
B .b
C .c
D .d
25.在图中,MN 、XY 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③ ④ ①
②
M N X M 400
200 600 a b c d 图9 Y N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图6),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0-41题。
40.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臭氧层空洞C.水土流失D.全球变暖
41.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
42.监测华北平原农作物病虫害影响范围,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是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D.人工实地调查
43.大洋洲某岛屿附近漂浮着一座来自南极冰架的巨大冰山,为
了航行安全,需对此冰山进行动态监测,可采用的最佳手段是
A.3S(RS、GIS、GPS的统称)技术B.实时录像监控
C.大比例尺地形图量测D.实地调查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