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1-2章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https://img.taocdn.com/s3/m/d041160158fafab069dc02cb.png)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48. 韩琦大度韩魏公知北都....可指.,真绝宝..无纤瑕...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有中外亲也。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https://img.taocdn.com/s3/m/080f1f22caaedd3383c4d3cf.png)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761b585acfa1c7aa00cc65.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文助读》第1-16篇
![《文言文助读》第1-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e4921c79563c1ec5da7170.png)
1.邴原泣学邴原少孤.()。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于是遂就书。
苟欲学,不须资也。
2.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4.葛洪卖薪买纸葛洪,丹阳人,贫无僮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
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负笈徒步,借书抄写5.任末削荆为笔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6.欧阳修发奋苦学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https://img.taocdn.com/s3/m/77e0006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9.p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资料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 编 一、学 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 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三、抗敌 55.苟灌冒险救父 56.杨氏力守项城 57.张二杀倭寇 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 59.严颜临死不低头 60.张飞横矛当阳桥 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 62.马援誓死沙场 63.钱金玉以身殉国 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65.王长年智斗倭寇 66.赵广誓死不屈 67.老妇智斗辽敌 68.苏武牧羊北海上 69.岳飞抗金 四、教育 70.孟母三迁 71.曾子杀猪 72.陈谏议教子 73.银工家出宰相 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 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 103.缪彤自责感亲人 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 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 116.木僧行乞 117.黄琬答太后问 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 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 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 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 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 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 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 130.刘颇当机立断 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 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 136.阿柴折箭喻理 137.晏子谏齐景公 138.孙亮识破诡计 139.王粲记忆力惊人 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 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 145.李光弼诱敌马 146.司马楚之筑冰城 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 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 154.狄青夜袭昆仑关 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 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 160.苏章法办故人 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 162.郑板桥开仓赈贷 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 166.张需立户口簿 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 168.刘涣买牛卖牛 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 170.黄震怒打太监 171.裴光德大公无私 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 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 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 181.李亨破窃茄案 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 183.张鷟放驴得鞍 184.欧阳晔破案 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 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 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 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48. 韩琦大度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d41337b52acfc789ebc94e.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word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word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286d24b0717fd5370cdc59.png)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48. 韩琦大度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https://img.taocdn.com/s3/m/e732e81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b4.png)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一、学习1.邴原泣学2.王冕僧寺夜读3.匡衡凿壁借光4.葛洪卖薪买纸5.任末削荆为笔6.欧阳修发奋苦学7.贾逵旁听8.“囊萤”与“映雪”9.王欢安贫乐道10.牛弘笃学11.高凤专心致志12.程门立雪13.宋濂苦学14.司马光好学15.“圣小儿”祖莹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17.张溥与《七录斋》18.文徵明习字19.顾炎武手不释卷20.桓荣苦读得功名21.董遇论“三余”勤读22.纪昌学射23.刘羽冲死读书二、品性24.陆元方卖宅25.唐临不扬仆过26.刘宽不计较27.高念东为人28.蔡磷坚还亡友财29.卜式为国分忧30.沈、刘处世不同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32.顾荣施炙33.王安石余饼自食34.郑玄成人之美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36.范仲淹还金授方37.卓茂让马38.范元琰不泄盗名39.王恭身无长物40.朱晖心诺41.洪亮吉大器量42.子罕勿受玉43.李虞有清德44.李勉埋金45.何岳两次还金46.孙泰克己为人47.甄彬还金48.韩琦大度49.鲁宗道正直50.钱大昕观弈51.程氏爱鸟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54.势利鬼吴生三、抗敌55.苟灌冒险救父56.杨氏力守项城57.张二杀倭寇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59.严颜临死不低头60.张飞横矛当阳桥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62.马援誓死沙场63.钱金玉以身殉国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65.王长年智斗倭寇66.赵广誓死不屈67.老妇智斗辽敌68.苏武牧羊北海上69.岳飞抗金四、教育70.孟母三迁71.曾子杀猪72.陈谏议教子73.银工家出宰相74.狄青不去面文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76.张飞身教马超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78.墨子善教79.孔子因材施教80.张伍罢猎81.断织教子82.陶母责子83.车夫妻子的规劝84.于令仪诲人85.子路受教86.仲永的不幸87.芒山盗临刑88.艾子杖责孙儿89.愚蠢的父子五、情义90.陆绩怀橘91.缇萦救父92.李勣煮粥侍姊93.宋弘不弃糟糠妻94.苟巨伯探病友95.黄仙裳助人96.季札赠剑97.包惊几为人嫁女98.卢文弨灵前焚帖99.漂母饭韩信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104.江上处女105.义猴106.义犬107.二鹊救友108.二鸿情深109.董某与老牛110.鹤之情意111.狼子野心112.道士救虎113.背诺之人六、智慧114.解铃还需系铃人115.游僧荐重元寺阁116.木僧行乞117.黄琬答太后问118.何晏争自由119.陈元方答客120.华佗巧治郡守病121.老马识途122.李东阳巧对明天子123.范忠宣行植桑减罪124.李德裕不答武元衡125.庄有恭敏对镇粤将军126.杨佐修盐井127.牧童智取狼子128.曹冲称象129.黄怀信巧修龙船130.刘颇当机立断131.杨修颖悟132.白圭经商有道133.田忌赛马134.诸葛恪捷辩135.纪昀妙对“老头子”136.阿柴折箭喻理137.晏子谏齐景公138.孙亮识破诡计139.王粲记忆力惊人140.真假稻草人七、战争141.程昱守鄄城142.曹操轻取袁尚兄弟143.张巡借箭退敌144.柴断险道,获马三百145.李光弼诱敌马146.司马楚之筑冰城147.赵充国徐行败先零羌148.贾诩论战149.孙静疑兵袭王朗150.廉范以少击众151.裴行俭粮车伏兵152.诸葛亮七擒孟获153.岳飞大败“拐子马”154.狄青夜袭昆仑关八、为政155.子奇治县156.廉范便民157.季文子以德为荣158.郑龙谏勿伤百姓159.“一钱太守”刘宠160.苏章法办故人161.唐宣宗杖杀乐工罗程162.郑板桥开仓赈贷163.王罕主公道164.张乖崖斩吏165.王安期不鞭书生166.张需立户口簿167.李封以碧头巾罪人168.刘涣买牛卖牛169.吕元膺提拔守城者170.黄震怒打太监171.裴光德大公无私172.戴胄执法173.苛政猛于虎九、断案174.县官智断撞车案175.钱若赓断鹅176.盲人窃钱案177.陈述古辨盗178.程颢辨年察奸179.张升辨奸杀180.张晋戳弑父之子181.李亨破窃茄案182.李惠拷打羊皮断案183.张鷟放驴得鞍184.欧阳晔破案185.张举焚猪识真情186.赛跑定案187.张齐贤易产息讼188.崔仁师平反得人心189.叶南岩息讼宁人190.京师指挥察微决疑十、文艺191.蒲松龄博采192.曹植7步成诗193.咏絮才女谢道韫194.王安石改诗195.逼真的鼠画196.“一字师”郑谷197.王勃拟腹稿198.林之栋画兰199.诗中有人200.文章浮艳不成才201.杨亿对寇莱公202.顾恺之画人203.金农出口成章204.岳柱8岁指瑕205.老农识画206.李贺作诗207.李泰伯改字208.吴育鉴赏正午牡丹209.袁宏作文倚马可待210.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62bb3f89ec3d5bbfd0a7469.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初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初中文言文助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4d2897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0.png)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华也。
上无礼,无以管下;下无礼,无以事上。
国无礼,莫大于亡国。
何谓仁?仁者爱人。
何谓义?义者正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助读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此行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之事?”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提到‘利’呢?其实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有利?’大夫们会说:‘如何使我家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会说:‘如何使我自己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仁,是国家的瑰宝;礼,是国家的光彩。
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节,就无法管理下位的人;如果下位的人没有礼节,就无法侍奉上位的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礼节,最大的危险就是亡国。
那么什么是仁呢?仁就是爱人。
什么是义呢?义就是正直。
大王,其实您所追求的也就是仁义罢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有利?’大夫们问:‘如何使我家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有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这里,难道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关心‘利’呢?实际上,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得到利益?’大夫们会问:‘怎样使我家得到利益?’士人和百姓会问:‘怎样使我自己得到利益?’如果上上下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礼,是国家的美丽装饰。
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节,就无法管理下面的人;如果下面的人没有礼节,就无法侍奉上面的人。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礼节,最大的危险就是灭亡。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62bb3f89ec3d5bbfd0a7469.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翻译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2563a4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f.png)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31篇:陈化成抗英原文及翻译原文:陈忠愍公化成,籍隶闽垣,由行伍起家,缉捕洋盗,屡建奇勋,洊擢提督。
道光二十年,调任江南,不逾月,沪上有西兵之乱,亲帅部兵,防堵吴淞。
与士卒同甘苦,攘臂一呼,应者如云集。
以其得将士心深也。
先是,吴淞南北两岸,南系公自将,北系牛制军。
檄令太湖水师镇守,公以其师多怯弱(后续,能力有限,实在找不全)翻译:陈化成,籍贯福建,带兵打仗出身,负责缉拿海盗,建立了很多大功。
被破格提拔为提督。
道光在位第二十年,他被调任到江南,到任后不到一个月,英国战舰入侵上海。
他亲自率领兵马防守吴淞口。
同士兵同甘共苦,振臂一呼,响应他的人非常多,很得部下的拥护。
在英国入侵之前,吴淞口有南北两岸,南面由他亲自防守,北面由两江总督牛鉴防守。
发公文让太湖水师正面防守,但他认为太湖水师力量很弱。
竭力反对,但是两江总督牛鉴一意孤行。
当年5月8日,谍报人员报告说,英国舰队逼近吴淞口。
陈化成立即登上炮台用望远镜瞭望,果然发现英国战舰渐渐逼近。
他命令武官将弹药装入炮膛,等待出击。
不多时,远处黑烟弥漫,英国战舰由远而近。
“开炮”陈化成一声令下,吴淞口南岸的炮弹雨点便落下敌舰。
陈化成担心炮弹不够用,便直奔演武厅牛鉴那里提取弹药,但是牛鉴非但没有给弹药,反而下令撤退。
陈化成担心军心动摇,没有将弹药不够和下令撤退的命令张扬出去,下令将士继续炮击敌舰。
敌人在强大的火力反击下准备退出吴淞口。
这时有人建议将长刀一类的武器装入炮膛,射向演武厅,以表示对牛鉴的不满。
牛鉴正关注战情,突然看到头顶一条条火龙似地飞来,吓得惊慌失措。
马上乘坐轿子逃跑了。
牛鉴逃跑,导致了吴淞口北岸的太湖水军也作鸟兽散,英国舰队向北岸驶去,不久就登陆了北岸并占领了炮台。
陈化成觉得大势已去,变穿戴整齐,朝着北方,面向朝廷,泣不成声地说:“皇上,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
”说完就服毒自杀了。
其余32~40篇,内容太多,你可以参考:/zgfjudy/blog/static/86153656200968102959300/。
中学文言文助读(du)
![中学文言文助读(du)](https://img.taocdn.com/s3/m/78fff9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7.png)
中学文言文助读(du)初中文言文助读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陆绩怀桔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木犬奇之。
3.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4.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5.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6.蛇衔草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
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
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
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
《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7.对牛弹琴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8.李存审戒子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9.秦武王偏听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10.修改一法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就,必粘之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此皆后学者所法也。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 1-2章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 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740e220a16fc700abb68fc38.png)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1-2章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49b48f51e79b8968022650.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1eb68819e8b8f67c1cb9fe.png)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辱。
(永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家乡人的称赞。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新编初中文言文读
![新编初中文言文读](https://img.taocdn.com/s3/m/561a08be48d7c1c709a14553.png)
新编初中文言文读本1.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媪曰:“欲做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2.画龙点睛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在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点眼睛,常常说,点上眼睛就飞了,人认为他说狂诞的话,于是他就点了其中的一条,一会儿,雷电打破墙,一条龙乘云飞走了,没有点睛的都还在。
3.黄香事亲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①。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②。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蝇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qīn)③,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赞曰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叫黄香,是江夏人。
当时年纪正好九岁,他知道侍奉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侍候父母好好睡觉;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
于是黄香的事迹名扬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吴猛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
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
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
爱亲之心至矣。
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噬亲人。
晋朝人吴猛,当时八岁,伺候父母极其孝顺。
他的家境贫寒,睡觉的地方没有蚊帐。
每到夏天的晚上,很多蚊子咬皮肤,吴猛让蚊子随意地咬自己,吸血吃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1-2章一、学习1、邴原泣学【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2、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洪卖薪买纸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
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5、任末削荆为笔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6、欧阳修发愤苦学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7、贾逵旁听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8、“囊萤”与“映雪”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9、王欢安贫乐道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0、牛弘笃学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
弘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
”弘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
”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
”弘曰:“已知之矣。
”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11、高凤专心致志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选自贽《初潭集》12、程门立雪时见程颐和于洛,是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3、宋濂苦学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4、司马光著书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5、纪昌学射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布机下,以目承(承接,这里指眼睛盯着)牵挺(织机下的踏板)。
二年后,虽锥末倒眦[zì眼眶],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
“未也,必学视而后可。
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yǒu,窗户],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赝曰:“汝得之矣!”16、羽冲死读书羽冲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二、人品17.裴度拾金不昧裴晋公游香山佛寺,徘徊廊庑之下。
忽有一素衣妇人,致一缇纟习于僧伽和尚栏楯之上,祈祝良久,复取筊掷之,叩头瞻拜而去。
少顷,度方见其所致,意彼遗忘,既不可追,然料其必再至,因为收取。
踌躇至暮,妇人竟不至,度不得已,携之归所止。
诘旦,复携就彼。
时寺门始辟,俄睹向者素衣疾趋而至,逡巡抚膺惋叹,若有非横。
度従而讯之。
妇人曰:“新妇阿父无罪被系,昨告人,假得玉带二;犀带一,直千余缗,以遗津要。
不幸遗失于此。
今老父不测之祸无所逃矣!”度怃然,复细诘其物色,因而授之。
妇人拜泣,请留其一。
度不顾而去。
18.勉埋金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
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
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为主丧事,专诣,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19.何岳两次还金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
寻,官吏诣京,去数年,绝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20.泰克己为人原文: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泰妻即姨妹也。
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
”姨卒,泰娶其姊。
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众皆伏泰之义。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
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
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
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21.狄仁杰急人之危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
显庆中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人广众,聚观如堵。
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疋。
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约十四五,卧牌下。
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才如食箸,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绳,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绝。
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仍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
公遽抽针,而疣赘应手而落,双目顿变如初,曾无病痛。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
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吾盖急病行志耳,吾非鬻技者也”。
不顾而去。
22.甄彬还金甄彬者,有器业。
尝以一束苎于于荆州西库质钱。
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
彬得金,送还西库。
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
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
”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
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
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23.琦大度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桌,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24.雪琴崇尚俭朴雪琴力崇俭朴,偶微服出,布衣草履,状如村夫子。
巡阅长江时,每赴营官处,营官急将厅事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一律撤去,始敢迎入。
副将某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堕地。
公见之,微笑曰:“惜哉!”副将悚服,不敢仰视。
曾饭友人处,见珍馔,辄蹙额,终席不下著,惟嗜辣椒豆腐。
友人谒之于西湖“退省庵”,公衣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裂数处,冠缨作黄色。
室中除笔砚外,惟竹麓二事。
久之,命饭,果蔬树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25.鲁宗道正直鲁宗道为人刚直,疾恶少容,遇事敢言,不为小谨。
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酒肆中,偶宋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
使者先入,约曰:“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
”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
”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对。
帝诘之。
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
”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26.钱大昕观弈予观弈于友人所。
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
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
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27.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28.钟弱翁好为人师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然书实不公,人皆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