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
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
高校教育舆情研究论略:热点、问题与展望作者:刘振硎刘毅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02期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舆情研究呈现出若干热点领域,以教育满意度研究,教育舆情形成、传播与变动机理研究,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与舆情预警、监测和应急研究以及高校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研究等五个领域为代表。
由于研究范式的缺失,该研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操作规则等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因此,高校教育舆情研究必须实现研究对象、目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等五个层面上的结合与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教育舆情;高校;研究热点;范式;展望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2—0087—05随着社会现实生活中物质财富的逐渐积累,受教育与个人以及家庭利益之间的密切程度与日俱增,公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量和关注度迅速提升,面对教育问题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和功利性判断取向。
进入2013年之后,我国教育界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甚至恶性事件频发,人们一再质疑:中国的教育是怎么了?因此,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满足公众受教育权益的需求,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发展很快的新兴研究领域,我国系统性的舆情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中,首次明确提出“教育舆情分析研究”的研究方向,标志着教育舆情开始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就教育舆情的本质而言,它是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情绪、态度表达和行为倾向,是公众对教育权益的诉求,包含着各种社会利益群体对教育问题的复杂心态。
因此,开展教育舆情研究有助于下情上达,具有辅助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舆情的内涵“舆情”一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非舶来品,最早见于《旧唐书》。
舆情可以解释为: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对其关心或有利益关联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并通过适当的表达形式、载体和媒介进行传播。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外部产生的与高校相关的各种舆论,包括正面和负面意见、评论、评价等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如果不及时正确地处理,将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尤为重要。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
需要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
网络舆情的产生通常涉及到学生、教师、校友和媒体等各方的参与,他们对高校的观点和看法会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出去。
需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类和总结。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类型包括学术不端、违纪违法、教学质量问题、校园暴力等,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还需要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可能会导致教职员工离职、学生减少、招生困难等问题,对高校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团队和利用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捕捉到负面舆情,防止危机的扩大。
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建设。
可以通过组织网络舆情的培训和演练,提高高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处置水平。
建立网络舆情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效率和准确性。
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
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公关工作,通过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和回应,主动向社会公众传递积极的信息,提升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可以利用网络舆情的监测结果和分析,认真对待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和解释,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和误解。
对于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个别恶意攻击者,高校可以考虑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保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保障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不仅会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研究和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特点和处置对策,对于高校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体报道媒体是传播舆情的重要渠道,一旦高校发生严重事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舆情危机。
一些高校发生师生矛盾、考试作弊、腐败腐烂等事件,一旦被媒体报道,就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2. 社交媒体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一些不良事件往往在网络上被曝光,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引发舆情危机。
一些学生在校园内发生冲突,很快就会被拍摄视频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引发舆情危机。
3.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常见原因之一。
一些不实信息或者夸大信息往往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导致舆情危机的发生。
有人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消息称某高校的食堂食品有问题,引发轩然大波。
1. 传播迅速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事件发生,很快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 影响范围广泛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范围往往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甚至对国际形象产生影响。
3. 舆情危机突发性强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高校管理者需要随时随地做好应对准备。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高校管理者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对策,及时化解危机,提升高校形象。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1. 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
可以通过设置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聘请网络舆情监测公司等方式,及时获得网络舆情信息,做到随时掌握舆情态势。
2. 加强网络声誉管理高校应加强网络声誉管理,通过优化网络舆情发布方式、提升信息透明度、规范网络舆情回应等方式,积极宣传高校的正能量,树立健康向上的形象。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舆情危机不仅可能损害校园形象,也会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和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和现状出发,分析其对策及应对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1.网络传播的特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一条负面新闻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内。
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其对社会的重要性,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其影响可能会更为深远。
2.高校特殊的社会地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重大事件或负面新闻往往会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甚至政府的高度关注,从而对高校形象产生严重影响。
3.学校管理不善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潜在的危机,导致危机发展成为网络舆情危机。
1.虚假新闻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或媒体经常借助虚假新闻来吸引眼球,这些虚假新闻有可能损害高校形象,给高校带来网络舆情危机。
2.学生事件一些学生事件,比如学术不端、违规违法等,往往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给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3.师生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导火索,一旦矛盾升级,可能引发舆情危机。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发现潜在危机,及时处置。
2.加强宣传和教育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网络素养,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敏感度,从而加强网络舆情危机的防范能力。
3.完善危机处理机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信息报送渠道,及时有效地处理网络舆情危机。
4.加强对外沟通高校应主动与媒体、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及时发布官方信息,主动引导舆论,避免情况进一步扩大。
5.加强网络安全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建设,防范黑客攻击、虚假新闻等问题,保护学校信息安全。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高校网络化的发展,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高校公共关系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不断变化的舆情环境下,高校应该从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危机处理等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框架。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谈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一、舆情预警舆情预警是舆情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舆情预警体系,全面了解公众关注的问题,及时把握舆情发展动态,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规避。
高校舆情的特点是与教育有关。
因此,舆情预警需要着重关注学生、家长、校友等相关群体的关注点,并及时回应他们的疑虑和关切。
同时,高校需要对媒体、网络等影响力较大的媒介关注,并及时做出回应,避免舆情进一步恶化。
二、应对机制高校应当制定完善、灵活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有效应对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
应对机制需要包括应急预案、风险管理、舆情调查、宣传策划等方面。
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排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处置机制。
风险管理需要明确网络舆情风险的来源和类型,并判断舆情发展态势;舆情调查则需要全面掌握舆情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为后续应对事件提供有效支持;宣传策划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制定有效的宣传方案,提高公众对高校的认知度。
三、危机处理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高校需要做到快速响应、对外透明、主动回应,以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快速响应需要高校建立跨部门的应急体系,及时部署资源和人力,迅速制定危机应对方案;对外透明则需要高校及时向社会公开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不隐瞒信息,不进行虚假对待舆情,以获取公众的信任;主动回应则需要高校积极采取沟通方式,与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有效控制舆情发展。
总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预警、应对机制、危机处理等方面加以规划和部署。
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舆情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以保护高校声誉,在舆论中拥有更好的地位。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作为媒介和知识传播的中心,其舆情对社会影响非常大。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置对策,以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1.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在社交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对于高校来说,任何一条微博、一条朋友圈都可能导致舆情危机的爆发。
2.信息获取难度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家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
只要一个消息引起大家关注,舆情就有可能发生。
对于高校来说,不论消息是否属实都会对学校形象产生影响。
3.网络言论自由:互联网的开放使得言论传播更加自由,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言论,都能被传播出去,进而影响舆情。
4.高校微观环境复杂: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团体利益之争。
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妥善处理,很容易演变为舆情危机。
1.影响高校声誉:高校是知识传播的中心,其声誉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负面信息将迅速传播,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2.影响学生招生:学生招生是高校的生命线,而舆情危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报考意愿。
一旦学校声誉受损,很可能导致学生招生的滑坡。
3.影响老师招聘:高校招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造诣的教师是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关键。
舆情危机会对高校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了优秀教师的来校意愿。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通过监测机制,可以发现舆情危机的蛛丝马迹,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加强舆情危机处置团队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较为专业的舆情危机处置团队,负责舆情危机的处理。
团队成员要具备舆情分析和处理的专业能力,且能够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3.加强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培训:高校应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典型案例分析、处置对策、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和防范措施等方面,探讨了高校面临的网络舆情危机,并提出了有效应对措施。
研究发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源于信息的泄露、虚假信息传播和负面舆论攻击等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提高高校公关能力以及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等建议。
希望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高校提供有效的危机应对和管理策略,保障高校声誉和形象的良好发展。
展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处置对策、形成原因、典型案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防范措施、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事件或舆情危机,对高校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高校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敏感性。
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会迅速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对高校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及时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处置对策对于提升高校舆情管理水平,维护高校声誉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背景与现状,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保障高校声誉和形象。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高校舆情管理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一领域的现象,可以帮助高校及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效率。
研究还可以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的舆情管理机制,预防和化解潜在危机,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学校舆情工作调研报告
学校舆情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为了解当前学校舆情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梳理学校舆情工作的实施情况,分析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向各学校相关负责人、舆情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舆情工作的开展情况、困难与挑战;同时,我们还对舆情工作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实际工作中的体验和看法。
三、调研结果分析
1. 学校舆情工作的现状: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必备的一项工作,但仍存在信息收集与分析不足、舆情引导能力不强等问题。
2. 困扰学校舆情工作的主要问题:缺乏舆情工作的标准化流程、配备不充足、应急预案不健全、与媒体和社会互动不够密切等。
3. 学校舆情工作者的需求与期望:舆情工作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和专业支持,增强舆情引导能力,并希望舆情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认可和支持。
四、改进建议与对策
1. 建立学校舆情工作标准化流程: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性。
2. 增加舆情工作者配备与培训:加大对舆情工作者的投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3. 完善学校舆情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健全危机处理机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
4. 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与互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批评,加强与媒体的对接与信息共享。
五、结论
学校舆情工作对于学校管理和社会形象的维护至关重要,但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通过标准化流程、配备培训、应急预案完善和加强与媒体社会沟通等措施的落实,可以提升学校舆情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外部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可能会对高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对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校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声誉和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认可和支持。
如何有效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保障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定义、特点、成因及处理对策,为高校及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维护高校的声誉和形象。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对策还可以促进高校舆情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处理方式,为高校及相关部门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舆情管理水平、保障高校声誉和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且影响巨大,给高校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严重挑战。
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成因、处理对策和应急预案建设,不仅有助于帮助高校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高危机应对能力,还可以为高校舆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舆情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
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意见和看法越来越容易引发公众关注。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现状分析1. 策略单一、应对不灵活高校舆情工作多以消息灵通、信息公开等方式来应对,而忽略了主动引导和立体预防,仅依靠突发事件的临时处置,缺乏全面规划。
同时,面对不同的舆情事件,高校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对,没有做到因事制宜。
2. 信息获取不及时、专业水平不高高校舆情工作团队的人员构成多是少数非专业人士,或由其他职能部门兼任,缺乏专业性。
另外,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手段也相对单一和落后,很难及时、全面地获取最新的舆情信息。
3. 宣传效果不佳、缺乏反馈机制高校舆情管理的传播途径单一,只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官方账号发布管理消息,而忽略了真正的宣传效果,缺乏针对性。
同时,缺乏反馈机制,舆情管理部门往往无法得知事件二、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对策研究1. 加强团队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高校应该重视舆情工作团队的构建,聘请具有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
同时更应该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舆情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舆情意识,提高处理舆情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建立综合舆情管理系统、增加信息来源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舆情管理系统,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等环节,开发定制化的舆情管理软件,以便更高效、便捷地获取、处理、分析和报告舆情信息。
同时,增加来自不同部门和渠道的信息来源,积极储备舆情信息,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为高校制定舆情应对策略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3. 强化舆情风险评估、建立反馈机制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信息来源,联合校内各职能部门,建立综合舆情分析模型,对舆情事件进行快速识别、定位和预警,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风险扩散和影响负面化。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品牌形象和声誉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对策,对于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1.定义网络舆情危机是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可能对高校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包括虚假信息、负面事件以及舆情事件等。
2.原因分析(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引发舆情危机。
(2)社交媒体的影响力: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条负面信息可能在瞬间传播开来,对学校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3)舆情事件的多样性:舆情事件的多样性也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难度,有些事件可能与师生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有关,高校需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危机。
1.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案高校应该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危机,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组织、处置流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并且要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确保危机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危机处理团队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团队成员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的危机处理体系,明确危机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3.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各种舆情信息,一旦发现可能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能够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
4.加强舆情信息发布和引导高校应该加强对舆情信息的发布和引导,积极向社会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增强舆论导向,避免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对学校形象造成伤害。
高校要及时发布危机处理情况和处理结果,增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
5.加强对外宣传和形象塑造高校应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通过宣传教育成果、师生风采等方式来增强公众对学校的认知和理解,为危机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丁义浩,王铄摘要:网络舆情工作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网络舆情工作效率、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质量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任务包括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汇总、酌情处理和及时上报四项内容。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
为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舆情工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舆情预警机制和干预引导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迅速兴起,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性等特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相较传统舆情得到大幅提升,影响广度和深度亦显著增加。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发展在高校的具体反映,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网络平台或校园网络空间内,通过多种多样的互联网渠道对其所关心的或与其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政策、新闻等表达的个人看法、意见、态度、情绪,从而汇集而成的信息集合[1]。
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有利于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意见和诉求,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有其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言论形成期、讨论传播期、网下冲突期和舆论消退期。
为了提高舆情工作的主动性,有效规避消极舆情的影响,必须对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1.言论形成期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信息资讯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诱因,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关乎大学生群体自身利益的网络新闻事件引发的。
这些网络信息可能首先来自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再经过网络媒体转载,但更多的时候传统媒体保持沉默,于是有关“知情人”首先在论坛等网络场所发表相关信息。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愈发突出。
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因网络平台上涌现出的一系列负面信息,影响到高校的声誉、形象和正常运营的一种危机现象。
对于高校来说,如何研究和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是提高高校形象和声誉、增强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问题。
高校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特点和规律,高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危机多源于学校的管理失误、教师学生个人行为失范等,因此高校应加强内部管理,防止危机的发生。
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早期预警机制。
早期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网络平台信息的监控、舆情分析等手段,及时了解和评估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从而能够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高校可以借鉴舆情监测软件和专业机构的经验,建立自己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系统。
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措施。
对于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主动回应,及时澄清。
高校可以通过发表声明、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受影响的社会各界及时沟通等方式,回应并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也应加强与网络平台的合作,通过合法合规的手段,减少网民对学校的负面评价和攻击。
第四,高校要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的后期处理工作。
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对高校的声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引发社会关注和调查。
在危机解决后,高校需要及时总结并吸取教训,加强内部管理和对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公关活动、提升高校发展的公信力等手段,逐步恢复被破坏的声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对于保护高校的声誉、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高校还需要制定应对措施,积极回应和解决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要做好危机后的总结和处理,以保护和提升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的声誉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高校作为社会主要的文化和科研机构,其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以及处置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目前,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
一方面,学生和教师的不当言行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学校的一些管理和教育问题也会成为网络舆情的爆发点,引发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这些危机事件可能会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引发连锁反应,严重影响高校的发展和稳定。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和处置对策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
当有不当言行或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极快,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形成舆情危机。
2.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在舆情事件的处理上缺乏系统的应对机制和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导致舆情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妥当,使得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
3.教育管理和学生教育不到位。
一些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导致学生的不当言行和行为频频发生,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4.信息公开不透明。
一些高校在面临危机事件时,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导致外界对事件的解读产生质疑和猜测,加剧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影响。
通过对以上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因此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上,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做好准备。
1.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包括制定详细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建立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处置流程等,以应对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2.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不当言行和行为的发生,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当前高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包括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能力等。
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方法和未来趋势,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参考。
结论部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如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危机公关能力等。
未来,需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为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为高校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和危机管理水平的改善。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成因分析、处置对策、研究方法、未来趋势、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网络平台上出现的舆情事件,可能会对高校形象、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高校面临网络舆情危机的风险日益增加。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特点和处置对策,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此类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将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增加,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范围也更广,影响更深远。
高校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后果可能不可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可以有效预防其发生;提出有效的处置对策,有利于尽快化解危机,保护高校声誉和形象。
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是当前高校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于教育质量和学校声誉的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对策,能够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地处理网络舆情事件,避免危机恶化,保护学校形象。
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危机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高校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危机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形象,还可能对学校的招生、师生关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和处置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迅速性使得网络舆情危机迅速扩大和蔓延。
高校内部管理不善。
对于一些学生和教职工的行为,高校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置,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失控。
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度。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舆情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负面舆情很容易被放大和曝光。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处置。
首先是加强预警机制。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通过监测和分析网络平台上与高校相关的信息,及时发现和拦截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
其次是加强内部信息控制。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网络言论的管理,建立相关规定和制度,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以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扩大和蔓延。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提供信息并解答疑问,以消除谣言和误解。
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首先是建立危机应对团队。
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危机公关团队,包括专业的舆情危机管理人员和媒体公关人员,以协助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其次是及时回应和消除负面信息。
高校应及时作出回应,并提供真实、全面且及时的信息,以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
高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干预,引导公众的关注点和评价。
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以减少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和特点,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置,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分析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成为高校管理者和舆论监管者亟需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会对高校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波及到教育形象、师生情绪和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和处置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带来了网络舆情的传播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信息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益的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风险。
因为网络传播特点的复杂性和匿名性,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扩散难以预测和控制。
二是高校矛盾冲突的不断积累,衍生出网络舆情危机。
高校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三是高校管理的漏洞和不透明性,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加剧。
高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高校信息公开和信息透明的程度,管理的漏洞和不透明性会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及时,从而加剧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扩散。
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高校管理者和舆情监管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置对策。
要加强舆情预警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
舆情预警和监测机制可以通过建立舆情监测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和舆情监测软件等方式实现。
通过监测网络舆情的涌现,并及时发现和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避免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升级。
要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及时回应和解释网络舆情。
当网络舆情发生时,高校管理者和舆情监管者应积极参与舆论引导,及时向舆论解释自己的立场和行为,做好舆论管理工作。
通过积极引导舆论,可以减少网络舆情对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要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可以包括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预案、舆情危机的分级管理机制、舆情危机的责任人制度等,确保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
高校舆情防控调研对策
高校舆情防控调研对策一、高校舆情的概念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所表现的总和。
互联网舆情,从它在网络上从出现―发酵―顶峰―退热―停息,这个过程中网络上关于这个事件的讨论信息都属于该事件的舆情。
舆情包括主体的意见、态度和情绪三个方面。
另外,舆情包括:正面舆情、中性舆情和负面舆情。
所以舆情本身并没有好或不好,而危机公关所讲的舆情一般是负面舆情。
舆情不等同于舆论,舆情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其发展具备了相应的发展进程,其中舆情囊括了公开或者没有公开且潜藏的公众意见。
高校舆情:是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具体反映,当学校发生相应的事件后,高校教师和学生借助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针对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校园事件、教育政策、校园生活等方面的事件进行自身观念的表达。
基于这一特征,高校舆情的发展特点也得以显现,即发性强、影响范围广、主体特殊且较情绪化。
同时还包括交互性、舆情传播目的多样、观点多元等特点。
相比于一般的舆情,高校舆情传播速度较快,产生的影响也较大,并且管控工作的开展会面临较多的问题。
二、高校舆情产生的原理及管理策略有学者提出社会燃烧理论的概念,其核心是社会稳定受到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同时也需要在一定的物质、助燃剂和燃烧温度三种物质同时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可以产生燃烧的本身。
根据社会燃烧理论的原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及时管控、应急处理、事件追踪、策略制定和事后总结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根据社会燃烧理论对社会舆情进行分析,产生造成社会秩序问题的主要因素:综合社会发展能够发现,在社会发展中包含个体与环境、个体与个体的相关关系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无形中会造成社会秩序问题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权 益 的诉求 , 包 含着各 种 社会 利益 群体对 教 育 问题
的 复 杂 心 态 。 因此 , 开 展 教 育 舆 情 研 究 有 助 于 下 情 上
基 金项 目: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课 题 委 托 研 究 项 目“ 基 于 网 络 舆 情 研 判 的 高 校 群 体 性 事 件 预 警 与 应 急研 究 ” , 项 目编
、
教 育 舆 情 的 内 涵
问题 的情 绪 、 态 度 和意见 也呈 现 出多元 化特 点 和功利
性 判 断 取 向 。进 入 2 0 1 3年 之 后 , 我 国 教 育 界 的 热 点 事 件、 突发 事件甚 至 恶性事 件 频发 , 人们 一再 质 疑 : 中 国 的教 育 是 怎 么 了 ?因 此 , 如何 办好人 民满意 的教育 , 充
具 体 到教育 舆情 , 其舆 情 主体具 有广 义和 狭义 之
分, 与其 相 对 应 , 教育 舆情 客体 也会 发生 相应 的变 化 。
研究” 的研究 方 向 , 标 志 着教 育 舆情 开始 进 入 教 育研
究 者 的视野 。就教 育舆 情 的本质 而 言 , 它 是公 众对 于 教 育 问题 的情绪 、 态度 表 达 和行 为倾 向 , 是 公 众 对 教
规 则 等 三 方 面 还 存 在 着 问题 。 因此 , 高校 教 育 舆 情 研 究 必 须 实现 研 究 对 象 、 目的 、 方 法、 过程 和结果 等五个
层 面上的 结合与发展 , 为我 国高等教 育管理 工作提供 科 学可靠的 决策依据 和智 力支持 。
关键 词 : 教 育舆情 ; 高校 ; 研 究热 点 ; 范式 ; 展 望 中图分 类号 : C 9 1 2 . 6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1 5 0 2( 2 0 1 4 ) 0 2 — 0 0 8 7 — 0 5
8 7
义的教育 舆情 主体 专指学 生群 体 , 作 为舆 情 客 体 的 公
教 育 管 理 部 门提 供 决 策 依 据 。教 育 满 意 度 调 查 的 对 象 几 乎 涵 盖 了普 通 高 等 院校 、民办 高 等 院校 、电大 、 MB A、 高 校 来 华 留 学 生 等 各 个 受 教 育 层 次 。2 0 1 1年 8 月 ~ 1 0月 间 , 中 国 教 育科 学 研 究 院 联 合 清 华 大 学 媒 介 调 查 实 验 室 开 展 全 国教 育 满 意 度 调 查 , _ 伞面 了 解 教 育
号: 0 8 W L1 1 1 2 。
作 者简 介 : 刘振 蜊 , 女, 天津 外国语 大学党委 副书记 , 高级 政 工 师 。 邮 编 : 3 0 0 2 0 4
刘 毅 , 男, 天 津 外 国语 大 学天 津 国 际发 展 研 究 院 副 教 授 。 邮 编 : 3 0 0 2 4 0
意见 ) 是 构 成 舆 情 的核 心 要 素 。
的舆 情 理 论 研 究 始 于 本 世 纪 初 , 目前 已 经 形 成 了若 干
有 代 表 性 的 理 论 观 点 。在 全 国 教 育 科 学 “ 十二 五 ” 规划 2 01 1年 度 课 题 指 南 中 , 首次 明确 提 出 “ 教 育舆 情 分析
与 变动机理 研 究 , 舆 情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研 究 , 高校群体 性 事件 与舆情预 警 、 监 测 和 应 急 研 究 以及 高校
舆 情 引 导 与 管理 机 制 研 究 等 五 个 领 域 为 代 表 。 由 于 研 究 范 式 的 缺 失 , 该研 究在理 论体 系、 研 究方法 、 操作
2 0 1 4年 第 2 期
NO. 2, 2 01 4
理
论
与
现
代
化
2 01 4 - 0 3
Ma r , 2 01 4
THE o R Y AN D M o DER NI ZA TI o N
高校教育舆情研 究论 略 : 热点、 问题 与展望
刘 振 硎 刘 毅
摘
要: 当前 , 我 国 高校 教 育舆 情 研 究 呈 现 出 若 干 热 点 领 域 , 以教 育满 意度研 究 , 教 育舆 情 财 富 的逐渐 积 累 , 受教 育 与 个 人 以及 家 庭 利 益 之 间 的 密 切 程 度 与 日俱 增 , 公
达, 具 有 辅 助 教 育 管 理 决 策 的重 要 作 用 。
一
众对 优质 教育 的需 求量 和关 注度 迅速 提升 , 面 对 教 育
体和媒 介进 行传 播 。简言 之 , 舆 情 是 公 众 对 公 共 事 务
分 满 足 公 众 受 教 育 权 益 的 需 求 ,不 断 提 高 全 民 素 质 ,
再次 成为社会 关 注的焦点 。
作 为一个 发展 很快 的新 兴研 究领 域 , 我 国系统性
持有 的多 种情绪 、 态 度 和 意 见 的 总 和 。【 噢 情 主体 ( 公 众) 、 舆情 客 体 ( 公 共 事务 ) 和舆 情本 体 ( 情绪 、 态 度 和
广义 的教育 舆情 主体 涵盖 了社 会公 众 总体 ,因此 , 作
为 舆 情 客 体 的公 共 事 务 应 被 限 定 在 教 育 领 域 内 , 人 们 会对教 育 问题产 生不 同的舆情倾 向和利 益诉 求 , 这 正
是 教 育 管 理 和决 策 部 门 最 为关 心 的教 育 舆 情 内 容 。狭
“ 舆 情 ” 一 词 具 有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特 色 ,并 非 舶 来 品, 最早 见于《 旧唐 书 》 。舆 情 可 以解 释 为 : 由个 人 以及 各 种 社 会 群 体 构 成 的 公 众 ,在 某 种 特 定 的 情 境 中 , 对 其 关 心 或 有 利 益 关 联 的 各 种 公 共 事 务 所 持 有 的 多 种 情绪 、 态度 和意见 的总和 , 并通 过适 当 的表达 形式 、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