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合集下载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2. 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3. 摩擦力的计算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会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是什么,并用实例给出说明。

2. 知识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老师要注意在讲解时加入一些情绪词,例如“神奇的”、“克服困难的”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摩擦力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教授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在黑板上演示摩擦力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第二定律解决实例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像或视频演示,介绍摩擦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制动器、磨粉机、擦窗工具等。

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也能意识到摩擦力的实用性。

3. 实验实践让学生分组设计和制作不同的摩擦器,例如滑轮、滑板、滑梯等。

带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并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 总结与评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回顾本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并重新理解和回答热身活动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中,老师重视语言互动,通过情绪词、生动的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评价,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摩擦力初中教案

摩擦力初中教案

摩擦力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粗纸、细线。

2.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摩擦力的概念1. 让学生用手握住一个物体,尝试用力握住物体,感受手对物体的摩擦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 实验一: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木块,放在滑轮组上,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拉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2. 实验二:让学生将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毛巾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接触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3. 实验三:让学生将木块放在粗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改变木块的压力,观察木块的滑动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

四、总结摩擦力的计算公式1.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掌握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摩擦力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第三节《摩擦力》。

详细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摩擦力的作用;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幼儿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2. 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难点:如何让幼儿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滑板、毛巾、小车、砝码等。

2. 学具:纸张、铅笔、橡皮、尺子、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滑板,邀请一名幼儿上台演示滑行,引导幼儿观察滑板滑行时与地面的接触情况,提问:“为什么滑板能滑行?”2. 讲解摩擦力概念(10分钟)通过滑板与地面接触的实例,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幼儿了解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3.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10分钟)4. 摩擦力的应用(5分钟)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走路、刹车等,让幼儿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摩擦力的存在,并学会运用摩擦力。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定义2. 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3. 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学校里的摩擦力现象,记录下来。

答案: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刹车时刹车片与车轮的摩擦力等。

2. 思考题:如何增大摩擦力?答案:增大接触面积、增加接触面的粗糙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有助于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但在讲解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部分幼儿可能难以理解。

初中物理 摩擦力 教案

初中物理 摩擦力 教案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2.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示意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例如:当我们走路时为什么能够停下来?为什么车轮在路面上能够转动?2. 引导学生思考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并给出示意图加深学生理解。

三、计算方法(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或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实例计算。

四、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和压力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进行验证。

五、应用实例(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为什么冰上滑冰比地面行走快?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生活中的科学》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摩擦力的定义,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观察并掌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变化,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器、滑块、砂纸、毛巾、黑板、粉笔。

2. 学具:每组一套摩擦力实验材料(滑块、砂纸、毛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滑块,请两名幼儿演示滑块在光滑和粗糙的表面上滑动的效果,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滑块在粗糙表面上滑动得更慢?2. 新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幼儿理解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滑块和不同粗糙程度的砂纸,提问:如何使滑块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引导幼儿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摩擦力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生活中找一个摩擦力的例子,并解释摩擦力的作用。

(2)如何增大摩擦力?请举例说明。

2. 答案:(1)例子: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人不易滑倒。

(2)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加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幼儿掌握了摩擦力的定义、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避免操作失误。

初中 摩擦力教案

初中 摩擦力教案

初中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培养学生利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以及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进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称为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既可以作为动力,也可以作为阻力。

在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离不开摩擦力,如走路、开车等。

3.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一: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实验三: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系数的关系。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讲解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

讲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材料、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5. 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原理、汽车防滑措施等。

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摩擦力的作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判断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并能够解决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摩擦力的作用。

3.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通过观察现象,例如用一个滑板上斜面,让学生体会滑板往下滑时所产生的阻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滑板会停下来?”2.概念讲解:通过展示实物,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并师生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

3.实验探究:设置一个情景实验,在光滑的桌面上放置一个书本,然后推动书本,观察书本移动的情况。

让学生分析书本能够移动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是因为手与书本之间的摩擦力。

4.案例讨论: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摩擦力问题,并给出解决方式。

5.计算实践:通过教师的讲解及示范,学生进行摩擦力的计算实践,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

6.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答几个问题:“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8.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五、教学资源:1.实物展示:滑板、书本等。

2.实验器材:光滑桌面等。

3.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

2.课后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情况来评判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掌握程度。

3.学生自我评价及互评,学生组织小组间互评,并交流提出的问题和疑惑。

七、教学延伸:1.辅助教具:教师可以使用PPT和视频等辅助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摩擦力。

幼儿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摩擦力》

幼儿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摩擦力》

幼儿大班科学优质教案《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二节《摩擦力》。

内容包括: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及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能够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板车、毛巾、砂纸、小木块、砝码、尺子、课件。

学具:每组一份滑板车、毛巾、砂纸、小木块、砝码、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幼儿进行滑板车比赛,一名幼儿在光滑的地板上,另一名幼儿在铺有毛巾的地板上,观察并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速度。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幼儿思考摩擦力是什么,通过课件展示摩擦力的定义。

3.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组织幼儿分组操作,用滑板车在不同粗糙程度的毛巾和砂纸上滑动,记录滑行距离,讨论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让幼儿在滑板车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滑行距离,讨论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5. 例题讲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鞋底、轮胎的粗糙设计等。

6. 随堂练习:让幼儿设计一个增大摩擦力的实验,并动手操作验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摩擦力,并说明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摩擦力的例子,与家长一起探讨摩擦力的作用,并尝试设计实验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程度的关系。
学生学习能
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
力分析 学探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 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 减小摩擦的方法。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 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 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 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 不同方向的弯曲。
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
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
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
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
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
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 尤其重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探究,以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到“好学” 的转变,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也既 课例研究综 是通过物理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 述 展。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教学法,旨在将 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 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 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摩擦力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摩擦力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摩擦力一、引入在大班的科学教育中,如何引入新的概念或者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摩擦力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以下引导来引入。

1. 给孩子们展示一个光滑的小车,并让他们观察小车在光滑平面上移动的情况。

2. 问孩子们,为什么小车能够在光滑平面上滑动得更远、更快?3. 引导孩子们思考,有没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小车的运动?二、目标设定在引入环节结束之后,需要设定一个学习目标,让孩子们明确科学课的内容,可以设定如下目标。

1. 学会什么是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作用。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摩擦力的存在。

三、探究实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摩擦力,并且掌握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的能力,可以安排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

1. 准备一段光滑的木板,并且在上面放一个小木块。

2. 让孩子们观察小木块在光滑木板上滑动的情况。

观察到小木块能够滑动得很远很快。

3. 在光滑木板上撒一些细沙或者面粉,再让小木块滑动。

观察到小木块滑动的距离明显减少了。

4. 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在撒上细沙或者面粉之后,小木块的滑动距离减少了?四、理论解释在孩子们完成探究实验之后,可以给出科学的解释,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1.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量。

当物体相对运动时,摩擦力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

2.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 当光滑的物体在光滑的表面上运动时,由于没有太多摩擦力的阻碍,所以运动距离会比较远。

而在粗糙的表面上,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所以运动距离会减少。

五、巩固练习为了确保孩子们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可以开展一些巩固练习的活动。

1. 让孩子们描述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且用自己的话解释摩擦力的作用。

2. 给孩子们出示一些图片,让他们观察并判断哪些物体会产生摩擦力,哪些物体不会产生摩擦力。

3. 给孩子们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让他们描述其中存在的摩擦力,并且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了解摩擦力的意义,明确摩擦力对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种类
3.摩擦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种类以及简单应用。

四、教学方法
1.课堂授课法
2.图片、小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3.玩耍探究式教学法活动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教师放映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图中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的现象,鼓励幼儿表达。

例如:赛车手为什么在比赛时会换轮胎?
第二步:讲解
引导幼儿思考,让他们提出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讲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

第三步:实践探究
通过实际操作,在幼儿园的室内或室外进行简单的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不同表面间不同的摩擦力。

让幼儿用材料制作简单的滑雪板。

创设“越狱”游戏情境,让幼儿设计自己的越狱方式,体验小石子、水、沙子、木板、泡沫塑料板等不同表面对摩擦力的不同影响。

第四步:总结
教师将幼儿的实践探究引向系统总结和理解,引导幼儿反思探究经历,澄清相关概念。

六、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一个不容易直观理解的概念,需要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

通过越狱游戏,幼儿了解到不同材料表面对摩擦力的差异,明白摩擦力对于赛车手更换轮胎和我们更换鞋子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幼儿没有很好地理解概念,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进。

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幼儿的创新意识比较少,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加强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五单元“力的世界”,主要涉及第14章“摩擦力”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索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摩擦力的作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板车、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粉笔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滑板车、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滑板车在光滑地面和粗糙地面滑行的距离,引发幼儿对摩擦力的思考。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3. 探索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0分钟)分组实验:幼儿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小车在不同毛巾和木板上滑行时的摩擦力。

观察现象: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为什么滑板车在粗糙地面上滑行距离短?讲解解答:因为粗糙地面提供的摩擦力大,阻碍了滑板车的滑行。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尝试解答:为什么我们在走路时不容易滑倒?答案:因为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足够大,使我们保持稳定。

6.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走路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摩擦力2. 板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什么说摩擦力有时对我们是有益的?2. 答案: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走路、开车、刹车等。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设计:摩擦力(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定义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4.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5.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3.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摩擦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实验演示:展示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开展摩擦力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课本中有关摩擦力的章节。

2. 实验器材:滑轮、木板、摩擦计等。

3. 网络资源:有关摩擦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一、引言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力量。

例如,当我们走路时,我们的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能够保持平衡。

摩擦力还可以用于各种工程应用,如制动系统和运动机械等。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

二、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 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解: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实验:通过简单的摩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3. 计算:通过数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4.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摩擦力的理解; 5. 实际应用:通过真实场景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课程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

3. 计算摩擦力•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摩擦力与施加力的关系;•摩擦力的计算实例。

4. 应用案例分析•汽车制动系统中的摩擦力应用;•运动机械中的摩擦力应用;•其他实际应用案例。

1.引入:通过简单的教学视频或实际演示,向学生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2.讲解:通过PPT或白板,向学生详细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作用和影响因素。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摩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4.计算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计算摩擦力。

5.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和交流对摩擦力的理解。

6.案例分析:通过真实场景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激发他们对摩擦力的兴趣和理解。

7.总结:以简短的结语,对本课程进行总结,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摩擦力知识点分析及教案设计

摩擦力知识点分析及教案设计

摩擦力是物理学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接触和利用摩擦力。

了解摩擦力的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从摩擦力的概念、原理、特性以及教学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设计一份摩擦力的教案。

一、摩擦力的概念及原理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所产生的相互阻力。

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的。

例如,当我们在地面上走时,我们的鞋与地面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防止我们滑倒或者打滑。

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表面状态以及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类似于重力、弹性力等力,摩擦力也是一个矢量量。

它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力成正比。

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积越小、表面越光滑,则摩擦力就越小;相反,如果接触面积越大、表面越粗糙,则摩擦力就越大。

二、摩擦力的特性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力成正比。

当物体间的接触力增大时,摩擦力也会变大。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相互阻碍。

3.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小,则摩擦力越小;如果施加的力超过了摩擦力,则摩擦力也会增加。

4.接触面积越小,表面越光滑,则摩擦力越小;相反,则摩擦力越大。

三、教学实践方法1.实验演示教学法在物理实验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表面间的滑动来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和特性,如给学生一些不同的表面材料,让学生将物体慢慢推向它们的最大位移点。

这时,学生将感受到不同表面间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摩擦力与表面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表面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和特性,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产生原理。

可让学生播放视频和图像,展示摩擦力与不同表面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作用。

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例如,可以解析滑板运动员是如何利用摩擦力驾驭滑板,在铁轨交通中何以利用摩擦力防止车辆失速等。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

3. 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在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什么。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知识。

3.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讲解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控制方法。

5. 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大小、影响因素以及应用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摩擦力是力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活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堂有效的摩擦力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技能目标:能够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并解释其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黑板、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斜面、模拟物体等)。

2. 学生前置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什么是力和加速度。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约5分钟):通过举例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思考。

比如,将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它是如何下滑的。

2. 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解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实验示范(约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斜面上放置不同物体,观察它们下滑的情况,并测量下滑的距离和时间。

让学生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发现物体质量与斜面倾角对摩擦力的影响。

4. 小组讨论(约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速度与何相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思维交流。

5. 概念强化(约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示范,对摩擦力的概念进行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回答一些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6. 拓展应用(约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为什么地铁车厢内的手杆要有摩擦力?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实例。

7. 总结归纳(约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摩擦力的教学实施,我对于摩擦力的教学效果感到比较满意。

在此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新课程NEW CURRICULUM 教材研究摩擦力一直都是高中力学部分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过降低难度的方法。

有的教师试图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试图通过改变实验器材来降低难度。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难点的形成,并试图提出降低认知负荷的措施。

一、认知负荷及其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

最早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SweUer在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按认知负荷的不同来源,可以把认知负荷分为两类:内在的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外在的认知负荷(ExtraneousCognitive Load)。

内在的认知负荷来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如复杂度),不易被教学设计所改变。

对学习者来说,教材各要素的交互性较低时较易理解。

因为各要素可被单独处理,不需要参照其他信息;当各要素之间具有高度交互性时,则较难理解,因为需将较多的要素纳入工作记忆中思考,这将造成较高的认知负荷,阻碍学习。

外在的认知负荷是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来源于教材设计与呈现的方式,或教学活动本身,可以通过改善教学设计来降低。

二、“摩擦力”概念中认知负荷的分析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总是似是而非,如摩擦力是否存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以及摩擦力是否做功等问题。

然而摩擦力不但是力学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

摩擦力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在判断摩擦力是否做功时,必须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做功时,怎样理解“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动摩擦力又怎样理解“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关系?这些元素不是离散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很高的内在认知负荷。

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1.创设情境,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减少内在认知负荷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图式或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解释问题,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案与反思《摩擦力》

教案与反思《摩擦力》

教案与反思《摩擦力》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硬币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如在不同的接触面上滑动木块,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特点和规律。

5.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滑装置。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摩擦力的知识,注重知识的应用。

5.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如增加实验次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摩擦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应用题:设计一些应用题,检验学生能否将摩擦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思维碰撞。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汽车工程师或物理学家分享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或实验室,实地了解摩擦力研究的相关设备。

3. 开展课后项目,如设计一个减少自行车摩擦力的装置,并进行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作者:王益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2期
摘要:从认知负荷理论角度分析摩擦力概念教学过程中难点的形成原因,并尝试提出降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摩擦力;概念教学
摩擦力一直都是高中力学部分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过降低难度的方法。

有的教师试图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试图通过改变实验器材来降低难度。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难点的形成,并试图提出降低认知负荷的措施。

一、认知负荷及其理论概述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

最早是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
J.SweUer在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按认知负荷的不同来源,可以把认知负荷分为两类:内在的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外在的认知负荷(ExtraneousCognitive Load)。

内在的认知负荷来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如复杂度),不易被教学设计所改变。

对学习者来说,教材各要素的交互性较低时较易理解。

因为各要素可被单独处理,不需要参照其他信息;当各要素之间具有高度交互性时,则较难理解,因为需将较多的要素纳入工作记忆中思考,这将造成较高的认知负荷,阻碍学习。

外在的认知负荷是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来源于教材设计与呈现的方式,或教学活动本身,可以通过改善教学设计来降低。

二、“摩擦力”概念中认知负荷的分析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内容时,学生总是似是而非,如摩擦力是否存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以及摩擦力是否做功等问题。

然而摩擦力不但是力学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

摩擦力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在判断摩擦力是否做功时,必须分清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是静摩擦力做功时,怎样理解“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动摩擦力又怎样理解“运动”和“相对运动”的关系?这些元素不是离散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故产生很高的内在认知负荷。

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摩擦力”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高相关认知负荷,减少内在认知负荷
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唤醒学生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图式或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和解释问题,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本节课中,笔者通过以下设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注意力。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地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引出课题)
看一看:有趣的摩擦(播放视频1──《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摔跤的情景。

(播放画面2──小朋友捉泥鳅,一捉一滑)。

(播放画面3──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
找一找:以自行车为例,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地方是减小摩擦?(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讨论)
2.优化教学设计,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由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所以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重新组织信息和材料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下列方法和原则都能从不同角度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按邻近原则呈现材料,避免注意力分散;清除多余信息,避免冗余效应发生。

笔者设计如下问题串:(以下问题的讨论均在该平面内无其他作用力的情况下)
问题1.一物体以速度v0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2.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以速度v0沿水平向右运动的车厢
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3.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沿水平向左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4.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沿水平向右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5.将一物体以向右的速度v0,放在速度为v方向与v0垂直的沿水平运动的车厢上,受到车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问题6.以上问题中,运动过程中摩擦力大小是否相同(同一物体,同一车厢)?
问题7.以上问题中,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方向是否改变?
问题8.地面是静止的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应该让学生明白:
(1)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才会受滑动摩擦力;
(2)某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该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与速度大小、方向无关,与相对速度大小也无关,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方向不变;
(4)如选施力物体为参照物,问题就可简化为相对参照物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5)地面仅是参照物的一种,其他物体也可作为参照物。

本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摩擦力概念教学的难点和原因。

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降低了内在认知负荷;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减轻外在认知负荷,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负荷不超载,提高了摩擦力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谈“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9(06):14.
[2]朱向阳,施朝群.“楞次定律”教学探讨与实验设计[U].物理实验,2010(06):20.
[3]李志专.认知负荷理论的解读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01):50.
编辑鲁翠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