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大总结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大总结

【精品资料】高考物理基础知识大总结(史上最全)一. 教学内容:知识点总结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静摩擦力:0<f =f m (具体由物体运动状态决定,多为综合题中渗透摩擦力的内容,如静态平衡或物体间共同加速、减速,需要由牛顿第二定律求解)2. 竖直面圆周运动临界条件:绳子拉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条件:(或球在竖直圆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 绳约束:达到最高点:v ≥,当T 拉=0时,v =mg =F 向,杆拉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球在双轨道之间做圆周运动)杆约束:达到最高点:v ≥0T 为支持力 0< v <T =0 mg =F 向, v =T 为拉力 v>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相同,=,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GM/r 2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

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M R 02=g g R R h R h '()=+22——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v =、=m ω2R =m (2π/T )2R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 gR 2=GM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9. 平抛运动特点: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应用:闪光照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g△t,△p=mgt⑦v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轴上的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点以速度v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点,求:S AB在图上标出从A到B小球落下的高度h=和水平射程s=,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

教育最新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教育最新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附参考答案)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2019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精品教育.doc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机械能1.功(1)功的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定义式:W=F&middot;s&middot;cos&theta;,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theta;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①恒力的功可根据W=F&middot;S&middot;cos&theta;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②根据W=P&middot;t,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

③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

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

(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2.功率(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2)功率的计算①平均功率:P=W/t(定义式)表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②瞬时功率:P=F&middot;v&middot;cos&alpha; 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alpha;为两者间的夹角。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

①以恒定功率P启动: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vm=P/f作匀速直线运动。

②以恒定牵引力F启动: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1=P/F,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vm=P/f作匀速直线运动。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讲电场力的性质讲义含解析

备考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七章第1讲电场力的性质讲义含解析

第1讲 电场力的性质板块一 主干梳理·夯实基础【知识点1】 电荷守恒 点电荷 Ⅰ 库仑定律 Ⅱ 1、元电荷、点电荷(1)元电荷:e =1.6×10-19 C,最小的电荷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其中质子、正电子的电荷量与元电荷相同。

电子的电荷量q =-1.6×10-19 C 。

(2)点电荷:忽略带电体的大小、形状及电荷分布状况的理想化模型。

(3)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

2、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起电方法: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3)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

(4)电荷的分配原则: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带等量同种电荷;若两导体原来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余下的电荷再平分。

3、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F =k q 1q 2r 2,式中k =9.0×109 N·m 2/C 2,叫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①在空气中,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近似等于真空中的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②当点电荷的速度较小,远远小于光速时,可以近似等于静止的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③当两个带电体的间距远大于本身的大小时,可以把带电体看成点电荷。

④两个带电体间的距离r →0时,不能再视为点电荷,也不遵循库仑定律,它们之间的库仑力不能认为趋于无穷大。

(4)库仑力的方向由相互作用的两个带电体决定,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为斥力;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为引力。

【知识点2】 静电场 Ⅰ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Ⅱ1.电场(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②同理超速 ( v0 增大 )、 酒后驾车 ( t 0 变长 )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 , 容易发生事故 ;
③ 雨天道路较滑 , 动摩擦因数 将减小 ,由 < 五 > 式 , 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 ,
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 (50Hz, 打点周期 0.02s,常以打点的 5 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 )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 。
d. 注意单位 。一般为 cm
试通过计算推导出的刹车距离 s 的表达式 : 说明公路旁书写 “严禁超载 、超速及酒后驾车 ”以
F=0
或 Fx=0
Fy =0
推论 : [1] 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 ,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 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 形 [2] 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 ,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 )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 :F3=F 1 +F 2
摩擦力的公式 :
(1 ) 滑动摩擦力 : f= N
A B
4 静摩擦力 : O f 静 fm (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
断)
5 浮力 : F 浮= gV 排 6 压力 : F= PS = ghs
7 万有引力

F 引=G
m 1m 2 r2
8 库仑力 :
F=K
q1 q2 r2
(真空中 、 点电荷 )
u
9 电场力 : F 电=q E =q
d
10 安培力 :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4) S 第 t 秒
= S t-S( t-1)= (v o t +
1 a t 2) - [vo( t- 1) +

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附参考答案)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 1和F 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物理高考2019一轮复习必备知识点(力学)

物理高考2019一轮复习必备知识点(力学)

(F 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 为即时速度时,P 为即时功率;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 P 一定时,F 与 V 成正比)
25、 简谐振动:
回复力:
F = -KX
加速度:a = -
K X m
单摆周期公式:
T= 2
L g
m K
(与摆球质量、振幅无关)
(了解)弹簧振子周期公式:T= 2 与振幅无关)
3 2 ) ……( n n 1)
(5)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
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
13、 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
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 VO、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公式:F= BIL (BI) 11、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方向--左手定则 或者 Fx = m ax Fy = m ay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物体
理解: (1)矢量性 (4) 同体性 (2)瞬时性 (5)同系性 (3)独立性 (6)同单位制
12、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几个重要推论:
(3)系统受外力作用,合外力也不为零,但合外力远小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4)系统在某一个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的动量守恒。
19、 功 :
W = Fs cos
(适用于恒力的功的计算)
(1) 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2)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的功------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的功-----量度------电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的功-----量度------分子势能的变化 合外力的功------量度-------动能的变化

[K12配套]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K12配套]2019年版本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总结-Word版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附参考答案)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进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 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很全,很实用)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很全,很实用)
1 2 h g t 2 2 位移公式 '2 h vt 0 2 2 g
上抛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过程(匀变速过程)
速度公式:v v0 g t
1 2 h v t g t 0 2 位移公式 2 2 v v h 0 2( g )
3.万有引力定律
m1m 2 F G 2 r
A.任何两个物体间均有万有引力,但不一定可以用上式计算 B.上式的适用范围:1)质点间 或2)均匀球之间 C.G的值由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该实验体现了放大物理思想 4.卫星的发射 若发射速度<7.9km/s,做平抛运动 若发射速度=7.9km/s,刚好可以近地圆周运动,称为第一宇宙速度 最小的发射速度,最大的环绕速度 若发射速度7.9km/s<v<11.2m/s ,椭圆轨道 若发射速度=11.2km/s,刚好脱离地球的束缚,离心,称为第二宇宙速度 若发射速度=16.7km/s,刚好脱离太阳的束缚,离心,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2.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 2、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 3、合力大小范围︱F1 - F2︱ ≤ F ≤ F1 + F2 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 4、力的与分解:按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5、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 活结:绳子上拉力处处相等 死结:死结两边绳子拉力不一定相等 6、“固定杆”与“铰链杆”的模型 固定杆:杆的力方向为任意方向 铰链杆:杆的力方向只能沿杆方向
1.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质点
A.参考系是任意的 B.成为质点的条件 C.质点可大可小 D.理想化、不存在
2.位移、速度
A.位移、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率 B.瞬时速度、瞬时速率对应的是时刻或位置 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对应的时间的时间或距离 C.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s/t)不是平均速度(x/t)的大小

2019年高考物理知识一轮复习精品知识点总汇

2019年高考物理知识一轮复习精品知识点总汇

高考物理知识一轮复习精品知识点总汇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 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 -F2|≤F≤F1 +F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力知识要点: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一种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另一种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这两句话既提示我们研究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突出相互作用双方中的主体研究方向),又指出分析或量度受力可以从形变或加速度两个方面下手,这也就成为了研究力学问题的总出发点。

二、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三、对力的概念的几点理解:1、力的物质性。

不论是直接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不直接接触物体间力的作用;不论是宏观物体间力的作用,还是微观物体间力的作用,都离不开施力者,都离不开物质。

2、力的相互性。

施力者同时是受力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种性质,分别作用在相应的两个物体上。

并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力的矢量性。

物体受力所产生的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位置有关。

所以,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平行四边形法则。

4、力的作用离不开空间和时间。

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往往对应物体动能的变化;力的时间累积效应往往对应物体动量的变化。

5、在力学范围内,所谓形变是指物体形状和体积的变化。

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速度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或方向的变化,即产生加速度。

四、力的种类:力的分类方法非常多,常用的有按力的性质命名;按力的效果命名;按力的本质归结。

比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等是按力的性质命名的。

张力、压力、支持力、阻力、向心力等等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

自然界一切实在的相互作用,按本质说,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高中物理课中出现的弹力、摩擦力、分子力从本质上看都是微观粒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

核力又包括具有不同本质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五、重力:1、重力的定义一般有以下两种。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Ⅰ。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 这些性质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是受力分析的基础” 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有18条定律、2条定理1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不同星球上不同) 2弹力:F= Kx3滑动摩擦力:F 滑= μN4静摩擦力: O ≤ f 静≤ f m (由运动趋势和平衡方程去判断)5浮力: F 浮= ρgV 排 6压力: F= PS = ρghs7万有引力: F 引=G221r m m 8库仑力: F=K221r q q (真空中、点电荷)9电场力: F 电=q E =qdu 10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F= BIL (B ⊥I) 方向:左手定则1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f=BqV (B ⊥V) 方向:左手定则12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13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5种基本运动模型1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平衡态问题); 2匀变速直、曲线运动(以下均为非平衡态问题);3类平抛运动; 4匀速圆周运动; 5振动。

1万有引力定律B 2胡克定律B3滑动摩擦定律B 4牛顿第一定律B5牛顿第二定律B 力学 6牛顿第三定律B 7动量守恒定律B 8机械能守恒定律B 9能的转化守恒定律.10电荷守恒定律 11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12欧姆定律13电阻定律B 电学 14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B 1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6楞次定律B 17反射定律 18折射定律B 定理: ①动量定理B②动能定理B 做功跟动能改变的关系受力分析入手(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质与特征,力的变化及做功情况等)。

再分析运动过程(即运动状态及形式,动量变化及能量变化等)。

最后分析做功过程及能量的转化过程;然后选择适当的力学基本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讨论。

强调:用能量的观点、整体的方法(对象整体,过程整体)、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决Ⅱ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追及(直线和圆)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0 a=0 V0≠0①匀速直线运动F合②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或初速不为零,③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与V0的方向关系) 但F合= 恒力合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⑤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关键搞清楚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⑥简谐运动;单摆运动;⑦波动及共振;⑧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区别)⑨类平抛运动;⑩带电粒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带电粒子在f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洛Ⅲ。

物理解题的依据:(1)力或定义的公式(2)各物理量的定义、公式(3)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函数关系或几何关系Ⅳ几类物理基础知识要点:①凡是性质力要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对于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要知参照物;③状态量要搞清那一个时刻(或那个位置)的物理量;④过程量要搞清那段时间或那个位侈或那个过程发生的;(如冲量、功等)⑤加速度a的正负含义:①不表示加减速;②a的正负只表示与人为规定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⑥如何判断物体作直、曲线运动;⑦如何判断加减速运动;⑧如何判断超重、失重现象。

⑨如何判断分子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规律⑩根据电荷的正负、电场线的顺逆(可判断电势的高低)⇒电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据移动方向⇒其做功情况⇒电势能的变化情况V。

知识分类举要1.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 3=F 1 +F 2 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力的独立作用和运动的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立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样,这个性质叫做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一个物体同时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时,其中任何一个运动不因其它运动的存在而受影响,这叫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物体所做的合运动等于这些相互独立的分运动的叠加。

α F 2 FF 1θ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VI.几种典型的运动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抛、竖直上抛、匀速圆周运动等及类似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两个基本公式(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a t 2及几个重要推论: (1)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V t 02+=st(若为匀变速运动)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v v o t222+V t/ 2 =V =V V t 02+=s t=T S S NN 21++= V N ≤ V s/2 =v v o t222+匀速:V t/2 =V 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4) S 第t 秒 = S t -S (t-1)= (v o t +12a t 2) -[v o ( t -1) +12a (t -1)2]= V 0 + a (t -12) (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21-:32-)……(n n --1)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6)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先考虑减速至停的时间).“刹车陷井”实验规律:(7) 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频闪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此方法称留迹法。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只要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就具有下面两个很重要的特点:⎪⎪⎪⎪⎩⎪⎪⎪⎪⎨⎧=-+=+=+==ax v v at t v x at v v v v v t v x tt t 22122022000① ② ③ ④⑤在连续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 2(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运动的依据)。

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运用V 可快速求位移)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s = aT 2⑵求的方法 V N =V =s t =T S S NN 21++ 2T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⑶求a 方法: ① ∆s = a T 2 ②3+N S 一N S =3 a T 2 ③ S m 一S n =( m-n) a T 2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下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

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

(或相邻两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画出)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s s v c 232+=(其中记数周期:T =5×0.02s=0.1s ) ⑵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23T s s a -=t/s0 T 2T 3T 4T 5T 6T v/(ms -1)BCDs 1 s 2s 3A⑶利用“逐差法”求a :()()23216549T s s s s s s a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注意: 点 a. 打点计时器打的点还是人为选取的计数点距离 b. 纸带的记录方式,相邻记数间的距离还是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

纸带上选定的各点分别对应的米尺上的刻度值,周期 c. 时间间隔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即区分打点周期和记数周期。

d. 注意单位。

一般为cm试通过计算推导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4...............3...............22..........1..................21220001s s s as v m m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5..........)(2200g mFv t v s μ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