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高考调研》1-6
《高考调研》同步用书:人教版高考物理必修1一轮复习课件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六)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七)
பைடு நூலகம்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五)
第二节 摩擦力受力分析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六)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第二节 摩擦力受力分析
完成 课时作业(八)
完成 课时作业(八)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五) 完成 课时作业(八) 完成 课时作业(五)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完成 课时作业(六)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六)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五) 第二节 摩擦力受力分析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第二节 摩擦力受力分析 第三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第五节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完成 课时作业(八)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七)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第五节 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五)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六)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六) 检验能力的超越 ·见证水平的攀升 完成 课时作业(七) 第一节 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指导 精品优选公开课件
二、认真阅读课本
课本中有一些简单问题需要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记忆,老师不讲并不代表这些问题不重要,高 考不涉及,而是要自己结合课本复习效果更好。 比如原子物理部分,该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但不 难,自己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就不怕考题变化 了。因为高考出题总是源于课本。
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课前预习到位;课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要 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为什么这样做, 怎么想到这样做,有没有其他做法等等;课后 做题检测要敢于下手,善于推理,题目一看 不会怎么办?再读题,再审题,从力和运动的 交互关系入手再研究运动过程,多些“假 如”,多些尝试。做到每晚一小结,每周一 大结,一月一自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研讨PPT课件
总之,我认为,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复习方法多种多 样,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学好的教法,才是好的教法; 能使学生学好的教师,才是好的教师;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提高 的课堂,才算有效的课堂。各校学生的习性都不同,各届学生 的习性也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应当用心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找到学生的固有频率,老师再确定驱动力的频率,这样才可以 使之产生较大的振幅。高考复习我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在华 山中学我感觉我们物理组氛围很好,也很和谐,我学到了很多, 也很感激组内的每一位同仁,我会继续向你们请教和学习。同 时,我也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 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梦想成真。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研讨PPT课件
前言:一则笑话的启示
军训时,连队间举行行军比赛,看谁先到达目的地。某 连举行战术研讨会,商议怎样提高比赛效果。
甲说:要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单位时间行走的路程。 乙说:要延长行军时间,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丙说: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要在竞争中取胜,既要提 高速度,也要比其它连队延长连续行军的时间。 连长认为丙有道理,于是就按丙的思路去做。全连一大 早就起来,比干劲,拼体力,一路上十分辛苦。 中午大家吃饭时,连长拿着地图、登上高地,察看地形。 突然无语了:路线错了,方向反了。
三、学生怎么错?
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 题
1、概念不清 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 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 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 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 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 留有空白。
四、老师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 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 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 例大约为 3:5:2。 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 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 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 所以,应对高 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 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轮复习《高考调研》全套复习课件和练习
题型三 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1
例3 A、B是抛物线y2=2px(p>0)上的两点,且OA⊥OB.
2
求A、B两点的横坐标之积和纵坐标之积;
3
求证:直线AB恒过定点;
4
求弦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5
求△AOB面积的最小值.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答案】 2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解析】 如图点A在抛物线y2=4x的内部, 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MA|+|MF|=|MA|+|MH|, 其中|MH|为M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 过A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交抛物线于M1,垂足为B, 则|MA|+|MF|=|MA|+|MH|≥|AB|=4, 当且仅当点M在M1的位置时等号成立. 此时M1点的坐标为(1,2). 探究1 (1)“看到准线想到焦点,看到焦点想到准线”,许多抛物线问题均可根据定义获得简捷、直观的求解.“由数想形,由形想数,数形结合”是灵活解题的一条捷径.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高考调研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题型二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例2 (1)求下列各抛物线的方程: 顶点在坐标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且经过点M(-2,-4); 顶点在坐标原点,焦点在y轴上,抛物线上一点Q(m,-3)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 【解析】 1)设抛物线方程为y2=mx或x2=ny(m≠0,n≠0), 则(-4)2=m(-2)或(-2)2=n(-4)⇒m=-8或n=-1,∴所求抛物线 的方程为y2=-8x或x2=-y.
探究3 1.解决直线与抛物线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因为(x1,y1),(x2,y2)在抛物线上,故满足y=2px1,y=2px2;
2019年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经典版)课件目录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第10章 电磁感应 第1讲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第2讲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自感现象 第3讲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一)——电路和图象 第4讲 电磁感应规律的综合应用(二)——动力学和能量、 动量 第10章高考模拟集训
11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全书word
1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必考部分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讲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章高考模拟集训
2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13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选考部分 选修3-3 第14章 热学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第2讲 固体、液体与气体 第3讲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第14章高考模拟集训
14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选修3-4 第15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第1讲 机械振动 第2讲 机械波 限时规范专题练(八) 第15章高考模拟集训
第2章 相互作用 第1讲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第2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3讲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限时规范专题练(一) 第2章高考模拟集训
3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第3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实验四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限时规范专题练(二) 第3章高考模拟集训
15
高考一轮总复习 ·物理 (经典版)
(16套)通用版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实验复习PPT课件汇总(高考全考点) (2)
������4-������2 −
2������
2���(������12��� )B×21������(2=)C������44-���2���(2������32)=12.1.0 m2/.s02。
关闭
解析 答案
-24-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例4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小车做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规律,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图乙是实验中得 到的一条较理想的纸带,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0 s。
(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
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的器材中,必须
使用的有
。(填选项代号)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停表
D.刻度尺 E.天平 F.重锤 G.弹簧测力计 H.滑动变阻器
(2)如果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x1、x2、
2×0.1
m/s=0.640 m/s。
(2)速度图象的斜率为加速度。由题丙图可得直线的斜率 k=0.506.03--00..4100
m/s(21=)打0.8点00计m时/s2器,小打车E的 点加时速小车度的为瞬a=时0.速80度0 mvE/=s2。
m/s; 关闭
((31))图(02.6)象小40在车纵运(2轴)动0.上8的0的0加截速(距3度)0表为.3示2a0=计时起点的m速/s度2; vA=v0=0.320 m/s。
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本实验是以教材中的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 等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 等特点。多从原理演化和数据处理技巧上进行创新。 1.原理演化(如图所示)
2019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高考调研》作业60
题组层级快练(六十)一、选择题1.(2017·江西二模)(多选)一振动周期为T,位于x =0处的波源从平衡位置开始沿y 轴正反方向做简谐运动,该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关于在x =3vT2处的质点P,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P 振动周期为T,速度的最大值为vB.若某时刻质点P 的速度方向沿y 轴负方向,则该时刻波源速度方向沿y 轴正方向C.质点P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D.当P 开始振动后,若某时刻波源在波峰,则质点P 一定在波谷E.若某时刻波源在波谷,则质点P 也一定在波谷 【试题参考答案】BCD【试题解析】A 项,质点P 振动周期与O 点振动周期相同,也为T.但其振动速度与波速不同.故A 项错误;B 项,x =3vT 2=32λ,P 与O 是反相点,若某时刻质点P 的速度方向沿y 轴负方向,则该时刻波源速度方向沿y 轴正方向,故B 项正确;C 项,根据波的特点:简谐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故质点P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故C 项正确;D 项,P 与O 是反相点,故若某时刻波源在波峰,则质点P 一定在波谷,故D 项正确,E 项错误.2.(2017·北京)物理学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利用波的干涉,可将无线电波的干涉信号用于飞机降落的导航.如图所示,两个可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对称地固定于飞机跑道两侧,它们类似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双缝.两天线同时都发出波长为λ1和λ2的无线电波.飞机降落过程中,当接收到λ1和λ2的信号都保持最强时,表明飞机已对准跑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线发出的两种无线电波必须一样强B.导航利用了λ1与λ2两种无线电波之间的干涉C.两种无线电波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D.两种无线电波各自在空间的强弱分布完全重合 【试题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A 项,干涉要求两波源的频率相同,而强度没有要求,故A 项错误.B 项,由于无线电波以光速传播,根据v =cλ知,波长不同,频率不同,所以两种无线电波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故B项错误.C 项,空间中某点加强与减弱取决于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偶数倍.所以两种电波的干涉强弱分布是固定的,而且λ1≠λ2,所以两种干涉分布不重合,但是中垂线都是加强点,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故选C 项.3.(2017·天津一模)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t =1.2 s 时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质点P 在波峰,Q 在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再过0.6 s 质点Q 第一次到达波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速大小为10 m/sB.1.0 s 时质点Q 的位移为+0.2 mC.质点P 的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为y =0.2sin(2.5πt +π2)m D.任意0.2 s 内质点Q 的路程均为0.2 m 【试题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A 项,Q 在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可得知波向左传播,再过0.6 s 质点Q 第一次到达波峰,需要的时间为:t =0.6 s =34T ,得T =0.8 s ,由图可知波长为:λ=24 m ,所以波速为:v=λT =240.8 m/s =30 m/s ,故A 项错误;B 项,从1.0 s 到1.2 s 经历的时间为0.2 s ,因周期为0.8 s ,即经过了14个周期的时间,所以Q 点在1.0 s 时处于波峰位置,位移为+0.2 m ,故B 项正确.C 项,ω=2πT =2π0.8=2.5 rad/s ,t =1.2 s 时,质点P 在波峰,从0到1.2 s ,经过了一个半周期,根据波的平移可知,0时刻P 点在波谷位置,所以质点P 的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应为y =0.2sin(2.5πt +34π) m ,故C 项错误;D 项,因Q 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运动是周期性的变速运动,只有从Q 点在平衡位置或波峰及波谷位置开始计时,在0.2 s(四分之一个周期)内路程才为0.2 m(一个振幅),故D 项错误.4.(2017·浙江模拟)(多选)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当波传到x =2.0 m 处的P 点时开始计时,该时刻波形如图所示,t =0.9 s 时,观测到质点P 第三次到达波峰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速为0.5 m/sB.经过1.4 s 质点P 运动的路程为70 cmC.t =1.6 s 时,x =4.5 m 处的质点Q 第三次到达波谷D.与该波发生干涉的另一列简谐横波的频率一定为2.5 Hz 【试题参考答案】BCD【试题解析】A 项,简谐横波向右传播,由波形平移法知,各点的起振方向为竖直向上.t =0.9 s 时,P 点第三次到达波峰,即有(2+14)T =0.9 s ,T =0.4 s ,波长为λ=2 m ,所以波速v =λT =20.4m/s =5 m/s ,故A 项错误;B 项,t =1.4 s 相当于3.5个周期,每个周期路程为4A =20 cm ,所以经过1.4 s 质点P 运动的路程为s =3.5×4A =14×5 cm =70 cm ,故B 项正确;C 项,经过t =Δxv =4.5-2 s 5=0.5 s 波传到Q ,经过2.75T 即再经过1.1 s 后Q 第三次到达波谷,所以t =1.6 s 时,x=4.5 m 处的质点Q 第三次到达波谷.故C 项正确;D 项,要发生干涉现象,另外一列波的频率一定相同,即f =1T=2.5 Hz ,故D 项正确.5.(2016·课标全国Ⅲ)(多选)由波源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已知介质中P 、Q 两质点位于波源S 的两侧,且P 、Q 和S 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 、Q 的平衡位置到S 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8 m 、14.6 m,P 、Q 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 【试题参考答案】BDE【试题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T =120s =0.05 s ,v =16 m/s ,故波长为λ=vT =0.8 m ,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Q 两点相距Δx =(15.80.8-14.60.8)λ=32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A 项错误,B 项正确;P 点距离S 点x =1934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 点相距S 点x ′=1814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点在波峰,D 、E 两项正确.6.一质点以坐标原点为中心位置在y 轴上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线如图所示,振动在介质中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1 m/s.此质点从t =0开始振动,经过0.3 s 后此质点立即停止运动,则在t =0.4 s 时刻,波形图将是下图中的( )【试题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振动图像得知,t =0时刻质点沿y 轴正方向振动,即波源的起振方向沿y 轴正方向,则介质中各质点的起振方向均沿y 轴正方向,与波最前头的质点振动方向相同.起振后0.3 s 此质点立即停止运动,形成34波长的波形.由振动图像读出周期T =0.4 s ,波长λ=vT =0.4 m ,则再经过0.1 s 后,即t =0.4 s 时波总共传播的距离为s =vt =0.4 m ,传到x =0.4 m 处,故C 项正确,A 、B 、D 三项错误.7.(2017·江西二模)(多选)如图甲所示为一简谐波在t =0时刻的图像,图乙所示为x =4 m 处的质点P 的振动图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波速是2 m/sB.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沿x 正方向C.t =3.5 s 时P 点的位移为0.2 mD.从t =0时刻开始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0.2sin(πt +π) mE.从t =0时刻开始P 点的振动方程为y =0.2sin(πt +π2) m 【试题参考答案】ACD【试题解析】A 项,由图像可知波长λ=4 m ,周期T =2 s ,则波速为:v =λT =42 m/s =2 m/s ,故A项正确;B 项,t =0时刻P 点向-y 方向振动,由波动和振动的关系可判断波向x 负方向传播,故B 项错误;C 项,由质点P 的振动图像知,t =3.5 s =134T ,此时P 点位于波峰位置,P 点的位移为0.2 m.故C 项正确;D 、E 两项,由图乙知ω=2πT =2π2=π,t =0时刻P 点向-y 方向振动,初相位为π,振动方程为y =0.2sin(πt +π) m ,故D 项正确,E 项错误.8.(2017·淄博二模)(多选)某列简谐横波在t 1=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中实线所示,t 2=3.0 s 时刻的波形如图甲中虚线所示,若图乙是图甲a 、b 、c 、d 四点中某质点的振动图像,则( )A.这列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B.波速为0.5 m/sC.图乙是质点b 的振动图像D.从t 1=0 s 到t 2=3.0 s 这段时间内,质点a 通过的路程为1.5 mE.t 3=9.5 s 时刻质点c 沿y 轴正向运动 【试题参考答案】ABE【试题解析】由图乙可知,该波的周期是4 s ,t 2=3.0 s =34T ,所以该波传播的距离为34λ;A 项,该波在3 s 内传播的距离为34λ,所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故A 项正确;B 项,由图甲可知,该波的波长是2 m ,所以波速:v =λT =24 m/s.故B 项正确;C 项,t 1=0时,x =0.5 m 处的质点a 位于最大位移处,图乙是a 点的振动图像;故C 项错误;D 项,3.0 s =34T ,从t 1=0 s 到t 2=3.0 s 这段时间内,质点a 通过的路程为3A =3×5 cm =15 cm.故D 项错误;E 项,t 3=9.5 s =238T ,2T后质点c 回到最低点,由于14T<38T<12T ,所以t 3=9.5 s 时刻质点c 在平衡位置以上,沿y 轴正向运动.故E 项正确.9.(2017·海淀区模拟)A 、B 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 轴正向传播,在某时刻的波形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经过时间t(t 小于A 波的周期T A ),这两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分别变为图丙、丁所示,则A 、B 两列波的波速v A 、v B 之比不可能的是( )A.1∶1B.1∶2C.1∶3D.3∶1【试题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由图读出,A 波波长为λA =24 cm ,周期T A =2t ;B 波波长为λB =12 cm ,周期T B =t n ,波速v A =λA T A =12t ,v B =λB T B =12n t ,得到v A ∶v B =1∶n ,所以A 、B 两列波的波速v A 、v B 之比不可能的是D 项.10.(2017·山东模拟)(多选)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 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这列波在t =0.2 s 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波速是0.8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列波的波长是14 cmB.这列波的周期是0.15 sC.这列波一定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D.从t =0时刻开始,x =5 cm 处的质点经0.1 s 振动到波峰E.每经过0.15 s 介质中的质点就沿x 轴移动12 cm 【试题参考答案】BCD【试题解析】A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波长λ=12 cm ,故A 项错误;B 项,已知波速v =0.8 m/s ,由v =λT ,得周期T =λv =0.120.8 s =0.15 s ,故B 项正确;C 项,因为t =0.2 s =43T ,因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动图像重复一次,所以只要看经过T3的振动情况即可,由波形平移法知,该波一定沿x 轴负方向传播,故C 项正确;D 项,从t =0时刻开始经0.1 s 波向左传播的距离x =vt =0.1×0.8 m =0.08 m =8 cm ,根据波形的平移法知,t =0时刻x =13 cm 处的波峰传到x =5 cm 处,所以从t =0时刻开始,x =5 cm 处的质点经0.1 s 振动到波峰,故D 项正确;E 项,简谐横波向前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上下振动,并不向前移动.故E 项错误.11.(2017·揭阳一模)(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x =12 m 处的质元的振动图线如图1所示,在x =18 m 处的质元的振动图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波的周期为12 sB.x =12 m 处的质元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x =18 m 处的质元在波峰C.在0~4 s 内x =12 m 处和x =18 m 处的质元通过的路程均为6 cm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8 mE.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试题参考答案】ABD【试题解析】A 项,由图可知,该波的周期为12 s.故A 项正确;B 项,由图可知,t =3 s 时刻,x =12 m 处的质元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x =18 m 处的质元在波峰,故B 项正确;C 项,由图可知,该波的振幅为4 cm ,圆频率:ω=2πT =2π12=π6rad/s ,由图1可知,在t =0时刻x =12 m 处的质点在-4 cm 处,则其振动方程为:x 12=-4sin(π6·t +π12) cm ,4 s 时刻质元的位置:x12-4=-4·sin(4π6+π2) cm ,所以x =12 m 处的质元通过的路程:s 12=4 cm +2 cm =6 cm ,据图2知t =0 s 时,在x=18 m 处的质元的位移为0 cm ,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其振动方程为:x 18=4sin(π6·t),在t =4 s 时刻,在x =18 m 处的质元的位移:x 18=4×sin 4π6=2 3 cm ,所以在0~4 s 内x =18 m 处的质元通过的路程:x 18=4 cm +(4-23) cm ≈4.54 cm <6 cm.故C 项错误;D 项,由两图比较可知,x =12 m 处比x =18 m 处的质元可能早振动34T ,所以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 =(n +34)λ(n =0、1、2、3…),所以:λ=4x 4n +3=4×64n +3m(n =0、1、2、3…),n =0时,波长最大,为4×63 m =8 m.故D 项正确;E 项,波的速度:v =λT =244n +312=24n +3m/s(n =0、1、2、3…),n =0时,最大速度:v =23m/s ;故E 项错误.12.(2017·江西二模)(多选)a 、b 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 =2.5 m/s,在t =0时,两列波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b 两列波的波长之比是5∶8B.a 、b 两列波叠加时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C.t =0时平衡位置在x =2.5 m 处的位移为4 cmD.t =0时平衡位置在x =1.5 m 处的质点沿y 轴正方向运动E.t =8 s 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置与t =0时的位置相同 【试题参考答案】ACE【试题解析】A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a =2.5 m ,λb =4.0 m ,则波长之比λa ∶λb =5∶8,故A 项正确;B 项,两列性质相同的简谐横波a 、b 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波速是相等的,根据v =λf 知,它们的波长不等,则频率不等,因此a 、b 两列波叠加时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故B 项错误;C 项,t =0时平衡位置在x =2.5 m 处是两列波的波峰相遇处,由波的叠加原理知,该点的位移y =2A =2×2 cm =4 cm ,故C 项正确;D 项,根据波形平移法可知,a 、b 两波单独传播时平衡位置在x =1.5 m 处的质点均沿y 轴负方向运动,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t =0时平衡位置在x =1.5 m 处的质点沿y 轴负方向.故D 项错误;E 项,a 、b 两波周期分别为T a =λa v =2.52.5=1 s ,T b =λb v =42.5=1.6 s ,由于t =8 s =8T a =5T b ,而波每经过一个周期时介质中各质点状态重复,所以t =8 s 时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置与t =0时的位置相同,故E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7·海南)从两个波源发出的两列振幅相同、频率均为5 Hz 的简谐横波,分别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到达A 、B 点,如图中实线、虚线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 m/s.求:(1)质点P 、O 开始振动的时刻之差;(2)再经过半个周期后,两列波在x =1 m 和x =5 m 之间引起的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质点的x 坐标.【试题参考答案】(1)质点P 、O 开始振动的时刻之差为0.05 s.(2)两列波在x =1 m 和x =5 m 之间引起的合振动振幅极大的质点的x 坐标为:2 m 、3 m 、4 m 、5 m.合振动振幅极小的质点的x 坐标为1.5 m 、2.5 m 、3.5 m 、4.5 m. 【试题解析】(1)该波的周期为T =1f =15 s =0.2 s由图知,质点P 、O 开始振动的时刻之差为Δt =T4=0.05 s(2)该波的波长为λ=vT =10×0.2 m =2 m根据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加强,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减弱,可知,两列波在x =1 m 和x =5 m 之间引起的合振动振幅极大的质点的x 坐标为:2 m 、3 m 、4 m 、5 m.合振动振幅极小的质点的x 坐标为1.5 m 、2.5 m 、3.5 m 、4.5 m.14.一列简谐横波,沿波的传播方向依次有P 、Q 两点,平衡位置相距5.5 m,其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实线为P 点的振动图像,虚线为Q 点的振动图像,求:(1)该波的波长;(2)该波的最大传播速度.【试题参考答案】(1)6612n +11 m(n =0、1、2、3、…) (2)6 m/s【试题解析】(1)根据题意,画出如图所示的波动图像,其对应的方程y =-10sinx ,当y =5时,sinx =-12解得x =2n π+116π(n =0、1、2、3、…)根据数学关系类比可得2n π+116π5.5=2πλ(n =0、1、2、3、…)n λ+1112λ=5.5(n =0、1、2、3、…)解得λ=6612n +11m(n =0、1、2、3、…)(2)由图像可知:周期T =1 s ,由波速公式可得v =λT =6612n +11 m/s (n =0、1、2、3、…)当n =0时,v m =6 m/s。
一轮复习《高考调研》全套复习课件和练习5-133页PPT
授 人
(3)① A→B+ B→C=A→C,A→B+B→A= 0,A→B-A→C= C→B
以
渔
②A→1A2+A→2A3+……+An-1An+A→nA1= 0
③ ||a|- |b||≤ |a± b|≤ |a|+ |b|
课 时 作 业
高三数学(人教版)
高考调研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第五章 ·第1课时
课
前 实数与向量的积(数乘) 自
人
以
现高难度的题目,所以复习时应以基本内容为主.
渔
课 时 作 业
高三数学(人教版)
高考调研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第五章 ·第1课时
课
课前自助餐
前
自
课本导读
助
一、向量的有关概念
餐
授
1.向量的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人 以
2.向量的长度:表示A→B 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即A→B的大小叫做A→B的长度或
(2)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
以
充要条件;
渔
(3)a与b共线,b与c共线,则a与c也共线;
(4)两向量a、b相等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
(5)有相同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
【解析】 (1)不正确,两个向量的长度相等,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因此由|a|=|b|推不出a=b.
高三数学(人教版)
高考调研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第五章 ·第1课时
课
5. 2011·衡水市联考卷 在△ABC中, A→B=c, A→C
前 自
=b,若点D满足→ BD=2D→C,则A→D=(
)
助 餐
A.23b+13c B.53c-23b
2019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课件《高考调研》作业11
题组层级快练(十一)一、选择题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打好绳套,如图所示.实验中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拉力方向与木板平面平行,且弹簧秤中的弹簧不能与其外壳接触D.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E.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试题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2.(2017·江苏学业考试)在“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P点,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记下拉力F合的大小和方向.(1)改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下两个分力,如图1所示.请指出图中两处操作错误.(2)纠正错误后,记下两分力F1、F2的大小和方向.如图2所示,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三个力的箭头,以表示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由图可得,F1和F2的合力F=________ N.(3)在题2图中,表示F合的线段不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上述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写出两个原因)【试题参考答案】(1)图中有两处操作错误:①橡皮筋的端点没有再次回到O点.②拴在橡皮筋上的细绳套太短.(2)4.5(3)上述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力的测量有误差;作图不准确;力的方向记录不准确;等等.【试题解析】(1)图中有两处操作错误:①橡皮筋的端点没有再次回到O点,这样两次力的作用效果不同.②拴在橡皮筋上的细绳套太短,确定拉力方向产生的误差.(2)由图可得,F1和F2的合力为:F=4.5×1 N=4.5 N(3)上述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力的测量有误差;作图不准确;力的方向记录不准确等.3.某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利用坐标纸记下了橡皮筋的结点位置O点以及两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a)所示.(1)试在图(a)中作出无实验误差情况下F1和F2的合力图示,并用F表示此力.(2)有关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A.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可以同时比橡皮筋的拉力大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分力C.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到同一位置O,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两次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效果相同D.若只增大某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证橡皮筋结点位置不变,只需调整另一只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3)如图(b)所示是甲和乙两位同学在做以上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其中哪一个比较符合实验事实?(力F′是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图示)________.(4)在以上比较符合实验事实的一位同学中,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写出两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参考答案】(1)见解析图(2)AC(3)甲同学实验得到的结果(4)见解析【试题解析】(1)以F 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OF即为所求的合力(如图所示).(2)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橡皮筋的拉力的合力为零,它们之间不是合力与分力的关系,B项错误;结点位置不变,合力不变,当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改变时,另一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必须都改变,故D项错误;正确的只有A、C两项.(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可以与橡皮筋拉力的方向有偏差,但用一只弹簧测力计拉结点的拉力与橡皮筋拉力一定在同一直线上,故甲同学实验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验事实.(4)①F1的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②F2的大小比真实值偏小且方向比真实方向偏左;③作图时两虚线没有分别与F1线和F2线平行.(任选其二).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_ N.(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请您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试题参考答案】(1)3.6(2)D(3)①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②减小重物M的质量(或将A更换成较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方向等)【试题解析】(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 N,按“二分之一”估读法可知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故读得结果为3.6 N.(2)本实验中是利用平衡条件确定两拉力的合力——与重物M所受重力等值反向,故A是必要的.因弹簧测力计的零点误差影响到各拉力的测量值,且不能保证各拉力的真实值之比与测量值之比相等,故B也是必要的.因只有拉线方向与木板平行时才能保证各力在竖直板上记录的方向与真实方向相同,故C亦是必要的.由于本实验中只需测出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重物的重力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而当测力计A的拉力不同时O点的位置就不同,故不可能也无必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答案为D项.(3)见答案5.(2017·张家口模拟)某实验小组用一只弹簧秤和一个量角器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在竖直木板上的量角器的直边水平,橡皮筋的一端固定于量角器的圆心O的正上方A处,另一端系绳套1和绳套2,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Ⅰ.弹簧秤挂在绳套1上竖直向下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点处,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Ⅱ.弹簧秤挂在绳套1上,手拉着绳套2,缓慢拉橡皮筋,使橡皮筋的结点到达O处,此时绳套1沿0°方向,绳套2沿120°方向,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Ⅲ.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1=____①____;Ⅳ.比较____②____即可初步验证;Ⅴ.只改变绳套2的方向,重复上述试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实验步骤:①________;②________;(2)将绳套1由0°方向缓慢转动到60°方向,同时绳套2由120°方向缓慢转动到180°方向,此过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结点在O处不动,保持绳套1和绳套2的夹角120°不变,关于绳套1的拉力大小的变化,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A.逐渐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逐渐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试题参考答案】(1)F3,F′1和F1(2)A【试题解析】(1)根据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绳套1的拉力F′1=Ftan30°=F3,通过比较F1和F′1,在误差范围内相同,则可初步验证.(2)两个绳套在转动过程中,合力保持不变,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绳套1的拉力大小逐渐增大,故A项正确.6.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某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力拉弹簧使之伸长至某个位置,并记录,再换一根细线牵引弹簧,使弹簧伸长到同一位置.(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2)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两个已知力F1和F2,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 N,则两力的合力F=________ N,F1与F的夹角分别为θ=________.【试题参考答案】(1)B(2)1245°【试题解析】(1)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故A、C、D 三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项.(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个力的合力如图所示,从图上可知,合力F=12 N.根据几何关系知F1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45°.7.某同学尝试用橡皮筋等器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两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子,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与细绳连接,结点为O,细绳下挂一重物,两橡皮筋的另一端也都连有细绳.实验时,先将一条橡皮筋的一端的细绳固定在墙上的钉子A上,另一条橡皮筋任其下垂,如图甲所示;再将另一条橡皮筋的另一端的细绳也固定在墙上的钉子B上,如图乙所示.(1)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_____.a.两橡皮筋的另一端连接的细绳a、b长度要相同b.要测量橡皮筋的原长c.要测量图甲和图乙中橡皮筋的长度d.要记录图甲中结点O的位置及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e.要记录图乙中结点O的位置及过结点O的竖直方向(2)对该实验“两条相同的橡皮筋”的要求的理解正确的为________.a.橡皮筋的材料和原长相同即可b.橡皮筋的材料和粗细相同即可c.橡皮筋的材料、原长和粗细均要相同【试题参考答案】(1)bce(2)c【试题解析】(1)首先应明白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即用橡皮筋的伸长量来表示弹力的大小,所以实验中一定要测橡皮筋的长度,而没必要关心细绳a、b的长度,b和c项是需要的,为了确保力的合成的等效性,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必须相同,且是图乙中的,而不能是图甲中的,e 项是必需的.(2)为了能用橡皮筋的伸长量表示弹力大小,满足F=kx,应让k值相同,即橡皮筋的材料、粗细、原长均要相同,c项正确.8.(2017·浙江模拟)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该同学的实验步骤为:a.在竖直木板上固定白纸,木板上固定两个光滑的定滑轮,质量为m1、m2的两个物块通过轻绳被弹簧测力计拉住而处于静止状态,O为轻绳的结点.此时需记录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1、m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由记录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标度画平行四边形来验证结论是否成立.b.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大小重复步骤a,再次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第二次实验中,是否要保证结点O的位置与第一次实验相同?________(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只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而保证其他的条件不变,当系统再次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结点O的位置会向右移B.OA与OB绳的拉力的合力的方向会改变C.OB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变小D.OA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增大【试题参考答案】(1)结点O的位置及OA、OB绳的方向、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否;因为每次实验都是独立的,改变拉力F,结点O的位置会变化(2)AD【试题解析】(1)因为实验中需要测量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故要记录结点O的位置及OA、OB绳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每次实验都是独立的,改变拉力F,结点O的位置会变化.(2)在该实验中,m1g恒定,OA绳的拉力大小m2g恒定,增大拉力F,根据平衡条件,三个力始终构成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OA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大,结点O的位置向右移动,OB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小的变化无法确定,A、D项正确,C项错误;OA与OB绳的拉力的合力与m1g是等大反向的,B项错误.。
《高考调研》高考一轮物理复习课件(人教版):第六章第3节 电势能 电势 电势差
A.带电粒子一定带正电 B.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C.带电粒子在 B 点的动能大于在 A 点的动能 D.带电粒子在 B 点的电势能大于在 A 点的电势能
【解析】 由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受静电力 方向大致向左,静电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又 rA>rB,故 由 A 到 B 使带电粒子离 Q 变近了,又带电粒子与 Q 电性 相反,则 A 到 B 电场力的总功为负功、电势能增加、动 能减小.只有 D 正确.
(3)要熟记常见的几种电场的电场线和等势面的形状 (包括场强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电势的高低).
例2
(2011·上海静安高三期末)一带电粒子射入一固定的 点电荷 Q 的电场中,沿如图所示的虚线由 A 点运动到 B 点.A、B 两点到点电荷 Q 的距离分别为 rA 和 rB,且 rA>rB. 若不计重力,则( )
A.M 带负电荷,N 带正电荷 B.N 在 a 点的速度与 M 在 c 点的速度大小相同 C.N 在从 O 点运动至 a 点的过程中克服电场力做功 D.M 在从 O 点运动至 b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对它 做的功等于零
诱思启导 (1)平行等间距的一组虚线有何物理意义?能确定电 场线方向吗? (2)由两条运动轨迹的弯曲方向可知 M、N 粒子受力 方向怎样?各带什么电荷? (3)M、N 两粒子从 O 到 c 和从 O 到 a 静电力各做什 么功?做功相同吗?
④等差等势面越密的地方电场强度⑮________;反 之⑯________.
三、电势差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⑰________. 2.移动电荷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电荷在电场中由 一点 A 移到另一点 B 时,⑱________与⑲________的比 值等于电势差.公式⑳________.单位:伏特,符号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2)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__ s. (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______. (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 计算式应为a=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CBA (2)0.1 (3)x42+Tx5 (4)(x4+x5+x6)9-T2(x1+x2+x3)
四、数据处理
计算速度 根据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求各 计数点瞬时速度: vA=x12+Tx2,vB=x22+Tx3,vC=x32+Tx4等.
第6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作v-t图像 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根据数 据描点.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 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舍去.
像求加速度.
第3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二、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 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复 写纸片. 注意:电磁打点计时器用4~6 V,50 Hz交流电源,电火花 计时器用220 V,50 Hz交流电源.
第4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第7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计算加速度
方法一:根据a=
Δv Δt
,先求出各点的速度,作出v-t图
像,计算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方法二:根据a=
Δx T2
,将纸带数据分成时间相等的两大
段,设图中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T,则a=
(x4+x5+x6()3-T)(2x1+x2+x3).
第8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适 当的钩码;
D.小车停止运动后,直接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F.换上新纸带,再重复操作两次,然后从各纸带中选取一 条点迹清晰的进行数据处理.
第14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其合理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画图像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使图像分布 在坐标平面的大部分面积上.使图像中的点尽量均匀分布在图 线两侧.
第10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考点讲练
第11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考点一 实验原理与操作 1.本实验操作顺序提示:木板—计时器—小车—通电—断 电 2.考查操作的热点问题是:先通电再放小车,先断电再取 纸带.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1.6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1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知识清单
第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一、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纸带上的数据研究物体的
运动情况. 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 能利用纸带上的数据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根据图
五、注意事项 使纸带、小车、细绳和定滑轮在一条直线上.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释放小车,当小车
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实验时要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第9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 计数点.
第19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解析】 (2)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故T =5×0.02 s=0.1 s
(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v5 =x4+x5
2T (4)由逐差法得加速度a=x43-T2x1+x53-T3 2x2+x63-T2x3 =(x4+x5+x6)9-T2(x1+x2+x3)
第1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 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某同学做此实验 时的步骤如下: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 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接好电路;
第13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第15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答案】 (1)A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2)D中取纸 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BECADF
【解析】 实验过程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取纸 带前应先断开电源,所以错误的步骤是A、D.该实验步骤中合理 的顺序为BECADF.
第16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 中斜面倾角 θ 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 50 Hz,纸带上计 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 4 个记录点未 画出.
第17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用字母填写).
三、实验步骤 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
时器限位孔. 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用细绳一端连小
车,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
小车停止运动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第5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