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孤寂—发于导师《建筑的三个看点》系列丛书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通关模拟卷含答案讲解
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通关模拟卷含答案讲解单选题(共20题)1.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形式为:( )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形式为:( )A.单槽B.双槽C.金厢斗底槽D.副阶周匝【答案】 C2. 外国建筑与城市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了穷苦者的建筑》三本书的作者分别是()。
外国建筑与城市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了穷苦者的建筑》三本书的作者分别是()。
A.霍华德(Howard)、詹克斯(Jencks)、哈桑·法赛(H. Fathy)B.霍华德(Howard)、詹克斯(Jencks)、柯里亚(C.Correa)C雅各布斯(J. Jacobs)、文丘里(Venturi)、柯里亚(C Correa)D.雅各布斯(J. Jacobs)、文丘里(Venturi)、哈桑·法赛(H. Fathy)【答案】 D3.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规划布局的不当做法是()。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规划布局的不当做法是()。
A.选在山谷、洼地等凹陷地里B.争取日照C.避免季风干扰D.建立“气候防护单元”【答案】 A4.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
A.金字塔B.山岩前的石窟墓C.太阳神庙D.宫殿【答案】 B5. 新建城市(镇)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宜在哪个范围内确定?()新建城市(镇)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宜在哪个范围内确定?()A.65.0~95.0m2/人B.85.1~105.0m2/人C.105.1~115.0m2/人D.≤150.0m2/人【答案】 B6. 按照现行防火规范的术语解释,难燃烧体的定义是( )。
按照现行防火规范的术语解释,难燃烧体的定义是( )。
A.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B.用不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C.用难燃烧材料与不燃烧材料混合做成的建筑构件D.用难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或用燃烧材料做成而用不燃烧材料做保护层的建筑构件【答案】 D7. 被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
建筑审美三大层面
城市建筑美学谭元亨建筑的美体现于其造型,因此对称、平衡、适度的比例,质感、色彩的多样统一,整体与局部、个体与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形式美的原则在建筑造型中也是共通的。
我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符合形式美原则的建筑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我们说建筑具有审美特性,并不是说所有的建筑都是艺术,所有的建筑都有审美价值。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其本质是要满足人的实用要求。
实用功能对审美价值的制约,导致大部分建筑不能被看作艺术,比如一般的住宅、厂房、仓库等。
建筑艺术真正的体现,主要是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等)、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中。
这些建筑由于摆脱了人们的实用要求,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的性质。
建筑艺术是以其巨大的形体和严密的数理结构表现它们所服务的精神内容,同时表现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精神风貌、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
人类对于建筑的审美追求,当是与时俱进的。
最早,当是挡风避雨这一原初的要求,但即便是这一原初状态,也包含有审美的意念,如索尔兹伯里的巨石圈,便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建筑所营造的神秘的、宗教式的美感追求。
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变,这种巨石圈的意象与建筑群的气象,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而建筑群与城市的关联,尤其是今日把建筑纳入到了作为整体的城市空间中,追求一种融艺术、生态乃至哲理意义上的美感,这当是人类在建筑空间营造中的一大历史进步。
由单一到群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实在到空灵,无论是中外建筑,都概莫能外,当然,我们还是更多地基于中国的美学理念作出评价与鉴赏。
那么,历史的演进,又是怎么启示我们循序渐进地去揭示建筑审美的不同层面呢?我以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层面:首先,是建筑自身,也就是建筑物本身的造型。
建筑,无论如何,最初便是一个巨大的物象,或物质的实体,建筑的造型,能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
古建筑的三个特点喜欢的理由800字
古建筑的三个特点喜欢的理由800字古建筑的三个特点包括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形式独特、建筑工艺精湛。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三个特点及喜欢它们的理由。
一、建筑历史悠久:古建筑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坚挺不倒,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借助于建筑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建筑风格独特的技艺,通过长时间的建造、营造、维护、传承等过程,推进了建筑文化的发展。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文化的遗产。
喜欢这一特点的理由是,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长期累积中形成,蕴含深刻而难得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重量中,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含义。
二、建筑形式独特:古建筑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建筑采用传统的信仰和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摆脱了现代建筑的都市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等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空间形态。
喜欢这一特点的理由是,古建筑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通过建筑结构、风格和细节等方案,让人感受到各个时期、地域的文化、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感受到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三、建筑工艺精湛:古建筑采用传统的技艺和艺术,把留存到现在的建筑物展现出它的传统特点,使人在感觉古建筑本身文化内涵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
古建筑的工艺精湛可见于其建筑的设计、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布置、建筑风格的呈现、装饰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
喜欢这一特点的理由是,古建筑工艺精湛,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质和工艺的特点,准确表达设计意图,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融合的手法,使其更符合世界性的审美标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在艺术中寻找美的感觉。
总之,古建筑拥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的文化瑰宝。
在欣赏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文化传承的厚重性和历史发展的魅力,感受到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美感的体现,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更好地领悟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3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晴朗的夜晚,一个人安坐于书房,孜孜不倦地读一册册书,一点也不孤单,更谈不上寂寞。
浩翰的苍穹里,洒满了钻石般的星星,它们顽皮地眨着眼睛,仿佛在遥远的星空中,为我擎起一盏盏亮闪闪的明灯。
彼时,星望着我,我望着书,天地之间唯余一片静谧,耳畔只听到“沙沙”的翻书声。
这样的夜晚,最适合读那些情真意切的书,宁静的氛.围里,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心很容易就与书中主人公的心契合到一起,于同频共振中,品味纸短情长的文字,体会曼妙隽永的意境。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fèn jiáo B.fēn jiáo C.fèn jiǎo D.fēn jiǎo 2.语段中画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孜孜不倦B.浩翰C.静谧D.契合二、句子默写3.经典诗文默写。
[在(1)~(4)题中,任选三题....;....;在(5)(6)题中,任选一题三、名著阅读4.鲁达和武松都是《水浒传》中“义”的化身,你认为两者所坚守的“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拳打镇关西”和“醉打蒋门神”两个故事简要分析。
四、基础知识综合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②一座城市,无论它是多么的现代和雄伟,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个城市在美学上,都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的建筑而已。
③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鲍罗斯曾说:“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建筑、物质和财富,而在于它的精神和文化”。
④这是对现代都市最精辟的灵魂要求。
⑤威廉·鲍罗斯的话告诉我们,城市不仅是,更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它的美感和内涵。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实实在在写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
一个突出的事实是:作为国家地情资料最权威也最为完备、最具连续性的地方志,即便最新编撰,也已经明显跟不上新时代巨变的节奏。
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学反映现实并及时记录“地方性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就变得非常紧迫、必要甚至时尚起来。
这样的作品既尊崇以文学方法反映新时代巨变的美学规律,又是对方志记录地方舆地、物产、风俗、传说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称之为“新方志文学”。
对“地方性知识”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的文学性、时代性、连续性、史志性表达,是我对“新方志文学”的一个基本界定。
这里的“地方”当然不是地方志所指的狭义的行政区划,而是包括特定的行业或领城在内,如教育、科技、航天等。
另外,面对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新方志文学所采用的,也并非狭义的纪实手法,而是包含了叙事、抒情、政论、新闻、口述实录等多种方法,而且文体也比较开放,可包括写新时代巨变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并不单指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
时代变革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审美品格。
当前,推动文学创作关注现实、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的呼声更为强烈。
《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第12期开始推出的《新时代纪事》栏目、就在这方面立起一面旗帜。
栏目不仅发表报告文学类的纪实性作品,也发表长篇小说。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2018年出版的一套20部“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系列长诗,分别以少数民族村寨及特色小镇、古镇的历史变迁为题材,以诗配画的方式讲述贵州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彩故事,也颇具新方志文学的品格。
沈奇:眷顾于“土”的思与诗
维度眷顾于“土”的思与诗———从《中国古民居观察·土》说开去沈奇“建筑的材料决定建筑的品质。
”第一次见余平先生,谈及现代建筑问题,我以外行闲谈随口说出这句话时,他愣了一下,随即,秋水长天般辽阔而淡定的眼神,便闪现一抹知己的笃诚,之后的一切,便自然而然起来。
那是一次诗人与室内建筑设计家的见面。
见面的地点是余平的成名作之一“西安·瓦库2号”,引见并陪伴我俩的是余平的得意弟子董静。
虽说隔行如隔山,却一握如故,一言成知己。
渐次熟悉起来后,更各自庆幸:在极言“现代”和“财富”、“与时俱进”而“面目全非”的红尘闹市中,又遇得一位脱“势”求“道”、可以聊得的“清友”。
由此,便有了这诗人为室内建筑设计家的大著写序的事———一样的“秋水长天”里,余平的邀约,难以拒绝。
好在诗人的使命,是为世人设计精神空间的“诗意的栖居”,而室内建筑设计师的使命,是为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人设计物态空间的“适宜的栖居”。
至少在汉语语境中,“适宜”和“诗意”不仅同音,而且也具有内在意涵的“同构”性———无论是精神的栖居还是物态的栖居,能达至“诗意的适宜”或“适宜的诗意”,无疑是最高境界了。
也就不妨隔行说说———说对了是笔者的进步,说错了是我的“本行”,何况错也有错的提示价值,当然我尽量少说错。
维度135All Rights Reserved.1余平和董静合著的这套书,总名叫《中国古民居观察》,各分卷按传统建筑材料分类习惯之“土”、“木”、“砖”、“瓦”、“石”排序。
今天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经由几十年日新月异而又翻天覆地的现代化改造,作为传统建筑材料中最初始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土”,基本上已退出了我们的建筑“话语谱系”。
即或如余平这样的“有心人”,不惜十余年“田野考察”式的持久寻觅与挽留,直至著书立说,也只能是或作为个别的遗迹为传统建筑文化留照,或作为档案式的梳理为传统建筑历史存证,总之很难在现实建筑设计理念与施工中,再找到“土”的踪迹。
2023年高一语文阅读:建筑类题材阅读练习
2023年高一语文阅读:建筑类题材阅读练习考点:1.王建伟《中轴线申遗需讲好传统中国的故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2.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体现的礼制3.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与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4.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乐嘉藻《中国建筑史》与《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考点研究】1.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2.体现的礼制3.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4.“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考点示例】一、王建伟《中轴线申遗需讲好传统中国的故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点解读】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二、郭芸芳《<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王丽娟《<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体现的礼制【考点解读】1.对“《红楼梦》建筑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3.下面植物配置与人物“情感品格”不相符4.体现的礼制【考题对接】一、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与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论据支持材料二观点:“著名画家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
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狭义的建筑美学核心源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及建筑三要素
狭义的建筑美学核心源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及建筑三要素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给人们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狭义的建筑美学是指建筑艺术中与审美相关的概念和原则,它的核心源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以及建筑三要素。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维特鲁威(Andrea Palladio)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他的著作《建筑十书》(I Quattro Libri dell’Architettura)对后世的建筑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总结了他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包含了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论。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包括了建筑的各个方面,从空间布局到细节装饰,从建筑比例到建筑材料,从建筑风格到建筑功能,无一不涉及。
其中,维特鲁威特别强调了建筑的对称性、比例和秩序,他认为这些是建筑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美学的核心。
建筑三要素除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建筑美学的核心还包括了建筑的三个重要要素,即形式、结构和功能。
形式建筑的形式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造型。
形式可以通过建筑的线条、体量、比例、对称性等来表达。
在建筑美学中,形式往往与美感和情感相关联,不同的形式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形式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倾向于使用对称和比例来表达庄重和稳定,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更注重简洁和功能性。
结构建筑的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支撑系统和构造方式。
结构不仅仅是建筑的功能性要素,也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的设计可以体现建筑的稳定性、坚固性和优雅性。
不同的结构方式会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和空间布局。
例如,拱形结构可以创造出宽敞的内部空间,而框架结构则可以实现大跨度的建筑。
功能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物的使用目的和功能需求。
建筑美学既要考虑到建筑的外观和形式,也要满足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功能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的布局、空间划分和内部装饰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必修)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一.关于本指导书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
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度建议,介绍作业、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课程简介《中国古建筑赏析》为本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介绍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并带领学生欣赏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楼阁、住宅民居、桥梁等九大类古建筑的经典之作。
本课采用师生对话体讲解中国古建筑知识,同时深度展现其人文内涵。
是一套凝结了学科指导老师、课程设计师和制作者的集体心血的精品课程。
本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视角独特、难度适中、逻辑严谨、语言准确,完全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节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插入大量交互式学习活动,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设有展厅、词典和本节小结,便于学生查阅知识点。
三.学习材料《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一册《中国古建筑赏析》光盘一张四.学习及考核方法1.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适合线上自学。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线下拓展学习,如有问题可随时通过网络提问;2.本课程设有随堂游戏练习,可以随时检验学习效果;3.本课程建议学习周期为一学期(10周)。
其中前8周进行新课学习,每周2课时,共16课时;考前复习2周;4.本课程不设实习。
考核及考前答疑方式请关注教务统一安排。
《中国古建筑赏析》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以下两方面:1.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目标•掌握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分类、功能以及简单的术语,能够看懂景点介绍的文字说明;•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和西方古建筑、现代建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中国古建筑中所涉及的简单的文学、历史、地理及科技知识;•积累中国古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学、建筑学、宗教、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掌握至少三十座知名古建筑的名称、位置、建造背景、技术特点、历史地位及其他相关知识。
听张鎛谈建筑设计哲学
文化/ CULTURE听张縛谈建筑设计哲学文/顾孟潮1989年10月19日,我们至I涨縛总建筑师家中请教。
虽然已是78岁高龄,他仍然在建筑设计第一线工作,家 中的会客室里还摆着绘图板。
他兴致勃勃地接待了我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座右铭与设计哲学的一席话。
张老在这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周恩来总理对其建筑设计的两次指示。
一次指示是针对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讲的,在设计中要贯彻的5条指导思想:党的建筑方 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以人 为主,物为人用;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画菩 萨”;要留有余地。
另一次指示是针对他设计的北京饭店 新楼说的,周总理强调,大家设计时要注意贯彻三个观 点——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全面观点。
听年过古稀的张老讲得这样有声有色、井然有序, 我不禁赞叹说“您的记性可真好!”张老马上说:“不是 记性好,是因为周总理这些话可以作为建筑师的座右铭,所以我总是念念不忘”。
随后,张老根据亲身体会和丰富 的设计经验,对以上逐条加以阐释。
建筑的社会性很强,建筑中有政治,不仅建筑形式 上有,使用功能上也有。
建筑师是生产力,服务对象是 生产关系。
建筑师搞设计必须贯彻党的政策,党的建筑 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我们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筑师,不能为了坚持自 己的某个观点就慷国家之慨。
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国家 还讲借本还息,乱花钱资本家也不干。
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建国初期定的建筑方针过时了’。
张老认为这一方 针仍然是适用的,要说经济上困难,我们现在比建国初 期还困难。
经济问题在我国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情况 下尤为重要。
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
但是,由简人奢容易,由奢入简难。
建筑使用功能上不能讲排场、摆阔气。
如住宅,既 然我国30岁以下年轻人占80%,独生子女是长远政策,就不应该搞那么多(90%左右)二室以上的户型。
我认 为,大部分户型应当是一室半,加上一个小的公共活动 厅。
阮仪三:守望古城 留住一点是一点
阮仪三:守望古城留住一点是一点随着《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一书面世,阮仪三越来越真实地走进公众视野。
这位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博导,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讨论中心主任,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古城的守望者”,曾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爱护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在这位老人的努力下,曾经被遗忘的100个古城已经有30个成为国家级历史名镇名村。
他说:什么叫爱国?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是寓于详细的实物环境之中的,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凡是艺术的、传统的东西都是具有历史记忆的没有记忆的东西,是肤浅的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用记忆去琢磨的——阮仪三循着他的脚印就能画出一张中国古城地图无论是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还是穿街走巷的平遥古城,这些闻名的水乡古镇如今都几乎保留了最初的样貌与生活气息。
我们感叹前人临水而居,依势而建的聪慧才智,却是否知道后人中一位老人,曾为这些水乡古镇殚精竭虑、奔跑呼号?在这个世界上,种种机缘巧合使得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是要做一些事,一些他们自己从来都放不下的事。
阮仪三便是这样的人。
阮仪三从上世纪80年月开头,胜利促成平遥、周庄、乌镇、同里、甪直、丽江等中国古城的爱护。
202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爱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爱护杰出成就奖。
1934年,阮仪三诞生于苏州。
他的祖辈都是扬州人。
作为清代扬州大儒阮元第四代后人,他始终认为自己身上流淌着扬州的文化血液。
抗日战斗爆发的其次年,4岁的阮仪三便随父母从苏州逃难回到扬州。
在扬州城内念了半年私塾后,他便常住在常府巷。
从那个时候开头,阮仪三在扬州度过了自己童年大半的时间,对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开头有了懵懵懂懂的熟悉。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与了海军。
当兵五年后,他便考进了同济高校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陈从周教授。
林徽因的青州之行(上)
林徽因的青州之行(上)文/崔斌1936年夏,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从北平来到山东。
同行的还有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学家刘敦桢及两位助手。
他们这次是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专程来考察古建筑。
两周后,他们来到了古城青州。
林徽因在寄给梁思成的三妹梁思庄的信中,写到青州:“上星期劳苦功高过后,必到个好去处,不是山明水秀,就是古代遗址炫目惊神,令人忘乎所以!青州外表甚雄,城跨山边、河绕城下、石桥横通、气象宽朗,且树木葱郁奇高。
”在这样的语句里,我们看到了那个建筑学家,怎样地从疲惫中来到了青州,眼前一亮,流连于青州的南阳河畔,徘徊于青州的文庙古宅,看到了窗子以外的风景,也书写了不一样的青州诗行。
窗子以外的风景《窗子以外》,是林徽因散文中的代表作。
她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隔着一个窗子你还想明白多少事?这里你迷糊了。
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在青州,林徽因看到了窗子以外的风景。
林徽因和梁思成,从临淄踏上青青州古城(南阳城)瞻辰门及万年桥(1926年)。
Zhanchen Gate, Wannian Bridge and the Magnificent North Gat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Qingzhou (Nanyang City)林徽因。
Lin Huiyin.Lin Huiyin’s Poetic Words on Her Trip to Qingzhou州土地,连日来的劳累和酷热让他们早早入睡了。
清晨,一行人在当地官员陪同下,来到始建于北宋的万年桥,他们被惊到了。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城啊!虽说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战争的洗礼,青州城依然是古城的样子,气势不减。
站在万年桥上,古城的气韵氤氲升腾,就像晨早河面升起的雾气,云蒸霞蔚,气象不凡。
南阳河抱城如偃月,南阳城、东阳城隔河对峙,高家园还有一段城墙,据说是东阳城的城墙。
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三个高潮
隋唐建筑园林艺术(及曲江)相关资料简辑一、隋唐建筑的历史成就隋唐时期与秦和西汉、明及清代前期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三个高潮。
在这三个高潮中,以隋唐的成绩最为显赫,在城市、宫殿、宗教建筑、园林、陵墓以及建筑单体、部件和装饰等许多方面,隋唐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加以鼎革完善,确立了一定之规,为后代树立了楷模。
隋唐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完全成熟期的结晶,是中国建筑艺术体系发展的高峰。
二、隋唐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建筑是人类文化或人类思想的纪念碑。
隋唐建筑也正是时代精神的凝炼。
隋唐建筑艺术大多富于独创精神,创造出了富有本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建筑艺术形象。
其建筑艺术风貌大多具有恢宏、朴质、真实的品格。
特别强调在统一的艺术氛围的创造中,极认真地推敲每一个局部和细部。
每一个单体和单体中的每一个局部都不过事喧哗,而是力求符合于总体所要渲染的总的氛围,不屑于追求过于繁琐纤柔的装饰和细碎俗艳的色彩,鄙弃珠翠满头的虚荣和矫揉造作的轻浮,它给人的印象是在形式的宏丽中蕴含的精神的更为内在,更为动人的雄浑和阔大,体现了极为宝贵的本色美,重要建筑的规模大都十分宏大。
隋唐建筑包括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宫殿和寺庙在内,都和西方天主教堂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不同,更多的不是压抑而是壮阔与辉煌,例如亲切、朴素、庄严、壮丽等等更多的感受。
同时,建筑容纳其它艺术,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再加上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得整体可以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环境艺术,使人获得超出于从任一单纯的艺术形式所难以得到的更丰富的感受。
大学者顾炎武曾这样评价唐代建筑,他说:“余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廓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者,其基址必皆宏敞。
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这是对唐代建筑的准确概括。
三、隋唐建筑的表现形式(城市、宫殿、佛寺、园林、单体、小品等)隋唐长安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都城,比明清包括外城在内的北京城大出1/3。
唐长安的著名宫殿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仅太极宫宫城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多,相当于明清宫城紫禁城的6倍,大明宫与太极宫的规模亦不相上下。
大师作品分析之斯蒂文·霍尔
南京艺术博物馆
南京艺术博物馆
南京艺术博物馆是斯蒂芬· 霍 尔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建筑力图 通过多角度的理论观点、空间层次、 雾气与水的扩展等几个主题,来探 索中国国画深层次变化的空间奥秘。
南京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项目由平行的透视空间“场域”、黑竹混凝土花园墙壁
以及其上方悬空的轻盈“形体”组成。 地平面笔直的道路渐渐变成了悬空形体内的弯曲通道。 上层的画廊被悬挂在高空,按顺时针顺序逐渐暴露,最后聚集于 “观景位”的顶点眺望远方的南京城市。 这块乡村场地由于建立了与明朝古城南京相连的视觉轴线而被 赋予了新的城市意义。
2.在场地、色彩、光线及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 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可分为11个要素:①建 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②预想的空间;③颜色; ④光影;⑤光的空间性;⑥时间的连续性和可知 性;⑦水;⑧声音;⑨细部;⑩均衡、比例和感 觉;⑾场地和环境。针对不同的条件,他所提出 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
3.不使用特定的语汇进行设计。
赫尔辛基美术馆:
赫尔辛基美术馆:
赫尔辛基美术馆设计主题是“卡斯玛” 意思就是“交错搭接” 它包括城市与景观的几何形态与建筑质 量的纠缠,并且各自都在建筑形态中得到反 映。 赫尔辛基美术馆的设计中,一条文化轴 将美术馆与芬兰会堂连接起来,另一自然轴 使建筑与背后的景观及图罗湾公园湖岸线相 关联。两条轴线相互交错。
根据他的设计思想可 将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1989):“锚固” (anchoring),代表建筑:
马撒曼园宅
第二阶段(1989—1995):“纠缠”(intertwining),代表建筑:
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日本福冈世界公寓
第三阶段(1995—至今):《视差》(Parallax),代表建筑:
艺术学概论论述必考题
★论述)★(名词)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
现代建筑“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艺术应当是“建筑”与“艺术”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建筑艺术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
例如,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南京中山陵,法国巴黎圣母院,美国流水别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论述)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
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
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
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名词)造型艺术:是指与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论述)西方雕塑史上四个高峰期★(简答)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徽州古城的散文
徽州古城的散文总是在梦里去一个地方,白墙黑瓦的古宅大院,高高的墙壁遮挡着看不到外面任何影子,唯独墙根下蔓延出的一株小草在那幽深的院落里哀怨。
每每梦醒,我却无法握住里面的一切。
如果说,你从未到过一个地方,却常常梦见它,那一定不会有人相信;如果说,你从未去过徽州,却要为它写下一段文字,那别人一定认为你是纸上谈兵。
可我,真的从未到过徽州,好多次想为它执笔,怕笨拙的笔墨只是虚张了一场繁华,落下终究成伤。
当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解读徽州,心中仍旧牵念。
那是一种文字里的爱恋,终使我不愿舍弃。
那怕寂寞成一尊铜像,也想把徽州在我的宣张上泼墨着彩。
最初接触到徽州,是在一本书中,偶尔翻开一篇小文,上面写到:“我走在那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上,我浸在那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中,在寂寞的徽州寂寞着。
”我想徽州给予旅人的不是美丽,而是繁华过后的清寂、孤独,那种与世俗无法相融的孤寂,让人有种阴冷的感觉。
而今,宣纸已发黄,徽墨已经干枯,好像它不能再出胡雪岩那样的大徽商,不能再出胡适那样的大文豪,现在留给后世的只有败破腐朽的老屋,在月光下像纸扎的灵屋一样虚幻。
也许,残缺和寂寞是一种审美吧!更能打动人。
多少游客驻足徽州,不就是为追寻这份繁华后残败的寂寞吗?几年前,因着一部电视剧《徽州女人》,让心游走在徽州多时,拿也拿不下来。
高宅深院内,没有男人。
一个寡居三十年的老女人带着两个年轻的媳妇和未嫁的女儿,在这里一年又一年。
森严的家族制度把年轻的欲望包裹在像棺材一样密不透风的房子里,等待在外经商的男人归来。
并不是每个徽商都能像胡雪岩那样功成名就,如花似玉的女子在新婚四个月后与丈夫分离,每一年绣一朵菊花,一共绣了六朵,却看不到丈夫的踪迹,最后等来的是客死他乡的尸体。
为运丈夫灵柩回乡,路遇劫匪,不堪受辱,纵身跳崖却未死。
大难归来,谁知婆婆已经为她争取到了皇帝亲赐的贞烈牌坊,活人却要被一个牌坊缠死,她的生命不由自己掌控。
又一次,她选择把死亡留给自己,给家族一份空虚的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寂的古城
杜甫在其“五城”之一的《塞芦子》中曾这样描述过一座城池:“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意思是说,守卫城池的士兵已然尽数东征,而城内留下的不是车水马龙,不是繁荣市井,而是遍布大街小巷的荆棘与枸杞。
虽然我们不知道杜甫这里写的是哪座城市,更不知道士兵们东征的原因,单就诗句中的那份苍凉与悲怆,就足以感受到城中的孤寂。
在古代,城,往往都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意味着皇权,意味着地位,意味着生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集结地。
城里,一般都是井然有序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民居。
白天城门大开,接纳四方往来的人流;夜晚城门紧闭,谯楼、城楼徘徊着巡夜,值夜的兵士警惕地站岗,给居住在城内的人们以安全感。
虽然说人治年代的老百姓总是习惯将国家兴衰、自
(图:1 )
身幸福与否寄托于当权者,而最直接、最基本的利益比如说安全还是来自于城墙。
对城里的人来说,高高耸立的城墙是身份的象征,更能够给人以几分荣耀;对城外的人来说,厚重的城墙是一种威压,更是一种归属,金榜题名、锦衣加身、中举加冕等等耀祖光宗的事情都与城有关。
(见:图1 )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城里人既是一种待遇,更是一种身份,而是否能够获得这种待遇和身份,就是以住在城墙内外为标志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与城有关的文化也相应形成。
首先是城的建设必须遵循礼仪制度,形成相应的规模,都城与各州县的城池在规模和城墙体量上都须按照级别依次递减,不得僭越。
其次是街区布局要依照一定的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城里有直通城门的主干道,围绕主干道是由院墙分割,方正大小不一的“里”和“坊”。
唐代以后,由于出现了长安城那样人口激增的超大城市,分割里坊的隔墙才被拆掉,露出了其中的四合院落,形成了连接四合院落的巷道和小街。
再次是生活方式出现了分化,形成了城里人,城外人的概念。
城里人住的集中,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成了建造者首先要解决问题,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各种市场、连接市场的街道、提供往来的交通等等供城市运转的设施,当然,为了维持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形成了与此相当的各种规矩和讲究,比如除了市场,大街之上不准高声喧哗;重要的街区,限制车辆和行人的数量;另外,城区房屋的造型、高度、色彩更是有着许多的规矩,任何人都得遵循……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东西,积淀为一种城市文明,在年深日久中培育出中国城市的特色。
近些年是西安变化最快的时候,匆忙中我却忽略了体味这座城市的当下特色到底是什么。
搞宣传的人喜欢将西安和罗马相比较,将两者并称为千年古城。
确实,从时间上看,两座城市都有过辉煌的岁月,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从位置上看,两座城市一座是西方文明的圆点,一座是东方文明的摇篮,都对东西方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
然而,如果实际地巡看一下西安这座城市的当下情况,得出的感受好像与宣传大相径庭。
晚秋时节,我登上城墙,人不是很多,
四下显得有些空旷,是感受古城的氛围,发
思古之幽情的好时机。
可能是由于高出地面
的原因,城墙下往来穿梭的车流发出的声响
毫无遮挡地直往耳朵里钻,车轮与地面的摩
擦声,连续不断的喇叭声,尤其是时不时冒
出来几声高音喇叭的刺耳鸣叫,使人心里感
觉到的不是只有在安静中才可能浮现出来
的典雅,而是一种置身于嘈杂闹市的感觉。
站在城墙上向下望,笔直的柏油路上车流滚
滚,巨大的噪音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夕阳斜照,天高云淡,城墙与蓝天之间
形成了开阔的视野,我顺着脚下的青砖向远(图:2)方望去,想一睹城墙周边的景象。
只见湛蓝
的天空下,满眼是一座座林立的高楼,有的通体雪白,有的红白相间,有的黑顶白身,有的熠熠生辉……以拔地而起之势俯视着城墙。
在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中,城墙的弱势已经是不说自明的了。
(见图2)
但愿看到的只是古城墙的局部,我还想去看看这座古城最巍峨的南城门楼。
南门是西安城墙中使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座门楼,古城的味道在那里应该是最浓的。
南门城楼建于隋初,(公元582年)曾是皇城南边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做安上门,唐朝末年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为永宁门,成为古城墙上最为古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处所,将其视为西安古城墙的脸面一点儿也不为之过。
南城门楼本身确实保存得还算完好,重檐庑殿顶的威严,城河上吊桥的端庄,门前绿地的开阔,使人心头不由得升起几分敬畏。
登上城楼,透过城墙垛口举目远望,看到得还是一番高低错落的景象:远处高层建筑的巨大身躯自不必说,离城墙只有百米左右的建筑更是抢眼。
早些年建造的“城堡大酒店”的主体尽管也有近十层的高度,但是上面的大屋顶还多少显示出一点中国味道,当年的设计者试图与古城墙保持一致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紧随其后建的“世纪金花豪生大
(图3)
酒店”距离城墙不到百米,不仅有直逼蓝天的高度,而且通体上下罩上了金黄色
的玻璃幕墙,一副财大气粗的架势。
几乎是正对南门广场的是一片藏蓝色玻璃幕墙覆盖的建筑,积木状的造型见棱见角,形成高低起伏的效果,冷硬的质感与毫无曲线的外表,显示出现代派建筑的孤傲不群。
这些建筑特点分明,森林般地挤在一起,形成了另外一种氛围。
白天,这里的玻璃幕墙在太阳的反射下熠熠生辉,成为亮点;(见:图3)晚上,这里的霓虹闪烁,显示着现代与时尚;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的招牌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更有一番明亮,光照四方。
高的辈分想竭力显示几分长辈的矜持,一边则靠着财大气粗而霸气四溢。
其实,这种“对峙”仅仅是形式上的,明眼人对这一老一少、一强一弱、一靓一暗的巨大悬殊早已一目了然。
尽管也有稀泥摸光墙的人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中西
(图4)
合璧”,但是,搞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尤其是建筑文化方面的业内人士都清楚,只有旗鼓相当,彼此有共同点的建筑环境才可能“合璧”,而眼前的情况根本就没在一个等量级上。
(见:图4)
我曾经在这里拍过一幅夜景,拿给外地的朋友看时居然被说成了香港……一座古城的环境被错看成了香港,犹如将一位老者错看成了妙龄女郎,真不知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
其实也难怪会有此一错,面对现代建筑的挑战,古城也想发挥一下辈分的优势,鼓起傲骨,抖擞威风,可是,在一片现代或后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中,犹如汪洋大海中一叶扁舟,古城也是孤单的,除了无奈,几乎已别无选择!
城墙上设有为游人提供自行车租赁的服务摊点,可是我选择了步行,试图进入“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状态。
可是,面对眼前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我该欣赏什么?夜幕下的西安渐渐静了下来,装饰灯将城墙的轮廓勾勒得十分耀眼,由于没有了高层建筑的威压,此时的城墙才显示出些许的高大和神秘。
如火如荼的大工业生产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我们身边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统一,越来越没有了历史色彩,人类仿佛进入了一个“单面空间”的时代。
而像西安这样的千年古都,正因为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才受到世界的瞩目。
试想,如果我们对包括城墙在内的古遗址不倍加呵护,允许急功近利的商家利用古遗址发财,可以说,当各种带有异质文化特点的建筑项目形成气候之时,古城也就成了一座“孤岛”,距离名存实亡已经不远了。
这样看来,当“汇丰”、“东亚”银行占领南城门广场的时候,当“肯德基”的醒目招牌挂到了大雁塔广场的时候,当麦当劳、辛巴克在西安城的中心地带抢滩登陆的时候,当然,还有那些通过各种手段在古遗址周边蜂起的高楼大厦,我们难道没有感到古城的气息越来越弱了吗?面对被高层建筑和玻璃幕墙包围在历史“老人”,眼看着她的处境越来越“憋屈”,我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儿传统文化“到了最危险时刻”的感觉吗?
只有从文化入手才是保护古迹的根本,因为,离开了文化氛围,古迹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如何是产生不了活力的。
正是因为这方面的考虑,像法国的罗浮宫,意大利的罗马城,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对古遗址周边的环境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周边建筑的高度和色彩,更不允许在古遗址周边进行商业开发。
可能正是因为周边环境的古色古香,巴黎、罗马、威尼斯、京都和奈良才以独有的文化气息陶醉着各方人士,成为世界公认
的历史文化名
城。
此时此
刻,我好像对杜
甫《塞芦子》中
描写的孤城有
了新的理解,人
丁具出,满是荒
草的城是孤寂
的,因为这样的
城失去了生命
和活力;同样,
被高楼大厦,车(图5)
水马龙包围的城也是孤寂的,因为这样的城失去了文化根基,变成了现代化大潮中的一座孤岛。
(见:图5)可以说,形式上看西安古城流光溢彩,并不寂寞。
但是,从实质上看,在外来文化的大举围剿下,失去了相应文化环境的古城,已经不是一个厚重的、能够给人根基感的地方,因而,古城也是孤独的,只能在异质文化的包围中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