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传统文化
波西米亚文化的演化与多元性
波西米亚文化的演化与多元性波西米亚文化,又叫做反文化,是指一种反叛传统文化的文化运动。
它在20世纪初出现于欧美,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文化。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波西米亚文化一直保持着活力,不断发展着。
本文将从演化和多元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波西米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波西米亚文化的演化1. 诞生波西米亚文化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一群反对资本主义、反对工业化的艺术家们聚在一起,开始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用反叛的态度和独特的思想创作出卓越的作品,成为了波西米亚文化的鼻祖。
2. 发展20世纪初期,波西米亚文化开始向美国蔓延。
它成为了一种“嬉皮士”文化,通过音乐、服装、文学、电影、戏剧等形式逐渐发展壮大。
60年代,随着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西米亚文化开始进入了“花甲时期”。
此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迅速被年轻人接纳。
70年代以后,波西米亚文化进一步拓宽了领域,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群体,并与时代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3. 当代如今,波西米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跨界艺术,包括时尚、音乐、电影等多个领域,成为了代表当代的文化潮流之一。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波西米亚文化更是不断与科技、互联网等新的事物融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二、波西米亚文化的多元性波西米亚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波西米亚文化所涉及的艺术形式很多,如音乐、电影、文学、绘画、雕塑等等。
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绪。
2. 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波西米亚文化是各个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交流的产物。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波西米亚文化,如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南非等等。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3. 思想观念的多样性波西米亚文化一直以来都强调自由、个性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对人类的关怀等等,都是波西米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欧美的传统节日与民间传说
欧美的传统节日与民间传说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体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还能够展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欧美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不少都与民间传说有关。
本文将介绍欧美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民间传说,带领读者一同探索这些神秘而有趣的文化现象。
1. 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欧美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认为是基督教世界的主要节日。
它源于基督教的圣诞经文,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圣诞节的民间传说中涉及到许多角色,最为著名的就是圣诞老人(Santa Claus)。
传说圣诞老人每年在圣诞节前夜驾驶着驯鹿拉着的雪橇,从北极来到人间,给乖孩子们送上礼物。
这个传说激发了很多人的想象力和童年回忆,成为圣诞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感恩节(Thanksgiving)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传统节日,旨在感谢丰收和前辈们的恩惠。
它源于美国殖民时期的一个故事,传说早期的移民们在丰收季节与当地印第安人一起举办了盛大的感恩宴会。
感恩节里的一个传统的象征物就是火鸡,人们通常会享用这只丰盛的大餐。
此外,感恩节还与“黑五日”(Black Friday)紧密相连。
这一天是感恩节的次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开始圣诞购物季,商家也经常推出大幅度的促销活动。
3. 万圣节(Halloween)万圣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盛大节日,起源于凯尔特人的庆祝新年节日。
民间传说认为,每年的10月31日,亡灵的世界与人间之间的通道会打开,允许亡灵降临。
为了不惊扰到这些亡灵,人们穿上各种各样的化妆服装,脸上涂饰恶魔面具,以此来躲避亡灵的纠缠。
同时,孩子们要穿着各种各样的服饰,挨家挨户敲门,大声说“不给糖就捣蛋”,人们会给予他们糖果等小礼物以换取平安。
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和社交活动,且备受欢迎。
4. 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瓦伦丁节是欧美地区最具浪漫氛围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情人节。
据民间传说,瓦伦丁节的命名来自于一位古罗马的神父瓦伦丁(Valentine),他在罗马帝国统治下,因为秘密举行婚礼仪式而被处决。
欧美的传统节日与老年聚会
欧美的传统节日与老年聚会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社区所庆祝的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特殊日子。
欧美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一些节日特别重视老年聚会。
本文将介绍欧美地区的几个传统节日,并重点讲述这些节日中老年聚会的特点和意义。
一、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
这一天,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分享感恩的心情和美食。
老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到来意味着家庭团聚的完整性。
在感恩节聚会中,年轻人会向长辈致以敬意,表达他们对长辈的感激之情。
家庭成员共同准备丰盛的晚餐,老人也可以传授烹饪的心得和家庭传统食谱,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亲密感。
二、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欧美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于每年12月25日庆祝。
这是一个全家团聚、互赠礼物、共度时光的节日。
老年人对于家庭的连结和传统的继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圣诞节聚会中,家人会相互致赠礼物,老人们经常会给孩子们带来意义深远的礼物,如珠宝、书籍或古董。
这不仅是一种对年轻一代的关爱表达,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一家人通常会设立圣诞树,并在树下共同吟唱圣诞颂歌,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三、复活节(Easter)复活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庆祝耶稣基督从死亡中复活。
在欧美地区,复活节通常在春季举行。
老年人对于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贡献良多,特别是在家庭聚会中。
家庭成员一起预备蛋糕和糖果,老人可以传授自己的烘焙经验和复活节传统的制作方法。
同时,家人还会举办蛋挑选活动,老人们可以与孩子们一同参与,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分享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理解和信仰。
四、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美国的独立日是为庆祝美国独立于英国的传统节日,于每年7月4日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焰火表演、野餐、游行等。
老年人常常在独立日的聚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授国家独立日的历史和意义,讲述他们亲历的美国历史事件。
欧美 亚洲
欧美亚洲
欧美和亚洲是两个不同的地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很多。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是文化差异。
欧美文化对应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而亚洲文化则建立在中国、印度、日本等不同传统文化之上。
另一大差异则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语言差异。
欧洲人使用的语言大多是印欧语族(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西班牙语);而亚洲人使用的则多为古华夏诸民族所共有的汉字文字加上一些当地方言。
此外,生态也是另一项不同。
欧美地区气候逐年变冷;而亚洲地区则以中低热带气候占优势;有些国家还保留原始生态风情。
所以,这也影响到这两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衣食住行上也存在差异。
总而言之,不同地理位置造就不同文化胜地——欧美与亚洲相对应对立面。
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也正因如此才使我们看到它们独特耐人寻味之处,并能学习到不少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
社会学视角下的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与矛盾。
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互补性。
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价值观、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一、价值观比较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欧美文化以自由、民主、人权、个人主义和物质利益为核心价值观,追求个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而中国文化则强调家庭、群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注重人际关系和团体认同,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性别观念上,欧美文化强调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即使婚姻出现问题也可以离婚;而中国文化则重视传统家庭观念和性别分工,认为男女有不同的职责和角色,婚姻是一辈子的承诺。
此外,在对待财富和公益事业上,欧美文化主张富人应当回报社会,关注贫困和弱势群体,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节俭和家族荣耀,注重传统的“好为人师”观念,强调家族、朋友和社会关系。
二、社会结构比较欧美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欧美文化社会倾向于分层、分权和分工,注重个人能力和贡献,重视竞争和成就,倡导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
中国文化则强调等级、和谐和团队合作,强调家庭、血缘和各级关系,重视儒家传统中的“仁爱”、“感恩”和“礼教”。
对于差异的社会阶层,欧美文化注重让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教育,这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创造力的释放。
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对“圆桌会议”、“谦虚饭”等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机制的长久使用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欧美文化的社会结构较为开放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崇尚稳定和秩序,以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三、教育制度比较欧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教育制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欧美文化强调教育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注重发现和培养个人的潜力,鼓励学生思考批判,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国文化则以强调水平式的教育为主导,注重考试和分数,推崇应试教育,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国内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国内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
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国内: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成为了其中的重要途径。
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意义、原则、方法、路径等,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策略和方法等,旨在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
研究者们从技术、教学、课程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1.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高,如韩国、日本等国在教育领域也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
这些国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欧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合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通过开展跨文化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等,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环境、文化背景和制度设计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欧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十种 提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欧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十种提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典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
欧美和中国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各自都有一批经典的研究论著。
本文旨在探讨欧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十种重要论著,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论著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期了解不同学术传统背景下的古典文学研究发展情况。
首先,本文将介绍古典文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古典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了解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化的窗口,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古典文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本文将介绍欧美古典文学研究的概况。
欧美学者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从古希腊文学到古罗马文学,从古代神话到史诗、戏剧、诗歌等各个方面,欧美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文本,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对古典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他们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和理论工具,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究。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状。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源远流长,拥有庞大的文献和丰富的学术传统。
中国学者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揭示了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他们注重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对古代文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最后,本文将对比分析欧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十种重要论著。
这些论著代表了欧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论著的研究方法、理论借鉴和学术成果,可以深入了解欧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异同、特点和互补性等方面的情况。
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来探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景和挑战。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欧美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论著进行概述和对比分析,以期加深对古典文学研究的认识,促进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推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欧美风格解析
欧美风格解析一、欧美家具发展史1、欧式家具发展历程欧式家具的发源地是古代埃及和古希腊,到了中世纪的家具主要是罗马式家具和哥特式家具。
和早期的家具相比较,尖拱、玫瑰花饰、草茎花冠等装饰出现了。
哥特式家具作为世界三大古典家具之一,是中世纪家具中最好的代表,它的重点是宗教家具。
精工细作的唱诗班座位是中世纪木匠显示才华的一种途径,而世俗家具发展相对缓慢。
再接着就是总所周知的欧洲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使家具步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直到18世纪达到了顶峰。
尽管直到16世纪上半叶,北欧中欧还是以哥特式家具为主导,但意大利在15世纪中期就出现了文艺复兴风格,而后这种风格开始风靡整个欧洲宫廷。
最纯粹的文艺复兴风格家具来自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出自桑索维诺(Sansovino)瓦萨里(Vasari)和帕拉迪奥(Palladio)等艺术家之手。
此外,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欧式家具体现了一种对美和比例的不懈追求,以自然个性化,精致而高贵的气度为特色。
体现中世纪精神的垂直向上结构更被具古典平衡之美的水平线条所替代。
这个时期的欧式家具风格主要有伊莉莎白女王风格,路易十三风格,意大利巴洛克风格,路易十四风格,威廉和玛丽风格等。
紧接着,十七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风格出现后,法国进入了巴洛克的成熟期。
所谓巴洛克风格主要指路易十四时期的家具。
巴洛克一词原意是怪异的珍珠。
本来带有贬义,后来人们一致公认巴洛克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是一种离经背道的艺术风格。
它首先具有豪华的色彩,其次具有激情的浪漫主义风格,和以前的刻板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次,它是运动和变化的。
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时至今日,巴洛克风格依然是最具有收藏价值的古代家具,是古代家具皇冠上的钻石。
而对于欧式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是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
家具开始变得装饰朴素,线条简洁,机构坚实。
主要有亚当兄弟风格,郝普怀特风格,谢拉顿风格。
19世纪又开始出现了帝国风格,为了满足功能性需要,家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美和纤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
世界观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的传统之上的 ,欧美国家的传统文化深受古希腊宗教基督教的 影响,亚洲地区如印度日本,中国韩国以及东南 亚国家的传统文化,深受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的 影响,如佛教,印度教,儒教,道教,禅学等。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识,我们很难判断 孰优孰劣,因为任何两个人或两个组织在信仰行 为方面都不会完全一致,即便是同一个组织,随 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文化也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
传统的西方时间观,则认为时间是一种钟或 机器的节奏,这是一种固定节奏的时间观念,人 类的行为应当遵循这种固定节奏
6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
沟通方式的不同
上述东西方文化在世界观,宇宙观,思维方式, 学习目的以及时间观等方面的差异,加上个体的独特 因素,势必给东西方的文化沟通带来影响,主要表现 在语言和非语言的运用及展示上。 东方人的人际交流方式是微妙的,含蓄的,非语言的, 感性的,他们那些充满隐喻的含蓄的语言往往蕴含着 深层次的含义,需要反复思考或推敲,才能真正领悟。
西方文化则是根据宇宙的二元化理论来学习 知识认识世界,强调理性的追求知识,认为世界 以及世间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而需要探究的 基本问题就在于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西方人 学习的目的是要以理性的眼光看世界,从而改变 世界。
5
东西方文 化的差异时间观的不同传统的东方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一种自然节奏, 这种自然节奏与人类行为相和谐。
西方人在语言沟通中更倾向于采用直接明了、富 有逻辑性的表达。
例如,东方人总是避免直接否定他人,他们保 持沉默代表的是不同意,而在西方人看来沉默 是默许的意思,东方人总是很谦虚,不轻易接 受表扬,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虚伪的表现。
异国习俗之外国节日
2015/10/29
2015/10/29
2015/10/29
感恩节
•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 日。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美国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 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1941年,美国国会 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假期一般会从 星期四持续到星期天。 • 1879 年加拿大议会宣称11月6日是感恩节和全国性的假日。在随后的 年代,感恩节的日期改变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议 会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 • 除了美国、加拿大,世界上还有埃及、希腊等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感恩 节,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却与感恩节绝缘 ,也有学者倡议设立 “中华感恩节”,以弘扬传统文化。
2015/10/29
母亲节
• 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 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 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 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 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 草花,又叫忘忧草。
2015/10/29
母亲节与康乃馨
• 1906年5月9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可对于美国费城的安娜· 贾维斯来说 却是个悲痛欲绝的日子,因为这天,她深爱的母亲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在这以后她每天以泪洗面,怀念不已。1907年在母亲去世周年的纪念 会上,她希望大家都佩带白色的康乃馨鲜花,纪念她的母亲,并提议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于是她给许多有影响的人写了无 数封信,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她的努力下,1908年5月10日,她的家 乡费城组织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母亲节”的庆祝活动。随后,美国 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爱的活动。美国著名的大文豪马克· 吐温 (Mark Twain)亲笔写信给安娜· 嘉维斯小姐,赞扬她这项伟大的创举— —这将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表示自己也将带上白色的康 乃馨来悼念慈爱的母亲。经过安娜与大家的不懈努力,美国国会终于 在1914年5月7日通过决议: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全国母亲 节,以表示对所有母亲的崇敬和感激;并由威尔逊总统在同年5月9日 颁布实行。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传统
…
…
…
一
…
+
+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传学 的定义 、特 点和起源 问题 ,国 内 外不 同专家 、学 者有过各种论述 。郑伯奇 指出 ,欧美浪 漫主 义文 学源于卢梭 的民主主义和 自由主义思 想 以及 以基 督教徒 为主 体 的欧美人对 中世 纪流行宗 教文化 的 向往 。 王林 、董 小川认 为欧美浪漫 主义文学是基 督宗教文化在 文学思想领 域 的表 现 。 欧 美浪漫主 义文 学的特 征可 以归纳为在 观念 上倡 导 人 类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思 想 , 在 文 学 表 现 形 式 上 强调 基 督 宗教神 秘主义 的作 用,在写作 方法上重视 象征主义叙述 技巧 的运用 以及重视 想象在文学创作 过程 中的重 要作用 。雨果相 信 欧洲 浪 漫 主 义 归 根 结 底 是 一种 文 学 创 作 思 想 上 的 自 由 主 义 观 念 , 这 种 自 由 主 义 思 想 在 近 代 最 初 的来 源 可 以追 溯 到 法 国 大 革 命 所 提 出 的 自 由主 义 观 念 和 主 张 。此 外 , 浪 漫 主 义 还 源 于法 国大革命 时期欧洲流行各种 思潮 、观念 的集 中爆 发和表 现 。英 国的柯勒 律治也认为 ,浪漫主义文 学其实就是 一种感 情 的宣泄 。高尔基从精神层 面对浪漫主义 进行定义 并阐释 了 浪 漫主义思想观 念对变革社会 文化形态 的影响 ,同时对 浪漫 主 义文学 的表现 内容及特 点进 行 了说 明,指出浪漫主 义是一 种 思想情绪和感 觉色彩 ,它 “ 反映 出笼罩 着过渡时代社 会的 切感觉 和情绪 的色彩 。” 这种情 绪表 现的源 泉要 么来 自 对过 去美好 生活的缅怀,要么来 自对未来理想的憧憬 。 由此可 见,无论雨果 、高尔基和柯 勒律治还是 郑伯奇 、 董 小川和王林 ,对欧美浪漫 主义文学 的看 法都有道 理或有其 正 确 的 方 面 。事 实 上 ,浪 漫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思 潮 和 意 识 形 态 与人类 的出现相伴而行 。人类发展 的任 何阶段 ,只要有非 理 性 感 性 主 义 思 想 出现 ,就 会 萌 发 出 浪 漫 主 义 思 想 和 文 学 创 作 形式 。归根 结底 ,浪漫主 义文学 即为人 类感情和 情绪的真 实反 映 ,其 中既有积极 、革命 的亢奋情绪 ,一度被人们 称之 为 积极 的浪漫 主义 ,又有消 极、怀 旧的悲观情绪 ,人们 称之 为 消 极 的浪 漫 主 义 。然 而 , 无 论 人 们 对 浪 漫 主 义 表 现 形 态 冠 以何种称谓 ,都无法改变 一个事实 ,那 就是浪漫主 义不但是 人 类与生俱来 思想感情 的真 实表现 ,也是人类对所 处客观世 界 以及人类 自身思想观念 变化的生动写照。
欧美的社交礼仪
欧美的社交礼仪欧美国家人们十分注意礼仪风度和各项礼节,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社交礼仪。
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欧美的社交礼仪。
欧美的社交礼仪一1. 首先要注意衣着整洁。
纽扣一定要扣好,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胡须应修剪好。
2. 和人交谈,要端庄和蔼,彬彬有礼。
双方不可靠得太近,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坐时忌跷“二郎腿”,更不能抖腿部;谈话要专注,忌在大庭广众面前耳语。
初次交谈切忌打听对方的收入、家产、年龄和婚姻;异性之间交谈时眼睛不能老是盯着对方;在路上与妇女交谈应当边走边谈,不能停下站着说话;与妇女同座时不要吸烟;同相识的妇女打招呼,男方应起立,女的可以坐着回答。
3.到人家家里做客,要先脱帽而后入室。
雨天走访,雨具应放在室外,不可穿雨衣入室。
夫妻同到人家做客,告别时应当由妻子先起身告辞。
4.出行坐车,要让客人坐在驾驶座旁边的位置上,以此为上座。
走在街上不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可乱扔东西与随地吐痰。
5. 到餐馆就餐,如果与别人同桌,须征得先到客人的同意后方可入座,否则,会被视为粗鲁。
在美国的餐馆,若用餐巾擦拭刀叉、盘子,服务员会马上换一套餐具,在服务员看来,顾客擦拭餐具是被认为餐具不干净。
6.男女同行,男的应走在外侧,即靠车行道一边,使女的多一分安全感;开始行走时应让女士先行。
7. 出入商店等公共场所,男士应该为女士开门;年轻的应该为老年人开门。
乘车坐船,男士应向女士让座;男女同座不要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8.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小动作。
如翘拇指,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表示称赞、了不起、第一的意思,而在美国、法国表示拦路搭车;伸食指和中指,在我国表示第二或数目字“2”,在英国则有两种含义,当做这一手势时,手掌朝着对方,表示胜利,若手背朝着对方,则表示侮辱;单伸食指在我国表示数字“1”,还用于提请注意,而在美国表示请对方稍等,在澳大利亚则表示“请再来一杯啤酒”。
在我国,食指作弯钩状表示“9”,在日本表示小偷;在泰国、菲律宾表示门匙、上锁;印度尼西亚表示心肠坏、吝啬;在新加坡是死亡的表示、还表示拳击比赛中的击倒。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与前景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现状1.1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传统文化已经在海外传播了数百年,但它在外国人中的影响仍然相对有限。
有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关于古代历史和文学的知识,不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此外,他们可能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陈旧和过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违背。
1.2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途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政府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海外举办文化活动、推出相关纪录片等。
此外,一些中国企业也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去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有些独立的文化组织、学者和爱好者也会通过博客、微信、推特等平台来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1.3 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接受程度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数百年,但是在海外地区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它的接受程度可能仍然欠缺一定的认可和支持。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的传播和接受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此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社会中难以被完全接受。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前景2.1 去中国化认同的强化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去中国化认同的强化,从而在海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接受。
2.2 文化差异的减少随着跨国业务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正在逐渐减少。
此外,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入理解和认知,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共性和普适性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
2.3 新兴媒体的发展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例如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它们为海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和更强的影响力。
欧美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音乐演绎的研究
欧美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音乐演绎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欧美文化视角下,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演绎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音乐元素、历史背景、演奏技巧和当代应用等方面,探究欧美人士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时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音乐元素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存在明显的不同。
对于这种不同,欧美文化视角下的学者们具有很深的感受与认识。
比如,中国传统音乐中“旋转音”常被用于形容旋律的运行方式,而在西方音乐中,这种运行方式被称为“主旋律”。
因此,在演绎中,欧美人士会通过对旋转音的运用,尝试使用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独特魅力。
而且,中国传统音乐中采用的音律也是一大特点。
其中,“五音”、“七音”等元素被广泛应用。
这些元素的运用,在欧美文化视角中被认为能增加音乐的精神内涵。
一些欧美音乐家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将其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历史背景中国传统音乐所含的历史背景非常悠久。
对于这种历史背景的体现,欧美文化视角下的学者们也很重视。
他们从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等价值,然后加以研究和应用。
举例来说,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时,欧美人士除了要认真研究音乐谱面、统筹乐器配合外,还应该注意到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
三、演奏技巧演奏技巧是音乐表演中的一大关键,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更是如此。
欧美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家们关注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所包含的多元文化背景和特有的演奏技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例如,著名的钢琴家刘三姐在即兴演奏《二泉映月》时,通过借鉴阶梯式揉弦、两线交织等各类演奏技巧,使自己的演奏更加深入人心,惊心动魄。
四、当代应用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欧美文化视角下的研究者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应用也非常感兴趣。
在当代音乐创作或演出中,欧美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家们常将当代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起来。
复活节彩蛋欧美孩子们寻找彩蛋的欢乐游戏
复活节彩蛋欧美孩子们寻找彩蛋的欢乐游戏复活节彩蛋是欧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寻找彩蛋的游戏是一项令人兴奋和欢乐的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孩子们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
复活节彩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说在古罗马人民的传统习俗中,他们会在春天给彩蛋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并在彩蛋上绘制各种图案以庆祝春天的来临。
这个传统逐渐传到欧洲各地,并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复活节彩蛋游戏。
彩蛋游戏通常在复活节的早晨进行。
家长或祖父母会提前准备好一篮子精心装饰的彩蛋,然后将它们藏起来。
孩子们在家里或者户外寻找这些藏着的彩蛋,寻找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家长们还会安排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孩子们寻找彩蛋。
例如,他们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暗示和线索,让孩子们根据这些线索找出彩蛋的藏匿之处。
这样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享受到寻找的过程,还锻炼了他们的智力和观察力。
除了寻找彩蛋,孩子们还可以参加其他与彩蛋相关的游戏和活动。
例如,他们可以一起进行彩蛋装饰的工作坊,在彩蛋表面涂上各种颜色和图案,发挥自己的创意。
这不仅可以增加彩蛋的美观度,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天赋和动手能力。
另外,一些社区和学校也会组织复活节庆祝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与其他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竞赛。
例如,举行彩蛋滚动比赛,孩子们将彩蛋放入倾斜的地面上,看哪个彩蛋可以滚得最远。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加乐趣,还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复活节彩蛋游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还有其深层的意义。
彩蛋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它们的美丽和多彩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复苏。
通过参与彩蛋游戏,孩子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美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总之,复活节彩蛋游戏是欧美孩子们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
无论是寻找彩蛋、彩蛋装饰还是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在其中获得快乐和乐趣。
而这个节日也在家庭和社区中创造了一种团结和愉快的氛围,让人们共同庆祝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开始。
欧美传统文化对篮球理念的影响
欧美传统文化对其篮球理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哲学和历史发展背景决定了其篮球理念。
与我国继承苏联的举国体制发展篮球不同,欧美国家的哲学理论中不存在统一性的指导思想,而重哲学分析。
欧美文化虽然自称上称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其文化核心与古希腊的重人性伦理和古罗马的重法制精神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其文化实际脱胎于文艺复兴之后的资本主义哲学思想。
卢梭的自由、平等让欧美人强调个性多过整体;黑格尔的逻辑体系让他们重理性逻辑多过重人性关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他们重功利多过重道德;詹姆斯的实用主义让他们重竞争多过重和谐。
在欧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篮球理念相应具有四个特征:竞争性、商业性、娱乐性和严谨性。
1、美国篮球理念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
契约论的精神让美国人用一种统一的规则来进行公平竞争,而这一竞争必须能带来经济价值,能让观众感觉物有所值。
因此美国篮球文化必然强调竟技性、功利性和娱乐性的统一,为达到砚者统一,篮球从业人员也必然要用最有效率的份理与经背一手段让篮球运动带来足够的市场和利润。
马克思的资本论得出资本逐利追求利孚闰最大化,美国职业篮球运动的经营也符合这-原理。
篮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决定了美国篮球运动必然会形成一个商业化的组织,如同一个用竞技性表演来娱乐观众获得利润的企业一样运作。
用经济管理科学来管理篮球运动是美国篮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篮球以学校培养人才、职业联盟选拔人才的方式,让美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
斯特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把美国职业篮球联盟经营成为世界第一篮球职业联盟,而他并不是一名篮球专业人员,而是一名管理者。
斯特恩曾将选秀年龄改为18岁,这一政策后来被证明并不利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现在重新定为20岁。
运动员具有较高教育素养与具有极高技战术水平不仅不矛盾,还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欧洲篮球理念2000年,西班牙人阿多拉多·波特拉借鉴美国职业联赛的理念,创立了欧洲篮球职业联赛。
欧美传统节日狂欢节的庆祝方式与文化意义
欧美传统节日狂欢节的庆祝方式与文化意义狂欢节(Carnival)是欧美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2月底至3月初举行,是一个庆祝活动,为期约一个月。
在这个期间,人们化身成精心准备的角色扮演,互相装扮成各种形象,参加游行、舞会和各种娱乐活动。
本文将介绍欧美狂欢节的庆祝方式以及其文化意义。
一、庆祝方式1. 盛大游行在狂欢节期间,欧美各大城市都会举行盛大游行。
这些游行规模宏大,人们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化妆成各种形象,如面具、动物、超级英雄等等。
他们会手持鲜花、彩旗和标语牌,载歌载舞地穿行在游行路线上,向观众炫耀自己的创意和风采。
游行队伍往往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和舞蹈,把整个城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2. 舞会狂欢节期间,各式各样的舞会也是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人们会穿着美丽的晚礼服和绚丽的面具,聚集在舞厅中尽情舞动。
音乐响起,舞伴们随着节拍起舞,舞会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快乐氛围。
无论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享受舞池里的狂欢和舒展。
3. 地方特色庆祝活动不同地区的欧美国家在狂欢节期间会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
例如,葡萄牙的“花车巡游”是一项风靡全国的传统,各个城市的社区会制作精美的花车,装饰成各种形状,并在游行中展示。
法国尼斯的狂欢节活动更是着名,举行了一系列的花车巡游、烟火表演和音乐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二、文化意义1. 宣泄与解放狂欢节是人们宣泄和解放内心情感的机会。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日常琐事的束缚,尽情享受生活,释放压力。
他们可以化身成自己向往的形象,尽情表演和放松,这种解放的感受能够带给人温暖和幸福。
2. 跨越社会阶级和性别在狂欢节期间,社会阶级和性别差异都变得模糊。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参与装扮、表演和游行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无论贵族、工人、男性、女性,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狂欢和快乐。
这种平等感不仅仅是在狂欢节期间,也带给人们对社会和谐的探索和思考。
3. 文化传承与交流狂欢节是欧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世代相传,保持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欧美日韩传统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流
欧美日韩传统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现代教育和文化交流中,阅读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促进理解和沟通,并且有助于调解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文从欧美日韩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尝试探讨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
欧洲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从希腊古代文化到现代艺术,欧洲文化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经典和人物。
其中,诸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等进步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文化发展。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欧洲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加深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帮助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美国文化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美国黑人音乐、好莱坞电影、漫画等具有极为广泛的全球受众群体,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领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式西方价值观——民主、自由和人权,具有集中储备价值,已经在世界上大量被接受。
美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还有在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世界的趋势和倾向,以及促进人类的谅解和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化是世界最为独特和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从哈利战争到现代科技设备,日本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其美学和哲学多次影响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
日本固有的美学和文化哲学,如禅、芭蕾舞、精致和节约等,在世界上得到非常高的评价和广泛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日本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日本的习俗、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它们的范围和意义,并学会如何欣赏和接受文化差异。
在韩国的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绘画、音乐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独特性,并受到很高的关注。
其中有许多篇幅恢宏的小说和诗歌,以及许多文艺和抒情的歌曲和音乐剧。
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韩国古老而美丽的传统文化。
同时,在现代时代,韩国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而且德国人很认真,和过于认真而带来的貌似死板。
你可以把这些见闻当做笑话,只是不要试图利用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讲求踏实。
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
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
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
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
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严肃拘谨,但态度诚实可靠。
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识的德国人,要想和他聊天,谈笑风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问路,那么他便会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你,他自己不知道,会替你去请教别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让你弄明白不可。
有一个德国汽车司机,因把雇主送错了地方,发现后就立即开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车资。
也重实惠不尚虚文。
国外流行的一种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国人所发明的。
在德国,那种自助餐小店特别多,顾客自己拿盘,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备刀叉碗盘,给你一张纸,就用纸裹着食品吃,或者用竹签串着吃,没有人来侍候你,收费也特别便宜。
根据德国的影片也可以了解到德国人的更多。
首先是《疾走罗拉》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
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
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于是罗拉开始疾走!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
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
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
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
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
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
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
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
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
的男性面对面的对抗。
但与放弃了打劫的曼尼相见后,曼尼却被卡车撞死。
当曼尼被车撞后,也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镜头,所不一样的是,曼尼却把头靠在了罗拉的手臂上。
这一镜头的区别,完全诠释出女性跟男性地位的转变。
但这次的奔跑却跑出了女性的呐喊,跑出了女性的执着,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但罗拉还是没有成熟,因为她依旧跑到父亲的办公室,依靠亲人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三)罗拉第三次疾走
罗拉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忽略了客观因素,直击父亲的办公室。
由于时间掌握的原因,父亲已经离开办公室,失望的罗拉只能依靠赌博来为自己争取一丝希望。
就是因为这个场景的出现,罗拉彻底抛弃了男性的救助,也彻底抛弃了自己的依赖思想。
赌博中,罗拉的大声嘶吼,吼出了女性的自强,吼出了女性的自信。
赢回了10 W马克。
而且曼尼也抓到了流浪汉,夺回了原来的10 W马克。
故事完美结局。
三次疾走,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权胜利的象征。
这三个场景,也彻底改变了曼尼窝囊废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了软弱男人的心理思想,与罗拉的性格相辅相成。
所以影片不仅打着“女权万岁”的口号,而且也打着“男女平等”的口号。
因为只有男权与女权平等,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稳定。
接着是《再见列宁》
影片讲述了在东德生活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越过柏林墙投奔西德后,留下了母亲与两个子女在东德继续生活,失去了父亲的母亲嫁给了社会主义,在1989年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母亲目睹了亚历山大因为参加夜游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导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两德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德的社会主义被西德的资本主义替代,柏林墙被拆除,两德统一。
在八个月后,母亲苏醒了,亚历山大听从了医生的劝告,知道母亲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性命堪舆。
亚历山大知道母亲无法承受失去社会主义信仰的打击,所以将母亲接回了家,在母亲那仅有几十平的小屋里开始了东德社会主义的重建,亚历山大用了很多方法进行蒙骗,包括强迫邻居穿以前的旧衣服、把罐头改装成苏联食品、绝口不提柏林墙等等。
但终于有一天,身体渐渐恢复的母亲独自走出家门,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为解释一切,亚历山大用录像带制造了1989—1990年间德国历史事件全新但离谱的版本。
影片是完全以亚历山大的视角来讲述,在他的讲述中,穿插了整个那个时期的社会变更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完全个人化的讲述角度有着太多的主观性,但这只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主观的。
对于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对这个讲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丝毫没有因为国家不同的差距而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感到一丝相似与亲切。
片名叫《再见列宁》,影片中却没有出现列宁,有的只是列宁的雕像与列宁的思想,在本片中,他俨然成为制度与信仰的象征。
再见列宁,我想最浅显的理解就应是告别以往的生活,对已被替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告别。
再是《布达佩斯之恋》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德国工业巨子携妻来到布达佩斯的拉士路餐厅庆祝80岁生日,指名点唱著名的《忧郁的星期天》。
当音乐声起的时候突然倒地毙命。
而镜头瞬间回到上世纪的30年代,拉士路在布达佩斯特开了一家高级餐馆,女友伊莲娜也在那里工作。
他们请来的钢琴师安拉斯是一个不苟言笑、神
秘兮兮的人,他对依洛娜颇有好感,而拉斯洛似乎并不在乎他们超越一般朋友的关系。
安德拉斯为她特别写了一首歌,虽然没有歌词,但那令人心碎的旋律通过唱片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据说曾造成上百人自杀。
汉斯是一个德国商人,他也爱上了依洛娜,遭到拒绝后跳进多瑙河,所幸被拉斯洛救回。
后来他从德国返回时,身份变了,成了纳粹再次来到布达佩斯,当年对伊莲娜的爱恋变成了可怕的占有欲,借助暴力恐怖,在拉士路的餐馆,汉斯强迫阿拉迪为他演奏《忧郁的星期天》,阿拉迪以沉默来抗拒,伊莲娜为了救他含泪唱起了《忧郁的星期天》,阿拉迪情不自禁地为她伴奏,《忧》曲的这一次出现是钢琴伴奏下的女生独唱,歌词哀怨动人,悲伤欲绝,敏感的钢琴师误解了伊莲娜和汉斯的关系,以为伊莲娜为了求生已经出卖了肉体,不堪侮辱的他终于为了尊严吞弹自尽,为这支曲子写下了最后一个悲伧的休止符。
不久以后,为了铲除最后一个情敌,汉斯不惜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拉士路投进奥斯威辛集中营。
并且设计占有了伊莲娜的身体。
影片的结尾,镜头回到现今的餐厅,原来这个猝死的工业巨子就是50年前恶贯满盈的汉斯。
他并非死于心脏病突发,而是死于有预谋的“食物中毒”,而“凶手”恰恰就是女主人公伊莲那。
这部电影很吸引人,从整体看,是一出精心构造的传奇,具备一部商业爱情电影的应有元素。
尽管这部电影看起来很有小资情调的味道,但仍是一部很好的融合了艺术气息的商业影片。
爱情、复仇、情欲,皆以奇制胜。
爱情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这个女人的恋爱自由主义让自己拥有两个男人,却只让这两个男人共同拥有她,并且这种拥有竟然取得了平衡。
复仇却也是横隔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复仇,女人将年已八十的纳粹军官汉斯杀死在生日宴会的餐桌旁,并由此引出故事缘由,这女人将汉斯杀死最终的原因仍然是因为她曾经以自己的美貌勾去了汉斯的魂,当汉斯还是个无名小卒时,突兀的向女人求婚,女人很轻蔑的拒绝了,汉斯失落的由布达佩斯回到柏林,当汉斯再次出现时,他变成了有权有势的纳粹军官,于是他将以往的一切压在脚下,也将女人压在脚下,复仇是最有戏剧性的元素之一,但这部电影没有将这条线索太张扬开来,有些含蓄,却有很强的爆发力。
由这传奇而生的种种情欲刻画,甚为细腻,绝美女人的赤裸胴体,引诱人们的情色之欲,电影于是便也增加了许多勾人的情愫。
女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将身体献给三个男人,也便成为了一个不易磨灭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