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作者:曹冬梅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11期课文背景1. 关于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
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本文选自《华盖集》。
2. “三·一八”惨案及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在该惨案中遇害。
课堂学习一、文本思路梳理1. 根据所拟标题,课文主要有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君?请列出有关她的事迹。
明确:3、4、5部分事迹有:(1)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2)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3)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4)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5)“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6)中弹牺牲。
2.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补充刘和珍的事迹。
明确:(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 说说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朱自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不仅是一种对友谊深情的表达,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的赞美。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人物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还能够了解到一种珍贵的人类情感——友谊。
本篇文章将深入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和力量。
同时,介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明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
通过探究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
2、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即友谊的珍贵性和无私奉献的力量《记念刘和珍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感人至深,描写的是刘和珍两人朴实、无私碰撞出的真挚友谊。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视听资料等方式对文章展开探索,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的。
让学生看到这篇文章中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力量,激发他们去思考、感悟,并将这种值得尊敬的人类情感积淀下来。
3、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清新,简练,情感真挚,思想深刻。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例如抒情手法、经验教训即物即情的唯美诗化等,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含义、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写作技巧和作品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扩展教育,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学案 简单实用
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学案高二语文学案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刘和珍性格特征,学习刘和珍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
2、难点:体验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
二、分层次问题学习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由此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2、作者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是怎样的?3、请以“和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感言(120—150字)(1)(2)请以“记念刘和珍君”为题,将课文改成一首诗。
三、问题检测1、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有哪些特点?鲁迅为什么称赞她是“真的猛士”?2、文中的“庸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鲁迅对“庸人”的态度是怎样的?3、谈谈文章第五部分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四、课后作业:1、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括和细节合在一起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括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2、《学习与评价》课内阅读,类文赏析练习题。
白塔高级中学分层次问题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刘和珍性格特征,学习刘和珍身上表现出来的“真的猛士“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对其他几种人的态度。
教学重点:1、刘和珍性格特征,及其“真的猛士”的精神。
2、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
2、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探究1、文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由此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明确:预定《莽原》——渴望追求真理反抗校长——不为势利所屈(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听课交谈——善良可爱黯然泣下——胸怀宽广请愿遇害——从容,临危不惧,爱国2、作者对刘和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当局者”、“流言家”、“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的态度是怎样?(找出抒情的句段,诵读,体验)。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何玮一、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目的,划分文章结构,把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2、散文语言含蓄隽永,通过品味关键语句,读出其深厚的内蕴。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做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二、学习重点:1、理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散文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性文章,属记叙文;关于题目中的“记念”,而不用“纪念”是因为“记”有记住不忘的意思,还兼有“记录”的意思。
3、了解故事背景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持的段祺瑞临时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军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18日上午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思路分析:1、读课文,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7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 理清文章思路。
(二)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幻灯片】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君:对人的尊称。
【幻灯片】3.写作背景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7、《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七周 2016 年10 月 13 日星期四单元(章节)课题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本节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各小节段意。
(2)明确作者的笔触涉及几类人,又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句子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炼的课题作者写了几类人对几类人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文章思路;2、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激情导入提起兴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学生朗读,同时再识记作者。
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再看背景了解背景,分析惨案原因。
随机抽学生说背景,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学生谈背景,谈惨案的原因。
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和背景资料,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去芜存菁,适时补充。
自主学习1、文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写了她的哪些事。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各小节段意。
穿插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去概括。
最终明确: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愤怒揭露卑劣行径、叙述遇难经过、总结惨案教训、热情讴歌赞颂。
阅读文段,自行概括,小组交流。
合作探究探究三大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探究第二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行文?探究第三部分(6、7)的思路小组以自主为基础,小组合作,人人参与讨论,展示交流交流自学、合作成果。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3.7《记念刘和珍君》.pdf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内容】【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
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学习设想】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学习过程】知人论世(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稿,配学案)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1)
一.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二、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
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4.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写作缘由祭奠革命烈士爱(逻辑顺序)(1、2)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恨追述生平事迹生前(时间顺序)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三.句子含义1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教案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通过对这篇课文学习,了解在特殊时代背景,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加深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文章(重点)3.通过对本文作者语言的学习,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难点)【使用说明】1. 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碍,教学中应适当介绍课文写作背景。
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2.建议找到“三·一八”惨案的有关历史记录,介绍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到图书室找相关的历史读物看,理解当时下的时代背景;3.加深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文章;4.通过对本文作者语言的学习,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课前预习检查,检查学生在预习情况,要理解鲁迅的思想,除了要对鲁迅的语言要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他的思想的深入的理解,还要有对时代背景的深入理解,中学生除了在历史课本上对这一时代有一定了解之外,学生更应该对这个时代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之后,才能对鲁迅有更好的理解,可以这样说,要理解鲁迅,要理解鲁迅的思想,课内与课外如果没有很好的衔接,是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的,希望同学们让真预习。
默读、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组材线索和写作思路,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字、词、句、段,了解各部分的内涵。
一、预习检查1.写作背景预习检查:要理解鲁迅的思想,要对鲁迅的语言要有深入的理解,对他的思想的深入的理解。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预习心得体会。
)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2.我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生平鲁迅的诗歌与散文章,属记叙文。
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思想三、题解(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一、二节——写作缘由
三、四、五节——“纪念”主体
六、七节——意义教训
8课后反思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实行即时评价。
2补充相对应知识。
3大屏幕展示初中学过的相关叙事抒情的作品,
1、各组上台展示,课代表协助老师检查完成情况。
2、在书上。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增强记忆
4分钟
2
做议讲评
环节
自由朗读课文
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读音及自然段。
课题
纪念刘和珍君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1、读准读音。
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段落
3、背会鲁迅及本课相关常识和写作背景。
依据:1、2019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能对阅读材料实行赏析。
教学
难点
识记重点字词读音
朗读重点片段
概括主旨大意
依据:朗读能够协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所以要学生多读,提升朗读理解水平。概括主旨大意能够检测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情况。
3、评价总结学生所答。
1、小组讨论并写出答案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的概括水平。
6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赏析写法
1、分别划出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的部分。
2、点拨不同的朗读方式
3、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
圈点勾画
小组讨论
代表展示
训练学生分析散文表达方式的水平
6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文学常识及字词填空题
理由: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是本课教学重点。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互动与展示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明确:第一层1、2小节,交代写作缘由;第二层3、4、5小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第三层6、7小节,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4、揣摩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词语积累创作背景:见教材注释词语积累: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2、辨别下列字形并注音。
①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鹿茸②喋血通牒蝴蝶间谍光碟③绯红诽谤斐然扉页悱恻芳菲翡翠受益匪浅④黯然熟谙暗然韶光歆享韵味探究思考: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为什么关于写作的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味划线的词语含义,说说全句有什么深层意思。
试着仿写这个句子四、作者在一、二小节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节作者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释划线的词语,划线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品味全句,鲁迅先生所说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试着仿写这个句子。
七、“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学案
科目语文第 9 周第 1 课时使用班级高一全总第 47 课时制作人制作时间 10月10日《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日期得分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
2、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用12分钟完成下列题目。
1、速读课文并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长歌当哭()菲薄()洗涤()赁屋()黯然泣下()喋血()托体同山阿()2.理清文章结构。
3、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当堂训练(时间15分钟,共14分。
)1.给下列空缺处填关联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我在十八日早晨,①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②得到噩耗,说卫队③开枪,死伤至数百人,④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⑤我对于这些传说,⑥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⑦我还不料,⑧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⑩何至于无端在政府门前喋血呢?2.完全符合原文的一句是()(3分)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
B.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得以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C.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确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D.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3分)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4、课文中“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5分)学后反思组长意见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记念刘和珍君(1)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课型教读课时1 3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1、背诵,2、写作本文的原因,3、重点句子的分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第四、五部分学习1初步感知内容,巩固字词(学生自读,大约3分钟,趁此时间,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字词。
)师: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
尸骸喋血屠戮攒射言简意赅间谍擢发难数骇人听闻光碟戳穿攒钱生辨析(略)2第五部分学习⑴再现场景,以景激情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部分。
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师:对。
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
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
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
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②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
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s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
生2:她们是去执政府请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说“罗网”,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色字注意赁屋( ) 攒射( ) 惩创( ) 尸骸( ) 浸渍( ) 血污( )2、下列红色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歌当(d àng )器 菲(f ěi )薄 寥落(li áo )B 、桀骜(ào )锋利 莽(m ǎng )原 儆(j ìng )戒C 、折(zh ã)本 威慑(sh â) 立仆(p ū)D 、抚恤(x ù) 山阿(ē) 陶潜(qi ǎn ) 3、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组( ) A 、毅然 呻吟 和霭 洋溢 B 、洗涤 回僻 秘决 淋漓 C 、造形 诧异 桀骜 菲薄 D 、干炼 恶耗 付债 菲红 4、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踌躇________________。
造化__________________。
屠戮________________。
惮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正告:正面。
深味:体会。
B 、长歌当哭:当作,代替。
首当其冲:面对着,向着。
C 、依稀:模模糊糊。
黯然泣下:小声哭。
D 、赁屋:租借。
恢复旧观:观点。
二、阅读引导 1、题解本文是鲁迅先生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烈士写的一篇文章。
在这一惨案中爱国青年、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人遇难了。
这给鲁迅带来了莫大的悲愤,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的热血青年进行中伤、诬蔑,致使鲁迅悲愤之极,他认为当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他在《无花的蔷微之二》的结尾中还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以往的史实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鲁迅先生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预言了革命的发展。
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的一篇,文中悼念并赞扬了刘和珍等一群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的爱国青年,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革命青年的凶残暴行和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摧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小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刘和珍君?作者记叙了她的哪几件事情?3、本文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几类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感情?4、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作者对学生请愿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探究案】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
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探究二: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训练案】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选词填空①A、碟 B、谍 C、喋 D、牒间___ 飞___ 通___ ___ 血 ___ ___ 不休②A、扑 B、仆 C、赴单刀___会前___后继 ___朔迷③A、殒 B、陨___ 石 ___ 身不恤④A、黯然 B、毅然 C、奋然 D、欣然a. 工地上千万盏电灯光芒四射,连天上的星月也___失色。
b. 他___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
c. 当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她___放弃了情感。
d. 真的猛士会踏着烈士的鲜血___前行。
2、词语辨析①此时的山村早已在___的月色中睡着了。
②这次淡话,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___。
A、渺茫无可厚非B、渺茫无可非议C、微茫无可非议D、微茫无可厚非3、选出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组()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__至于颇为怀疑。
我__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我还不料,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A、竟不但而且还尚且更B、更向来然而更况且竟C、更虽然但是还尚且竟D、竟向来然而更况且更4、对下文理解最为恰当的一句是()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人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A、对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作者感到极大的哀痛和愤怒,因此要写文章进行斗争。
B、“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是本段的中心句,表明自己要在痛定之后来写作文章进行反击。
C、段政府的残酷屠杀,使作者感到极大的悲愤,而反动文人的造谣、诋毁,又使作者感到极大愤怒,因而要写文章进行战斗。
D、文中的“学者文人”指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迫害进步学生的校长杨荫榆。
作者对他的做法十分愤怒,因而要写文章批驳。
5、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先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记念刘和珍君》(课时1)导学案答案【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 lìn cuán chuāng hái zì xuâ2. A.3. D4. 踌躇,犹豫不决。
造化:自然界。
屠戮:杀害。
惮:怕。
5. B.二、阅读引导1、参阅原文2、第三、四、五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2)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2(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6)不屈服于恶势力,反抗反对校长(7)“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8)中弹牺牲。
3、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4、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
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
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
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不赞成请愿活动。
质疑2:积淀情感,蓄势。
我的疑问:反衬。
鲜明对比,突出自己的情感。
【探究案】探究一: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
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
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探究二: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
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
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
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
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
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探究三: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训练案】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1、①谍、碟、牒、喋、喋喋、②赴、仆/赴、扑③陨、殒④a. 黯然 b. 欣然 c. 毅然 d. 奋然2、D3、D4、C5、A二、构建知识体系:(我的体会)1、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交替使用,可以使文章思想厚重,议论有的放矢,也使得记叙摆脱单纯的记叙,重新获得了生命。
同时,记叙的使用,还可以不动声色的表露情感,为直接的、猛烈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情感的表达,通常有一个过程,才显得正常。
而插叙的使用便可以拉长这个过程。
同时,作比较、打比方的手法,也有利于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