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在大地上的行吟诗人——张炜论
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论张炜的小说
①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 简介 : 良金( 9 8 罗 16 —— )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 , 研究方 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维普资讯
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 7・ 4
漂游的渴望。流浪是生命力的无限张扬 , 是生命的流动和 自由的飞翔 , 这是张炜倾情书写的另一种流浪形式。 《 海边的风》 壮男和红孩逃离了有着教堂和蜂窝般高楼的城市 , 中, 来到人烟稀少的大森林里安家。他们历 经磨难, 小红孩最后也因为难产而死在漂泊在海上的小船上 , 但壮男并没有因此放弃漂泊和流浪, 他不愿过那 种安稳而又停滞的生活。所以他听从了内心深处 的生命的召唤踏上 了流浪的不归路 , 自然世界的无限与神 在 奇中自在的漫游。《 古船》 中的隋不召在青年时代就放弃了优裕的少爷生活 , 半辈子在海上飘荡。后来败退洼 狸镇, 还是不断地捧读《 海道真经》整天沉浸在“ , 郑和大叔” 的幻想中不能 自 , 拔 在表面的轻狂和疯癫 的背后流 露出对远方生活的神往之情。《 九月寓言》 中的露筋“ 斜带一顶草帽, 腿上穿一条古怪的、 一只筒长一只简短的 半截裤 , 随意周游。 为了爱情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闪婆在野外流浪二十年, ” 表现出人对生命 自由的追求。同时 野外的生活又让他与 自 然的万物交融在一起 , 呈现出一种生命本真的状态。当他在父亲死后回到了小村, 他奔 腾的生命力被停滞的生活所压制 , 于是不久就病死了。“ 小村里失去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个流浪汉 , 一个懒 惰的天才。这就蕴含了张炜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价值评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流浪是源 自内心深处的隐秘的 ” 渴望, 他们的心灵常常处于不安分的状态之中, 远方对他们永远散发着永久的迷人 的魅力。他们的流浪都表现 了对现实生活环境的疏离 , 自由本真生命的追求也表现出淳朴、 对 浑厚的一面。 二、 流浪是“ 家族” 精神 的传承 流浪是家族血脉( 这个家族既可 以是血缘上的 , 也是精神上的) 的传承 , 是对前辈人格 和精神的接力和 追寻。一方面流浪是祖先 留下的传统 , 已经成为一种基于生命本源的潜在的心理模式 。如《 流浪 九月寓言》 展现的是一个起源于流浪汉的群体 ( 蜒鲅族人 ) 的后代——外 乡人小村庄的生活 以及流浪者群体命运 的轮 回。小村人 的祖先就是一个流浪者的群体 , 这是小村人的生命起源 , 正因为流浪是先辈的传统 , 已经融入他 们 的血液中 , 他们的后代也承传了这样 的命运 。 另一方面 ,对于张炜小说中的人物来说, “ 精神传承的意义远远大于血缘上的遗传 , 正是历史过程 中家 族式的精神传承, 中的人物才能获得抵抗欲望、 小说 守护理想道德的力量。 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这种对 ” 于家族血脉的追寻才会更有文化的内涵和久远的意味。在 《 家族》 《 、 柏慧》 《 的田园》 《 、我 、 怀念与追记》 和 《 你在高原 ・ 西郊》 不管是主人公“ 还是宁伽 , 中, 我” 恺明, 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人 , 都在不同 程度地实现着对家族血缘 的追寻。 现实中的“ 与生俱来就遭逢被迫流浪的命运。童年的 “ ” 我” 我 在父亲遭迫害的苦难 中成长 , 石、 采 讨 饭、 做工 , 过着流浪的生活 , 幼就有与荒山野狐相伴 的记忆。即使是在解放后 和文革 中, 我” 自 “ 也备受邪恶 势力的排挤和压制 , 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 爱情也成为了悲剧。这些也都是因为出身不好 的父亲, 从而决 定了“ 在精神的重负下捂着伤 口进行长长的流浪 , 我” 这种血缘 的因素使“ 不得不接受流浪 的命运 。另一 我” 方面, 我在接受这种命运 的同时也在寻找着造成悲剧 的原因, 他终于发现“ 人是分为不同的家族的” 它分为 , 善 良的和凶狠的, 纯洁的和污浊的。“ 不是一族 的人 , 最后依然归不到一块儿” “ 根源于善 良和纯洁的家 ,我” 族, 因此喜欢纯洁的东西是“ 天生就具备的品质。“ 注定要去漂泊、 我” 我” 流浪、 冒险、 寻找 、 忏悔 、 赎罪 、 解救 和受难 , 注定要为现实感 时伤怀 , 注定要积极人世。“ 流浪长大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寻找 自己家族 血脉的 我” 旅程 , 这血脉是“ 精神 的动力, 我” 也是“ 受难的根源, 我” 我” “ 注定无法逃脱 , 也无法改变流浪 的命运。在这 层面上, 张炜开始超越 了生存意义上的肉体流浪 , 而是让灵魂和精神的流浪也参与了进来 , 在家族血脉和 精神传承上采气补神。张炜的这种寻找的精神是执着 的, 他传承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来 已久 的人世情怀, 血 管里流动着先辈们的感时忧伤。 三、 精神 家 园的寻 求 ( ) 一 寻找我的田园 : 从城市到乡村 我们看到 , 我的田园》 《 在《 、柏慧》 《 、 你在高原 ・ 西郊》 中宁伽和“ , 我��
行走于“乡土”的吟哦者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他不以追赶时代潮流为其文学创作的根本,而且还常反其道而行,一直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和文学理想,以一个作家应有的良知进行着文学创作。
文学史家在书写文学史时,对张炜有多重归属,很难把他纳入一个思潮,但张炜在创作中一直坚守着“乡土”这一理念,并贯穿着他文学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张炜;文学思潮;乡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一张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既不是某一种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而且他本人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思潮也常常反其道而行,因此文学史家们在归属张炜到底属于哪种文学思潮或文学现象时存有很大的分歧。
不同的文学史家把他归属于不同的文学现象中。
诚如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1999年版)中所说,包括张炜在内的几位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评论和文学史叙述中,常有多种“归属”。
他们有时会被放进“知青作家”的行列,有的则曾寄存于“寻根作家”名下。
在90年代的文化精神语境中,一些作家又被归入高举理想旗帜的作家群落之中。
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97年版),则尝试在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热潮下找寻张炜的位置。
认为从1986到1987年,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和张炜的长篇《古船》先后面世,“可以看作是寻根思潮的转型或终结”。
朱栋霖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99年版)主要把张炜的创作归入“改革文学”的范畴。
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2003年版)置张炜于“乡土小说”一派中。
可以说,不同的文学史家有不同的叙述意愿,不同的文学史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框架。
于张炜我们很难界定他到底属于哪种文学思潮,很难把他纳入一个思潮,这也与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有关,或许不是从文学思潮看张炜,而是看张炜对文学思潮的影响。
张炜在各个时期的创作是不同的,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张炜的一直沿着“乡土小说”这一脉搏在创作,一直执拗地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从其小说中一直出现的“葡萄园”、“野地”、“田园”等意象我们可以发现张炜本质上是一个“乡土小说家”。
张炜作家是心灵之业要服从生命的冲动
张炜:作家是“心灵之业”,要服从生命的冲动张炜张炜小时候生活在山东海边,海边会有成片的防护林。
那时候的孩子,在林子深处突然遇到一个老婆婆,会怀疑她是不是妖怪变的;遇到一个故意吓唬孩子的打鱼人或采药人,也会把他想象成一个闪化成人形的精灵——这种冒险的生活就是童年。
上世纪80年代以长篇小说《古船》轰动文坛的张炜,在2011年凭借《你在高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很多人觉得张炜就是写小说的,其实,他最早写的是诗,今年年初又出版了第一部非虚构作品《我的原野盛宴》。
“无数的童年故事已经被我稍加改变写进了作品里,但仍然有许多没有写过。
”张炜说。
中青报·中青网:你之前以《古船》《你在高原》等小说广为读者所知,怎么写起了非虚构?作家与一般的专业人士不同,这种心灵之业要服从生命的冲动。
编织一般意义上的奇巧故事,这是他们年轻时候更愿意做的事情。
当然,如果遇到更复杂的意蕴需要表达,如果除了虚构而不能为的时候,他还会搬动“小说”这种体裁。
诸种文字之中,有话直说、朴实记述,常常是格外有力的。
中青报·中青网:《我的原野盛宴》中写了童年时在海边林野间的生活,现在回到故乡,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张炜:我不止一次描述和记录那片小平原上的蓊郁,已经是心头永远的绿荫,当失去它的时候,我的人生似乎就没有了遮罩和爱护。
我记忆中的海边林子已经全部毁掉了,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砍伐,它们也就没了踪影。
这是我的锥心之痛,也是胶莱河东部半岛上许多人的痛点。
那里60岁左右的人会给我们讲述以前的模样,从海边洁白的沙岸往南走10里或更远,都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细如白粉的沙原、沙原上面茂密的丛林;起伏的沙岭上是各种大树,每一棵的直径几乎都在50公分左右,它们的年龄比一般的老人还要大一倍以上,特别是高高的白杨和威武的橡树,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小平原上的人似乎比过去多了一点钱,但大多数人还是过得很窘迫,远远算不上富裕。
从“野地”浅谈张炜创作的生态意识
从“野地”浅谈张炜创作的生态意识关键词:张炜野地生态意识在张炜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早期的《芦青河告诉我》、《浪漫的秋夜》、《秋天的愤怒》、《古船》、《九月寓言》,还是后来的《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猾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等,河流、大地、地瓜、蘑菇、葡萄园、土地、碾盘、石磨、树等一系列自然群像几乎贯穿他作品的始终,这一系列大自然意象构成了张炜独有的“野地”。
在这片“野地”上,张炜尽情的书写他的生态命题。
对于自然的喜爱与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人们开始贪婪的享受着物质,肆意破坏着自然,直到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们才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作家也开始创作生态文学,呼唤着生态意识,而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中,山东汉子张炜用它独特的生态视角书写他的生态意识,引起人们的关注。
张炜曾说:“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
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
”的确,对于“野地”,张炜有太多复杂的感情,他深爱着“野地”上的一切,在《野地与行吟》中他详细的写着他的童年时代,潺潺小溪、硕大的果子、亮光的三菱草叶子、又酸又甜的桑葚,对这些生动的自然群像书写,无不透露出他对自然生态万物的一种偏爱,也正是这种偏爱,所以他才会一直怀念那段黑色时光里仅有的幸福。
在那个动荡的时光,是绿色抚平了他们的伤痛,给他希望,让他幸福。
他强调“野地”里人与自然的融入,《九月寓言》中他将“野地”化作为具体的“大地”意象,整篇文章围绕着小村人与“大地”的融合巧妙展开,“大地”给予小村人的不仅仅是身体食粮地瓜,还给予小村形形色色的人开阔的独特精神气质。
“大地”使得小村人从身体到精神彻底的融入到了自然之中。
也正是因为张炜对这片“野地”深沉的爱,所以当他目睹曾经生机盎然的“野地”沦为荒原,他愤怒了,用一篇篇文章直指物欲横流代社会对“野地”的迫害。
《刺猬歌》有力的将工业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进行彻底批判。
游走在神秘的丛林意象中——论张炜作品的自然意象
黄鳞 大扁 、 淫鱼 、 刺猬 、 烟 大垒 、 海 , 大 串生 猛 紫 大 一
鲜 活 又 含 义 多样 的意 象扑 面而 来 , 胜 枚举 , 不 令人 目不 暇接 。在这 些众 多 的意象 中 , 自然意 象是 张炜
退过葡萄园的生活 , 《 或 刺猬歌》 中湖塘边的恩怨情 作 品 中份量最 重 , 以恰如 其 分地 起 到表 现主题 的 可 仇, 在血腥的历史 和残酷的现实之外 , 都无一例外
过 去 的感受 或 知 觉上 的 经 验在 心 中 的重 现 或 回忆 , 而这 种 重 现和 回忆 未 必 一定 是 视觉 上 的 。【 勒 克 - 】 韦 也 认 为 : 意象 是 一个 既 属 于心 理学 , 属 于文 学 研 “ 又
其 中, 林 就是 张炜 在 作 品 中精 心设 置 和 反 复使 用 丛
艺 术 理 想 ,忘 我 地享 受 着 创 作所 带 来 的劳 动 愉悦 感, 以至 于 超越 了所 谓 的文体 技 法 , 忽略 了所谓 的
的开放 与空 灵 , 烟海 迷茫 的蓬 莱三 山又培 育 了齐 文 化 的神 秘 与玄虚 , 因此 , 自古 以来 , 文化 就是 一种 齐 放浪的、 缈的、 缥 神秘 的 、 仙亦 幻 的 、 满 想 象 和 亦 充 探 索 的滨海 文化 。齐 国成 为神 仙方 士 的发 源地 , 盛 行41 学 说 , 早 就 有 八 神崇 拜 , 至信 奉万 物有 l I 道 很 甚 神 。 为张 炜 的创 作 注入 了一 种 与生俱来 的神 秘特 这 性 。 他 的作 品中 , 在 想象 活跃 、 玄思 不绝 , 种 比喻 、 各
文 学转 型 , 著地 走 一 条 与众 不 同 、 执 只属 于 自己 的 写作 之路 。
象征瑰伟奇特 , 大量 虚实相生 、 富有寓意的意象也 随之产生 , 为读者建构 了一个细腻多姿 、 异彩纷呈
行走·对话·思索——张炜小说《无边的游荡》的精神阅读
( S o c i  ̄S c i e n c e s )
行走 ・ 对话 ・ 思 索
— —
张炜小说《 无边 的游荡》 的精 神 阅读
田 蕾
( 华 中科技 大 学 人 文 学院 ,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 行走 ” 是《 无边 的游荡》 创作的核心意象 , 张炜将其惯有 的浪漫诗 情和繁茂 的生命 力植根 于苍野大 地
跟着花期四处行走奔跑 。张炜笔 下的行走流 浪即
便 是 逼 于无 奈也 充满 了浪 漫 诗 情 : 烤 熟 地 面 的红 日
者。 ” 在《 无边 的游荡》 中宁伽的叙述里穿梭 着形 色 各 异 的 人群 , 却 不难 发 现 他 们 分 属 两 个 阶 层 : 知
识分子 阶层和 民间草 根阶层 ; 他i f q J  ̄ , 怀 迥 异 的 追 求: 趋 向精 神高原 的游 荡 行 走和 追 逐 金 钱 权 势 的 坚
3 2
溪流中的鲜美大鱼 , 让 行 走 褪 去 了 苦 难 的 阴影 , 成 为 一次对 生命 的超 越 , 对 生 命 的欢 乐 体 验 。 “ 真的, 他们 全 是 野 地 里 活 泼 泼 的 生命 。这 真 是 不平 凡 的
一
父 亲 的联 系 , 选择 遗 忘那 段 屈 辱 的 历 史 , “ 那 是 我 重
头, 月光皎白的春夜 , 花朵簇放的原野 , 全都笼罩着
一
股 清新 质朴 的柔 情 , 弥 漫 着 淡 淡 的 泥 土 香 气 。憨
直淳 朴 的草 根 流 浪 者 们 被 迫 离 开 被 工 业 文 明 和 欲 望 大潮 灼烧 过 的大地 , 却 又在 这 片 “ 好地 方 ” 上 乐淘
张炜《携一本书游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 一 23题。
携一本书游走张炜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
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
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
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
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
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
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
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
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
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
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
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
论张炜长篇《你在高原》中的神话色彩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一四年五月
内容摘要
当代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的创作凝结了其二十余年 的心血。小说主要描写了一群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在经历了 从肉体到精神的“游荡"与“寻找”之后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本质。在 这部长达450万余字的小说中,张炜延续了之前创作中对神话的运用 与变形,使小说文本充满了神话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对神话主题的置 换变形中,同时还包括对神话意象赋予新的意义以及对神话叙事模式 的继承与发展。在《你在高原》的十部平行文本中,每一部张炜都运 用了多线条的叙事手法,这不仅让小说的内容更加广博,同时,也使 小说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自由地转换,充满了神话色彩。
First chapter,to Zhang Wei mythology theme in the book you in
plateau to return and summary,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yths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 Zhang Wei generated a new
loop\"resurrection\”narrative structure fully shows the better personal
fled and convert to change.
All in all,Zhang Wei,as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idealism,his direct reference to the myth and the creation,designed to express the
of occurrence,
张炜的行走体验与文学经验——兼及张炜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研究 , 反而使张炜作 品的真实面目模糊嗳昧。 因而 , 通过 钩辑史料与文体互训 , 来还原张炜的“ 大地 ” 与“ 行走” 的 真实所指 , 是张 炜研究的基础步骤 , 更是必要步骤 , 许多
问题 , 也 将在 这个 步骤 之后 更加 明晰。
除了家庭 与学校 生活, 张炜还 常常到丛林 之外的 小村 “ 西岚子 ” 游玩 , “ 小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我都熟悉” 。 西岚子村人是迁徒过来的异地人 , 他们被当地人称为“ 廷 鲅” , 他们吃地瓜干, 喝地瓜烧酒 , 其中一个人千里迢迢背
到深 山绝 迹 而 居 , 在 除 夕 的风 雪 之 夜误 伤 母 狐 , 从 此 下
学” , 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的渤海湾畔的小平原 , 距离海 岸六华里 的树林深处。 联合中学与张炜一家独居的丛林
相距不远 , 学校与海边丛林之间没有栅栏 , 融为一体 : “ 那 是一 段 永 远让 人 怀 念 的 时光 。 … …我 们 上学 , 要 穿 行 在树 林 里 ; 放 学 回家 , 家在 果 园里 : 到 外 边玩 , 出门就
作 家 作 品 论
89
张炜 的行走体验 与文学经验
原纪事 》 中, 名字未改 ; 在无边的游荡 中, 张炜遇 到了形 形色色的流浪汉、 傻子和乞丐等 , 他随当地人称其为“ 大 痴士” , 大痴士在张炜的大多数作 品中出现。 对诸如荒野
与 以往 相 比 , 张 炜 第 三 次行 走 最 关 注 的不 是 自然 ,
在这种环境中开始 了对文学的热爱。 独居的生活情境, 在其早期作 品中反复的 中 小学 时 代也 在 海边 丛林 度过 。 他 就读 于一 所 包括 小学 在 内的 “ 联合中
起生活并能听懂动物语言的人, 像《 家族 》 中能轻易与动 物沟通的闵葵等 ; 在栖霞山区 , 有老李花鱼儿 , 他独 自搬
走近名家张炜
走近名家张炜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18期【名家简介】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的关注点。
《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每一声都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
他早期的创作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
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选文1君子潜伏张炜现在是物欲统领了一切.人为了所谓的成功会不择手段,在这种情势之下也就不得不出现“君子潜伏,小人横行”的局面了。
人文教育让人忧心.但这已经不是大学教育所能解决的,因为这是社会性的,是大环境决定的。
虽然有时某个小环境也很重要,比如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就会好得多。
去哪儿找这样的老师?他不光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有好的方法,还要是一个优秀的个体,具备强大的带动力,有示范作用,有人格的魅力——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自古以来,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位好的导师。
为什么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总是梦想到某一个院校去求学?因为那里有他心目中的一位大师。
大师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掌握了深邃的学问.还具有人格的力量。
他往那儿一坐,就有一种非同凡响的气质将人吸引。
或许只是跟他相处很短的一段时间,他整个生命放射出来的无形能量就会作用于你,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有许多人讲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一个很瘦的小老头,他在海内外很有影响,演讲的时候坐在那儿,只一会儿工夫,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就笼罩了整个厅堂。
他开始讲话了,语速不快,道理似乎也不费解,但就是有笼罩力、穿透力,让听众深深地沉浸其间。
我们没有躬逢其盛,没能亲眼目睹那些场景,算是错失了大师。
但总有些记录文字、有些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张炜:饥饿散记
西部头题·小说家诗歌饥饿散记张炜古老的故事如果没人倾听一直揪紧的风筝也会断线让春天的风筝牵上人奔跑让人和风筝一起飞翔人仍然不能忘记老故事尽管它有时不让人愉快榆树老人最感激的不是她的亲人不是任何人也不是什么思想更不是乡间艺术她只把铭心刻骨的感谢留在后院后院的某个角落那里有一棵半死的苍榆如今因为将死而努力繁衍刚刚成年或幼小的子孙呼拉拉挤满半个院落春风吹来最小的重孙笑声朗朗惊人的繁衍逼近了小屋一夜间根须穿过墙基老人一大早醒来看着床前破土而出的叶芽西部头题035All Rights Reserved.这是她拥有的幸福时刻她在它面前蹲下她像它这般幼小经历的是饥饿的折磨就像焦渴中盼一滴水祖母在盼一粒粮食时死去所有的亲人死去之后她靠吞食泥土长大她最懂得泥土的气味特别是深部埋着姜石的褐土当她长得更大更大她开始吃草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羊狂喜地奔向渠边青绿她最迷恋槐叶和它的花朵她与蜜蜂争夺花朵几乎所有人都死了所有的人都找不到墓地她吃过了槐花又吃树皮树皮屑末中掺了一点土她越来越厌恶土的气味记得祖母在世时抚摸那棵榆树让孙女最后的时刻再来找它她知道这样的时刻到了她吃掉了它的叶子她吃榆树的嫩茎吃一点苍老的皮她知道美味的树皮剥尽它就会先于她而死她用了许久时光才吃掉它的半边然后剖开泥地顺手把柔细的黑土抹到嘴里再咀嚼多汁的树根一生一世最难忘记的就是榆树根的芬芳和甘甜整个冬天她都嚼着树根等待春天的嫩芽槐花终于又开了蜜蜂又来争夺了她的嘴被蜜蜂蜇肿了她知道自己活过来了失传的酒红薯根和高粱屑一点植物的藤蔓和药材一种奇形怪状的陶器它们叠在一起就开始造酒是为数不多的一些老人合计着是他们每年秋天合计着造酒这是真正的故乡美酒浪子常常把它携入深山一壶酒就能换来一个美人一场豪饮就会化解世仇这里再没有其他记忆只有关于酒的传说这里没有任何财富只有美好难舍的沉醉一切故事都是酒的故事一切都用杯子陶碗葫芦量取036All Rights Reserved.一个妇人安然入睡在梦中自语和微笑那是因为她忘却了日子那是因为她饮过了酒狐狸和黄鼬以及村中生灵都带着熏人的酒气懒洋洋走过春天的歌唱起来就不能停歇春天是小村人齐开酒坛的季节有人已经是第三天空腹饮酒有人已经是长醉不醒直到没有了粮食也没有了酒没有了孩子也没有了老人死寂的日子还在继续平原上长出庄稼庄稼旁全是坟墓小村里再也没有了酒香酿酒的老人全都走了食土者都预言唯有他能够生还就把怀中的孩子托付给他人们亲眼见他食过黄土和白土还食过肥得流油的黑土掘土掘这片无边的膏脂它把逼人的甘味藏到种子里它自己就有最深长的甘味可惜只有一个人学会了品咂他们看他掘开浮土和松土挖出下面最黑最亮的部分然后是悉心捏成长条然后是从一端吃起棉花它曾经是美丽的花未结出汁水丰盛的果实可是它像母亲一样温暖让人在寒冷中依偎一个人在最恐惧的时刻伸出双手揪住了它它当时是一床被子一个人大口吞食它从早晨噬咬到黄昏午夜的钟声刚刚敲过这个人停止了咀嚼永远的追赶是人追赶影子还是影子追赶人是人的影子还是陌生的阴影那索索颤抖的是生命还是其他为什么总有一条线连在心上为什么总是揪得生疼逃离之路漫长崎岖人趴在地上永不再起人用死亡回告了大地母亲人用沉寂传达了最后一次抗议可那影子还是追赶不休直把人追到悬崖西部头题037All Rights Reserved.人若止步它就缓缓爬来它不是咬住人的喉咙而是攫住人的腹部然后再俘获整个生命挖掘她的目光垂落在哪里你就在哪里剖开地幔有什么循着矿脉游走你的追逐已经力尽气竭你交付的是全部希望她回应的却是死亡的焦渴你一次次撕破了自己让鲜血和汗水一起淋漓永恒的清泉悬在唇边可是死亡才能让你餍足于是你喜泪长流发出嘶喊一刻不停走进无边的黑夜在黑色幕布的另一边挖掘的喘息吹落了云朵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接力这是催逼死亡的焦灼世上再没有更大的魔法像它一样顽固与莫测她的目光落在哪里你就在哪里剖开和击打人世间只有一种力量只有死亡才能把你阻止想脑海深处右半部有根藤它正慢慢干枯发白它的颜色就像正午阳光下苍白的火那阳光对一切不理不睬阳光比山脉和水心肠更硬发白的藤栽在思念和想象的火上火窥视着阳光一刻不停地燃烧水与土都烤成了焦饼火还是炽烈急躁地蹿跳这根藤永远不知道火的渴望不知道火到底要什么想念和思念才是一把火绿色的藤把根脉扎错烧啊烧啊烧啊烧啊绿色的藤正在变白白得像炭火上蜕下的屑末白得像没有光泽的银子离它有多远从第一个黄昏到柳树那么远远得像通往小城的泥路像大山最高处的喊声飘落到拥挤无风的巢穴旁它像一只手臂那么长长得真是遥不可及长得像早晨和傍晚的目光距离变得饥肠辘辘038All Rights Reserved.坐上飞车也难以追逐远行人不得不备下一块糕饼它的颜色像太阳烤过的皮肤像你那个夏天海上归来像你含而不露的模样此刻的食物能把距离缩为一寸或者短到不能再短你日夜吞食的是它的长度而他正忙着给大海再添几滴泪珠呼号驾着波涌抵达彼岸你却一直站在黄昏的树下这儿仍旧是一棵柳树你第一次想要丈量的树它在暮色中缓缓倒下最后盯视着通往小城的泥路最苦的叶子问遍茫茫山冈和平原我要寻访天下最苦的叶子那肯定是一片有毒的叶子它把威严和恐惧留下谁不怕浮肿流血长眠不醒谁就伸手采摘这片叶子听说它曾毒死过一头犍牛它长在海滨的一座沙冈下那么就是它了我梦中的食物我用最后的力量去获取它牙齿让大地失去了绿色世界已被贪婪的牙齿细细咬过唯有那一树岗下的叶子正迎着烈日发出残忍的微笑它垂挂的是一张通往冥府的证件干枯的四野一声不吭它这会儿挨近我灼热痒痛的面庞被我恶狠狠咬了一口苦辣惊心的味道让人失去了比喻最后时刻我才想起了孔雀胆送别送一个美男子到远方远得没有尽头他因为与生俱来的美临行前也没有找到伴侣最后现在他去的地方没有光那里呈现彻底的阴性他有一头浅黑色的柔发每年里有八九个月吞食野草草叶使他的眼变蓝了使他多少像个异邦人还有越来越高的颧骨越来越大的巴掌细细高高真像一棵高粱十月的风把他吹折了因为他是最高的草本植物他该上路了随同别人同行者成群结队送别的人三三两两留守者在大地上挖一个出口每一锹土都让他们剧烈喘息西部头题039All Rights Reserved.最后看一眼他没有血色的嘴唇这里不曾被任何女性亲吻出口和入口都敞开了不知美男子是离开还是归去反正是去远方真正的远方哭泣的柳树它恳求他走过来在焦干的荒漠上它将赠他一串亮晶晶的泪珠它在此地是唯一的树而他是匆匆赶来的路人一个比一个更孤单一个比一个更贫穷只不过一个独守了二十年另一个奔跑了二十年他真的朝它走来然后一头扑到它的身上他在低低呼叫揪住细嫩的枝桠一阵猛啖它浑身颤抖它痛得哭了化学春天脱下了老式棉袄春天听到了一个词叫化学它们用石臼和碾子化掉了又用铁锅和火化掉了人们学着把谷糠和玉米芯掺好学着加进红薯梗和水然后一切都投入蒸笼揭开笼屉赶走白汽就露出了化学平原上的人都开始吞食化学这怪异的名称真难下咽他们一边照镜子一边诅咒化学镜子里的脸又大又圆哲学从老辈起就不记得有这种奇怪东西尽管也见过火轮船和三眼枪就像第一次见到收音机和手电筒这一回又遇到了哲学老人惊得不敢抽烟一听人讲哲学就掉了火镰据说哲学这物件到处都有它硬得像石头香得像米饭一天到晚都不能离开它好比是水和瓜干好比是天上的太阳碗里的糊糊都说瓜干是内因水是外因火和锅子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哪个村子不吵架谁不闹肚痛真是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手心和手背就是正反两个方面又对立又统一都在一只手上加紧弄些瓜干就是主要矛盾040All Rights Reserved.种韭菜收豆角都是次要矛盾黑三月不知几年前告别了这个月份的欢笑最多的欣悦连接了最多的悲苦翻腾的春水让人色变赶不走的乌鸦一群群挤进院子老人摸着泥碗上的裂纹找到了走向归宿的去路燕子一只也没有来全村只剩下一条狗月夜里只有一条狗的吠叫它一声声催逼什么三月里安静得让人心惊肉跳三月里不该这么安静三月里全是黑咕隆咚三月里正等着掩埋什么该掩埋的都掩埋了用锹和手用泪和心黄土与天空一样颜色手与黄土一样颜色三月里不该这么安静月夜里只有一条狗的吠叫浸泡因为坚硬和苦涩无法下咽一切都必得浸泡随处可见陶缸与瓷盆浸泡着树叶海草和皮革把苦味和毒味浸掉了把无味的岁月吞食了有一块奇妙的老皮革浸了十八天搓洗得洁净而柔软它在刀下变成纤细的白肉丝烹炒青黄不接的苦柳叶海草在午夜水中泛出噼啪气泡闪烁着海怪阴暗的眼睛老人在梦中与海草对话说明天要试着浸泡一下鹅卵石我等你你说要等我到那一天那又是怎样的一天那一天你能在太阳下站起能在山壑里发出呐喊现在你只能匍匐着看我最珍贵的礼物只是微笑你的手摸不到我你的目光伸得很长很长那一天我们都能站起那一天你能够爱我现在还不行现在我们只能用目光深深地触摸栏目责编:孙伟西部头题041All Rights Reserved.。
张伟锋的诗
孤独的屋宇水稻已经栽到田里,看得见的都已经散发着碧绿。
劳作者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一座破败的屋宇矗立在水田的中央。
屋顶贯通有月光,可以直接倾泻下来有星光,可以在屋子里跳动舞蹈有阳光,屋里和屋外就是一个相同的世界。
岩石生长在大地上与这矮小的屋宇相依相伴在人们撤离的时空里张伟锋有自觉的诗学追求,并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有云南的慢节奏,叙述干净洗练。
他善于写物,喜欢“与植物和平共处”,这份“和平”保证了物性与人性的双重自足。
诗作的纯粹给人带来宁静,但这显然是以复杂的现代世界作为潜文本,张伟锋在二者间为读者预留了精神空地。
——陈林它们或许交谈,或许交换对世界的看法田野上,我驱车而来只有我一个人,也只有一个影子。
孤独的屋宇是谁的堡垒。
我在狭窄的时光里试图模仿,在这片地域里日出日落中的出进者浮生帖梅花落在冬季里的雪地夜里出行的人,至今仍未回家我即便转身,背负的,依旧是黑暗那些大而无当的词语,请暂且收起那些还没有到来的时日,请默默等待一想到,万物都会凋零,就不禁感伤一想到,我们还活着,就不禁坦然只要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明天和光芒如果有谁知道对和错,知道美好和不美好的界限我都表示佩服。
世界很小,宇宙也不大可有些事情永远也分不清辽阔天空很低很低,仿佛伸出手臂就可以在星群里穿梭。
这里有高山峡谷这里有河流巨石。
现在,是黑色的夜晚只有星星和灯火,在明亮远处的、近处的,高处的、低处的都有光——多年以后,我又回到了故乡这里,永恒地流动着,我一个人的辽阔此生不可弃,此生不可离流水引流水磨洗石头。
去除泥土去除锋利。
我得守着我的心张伟锋 佤族,笔名土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6年生于云南省临沧市,2003年开始文学创作,有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大家》等刊物发表;著有诗集《风吹过原野》《迁徙之辞》《时光漂流》;曾参加《人民文学》第二届“新浪潮”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习;荣获第三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2014年“滇西文学奖”。
作家词典·张炜
作家词典窑张炜宫 达张炜张炜(1956.10-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祖籍山东栖霞。
张炜在《我跋涉的莽野———我的文学与故地的关系》中回忆了出生地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影响:“它就是渤海莱州湾畔的一片莽野。
”“我一睁眼就是这样的环境,到处是树、野兽,是荒野一片,大海,只很少看到人。
我的父亲长年在外地,母亲去果园打工。
我的大多数时间与外祖母在一起。
满头白发的外祖母领着我在林子里,或者我一个人跑开,去林子的某个角落。
我就这样长大,直到上学。
”“我们家躲进林子的时候带来了许多书。
寂寞无人的环境加上书,可以想象,人就容易爱上文学这一类事情了。
我大概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写点什么,我写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的,一是内心的幻想,二是林中的万物。
”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1980年正式发表小说。
80年代初在文坛崭露头角,其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分别获得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1982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80年代迄今,张炜发表作品1300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秋天的思索》《蘑菇七种》《童眸》《葡萄园》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半岛哈里哈气》《你在高原》(十部)及《独药师》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和《午夜来獾》等。
1999年《古船》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
《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70多种奖项。
2011年,张炜凭借耗时20余年所创作的700余万字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黑夜大地的行吟诗人:张炜创作追思
黑夜大地的行吟诗人:张炜创作追思
李云霞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无
【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李云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游荡在大地上的行吟诗人——张炜论 [J], 郭名华;王辉
2.游荡在大地上的行吟诗人——张炜论 [J], 郭名华;王辉
3.秋天·黑夜·流浪:回望童年返归大地——张炜小说的时间经验 [J], 方李珍
4.展现生命诗意和大地浪漫的文学——关于张炜创作的回眸与述评 [J], 李生滨
5.张炜:对大地之灵踪的追觅——读张炜 [J], 马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夜大地的行吟诗人张炜创作追思
作者: 李云霞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0-132页
主题词: 行吟诗人;张炜;《九月寓言》;田园;《古船》;工业文明;人的灵魂;《家族》;历史与文化;中国古代士大夫
摘要: 黑夜大地的行吟诗人:张炜创作追思李云霞这似乎不是个适于吟读《诗经》和《楚辞》的时代,也不宜于谈及荷马与莎士比亚。
商品经济的渗入已使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度发达的物质手段和科学技术以及极度膨胀的知识容量,再也不能给心灵留下一点儿神游的空间。
当我们思考自...。
耕作的诗人——精选推荐
耕作的诗人张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
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
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
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
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
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
他在它们中间。
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
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
那是他最后的归宿。
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
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
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
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浮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大地行吟与历史书写——张炜《你在高原》研讨会实录
作者: 程光炜[1];杨庆祥[1];江丽(整理)[1];崔秀霞(整理)[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69-7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张炜;《你在高原》;大地行吟;历史书写
摘要:“著名作家进入大”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近期启动的一个长期系列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家与批评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对当代文学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讨,一方面把作家作品引入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渠道形成创作和批评的良性互动,从而直接介入到当代文学生产、传播和经典化的过程中。
高考作文素材:张炜《人生麦茬地》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张炜《人生麦茬地》编者寄语只有与土地和人贴近的作家才可能写出“真实作品”,这样的文字无需卖弄技巧就能很容易打动人。
他来自土地,他在土地上歌唱,牵挂着土地上劳作的人。
他用一种女性的温柔抚爱着万事万物,他唯恐自己的文字破坏或伤害了什么,他希望自己的劳作像麦子那样真实,不要闪光就能使人为之动情。
张炜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来审视“麦茬地”,他越过“雷同区”,借用诗思进行构筑,给读者以陌生化的新感觉,巧妙而娴熟地运用了"象征与隐喻、叠加与跳脱、真实与虚空"等艺术手法,表达了深邃而又多层的意蕴。
作者借麦茬地表达自己对土地和母亲的眷恋与热爱。
披文入情人生麦茬地用“人生”来修饰“麦茬地”,运用象征和暗喻手法,引人深思。
①多么熟悉的场景,动人心弦。
我只是轻轻一瞥,那图片就在心中化做了永恒。
雪白的、强烈无比的阳光灼伤了我的双目,让我再也不要触及这一目吧,尽快把它忘却。
②可是这能够吗?开头设疑,什么样的场景对作者触动这么大,想尽快忘记却不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一个从无垠的原野上走来的人生,忘得掉炎炎夏日里那一片接一片的银亮麦茬、像电光一样闪烁的麦茬吗?土地焦干烫人、没有一丝水气,如果有人划一支火柴,麦茬就会一直燃烧到天边。
土地烘烤出人的汗水,给自己解渴。
人的脸和土地一个颜色,汗水还是不停的流出来,肌肉干贴在骨骼上,生命之汁已经剩下不多了。
夏天,多么漫长。
在这个滚烫的季节里,老人无声无息地劳作,一天接一天坐在地里。
他们要熬过什么?或者,他们在期待什么?(开头的景物描写,尤其是画点的修饰语揭示了酷热的时令特点,借以渲染人生的艰难,为母亲出场作铺垫.文末再次设疑“老人要熬过什么?或者,他们在期待什么?”引人思考)①-③开篇设疑,渲染背景,为母亲出场作铺垫。
④母亲生下了健壮的儿子,儿子穿上小背心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她亲手播下的种子,看着稚嫩的青苗破土、长旺,看着它挣扎出寒冷而枯燥的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 在三十 年来 的文学创作 中 , 他一 直坚持 着 自己 的
文学理 想 , 力实现心 中宏伟 的文 学 目标 。张炜 的写 努
作 犹如 一棵 树 , 有生长性 , 括前 期很 多 中短 篇作 富 包
品 在 内 , 至 是长篇 小 说 , 终都 百 川 归海 , 事情 甚 最 1 故
久 , 贡献 了一部风格 崭新 的长篇 小说 《 月寓 言》 他 九 。
张 炜对 于 小说 艺 术 的诗性 追 求和 取得 的巨大 成 就 ,
使得 他 已然成 为中 国大地 上 的行 吟诗 人 。他 成功 的 艺术 之路对 中国 当代文学创作富 有重要启 示 。
些批 评家 以为张炜 遭遇 创作瓶 颈 时 ,张炜 出版 了网
状结 构的精致 小长篇《 外省书 》 这 部小说 字数 不多 , 。
诉
文 艺现 场
游 荡在大 地上 的行 吟诗人术
张炜 论
一
郭名华
王
辉
张炜 是一个敢 于 同文学风 气相抗 衡 的反潮 流作
坛 的异数 , 引发争鸣 , 激起 轩然 大波 。 当人们还 纠缠 于主 流 意识 形态 对 张炜 的 异端 思想 进 行 围剿 时 , 执 拗而顽强 的张炜 不是屈服 , 是坚定 自己的道 路 。不 而
小说 了 。自从短篇 小说 《 声音》 引起 文坛 注意之 后 , 一
个 笔调清新 ,对 新时 代改 革开放 衷情 讴歌 的年 轻作 家 张炜步人 了文坛 。 经过 《 一潭 清水》 的过渡 , 张炜接 着发 表了确 立 自己风格 的作品 《 秋天 的愤 怒》 《 天 、秋 的思索 》 《 秋之 夜 》 中篇 , 、护 等 表达 了对 于社 会 的独 特观 察和 思考 。张炜 前期 的一 些 中短 篇小 说和 长篇 小说 ( 《 如 古船 》 《 月寓 言》 等 , 、九 ) 在文坛 有着鲜 明 的
创 作风格 和艺 术追 求 。批 评家 时时跟 踪批 评这 样一
船》 开始 , 往往 处在 富 有争 议 的作 家 之列 , 于 张 他 对
炜 创作 的讨论 ,每每都 可能 引起对 当时文学 创作 观
念新 的嬗变 。当人们还 处在 反思文学思 潮时 , 张炜 已
从 个人灵 魂 的觉醒 角度 ,对 现 当代历 史进行 了个 人
视 描绘整 个现 实社会 和 中国现 当代 历史 ,也都 没有 受 到艺术 理论 条条框 框限 制 ,挑 战了 整个 文学理 论 界 , 以说是 一个 反潮流 写作 的作 家 。特别是 从 《 可 古
园 》《 、 怀念与追忆 》 《 、 能不忆 蜀葵 》 《 行或 浪漫 》 、丑 等 频频 问世 。 有的评论家 看来 , 能不忆 蜀葵》 作品 在 《 等 使 张炜遭遇 了创 作滑铁 卢 !张炜 已经 是变得 不会 写
作 品 ,它气 势恢 宏 的艺 术结 构 ,浩 浩荡荡 的行文风 格 , 比丰富而 广阔 的社 会历 史和现 实生 活内容 , 无 以 及 借鉴 运 用 的浪 漫 主 义 、 实 主 义 、 现 现代 主 义 、 后现
代 主义 的诸多创 作技 法 ,构 筑 了一个浩 瀚而 深邃 的 繁复而 奇伟 的艺术世 界。安于 “ 省” 外 的张炜 , 践行大 地 诗学 , 为了诗 与 真 , 十年 来一 直 游荡 在 大地 上 。 数
但是 思想意 蕴却 相 当深 刻 。在张 炜 的创作 变化轨 迹 尚且 不为一 些批 评家理解 时 , 的长 篇小 说 《 的 田 他 我
张炜创 作小说 三 十多年 来 ,他 的艺 术创 造似 乎 总 能时 时给读 者带来 震撼 ,是一 个走在 评论 家 前面 的重要作家 , 是一 个难以被评论 框定 的作 家 。 张炜 审
对于还 没有 完全从 《 古船 》 的慷 慨悲凉 的 “ 史诗 ” 围 氛
节、 人物关 系 、 思想 内容 进入 到长篇 巨著《 在高 原》 你
中去 。《 在高原 》 张炜 目前为 止集大成 的总结性 你 是
中挣脱 出来 的读者来 说 , 九 月寓 言》对 乡土 中国 的 《
叙述 , 再次颠覆 了他们 的贫瘠 苦难 的 乡村记忆 。 张炜 不写现 实生活 真实发 生 的事 , 写“ 象 中的生 活 ” 而 想 , 这些 用 自己心灵浸 润过 的故事 ,罩 上 了一层 抒情 色 彩, 是一曲饱含深 情 的大 地之歌 。 等到 “ 代农 事诗 ” 九 月寓 言 》 现 《 终于 为读 者所 接 受之 时 ,张炜 又 出入意料 地推 出一 部愤 怒而 峻急 的 《 柏慧 》 这部倾诉 之书在 获得年轻 人喜爱 的 同时 , 。 被 部分批评 家界定 为情 绪外露 、 艺术 失控 的作 品 。 某 在
性 重述 , 小说 对 于土 改 、 革等 的 全新 叙述 , 了文 文 成
文 艺现 场
诉
个作家 , 时给他 划 圈子 , 时 贴标 签 。但 张炜 却 没有 被 七 种》 《 、远行 之嘱 》 《 、 护秋之夜 》 《 天的愤 怒》 《 、秋 、 黄 等语 言 的质感 , 构艺术 的探 索 , 事 的讲 究 , 结 叙 对 评 论 圈住 , 以坚韧 的毅 力 , 他 顽强地抗 拒 二十 多年 来 沙 》 沧桑 巨变 的外部环 境 的影响 ,执 着 于 自己 的文学 事 社 会的 反映 深度 , 是可圈可 点的 。张炜 不但赋予 了 均 业 。在《 能不忆 蜀葵 》 长篇 小说似 乎让 某 些读 者失 等 望 的时 间里 , 张炜没 有受 到文坛 风气 的 影响 , 坚持 走 自己拟定 的创 作之路 。批评 界 同张 炜 的蜜 月期 似乎 搁浅 了。相 当一段时 间以来 , 不像莫言 、 余华 、 平凹 贾 张炜 的研 究相对 冷寂 。不过 , 张炜 却能 够沉得 住 气 。 在三 十年 来 的写作 生涯之 中 ,张炜 没 有放弃 自己对 于最 高文学理 想 的追求 。2 1 00年 , 的长篇小 说 《 他 你 在 高原》 出版 , 由此揭 开了他 多年 来不 畏惧批 评 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