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入门-chp3-2013

合集下载

遥感课件

遥感课件

1978.1.6 1982.2.25 1983.3.31 2001.6.15 Operating*1 1993.10.5 Operating*2
915km 915km 915km 705km 705km 705km
RBV/MSS RBV/MSS RBV/MSS MSS/TM MSS/TM ETM ETM+
气象卫星观测的优势和特点
综合参数观测优势
与其它观测方法相比,气象卫星是从大气层 外这个新视角观测地球—大气系统的,所以有些重要的气 候变量,特别是通过整个垂直方向大气层的积分参数,如 地气系统的反照率、大气顶的地气系统的射出长波辐射, 只能通过气象卫星观测才能获得。 目前已成功地从气象卫星观测资料中导出了全球大气温度 和湿度廓线、辐射平衡、海陆表面温度及云顶温度、风场、 云参数、冰雪覆盖、云中液态水含量和降水量、臭氧总量 和廓线、陆地下垫面状态、植被状况等诸多重要气候和环 境参数,这是任何其他观测手段所不能观测的。
60m
30m 15m
Orbits of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The orbit is the path taken by the artificial satellites including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when they fly around the earth.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orbits, and the orbit is selected depending on purposes of the satellites.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have a major mission to observe the entire earth, so they circle the most suitable Sunsynchronous sub-recurrent orbit.Sun-synchronous subrecurrent orbit Sun-synchronous sub-recurrent orbit is a combination of sun-synchronous orbit and sub-recurrent orbit.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一、遥感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人工或自然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地物进行探测、记录、存储、处理和解译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类型。

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向地面发射能量,并接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能量信号,如雷达遥感;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目标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如光学遥感。

二、遥感技术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和吸收是遥感技术的基础。

2. 光学遥感:通过接收太阳光照射地表后反射、散射的电磁波,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成像可获取地表物体的信息。

3. 热红外遥感:地表物体受太阳辐射后,有自身温度辐射,通过接收地面物体的红外辐射信息,可以获取地表物体的温度等信息。

4. 雷达遥感: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探测手段获取地表地形、地貌等信息。

三、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获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这些载具可以携带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摄影机、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获取不同波段的地表信息。

四、遥感数据处理1. 资料编目和建库:将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整理、编目及存储,形成遥感数据库。

2. 影像地图生成:将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生成数字影像地图。

3. 遥感数据融合:将多种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多源数据,以获取更为全面的地表信息。

4. 遥感数据解译: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地表对象的信息。

五、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象、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六、遥感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来,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包括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超分光遥感技术、高性能遥感卫星技术、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和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资 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监测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 决策支持。
精准农业背景下遥感技术支持
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高精度 信息,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
持。
结合GIS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 ,实现农田精准管理和作业

通过遥感监测和数据分析,为 精准施肥、灌溉等提供科学依
评估灾害危害程度
结合遥感数据和其他地理信息,可以对灾害的影响范围、破坏程度等进行定量评 估,为灾害应急响应提供重要依据。
灾害发生前后遥感数据对比分析
对比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数据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可以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前后的地表覆 盖、地形地貌等变化情况,揭示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
提取灾害关键信息
结合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可以构建完善的灾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进行分级 预警,为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0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应 用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用地分析和评 估,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城市交通布局和道路网络状况, 提出优化建议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遥感数据处理挑战
数据量巨大
随着遥感技术不断发展,获取的 遥感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给数
据处理带来巨大挑战。
处理效率要求高
需要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遥感数 据,提取有用信息,以满足实际应 用需求。
数据融合难度大
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数据具有不 同特点和格式,如何实现多源数据 有效融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20XX-02-03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件遥感技术及其 应用
汇报人:XX

遥感技术基础-第12讲(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

遥感技术基础-第12讲(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
X si = X s 0 + ( li − l0 ) ⋅ X s Ysi = Ys 0 + ( li − l0 ) ⋅ Y s Z si = Z s 0 + ( li − l0 ) ⋅ Z s α i = α 0 + ( li − l0 ) ⋅ α ω = ω + ( l − l ) ⋅ ω 0 0 i i κ i = κ 0 + ( li − l0 ) ⋅ κ
五、遥感图像分类分析 将遥感图像上同类性质的像素进行归 类(主要采用多光谱图像)。 * 非监督分类 * 监督分类。 * 分类后处理: 类别合并、统计等。 * 分类结果的评价。
多光谱影像分类的概念
波段2上的像元值 B
波段1 (i,j)
c
A
波段2
波段1上像元值 分类处理
B
A
波段n
c 两个波段的多光谱图像 分类结果
严格的影像镶嵌与配准
色彩和几 何的无缝 拼接
3条航线共24片黑白图像几何镶嵌的结果(有明显的拼接缝效)
经过拼接缝处理后的结果(已没有拼接缝效应)
3、三维地形信息(DTM)提取
目的:利用具有一定重叠关系的遥感影像,求解重叠区域 内的三维地形信息。 实现方法: 第一步: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控制点。 第二步:内定向,相对定向,确定立体模型。 第三步:模型连接,形成区域网。 第四步:模型绝对定向,得到地面模型。 第五步:得到整个区域的地面模型。 * 摄影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
多光谱图像示意图
多光谱图像分类原理图
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聚类)
六、遥感图像几何处理
1、几何校正
目的:消除倾斜误差、投影误差,规化比例尺。 两类方法:系统性方法、非系统性方法。 系统性方法(成像模型法):按照成像时的物像关系(共 线方程关系),建立待校正图像与校正后的图 像对应像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此进行图像 上各像素的位置计算。 非系统性方法(近似法):选取一定的函数关系式,模拟 待校正图像与校正后的图像上对应像点之间的 对应关系,并以此进行图像上各像素的位置计 算。如:多项式、有理函数等。

遥感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

遥感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

遥感图像处理知识点总结一、遥感概述遥感是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遥感图像处理就是处理遥感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的过程.二、遥感图像处理流程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和分类等环节。

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遥感图像处理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得各种类型的遥感数据。

2. 预处理预处理是遥感图像处理的重要步骤,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辐射定标等过程,目的是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误差,保证数据质量。

3.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提高遥感图像的视觉效果,突出图像中的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常见的图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拉普拉斯变换等。

4.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指从原始遥感图像中提取各种地物和地物信息,常见的特征包括形状、纹理、光谱等。

5. 分类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如水体、植被、建筑等。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等。

6. 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应用目标,如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三、遥感图像处理相关算法1.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指在给定训练样本的情况下,采用某种分类算法识别遥感影像中的地物类型。

常用的监督分类算法有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等。

2. 无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是指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利用图像自身的统计特性将像元分成若干类别。

常用的无监督分类算法有K均值聚类、ISODATA聚类等。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为了描述地物的形态、光谱、纹理等特性,从而区分不同地物。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小波变换等。

4. 联合处理联合处理是指将多幅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或者将遥感影像与其他数据进行联合处理,从而获取更多的地物信息。

常用的联合处理方法包括影像融合、多源数据融合等。

遥感基础知识及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遥感基础知识及遥感图像处理方法

3
4 TM 5 6 7
0.63-0.69 红色
0.76-0.90 近红外 1.55-1.75 短波红外 10.4-12.5 热红外 2.08-2.35 短波红外
30m
30m 30m 120m 30m
波段号 类型
波谱范围
地面 分辨率
30m
陆地卫星7号携带了增 强型主题成像传感器 (ETM+)近极近环形 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 度:705公里 倾角 :98.22o 运行周期:98.9 分钟 24小时绕地球:15 圈 穿越赤道时间:上午 10点 扫描带宽度:185 公里 重复周期:16天 卫 星绕行:233圈 1景约相当地面上 185×170km2的面积。
BlueGreen 1
0.450-0.515
2 Green 3 Red 4 Near IR 5 SWIR
0.525-0.605 0.630-0.69 0.775-0.90 1.550-1.75
30m 30m 30m 30m
6 LWIR
7 SWIR 8 Pan
10.40-12.5
2.090-2.35 0.520
• MSS(Multi 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选 用可见光-近红外(0.5-1.1微米)谱段,四个波段。 (landsat 1-3)18days • TM (Thematic Mapper) 专题制图仪,使一种改进 的多光谱扫描仪,可见光-短波红外(0.45-12.5微 米)谱段,七个波段。( landsat 4-6)16days •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改进专题 制图仪,增加一个全色波段(pan)。( landsat 7)16days
• 辐射分辨率(radiant resolution)指遥感器对 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 如:landsat /MSS起初以6bits(取值范围 0~63); landsat 4,5/TM,7个波段中的6个 波段30m分辨率的,以8bits (取值范围: 0-255); MOIDS 所有通道都用12bit(取值 范围:0-2048)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与技巧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与技巧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与技巧引言:遥感图像处理是指通过感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遥感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提取等操作的过程。

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农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和技巧。

一、图像预处理技术在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处理前,通常需要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增强图像的特定信息等。

图像预处理的主要方法有:1.空间滤波:通过利用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平滑或锐化处理。

常用的滤波器包括均值滤波器、中值滤波器和高斯滤波器。

2.辐射校正:由于不同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率不同,遥感图像中的亮度值会受到光照和传感器等因素的影响。

辐射校正可消除这些因素对图像的影响,使得不同遥感图像具有一致的亮度分布。

3.几何校正:由于遥感图像通常受到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图像中的地理信息不准确。

几何校正可以修正图像的位置和形状,使其与真实地理坐标一致。

二、图像分类与分割方法图像分类与分割是遥感图像处理的核心环节,旨在将遥感图像中的不同地物或地物类别进行识别和分离。

常见的分类与分割方法有:1.基于像元的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元(图像的最小单位)分配给不同的类别。

这种方法基于每个像元的统计特征进行分类,如亮度、颜色和纹理等。

2.分层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类别按照层级进行分类,从粗粒度到细粒度逐步区分不同地物。

3.聚类分割: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像元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像元划分到同一类别。

常用的聚类算法有K-means和基于区域的分水岭算法。

4.基于边缘的分割:提取遥感图像中物体的边缘信息,并利用边缘信息对图像进行分割。

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之间边缘明显的场景。

三、变化检测技术变化检测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寻找并分析地表上发生的变化。

变化检测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遥感导论主要内容

遥感导论主要内容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 间接判读标志—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 特征
• 间接判读标志—地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间接判读标志—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
• TM影像(5号星)
波段序号 1 2 3 4 5 6 7
波长/um 0.45~0.52 0.52~0.60 0.63~0.69 0.76~0.90 1.55~1.75 10.4~12.5 2.08~2.35
•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NDVI广泛的被用来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植被覆盖及其生长活力;
• 它是基于物理知识,将电磁波辐射、大气、土壤、植被覆盖等 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对植物在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进行 分析。
数字图像的增强
– K-L(Karhunen-Loeve)变换(PCT主成分变换) • 利用影像各波段亮度值间的协方差矩阵构造的 线性变换矩阵,从而使影像数据的信息依次向 前几个维度集中的影像处理方法。 • 目的: – 数据压缩-多个波段可以转化为几个主分量 波段 – 图像增强-主分量波段的信噪比比原图增大 简单的说就是降维、减噪
• 实际状态下,
– 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辐射校正的目的就是 去除这些影像):
• 仪器本身的误差 •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数字图像的辐射校正
• 粗校正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 原理:
– 假设程辐射在同一幅图像的同一个波段上的值是常数 (实际上与像元位置有关)
– 在一幅图像上,总可以找到某几处地物,其辐射亮度 理论上应接近于0。
计算机自动分类的优点在于判定准则给定后,计算能够 自己实现待分像元的类别归属,手工工作量相对较小。 其缺点在于主要仅用影像的光谱信息,对于一些地学与 物理意义等需要归纳的信息难以直接应用到分类当中。 而且计算机自动分类还是需要目视解译去核查分类精度。

遥感知识点

遥感知识点

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
MSS图像的相关特点:
两个波段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它们所在波谱中的距离有关。
r65对植被的反映最敏感,其次是r75。
相距最远的MSS4与MSS7的相关系数,说明两波段的信息内容差别最大。
从数据的文件内部读写格式上分,可分为三种格式,即BSQ、BIL、BIP,BSQ是按波段保存,也就是一个波段保存后接着保存第二个波段;BIL是按行保存,就是保存第一个波段的第一行后接着保存第二个波段的第一行,依次类推;BIP是按像元保存,即先保存第一个波段的第一个像元,之后保存第二波段的第一个像元,
TM数据相关分组性
TM1、2、3相关系数较大,属于一组
TM5、7均为红外波段,相关系数较大,成为一组
TM4与其它波段的相关性都很小,单独成为一组
TM6因其几何分辨率较其它波段都低,无法与其它波段进行相关分析,也单独为一组。
波段相关系数大小受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地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辐射校正包括影像的辐射校正、太阳高度角和地形影响引起的辐射误差校正、大气校正。(地面辐射校正场---——用来对辐射定标和辐射校正后的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辐射定标和校正的精度。)
一般情况下,用户得到的遥感图像在地面接收站处理中心已经作了辐射定标和辐射校正。
理解PCA .
分类: 数学与算法 2008-03-29 22:19 1199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离散卡夫纳-勒维变换(LK),又称霍特林变换或本征向量变换。变换核(?)是样本图像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傅里叶变换:它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变换。它的变换核是复指数函数,沃尔什-阿达玛变换:它是一种便于运算的变换。变换核是值+1或-1的有序序列。图像处理中所用的变换都是酉变换,即变换核满足正交条件的变换。经过酉变换后的图像往往更有利于特征抽取、增强、压缩和图像编码)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入门教程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入门教程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入门教程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和技术领域中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运用航天器获取的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一系列图像处理手段,提取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调查等领域。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

一、遥感图像基础知识1. 遥感图像的概念:遥感图像是通过航天器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能够提供地表物体的空间、光谱和时间信息。

2. 遥感图像的分类:按照波段数量,可以将遥感图像分为单波段图像和多波段图像。

单波段图像只有一个波段的信息,如黑白相片;多波段图像包含多个波段的信息,如红、绿、蓝三个波段的彩色图像。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中最小可分辨的地表物体的大小,分辨率越高,能够分辨的物体越小。

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处理方法1.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指在进行后续处理前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以去除噪声、增强图像质量和减少信息损失。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

2.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通过改变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地物特征更明显。

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线性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等。

3.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元分成不同的类别或地物类型。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

分类结果可以用来制作土地利用/覆盖图、植被类型图等。

4.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通过数学、统计或机器学习等方法,从遥感图像中提取与目标物体或地理现象相关的量化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纹理特征提取、形状特征提取和光谱特征提取。

5. 变化检测:变化检测是通过比较不同时刻的遥感图像,发现地表发生的变化,如城市扩张、森林覆盖变化等。

常用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变化检测、基于对象的变化检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检测。

遥感入门-chp2-PPT精选文档66页

遥感入门-chp2-PPT精选文档66页
波动性 1860年麦克斯韦(C.Maxwell)提出光是电磁波 的理论。
粒子性 1900年,普朗克(Max.Planck)提出了辐射的量 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将 量子论用于光电效应之中,提出光子理论。
麦克斯韦 (1831-1879)
波动性
普朗克 (1858-1947)
电磁波谱划分
微波 1mm~1m 超短波1m~10m 中波和短波10m~3000m 长波大于3000m
辐射量的定义
辐射能量 Q
电磁辐射是具有能量的,它表现在:
• 使被辐照的物体温度升高 • 改变物体的内部状态 • 使带电物体受力而运动 ……
辐射能量(Q)的单位是焦耳(J)
辐射量的定义
辐射通量 (radiant flux) Φ
辐射源
被辐照物
辐照度





辐射体
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²(W/m²)
法向
辐射量的定义
辐射强度 (radiant intensity) I
辐射强度是描述点辐射源的辐射特性的,指 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I= Φ / Ω
辐射强度
点辐射源
辐射强度(I)的单位是瓦/球面度(W/Sr)
电磁波谱划分
紫 0.38~0.43 蓝0.43~0.47 青0.47~0.5 绿0.5~0.56 黄0.56~0.59 橙0.59~0.62 红0.62~0.76
(μm)
电磁波谱划分
近红外 0.76 μ m~3μm 中红外 3μm ~6μm 远红外 (热红外) 6 μm ~15 μm 超远红外15 μm ~1000μm
瓦/米²(W/m²)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概括

名词解释1. 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 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 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 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chp3 环境信息系统的GIS基础 03讲 空间数据模型

chp3 环境信息系统的GIS基础 03讲 空间数据模型


拓扑结构编码——双重独立式编码
又称双重独立地图编码DIME(Dual lndependent Map Encoding) 是 美国人口调查系统所采用的编码方法。它通过有向编码建立了多边形、边 界、节点之间的拓扑关系,DIME是一种拓扑编码结构,是其它拓扑编码结 构的基础。
1、点文件
点号
坐标
1
x1,y1
0,0,0,0,0,0,0,0,0,0,0,0,0,0,0,0,
3
0,0,0,0,0,0,0,0,0,0,0,0,0,0,0,3,
1 1 11 1
3
0,0,0,0,0,1,1,1,1,1,0,0,0,0,3,0,
5
1 1 11 1 1
3
0,5,0,0,0,1,1,1,1,1,1,0,0,0,3,0,
椅子的属性——一系列矢量— —连接关系
矢量数据模型(隐式)
4
2
3
5
1
9
8
76
5
1
2
3
4
ID,属性码,(x1,y1)
ID,属性码,(x2,y2)
ID,属性码, (x1,y1),(x2,y2)…(x5,y5)
ID,属性码, (x1,y1),(x2,y2)…(x7,y7), (x8,y8),(x9,y9),(x1,y1)
4
11
5
Ⅱ 12
6
13
10
Ⅳ P3 14

9
P2 15
7
8
P3 x12,y12;x13,y13;x14,y14;x15,y15
树状索引法
3
2
P1
Ⅰ 1
4
11
5
Ⅱ 12

遥感_精品文档

遥感_精品文档

landsat的TM5图像的边长为30m绿色植物在标准假彩色遥感数据合成的影像上的颜色是红色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摄影基线:两摄站间距离。

遥感技术系统: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记录地物反射或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被动式遥感:指直接接收来自目标物的辐射信息,依赖于外部能源进行的遥感几何纠正: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定量地确定图像上的像元坐标(图像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的对应关系。

电磁波:由同相震荡且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和磁场所构成的平面,有效地传递能量和动量。

航向重叠度:在航测成图中为保证立体模型之间的连接,摄影测量使用的航摄像片要求相邻两张像片之间沿航线飞行方向对所摄地面有一定的重叠,重叠部分占整张像片的比例线性变换:通过线性函数来变换(拉伸)图像亮度值的方法。

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监督分类:训练场地法,是以建立统计识别函数为理论基础,依据典型样本训练方法进行分类的技术。

航摄相片的内方位元素有哪些?相片主距和相片主点在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影响航摄像片比例尺的主要因素地面的起伏、地面平坦时,相机焦距和航高影响地物反射光谱、发射光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反射光谱的影响因素:入射电磁波波长,入射角度;不同性质的地物,或相同属性的地物在其成份、颜色、表面结构、含水性(率);时间、空间发射光谱的影响因素:物质种类、表面状态和温度、波长几何校正及其主要过程和方法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主要过程:准备工作,数字影像输入,建立纠正变换函数,误差分析并调整纠正变换函数,坐标变换,影像灰度重采样,影像输出。

三种方法:系统校正,非系统校正,复合校正中值滤波(可能计算题)是将每个象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象元值,以达到去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相方式
全色胶卷(Photographic films )对0.3 到0.9nm的光敏感 紫外摄影 ,也是用全色胶卷,滤掉可见光。

遥感图像特点
遥感图像特点
真彩色,假彩色
航线(flight line)
摆扫型传感器

Across-track scanners scan the Earth in a series of lines.

缺点


条带效应,必须进行辐射校正和标定 必须进行低温操作以减小噪声 由于探测器器件尺寸和光学设计的困难,总视场 角不可能做得很大,一般只能达到在30°左右。 面阵CCD 器件上万个探测元件的标定也很困难。
气象卫星
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气象卫星-GOES

The GOES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优点
可以得到很大的总视场(FOV 可达900); 像元配准好,不同波段任何时候都凝视同 一像元; 在每个光谱波段只有一个探测元件需要定 标,增强了数据的稳定性; 光谱波段范围可以做得很宽,比如从可见 光一直到热红外波段。

缺点

由于光机扫描,每个像元的凝视时间相对 就很短,要进一步提高光谱和空间分辨率 以及信噪比(Singal-To-Noise Ratio, SNR)比较困难
GOES
NOAA AVHRR
陆地卫星
SPOT
海洋卫星
海洋卫星

the Coastal Zone Colour Scanner (CZCS)
作业

请列出我国的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 卫星(查资料)
那个粗,哪个细?
光谱分辨率
1.高光谱遥感有什么优点,缺点? 2.CASI从0.4到0.9um有288个波段,每 个波段覆盖1.8nm,波段间有重叠吗?
辐射分辨率
你有一副图像,辐射分辨率是6位的,最大 值是多少?
时间分辨率
空间,光谱,辐射分辨率可以同时提高吗? 为什么?
遥感图像特点
遥感图像可以有照相方式的,也可以有扫描 方式的
推扫型传感器

压低 寿命长 尺寸体积小 没有活动部件 因为没有活动部件,相继稳定性和几何准 确性高

优点
因为没有活动部件,相继稳定性和几何准 确性高 高光谱分辨率 高空间分辨率 像元的凝视时间大大增加了,其凝视时间 增加量可以达到103 数量级,数据信噪比高。 它们的波长范围均为可见光到近红外。


幅宽(swath)
重访周期(revisit period)
想想看

相比于飞机,卫星平台有什么优势?弱势 呢?
对山区制图,你选飞机还是卫星?
遥感图象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瞬时视场角( Instantaneous Field of View)
第三章 遥感平台(卫星)和遥感器
卫星特点 传感器类型 主要卫星类型
卫星的特点
常用 独一无二

两种类型卫星
轨道(orbit) 静止卫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极轨卫星
近极地轨道(are near-polar orbits) 太阳同步卫星(sun-synchrono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