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发展(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探索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探索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探索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思维的发展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小学生作为儿童时期的代表,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索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创造、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和培养提供参考。

一、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小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四个阶段。

在感知阶段,小学生主要通过感觉来获取信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较为简单。

在注意阶段,小学生开始能够主动选择注意力的对象,并通过观察、研究来增加对事物的了解。

在记忆阶段,小学生的记忆容量和记忆能力明显增强,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储存。

在思维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的阶段。

二、创造思维的发展规律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的。

在低年级,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主要表现为模仿和记忆性创造,他们通过模仿成人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记忆所学知识来表现出创造性。

而到了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初步的创新思维。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逻辑思维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过程可分为感知阶段、集体感知阶段、直觉推理阶段和形式推理阶段。

在感知阶段,小学生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在集体感知阶段,小学生已经开始能够从问题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直觉推理阶段中,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通过感觉和直觉进行简单的推理。

最后,在形式推理阶段,小学生开始学会运用具体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理解和运用命题的关系。

总结起来,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表现为认知思维、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渐进性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引导他们通过感知、观察、分析、判断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关注小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和发展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一、引言二、目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三、内容1. 尊重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2. 尊重他人尊重师长,听从教导,遵守校规校纪,积极参预学校活动。

尊重同伴,友善相处,互相匡助,共同进步。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家庭,感恩社会。

3. 遵守规则遵守课堂规则,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按时完成作业。

遵守游戏规则,公平竞争,合理输赢,不做弊不闹事。

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安全过马路,不闯红灯不横穿。

4. 爱国爱家爱国爱家,热爱祖国和民族,热爱家乡和家庭。

学习历史,了解国情和民俗,传承优秀文化。

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力量。

5. 爱学习爱读书,广泛阅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爱创新,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敢于尝试,敢于表达,敢于创造。

6. 爱劳动爱劳动,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

参预劳动,积极参加家庭、学校、社区等各种劳动活动,培养勤劳节俭的品质。

学会劳动,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7. 爱科学爱科学,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性思量,求真务实,不迷信不盲从。

学习科学,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原理,增长见识和智慧。

应用科学,运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和难点。

8. 爱生活爱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夸姣和快乐,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丰富生活,参预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四、方法1. 模范示范教师、家长、社会等对小学生起到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和感染小学生。

选取一些优秀的小学生或者其他人物作为小学生的模范,让小学生向他们学习和效仿。

组织一些观摩、访问、交流等活动,让小学生接触更多的正面榜样。

2. 情境创设创设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境场景,让小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实践。

利用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真正的情境体验。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教案总结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教案总结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教案总结引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对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人类在出生前就会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特征,主要来源于人的基因和环境条件,但不受后天教育的影响。

先天性行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性别差异男女之间在先天性行为上就存在明显差异。

新生儿男孩比女孩更活跃、好动,而女孩则更爱哭、安静,具有较强的听觉敏感性和温和性情绪反应。

在成长过程中,男孩比女孩更具有竞争意识和攻击性,而女孩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合作。

(二)特殊反应新生儿出生后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反应,比如,对声音、光线、触摸和味道的反应。

例如,新生儿会对母乳或奶嘴的味道有很强的吸吮反应,对于某些气味和光线的变化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或抗拒反应。

(三)基本情感新生儿出生后会表现出一些基本情感,例如愉快、不安、悲伤、惊恐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情感会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

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指人们获得和掌握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一种行为模式。

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通感期人类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感官刺激,会不断进行整合和适应。

这个时期被称为通感期,是人类学习的启蒙期。

通感期的体验会影响后续学习的方式和模式。

(二)建立基本语言语言是人类传播思想和知识的主要工具,儿童需要在早期建立起基本的语言能力。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将所听到的语音转化为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不断进行准确的发音和表达。

(三)操作经验人们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和探索,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和操作经验。

这种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提高发展水平。

结语: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发展规律的总结,希望教师和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获得健康、快乐和成功的人生。

教育学

教育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时间跨度:17世纪 时间跨度:17世纪——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世纪 19 发展特征: 2.发展特征: 教育学从庞大的哲学体系里面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 科。 标志: 3.标志: 大教学论》 捷克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形成的 开始; 开始; 1776年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 德国 著名哲学家 康德 1776年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 育学这门课程; 育学这门课程; 普通教育学》 德国 教育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编 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四章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 德育 第六章 智育 第七章 体育、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章 美育 第九章 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第四章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的概念 二、制定教育目的之依据 三、制定我国教育方针和目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与经济
经济制约教育,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 是教育依赖以发展的基础,教育是经济发 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越是发展,教育与经 济的关系越是密切。
三、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双向的: 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定 社会的教育都隶属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国 家,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教育对政治的能动作用。 任何社会和阶级的教育都是为维护特定社会 和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同时,教育通过传播 科学和民主,启迪真善美的观念,不断地推 动社会的民主化。
四、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系统中的一个大因素,教育的发展受文化的 制约:1.文化是政治、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 要“中介”;2.文化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作 用于教育 (二)教育对文化也有重要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1.感觉运动发展:儿童的感觉和运动技能的发展从新生儿就开始了。

乳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感官运动协调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事更复杂的体育活动。

2.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感知、记忆和语言方面。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进行思维操作和逻辑推理。

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变得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3.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主要包括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

幼儿时期,他们开始产生更多的情绪,能够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学会与别人合作和分享。

青少年时期,他们经历着身份认同的探索和独立性的追求。

4.语言和沟通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在幼儿时期,他们通过模仿和运动交流来学习语言。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技巧。

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改进,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沟通和表达。

5.道德发展: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他们对于是非、公平和正义的认识和理解的发展。

在幼儿时期,他们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分享和合作。

到了学龄期,他们开始树立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自己的道德责任。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对于家长、教师和其他关注儿童成长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儿童相处、教育和引导他们的发展。

5~6岁儿童的行为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5~6岁儿童的行为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5~6岁儿童的行为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5~6 岁的儿童,正处于学龄前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行为特点十分鲜明且多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 社交发展:此阶段的儿童社交需求增强,喜欢与同伴互动、玩耍,开始懂得合作和分享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简单的社会规则,比如排队等待、轮流玩玩具等,但也会因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而出现争执和冲突 2. 情绪表达:5-6岁孩子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如高兴、伤心、生气等,并能初步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然而,由于情绪调控机制尚未成熟,他们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可能会突然爆发强烈的情绪反应3 . 认知发展:此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对周围世界充满疑问,喜欢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学习来认识新事物,认知能力迅速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显著增强,可以进行简单的故事叙述和逻
辑推理,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仍有限4. 自我照顾:在日常生活自理方面,5 -6岁的儿童已能独立完成许多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吃饭、上厕所等,但他们可能在精细动作及时间管理上还需要成人引导和协助5. 规则意识:对于成人的指令和规则,孩子们开始有较强的遵从性,但往往需要反复提醒和示范他们对“为什么”有着无尽
的好奇,父母或教师在制定规则时,给出合理的解释会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6. 创造力与想象力:此阶段的儿童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热衷于角色扮演、画画、讲故事等活动,这是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时期总的来说, 5 -6岁是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既展现出自主独立的一面,又需要大人的关爱与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健康发展。

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1. 引言1.1 概述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动作能力的规律性过程。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动作发展具有特定的特点和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了解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和训练的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动作发展经历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连续过程,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

在婴儿期,儿童主要通过基本的本能反射来进行动作活动,如吸吮、抓握等。

随着幼儿期的到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如行走、奔跑等。

在儿童期,他们逐渐发展出各种精细和协调的动作能力,如书写、画画等。

而在青少年期,儿童的动作发展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他们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任务,如运动比赛、舞蹈表演等。

深入研究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过程,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和训练方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继续深入探讨儿童动作发展的机理和规律,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婴儿期动作发展特点在婴儿期,动作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婴儿期动作发展的特点:1.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初的阶段,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会逐渐掌握头部控制和颈部肌肉力量,能够扭动头部、抬头观察周围环境。

2. 3-6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会翻身,可以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并且能够坐起来支撑头部,开始尝试抓取、握握玩具。

3. 6-9个月时,婴儿开始尝试爬行或者滚动移动身体,能够掌握坐姿并且尝试站立,开始学会使用手指进行精细动作,如捏取小物体。

4. 9-12个月时,婴儿可以自己爬行或者行走,掌握站立和行走的技能,开始尝试用手指控制动作,如扔球、画图。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特点是从头部控制到四肢协调的逐步过渡,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关爱和教导,以促进他们正常的动作发展和身体成长。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一)理论依据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

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的循序发展。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3.社会学习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形象和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注重隐蔽课程对道德情操的重大影响。

同时强调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观察学习和自我强化。

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可习得他人行为。

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二)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

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制约构成的统一体。

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它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葫芦岛市建昌县娘娘庙中心小学白淑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挑战未来的教育。

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这一目标,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惯若自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2、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作为克服教育弊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思想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

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实验群体分别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

养成教育的研究是对深化我国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对于提高养成教育的科学水平,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3、目前,在我校的研究中发现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尤其对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养成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拔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要求讲解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要求讲解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要求讲解首先,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前预习。

作为一名小学生,每天都会学习各种不同的科目,因此在上课之前,我们应该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是认真听讲。

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不会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

此外,我们还应该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向老师们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除了课堂学习外,小学生还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交给老师,这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同时,我们还应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让电子产品和其他娱乐活动过多地干扰我们的学习。

另外,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我们应该选择安静、整洁的地方进行学习,避免干扰因素的出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反思和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否高效,并做好总结。

比如,我们可以对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资料的整理和复习方法进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

另外,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坚持下去,并主动寻求帮助。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相信付出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最后,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目的意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其地域的不同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培养内容和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

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产生不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原因,探究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理论依据(一)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它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

”(见《辞海》),从生理角度讲,它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习惯的形成一是通过长期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

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培养的。

(二)叶圣陶教育理论。

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他认为小学生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训练的措施和方法作了周到详尽的论述,在阅读、说话、写字、作文、计算、劳动等训练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些对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四)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

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在小学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在小学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在小学的实施引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有效地引入小学教育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在小学的实施。

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是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与成年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

首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

他们更注重通过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其次,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更擅长通过形象、图像等具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演示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

他们的专注能力有限,容易分散注意力。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首先,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他们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例如,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们在校园中的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遵守规则,以及规则对于维护秩序和公平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例如,通过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幼儿行为发展知识点总结

幼儿行为发展知识点总结

幼儿行为发展知识点总结幼儿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关注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对待孩子,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幼儿行为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1. 认知能力的形成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孩子在这个阶段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事物,小心观察和模仿,逐渐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2. 认知过程的特点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的表现具有个体差异,发展水平不一,而且发展速度也不同。

3. 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幼儿的语言发展1. 语言习得的过程幼儿的语言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语音发展、词汇发展、语法发展和交际能力的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模仿、感知、思维和交往来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的特点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但需通过语言环境的刺激和实践来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他们在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3. 语言习得的阶段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咿呀学语、一字学语、两字学语、短句学语和完整句学语等不同的习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三、幼儿的情绪发展1. 情绪的形成和表达幼儿的情绪是由基本情绪(喜乐、愤怒、悲伤、恐惧等)和情感体验构成的。

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受到社会化情境的影响。

2. 情绪的特点幼儿的情感体验本质上是主观的、丰富的和易变的。

在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他们还存在着自我中心性、易冲动性和情绪的不稳定性等特点。

3. 情绪的发展阶段幼儿在情绪发展中经历了情感的拓展、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建立等不同阶段。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践探索和观察现象,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兴趣、引发好奇、提供实践机会、激发思考、多样化的实验形式。

首先,培养兴趣是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对实验活动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动力源泉。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过程。

其次,引发好奇心是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重要目标。

好奇心是孩子们天生具备的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强烈欲望。

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场景,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提供实践机会也是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

实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思考是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关键环节。

科学实验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重复实验过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科学实验教育应该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形式的实验活动,如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模拟实验等。

多样化的实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科学实验教育的基本原理建立在培养兴趣、引发好奇、提供实践机会、激发思考和多样化实验形式等方面。

通过科学实验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实施科学实验教育时应遵循这些原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

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

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身体动作的发展,儿童可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协调性,并进一步发展认知和社交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身体动作发展,旨在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发展。

1. 婴儿期的身体动作发展在婴儿期,儿童的身体动作发展主要集中在基础运动能力的掌握上。

从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开始,婴儿会逐渐学会控制头部的运动,能够抬头、左右转动。

接着,他们会逐渐学会翻身,坐起来,爬行和站立。

这些动作的掌握不仅帮助婴儿建立肌肉力量和平衡感,还促进了其手眼协调的发展。

2. 幼儿期的身体动作发展进入幼儿期,儿童的身体动作发展进一步丰富多样。

他们可以自如地行走、跑步、跳跃和爬升。

此外,幼儿还开始学会一些复杂的动作技能,如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的使用。

这些动作的掌握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调性和平衡感,还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意识和身体表达能力。

3. 学龄前期的身体动作发展进入学龄前期,儿童的身体动作发展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他们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运动活动,如跳绳、滑冰、踢足球等。

此外,学龄前期的儿童还开始学习一些体育项目,如游泳、体操等。

通过这些活动,儿童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

4. 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对认知和社交能力的促进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不仅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还对其认知和社交能力的促进有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各种动作技能,儿童可以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儿童进行游戏和运动活动,他们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和沟通,建立友谊和团队意识。

总结:儿童学习中的身体动作发展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儿童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进一步促进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重视儿童的身体动作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积极促进其身体和认知的发展。

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小学生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作为小学生,科学发展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还可以启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文将从科学实践、科学知识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论述小学生的科学发展。

一、科学实践的重要性科学实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科学的奥妙,培养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小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植物观察实践,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对光、水、土壤等因素的需求,培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二、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小学生应该系统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

例如,在学习物理时,小学生可以学习有关力、光、声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践和实验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三、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小学生可以参加科学实验、科学展览、科学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结语小学生的科学发展不仅涉及到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科学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通过科学实践、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教育的指导,小学生可以不断推动自己的科学发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及幼儿成长发展特征、规律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及幼儿成长发展特征、规律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及幼儿成长发展特征、规律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是儿童身体运动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幼儿细微运动发展的次序,并分析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幼儿细微运动发展次序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张握阶段: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幼儿开始掌握手部的张开和握住动作。

2. 利用手指阶段:3个月左右,幼儿能够利用手指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抓取小物体。

3. 转动阶段:6个月左右,幼儿能够转动手腕和手臂,使手部更加灵活。

4. 抓握移动阶段:9个月左右,幼儿能够通过抓握物体并移动手臂来探索周围环境。

5. 旋转阶段:1岁左右,幼儿可以旋转手腕和手臂,进行更复杂的运动。

6. 精细操作阶段:2岁左右,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更精细的操作,如搭积木、画画等。

幼儿成长发展特征和规律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幼儿个体之间在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和能力上存在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同。

2. 渐进性: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练和尝试。

3. 基于经验: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4. 形成综合能力: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不仅仅是手部的运动能力,还涉及到大脑、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5. 受环境影响:幼儿的细微运动发展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影响,良好的环境和指导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细微运动的发展次序和幼儿成长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进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小学生行为发展(基本原理)

小学生行为发展(基本原理)

小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学习问题学生在社交技能的掌握和情绪发展上以及在恰当行为的持续上存在困难:社交技能缺陷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而情绪障碍还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例如自我概念水平低),行为问题学生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学习活动,还影响了自身学习的进行。

例如,一个学习态度、自我概念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表现出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远离群体独立行事的表现(如好做白日梦)。

虽然这些社交技能、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不一定是导致学生学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这些问题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功。

在另一方面,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业失败和挫败感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问题。

专家们认为不能孤立地研究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业缺陷问题,还要考虑他们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特点和教育需求(Bender,1994)。

通过适合学生教育需求的教学,促进学生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表5.1概括了学习问题学生的社交技能、情绪和行为特点和相关的干预措施。

表1 学习问题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案例介绍和相关干预措施社交技能缺陷没有人喜欢李明,因为他总是草率鲁莽。

例如,他常常滔滔不绝地向同学描述邻居的谣言,即使同学已满脸通红,局促不安,或者他会无故打断大人们的正式交谈。

他不知道别人是否对谈话失去了兴趣。

为了帮助李明认识到其严重的社交和非口头性暗示,老师组织了打手势猜字谜游戏,同时使用了社交技能课程。

自我概念水平低王红是一名中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多次学业失败的经历,朋友很少,也很少和别人交流或参加校内活动。

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她总是说:“太难了,我不会做。

”梅拉妮引起了英语老师的特别关注,她通过采用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教学技巧,把王红对失败的焦虑降到了最低限度:让王红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是由于不足的努力导致;无论其回答得正确与否都积极地表扬王红所付出的努力;还让王红作同伴辅导者,帮助其提高自我价值意识。

独立性张勇是一个过于依赖于他母亲的小孩,母亲给了他过多的注意和溺爱。

儿童行为发育

儿童行为发育

儿童行为发育儿童的行为发育是指儿童在身体、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这个过程是逐渐发展的,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行为发育有一定的里程碑和阶段。

在早期阶段,婴儿会学会控制头部、坐立和爬行。

接着,他们会学会站立和行走。

以后,他们开始掌握语言和认知技能,如发展出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

儿童的社交和情绪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会逐渐发展出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会开始了解和表达情绪,并学会适当地处理情绪和冲突。

儿童行为发育的确切时间表因孩子而异,但有一些一般性的发展规律。

例如,大部分儿童在两岁左右会开始说话,三岁左右会开始形成简单的句子。

他们会逐渐掌握更复杂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儿童行为发育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在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社会和文化等,也会对儿童的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早期的经历对儿童行为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早期的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

一个温暖、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和负责任的照顾者也对儿童的行为发育有积极影响。

儿童行为发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和促进。

培养积极的家庭环境和提供丰富的刺激可以帮助儿童充分发展。

此外,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也是促进儿童行为发育的重要因素。

最后,了解儿童行为发育的重要性对于家长、教育者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和支持儿童的行为发育,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并确保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以应对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儿童行为学

儿童行为学

儿童行为学摘要:一、儿童行为学简介1.儿童行为学的定义2.儿童行为学的研究对象3.儿童行为学的重要性二、儿童行为学的发展历程1.国外儿童行为学的发展2.我国儿童行为学的发展3.儿童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三、儿童行为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儿童心理发展2.儿童社会行为3.儿童学习行为4.儿童情绪与情感四、儿童行为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儿童行为评估与干预2.教育策略与方法的创新3.家校合作与儿童行为管理五、儿童行为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跨学科研究的发展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3.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正文:儿童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社会行为、学习行为、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科学。

它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教育实践和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行为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探讨。

进入20世纪后,儿童行为学在西方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我国儿童行为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现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儿童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社会行为、儿童学习行为、儿童情绪与情感等。

其中,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关注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儿童社会行为研究关注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的行为表现和交往模式;儿童学习行为研究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点和认知机制;儿童情绪与情感研究关注儿童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儿童行为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此外,儿童行为学还为儿童行为评估和干预、家校合作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行为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儿童行为学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行为学需要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也使得儿童行为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学习问题学生在社交技能的掌握和情绪发展上以及在恰当行为的持续上存在困难:社交技能缺陷会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而情绪障碍还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例如自我概念水平低),行为问题学生不仅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学习活动,还影响了自身学习的进行。

例如,一个学习态度、自我概念低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能会表现出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远离群体独立行事的表现(如好做白日梦)。

虽然这些社交技能、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不一定是导致学生学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这些问题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功。

在另一方面,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业失败和挫败感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问题。

专家们认为不能孤立地研究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业缺陷问题,还要考虑他们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特点和教育需求(Bender,1994)。

通过适合学生教育需求的教学,促进学生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的发展。

表5.1概括了学习问题学生的社交技能、情绪和行为特点和相关的干预措施。

表1 学习问题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问题特点案例介绍和相关干预措施社交技能缺陷没有人喜欢李明,因为他总是草率鲁莽。

例如,他常常滔滔不绝地向同学描述邻居的谣言,即使同学已满脸通红,局促不安,或者他会无故打断大人们的正式交谈。

他不知道别人是否对谈话失去了兴趣。

为了帮助李明认识到其严重的社交和非口头性暗示,老师组织了打手势猜字谜游戏,同时使用了社交技能课程。

自我概念水平低王红是一名中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多次学业失败的经历,朋友很少,也很少和别人交流或参加校内活动。

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她总是说:“太难了,我不会做。

”梅拉妮引起了英语老师的特别关注,她通过采用了一系列的支持性教学技巧,把王红对失败的焦虑降到了最低限度:让王红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是由于不足的努力导致;无论其回答得正确与否都积极地表扬王红所付出的努力;还让王红作同伴辅导者,帮助其提高自我价值意识。

独立性张勇是一个过于依赖于他母亲的小孩,母亲给了他过多的注意和溺爱。

现在,他总是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帮我”或“给我演示一下吧”。

张勇的老师尝试着为他设计了适当水平的学习任务和学业成功的经历,来强化他付出努力。

张勇还独立使用自我更正性的教学材料,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学习,这些都能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及时给张勇反馈。

孤独感李菲总是一个人学习、玩,甚至吃饭。

她总是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盯着外面,而不是参加讨论或积极的学习。

她从不主动参加小组活动或交谈,她经常做一些否定性评价,降低了继续交谈的可能性(如“你真傻。

你不知道怎么做吗?”)。

李菲的老师总是帮助和表扬她,逐渐鼓励她和他人建立好关系。

李菲的学习同伴学习能力高、直率善谈,二人一起参加各种教学游戏。

老师系统化地强化社交能力训练,加大李菲参与小组学习的力度。

破坏性行为孙明总是为一件小事发怒、谩骂、攻击、自伤。

他的教师采用了社交技能训练和行为矫正技能训练,强化和表扬恰当行为,尽量忽视破坏性行为。

当教师必须批评他时,教师主动尽量降低音量,不让别人听到。

多动行为刘冲的母亲说刘冲从小就很好动,让他安静坐几分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他连吃饭都是大口大口地吞咽。

在课堂里,刘冲也是如此,他四处乱走,乱扔纸笔,搅乱课堂正常秩序。

他的多动行为经常造成了意外事故的发生(如:骑自行车摔倒),当在操场上玩耍时,他无意识的粗暴行为会伤害到同学。

每天早上刘冲根据医嘱吃利他林(Ritalin)。

老师则根据他的注意力特点安排课程,强化他的自控力,指派给他能够让他活动的学习任务等。

注意力不集中根据老师的描述,大新上课时注意力极不集中,她只能做作业一小段时间,经常因为班里的噪音或活动而中断了学习,她常常盯着窗外,浮想联翩,不按时完成作业。

老师用带书架的阅览桌把大新同分散注意力的声音和视觉刺激物隔离开来,还教导大新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言语调节法(低声自言),并表扬她的学习行为等等。

冲动行为郑简在课堂上的冲动行为非常明显:她总是第一个完成学习任务,却从不检查答案。

这严重降低了郑简的数学成绩,即使她有时能做出正确的答案。

她不按照先后顺序发言,不假思索地说出伤害他人感情的话。

郑简的老师鼓励她在回答之前先暂停一下,她的数学老师让她经常检查作业和试卷。

此外,老师通过建立行为契约等方式,来要求郑简按要求达到每项学习任务的合格率。

一、促进学生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的基本技巧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每个领域都是相互独立的。

某一领域的发展会对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例如,正向强化训练能帮助学生行为得到改善,当其他学生能积极反应并接受他时,其自我概念水平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庆幸的是,现已有很多教学技巧能够促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开发。

正向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包括了多维度的干预体系,根据所出现行为问题的功能性评估,对缺陷行为进行纠正。

该方法和其他支持性策略配合使用,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通过采用积极预防性的教育干预策略,教师能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应答技巧,促进学业进步和正确行为的塑造。

这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促进学生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的基本技巧:以学生成功为目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示范目标行为和特征、利用行为纠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们还介绍了旨在增加就座学习行为(on—task behavior)的教学活动。

(一)以促进学生成功为目的的教学很多学习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低、注意力有缺陷、社会技能差并带有情绪问题等等。

由于以上问题可以导致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出现,学习问题学生可能会成为教室里很难控制和管理的因素。

此外,一些学生对自我的态度过于消极:斯普瑞克(Sprick,1981)指出逃学、以不良行为获取注意力、辍学、退缩等行为都是自我概念水平低下的体现。

教育学生一致认为有效的行为管理必须和预防性的教学策略联系在一起,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学习问题学生的很多行为问题都会因有效的教学指导而得到一定的控制。

利用教学来开发学生的积极社会技能、促进情绪和行为发展是学生学业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乃至今后继续学习的基础。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培养并增强学习问题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关键,最终会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斯普瑞克(Sprick,1981)说:“没有比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学习、成长和成功更为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对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束手无策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学!”(Book E)。

本书的第一章到第四章都为我们制定教学决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等等。

虽然所有这些可变因素都会促进学习问题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的发展,但其中最为值得我们注意的因素是:确保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监控学生的学业进展、给予反馈和提供积极完备、能配合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

表5.2总结了学习问题学生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变量。

表2学习问题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变量教学变量具体实例教学前的变量课堂环境的设计课堂环境的设计目的是方便教学活动间的转换和便于教师的监控课堂纪律和教学程序与学生沟通教学目标,并明确学习的基本方法管理学生的学习明确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记录学习的进程评估利用标准参照测验来分配学习任务,根据教学目标来监控学生的学业表现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应明确完成各学习任务的基本原则和学习目标教学进度按照教学计划保持教学的进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

建立良好的展示—讲解—练习—反馈的教学流程。

教学时间的控制保证学习时间的最大化教学中的变量主动学习时间留有大量与学生互动的时间,给予反馈。

强化学生的课上学习行为和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成功率保证高成功率,因为其与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

投入学习任务的时间保证学生投入适宜其学习能力、高成功率学习任务的时间最大化监控在教室内走动,检查学生的进展和正确应答情况教学后的变量测验有计划地组织标准参照测验(如课程本位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业进展并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学业反馈提供学生学习方面的反馈意见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通过使用表扬、纠正和反馈教学效果会有显著提高。

反馈有很多研究表明了反馈的重要意义,然而,仍需要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反馈是否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情绪和行为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积极的反馈和强化可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应表扬学生因付出一定的努力而获取的学业进步)。

其次,没有反馈或表扬可能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并不相信他的能力,这样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再次,对于那些优秀生来说,他们会把老师的批评或纠正性反馈看成积极的鼓励(Weinstein,1982),因为反馈暗示教师认为学生有能力完成难度更大的任务,因此,这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正面期待。

总而言之,纠正和反馈能帮助学习问题学生自我概念的培养和增强,而且,能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爱护。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很多学习问题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一种具有反作用的环境里,他们对外界没有任何的控制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因此,命运、厄运和好运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主导力量。

这种反作用的环境导致他们相信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和控制之外,而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理念。

学习问题学生需要树立他们能控制生活中很多事情与结果的正确意识。

以“操之在我”为核心的积极主动性的理念基础是:我能够通过我的努力控制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学习努力,得到好的分数;我的行为表现良好,人们会善待我等等)。

积极主动或以自身为内在控制力的生存意识远远优于消极反作用的生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意识的教学技巧是:(1)确定目标,(2)责任感的树立(3)自我欣赏。

确定目标当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会大大地增强其自尊心。

当人们努力去实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时,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学生实现目标的愿望与抱负与其学业成功密切相联。

反之,过于郑简单的学习目标会让学生认为教师对其能力不信任,这样,教师的低期待会否定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积极态度。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意识到努力与积极或消极的学习结果紧紧相联。

责任感的树立当教师相信学生有能力和职责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学生的消极退缩意识会得到否定和消失。

责任意识的树立表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有能力较好地完成某事,如让学生负责照顾班里的宠物、向办公室或其他班级传达通知、摆放午餐的桌椅、辅导其他同学、领队、写大字报、使用教学仪器和判卷等等。

自我欣赏自我否定的错误认识会降低学生的自我价值,反之,自我欣赏或积极的自我言语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增强。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身作出适当、积极的评价;学生可以制作保护各种积极行为的列表,定时检核。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情绪和行为的积极发展,学生应成为合作型的学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