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和积极践行的一套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并推动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推动,而马克思主义为普通人提供了用于思考社会问题和规律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规律,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性。
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其他阶层人士,都能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从中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并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系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统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教育,马克思主义向年轻人灌输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增强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为构建和传播这些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此外,媒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力量,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媒体工作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和批判,媒体工作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深入报道社会问题,引导公众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媒体的宣传报道、评论和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社会观念,并进一步巩固了人民群众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社会道德建设、价值追求的准则和规范。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共识,为国家治理提供道德支撑和意识形态统一,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全社会价值追求、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认同,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接受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系统应该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力度,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拥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
4.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在教育领域进行,还需要在文化、媒体、网络等各个领域进行积极宣传。
要充分发挥文化创作的引导作用,推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中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推动力度,同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出发,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时代背景和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的。
新时代要求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因此需要有一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顺应时代需求而发展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感中国历史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感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1. 初步构建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构建阶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革,为了建立社会稳定、社会认同共识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构建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
2. 价值观内容的充实与完善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构建。
具体包括各类论文、研究成果、思想文集等。
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指导思想。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 主义思想文化 的主旋律越强劲 , 社会主义文化 的
优越性 也越显著 。 因此 ,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 是
会关 系领域 的表征 , 是人们对人 与 自我 、 人与他人 、 人 与社会 、 人 与 自然 以及人与世 界关 系的理想状态 的向 往, 表现 为承认 差异 , 尊重个性基础 上的取长补短 、 稳 定融合 。“ 富强 、 民主 、 文 明、 和谐 ” 分别从经济 、 政治 、
概括与提炼 , 是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构建 内容 的三个
层 面。
会主义初级 阶段奋斗 目标 的具 体体现 , 也是对 现实挑
战的有力 回应 。
一
1 . 国家层面 : 富强、 民主 、 文明 、 和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构建的重要性
富强 、 民主 、 文 明、 和谐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 题 中之义 , 真实地反映 了夺取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胜 利 的应然要求 。 其中, 富强包含人 民富裕 和国家强盛 ,
关键词 : 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 ; 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 系;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 G 4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7 4 9 ( 2 0 1 3 ) 0 3 — 0 0 3 5 — 0 3
社 会 主义核心 价值观 作为对 社会 主 义核心 价值
论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构 建
张 苗 苗
(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十分重要 。只有 国家正确 处理软 与硬 、 主与 次、 公 与私三对关 系, 社会抓住 宣传
和教 育两个重点, 个人把握 自觉践行 这个关键 , 社 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的构建才有合理性 、 现 实性和 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准则。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和当代建构两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探讨其在今天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挑战,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随之迅速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明确的价值准则来指引发展方向。
198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始重视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之后,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1990年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也开始丰富和确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代表。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建构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被全面纳入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建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和立法等形式积极推动,不断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落地。
首先,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途径。
政府通过宣传媒体、教育体系等渠道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
其次,立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制建设。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公共管理领域也加强了法律和规范的制定。
最后,社会层面的参与和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环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在中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指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12个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又与时俱进地融入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特征。
富强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首要目标,指的是建设一个经济强大且国力充盈的社会。
民主和法治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具有广泛的含义。
文明和和谐则要求个人和社会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达到高度的和谐与包容。
自由、平等、公正三者相互关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
爱国、敬业、诚信这三个价值观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行为准则。
友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价值观建设。
中国通过教育、宣传、文化等多种途径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学校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宣传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产业也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传递核心价值观。
此外,社会组织也参与了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增加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层次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促进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正在构建的一个旨在弘扬国家和社会团结、进步和和谐的文化理念。
它融合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二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也是全球共同价值观的其中一部分。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和友好,同时也注重企业、组织和社会的责任、奉献和感恩。
这种价值观是深刻的文化背景、信仰和经验的并发之作,通过它,我们在正确的道德基础上,推动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让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充满爱、和谐和活力。
其中,“富强”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源于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经济的核心价值观。
“民主”注重个人自由、公正和平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支持这一价值观的民主体制工具。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现代意义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对国家、对人民、对国家的重大事件、对国家荣辱的情感上。
中华文化传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每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责任,使其能够承担起分享国家荣誉的责任。
“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和平、协调和包容的精神,旨在发展和谐、安全、文明的社会生活;“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标准,规范社会行为,强调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平等”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是指所有人都应当享受平等待遇,不受性别、种族或阶级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信念扭转了中国久违的等级制度,构建了一个平等、开放、公正和透明的社会。
在今天的世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精神,给我们提供了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借鉴。
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真正理解和享受这种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在建设一个和谐、稳定、民主和美好的未来时,它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2021年05月09日13:59 来源:红旗文稿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多种概括,可谓见仁见智。
根据个人的研究和思考,汲取学术界某些成果,笔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如下概括,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
亦可再简化为求是、人本、自主、共富。
1、实事求是(求是)将“实事求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概念,有以下根据:第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一词原本讲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将之提取出来,作出全新的解释,用以表达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此后,“实事求是”就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命题被确定下来。
第二,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把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经典演说,上升到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的高度。
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强调“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126页)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事求是”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基本方面,是贯穿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的最宝贵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富有生命力的关键。
他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价值和价值导向。
本文将针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现状分析1. 核心价值观的概念2. 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3. 现实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具体措施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2.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具体措施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解决的问题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度2. 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五、总结和展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价值观建设的实际效果和落地情况,巩固和推进现有成果,以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
同时,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深入研究,加强对新的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成为了引领人们生活开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建设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提升和深化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现状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二章: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现状分析1. 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深刻反思和把握社会需求和民族特色而对优良价值观念的提炼和概括,是这个国家或社会公认和认可的,具有标志性和引领作用的一系列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建构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土壤。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和进步成果显著。
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转变,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不断增强。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并引导全社会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包含了许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理念,如仁爱、公正、诚信等。
这些传统文化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有时代感和中国特色的方式,凝练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倡导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在于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标。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法律的尊严。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在于推动社会和谐与公平,倡导依法行事和依法办事。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倡导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在于传递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鼓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由九个方面的价值观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 富强:追求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 民主:倡导人民当家作主、法治、平等、协商民主和社会公正,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 文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推崇理性、和谐、宽容、博爱和传统美德。
4. 和谐: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自由:尊重人的个性和权利,保障人民的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等各项自由权利。
6. 平等:主张人人平等、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和特权。
7. 公正:追求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的公正,坚持权力的公正行使,保证公平竞争和正义。
8. 法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构建法治社会。
9. 爱国: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旨在指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核心要素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只有国家富强,个人才能享有更好的生活。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体现人民的主权和自由,民主决策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愿。
文明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成熟,文明社会是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社会。
和谐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的目标。
二、自由平等公正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核心要素。
自由是人的一种自主能力,人们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
平等是人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机会,消除一切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正是公道和正义的体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核心要素。
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依法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业是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价值。
诚信是公民应具备的品质,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友善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实际相结合,让其真正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的标杆。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是塑造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和构建
化思 潮 下 , 其需 要旗 帜 鲜 明地高 扬 中 国化 马克 思 主 尤 义 这 面永 不 褪 色 的鲜 艳 旗 帜 。 只有 这样 才 会 照 亮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征 程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建 设事 使
正 确 的 政 治 方 向
能救 中国 。义 和 团运动 、 辛亥 革命 等群众 自发 的革 命 运动 都未 能成 功挽 救 中 国的命 运 , 只有 高举 马克思 主
义 旗 帜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中 国 人 民 走 上 了 社 会 主 义
作 为 反 映社 会 本 质 和社 会 发 展趋 向 的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观 , 只有 坚 持正 确 的 政 治方 向 , 会 在全 党 才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的凝 炼 和 构 建 必 须 着 眼 于 以 下 几 点 :
的康 庄大 道 。 中国人 民在 中国共 产党领 导下 , 高举 中 国化 马克 思 主义旗 帜 ,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光辉大 道 在 上越 走越 宽广 。今 天我 们 已取 得 了成功 和辉 煌 , 明天 我们 将 会 取得 更 大 的辉 煌 , 们 的生 活 将更 加 美好 , 我 这不 仅是 因为 我们 有 中国共产 党 的领导 , 高举 中国化 马克 思 主义 的旗 帜 , 根本 的是 我们 还坚 持 了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义道 路 。因 为社 会 主义 道 路是 人 类社 会 发 展 的必然 , 以 中国共产 党领 导 中 国人 民选择 了社 会 所 主 义道 路 。凝 炼 和 构建 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观必 须 体 现走 社会 主义 道路 这个 根本 问题 , 这是 中 国人 民永 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应的价值体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一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华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共识。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的价值目标。
这些价值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价值体系。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繁荣。
富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象征,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同时,强调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强,还包括科技进步、军事力量以及文化上的繁荣。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的民主与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的民主权利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工具,强调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为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治理保障。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们的文明素养与道德品质。
文明与和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软实力,它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文明与个人修养。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们的自由与平等。
自由与平等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之一,体现了每个公民在法治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和个人的基本权利。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的公正与法治。
在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法治则为社会提供了公正的规范和保护。
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认同和承担社会责任。
第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敬业和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个人职业行为相关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人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时代的迫切需求和历史使命。
一、坚持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普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从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能够促进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家庭关系和谐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要宣传促进婚姻家庭幸福美满的理念,鼓励夫妻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关爱,尽力减少家庭纠纷和离婚现象的发生,使更多的家庭成为温馨和睦的港湾。
2.树立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应有的关爱、互助和尊重。
我们要倡导讲文明、守法治理、诚实守信等社会公德,推广志愿服务、绿色生活和环保意识,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体系的基础。
只有法治的国家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强化法律教育我们要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让人们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只有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环境。
2.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机关的建设和监督,提高法律执行的效率和公正度。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社会各界才能依法行事,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三、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才能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培育和发掘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经典作品。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为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具有引领性和导向性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分步骤进行阐述。
1. 取得进步与继承传统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取得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成果,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具有中国特色,拥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
2. 丰富内涵与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法治、公正、纪律、诚信、友善”等内容。
这些价值内化到人们日常行为和社会行为中,具有强烈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在社会教育中,要依托这些核心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形成完整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3. 宣传和弘扬与实践和推广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静止的,而是要通过宣传、弘扬、实践和推广来推动发展。
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倡导全民共同遵循、实践、推广,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氛围。
同时,要引挚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的推动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跨越式发展,并以实践行动来落实这些价值观。
4. 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理论,更是面向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
要因地制宜,围绕当地、当事人的具体实际情况,深度挖掘这些价值观中的精髓和核心意义,帮助人们根据中国道德、法制、公正、纪律、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改变他们日常行为、工作行为等方面的不良习惯,落实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服务。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实践成果,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路径2023年,中国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1. 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支撑。
如何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方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2. 培养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基础。
其中包括海纳百川、和谐共生、崇尚科学、以人为本、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
3. 增强文化自信: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流传有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大多数人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1. 推进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从娃娃抓起培养下一代积极拥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2. 建立价值导向机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机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人事选拔、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注重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员给予更多激励和奖励。
3. 加强法律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护。
加大对文化产品及传媒内容的监管,提升宣传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4. 弘扬正能量: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倡发扬奉献、互助、友善的精神风尚。
通过媒体、文化艺术、公益活动等渠道,宣传正面的典型事迹和优秀典范,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向善向上。
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致力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共同富裕的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共同富裕并不是要求人人平均分配财富,而是要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现全民共同繁荣、共同进步,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保障,让每个家庭都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发展方式主要追求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的问题。
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公正相结合。
只有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减少贫富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只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切实提高全体人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实现。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解决好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问题。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依然存在,这给共同富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减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社会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它可以提供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服务,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最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背景及作用-精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背景及作用一、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理论依据(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传统价值观,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我国传统价值观主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理念。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历来重视人的自我实现,“未知生,焉知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等观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怕邪、远鬼神的精神,强调幸福要自己创造。
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敬业就是源自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实现国家富强、社会民主、人民敬业,“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是其有力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缺少的坚实后盾。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国家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包括爱自己同胞、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文化等。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当下,只有国家实现现代化,才能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要每个公民发愤图强,团结奋斗。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更是爱国人士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富强、民主和谐、社会自由平等法治、公民敬业诚信友善,都源于爱国主义这一优良传统,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精辟的阐述了这一传统美德。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的精神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以上种种只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其全部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罗素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深刻的认识和概括。
这是对我国公民家庭道德基本要求,是对邻里乡亲和睦相处的重要标准,团结互助、尊老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关起门来说凡是资本主义拥护的就是我们反对的,恐怕是不行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价值观当然也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里,既包括反对,也包括汲取,用哲学的话讲,就是扬弃。但是,这种超越、这种扬弃从理论上认识到变为在实践中做得到,仍然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一些理论梳理,并且尝试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比如,“民主、法治、权利”等等内容,固然很重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会发生价值观层次紊乱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们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
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
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当代中国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恰好不属于这两个时间段。而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像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中。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这一现象。
我们回顾价值观塑造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个规律。
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社会形成前夕,这时由于大家共有一种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种激发、鼓舞、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价值观。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观,应该如何如何。像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可以提出与这一定型社会完全吻合的价值观。像中国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君主,重视家庭)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帝国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那个社会。
更严峻的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些同志随波逐流。
其实,对于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适价值,我们的态度必须很明确。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实力,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的事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毕竟同处于人类社会,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简单地把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东西当作“普适价值”强加于中国社会,既是一种无知的独断,也是一种狂妄的臆想。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
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这些问题。但这一工作尚任重道远。
第二,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简明、清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至少从形式上就给我们以直接的挑战客观上把我们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这一对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既不是价值反叛,也不是价值虚无,而是价值迷茫。而这一点更加危险。价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反对内容,就肯定会有潜台词的拥护内容,内容就在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离之不远;价值虚无也问题不大,不承认一切价值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择。而价值迷茫则不然,又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或者说叫理论上的主流价值观),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价值观(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