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
日本人看中国的动漫业
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电视动画的制作总长已经在2008年超过日本,现在约为日本的2.5倍。
笔者于前几天参观了中国最大的动画展——杭州动画展览会,探查了一跃成为动画大国的中国的内情。
动画商业的今天现在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欢动画。
虽说“日本的动画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但在商业上能取得完全成功的作品绝对不多。
笔者将以各类数据为基础,探讨现在的动画商业应以何种姿态持续发展。
首先请看下表。
中国广电总局从2003年起统计动画制作总长的数据,当时的总长度为12000分钟,到了2011年则达到了260231分钟。
仅仅九年就增长了二十倍。
的确是一条反映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漂亮的上升曲线。
中国电视动画制作总长统计图(来源:中国国家广电总局)这的确是非常不错的数据,但看了下表中和日本的电视动画制作总长的比较之后则着实让人感到震惊。
仅看制作量的话,日本早被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了。
2003年日本的制作量还是中国的八倍,2006年起则开始减少,结果在2008年被中国赶超,到2011年则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实际上日本的制作总长是以包括了广告的节目单位来计算的(若是30分钟的节目,实质的动画内容只有24分钟左右),而中国则只是以实质的动画内容来计算总长,所以实际的差距还会更大。
中日电视动画制作总长比较(来源:日本动画协会,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动画王国”日本,这些数据的确让我们心生动摇,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呢?是对日本动画产业的威胁?或反而是一种新的商机?这次笔者想来谈一下得到急速发展的中国动画产业的真实情况与其影响。
在动画制作中心举行的杭州动画展览会距今约四年以前,我读了远藤誉氏的《中国动漫新人类》一书,知道了在中国也有御宅族(OTAKU)并且开始对中国的动画产生了兴趣。
正想自己来进行一番调查的时候,有朋友给我介绍了“杭州动画展览会”。
这是在中国各地举行的动画展中规模最大的展览会,为了获取资料,我从四年前开始每年都前去参加。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世界工厂在大连开发区,驻着无数的日本企业,在他们的工厂中,中国的工人们每天辛苦的劳动着,为了自己的口粮,为了自己同样等待口粮的父母妻儿,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工厂中,他们或开心或失落的生活着,不去想什么国家大事,他们关心的是,只是这个月能收入多少,如果计件,他们会非常努力,因为做的多了,他们的收入就会高了,每天和他们打交道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尽管他们生活在日资企业,他们的产品会帖上日本标签,回到日本,或世界各地。
大连开发区是日本的工厂。
就向各地的开发区一样,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生产着可以上自己成本下降许多的产品,“中国制造”,这个曾经让许多中国人开心幸福兴奋的事,这个曾经让无数走出国门后看到世界各地都是中国产品的国人兴奋不已,中国的产品,走向全世界了。
而当人们看到自己并没有因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这里建厂而使中国发生本质的变化时,我不知中国政府的官员们如何去想,也许在招商引资结束后他们去想下一个项目了,但引进的项目对中国发生怎样的影响,至少在此前的很长时间,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变化,大家赚钱吃饭,除了少数高管们因为经历了自身的努力得到提升外,整个中国制造产业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自己的制造业还在经济链条的下游行走,中国的产业工人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大的提升,流水线的作业,给他们的不是技术,而是饭碗。
管理提升了吗?技术到位了吗?你的核心在哪里,这些话对于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本土的企业,做到了吗,学到了吗?中国人固有的聪明,是否都用到了傻老外看似简单的人际规则中去了,政治文化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在经济时代,多少人用政治的手段去解读经济,各种法则应运而生,而最简单的生产逻辑关系,核心能力,又有多少人去真正理解。
当我们看到战后站起来的日本今天重新来到了多年前他们离开的土地时,这次中国已经不战而败,而面对当年八国联军离开的土地,今天的世界工厂,你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
这种翻身需要的成本又是多少?当周末看到作为龙江最大的油脂企业九三油脂的老总含泪说着他们不想进口国外大豆时,他的背后是中国这个世界大豆之乡在自家的门口积压的原料,企业的利益永远是成本决定的,他们的无奈来自哪里,在全球化经济的链条中,中国何时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产业化道路,他们的人民何时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自己可以让自己生存的粮食。
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中日企业文化进行对比,有分析?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日企业文化的对比1.1 日本企业文化1.1.1“经营即教育”的企业理念就世界范围而言,日本对待教育问题是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企业,企业领导人往往会将企业员工教育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教育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以提高员工素质来培养和巩固企业文化,进而促使企业的发展。
鼎鼎大名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他所倡导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经营即教育”,即将员工的教育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教育员工,提升员工素质,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在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有序有效运行。
他所经营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更注重人才的培养。
1.1.2 坚持以人为中心日本向来推崇儒教文化,信奉儒教文化,日本的多数企业都巧妙地将儒教文化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儒教思想来感化企业员工,让企业员工在儒教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一种“人和”、“至善”的思想意识,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的相处都极为和善,犹如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一般,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有效地增进了企业各级人员之间的情感。
我国的企业文化比较注重的是儒教中的“仁”,将“仁”的思想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而日本的企业文化更注重的是“忠心”和“诚恳”,将培养企业员工忠诚的素养作为企业文化的重点内容,形成企业员工上下一心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尽职尽责,将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在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中,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为企业的发展进步而贡献力量。
1.1.3 具有极强的群体意识日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中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管是任何重大有关企业发展战略性的决策,日本企业都会在决策确定前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进而集百家之所长来改进和完善决策方案。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一、引言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探讨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影响。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1.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企业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家族传承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
2. 高度重视人际关系:中国企业文化强调人情关系和社会网络,注重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集体主义和家族企业: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企业的价值观念,注重团队合作和家族的传承。
4. 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中国企业文化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等级制度和权威尊重,领导者在决策和管理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1.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文化注重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
2. 高度重视企业道德: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注重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
3. 持续改进和创新:日本企业文化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通过不断改善和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高度重视员工福利: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员工福利和关心,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四、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差异1. 文化价值观念差异:中国企业文化强调家族传承和集体主义,而日本企业文化注重精益求精和创新。
2. 管理风格差异:中国企业文化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等级制度和权威尊重,而日本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参预。
3. 经营理念差异:中国企业文化强调人情关系和社会网络,而日本企业文化则更加注重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五、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相似之处1. 重视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
2. 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
3. 强调持续改进和创新: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
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
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近些年,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并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评价和挑战。
在国外,对中国制造的评价与评论十分丰富。
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工艺的精湛,在各个方面,外界都对中国制造给予了不同的评价。
一、质量领先,性价比优越作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的制造业不仅规模大,而且也能够保持不错的质量。
在电子、机械、化工等领域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主导的品牌之一。
例如,华为、小米、博世、海尔等国际知名品牌傲视群雄,在业内享有盛誉。
当然,中国制造也有优劣之分,一些劣质的产品也难以避免。
然而,总体来看,中国制造的质量已经得到了极高的认可。
从整体性能和性价比来看,中国制造已经在多个市场中占据优势。
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尽管中国制造已经在质量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注重量的生产,而对质量问题的认识较不明显,因此,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有些逊色。
不过,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创新投入了。
如苏宁、小米等企业凭借自身的品牌力和技术优势,逐渐在外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尚有提升的空间,有望成为对世界重大影响力的有力竞争者。
三、产业链完备,生产能力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体系十分完备。
从原材料到下游制造业,再到整车、家电、电子等终端市场,中国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在中国市场中,企业之间也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压力机制,这也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效率的提高,以及质量的加强。
然而,近年来人们也关注到,良性产业协作机制还能否承载更多。
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高国产制造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已经得到了国外的广泛认可,以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为特点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中的一大竞争力量。
然而,转型驱动和技术进步,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区别
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区别现在全世界都在借鉴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
日本从二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他的成功自然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是不同的文化下会滋生不同的管理方法。
记得以前听过李健敏教授的讲座说,任何可执行的制度下必有适合它的土壤。
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喜欢跟风,别人说好的东西我们也觉得好。
有时候一个东西很好,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未必适用。
因为个体有差别。
一、借用日本企业文化与本地文化的脱节:日本的企业制度有三个与众不同特点,一是终身雇用制,二是年功序列制,三是企业工会。
日本企业把员工当成企业的孩子,员工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那一种企业对员工的珍惜和培养及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是我们所没有的。
我们借用了别人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别人的亲和文化。
中国企业家的政策更多的是唯利是图,采用别人的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是间接的让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成了为我们的愚民政策,跟断章取义有同样的危害。
日本是单一民族,有同质性文化。
换句话来说,人心向齐。
从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可以看出,他们对先人的尊敬,即使是一个有罪的死人,他们依然是尊敬的。
换在中国,如果别人有异议的地方,那怕是对的,我想坚持的人也很少。
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很大,每个地方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思想还很狭隘,不同地方的人喜欢分派,喜欢互相攻击。
在人事上,有的企业喜欢用自己家乡的人,也有很多企业指明不用哪些地方的人,比如河南人,湖北人。
二、不同的用工方式日本的管理思想是引用了我们二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义、礼、智、信,忠于天子,规范了一个人的行为,放在今天,从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是对人性的一种禁锢。
日本人把这种思想沿用得很好,而且得以延伸,把以家为中心演变到以企业为中心。
效忠是日本人的基本精神。
那么日本忠诚是有根基的,看看人家企业是怎么对待员工的。
日本企业采用终生雇佣制。
让员工可以完全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企业。
日本把家的概念推广为企业和组织,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雇员和管理人员之间是有一种亲属式的团结。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张瑞敏从“吾日三省吾身”的中国传统 自律方法中,悟出了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 位置,就如同斜坡上的一个球体。 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 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 为使海尔在斜坡上的位置保持不下滑,需 要止动力——即基础管理。 “斜坡球体论”在海尔被称为“海尔发 展定律”。用斜坡球体论来比喻,OEC在 管理上的深层含义有三方面:
• 1、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管理,没有 止挡,企业就会下滑,就不可能成功。 • 2、抓管理要持之以恒。管理工作时一项非常艰苦 而又细致的工作。管理水平易反复,也就是说止 挡自己也会松的下滑,需要不断地加固。管理师 一项笨功夫,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深 入细致地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滑坡,上档次 。 • 3、管理师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企业向前发展, 止挡也要跟着提高。管理无定式,需要根据企业 目标的调整,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优 化,而不能形成数条。海尔的口号是“练为站, 不为看”,一切服从于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管理,走了一条 什么样的道路呢?老是愿意搞运动,其实 搞运动就是这样,场面壮观,不管目标, 指标很好,但什么用也没有。 我认为在企业里,“活力”是一个最大 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喜 欢搞一些活动,比如说“大战红五月”啦 ,到了六月份双过半啦,这种运动带来的 危害很大,它只是一种突击,不是真正依 靠人的活力。在运动的这几天里,大家也 很兴奋、挺新鲜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个 体都在创新,不是每个个体都在成长。
张瑞敏对中国人的观察一针见血。为了克服中国人 做事不规矩的毛病,他发明了一套管理方法叫做 “OEC”, 其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 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 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 都有一点(1%)的提高。 记者曾问张瑞敏,海尔引进了高技术和先进设备 ,为什么在企业管理方面却没有引进国外现成的管理 方法而采用自己独创的模式?张瑞敏回答: 作为软科学的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国情 因人情不同,生搬硬套国外的方法不仅达不到他们那 样的效果,而且会导致我们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名 牌企业。许多合资企业在管理上暴露出来的矛盾已经 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创立出适合自 己国情和人情的管理模式。
中国和日本的工作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日本的工作文化有何不同?一、时间观念的区别中国的工作文化注重“人情味”,在重要场合或会议上,按时到达可能会显得太过死板。
相反,在日本,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在日本企业文化中,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可能导致会议延误。
小点内容:1. 中国人工作生活表现“慢”,日本人强调“时效性”。
2. 在日本工作场合,“迟到一分钟,就相当于全无用处”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与中国人直言不讳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同,日本人注重言行一致和避免直接表达。
在会议上,日本人通常会在发言前冷静思考,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以尽量减少冲突和压力。
小点内容:1. 中国人在商议时由于语言交流问题容易出现些许误解,而日本人往往借助反复使用已公认的术语或流程实现沟通。
2. 中国人的商务聚会通常有些热闹非凡,而可以很好地帮助人缓解紧张感。
三、压力与态度对待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耐、承受压力和苦难被视为重要价值。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通常会接受定量的工作量,并将其视为应该完成的任务。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处理和避免冲突,而敬业和追求完美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
小点内容:1. 中国人的压力相对较大,日本人的工作有良好的分工、执行力,大家互不干扰,各司其职,所以压力就相对较小。
2.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往往会把工作当成是挣钱的手段。
而在日本,员工可能会把工作视为是一种事业。
四、工作形态的差异中国人着重发挥工作竞争的优势,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理论紧密结合到实践中。
而在日本,对工作的理念是传达给大家一个共通的目标,然后集体行动。
小点内容:1. 在中国企业中,员工们通常能够自由发挥个人创造力,而且很少受到制度限制。
2. 日本企业以团队协作为核心,在重大项目中,重视团队的参与,认为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实现更大的成功。
五、对公司文化的态度在中国,公司文化通常是建立在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上。
工人认为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有多少关联。
而在日本,公司文化建立在对客户和全球市场的责任感和诚信上。
中国企业需要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中国企业需要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在中国,“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理想主义”常受排斥。
因为,现实主义者们总是用那些听上去漂亮的词汇包装自己,扮演真理的化身。
诸如“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活在当下”、“量力而行”等等。
然而,我想说,中国企业要想真正站到世界的中心,让世界看得起我们,必须提倡理想主义,而现实主义只是辅助力量。
因为,做品牌也好,搞创新也罢,都意味着你必须活在明天,必须超越自我,必须百折不挠,必须追求完美。
一个现实主义者是做不到这“四个必须”的,只有那些相信梦想、相信美好、相信奇迹的理想主义者才能做到。
现实主义害死了无数个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日本人还是瞧不起我们中国企业,为什么?因为,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集团化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7.5年,而欧美企业平均寿命至少有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则长达58年。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企业寿命如此短暂?我认为,现实主义的危害首当其冲。
1、现实主义导致了“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现实主义对什么敏感?是眼前利益。
而对眼前利益过于敏感,会导致人们“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喜好“短、平、快”。
对企业而言,天天琢磨眼前利益,追求“短、平、快”,什么钱来得快,就去做什么,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前几天,我的一篇文章“未来只有两种企业能活下来”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热点文章。
结果,多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众目睽睽之下抄袭我的文章,尤其有些咨询公司还恬不知耻地说我这篇文章的内容却变成它的观点。
后来,通过举报,微信团队对它们的抄袭行为进行了“删除”处理。
大家看看,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现状,我们的企业要是就这点儿素质和境界,还能干出什么名堂呢?2、现实主义导致了“墨守陈规,平庸无奇”。
现实主义的口头禅是“不求最好,只求刚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企业很少能够做出让世界感叹的产品?为什么俄罗斯的很多超市都门口挂着“本店没有中国货”?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多数企业追求的是“刚好”、“合适”、“良好”,而不是“最好”、“卓越”、“极致”。
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随着中国和日本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日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
然而,在企业的文化方面,中日两国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主要从领导风格、组织结构、交流方式以及工作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领导风格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较为显著。
日本企业注重权威领导,领导者通常是公司内最有经验和最优秀的人才,其权力不容质疑,员工需严格听从。
而在中国,有些领导者可能会采用民主和平等的领导方式,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建议,更注重团队协作。
因此,在中日企业合作过程中,如果没有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制定的合作方式,可能会存在沟通和决策上的问题。
组织结构方面,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也相当明显。
在日本,企业一般拥有长期稳定的组织结构,任命人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并须具备较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
而在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常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和变化,任命也往往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潜力。
这也意味着,在跨文化合作中,可能需要更具有灵活性和不断变化的沟通方式。
交流方式方面,中日企业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在日本企业,虽然实行“无声社会”的文化,但在企业内部依然强调“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而中国企业则更注重电子邮件和直接沟通,快速、便捷地传递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从而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
最后,工作态度方面,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在日本企业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
而在中国企业中,更注重产出效益和效率,员工们往往会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人情味。
因此,在跨文化合作中,可能需要两国企业之间有一个好的平衡点,要注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维护相互尊重和友好的工作气氛。
总之,中日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制定、员工培养和销售宣传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跨文化合作中,需要双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敏感度,协商出一种适合双方的文化合作方式。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引言概述: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其企业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两国企业文化的异同点。
一、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1.1 高度重视家族观念:中国企业文化中,家族观念占领重要地位。
许多中国企业是由一个家族创立并传承下来的,家族成员在企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2 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作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1.3 尊重权威和长辈:中国企业文化中,尊重权威和长辈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员工会尊重领导者的决策,并尊重年长的同事。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2.1 侧重长期稳定:日本企业文化注重长期稳定,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期关系。
许多日本企业提供终身雇佣制度,员工忠诚度较高。
2.2 强调精益求精:日本企业文化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理念。
员工被鼓励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2.3 尊重和谐: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和谐和平衡。
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员工之间的关系通常较为融洽。
三、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异同点:3.1 家族观念与长期稳定:中国企业文化强调家族观念,而日本企业文化注重长期稳定。
两者在企业传承和员工忠诚度上存在差异。
3.2 集体主义与精益求精: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日本企业文化追求精益求精。
两者在员工合作和工作效率上有所不同。
3.3 尊重权威与和谐平衡:中国企业文化尊重权威和长辈,而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和谐和平衡。
两者在员工关系和团队精神上存在差异。
四、中国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共同点:4.1 强调团队合作: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认为员工之间的合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4.2 尊重传统价值观: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尊重传统价值观,注重家族观念和长期稳定的价值观念。
4.3 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和日本企业文化都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注重对员工和社会的贡献。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
Part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2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 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 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 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 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 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Part 对速度的理解不同
3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 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 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 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 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 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 何为慢?
Part
追求不同
1
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 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 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 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 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 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Part
追求不同
1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 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 抄袭。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威胁, 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古话 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
1
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 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 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 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 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 有精力再去做别的?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
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引言概述: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强国,其企业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两国企业文化的异同点,并总结其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1 中国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文化强调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重视长辈的权威和家族传统。
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尊重长辈和家族的观念深入人心,企业内部注重家族企业的延续和家族成员的权威。
同时,中国企业文化也注重忠诚、诚信和责任感。
1.2 日本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日本企业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强调个人责任感和忠诚度。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和集体决策,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
1.3 异同点分析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家族观念和长辈权威,而日本企业文化则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责任感。
然而,两国企业文化都强调忠诚、诚信和责任感,这是两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二、管理方式的差异2.1 中国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中国企业文化中,管理方式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在家族企业中,企业家通常拥有决策权,并通过家族成员的权威来管理企业。
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管理方式更加注重规范化和科学化,强调专业化的管理人材和科学决策。
2.2 日本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日本企业文化中,管理方式强调集体决策和团队合作。
决策往往是通过集体讨论和商议达成的,强调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共识。
此外,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管理方式也注重终身雇佣制度和内部晋升机制,鼓励员工长期稳定地为企业服务。
2.3 异同点分析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在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家族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也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而日本企业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团队合作,强调员工间的合作和共识。
然而,两国企业文化都注重员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老外眼里最酷的“中国制造”
老外眼里最酷的“中国制造”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7年第4期2016年末,一位来上海的日本朋友,吃饭席间要求我们演示一下中国“神奇的手机支付”是怎么回事。
“听说中国人现在出门都不带现金了!”他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日本人一向以站在全球电子产品和软件研发尖端为骄傲,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他来说有多震撼。
我于是打开微信,展示给他看支付页面:喏,扫一扫这里就可以,钱自动从关联的银行卡里扣掉。
超市买包牛奶、电影院买张票、出门打个车,都可以用。
要知道,这还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软件,日均活跃用户接近8亿,脸书的月活跃用户才1亿多。
它更是个“超级应用”,自己就构成了一个生态圈,赶快去下一个,在中国做什么事都方便。
这一次他是真的被震住了。
吃完饭回到家,我的微信上就出现了他的好友请求。
这是2016年最酷的“中国制造”之一:移动支付空前普及,迅速接近“无现金社会”。
说到“中国制造”,另一个在2016年横空出世的新玩意儿,是自行车共享软件。
仿佛一夜之间,橙色和黄色轮胎的自行车就布满了中国城市的街巷。
只要扫个码,手机上扣掉五毛、一块钱,就可以骑上一辆车走,听上去实在太美好。
之前一些年,全世界都在感叹:“自行车王国”早已变成“汽车王国”,中国城市空间里不再有自行车的位置。
但其实,对于绿色、低成本出行早已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加上互联网的力量和资本的助推,在2016年迅速将中国推向了下一个出行时代的入口。
这个变化,不但酷,而且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中国人在追捧私人汽车数十年后,放下了“面子”,重拾最实用和环保的自行车出行。
更重要的是,自行车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由高效的手机移动平台来实时投放、监测、管理、收费。
这一点,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似乎也不多见。
我热切期待中国重回“自行车王国”那一天的到来。
相信已经不太遥远。
这一年中,我个人最喜欢、受益最多的,还是神奇的外卖App和来去如风又总能准时按响门铃的快递小哥。
这绝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享受,也是我最经常向美国和欧洲朋友们炫耀的一件事——打开手机,从小笼包到辣子鸡、比萨饼、水果篮,甚至全套火锅,半小时就送到家门口!哪怕是半夜!好莱坞科幻片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怕也比不上这个有效率吧,更何况中国外卖的品种口味之丰富,远远超出好莱坞编剧们的想象力。
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感受
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感受1. 来自一个合资企业员工的工作感想我在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工作已经三年了。
这个企业是合资的,因此我们员工中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在这里工作期间,我认为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成长为更好的职业人士。
2. 跨国文化冲击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个日本企业的工作环境下,最明显的感觉是我们工作文化的差异。
例如,我的日本同事喜欢用“先生”称呼上司和客户,而我觉得这种称呼等级制度非常不现代。
相同的,日本人也经常表达“舍己为人”的思想,这在中国文化中则可能被理解为“对自己过于狠心”。
因此,在不同文化之间工作时,我们必须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才能确保合作愉快、高效。
3. 融合双方优势另一个我在合资企业的工作感受是,我们能够挖掘和融合双方的优势和经验。
日本公司对于生产流程、工程管理有很多先进的经验,而中国企业在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方面更为擅长。
通过交流和合作,我们公司创建了一个更适合我们的市场的商业模式。
4. 双语工作挑战作为一名员工,在日语环境下工作让我学到了新的技能:我现在可以说流利的日语,并且能够阅读、写作日文。
然而,这也存在挑战。
有时,复杂的术语和技术语言会导致理解困难。
此外,制约我的工作效率的另一个因素是,日语与中文的字体、排版和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尽管有这些挑战,但我相信这种双语的工作环境可扩展我的技能和能力。
5. 团队沟通与管理我认为,任何成功的团队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和管理。
在我们的企业,我们经常会有跨部门、跨文化的项目。
因此,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就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了。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尝试建立良好的团队来协同工作是我的成功与成长的一个关键。
总体而言,我很高兴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这里的文化和经验对我帮助良多。
这个工作环境教会了我如何适应和适合不同的文化、融合优点、扩展技能、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成功。
关于外国喜爱中国制造的例子
关于外国喜爱中国制造的例子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喜爱与青睐。
以下是一些关于外国人喜爱中国制造的典型例子。
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广受欢迎。
中国公司如华为、小米和联想等,生产出高品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脑等产品。
这些电子产品在功能、性能和外观方面表现出色,得到了外国消费者的青睐和肯定。
例如,华为的智能手机荣耀系列和小米的红米系列都在国际市场上非常畅销。
外国用户对中国制造电子产品的信心和认可,进一步证明了其卓越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家居用品也备受外国人喜欢。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家庭选择购买中国制造的家具、厨具和家居装饰品。
中国制造的家居产品在质量、设计和价格方面都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的家具制造商通过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了许多深受欢迎的产品。
同时,中国制造的厨具也因其高质量和实用性而备受推崇。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领先,也赢得了外国消费者的喜爱和口碑。
中国制造的汽车也成为了外国车迷的心头好。
中国的车企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生产出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汽车产品。
这些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安全性、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方面都表现出色,赢得了外国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例如,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比亚迪唐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尤其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今世界,电动汽车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喜爱。
无论是电子产品、家居用品还是汽车,中国制造以其高品质、创新设计和竞争力的价格,赢得了外国消费者的赞誉和青睐。
这反映了中国制造的不断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Made in China’在海外-----中国企业的未来
我记得,一位来自瑞士的摄影师,也是我们公司的客人,看见每个员工都在加班,那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她非常惊讶为何大家都不回家,我告诉她我们每天都是工作到这个时间甚至更晚。她是第一次来日本,她称赞日本‘Everything works perfect’(任何事都完美)唯独这个加班她不能理解。
日本日立公司目前是一家拥有11个业务部、27个工厂和8个研究所的巨型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贯彻“诚”、“和”与“开拓精神”这一理念。这一理念使该企业充满诚心,团结一致,不断进取发展壮大。另外,每年必须要研发出一项新产品,在展销会上发表,所以他们的研发团队每日都在聚精会神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也是日本企业产品更新升级迅速的重要原因。一个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优秀的员工群体,而企业的发展则需要科学的技术和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而这种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团队精神”。
如果公司要参加展销会的话,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12点是常事。有一次,加班到晚上12点多,因为第2天早上我要回中国,所以我没来得及回家,加班完后直接从公司坐地铁到成田机场,没睡觉在机场坐了几个小时后登机回国。
我要提一下这些加班都没有工资的。他们的理念是,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通过为企业努力工作,让企业盈利、发展,自己也就收入稳定、事业有成。也就是说先付出,再谈报酬。前几年公司没有盈利,我的加班没有任何报酬,后来公司盈利了,也奖励了所有员工在2004年12月美国夏威夷旅游,7月和12月一共发了两次奖金共计80万日元,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大约6万人民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死得太快了!2016年02月23日 10:30来源:凤凰国际智库6357人参与172评论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看完后沉思无语来源:日本窗、日本微商会1.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死得太快了!首先,你必须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
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
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
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
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
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
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
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
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
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
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
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的?2.为何中日差距越来越大?追求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
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
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
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
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
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地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
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
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
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
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
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一个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
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球着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
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
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
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
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
所以,他们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
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
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
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
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
”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
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威胁,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
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
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
3.对技术的理解不同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记得以前给一个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
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
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
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
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
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
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
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
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
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
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
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
长此以往,何来品牌?4.对速度的理解不同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
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
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
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
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
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
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目标。
中国发展经济是用来攀比、炫耀的。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弯路……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
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
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
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
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