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
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些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有一种认识 ,认 为实 施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开设一些通识教育 的课程 。于是 , 在一段时间以来 , 高校的课程越开越多, 五花八 门。其 实在课程科 目的设计上 , 师生的差 异较 大 , 有些教师认 为重要的科 目, 学生认为不重要 , 反之亦然[ 。 [ 课程设置 z7 基本上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际期望。这样难免有些课程学生不感兴趣 , 也难免有 价值不大的课程混迹其中。通过调查北京大学 、 清华大
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如此一来, 在高校讲授
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总体素质不高。
( 三) 学生不肯花精力去学, 功利主义取向严重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首先 , 中学时期无 良好通识准
近期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通识教育已成为教学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 国通识教 育实施 的困境 我
备的学生觉得它有些疏离(即文科学生难以接受理科的 通识课程)。 而另一方面, 功利主义心太强的学生觉得它
学生是通识教育的收益者和接受者 ,如果学生对 通识 教育的实施根本没有兴趣 ,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 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鉴于此 ,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让学生接受并认 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首先 , 让学生 明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 社 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 要出发 , 使学生放眼未来 , 树立正
(一)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较少考虑学生的
实 际期 望
目前 , 各种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 , 高等教 育也不例外 , 对于正在走 向学 习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 、 知 识化社会 的高等教育来说 , 在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素质 和教育观点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 , 加强大学 通识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的实际情况难 以让学生进行 自由选择 ,其选择权限还受到极大的限制。 ( 二)学科领域的划分不科学 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 中通常包含公 民道德教育 、语言教育 、数学教育 、社会科学教育 、计 算 机 教 育及 其 他 方 面 的教 育 。大 学 生对 上 述 领域 的知 识 进行 积 累 ,对其 自身 的 发展 有 着 重 要 的影 响 。但 是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范围还相对较窄 ,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 。虽然公民道德教育 、计 算机教育和语言教育等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但是其他学科 的教育还存在不足 。艺术类 、社会科学及 自然科 学类的课程安排量还十分缺乏 ,课程门类单一的现象严重 ;历史和文学方面更是遭到极大的限制 。即使某 些相课程受到了重视 ,但其在课程安排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计算机类及语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着 应试 教育 的 嫌疑 ,甚 至沦 为为 其他 等级 考试 做准 备 的工具 性课 程 ;公 民道德 教育 方面 的课 程 ,在 教育 过 程 中又过于僵化 ,缺乏吸引力 、灵活性及实践价值 ,多为缺乏实际内涵的盲 目说教 ,这与通识教育的实际 目 标 相 背离 ,其教 学效 果受 到 了严 重 的不利影 响 。
第 3 卷第 7 l 期
V0 - No7 l 3l .
长春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o hn cu o l nvrt(u aie d oi c He) or lf agh nN r i sy m n i a c l i CS n C ma U e i H t s n S aS e
・
】 7・ 2
三 、对 高校通 识教 育 课程进 行 设置 的具体 实施 办 法
( )设 置模 式要合 理 一 在西方发达 国家的高校 中,通识教育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一般包括以下类型 : 核心课程模式 、分布必修 型 、自由选修型及名著课程型 。第一 ,核心课程型 , 其对必修领域进行 了明确规定 ,打破了按学科进行设 课 的传 统模 式 ,强 调在 课 程设 置 中加 强对 学生 能力 的培养 。核 心课 程 比较 注重 道 德 、艺 术 、文化 方 面 的培 养 ,对 教 学质 量及 教 学设 施要 求较 高 。只有水 平 较高 的 大学 才有 相关 的实 施条 件 ,如 哈 佛大 学 、清 华 大学 及复旦大学等。第二 ,分布必修型 ,该种模式对课程的数量及必修范围都有明文规定 ,课程多为一些入 门 性 课程 ,对 学 生知 识 面 的拓展 有着 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此模 式对 学 校 的实施 条 件并无 较 高 要求 ,是 目前运 用 较多的一种模式。第三 ,自由选修型 ,该种模式对高校没有什么特殊要求 ,学生可以从 自己的兴趣 出发对 课程进行 自由选择 。但此种模式对高校学生有极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 自 觉性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未实 行 ,西方发达国家也极少采用 。第 四,名著课程型 , 该模式只有西方个别高校加 以运用 ,其实施 目的是实 现 自由教育 , 课程多对各领域 中的名著加以选用 ,主要 为讨论课程。我国的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上述模式加 以创新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某些方向性的错误 ,又可以提高课程教学 的科 学 性 ,有助 于本 校教 学特 色 的形 成 。 ( 二) 其课程 体 系 的建 立要 科学 在对 通识 教育 的课 程进 行设 置时 ,不 能任 意 地组 合及 建 立 ,它必 须 能够 体现 出各 学科 之 间 的互通 性及 关联性 ,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目前我 国高校在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还缺乏全局性及整体性 理 论 的指 导 ,随 意设 置 的现象 还很 严 重 。教师 通 常 只注重 理论 知 识 的教学 而 忽视 相关 思 维模 式 的 培养 ,只 是一味地讲授知识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学生也存在对课程不重视的现象 ,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对专业 课 的补充 ,还有某些学生对其进行选择只是为了追求学分 , 甚至有学生不将其视为一 门课程 。高校在进行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必须对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 ,在课程体系中实现内部优化 ,密切保持各门学 科之间的内部联系 , 做到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及相互弥补各 自的不足 。其次 ,将专业教育同通识教育进行 有机结合。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多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时间安排 、教师资源 、学习 目 标等方面存 在着你多我少 、彼增我减的制约关系 。但实际上 ,通识教育可 以与专业教育做到有机结合 ,既能满足专业 教育的要求 ,又可 以达到通识教育 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赋予专业教育新的发展 内涵 ,为高校 的长远发展奠 定 基础 。最后 ,将隐 性课 程 同显 性课 程加 以结合 ,保证 教育 的科 学性 及有 效性 。 ( 三)加 强师 资 和教材 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环节。教师必须不断更 新教育思想 ,熟悉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 ,不断提高 自身科学文化知识及教学科研水平。同 时 ,还 需加 强 教材 建设 。在高 校要 进行 教学 基 础建 设就 必 须注 重教 材建 设 ,通 识课 程 教 材 的质量 必 须要 有 保证 ;教学内容要不断进行更新 ,紧跟世界先进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接受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高等学校应该提供专 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帮助教师更新 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估与提升方法
01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
教学效果。
拓展课外学习资源
03
提供相关的课外学习资源,如推荐阅读书籍、网上课
程等,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
04 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
教师素质的要求与提升途径
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 好的道德榜样。
通识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能够跨越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 识视野。
如何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
高校应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制定合理的课程 设置,既要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性,又要注重学生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 学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对改革措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教材选用与更新
教材选用不当
缺乏及时更新
对对策
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在选用教材时,存 在选用不当的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 、不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等。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
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及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逐渐展现出其重要性。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数字化课堂教学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数字化环境,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
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数字化课堂教学能够通过多媒体、互动性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个性化学习数字化课堂教学的优势之一在于其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 拓展学习资源数字化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
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设计数字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从教学设计入手。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2. 教学互动数字化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互动,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对学习评价进行调整。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需求,应当探索新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践研究。
1. 教学案例一: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在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现状及对策
专业 领 域 的专 精 型人 才 。 l 1 近年 来 , 随着 我 国高 等 生 比较喜欢 , 2 9 % 的学 生 表 示 不 确 定 。 当问及 “ 选
教育 发 展 的不 断深 化 , 以就业 为 导 向 的课 程 改 革不 到 自己喜欢 的课 是 否 容 易 ” 时, 接 受 调 查 的 学生 中
断 推进 , 使得 高校 师生 在对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认识 及 7 2 %认 为不 是很 容易 。这表 明 , 大部 分 学 生对所 开 实 践上 都存 在 一些 误 区 。本 课 题 组关 注 的是 通 识 设 的通识教 育课 程是 持肯 定态 度 的 , 但 由于受 到每
教 育选 修课 的运行 状况 , 在 深人 调研 的基础 上 提 出 有 效 的改进 建议 。
有 必要 加强 宣传 。 通 识教 育 往往 用 来 指 代 高 等 教 育 中 的非 专 业 的普 遍认 知 ,
教 育部 分 , 其 实通 识教 育是 一种 完整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其 目标是 培 养完 整 的人 , 而 不仅 仅 是 某 一 狭 窄 ( 2 ) 对通 识 课 程 的满 意 程 度 。从 调 查 的 结 果 看, 有3 6 % 的学生 表示 喜 欢 所 选通 识 课 , 3 5 % 的学
非 常 了解 。表 明通 识 教 育 的 理 念 还 没有 成 为学 生
课水 平不 够好 ”, 这 表 明学 生 对 待通 识 课 程 的态 度 因导 致课 堂 出勤率较 低 。
2 .通 识教 育选修 课现 状调 查 结果
因( 时 间冲突 ) ” 的学 生 占 4 0 %, 2 2 % 的学 生是 因为
( 1 ) 对通 识教 育 的了解 程度 。调查 可见 , 7 % 的 “ 课 程枯燥 , 不喜欢” , 有 1 4 % 的学 生 认 为 “ 老师 讲
高校校级通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通 识 教 育 的 一 部 分 。 然 而在 实 际 教 学操 作过 程 中 , 识 选 修 课 并 未发 挥 出其 应 有 的作 用 , 文 就 高校 校 级 通 识 选修 课 通 本 实施 过 程 中存在 的 问题 及 解 决 对 策进 行 初 步探 究 。
【 键 词 】通识选修课; 关 问题; 对策 【 作者 简 介 】李仰锐, 内江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愿 的 ,而是 迫 于学 校 制 度 的 规 定 ,必 须 修 满一 定
的通 识课 的 学分 才 能 毕 业 。 学 校 的这 种 强 行 规 定
似 乎从 制 度上 保 障 了通识 课 的 发 展 。对 于 通识 课 ,
扣 的一 个重 要 原 因 。在 大 学教 师 晋 升职 称 评 审 时 , 较为 看重 的是发 表 了多 少学 术 论 文 、多 少本 专 著 。
开设 通识 课 程 的 教师 由于要 花 一定 的时 间 去备 课 ,
学 生 只是 一 种 应 付 , 只 为 混 学 分 , 听 讲 不 认 真 ,
逃课 、 旷课 现 象 普遍 。 百人 的通 识 课 ,逐 一 点 名
根本不 现 实 ,上 课人 数逐 渐减 少 。
的 时 问 和精 力 就 得 不 到 应 有 的 回报 。 同时 ,通 识
教 育 缺 乏受 尊 重 性 ,致 使 教 师 大 都 宁愿 担 任 与 科
研 关 系更 紧密 的专业 课 的教学 。
3 通 识 课 课 源 的 问题 、
实现 学 科 渗 透 、文 理 兼 容 的 重 要 手 段 , 同 时也 是
校 级通 识 选修 课 是 高 校面 向各 专业 学 生 开设 、 由学 生 自由选 择 的课 程 。通 识 选 修 课 ( 下 统 称 以 通 识课 ) 以其 自由度 、适 应 性 成 为 高校 课 程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并 成 为 高 校 拓 宽 学 生 知 识 面 , 就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他 的科 研 成 果 ,也 就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影 响 了他 的职 称 评 审 。这 样 ,教 师 投 入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华南地区某高校为例
一
直延用下 去, 也有教师甚至将专业课 的教案拿来直接用上, 。 完全没有考虑 到通选课 是面 向全校不 同专业 、 同年级不 同 不 水平 的学生 , 这就违 背了因材施教 的原则 。也有 的老师认为 通选 课只是满足 学生 的学分需求 ,不会对学生作严 格的要 求 。认识 的偏差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 3 .学生到 课率不高,存在应 付心态 在教务部 门组织 的摸底听课活动上 , 发现一个 比较严重 的 问题:通选课的学生到课率普遍偏低 , 大部分是只有 5 % 0 左右 ,而在听课人员随堂发放的调查问卷 上显示 ,在 “ 的 你 通选 课 出勤率 ”一栏 ,“ 每次都上 ”的人屈指可数。在 “ 你 选 该通选 课的原因在于 ( 多选 ) ”一项, “ 完成 学分”占主 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对待通选课的态度上不够重视,认为能 拿 到学分即可 。上课期 间,老师并非每次都会点名,这就给 些 学生缺课 找到 了机会,还有因为各种 社会活动缺席的 。 到 了考试 的时候 ,大部分老师都会 给予一定的指 导意见 , 很 多 同学心存侥幸与应付 心态 ,认 为简单准备就 能轻松通过。 宽松管理 以及过 多的社会活动都 是学 生到课率不高 的诱因。 4 .课酬偏低,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 该校对上 课教 师的课酬发放标准是 “ 学生数 × w= 时数 ×标准 ×系数 ( :标准 是 01 注 .6元/( 学 时) 生・ ,系数: 各类课程按 1取 ) ,全校 性通选课课程给予适 当补贴 ,在原 来的基础上增发 1%。以一个 2 0人班级为例 , 0 0 那么老师一 晚 3节课 的课酬是 2 0 ×01 ×1 (+ 0 0 ×3 .6 × 1 1%)= 0 . 。 15 6元 很多教师 认为如 此偏低 的课 酬与实 际所 付出 的劳动不 成比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通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胜任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
为了有效实施高校通识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就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高校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增强对历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覆盖不同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2. 结构合理性原则。
课程体系应具有科学的结构安排,确保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有序地进行学习。
3. 个性化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和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实践性原则。
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评估和反馈原则。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反馈。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制定发展目标。
明确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确定具体的课程建设方向。
2. 课程设置与规划。
根据发展目标,制定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规划,确定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学时。
3.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具备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能力。
4. 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困难及对策
高等 建 筑 教 育
J RN F A HI E T R IU NIO I OU AL O RC T C U AL E ) C T N N
S p . X) e t2( 2 S mlNo. 4 t 4 No. 3
总第4 4期
第 3期
Z NC Z.h o HA iza
(oee f i e Euao, h ne i , I1 302 Ci ) CUg oHg r dctn Wua Ui rt Wua 407 , h a h i n v sy 1 J n
Absm d : a e t te p o lms a d d f u is i h r c s 1 a p yn e e a t 1ain i n v riis i h n ,t e a t o a ls s me t B s d Ol h r b e n i% h e n t e p c e s( p l ig g n rleh c t n u iest n C i a h u r tb e 0 i f 0 e h p o o a sf l ws c re tyr c g ie a dd a r p s la o l : o rc l e o nz n e lm t te rl t n{ e e a e u a in a d s e il d c to o h h ea o g n rl d c t n p c at e u ai n;e tb ihte s e i ma h n r fg n— i o y sa l s h ca p l c i ey o e
I I m ONS OF tl Ⅱ_ I ARN1 NS tG} = R E NG
我 国高 校实施通识 教育的 问题 、 困难 及对 策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实践探索作者:曲海舟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一、通识教育课程(一)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以美国高等学校实行选修制为起因,以“七艺”(文法、辩证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及博雅艺术为主要学科。
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新增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逐渐发展形成今天所说的通识教育体系,并且经过多年实践,其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日臻完盖。
在我国,通识教育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方式出现,是针对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是对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反思。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概念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而设置的课程的总和,通常指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
正式课程分为包括政治道德、写作、计算机、体育与保健等的基础技能类课程及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完善学生人格建构、平衡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的核心课程;非正式课程则包括社会调查、实践、校园文化、校风校训、校园环境等内容。
李曼丽等通过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全校性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和军事课程等;另一部分为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语言、艺术和技能7个领域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通识性。
“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见识与智慧的通性,强调人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统摄。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着重于通识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学通识教 育 , 亦称 为普 通教 育 ( eea eu a gn rld c t n) i 或博雅 教育 (i rld ct n , o 1 ea eu a o ) 与专 、 养成教 b i I l , 育有所不 同。主要是指大 学生均应接受 的有关共 同 内容 的教 育 , 使学 生从 不 同的 “ 解模 式”( e 理 Mo d o u dr adn 来认 识现 象 、 f n es n i t g) 获得 知识 , 开拓学生 的 视 野 , 解 与 人 生 相 关 的 知 识 与 原 则 、 法 。 通 过 对 了 方 人文科学与 自然 科学 的学 习 ,使 学生更具 有社会适 应能力。我国通识教 育的理念早 已存在 , 并且也r 直 ・ 默默 的进行 ,但直 到近 十年来 才有系统化 的讨 论及 大规模 的实施 。通 识教育现 已是 我围大学教 育中 重 要 的一环 。 目前 , 各大学 通识教 育课 程 巳相 当普 遍 , 亦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是 , 间仍存在许 多 题 。本 其 文将就此 问题进行分析 , 以圳找到解决方案 。 实 施 中 存 在 的 问题
( ) 程 结构 与体 系不 合 理 二 课
、
( ) 一 概念 与 目标 定 位 不 准
在各大学 的课程结 构中 ,并未将通 识教育适 当 定位。在现今 的大学 教育实践 中 , 大学 通识教 育的 对 解大多 是指 文化素质教 育 ,持这种观 点的主要依 据 是 19 9 8年 教 育 部 颁 发 的 教 高 ( 9 8) 19 2号 文 件—— 《 丁加 强 大 学 生 文 化 素 质教 育 的若 干 意 关 见》 。这 一文件指出 , 我们所 进行 的加强 文化 素质 “ 教育工作 , 重点指人文 素质教 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 生加强 文学 、 历史 、 哲学 、 艺术 等人文 社会科 学 方面 的教育 , 同时对 文科学生加强 自然科学方面 的教育 , 以提 高全体 大学 生的文化品位 、 审美情趣 、 文素养 人 和科学 素质 。 其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 ” 教育而忽 视火学 生综合 素质 培 养的状 况而提 出的 , 它 旨在提高人 才的全面发展 的素质。我们认为 , 文 “ 化 素质教 育” “ 与 通识 教育 ” 概念 虽有相通 之处 , 但 其区别也明显存在 。 “ 通识教 育”是关注学生成 为一 个负责任 的人和 国家 的公 民的教 育 , 它应包括 文化 、 道 德 、 感 、 力等 各个方面 内容 的非专 业性 教 育 ; 情 体
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面临的实践困境和对策
能 的 唯一 有 效 途 径 ,而 智 性 乃 是 理 性 中最 主 要 的 因素 之 一 。个 人 的一 切 行 动 表 现 ,都 蕴 涵 着 心 智 的 指 导 与 约束” 1 。 3 ]布鲁 克 认 为 通 识 教 育是 “ 为建 立 人 的 主 体 性 ,并 与客 体情 境 建立 互为 主体性 关 系的 教育 ,它是 一 种广泛 的非专业 性 的 、非 功 利性 的基 本 知 识 、技 能和 态
就 其 内 容 而 言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非 专 业 性 的 、 非 功 利 性 的 基 本 知 识 、技 能 和 态 度 的 教 育 。 总 之 ,通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教 育 观 ,一 种 教 育 理 念 ,
一
通 识 教 育 在 国 内 引起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 不 断 展 开 并 逐 渐 深 入 ,通 识 教 育 的 意 义 和 重 要 性 越 来 越 被 国人 所 认 识 。但 总体 而 言 , 目前 国 内各 高 校 的 通 识 教 育 的实 施 状 况 还 是不 尽 如 人 意 ,水 平 不 够 高 ,我 们 认 为主 要存 在 以下几 个 方 面 :
1 通 识 教 育 目标 不 够 明 确 .
通 识 教 育 的 目 标 就 是 要 培 养 学 生 批 判 性 独 立 思 考 的 自 由 , 培 养 理 性 思 考 和 批 判 性 判 断 的 能 力 , 充 分 发
种 教 育 理 想 ,一 种 教 育 境 界 。 二 、 我 国 大 学 目前 通 识 教 育 实 践 中 遇 到 的 问 题
度 的教育 ” I 。 3 ]
一
步 ,如 北 京 大 学 、清 华 大学 、中 国人 民大 学 、北 京师
高校通识选修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吸引力 , 很多优秀的课程资源 , 无论多 么受学生 欢迎 , 也可能在开设 几轮后 , 因为任课教师分身
乏术而不得不停开【 】 1 。 12学 习环 节 的 问题 . 121 生 选 课 时具 有 从 众 性 和 功 利 性 ..学 由于学校宣传不到位 , 部分学 生对通选课 认识不足 , 课的 目的只是 为了凑足学分 , 选 顺利 毕业 ; 部分学生选课 带有 功利性 , 只选择那些容 易过的课程或选 那些有 利于 自己考研或对就业 有帮助的课程。 1. .2学生缺乏学 习动力 , 2 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学习通选课积极性不 高的原因 : 一 是所选非所好 , 迫于学分才选 ; 仅是 二是缺乏统 的教材 , 学习难度增大 ; 三是迫于考研和就业 压力 , 学习时间被大量大量 占用 ; 四是部分课程
一
育 类 , 文 社会 科 学类 , 学 技 术 类 。全 校 性 通 考 核 过 于 形 式 化 ,容 易 通 过 ,致 使 学 习 压 力 减 其 做 出 评 价 ,并 将 听 课 情 况 与 开课 教 师 进行 反 人 科 馈 , 开 课 教 师 提 出合 理 的 意 见 和 建议 , 给 改进 教 选课一般 由学 校统一制订计划 、 统一管理 , 由学 小 , 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 性。1 2 1 1 . 学 环 节 的 问 题 3教 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对学生进行不记 名问卷 生 自由 选 择 。但 由 于 开课 老 师 和 学 生 对 于 通 选
程。
3结 论 高校开设通选 课对于拓宽 学生知识面 , 提
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所开 课程一定要有新 意 ,通选课课程内容要 区别于 专业课程。总之只有加强 “ 、学” “ 三方 管” “ 、 教” 面 的协调 , 真正的把通选课重视起来 , 选课的 通 教 学 质 量 才 会有 保 证 。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引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大学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通识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博雅教育。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过于笼统,缺乏深度和实用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提高课程实用性等。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此外,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内容仍过于笼统,缺乏深度和实用性。
然而,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某些高校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提高课程实用性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发现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更加注重学科交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能会更加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结论本文通过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和探讨。
未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以期为通识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2 0 1 3 年 第 1 瑚( 总 第 6 1 l 期 ) 又 放费 封
锄圆凹吩鹱孤盟 国
我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问 题 探 析
胡 丽 萍
( 北京 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 院 , 北 京 1 0 0 0 2 9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 通 识教 育在 中国 高等教 育领域 受到 高度 重视 , 各 高校纷 纷进行 通识教 育课 程改 革和 实践 , 但在 实践 中还存 在 通识课 程 目标 不明确 、 比例不合理 、 管理 不规 范等 问题 。我 国大学通识教 育课程 需要 从界 定通识课 程 目标 、 完善课程 设置 、 理 顺 管理 关 系等 方面进行 改革。 关键词 : 通识教 育 课程 设置 存在 问题 对策思 考
( 2 ) 文化 和 信 仰 ( C u l t u r e a n d B e l i e f ) 。( 3 ) 实证 和数 学 推 理
( E m p i r i c a l a n d Ma t h e m a t i c a l R e a s o n i n g ) 。( 4 ) 道 德 推 理
化3 个 课 程 组 。三 是 学 科 关 联 要 求 。
哈佛大 学于2 0 0 7 年对本 科通 识教育 进行 了一 次彻底 的 修正 . 提 出新 的通识 教育课 程知识 领 域及课 程具 体标 准 , 将 原来 的外 国文化 、 历史研 究 、 道德 推理 、 定 量推理 、 科 学与 技
曼丽 采用“ 理想 类型 ” 方法 , 从 性质 、 目的和 内容 三个 角度对
美 国大 学通识 教育课程 一般 由几类 核心 课程 ,几百 门 课程组 成。在美 国加州各大学 的通识 教育课程 体系 中, 最 普 通 的形 式是 核心课程 。学校 根据 人才 培养 目标及 自身 的通 识教育 理念 , 组织 一组或多组课 程作 为核心课程 。加州州 立 大学 各分 校 的核心 课程 一般 包 括基 本 技能 、 科学 与数 学基 础、 人 文与艺术 、 社会科学 、 历史 与文化等 课程组 。旧金 山州 立大学通识 教育课程 体系包括三 大类 : 一是基本 要求 。包括 口头交 流 、 书面交 流 、 理性 思维 、 定量 推理 四个 课程模块 。二 是人文 与科学核 心课 程要求 。包括物 理与生命 科学 、 人文 与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一、概述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广博知识、深厚人文素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在理念层面,通识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多重使命。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通识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方式。
在评价体系方面,通识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等。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其诞生之初便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拥有广泛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跨学科性和基础性,旨在通过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单一的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通识教育通过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表现出色,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控制上还有待 提高。通过分析北大某一学期10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情况,我们发现:授课教师的 知识储备丰富,但部分课程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性;部分学生过于追求选课数量, 忽视了学习质量。
(二)师资力量调查与分析
1、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对四所高校师资力量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师资力量相对 雄厚,教授的教学水平高;而人大、北师大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些。具体数据如 表1所示: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 通识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的问题;而人大、北师大的通识教育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调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典型高校为例,深入探讨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四所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关键环节进行 研究,期望能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分类
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 学科有所认识,以完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 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 的人。
通识教育可划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注重实用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 某种特定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另一类是注重素养的通识教育, 以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通过对四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北大、清华的 通识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存在部分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 的问题;而人大、北师大的通识教育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 展势头。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对策探究张晓旭(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也在高校中逐渐推广开来。
通识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通识教育本身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学校、教师、学生等因素影响下,它的开展并不顺利。
文章就我国高校中通识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对策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56-02一引言通识教育即是通过教授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以全面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懂得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与普通的教育课程有所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识别、记忆能力,对人类、社会与自然有所了解,面对社会与国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进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青年。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通识教育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有具体的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
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上都具备自身的特点,主要涵盖的范围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等,具体的课程安排每个高校都会针对学校具体的教学进行调整,共同点是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的建设中有必修与选修之分,但都逐渐将通识教育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导师制是国外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的主要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
采用导师制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推动学生与导师积极展开交流活动,学生从导师处获取各种经验与方法,导师也可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等学校对通识教育普遍认识不足,存在对通识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此,对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探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28-011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来自普通本科教育领域中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个概念。
从内涵上来说,通识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强调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格缺陷带来的偏狭、片面和扭曲。
就其外延来说,通识教育包括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形式。
它重在于“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是多样化的选择。
学生们通过这种多样化的选择,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
我们经常说某某人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结果。
通识教育就是要开发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它所要“孕育”出真正的“人”。
2通识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2.1通识教育现状:目前通识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必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提高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我校400名学生进行了通识教育现状问卷调研。
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9份。
(1)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情况: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18%,不知道通识教育的学生占44.6%,简略了解过的学生占10.6%,愿意接受通识教育的学生占25%,无所谓的学生占2%;(2)通识课程意义认知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认为扩大了知识面,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的学生占37.7%,认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的学生占36%,认为提高了跨学科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占10.5%,认为培养了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占12%,认为很难说有什么影响,感觉课程没多大意义的学生占3.8%;(3)通识教育课程设计认知情况:认为课程开展要往现代社会所缺欠的人文素养和毕业就业方面拓展的学生占24.5%,认为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生占20.9%,认为要扩大宣传,引进优秀师资,组织学生小组,尽量给学生更多自由与引导,鼓励思想自由的学生占20.7%,4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对你的人文底蕴的提升所起的作用较大的学生占25.5%,认为通识教育应具有古典风格的学生占8.4%;(4)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对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非常满意的学生占42%;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9.2%,不太满意的学生占37%,不满意的学生占5.8%,完全不满意的学生占3.7%;调查情况说明学校通识教育开展缺乏重视未起到实际作用。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难点与完善路径
140可以通过明确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设置综合跨学科的调适教育课程,限制教学班规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教学支持系统等措施进行改进。
一直以来,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使人成长为“人”,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随着“双一流”目标的提出,各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这一环节,在此过程中由于通识教育注重多重学习能力训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多元化国际视野开阔等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纷纷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然而当前这类课程实施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在2001年对全国2000家用人单位随机抽取的一份访谈式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该单位工作的综合素养总体评价并不高。
特别是在以创新能力为公因子的特殊能力评价中,最不理想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
此后,在江西省范围内也开展了为期两年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素养评价的调查,在其研究中发现,用人单位在实际评价中对本科毕业生“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设计”的满意度均低于其他各项,“沟通协调”能力在雇主期待和实际评价中也达到极大的负位差。
同样是在关于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胜任力的调查中,也显向都是要落实到课程改革这样的具体核心的问题上,如何设置合理、科学、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分析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背后的原因,进而尝试对其提出一些建议措施。
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困境:被轻视的“课程点心”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布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一体性,通识教育课程应当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有利于加强社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度和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但纵观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被理解。
一方面,高校将其视为对原来专业教育式培养目标的修补、填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都 以文理为主 , 尤其是高校 在专业知识 方面的针对 性更
强 ,从而 也就导致 了对 其他 方面知识 的忽略。学生受到学校 与教师对待通识 课程 态度 的影响 , 认为通 识课程仅仅是一门 辅 助课 , 纯粹是为 了培养学生拥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完成 全面教 学 。学生在选择通识课 程时 , 一种是为 了兴趣 ,认为 自己喜欢什 么就选什么 ; 一种是为 了轻松 , 事先探查哪一 门
类、 社会与 自然有所 了解 , 面对社会与 国家能采取积极 的态
( )对通识课 程教 学的认识程度 不够 一 我 国内地高校对通识 课程 还未 达到应有 的认识 度 , 虽然
度参与进 去,做一个有理 想有道德 的新青年 。
已经逐步开展通 识课程 , 但重视 程度较低 , 无法达到开设课
( )通识课程教 学机构与体制不健全 二 无论何种教 学课程 , 都需要具备一定 的教学设施、管理
通识教 育不只是一个概念 , 还有具体 的课程作为实施的 载体 。我国高校在通识课程 的建设上都具备 自身 的特点 , 主
要 涵盖 的范 围为社会科学 、自然科 学、 历史文化等 , 具体的
课程 安排每 个高校都会针对学校具体 的教学进行调整 , 同 共 点 是多数高校在通识课程 的建设 中有必修与选修之分 , 但都 逐 渐将 通识教 育摆上了重 要的位置 ,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 了一个较好 的平台。 导师制是国外大 学在通识教育课程 中实 施 的主要教 学模 式 , 能有效提 高通识教 育的教学效果 。 采用 导师制利于 学生的成 长与 发展 , 推动学生与导师积极展开交 流活动 , 生从导师处获取各 种经 验与 方法 , 学 导师也可在交 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 培养学生正确 的人 生观、世界观与价 值观, 学会用正确的态度看待身边 的事物 。 过对教 学的进 通
1 56
( )通 识 课 程 建 设 问题 三
的误 区,学生一样 也存在 此种情 况。传统的教 育模 式与课程
我 国内地 大部分高校在 通识课程 上 的安排存在诸 多问 题 ,如内容 、课时、监管等方面 。通识课程在 内容上的选择 ’
没有经过精 心策 划组织 , 多是注重对 宏观课程的建设 , 构造
二
高校 通识 教 育课程 教学 的现状
程 的教育 目的。由于受到 以往教育模式的限制 , 部分高校对 通识课程依然持以可有可无的态度 , 对通识课程的 内容认识 不够 , 无法正确掌握其教学 目标 , 实施过程 中对学 生多采取 放任态度 。 传统 的教育模式让许多高校管理层 的认知始终停 留在原始 的教育模式 , 因这种观念导致部分高校对通识课程 经常采取开设科 目多 , 重视程度低 , 尽量将其进行压缩简单 化 ,从而导致通识课程有形无质 ,无法起到应有 的作用 。 J
个大体框架 ,内容却不饱满 ,无法满足学生所需L。高校 2 J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氛围不严谨 。
基金项 目: 滁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 目 “ 新建本科 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 目编号 2 1 z 1) 项 0  ̄yO 5 。
作者简介 :张晓旭 (9 6 ) 16 - ,男,安徽滁州人 ,硕士 ,
滁州学 院副教授 ,研究 方向为心理教育、管理心理学。
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对裳
中图分类号 :G 2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2 9( 0 2 7 0 5— 2 6 3 2 1 2 1 )0 — 16 0
一
引 言
的效果明显 要比单一 的教 学方式更好 。 通识 课程 的多样化教
通识教育 即是通过教授学 生在 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 方面的知识 ,以全面培养为 目的, 帮助学 生充分运用所学知 识 ,懂得使 用联 系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 方式。 通识教育课程 与普通 的教育课程 有所不 同,它更注重 培养
步认识 , 教学方式 的多样化 也 日益得 到人们 的重视 , 且经
实践证明 ,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 育 , 所取得
入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 了通识教育 的发展, 没有专项经费的
收 稿 日期 :2 l —0 — 1 o2 4 9
支持 , 通识教育无法置办所需教 材 , 各种活动也无法顺利开 展, 致使通识课程发展严重滞后。由于通识课程被予 以各种 轻忽态度 ,其教学管理方面也甚为松散 ,评价体系不科学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体制与组织机构 ,才能保证教学 的正常进行 。 通识课程 虽然 已经逐渐步 入正轨 , 但对于 部分 高校来说 , 在这 方面 的机构 与体制 等方面尚未健全 ,并未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 的标准 。 教 学设 施方面的主要 问题 是硬件设施与资金投入 , 些高校 一
根 本没 有建立真 正的通识课程教研室 , 学资料 匮乏, 教 硬件 设施也较为滞后 , 无法给学生提 供足够的教 学条件 。资金投
学生的全面 能力 ,增强学 生的判断、识别、记忆能力 ,对人
学主要包括课程 的互动性 、通识性与综合 性等 , 摆脱了传统 的枯燥单一 , 既可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 又能提高学生对 知识的吸收程度 ,是 目前 多数高校推行 的通识教 学方式。
三
通 识教 育课 程教 学 中出现 的 问题
第3卷 第7 3 期
2l 0 2年 7月
f H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1 3No. b3 7
.
J1 02 u. l 2
我 国高校通识教 育课程教 学对策探 究
张晓旭
( 州 学 院 ,安 徽 滁 州 2 9 0 ) 滁 3 0 0
摘 要 :随着我 国教 育的不断发展 ,通识教育也在 高 中逐渐推 广开来。通识教 育与传统 的教育模式存在较 大的差异 , 校 虽然通 识教 育本 身具有很好 的教学效果 , 但在学校 、 教师 、学生等 因素影响下 , 它的开展并不顺利。丈章就我 国高校中通识 课程教 学的现状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