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十日谈 —— 新百年何去何从

合集下载

十日谈电影

十日谈电影

十日谈电影1. 简介《十日谈电影》是一部由导演李华执导,于2022年上映的中国电影。

该片以十个不同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2. 故事梗概《十日谈电影》由十个独立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主题为背景,讲述了不同人物在十天内经历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故事的简要梗概:故事一:好奇心的代价主人公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在课堂上犯了一点小错误,但却因为好奇心的驱使,陷入了一连串的麻烦之中。

这个故事探讨了好奇心带来的后果和人性中的弱点。

故事二:爱情的错位该故事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后迅速陷入了热恋,但由于彼此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最终走向了分手。

这个故事引发了观众对现代爱情的思考。

故事三:友谊与背叛该故事以三个朋友为中心,展现了友谊的脆弱和背叛的痛苦。

三个朋友原本一直相互支持和信任,但某一天,一个意外事件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个故事挑战了观众对友谊的定义和底线的思考。

3. 影片风格《十日谈电影》在题材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

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有些故事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问题,而其他故事则更加奇幻和惊悚。

导演李华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画面语言,使得整个影片充满了张力和吸引力。

4. 创作背景《十日谈电影》的灵感来自于导演李华的个人经历和观察。

他对人性和情感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这部电影。

通过不同故事的串联,他希望能够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5. 评价和反响《十日谈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观众们称赞影片的剧情紧凑和故事的情感深度。

导演李华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颗新星。

6. 结语《十日谈电影》以其多样性的故事和精彩的叙事手法,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的思考,让观众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启发。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九日:香港电影的内地因缘“中国第一间具规模而现代化的电影机构,是中国大陆电影工作者罗明佑(广东人)等人,与香港人黎民伟等于1930年在香港集资而建立的‘联华影业公司’。

其属下的第三制片厂‘联华港厂’,便是香港第一间较有规模的电影制片厂。

在香港默片时代,‘联华港厂’在港出产的影片,占数最多。

可以这样说,香港电影的发展,通过了两地电影工作者和资本家的合作,踏进了重要的一步。

”——余慕云南下香港与北上神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电影资源的比较大规模的转移,前者,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与复兴,而后者,则主要是在2003年以后,是香港电影工业与内地电影工业的逐渐汇流。

南下香港:上海电影人的三次南下二战之前电影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形成了香港、上海一南一北的两大基地,其中五十年代之前,又以上海为最大规模的电影制作中心,包括黎民伟、吴楚帆等香港电影人,都先后在上海学习电影工作;而上海电影人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与影响力,也曾南下香港创业,后来二战爆发后到1950年5月1日不再允许大陆人自由出入香港时,又有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南下,这为香港电影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何况,四五十年代大批内地人的涌入香港,也为香港工业(包括电影业)带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第一次的上海电影人大规模南下,是在三十年代初,这时期电影人主要是抱有创业的态度南下。

在1931年时,“华北影院王”罗明佑与黎民伟以“华北”和“民新”为基础,创办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与上海两地注册成立。

联华影业包括了联华第一厂(原民新影片公司)、第二厂(原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第三厂(原香港影片公司)、第四厂(原上海影戏公司)及北京联华第五厂,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作,拍摄题材也各有不同。

其中,联华三厂的厂长是黎北海,基本编导有关文清、梁少坡及黎北海,基本演员则有吴楚帆与黄曼莉等,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相继推出《铁骨兰心》、《古寺鹊声》、《夜半枪声》、《暗室明珠》等四部默片及少量的新闻记录短片,而更重要的是联华三厂还开办了“演员养成所”,包括李铁、石友于、唐醒图等都是毕业于此。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 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  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后中国电影十日谈中国电影观众怎么了
杨璐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上海的徐鸢等7个普通的电影爱好者,于1996年创立了电影101工作室。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间影迷组织。

所有活动不收任何费用,至今三年多的时间里
用与媒体合作所得的稿费支撑所有活动开支。

曾先后和20余家媒体开展合作。

主办“《小城之春》50年映”、“新浪潮40年影展”“等待电影的日子”等一系
列经典影片推广放映活动,成为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最自觉的电影文化推广组织。

《中国电影十日谈》是电影101办公室目前为止最有争议性的一个专题。

它分十
天谈论了编剧、演员、影评人、宣传与发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电影的衍生产品、独立制片、导演、电影院与电影票价、中国电影的中国特色等十个问题。

这样庞大、复杂的课题引起争论也是正常现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场讨论行列中来。

本文是《中国电影十日谈》系列的一个延续。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杨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2
【相关文献】
1.《电影世界》、豆瓣网、时光网中国电影观众观影大调查 200万中国电影青年的趣味 [J], 娄军;徐元;任国源;
2.异质空间与个体意识:走向录像厅的中国电影观众 [J], 韩敏;赵海明
3.中国电影观众学研究主题及趋势 [J], 高凯;郑婧艺
4.走向现代化:早期中国电影观众秩序与文明的养成 [J], 汪浩;周勇
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J], 黄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香港电影十日谈 —— 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第六日:香港电影的游子与过客《天水围的夜与雾》里,张静初扮演一位从四川南来香港的女子,却在家庭暴力中死于非命;尔冬升的最《新宿事件》,突然之间捅了成龙扮演的铁头一刀的,不是台南帮或者日本黑帮,而是来自于香港的“香港仔”;《家有喜事2009》中,古天乐与郑中基北上杭州 (2009)年还不到一半,香港电影里就出现了各种的“过江”者,无论是从内地到香港追梦的女子,还是海外漂泊的游子,或者北上淘金的都市青年,这也正代表着香港电影中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几类人……南来寻梦:内地人在香港香港,地处于广东省的南边,原本是并不起眼的广东沿海众多岛屿中的一座,即使在英国先后管治香港岛、九龙及新界后的二十世纪初,其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很多内地知识分子——尤其是上海的文化界的眼里,其还是处于边缘的地位。

只是,在战乱的三四十年代,不少的内地人避难等原因而来到香港,使得这个小岛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据统计,1949年5月之前,香港人口大约160万,但到了1950年4月,香港的人口已经上涨到260万。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上海电影人,如富家子李祖永,他在香港创办了永华电影公司,招揽了欧阳倩予、姚克、吴祖光、柯灵、朱石麟等电影人才,陆续拍出《国魂》、《清宫秘史》等名动一时的作品。

不过,很快的他们就发现,如此急剧的人口增长并非好事,带来了很多生存的问题,在五十年代的不少香港电影里,都反映了这些南来香港的广大人民的困苦生活,如《新渔光曲》、《半下流社会》、《一万四千个证人》等,初期离家时的喜悦,在现实生活的困境里被冲淡……1979年香港无线电视播出了一个电视剧集,《网中人》,其中塑造了一个好食懒做又一心想发达的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物阿灿(七十年代末曾经涌起一股逃港的黑潮,很多人偷渡到香港),这个角色也成为了当时不少香港电影里对内地人的印象,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时,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称呼又多了一个词,大圈仔,形容那些从内地到香港作案的罪犯,直到近年来的银河映像的《非常突然》、尔冬升导演的《旺角黑夜》、吴耀权的的《PTU2:人性》时依然有出现,甚至形成了某种亚类型电影——大圈仔电影。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港片的消逝与新香港电影的浮现

港片的消逝与新香港电影的浮现

都市文化,而是成为rq 部分。以前的香港电影以纯粹的商业霎 威,指责时弊、以毫无保留的娱乐取乐i 香港电影是繁华香港的文化缩影,代表J
为发达的西方化都市以前的香港电影i
草根梦想实现的地力,拥有最为热

。但是在此时此地,这一切都变 香港电影的变化将走向何方?是融,
癫狂”I”。而今日看到的这些影几仍是我们熟悉的那
些电影明星、导演、武术指导,但给人的感觉却似是 而非。场景、角色、结局的种种错综迷离中,让人产 生不尽的疑惑香港电影为什么变了?变得更加严 肃,不再像队前令人轻松的纯粹娱乐品了7 我把这些变身后的香港电影命名为“新香港电 影”,它们是在此时、此地产生的全新品种。此时是 2003年CEPA签订之后的时间,此地是发牛在内地
香港电影Ⅸ十月围城》和《九兵小将》,但是这两部 带有丰旋律色彩的新香港电影,却不禁让人思考这还 是记k中的“香港电影”吗?内地观众对于香港电影 的印象来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盗版录像带,在 对于繁华都市的向往和娱乐产品的饥渴中,寻到了令 人轻松的通俗精神——这是我们印象中熟悉的香港电 影,如同火卫伯德维尔所定义的“尽皆过火,尽是
剑——不错,内地是最大限度地开放给香港电影了,
让香港电影拥有过去未曾有过的如此广阔市场可是, 另一方面,为了符合、迁就内地电影检查的需要,香 港电影本身特色不断减弱,甚至不再‘那么香港’。”翻 这种对于“香港身份”的追索始于97前后的香港文化 界,强调二战以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香港人有着独特 的文化身份和城市名片,而电影,建筑、流行音乐,电 视剧、美食则是港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如果香 港电影首先流露出身份丧失的迹象,对于香港人的信 心打击是重大的。而201 0年出现的《大兵小将》、《十 月围城》等影片,则已给出了方向性的选择。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初开始,香港电影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起,逐步介绍香港电影的历史演变,包括黄金时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第一章:默片时代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

当时,电影技术尚未发达,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许多默片明星如徐颂琴和周璇出现在银幕上。

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简单、喜剧为主导,娱乐性较强。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品。

导演如张徹、刘家良和吴宇森等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电影,其中包括《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这些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爱情片和家庭剧也成为黄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关锦鹏执导的《花样年华》和杜琪峰的《暗战》等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衰落和新兴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逐渐衰落。

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与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票房下滑、制作成本上升导致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破产。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股新的力量在香港电影中崛起。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度的故事情节重新定义了香港电影。

他的代表作品《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香港电影产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中国内地合作,互相借力发展。

合拍片的兴起使得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同时,一些新锐导演如侯孝贤和许鞍华也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世纪迷局

香港电影的世纪迷局


在 懋 业 公 司 和 邵 氏公 司两 雄争 霸 十 几 年
邵 氏公 司 终于


热 闹非凡

毫 不 夸 张地 说



百 年风 云
19 0 9 年诞 生 的 《 偷烧 鸭 *
独步香港影

的 亚 洲 影坛 是 港 产 片 的 天 下
整 个东南 亚 X


在 邵 氏 影 业 王 国 的鼎 盛 时 期 邵 氏 出品
文 @ 图宾根 木 匠
在 2 0 0 9 年 第 2 8 届 香 港 金 像 奖 的 颁 奖礼 之 前

进 入 二 十 世 纪 五 十年 代

来 自东 南亚 的
中联
主 办 方 特 意 播 放 了 重 拍 版 的 《偷 烧

华 人 资 本 进 入 香 港 电影 业
开 始洗 牌


促 使 香 港 电影 业
, ,

八 十年 代 也 正 好 是 香 港 影 业 的 黄 ;

正 鸭》 和 《 雄 本 鸭》 英
从 名 字 我 们就 不

在此期间

又骤然衰
时期



此 时 台 湾 的经 济 亦 驶 入 快 车道

{
难 看 出来

这是

部善 意 的 恶 搞 片

而 《 偷

也 形 成 了香港 电影 史上 独 特 的历 史 印

该 片 的编

震撼 了 国 际 影坛

毫 不 夸 张地 说

香港 电
的 产 量 自然 也迅 速 增 加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最新十日谈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最新十日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十日谈读后感1或许是因为被列在世界名著之中,在少年时代就在书店翻看过,但被里面的过于暴露的性描写给震撼住了。

怎么都很怀疑这本书的价值。

现在又翻开了这本书,觉得它写的挺好的,最起码他很会说故事,虽然不能引起人的崇高思想,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的匠心独到。

初中的时候看的,和简爱那一批书一起看的。

这一本和名利场,看的我颇为气闷。

为什么呢?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大概就是那些文艺复兴初期的时髦少男少女的`床头读物吧(个人感觉),尖酸刻薄,但胜在有趣儿。

小学读的,我很强悍吧,读的时候只看男欢女爱了,其他的我也读不懂,又没接触过文学史,年龄又小。

故事很精彩,世间百态,嬉笑怒骂,跟我能接触到的。

小说或者生活面貌很不一样,冲突转折很多,很有时代风貌,而且开始的楔子给我很美丽的意象,那种n个青年男女带着桂树之冠不理外务的每天聚在一起轮流说故事,有种伊甸园一样原初朴素的美。

后来我爸看到我在看这书大惊,你怎么能看这个呢?传统的未接受过正统文青教育的老爹完全视这为色情读物呀~还好我当时不明白~最新十日谈读后感2或许是因为被列在世界名著之中,在少年时代就在书店翻看过,但被里面的过于暴露的性描写给震撼住了。

怎么都很怀疑这本书的价值。

现在又翻开了这本书,觉得它写的挺好的,最起码他很会说故事,虽然不能引起人的崇高思想,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的匠心独到。

初中的时候看的,和简爱那一批书一起看的。

这一本和名利场,看的我颇为气闷。

为什么呢?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大概就是那些文艺复兴初期的时髦少男少女的床头读物吧(个人感觉),尖酸刻薄,但胜在有趣儿。

小学读的,我很强悍吧,读的'时候只看男欢女爱了,其他的我也读不懂~又没接触过文学史,年龄又小。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变革香港电影产业是全球知名的一大重要产业。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质量的制作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电影产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蓬勃发展,成为亚洲的电影制片中心。

以邵逸夫为首的星琴影业推动了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他们引入了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策划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电影人才。

随着电影业的繁荣,香港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声誉,不仅在亚洲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还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

然而,香港电影产业在二十一世纪面临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首先,香港电影受到了内地市场的冲击。

随着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收入骤减。

内地市场不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还给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由于内地市场保护主义政策和审查制度的要求,香港电影创作的自由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全球电影产业的竞争也对香港电影产业构成了挑战。

好莱坞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电影制作能力的提高,使得香港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

香港电影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香港电影产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首先,香港电影制片商纷纷寻求与内地电影制作公司合作,以扩大市场份额。

例如,许多香港电影制片商与内地公司合作,共同制作双语电影,以满足内地市场需求,同时提高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香港电影也通过提升制作质量和技术水平来应对竞争。

香港电影人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和创作理念,不断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

一些香港导演和演员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取得了成功,为香港电影产业赢得了荣誉。

除了内地市场和全球竞争的挑战,香港电影产业还面临着技术的变革。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香港电影产业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提高了电影的制作效率,缩短了制作周期,减少了成本。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1. 初创时期(1897—1945)-电影传入与起步: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公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其助手将电影传入香港12。

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派摄影师到香港拍摄纪录片,标志着香港正式进入电影领域13。

-本土剧情片出现:1913年,黎民伟制作了香港第一部本土故事片《庄子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事业的萌芽12。

这部电影不仅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还使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12。

-独立制片体制:此时期,香港电影逐渐形成独立制片体制,拍摄了多部教化题材、抗战题材、言情片和喜剧片。

2. 延续时期(1945—1955)-左右之争与国语片、粤语片之争: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界出现左右派之争,同时国语片与粤语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语片与粤语片的恢复与发展:国语片方面,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等崛起;粤语片方面,工业逐渐恢复并发展。

3. 黄金时期(1956—1966)-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多样化类型片出现:时装文艺片、古装文艺片、喜剧片、武侠片、歌舞片等多样化类型片出现,丰富了香港电影的题材。

4. 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卫星制”取代大厂制:制片模式发生转变,卫星制逐渐取代大厂制。

-动作类型新发展:新武侠片、功夫片、刀剑武侠片等动作类型片得到新发展,涌现出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杰出电影人3。

5. 繁荣时期(1979—1993)-“卫星制”与院线制度结合:以“卫星制”为主导、以院线制度为支柱的电影产销新秩序形成。

-香港新浪潮电影:这一时期,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代表人物有许鞍华、徐克等3。

-商业类型电影的整合与变异:喜剧、动作等商业类型电影得到整合与变异,出现复合类型片。

6. 风格化时期(1994—2006)-电影工业低迷:香港电影工业陷入低迷,制片机构、制片数量及相关产业萎缩。

-个性特色显著:尽管如此,香港电影仍展现出个性特色显著的电影工业模式,如电影资源的重组模式、借助新传媒工业的发展模式等。

第5组-《十日谈》研究综述

第5组-《十日谈》研究综述

《十日谈》研究综述五组《十日谈》开创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对后世欧洲尤其是十六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大利评论界将其与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十日谈》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火花,它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为当时的人们点燃了希望之灯,也为后世作家创作提供了情节来源,更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近代中外对这一文本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我们查阅并综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本文对其进行总结分类。

一、国内研究情况综述1.译本黄石胡簪云译上海开明书局 1930方平王科一新文艺出版社 1958钟斯远景出版社 1982钱鸿嘉泰和庠田青译林出版社 1993王永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邓玲声魏兰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郑连译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丘林译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5闽逸译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廖怀峰周波译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柳安选译出版社:上海大光书局 1935(选本)马峰译出版社: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王林译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启明译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王林,万萱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选本)伍光建选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1936肖天佑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001许抚琴等译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柯文出版社 2001纪江红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2001王晶,陈小慰译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黄志文译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1红军译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1999闽逸译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黄石译页数:2册(746页)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马林译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胡荣译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2006陈世丹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黄顺华译 (美)杰克·伦敦著张传宝译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0其中,本综述以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王永年译本为参考。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近年来,香港电影出现了“新港片”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除
了结合了当代的技术手段,更加关注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而在这场风潮中,怀旧电影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新港片的创作中,一些电影人通过将戏剧性地展现早期香港
生活和文化,强调香港的本土意识来创作。

这类作品常常会用方言、显著的社会背景和传统习俗等元素来体现香港的街头文化和社会状况。

例如,电影《大导归来》(2017)通过展现电影工业的发展及
早期电影人身处香港坑腰草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浓重的本土意识。

此外,另一类怀旧电影通过回溯香港历史时期,为观众在宽广
的历史长河中找寻情感共鸣。

例如,《一念无明》(2016)就展现
了1967年左右发生的火车劫案,呈现出那个时代(五十年代和六十
年代)香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态。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强调
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通过对历史片段的挖掘来传递本土意识。

总体来说,怀旧电影在新港片时代下仍然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创造丰富而贴切的情节描绘,它们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
代香港的现状,也让本土文化和历史传承得以在影艺中不断繁荣、
不断发展。

香港电影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

香港电影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

香港电影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香港电影,曾经是华语电影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全球电影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竞争,香港电影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探讨香港电影的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它的辉煌历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迎来了黄金时期。

武侠片、喜剧片、警匪片等各类题材佳作频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演员和编剧。

像徐克的武侠世界、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龙的功夫喜剧等,不仅在亚洲地区大受欢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拥有众多粉丝。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香港电影逐渐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和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冲击,使得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失、题材的单一以及制作成本的限制等问题,也制约了香港电影的发展。

那么,香港电影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在哪里呢?首先,合拍片将成为主流。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香港电影与内地的合作日益紧密。

两地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香港电影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拍片不仅能够满足内地观众的需求,还能借助内地的市场和资源,提升香港电影的制作水平和影响力。

例如,《红海行动》《无双》等影片就是成功的合拍片案例,它们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挖掘本土特色题材是关键。

香港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些都是电影创作的宝贵素材。

比如,反映香港市井生活、展现香港人文风情的影片,能够引起本地观众的共鸣,也能让外地观众更好地了解香港。

同时,对于香港的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创作,也能够为电影注入更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再者,注重技术创新是提升电影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电影制作技术日新月异。

香港电影需要加大在特效、摄影、音效等方面的投入和创新,提高电影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香港电影的未来展望

香港电影的未来展望

香港电影的未来展望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亚洲电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水准的制作赢得了世界各地观众的青睐。

然而,近年来香港电影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香港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创造了众多经典作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达到了巅峰,其黑帮电影和动作片等类型风靡一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社会变迁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香港电影逐渐陷入了低谷。

近年来,香港电影在制作质量和票房表现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例如,电影《无间道》和《寒战》等成功展示了香港电影人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然而,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来自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和国际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

2. 发展趋势与挑战香港电影要想在未来保持竞争力和吸引力,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并应对各种挑战。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挑战:2.1 跨界合作与市场拓展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香港电影人需要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并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与中国内地电影公司和国际制片商的合作,将有助于提高制作质量和票房表现。

2.2 创新与多元化在内容创作上,香港电影需要不断创新并提供多元化的题材和风格。

除了传统的动作片和黑帮电影,也可以开拓其他类型,如爱情片、青春片和科幻片等。

通过多样化的影片类型,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2.3 青年导演与新人培养香港电影业需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青年导演和电影人才。

这些年轻人具备创新思维和前卫的观念,可以为香港电影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政府和电影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以培养年轻的电影创作者。

2.4 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香港电影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通过制作有关香港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电影,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

3. 未来展望尽管香港电影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潜力。

未来,香港电影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望:3.1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通过与国际制片商和电影节的合作,香港电影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香港电影是东亚地区的知名产业,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真正的辉煌时期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以及面临的挑战。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开始时期,香港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香港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电影业成为人们娱乐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香港电影也开始寻求自身的特色,把握住市场需求。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主流,许多电影明星也在这段时间崭露头角。

例如,电影制片人徐克以其拍摄的武侠片而享有盛誉,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60年代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是《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巅峰时刻。

这时期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和演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例如,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故事而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他的电影《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

同时,演员周润发和刘德华也成为该时期最受欢迎和成功的演员之一。

然而,香港电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国内观众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优秀电影作品。

这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电影产业链的变化也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从电影制作到发行和营销,整个产业链都在快速变化。

香港电影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转型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然而,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被困在单一的模式中,而是积极寻求发展的可能。

随着内地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产业与内地电影产业形成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局面。

香港电影人通过与内地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合作,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同时,香港电影界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机会,投资拍摄涉及其他文化的电影作品,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经典译林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译者导读

【经典译林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译者导读

十日谈(经典译林)薄迦丘十日谈译序钱鸿嘉一《十日谈》是意大利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文艺复兴前期人文主义艺术的样板,是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十日谈》的一百篇故事,有的虽取材于古罗马及东方的一些传说,但相当大的一部分都以佛罗伦萨为背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14世纪佛罗伦萨丰富多彩的社会动态,不愧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

《十日谈》的故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令人有百读不厌之感。

作者刻画了千姿百态的人物,有美丽多情的淑女,有淫荡泼辣的寡妇,有风流倜傥的骑士,有贪婪好色的神父,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与荒诞不经的轶事传奇穿插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不论就文体还是内容来说,《十日谈》与中世纪的传统文学作品迥然不同,因而它于1471年问世后,在意大利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可以说,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十日谈》在15世纪印行达十版以上,16世纪又印了七十七版,同时相继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对16、17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例如英国大作家乔叟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有不少地方受到《十日谈》的启发;他的三个故事,即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和商人的故事,均取材于《十日谈》。

16世纪法国作家那伐尔的《七日谈》,在格局上仿效《十日谈》的痕迹更其明显。

17世纪,意大利作家贾姆巴蒂斯塔·巴西莱写了一部故事集,原名《供小人们消遣的故事集》,后俗称《五日谈》,其模式和框形结构也完全模仿《十日谈》,后来成为传世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的两部喜剧即《辛白林》和《善始善终》,法国莫里哀的喜剧《受气丈夫》,德国大作家莱辛的著名诗剧《智者纳旦》,其题材亦莫不以《十日谈》的故事为依据。

此外,西班牙的杰出作家维加所写的喜剧,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故事诗》,以及英国诗人德莱顿、济慈和丁尼生等人,均从《十日谈》中汲取了创作的源泉。

香港新电影回顾

香港新电影回顾

香港新电影回顾
于中莲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2()4
【摘要】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香港曾掀起一阵新电影的浪潮,颇引人瞩目。

以徐克、许鞍华、严浩、方育平、谭家明、章国明等为代表的一些曾在国外受过电影专业训练,并在电视界初露锋芒或在影界实干多年的年轻人,在相差无几的时间内,以新的创作视角和技巧。

【总页数】5页(P94-98)
【关键词】视觉效果;题材内容;新电影;个人风格;作品;新浪潮;香港电影;新题材;香港经济;导演
【作者】于中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论香港“新电影”对于华语电影的美学贡献 [J], 郭越
2.本土风格回暖与新香港精神重建r——年度香港电影整体观察 [J], 康宁
3.中国新电影运动的两条思路——香港电影新浪潮与大陆"第五代"之比较 [J], 燕俊
4.中国电影在香江一次辉煌展示——香港"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精选双周展"回顾 [J], 胡昶
5.世纪际遇——全球化电影格局中的新香港电影 [J], 陈山;柳迪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知识| 香港电影十日谈
第十日:新百年何去何从
背景:泛亚电影的崛起
新世纪,东亚的电影工业崛起或者复兴,无论是华语片还是日韩电影,一再的获得影展与市场的青睐,并让世界其他地区的导演刮目相看,如好莱坞,就陆续购买了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白色情人节》等作品的版权,改编成好莱坞版;翻拍版的《无间行者》(翻拍于刘伟强的《无间道》)也赢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等大奖;日本电影《入殓师》赢回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咒怨》等作品也一再的被购买版权翻拍;泰国电影在这几年也有崛起的迹象;台湾电影更是掀起了一股“海角”风……
相比之下,香港电影尽管也有参展柏林、戛纳及威尼斯三大电影节的作品,也有俄罗斯翻拍版的《大事件》即将上映,甚至也有《墨攻》、《见龙卸甲》等作品的泛亚合作的喧哗,但喧哗过后,终究回归了平静。

以最近热映的《新宿事件》而言,据尔冬升导演所言,影片在拍摄期间就已经想到不能通过内地审查而上映,所以没有考虑内地市场(也没有送审),希望可以通过亚洲市场及海外版权收回成本。

但就目
前已经上映的港台地区票房状况来看,情况似乎没有尔冬升想象的那么乐观——在香港上映12天,累积票房1182万港元,其中六天还是节假日,且单日票房排名已经从上一周的冠军下跌到了第三名,再加上影片在香港的口碑并不理想,恐怕最终只能在1800万港元左右;而台湾地区是与相关地区同步上映,首映周末票房仅是排名第三,仅是相当于同日上映的票房冠军《预言》的1/5,到了第二个周末,《新宿事件》的票房排名已经下滑到第六位,累积453万新台币,恐怕最终有800万新台币就已经不错了。

近日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又出现了另外一件事。

3月底《东邪西毒·终极版》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首映礼,通告上注明是下午五点半开始嘉宾进场、六点半举行首映礼,七点十五分上映正片。

但实际上,嘉宾直到七点钟才开始姗姗迟来,电影也延至八点才正式上映,引起观众的嘘声与不满。

后来香港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在官方网上登出了致歉信,信中解释,“由于不少好友踊跃向张国荣致敬,引致影片放映有所延误”——但为什么通告是嘉宾五点半开始进场却直到七点钟才姗姗迟来呢?而事后王家卫被问到《东邪西毒·终极版》是否会在香港正式上映时,王家卫很直截了当的回答说,“不会。

如果你是导演,这样被无耻的观众‘问候’,相信你也不会将自己的心血献给有眼无珠的他们吧”!王家卫批评了香港观众的没有礼貌,只是,当时他们在出场礼时迟到一个半小时、电影又延迟45分钟上映,他又是否尊重了香港观众呢?
香港电影在黄金时期的严重跟风滥拍,先是将观众赶出了上映港产片的影院,转投外语片的怀抱,香港电影在这几年转变口味为内地市场为主导,又让忠实的港产片影迷心生失望,如今的相互谩骂,既是电影人与观众之间的彼此不满的发泄,也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劣。

而在泛亚电影崛起的同时,香港电影,则是逐渐的放弃了香港观众(或者被香港观众所抛弃)香港市场,投入大华语电影的怀抱……
百年总结:香港电影的得与失
回顾百年的香港电影发展历程,有得有失,尽管现在看起来似乎有些得不偿失,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得到了内地市场,但失守了本土市场,也失去了东南亚市场。

内地市场的13亿人口,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即使只是在广东的广州、深圳这些市场的聚散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数量就要高于香港,而如果挖掘出了这市场的潜在观众,绝不会亚于香港本土。

现在,摆在主创面前的,就是如何制作符合新一代观众口味的作品,如何挖掘出潜在的观众。

其次,得到了内地明星的参与,失去了本土的新生力量。

合拍片对于内地人员的规定固然有所影响了香港的工作人员,但香港电影的青黄
不接现象,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这两年,先是陈冠希的艳照事件,随后是“集邮”女星事件,还有2月份的关耀楚的在日本涉嫌吸毒、偷窃而被拘留的事件等,可见如今香港娱乐圈的混乱状态,也可窥见年轻一代艺人的缺乏自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在缅怀着当年的刘德华、梁朝伟等人的时代。

此外,像文隽当年所说的“得到国际荣誉,失去‘香港’这个品牌”、“得到新媒介做平台,失去传统的电影院收入”、“得到政府高度的关爱,失去投资者的信心”、“得到学院生力军,失去内行接班人”、“得到大中华文化的融合,失去独有的香港特色”、“得到愈来愈多颁奖礼,失去观众的关注和民心”、“得到免疫力,失去抵抗力”等,也是香港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得也“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失也“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当年大卫·波德威尔在揭示“香港电影的秘密”时,开篇便是谈“尽皆过火,尽皆癫狂”这一特征,“当年的辱骂,竟变成今天的荣誉标记。

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饱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贡献”,这也成为很多香港电影评论者谈什么是香港电影的依据(如舒琪、文隽),也成为内地港产片迷对香港电影的一种重要印象。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并非是指什么样的题材都敢,也不是想要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而完全不顾逻辑不顾剧情,如最近的《新宿事件》,被不少影迷称为“很港产
片”——“‘很港产片’的电影中常见主角被‘设计’推着往前走。

‘巧合’是最受欢迎的戏剧手段,致使他们的姿态往往比原则更强:‘口说一套,做又另一套’何其等闲。

以‘铁头’为例,这边厢坚持‘弃暗投明’,那边厢却未见有具体安排,于是当冲突来到大爆发时,它便更像‘为戏剧而戏剧,为结局而结局’”(影评人林奕华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