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目的实现途径——回归“传统”
浅析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浅析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作者:林俊红来源:《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上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德育理论界正在热议一种新理念,即德育生活化。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实际年龄为依据,改变以往过度重视道德规范、政治理论等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尊重学生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中领悟道德的内涵,以使学生形成高尚道德认识和情感的过程。
关键词:学校;德育;生活化德育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当提倡生活化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德育。
这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学校德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提倡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即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
强调扎根于生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要出发,使德育主体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德育生活化内涵包括:(1)德育目标生活化。
德育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生活本身,只有直面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得到具体的道德体验和感受,才能逐步走向社会需要的“远、大、高”的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内容要贴近德育主体的现实生活,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等问题紧密结合,易于学生接受;(3)德育方法生活化,德育方法要考虑德育主体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改进道德行为。
二、当前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德育内容滞后,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僵化于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实现途径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较为悠远,主要是以古代的儒家文化为主导,逐步与其他文化流派并存和完善,最终形成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大多强调以人为本,注重自身道德的完善与提升,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德育思想。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1.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师不仅需要将课本知识授予学生,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和认可度,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修养。
在传统文化中明确指出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育人,育主要是指崇高的远大理想和个人气质修养,只有二者都达到,才能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再如在传统思想中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含蓄的表达出人们只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最终的伟大胜利,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说明了人们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才能最终克服万难,强调合作精神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的鲜明思想和理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一直鼓舞着人们不断奋斗和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不论何时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
2.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经过不断的抗争与努力,独立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拥有五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促使和鞭策我们每个人不断为祖国的独立繁荣而拼搏。
因此,教师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德育工作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学习先辈们的爱国事迹,从中得到启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真正做到在危难之际始终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
回顾历史长河,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时,有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为祖国奋斗一生。
这些英雄事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例说明,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3.有利于坚定学生诚信观念。
品德课堂如何回归原点
品德课堂如何回归原点摘要:品德课程,小学生道德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门功课。
在当今时代,品德教学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给学生呢?作为品德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品德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为终极目标,以沉静的心态驻守品德教学天地;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真真切切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育的回归,让学生和教师都享受教育幸福。
关键词:回归;原点;教育;幸福一位教育名家曾经说过:“教育,让学生今天幸福地生活,为了明天生活得幸福。
”对于这句话,我不知读了多少遍。
每一次轻声朗读,我都有一种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要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原点: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句话:追求幸福的教育生活。
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一个幸福的过程、一次快乐的“旅行”。
品德课堂,作为小学生道德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门功课,该如何回归到原点,享受幸福?下面我结合平常的品德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回归教育原点——教师需要平静的心态回归教育原点,需要教师良好的心态。
在当今喧嚣的时代中,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我想答案只有一个:教育需要沉静的心态,教育需要有一颗执著的心,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品德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平时的重头工作要么是语文,要么是数学,因此很难有较大的精力来投入到品德教学中,没有重视这门学科的教学。
很多教师拿着教材和备课本去上课时,才发现教学内容需要作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准备。
缺乏精心的准备,学生说不出来,不能配合老师,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
这种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完全相反的本末倒置的课堂,当然是乏味的。
好不容易教完后,就当是一课教完了。
浅谈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
浅谈回归生活的学校德育浅谈归回糊口的教校德育品德质量的学育是一个齐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造成有着相当紧张的做用,异时决议着一个平易近族的废盛。
教校正在社会上饰演着学书育人的脚色,因而,教校不只要作到学书,更紧张的是作到育人。
教校德育存正在答题归回糊口品德质量的学育是一个齐社会的话题,对社会风气的造成有着相当紧张的做用,异时决议着一个平易近族的废盛。
教校正在社会上饰演着学书育人的脚色,因而,教校不只要作到学书,更紧张的是作到育人。
而年夜局部教校自觉逃供降教率、便业率,过于器重文明成就的进步,往往无视了品德质量的学育,只弱调品德认知的开展,重大穿离了糊口理论。
古代社会品德不雅想的缺得曾经形成了重大的负里影响,进步齐平易近的品德程度火烧眉毛。
新时期呐喊教校必需阐扬其本身劣势,注重德育取糊口真际糊口相干联,提倡教校德育归回糊口原实,片面进步教熟的品德认识及程度。
1、教校德育仍存正在的答题今世学教事情外,无论是教校、教师、野少战教熟普遍存正在不放在眼里政乱思维学育景象,尤为是教熟,重大的乃至会对其孕育发生腻烦情绪。
形成那一景象的次要起因是教师学教要领使用没有得当,对付品德思维的学育只逗留正在实践层里,少少以糊口外实真领熟的状况作引例,而只给教熟贯注所谓的“测验重点〞的思维,揭晓小我私家不雅点也要宽格依照教师所讲的解题构架模式,学教过于古板、学条化,重大穿离了糊口真际,向离了实邪意思上的品德学育。
间接贯注政乱实践思维不克不及作到让教熟造成邪确的品德不雅想,只能让教熟理解品德的界说、做用等书里实践,而不克不及深刻天消化排泄此中包罗的寄意,更不克不及对教熟本身止为起到精良的约束做用。
海内中那一学育近况仍存正在种种困局,至古已能很孬天处理。
鉴于政乱思维课程的学育近况,有些东方国度提没修议与消德育课程的谢设,而年夜局部西方国度那么否认那种决议方案,以为必然的思维学育借是必要的。
因而,东方国度测验考试另辟门路,谢设博门的政乱思维学育课程,但仍已能处理教校德育所面对的窘境。
德育课需要回归本质
生 的教学 内容 。这就使 职业学校 的德育 课程 ,无 法实现真
正教 育这个群 体的作用 。而德育 教师并 没有 因为 课程设置
传统 而显得清 闲,相反 ,为 了探 讨德育 的有效性 ,为 了使
德 育 与 时 俱 进 , 德 育 课 老 师 不 得 不 拿 出 大 块 的 时 间 去 学 习
社会 的责任 ,当老 师和职 业学校 的学生一起 讨论 墨西 哥的
望 。例 如 ,从 慈善 晚宴说起 “ 股神 巴特 ”再通过 和学 生
~
起 了解 股神 巴菲特 ,来让 学生 了解有关 ,股票 ,股价 及
年轻女 警长 ,为了维护 治安 ,打 击毒 品犯罪 依然担 当警察
局 长职 位的时候 , 当老 师和学 生一起讨论 “ 被代表 ”时 , 当我们 讨论 “ 范跑跑 ”等等事件 时 ,我们 看似无意 实则有 意 地谈论起 选举权 和被选 举权 ,我们谈起责 任、职业 道德
中国西 部 科技 2 1 年 1 月 ( 旬 )第1 卷 第3 期 总 第2 3 0 1 0 下 0 0 6 期
德育课需要回归本质
顾 铉
( 无锡 机 电 高等 职 业 学 校 , 江 苏 无锡 2 0 8 1 2) 4
摘
要:在课 程改革进 一 步深化 的今天 ,思想品德体 系的课程 也在 与时俱进 ,然而 ,在课 改 中出现 了德 育课 内容越 来越
职 业学校 ,没有 被高考指挥 棒 的阴影笼 罩,它能提 供
给教 师更 多 自我发挥 的空 间维度 。职业 学校 ,学 生个体 异 彩纷 呈 ,个性 十足 ,他 们没有 高中学生 那强烈地 求知欲 , 也没 有 良好 的学习行 为习惯 。他 们个性 中更 多的是桀骜 不 驯 ,他们经历 的可 能是失败 的打击 。他们 的家庭 大多数 没 有 良好 的教育 背 景 ,总 之他 们 是 需要 更 多德 育投 入 的群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颜鲁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回民小学,甘肃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
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5.18让德育回归生本提升德育实效性(交教育局)
让德育回归生本提升德育实效性英德市实验小学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则必须依靠其生命自身。
我校在生本教育实验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坚持德育工作以生为本的原则去开展德育工作,现就我校生本德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确立生本德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是德育的价值理想。
德育对人的发展来说,不是提出一些外在的规范目标,而是要能自觉地为学生的道德生命的发展,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二、德育为先,以生为本,探寻德育工作新思路1、由“独白”转为“对话”,让心灵激活心灵构建平等的德育对话机制,由传统的“独白”式的德育教育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式”德育教育,把精神生命的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主动建构和创生自己的道德大厦,焕发生命体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案例一:实行生本德育前,我班的班会课基本上是由我唱主角,最多也就让学生讨论发言,很少让学生来主持。
实行生本德育后,每周班会前,由我们的班干部带领组员进行策划,全班所有成员分工合作,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如班会课的流程(主持串词)及相关资料的搜集等。
学生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最初两周,我会指导他们如何组织,学生操作熟悉后,我就完全放手了。
现在的班会课,学生先唱队歌,接着让班干部总结一周内同学的表现,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的问题。
最后,会对班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记得在春游前那次班会课上,主持的同学准备充分,学生就“春游要注意什么”讨论热烈。
最后再汇报时,学生除了说到要注意安全及文明礼貌外,竟然能说到春游时要带上几个塑料袋,用来装垃圾。
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强,这是我没想到的。
由此可见,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
——六(3)班班主任廖建平案例二:实施生本德育后,我发现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增强了。
就拿这次家长会来说,我大胆尝试让每个孩子上台演讲一分钟,然后投票,公平的竞选出了12名小主持,分三批分别介绍“生本”课堂、“生本”管理班级和实施“生本”后我们的成果与进步。
论传统德育的回归
论传统德育的回归1. 传统德育的回归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道德核心文化,足见重道、尚德的程度。
中国的重德还有其典型特色,一为重大德,以国家社樱为重;二为淡漠功利,甚至以道德与物欲相学的教育内容“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孔子设六艺课程以教弟子,六艺只是被视为途径,道、德、仁才是其目的。
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传统美德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些方面。
2. 德育活动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至今仍为人所崇奉。
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
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
若每个学生都重视“与人为善”,则班级、宿舍、不同院系矛盾与冲突,个人交往方面的问题、困难与障碍,不适应社会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此外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第三,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
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
做人要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出污泥而不染、重义轻利。
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③。
当前,面对网络的兴起、西方多元文化的侵入和自由思想的泛滥,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生死可以“舍生取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的路径构想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的路径构想高校道德教育在回归实践的进程中出现了“理论重要”与“现实摆设”的反差等诸多问题。
而其产生的根源与道德教育理论社会本位、权威性和强制性灌输价值取向有直接关联。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要构想一种涵盖道德认知思辩、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愉悦等三个核l心要素的路径模式。
[标签]高校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构想[文献标识码]A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近年来国内高校对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反思,都为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如何回归实践却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基于解决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的实际操作问题的考量,笔者在广东省部分高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先后对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进行了问卷和访问调查,对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类的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800多个有效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比对,试图在数据链条中寻找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的路径。
一、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进程的质疑从理论的层面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界都对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持几乎一致的看法,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或实施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
但从实践反馈的数据来看,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进展艰难,似乎并没有摆脱实效性低下的噩梦。
1.道德教育“环境优化”与“影响恶化”的现实矛盾道德教育既然要回归生活,就必然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养成环境。
为此,社会、学校都致力于优化道德教育环境。
但从调查的数据来看,目前在高校道德教育回归实践的过程中,道德实践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其负面作用,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不强,在“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一项中,选“同意”和”难以判断”的共占46.87%,在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一项中“不同意”和“难以判断”的占23.75%,在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一项中“不同意”和“难以判断”的占30.65%。
而对校园不良行为的态度调查中发现,一些校园存在的不良行为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态度。
思想品德教育的回归
思想品德教育的回归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一直肩负着学校德育的重任,但是由于长期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它却偏离了人文的方向,滑向了工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泥沼,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而其德育功能却被放在其次,甚至变得微乎其微,进而失去了思想品德教育自身的生命力,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培养出了众多的“双面人”,这不能不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悲哀,尽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回归其本真,从而真正承担起其青少年品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一、回归生活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一要求既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脱离生活实际弊端的纠正。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产生的源头,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努力,都不可能实现德育的真正目标,所以德育必须走出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料,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生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教学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才能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活生命力。
对教师来说应主动构建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树立大课堂教育观,把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各种有益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动,激发起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或事与学生共同讨论。
因此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劳动榜样评选中的人物事迹,都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而每一次讨论探究都不仅仅是知识原理的再运用,同时也是对我们心灵的净化。
德育工作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工作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真正地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各类各级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肩负的神圣责任。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作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呢?这就需要学校乃至社会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齐抓共管,为德育工作寻求更加可行的、更富时代特色的途径与方法。
一、要有一个可行的德育大纲我们知道,德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涉及到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
然而,许多学校还未能真正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大纲。
还未能像智育、体育那样有比较科学、准确的衡量标准,区分出优、良、中、差等级。
长期以来,德育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学生每学期以及毕业鉴定的政治思想品德评语几乎“千人一面”。
尤其中考和高考录取新生时,思想品德评定更是如此。
这给德育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麻烦。
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出发,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德育大纲。
既规定各个不同阶段德育的内容、标准,又要切实可行。
比如,有些学校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其中德育成绩分为政治思想、文明道德、集体观念、组织纪律等几个大的方面,并就每一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分值,进行综合评定,量化考核,这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
二、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总结他的治学之道时,曾这样说道:“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古往今来,为文治学、教书育人,离开了情感教育是不行的。
情感犹如心灵的催化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心扉,使他们相互理解,推心置腹,从而激发学生敢说真话,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个人学习和生活。
如果说德育工作中理是保证,那么,情则是作好工作的基础。
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
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如何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的教学心得引言: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品德学科往往被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日益脱离实际生活,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逐渐背离社会常理。
作为一名品德学科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明确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达成品德学科回到生活的目标。
一、分析问题要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首先需要分析当前的问题。
追溯品德学科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打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品德学科逐渐被边缘化,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附属品。
教师普遍感受到品德学科教学的困难,学生对品德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往往枯燥无味,乏味索然。
首先,教学内容不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通常大量强调抽象的伦理道德理论,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学生难以将道德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存在差距。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往往以讲述和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
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最后,评价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品德学科教学往往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方式,注重道德理论的记忆和概念的掌握,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限制了品德学科教学的深入,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下降。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了达成品德学科回归生活的目标,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生活。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道德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道德,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来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
德育课程『三回归』
德育课程『三回归』杨启锋【期刊名称】《中国西部》【年(卷),期】2014(000)029【总页数】2页(P92-93)【作者】杨启锋【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面对中小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很多学校把开发和应用德育课程作为育人的新平台。
然而,学生对“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实践”的德育课程并不感兴趣。
一方面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课程呈现的案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使得德育课程怡情养志、涵育渗透的作用难以实现。
德育课程要真正发挥育人化人效果,需要创造性地用活现实中的德育资源,力戒空洞的理论说教,立足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同时,回归时代主题、回归社会热点、回归学生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不断拉长课程“链条”,实现德育课程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回归时代主题,弘扬发展主旋律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思想旗帜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德育课程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除旧布新,将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中国梦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地渗透于课程之中,有效弥补教材的滞后性。
在《发展中的中国》一课,探讨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引用温州动车组特大事故,并相机抛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国家为什么调低我国动车运行的最高速度?中国高铁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例证,那为何又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为了安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这就是我们当前正在追求的科学发展。
”通过层层挖掘,可持续、和谐、资源节约等关键词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进而使他们生动形象地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小学生也行动起来,少丢一点垃圾,节约一滴水,节省一张纸……从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始,自觉节能减排就是我们对保护环境所做的大贡献了。
让我们不要抱怨,携起手来一起冲出‘霾伏’吧!”此课过后,孩子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并向全校发出了“远离雾霾”的倡议。
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德育论文
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德育论文构建活动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中“人”的回归作者:杨怀祥教学与管理理论版德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现象,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现行的德育模式,虽然在理论界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德育效果日见衰微。
主要反映在学校德育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德育投入与产出的强烈落差上,也反映在德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体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等诸多现象上。
本文试图通过构建“活动德育模式”,探索一条体现人性关注和人文关怀的新的德育路径。
一“活动德育模式”的内涵所谓“活动德育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通过“活动”实现德育目的的一种德育模式。
首先,这里的活动指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其次,活动中必须贯彻“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
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需要的研究满足和引导。
任何一种思想道德意识的传授,都必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同时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前提。
因此,活动中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需要的满足。
最后,活动必须以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标。
在活动中,应该能够促使德育的要求思想叿德规范作为客体向受教育者的主观形态以及主体思想品德方面转变。
这种活动应依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够促进和加速个体的品德发展。
通过“活动”应当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发展个性特征,促进身心和谐;二是培养团队精神,培养独立务实和团结协作的态度;三是深化自我意识,提升主体价值;四是培养自我实现的能力。
二“活动德育模式”的价值分析所谓价值,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价值分析主要指绝对价值的考量和相对价值的对比。
这里的价值分析则是指活动德育模式与传统德育模式之比较。
这就有必要在对“活动德育模式”进行价值分析之前,先检讨一下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
1.传统德育模式及其特征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主要有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
给予性德育模式是以塑造和提高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对受教育者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 体说 来 , 儒家文化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 中围绕“ 育人 ” 形 成 的德 育 体 系 , 主要 包 括 如 下 方 面 并 且 至 今 仍 全 面 深 远 地 影 响着 当前 我 国德 育 体 系及 “ 治 国” 大计 :
1 . 伦理 灌 输 。 以 极 力 推 崇 如 《 诗》 、 《 书》 、 《 礼》 以及《 论
实道 德 根 基 , 以致 于给 他 人 、 给社 会 带来 危 害 。
我 国先 哲 一 贯 主张 国家 在 经 济 繁 荣 之 后 立 即“ 养民” , 让
语》 始 终 主张 和 推 崇 以造 福 天 下 为 己任 . 通 篇都 为受 教 者 排 忧 解难 、 循 循 善诱 , 堪称启发式教 育典范, 对 中华 伦 理 和 传 统 产
是 每 天通 过 互 联 网 获取 的海 量信 息 既 使 得 其 耳 聪 目明 , 同 时 也 令 其无 所 适 从甚 至懵 懂 困 惑 , 因 而 给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带 来 严 重 挑 战— — 如何 令 “ 9 O后 ” 大 学 生 们 自如地 实 现 现 实 世 界 、 虚
拟 世 界 以 及理 想 世 界 之 间 的 角 色 “ 切换” , 具 备 适 应 未 来 社 会 的道 德 水 准 、 自律 意 识 、 协作精 神等为人为事准 则刻不容缓 。 但 由于 受 各种 不 利 因 素尤 其 是西 方 颓废 思 潮 影 响 以及 自身 德 育基 础 先 天欠 缺 制 约 等 因 素 , 其 中极 少 数 人 在 道 德 认 知 和 行 为方 面 存 在一 些 问 题 [ , 如 知行 不 统 一 、 担 当意识差、 缺 乏 正
意 义 。
一
、
前
言
随着 我 国经 济 日益 发 展 以 及 信 息 科 技 突 飞 猛 进 . “ 9 O后 ”
大学生生活、 学 习、 思 维 乃 至 话 语 系统 等 方 面 变 化 巨 大 , 尤 其
二、 “ 回 归传 统 ” 是 有效 达 到 当前 高 校 德 育 目的 首选
( 一) 传 统德 育 体 系 至今 仍 极 具 实用 价 值
标志 , 儒 家 主 张德 育 须建 立 在 个人 主观 自觉 基 础 上 , 不 断 提 高
受 教 育 者 自我 省 察 和克 制 能力 , 达 到道 德修 养 极 高 境界 。
4 . 言教 身 教 。儒 家 传 统 德 育 特 别 强 调 施 教 者 要 以 身 作 则、 率先垂 范 , 先 正 己后 正 人 , 做 学生 道德 楷模 , 输送 “ 正 能
Vo 1 . 2 8 NO . 2
学校德育 目的实现途径
o 刘 畅
回归“ 传统"
( 辽 宁石 油 化 工 大学 招 生 就 业 处 , 辽 宁 抚顺 1 1 3 0 0 1 )
摘
要: 当前, 在校大学生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问题。高校德育体系应主要大量吸纳以儒 家德育为代表的
倒置 , 许 多 学 校 和 家 长 一 味 注 重 教 授 学 生 以 知 识 和 技 能 之
2 . 启迪 心 智 。儒 家 传 统文 化 一 贯 主张 以启 发方 式 开 展 德
育活动, 以孑 L 子“ 不 愤 不启 , 不 悱 不 发” 为标志 , 儒 家 经 典 如《 论
“ 智” , 少 教 或 不教 纪 律 和规 矩 之 “ 礼” 。许 多 学 生 从 幼 儿 园 到 大学 , 虽 然 书 没 少读 , 但 就是不懂一些基本行 为规范 , 没 有 扎
2 0 1 5年 2 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教育科学版)
Fe b ., 20 1 5
第 2 8பைடு நூலகம் 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E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
语》 、 《 孟子 》 等经典人文著作为代表 , 儒 家 传 统 德 育 十 分 重 视
理 论灌 输 , 并 赋 予其 以绝 对权 威 规 范 人们 言 行 , 因而 很 好 地 普
及 了 伦 理观 念 。
确 的人 生 观 、 价值 观 和 价值 观 。 导致 以上 现象 深 层 原 因在 于 我 国 当前 教育 体 系仍 然本 末
中华 传 统 德 育 观 念 和 方 法 , 这 也 是 改进 和加 强 当前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的首 要 选 择 。在 儒 家德 育 观 的 指 导 下 , 改 造 和 加 强 当前 高校 德 育 工 作 的途 径 : 注 重 贴 近 学 生 道德 实 际 ;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道德 自律 和 实 践 精 神 视 育 人 为 首 要 任 务 ; 注 重 发 挥 教 师示 范作 用 ; 注重 运 用 家庭 、 学校 、 社 会 三 方 面合 力促 进 学 生全 面发 展 。
生 广 泛 而深 远 影 响
3 . 自我 完 善 。以孔 子 “ 见贤思齐 焉, 见 不 贤而 内省 也 ” 为
人 民“ 全面小康” 的 同时 “ 教之” , 切实提高其人文素质、 培 养 其
高 尚 品格 , 令 其懂 得 自我 实 现 、 立人达人 , 建 成 政 府 与 百 姓 群 策群 力 、 富强 康 乐之 “ 富而 好 礼 ” 国家 。所 以 , 中华 文 明 进 程 中 德 育理 论 和 流 派 向来 繁 荣 , 尤 其 以 儒 家 成 效 和影 响 最 大 。 以
关
键
词: 德育 ; 高校 ; 大学生; 儒 家传统
中图分类号 : G 4 l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0 9 1 6 ( 2 0 1 5 ) 0 2 — 0 0 4 0 — 0 2
致 知 意诚 、 心正 、 修 身、 齐家 、 治国、 平 天 下” 德 育 和人 生 观 体 系, 成 为 中华 优 秀文 明重 要组 成 部 分 , 至今 仍 极 具 有 现 实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