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医药基础知识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中药知识宣传
中药知识宣传
一、中药简介
中药,又称中草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疾病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中药并非只有中国独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草药体系,这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种类与用途
中药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黄、金银花、黄连等。
它们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失眠、高血压等。
同时,中药还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三、中药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中药的功效主要取决于其成分和药性。
一般来说,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功效。
使用中药的方法包括煎汤、熬膏、丸剂、散剂等。
在使用中药时,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剂量。
四、中药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使用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盲目使用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次,不要过量使用中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最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使用中药时应特别谨慎。
此外,有些中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同时使用。
五、中药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的治疗中。
同时,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使用中药。
未来,中药将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1. 中药材的分类和命名:中药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分类。
2. 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药材的采集时机、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很重要,通常要在药用部位丰满而质量最佳时采集。
采集后需要进行晒干、炒制、熏制等加工方法来保持其药性和防止霉变。
3.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气味、质地、色泽、含水量、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要符合药典的规定。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和药效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研究,例如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5. 中药材的药用禁忌和副作用: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了解中药材的禁忌和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重要考虑因素。
6.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7. 中药材的药用配伍:中药材的药用配伍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 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趋势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效机制的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等。
9. 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对中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
10. 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发展的重要议题,包括合理利用药材资源、保护药材生态环境等方面。
中药基础知识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
(二)用药禁忌
中医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敷药禁忌 等方面。 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降低药物的疗效。七情中的相反、相恶是复方配伍禁 忌中应遵循的原则,此外还有“十八反”和“十八畏”。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半 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八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也是中医用 药治病的主要形式。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 马齿笕治疗痢疾,独行散治疗产后血晕。 2.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 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常以一种药物为主,另外一 种或几种为辅,以提高主要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正气虚弱、脾胃不和等证 及调和药性。如人参、党参、甘草、饴糖、熟地、绿豆等。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体虚多 汗、久泻、遗精、带下、遗尿等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 五倍子、乌梅、牡蛎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逆止呕、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常用于实热证、热 结便秘、寒湿证等。如杏仁、栀子、大黄、黄连、苍术、厚 朴等。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关于中医中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大全:中医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本质。
2. 气血津液理论:讲述人体内不同形态的液体。
3. 五脏六腑理论:人体内的五脏(心、肺、肝、脾、肾)及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4. 经络理论:描述人体内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药基本知识:1. 中药的分类:中药按来源、药性、功效等不同进行分类。
2. 中药炮制:中药的处理方法,包括煎煮、炒炸、浸泡等。
3. 中药药性:中药根据其性味,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性质。
4. 中药功效:中药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养胃等。
5. 中药配伍禁忌:中药在搭配使用时需要注意的禁忌。
6. 中药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问题。
常用中药:1. 人参:被称为“千金草”,有滋补气血、益精补肾的作用。
2. 甘草: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的功效。
3. 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 当归:被誉为“女性之药”,能调经活血、补血养颜。
5. 川芎: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中药疗法:1. 方剂:中药的组方,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2. 针灸:中医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拔罐:通过在皮肤上佩戴罐子,产生负压效应,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
中医中药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点。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医中药,建议你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或咨询中医师。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4.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二、中药方剂学1. 中药方剂的概念与分类2.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运用3. 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4. 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作用2.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四、中药炮制学1. 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方法2. 中药的炮制工具与器皿使用3. 中药炮制中的技巧与要点五、中药与现代医学1. 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3.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前景六、中药行业发展与规范1. 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 中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3. 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七、中药药师职业素养1. 中药药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2. 中药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3. 中药药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八、中药临床应用1.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2.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剂与配伍3.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九、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1.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2.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用法用量3.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防范措施十、中药药物搭配1. 中药与中药的搭配原则2. 中药与食物、饮料的搭配禁忌3.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搭配与配伍禁忌十一、中药与中医理论1. 中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中药与中医诊断与治疗3. 中药对中医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中药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希望中药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
100条中医基础知识1. “中正之官”指胆。
2. “受盛之官”指小肠。
3. “主津”的是大肠。
4. “主液”的是小肠。
5. 主受纳的是胃。
6. 主化物的是小肠。
7. “水谷之海”指胃。
8. “州都之官”指膀胱。
9. 有“精血同源”关系的是肝肾。
10. 气机升降之枢是脾胃。
11. 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心肾。
12. 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13. “君主之官”指的是心。
14. “将军之官”指的是肝。
15. “仓廪之官”指的是脾。
16. “魂之居”指的是肝。
17. “心主脉”是指心主宰人体的血脉。
18. “肝主筋”是指肝主宰人体的筋腱。
19. “脾主肉”是指脾主宰人体的肌肉。
20. “肺主皮”是指肺主宰人体的皮肤。
21. “肾主骨”是指肾主宰人体的骨骼。
22. “思伤脾”是指过度思考会影响脾胃的健康。
23. “恐伤肾”是指过度的恐惧会影响肾脏的健康。
24. “喜伤心”是指过度的喜悦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25. “悲伤肺”是指过度的悲伤会影响肺部的健康。
26. “怒伤肝”是指过度的愤怒会影响肝脏的健康。
27. “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宣发气息、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28.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全身的作用。
29.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泄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等作用。
30. “肾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1.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2.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气血的作用。
33.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心肺头目的功能。
34. “胃主降浊”是指胃具有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到小肠、大肠的功能。
35.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是指心火向下温煦,肾水上济滋补,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的状态。
36. “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是指心与肾在五行中分别属于火与水,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常见的中药知识PPT课件
04
安神药多属甘味或酸味,能养心安神、滋阴补血,对 于失眠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03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的配伍原则
01
02
03
相辅相成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互 相增强对方的药效,从而 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制相衡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相 互制约,平衡药性,降低 副作用。
相畏相杀
某些中药配对后,可以减 轻或消除对方的毒性或副 作用。
解表药多用于感冒初期,症状较轻时, 对于感冒后期或症状较重时,需配合 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清热药
清热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等作用的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温热病、热毒证等。常 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黄
柏等。
清热药主要通过清除体内的热 邪和火毒,达到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的目的。
清热药多属苦寒性质,苦寒能 泻火、清热,对于热病、热毒 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生冷食物
某些中药与生冷食物同服,会影 响药效的发挥。如人参、黄芪等。
油腻食物
某些中药与油腻食物同服,可能产 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如黄连、 黄芩等。
辛辣食物
某些中药与辛辣食物同服,可能增 加药性燥热,产生不良反应。如生 地黄、熟地黄等。
04
中药的煎煮与服用
中药的煎煮器具
砂锅
砂锅材质稳定,受热均匀,是煎煮中 药的首选器具。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解表药
解表药是指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 如感冒、咳嗽等。常见的解表药有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
解表药多属辛味,辛味具有发散作用, 能增强人体的阳气,驱散寒邪。
解表药主要通过发散体表过度的寒气 或热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的体温和汗 腺分泌,从而缓解症状。
中药基础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扑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意思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弥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 官桂畏石脂。
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单位在使用毒性中药时必 须严格遵守有关法规规定,保证用药安全,防 止出现中毒和死亡事故。
(三).中药的用量用法 1.用量:中药的用量也叫“剂量”,一般以克 为 单位。 2.用法: (1).汤药的用法 一般汤剂应在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 应冷服,而寒性病者应热服;发散风寒的要最 好热服,服后避风寒,遍身微微出汗为宜。
服药时间有饭前、饭后或早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 时间。 (1).一般药物宜饭后服 (2).滋补药宜饭前服 (3).泻下药宜空腹服 (4).安眠药宜睡前服 (5).健脾药和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宜饭后服 (6).重病者不拘时间,迅速服用。 (7).清咽利喉药泡茶饮。
二.中药的药性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升降浮沉 4.归经 5.有毒与无毒
三、中药的配伍与调剂
(一)、配伍 1.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就是指两种以上性能功效相类 似的药 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就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 药物配合应用,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 或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可相互补充而提 高疗效,其中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中药材基础知识
根及根茎类人参为珍贵药材之一。
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的功能。
为驰名国内外的滋补珍品。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现大量为人工栽培。
山参随时可采,一般以果实成熟后(月份)采收最佳。
挖出后将山参用青苔和树皮裹好后置湿润环境储存,称为“鲜山参”或“野参水子”。
现在鲜山参一般均晒干或冷冻干燥,称“生晒山参”或“活性山参”。
园参栽种5~6年后,于秋天白露至秋分季节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为“鲜人参”或“园参水子”。
鲜人参进行加工,其加工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生晒参类取洗净的鲜参,除去支根,晒干,称“生晒参”;鲜参不除去支根晒干,称“全须生晒参”。
(2)红参类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 3h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
大黄为常用中药。
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能。
通常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于9~11月地上部分枯黄时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
千年健为少常用中药,主产于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等地区。
主含挥发油。
断面红褐色,黄色针状纤维束多而明显,习称“年健一包针”。
三七为著名珍贵药材之一。
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功效。
用于吐血、咳血,胸腹刺痛、崩漏,跌扑肿痛,外伤出血等症。
是一种销用较广的中药材。
主产云南。
剪下较粗的枝根称“筋条”,细根及残次品为“剪口三七”,最细的为“绒根”。
规格等级通常分春三七和冬三七2 种规格,各13个等级。
三棱为较常用中药。
具有破气行血、消积止痛的功能。
春秋两季采挖。
山药为常用中药。
具有健脾胃、益肺肾的功能。
主产河南。
“怀山药”。
秋、冬季挖取块茎,除去须根泥土,切去芦头(留种用),洗净,水浸2~3小时,取出,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复用硫黄熏后,晒或微火炕干,即为毛山药。
选用顺直较粗的毛山药,置清水中,浸至透心,闷透,再用硫黄熏后,用木板反复搓成圆柱形,切成长20~25cm的段,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丹参为常用中药。
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的功能。
秋季采收。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中药与方剂学基础:中药的来源、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基础知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基础知识。
2. 中药药理学基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主要药效学特点和药理作用特点。
3. 中药化学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4. 中药制剂学基础: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评价等基础知识。
5. 中药鉴定学基础:中药的鉴别方法、依据、标准等基础知识,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6. 中药调剂学基础: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处方应付、中药处方审核、中药配伍禁忌等。
7. 中药安全性基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
总的来说,该科目涉及了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该科目的具体内容,可以查阅关于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的教材或资料,也可以咨询中医药专业的教师或专家。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中药相关专业知识
1.中药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包括中药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学研究种植、采集、加工、储藏等方
面的知识,是中药学的基础。
3.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分析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
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门学科。
4.中药生物学:中药生物学研究与中药资源相关的生物学特征,如植物形态、生物活性、药效等。
5.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研究中药制剂的配方、生产工艺、
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6.中药临床应用: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中药治疗疾病的适应症、
用药规律、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中药溶出动力学:中药溶出动力学是研究中药成分在制剂中
的释放规律,以及影响释放的因素的一门学科。
8.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研究中药质量的评价、检验、控制和改进的一门学科,也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理及其
药效、毒性、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10.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评价是针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药理学、毒性学、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材基础知识
• 【药名】:三七
• 【来源】:为五茄科 植物人参三七的根。
• 【功效】:止血,散 瘀,消肿,定痛。
• 【主治】:治吐血, 咳血,衄血,便血, 血痢,崩漏,癥瘕, 产后血晕,恶露不下, 跌扑瘀血,外伤出血, 痈肿疼痛。
• 【药名】:紫花地 丁
• 【来源】:为堇菜 科植物紫花地丁的 全草。
• 【功效】:清热解 毒;凉血消肿。
• 【主治】:主用于 疔疮肿毒;痈疽发 背;丹毒;毒蛇咬 伤
• 【药名】:金钱草
• 【来源】:为唇形科 植物活血丹的全草或 带根全草。
• 【功效主治】:清热, 利尿,镇咳,消肿, 解毒。治黄疸,水肿, 膀胱结石,疟疾,肺 痈,咳嗽,吐血,淋 浊,带下,风湿痹痛, 小儿疳积,惊痫,痈 肿,疮癣,湿疹。
• 【功效】:镇心安 神;清热解毒;明 目。
• 【主治】:。主癫 狂;惊悸;心烦; 失眠症;眩晕;目 昏;肿毒;疮疡
• 【药名】:赭石
• 【来源】:】本品为 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 赤铁矿,主含三氧化 二铁
• 【功效】:平肝潜阳, 降逆,止血。
• 【主治】:用于眩晕 耳鸣,呕吐,噫气, 呃逆,喘息,吐血, 衄血,崩漏下血。
• 【功效】:清势止痉; 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平喘利尿。
• 【主治】:主热病发 热狂燥;惊痫抽搐; 肝阳头痛;中风偏瘫; 风湿痹痛;肺热喘咳; 小便不通
• 【药名】:水蛭
• 【来源】:为医 蛭科动物日本医 蛭和宽体金线蛭 等的全体。
• 【功效】:破血 逐瘀;通经消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十八反”指有十八种药物相反,是中药配伍中禁忌的一类:包括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细辛、芍药、玄参。
“中药十九畏”是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是指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会减轻毒性或疗效,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具体为: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礵,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中药基础知识第一节中药材商品知识第一单元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天然药物,其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一、中药有起源中药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觅食充饥,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动物或植物等,导致呕吐、腹泻等等,甚至引起死亡,但也时偶然发现食入一些动物或植物等可以减轻或消除呕吐、腹泻等不适,于是引起注意,并不断记忆、流传、积累,逐渐产生了医药,故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
二、中药的发展我国邪片战争前的不同时期,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历代本草专著是中药知识的宝库,在中药发展史上站有重要地位,邪片战争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药事业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药有发展也日趋迅速。
(一)历代本草专著是中药的知识宝库“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因为书中收载的药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以草为本”的含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由秦汉时人托名“神农”所作。
原书已佚,现传的《神农本草经》为后人辑佚本。
该专著共三卷,载药共365种,详述性味、功能和主治,疗效大多确实,并把药分为三品,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为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
此书是我国汉代以前我国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作者为南朝宋时药学家雷斆。
该专著共三卷,记载药物的炮、炙、煅、曝、露等十七种炮制方法。
原书已佚,现存《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本草经集注》由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在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并增收民间名医所用的新药而成书。
共三卷,载药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等自然属性的分类方法,详述了产地、采制、加工、真伪等内容。
对本草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千金集翼方》,由唐代孙思邈著。
该书为《千金要方》的续编。
卷首为“药录”,收载药物800余种,详述药物的性味、主治。
其中有的是唐代以前没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
《新修草本》又名《唐本草》,是唐代官修的药物文献,由苏敬等编撰,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完成颁行,为我国第一部药典。
全书载药844种,书中收集全国郡县所产的药物标本,描绘成图,为最早的药物图谱,对中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由宋代唐慎微将宋初的《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本书合并,收集经史和百家文献内所载方药,并赴各地采访单方、本草编撰而成,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该专著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成就,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所著,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
全书收录原有诸多本草所载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详”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症谈”考证品种的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效;“附方”搜集古代医学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11099首,另附有1109幅药物形态图。
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的药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由清代赵学敏著,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略而不详的内容加以补充,错误的地方加以订正,不仅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二)中国近代的中药事业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产一时期中药有发展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
一方面,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输入了西医和西药,政治上压迫,经济上的掠夺,与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混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中医中药遭到破坏,国民党政府采取排斥的政策,疏于管理,使伪劣药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中医中药的整理、挖掘、提高和发展。
(三)建国以来中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中药事业,制定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使中药的科研、生产、流通、应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二单元中药的命名中药品种繁多,名称复杂,若死记硬背,非常不易;若循其规律,不仅可以“顾名思义”,还可以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中药知识。
现将一些命名规律归纳如下:一、中药材的命名(一)以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命名这类药材的名称与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名称一致。
如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蛤蚧是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硼砂为单斜晶第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等。
(二)以药用部位命名动物、植物药材的药用部位丰富,以其命名的药材亦很多。
1.动物药的药用部位有骨、角、甲、肝、胆、胎、皮等。
以之命名的药材有羚羊角、水牛角、龟甲、鳖甲、水獭肝、羊肝、熊胆、蛇胆、鹿胎、象皮等。
2.植物药的药用部位有根、茎藤、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等。
以其命名的药材有山豆根、白茅根、芦根、葛根;忍冬藤、海风藤、大血藤;大青叶、枇杷叶、桑叶、侧柏叶;红花、金银花、款冬花、菊花、旋覆花、;青果、藏青果、草果、罗汉果;葶苈子、车前子、菟丝子、莱菔子;金钱草、伸筋草、益母草、仙鹤草等。
(三)以药材产地命名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多为各地的著名药材。
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牛膝、川楝子、川厚朴、巴豆;广东产的广防己、广藿香、广陈皮、广金钱草;河南(怀庆府)产的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东北产的关木通、关防风、辽细辛;山西上党的党参;山东东阿的阿胶等。
(四)以药材性状命名药材性状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1.以药材形状命名的有形似人体的人参,形如琵琶的枇杷叶,形似马鞭的马鞭草,形如锚钩的钩藤等。
2.以颜色命名的药材较多,如:红色的红花、丹参、赤芍、朱砂、血竭、赭石;黄色的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紫色的紫草、紫苏、紫菀;白色的白果、白矾、白扁豆;黑色的黑芝麻、墨旱连、玄参、乌梅;还有双色的黑白丑、金银花等。
3.以气味命名的药材或嗅气独特或味道特异,如:有特殊香气的麝香、檀香、丁香、木香;有鱼腥气的鱼腥草;有败酱气的败酱草;有甜味的甘草,苦味的龙胆,酸味的酸枣仁,咸味的咸秋石,辛味的细辛,多味的五味子等。
(五)以药材生长特性命名如:早春开花的迎春花;冬天绽放的款冬花;夏至即枯的夏枯草;四季常青的四季青;冬为虫夏为草的冬虫夏草等。
(六)以药材功能命名如:能解表祛风的防风;能泻热通便的番泻叶;能清热明目的决明子;能安神益智的远志;能强筋骨的,续折伤的续断;能温肾壮阳的阳起石等。
(七)进口药材命名进口药材常冠以胡、洋、番等前缀。
如胡椒、胡黄连;洋参(西洋参、东洋参)、洋地黄叶;番红花、番泻叶、番木鳖等。
(八)其他命名如:以人名命名的徐长卿、使君子、杜仲;以传命名的当归、车前子、牵牛子;以译音命名的曼陀罗、诃黎勒(诃子)等。
二、中药饮片的命名中药饮片名称除直接用药材名称外,还有以下几种主要命名方法:(一)在药材名称前加炮制方法。
如:炒苦杏仁、焦山楂、制乌头、煅石膏、炙甘草、煨豆蔻等。
(二)在药材名前加增加炮制所用辅料名称。
如:蜜款冬花、酒当归、盐黄柏、姜半夏、醋香附、土白术等。
(三)在药材名前增加炮制所用的辅料名称和方法。
如:麸炒枳壳等。
(四)生用或鲜用饮片,在药材名前面加“生”、“鲜”字即可。
如鲜芦根、鲜石斛、生地黄、生蒲黄等。
生用时也不加“生”字,但毒性中药生用必须加“生”字,如: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甘遂、生白附子等。
(五)“炭”、“霜”、“粉”类药饮片,在药材名后面加上“炭”、“霜”、“粉”字即可。
如:荷叶炭、蒲黄炭、巴豆霜、千金子霜、珍珠粉、马钱子粉等。
第三单元中药材商品的性能中药材商品性能是指药物的药性和效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五味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药性是从性质上对中药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虽分别但具有共性,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中药有大热、大寒、微温、微寒之别。
治病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方法。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病证状的中药,属于寒性和凉性药,药力大者谓大寒之品,药力弱者为微寒之药。
反之为温热性药。
在阴阳属性上,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者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育阴潜阳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火、活血行气、芳香开窍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证、阴证。
此外,还有些平性药,其药性寒热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口尝所觉的味道,但也有反应中药实际性能的描述,如辛温、辛凉解表药的“辛”字,属于这类药物的口尝味道,并不一定都是辛味的,但作用都具有辛味的特点——发散。
五味各有其作用: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治疗表证或气滞血瘀的药物,都具辛味,如麻黄、木香、红花等。
甘:有补益、缓急的作用。
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和药物,都具甘味,如黄芪、熟地、甘草等。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治疗盗汗、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酸味,如五味子、山茱萸、金樱子等。
苦:有泄下、燥湿、坚阴的作用。
治疗气逆喘咳、里热壅盛、温热、寒湿、肾阴亏损、相火亢盛等的药物,都具有苦味,如杏仁、黄芩、苍术、黄柏等。
咸:有软坚散结、通便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痰咳、大便燥结等药物,都具咸味,如海藻、瓦楞子、芒硝等。
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淡:有渗温、利尿作用。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的药物,具淡味,如茯苓、猪苓、薏苡仁等。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药味,一般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
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遗清滑精的药物具有涩味,如龙骨、牡蛎、白矾等。
由于涩味和酸味作用相似,即涩则酸之变味。
气和味的关系密切,每一种中药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
一般而言,气味相同的中药,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气味不同的中药,功效有就有所区别,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气不同的中药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
一些中药有一种气而味则兼有几种,其作用就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