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学_小学教育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教育学)
教案学校:教师:课程:小学教育学授课对象:W09中文、英语、综理课程名称:《小学教育学》课程主题: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授课对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教学的概念,帮助学生厘清教与学的词源,分别从中国古代的词源与西方词源上,理解教学的内涵。
掌握教学的意义,从学校整体工作上把握教学的重要性。
掌握教学的一般任务。
2.能力目标:本次教学希望使同学们能真正的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内涵,并且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一般的教学任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3.情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授课帮助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认识到,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
所以,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盲目学习。
二、【教学内容】1.介绍教学的中西方词源、教学的概念。
2.分析教学的意义——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
3.分析在小学阶段中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对于教学的内涵的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本质,以及与学校中其他各项工作的联系。
处理方法:重点讲解;从词源角度分析中西方教育家对教学的认识,帮助学生厘清概念。
2.教学难点:对于教学任务的认识和把握,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也是教学的任务,如何认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处理方法:注意采用提问引导、音乐资料、书等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反映,把握讲解速度;利用与学生的互动和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等,随堂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并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回答,及时反馈信息。
三、【教学单元的分析】《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第一节主要介绍教学的意义与任务,在学生认识教学的意义之前,应补充介绍教学的词源及内涵,让学生首先对教学本身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教学的意义,便于学生的理解。
当学生厘清教学的概念后,介绍教学的意义。
首先介绍在学校工作的种类,然后介绍教学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 黄济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教学_小学教育学PPT课件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 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 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 定的思想品德。
1、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2、明确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材
学生
教师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 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的一般进程为: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 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 次)→做出结论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密相 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教是为学而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1)认 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2)感情过 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从不 爱学到爱学、乐学;(3)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 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这个环境中最 重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 中,对于他们最有影响力的人则是教 师。因此,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受到教 学活动和教师的影响是客观必然的。 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总会给小学 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留下深刻的痕迹。
二、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教学的任务
(一)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知 识目标) 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狭隘化:要 有“三维”目标的教学观 二是对各门课程厚此薄彼:要有 “全面发展观”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任教年限
➢ ②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 机会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 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 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 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 行的。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 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当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接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 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教育应当成 为教育者经常性的自觉追求。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 (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 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 作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 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 课、时。
➢ ①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
➢ ②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 分成许多连续而相对完整的小部分,每一小 部分为一“课”。
➢ ③时: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 进行。
(3)课的研究与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贯彻要求
第八章--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第八章课程《小学教育学》黄济_劳凯声_檀传宝 -
张必超
第八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第四节 教学原则
第八章 教学 【学习目标】 1.认知类目标: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类目标:通过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培养和训练学生步尝试拟定教学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类目标:通过模拟教学、实际操作,激发学生教学实施的兴趣,对教育事 业充满热情。 【学习内容】 1.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教学活动的内涵、手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 【重点】 1.理解教学的概念、特点、原则以及方法; 2.教学活动的内涵、手段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评价; 【难点】 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理解教学的含义、特点、类型;教学的内涵、手段和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模拟组织教学,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 【复习思考】 1.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2.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环节?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学段,自选学科设计教学,并进行模拟教学,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完成 听课记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变迁 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利弊:对学生,对老师,对教学,
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忽视(技能考核)
2022年4月12日 第七周 21音乐2班208 【内容回顾】 1.课程的概念,范畴 2.课程观 ,课程理论基础 3.新课改对教师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第八章第二节与第三季 2.教学的意义 3.教学的三大任务(各个任务的详解) 4.第三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本质:是认识活动,4种类型的认识 5.教学的模式 三种模式,传授性,自主性 介于二者之间的结合型 【作业布置】 模拟教案,模拟教学
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ppt课件
(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
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做好提问准备。②善于启发诱导。③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
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17.“头脑不是一个可以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
把”,这句话体现了( 的教学方法思想。 )
18.“产婆术”属于(
)教学原则。
三、选择题
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C .课外辅导 A.讲授法 B.谈话法 B.上课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C.讨论法 )。 B.重要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 D.1949年 C.1935年 D.讲读法 )。 2.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叫( 3.课堂教学是教学的( A.唯一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A .1962年 B.1903年
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 神,并有利于学生形成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 能力。 ③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④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 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⑤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9.第八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上)本章重点1、什么是教学?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3、什么是教学模式?4、什么是启发性原则?5、贯彻系统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什么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7、如何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9、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12、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方向?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的含义。
〔p251〕(名解,单选)*2、教学工作的地位:基本途径、中心。
〔p251〕(单选)二、教学的任务我国传统上对教学任务的表述:“双基”、能力、思想品质。
〔p252〕(多选)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一、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p257〕(简答2004.4,单选)*1、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决定性特征(单选)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师的影响。
2、是间接的认识过程(多选)•从认识对象上看,主要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认识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3、是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学习主体,仅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充分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的。
所以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认识过程。
4、是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各种知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也在经历发展变化。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二、教学模式1、含义〔p261〕(名解2003.10、2004.1、2005.10、2007.10,单选)*根据理论、基于实践、整合成分、固定典型2、一般分类:〔p261-264〕(单、多选,注意流程图)(1)师生授-学书本知识模式:•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做中学模式:•设计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中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个别-解释类或属-掌握规律-获得理解3、乔伊斯和韦尔提出四大类25种教学模式〔p263-264〕(多选)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p266-268〕(1)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 第八章 课外活动
• 2、特点:
• • • • 组织上的自愿性 内容上的广泛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活动上的自主性
• 3、任务与作用
• 充实生活扩大领域密切联系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 1、内容有六大类: • 社会政治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 育活动、社会活动。 • (社会、政治、科、学、文、体) • 2、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有三类: •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 3、按时间长短有三类: • 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 • 4、按场地可分为三类: • 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 • 5、按活动机能分为三类; • 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
• 三、实施过程
• 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检查、总 结等基本环节。 • (一)周密计划,精心设计 • 制定计划的要求是第一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协调性, 第三具有明确性。 • (二)认真准备,抓好落实 • 做好思想动员,落实活动任务,做好场地、器材、安全 和纪律等方面的准备 • (三)认真实施,全面检查 • 做好指导、协调、激励、检查、记录等工作。 • (四)及时总结,巩固成果
第八章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概述二课外活动内容形式三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外活动的概念与特点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第八章
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概述 二、课外活动内容:
•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 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 注意: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 • 1986年在《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第一次 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 • • • • • • • • • • 一、基本要求: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体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体现活动自主性特点) 二、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绝招,使学生叹服 2、教师要对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了解, 3、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要平等合作相互尊重 4、教师要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5、教师要开展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8章 课程
师上课固定教室,学生上课找教室。在美国校园里,经
常看到学生拖着大大箱子一路小跑去上课。应该说,美
国学生上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也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他们的辛苦和我们的辛苦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主
动的、自主的、有选择的,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无奈的、 没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学生累是“累并快乐者”,而我们 则是“累并痛苦者”。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想,“减负”不是目的,有兴趣的 “负担”不是负担,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没有兴趣的负担。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体育 音乐
课改前课程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体育 音乐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体育与健康 音乐
新课程
八
思想品德
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理论【教学时数】6【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教学的概念、地位、作用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2.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根本动力。
3.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1.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2.教学过程的结构、本质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的结构、本质【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教的人包括教师,但不仅指教师,还指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但不仅指学生,还指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但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在指称范围上,教学特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一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人们不用“教学”而用“教育”;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组织、引导者,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宰者”,这是当代的新观念;同时,教学既不仅仅是“教”,也不仅仅是“学”,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融于学中,学则由教来组织、引导。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知识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教学和智育也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㈠教学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从教育途径看,一个学校的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教学、体育活动、劳动、社会活动、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教育资源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 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 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 定的思想品德。
1、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2、明确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密相 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教是为学而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化上:(1)认 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2)感情过 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从不 爱学到爱学、乐学;(3)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 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
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和相 应的定义,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这样 表述: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 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 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 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 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种)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 A、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观察引进了教学活动 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 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他的学生发展 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称为“五段教 学法” C、苏联教学论提出了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 知识模式的比较完备的结构: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 →巩固知识→检查
(二)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去认识从人 类总体而言已知的事物。
因为是认识已知的事物,学生的认识 在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学生认识的 间接性
教学过程的 互动性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 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 发展性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
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本人亲身得 来的,而是现成的前人认识结果, 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 凭借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他们可 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 以通今知古。
二、教学的任务
(三)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 观 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对他人的健康态度 责任感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二、教学模式
回顾对教学定义的理解:
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有自己的 独立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 不能互相取代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校这个环境中最 重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 中,对于他们最有影响力的人则是教 师。因此,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受到教 学活动和教师的影响是客观必然的。 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总会给小学 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留下深刻的痕迹。
二、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欢迎
内容提要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教学原则 ★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什么是教学?)
教学活动中的参 与者是谁?
他们各自的地位 和任务是什么?
教学活动的目的 是什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 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比 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到实践。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 特殊性。
(一)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小学生 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教什么”以及“怎么教”是教学论永恒 的主题。 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识 方式 。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兴起, 尤其是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理论在这 方面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材
学生
教师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 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的一般进程为: 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 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 次)→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去获得对 于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读书、听讲、 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 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知识。 学生可以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人类几 千年认识结果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 内容 不等于可以无视儿童的直接经验
(三)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 领导之下进行的。 在教学认识中,教师的领导或者说教 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客观必然性。 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 当是多样化的。
二、教学的任务
(一)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知 识目标) 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将科学知识的学习狭隘化:要 有“三维”目标的教学观 二是对各门课程厚此薄彼:要有 “全面发展观”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载体) 技能目标(桥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升华)
二、教学的任务
(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能力目标)
学习能力 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
教
育
教学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
智育
教学
(二)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教学与上课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
学
上课
(三)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 全部工作的中心。 和学校其他工作相比教学处于核心地 位,起决定性作用。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初 步的基础,为他们的生活和接受进一 步教育做准备。
(四)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教学认识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的认 识过程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表现 出不同的规律性。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 矛盾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教学认识 客体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的认识过程, 一般表现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 识和运用知识这样一个序列过程。
(四)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