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新闻传播是指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原则和规律,它们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一、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

新闻应该忠实地反映事实,准确地传递信息。

新闻媒体应该通过严密的调查和审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进行虚假宣传或捏造事实。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它关系到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和媒体的影响力。

二、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新闻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新闻报道应尽可能客观、中立地呈现事实,避免个人偏见和立场的介入。

媒体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报道来展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让受众有更全面的了解。

客观性原则要求媒体与公众保持距离,不对事实进行主观解读和评判。

三、全面性原则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全面性,涵盖多个角度和多方面的信息。

新闻媒体应当充分挖掘和报导事件的各个维度,传递公众所需知识的全貌。

全面性原则要求媒体不仅关注事件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受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四、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

新闻应当及时报道,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

媒体应该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监测和采访,确保报道的实时性。

时效性原则要求媒体具备敏锐的新闻触觉,将信息快速传递给公众,以满足大众迅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五、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指新闻传播应该适度地进行,不过度渲染或夸大事实。

新闻媒体应该克制自己的主观情感,以确保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适度原则也要求媒体在报道敏感或具争议性的话题时保持慎重,不引发社会不稳定或公众恐慌。

六、平衡原则平衡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平等地覆盖不同的利益群体和观点。

新闻媒体应该确保各方面意见的表达和辩论空间的开放,以促进公众的理性思考和辩论。

平衡原则还要求媒体避免报道偏颇或片面的新闻,以免误导公众或造成社会冲突。

总结: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是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时效性、适度性和平衡性。

媒体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公信力。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事传播
(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2)传播与领域的关系:传播与社会规范、传播与文化、传播与经济等的相互关系。

1、传播是形成社会规范的必要途径;
2、传播促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3、传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传播基本要素
(1)传播情境的四种类型:物理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因素、时间因素。

(2)传播者与受传者。

(3)讯息与通道:讯息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传播出去,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我们称之为通道。

(4)编码与译码。

1、编码: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过程和行为,也成为制码;
2、解码:把传播者传递出的语言、显像、体姿等符号再转变
为思想概念、理念时,这个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也称为译
码。

(5)噪音: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播的任何事物都称为“噪音”。

(6)能力和行动。

(7)经验范围。

(8)反馈。

(9)传播效果。

三、传播的主要模式
(1)传播模式功能分析:
1、可以帮助人们将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系统化、视
觉化。

2、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预测传播过程和效果的依据。

3、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2)模式分为线性化和循环化。

1、线性化:拉斯韦尔模式(”五W”公式)、申农—韦弗模式、
施拉姆模式、守门人模式。

(强调传播的主要步骤和要素。


2、循环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康斯托克心理学模式。

(强调传播的动态过程。

)。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第一篇:传播学原理第一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人类语言的特征:从说话或话语谈起(与其他动物的区别)a.单位明细,分层装置系统及其驱动机制组合与聚合。

b.递归性。

可以采用一条规则进行无限递归,从而理论上可以形成无限长的句子。

c.生成性。

能创造出别人没有说过,且他没有听过的句子d.约定俗成、多样性、复杂性与可变性。

e.遗传的心智、大脑分区,单侧化,左半球分域。

这四方面特征却包含着极其简要、经济的规则,规律及其有限的构建材料。

这就是语言——看不见的嘴。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阶段: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传播者是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词语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谈话对象)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或沟通、劝说活动,通常采取面对面的方式。

影响口头传播有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

口语传播阶段特征是:信息较少,且零散、无序;传播媒体原始简单;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使用的感官主要是听觉。

文字传播阶段: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史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

文字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日益增大,并从零散逐渐到系统,从无序逐渐到有序;传播媒体逐渐多样,除了口语、印刷书外,普通教具也日益普遍使用;传播方式除了口耳相传,又有了读写训练;传播过程中感觉的重心,从耳朵转到眼睛,从听觉转到了视觉文字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引发了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它大大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播的更久更远。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

第五章:社会与文化传播
探讨社会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意识 形态、价值观和符号系统。
学习资源
1 课本和参考书籍
2 网上资料和资源
推荐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 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展阅 读。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 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 获取相关材料。
3 交流和讨论平台
创建学习群体和讨论小组,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
评估与考核
1 课堂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展示对传播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作业和项目
完成个人和团队作业,包括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和媒体项目。
3 期末考试
通过综合考试评估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习动机
1 为什么选择学习传播学
掌握传播学知识有助于对社会、媒体和人际互动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2 实用性与应用前景
传播学技能在广告、公关、媒体和市场营销等职业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职业发展机会。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课程介绍
《传播学教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并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习传播学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 沟通至关重要。

为什么学习传播学
传播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作用,还能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和媒体素养。掌握传 播学的知识将成为你在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中的巨大优势。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基本概 念
介绍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 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 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传播理论与模 型
探索不同的传播理论和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传播的原 理和过程。
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 术
研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 包括印刷媒体、广播、电视 和互联网。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完整word版)第二章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

(完整word版)第二章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

第四章光束传播法基础第一节数值计算方法1.电磁场数值计算它是一种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逼近实际工程电磁场问题的连续型的数学模型,(合理的假设)然后采用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经离散化处理,(合适的方法,使离散化的模型既能反映连续型模型的特性,又便于计算机分析)把连续型数学模型转化为等价的离散型数学模型,计算出待求离散数学模型的离散解(数值解),从而获得相应结果的一种方法。

2.数值方法分类: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时域分析:模拟光在波导中的传播过程频域分析:求解波导模式时域分析逼真:把原来因为速度太快、结构太小、不可见的现象模拟出来,能够直观地展示。

求解:波导连接、耦合、非线性特性、波导模式。

频域分析:光场分布、给定具体结构波导的模式的有效折射率(色散、偏振)、损耗(材料吸收、结构本身导致)等。

问题: 频域结果能否推得时域信息? 反之?3.常用数值方法简介(1)有限差分法(频域有限差分法)(20世纪50年代出现)利用划分网格的方法将定解区域离散化为网格离散节点的集合,然后基于差分原理,以各离散点上函数的差商来近似替代该点上的偏导数,这样待求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可转化为一组相应的差分方程的问题。

根据差分方程组,解出各离散点上的待求函数值,即为所求定解问题的离散解,再应用插值方法便可从离散解得到定解问题在整个场域上的近似解。

原理:偏导→差分方法特点:原理简单、通用性好;对复杂结构,计算量大(矩阵运算)。

(频域分析)适用范围:计算光波导的模式求解。

现状:适用于较简单结构的分析。

但有限差分(偏导→差分)法广泛应用于数值方法中(2) 有限元法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在电磁问题方面的应用有约40多年历史。

以变分原理为基础,把所要求解的微分方程转化为相应的变分问题,即泛函求极值问题。

常见方法为把要分析的区域划分为很多三角形(每个三角形成为一个基元),每个基元内的场用多项式来表达,然后加入不同基元间场的连续条件,就可得到整个横截面的场分布。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放、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经历四个阶段: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含义:术涉及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是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以改进和优化人们的学习为最终目的的综合性学科)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1.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2.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使用技术3.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对自治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能力克服遗传、个人历史和环境的限制而做出有意义的个人选择,强调个体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揭示学习过程依据心理、生理机制和规律而形成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调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刺激——反映——强化”的学习模式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苛勒的顿悟说“接竹竿实验”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不应只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的构造意义。

02-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02-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

例如,人们的交谈声、汽车喇叭声、机器运转声、演奏乐器的乐声等等。

在所有各种声音中,凡是有人感到不需要的声音,对这些人来说,就是噪声。

简单地讲,噪声就是指不需要的声音。

为了对噪声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和控制,需要了解声音的基本特性。

本章介绍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2. 1 声波的产生及描述方法2. 1. 1 声波的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起始于物体的振动。

凡能产生声音的振动物体统称为声源。

从物体的形态来分,声源可分成固体声源、液体声源和气体声源等。

例如,锣鼓的敲击声、大海的波涛声和汽车的排气声都是常见的声源。

如果你用手指轻轻触及被敲击的鼓面,就能感觉到鼓膜的振动。

所谓声源的振动就是物体(或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进行往复运动。

当声源振动时,就会引起声源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

这些振动的分子又会使其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这样,声源产生的振动就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波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但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因为在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媒质。

根据传播媒质的不同,可以将声分成空气声、水声和固体(结构)声等类型。

在噪声控制工程中主要涉及空气媒质中的空气声。

在空气中,声波是一种纵波,这时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是与声波的传播方向相一致。

与之对应,将质点振动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称为横波。

在固体和液体中既可能存在纵波,也可能存在横波。

需要注意,声波是通过相邻质点间的动量传递来传播能量的。

而不是由物质的迁移来传播能量的。

例如,若向水池中投掷小石块,就会引起水面的起伏变化,一圈一圈地向外传播,但是水质点(或水中的飘浮物)只是在原位置处上下运动,并不向外移动。

2. 1. 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当声源振动时,其邻近的空气分子受到交替的压缩和扩张,形成疏密相间的状态,空气分子时疏时密,依次向外传播(图2-1)。

图2-1 空气中的声波当某一部分空气变密时,这部分空气的压强P变得比平衡状态下的大气压强(静态压强)P0大;当某一部分的空气变疏时,这部分空气的压强P变得比静态大气压强P o小。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复习要点

传播学复习要点

1第一章第一章 应用传播学概述应用传播学概述1、什么是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什么是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定义可以这样说: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和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应用传播学就是运用传播学理论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来解决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实践问题的一门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作为应用学科,举例说明传播学的实际作用(学习传播学的实际意义)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传播实践。

传播学不仅可以帮助传播者开阔视野、更新支持、提高理论素养,而且可以帮助传播者按照传播规律正确地解决传播问题和有效地组织传播活动,不断提高传播效果,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1当人际关系中出现传播隔阂之际,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种隔阂产生的根源在于自己还是在于对方,是传播内容本身有问题还是传播渠道不畅或传播方式不妥?2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之际,传播学则把我们的视域引向企业信息系统: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否健全?市场把握是否存在误区?是对消费者需求了解不够,还是公关和广告投入不足、定位不准确? 3当社会价值、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发生普遍混乱和失衡之际,传播学在将社会环境的其他因素考虑再内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大众信息系统的问题:我们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是否存在着失误和偏差?舆论导向上是否出现了问题?传播媒介在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共识方面应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为在这个方面,大众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如此等等。

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体系。

可从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广告传播学 练习题

广告传播学 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学者瓦尔特・狄尔・斯柯特撰写成(B)一书,开创了广告学的先河。

A、《广告心理学》B、《广告原理》C、《大众传播学》D、《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2、广告与传播的结合在于它们具有内在的共同点――()。

A、强制性B、制约性C、时效性D、劝服性二、多项选择题1、广告传播学主要研究()。

A、广告传播原理B、广告传播功能C、广告创意D、广告传播媒介2、广告传播成功的条件是()。

A、真实性B、党性C、信誉性D、真理性三、论述题1、广告学和传播学的关系是什么?2、广告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 2、D二、多项选择题 1、A. B. D 2、A. C三、简答题1、传播学是适应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不断扩大,传播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这种新形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成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的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一门重要学科。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依赖“大众传播”,它实际上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研究范围来看,传播学研究显然扩展了新闻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报学领域,而涉及到广告、公共关系学、民意测验、广播、电视等方面。

传播学系统地概括了各种传播媒介的全部复杂内容,其研究范围包括所有传播媒介及附属媒介的种类、性质与功能,探讨媒介的选择与运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

广告学作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是在传播学所揭示的信息传播整体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广告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

在研究及运用中,两者的不同在于,传播学以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论研究为重点,广告学则以注重广告整体运作的实务为研究重点。

也就是说传播学以理论研究为重点,广告学则以业务研究为重点。

2、具体答案为:广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当以整个传播学体系为自己的依据。

广告实际上做三件事:①传播一种信息;②提供一种服务;③宣传一种观念。

而传播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包括广告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手段,传播学的许多理论完全适合广告学的研究。

第二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第二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及其传播规律

ppt课件
24
其有效声压的数学表达式为:
p e
1 T p2 (t)dt T0
将(2-7)式代入,可得
Pe P0 / 2
同理可得
Ue U0 / 2
ppt课件
25
在自由声场中,单位时间在垂直于声波的传播方 向上单位面积所通过的声能量,称为声强,用I 表示。由(2-10)可得
振幅声波的波动方程是:
2 p 2 p 2 p 1 2 p x2 y2 z 2 c2 t 2
ppt课件
9
一、平面声波含义
当声波的波阵面是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一系列平面时, 就称其为平面声波。
定义声音传播方向为x,声场在空间的y、z两个方向 上是均匀的,即声压、质点振动速度等物理量在垂
面声波的声阻抗率为
Zs=ρc 只与媒质的密度ρ和媒质中的声速c有关,而与声波的
频率、幅值等无关,故又称ρc为媒质的特性声阻抗。
ppt课件
19
2.2.2 球面声波、柱面声波
1、球面声波
当声源的几何尺寸比声波波长小得多时,或者测量 点离开声源相当远时,则可以将声源看成一个点, 称为点声源。
在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中,从一个表面同步胀缩的 点声源发出的声波是球面声波,也就是在以声源点 为球心,以任何r值为半径的球面上声波的相位相同。
n
p=p1+p2+…+pn=
pi
i 1
式中:pi----第i列的瞬时声压。
ppt课件
29
设两声源频率相同,到声场中某点s的距离分别为x1 和x2,则两列波在s点的瞬时声压分别为
p1=P01cos(ωt-kx1)=P01cos(ωt-φ1)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新闻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过程。

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影响着社会舆论,也塑造着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而要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就需要了解并遵循一些基本原理。

一、真实性原则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

新闻应当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发生过程和事实真相,不夸大不歪曲。

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获得读者的信任,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新闻传播者应该慎重核实消息来源,确保所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二、及时性原则新闻传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及时性。

新闻是一种时效性强的信息,只有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公众,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因此,新闻传播者应当紧跟时事动态,迅速报道最新的事件和新闻,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三、平衡性原则新闻传播还需要遵循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是指在报道问题时要多角度、全面地呈现事实,不偏袒不偏颇。

新闻传播者应当尽可能涵盖各方意见和声音,让读者获取全面的信息,做出客观的判断。

四、公正性原则公正性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原则之一。

新闻传播者应当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不受利益、政治观点等因素的影响。

公正的报道不仅能提升公信力,还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五、专业性原则新闻传播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要做好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新闻素养和专业知识。

新闻传播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思维、丰富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六、社会责任原则新闻传播者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所传播的信息不仅仅是新闻,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影响。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审慎对待自己的报道内容,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引导舆论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是真实性、及时性、平衡性、公正性、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性。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新闻传播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促进社会发展。

希望各新闻传播者能够牢记这些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新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doc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doc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本章共有四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传播的分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的功能与原则。

第一节要理解传播的含义和特点,第二节要熟悉传播的类型,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三节是本章的难点,主要掌握传播的各种模式并能用来解释当前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第四节要认识传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掌握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

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一、传播概念的演变传播的中文义:传,纵横地传播;播,广泛地传播。

合成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

传播的英语义: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

“Communication”与“传播”相比,不仅具有单向的精神内容的传布、扩散和物质实体的传染(病菌)、撒扬(花粉),而且具有双向的人际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意义共享、物质交换等意蕴。

相比较而言,英语的含义较丰富而又具有弹性。

传播在不同的语种里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传播学者那里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下面是五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一)“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这个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re的意思:“使共同”。

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即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A.gode,1959)。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W.Schramm,1971)。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人却毫无意义”(W.SevefinandW.Tankard,1985)。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第二章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

第二章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

第二章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光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BPM)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光学系统光场传播的方法。

它基于得到的初始场分布,利用传输矩阵的递推计算,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出光束在光学系统中的传播过程。

BPM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将光场分解为不同的解析模式来理解。

对于平面波前来说,可以将光场表示为一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叠加。

然而,在实际光学系统中,由于粗糙表面、散射、非线性等因素的存在,平面波前往往不能维持不变,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衍射、偏转和变形。

因此,为了研究光束在光学系统中的精确传播情况,必须考虑这些波前变形的影响。

BPM方法将传播系统分割为许多离散的传输区域。

在每个传输区域内,光束的传播可以近似看作傅里叶变换的一个步骤。

根据傅里叶变换定理,光束在传输区域内的传播可以通过对初始场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再对变换后的场进行逆傅里叶变换得到。

在实际计算中,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以大幅度提高计算效率。

这是因为FFT算法可以将对数复杂度的计算转化为线性复杂度的计算。

通过对傅里叶变换后的场进行逆变换,我们可以得到在传输区域内的新场分布。

然后,可以通过将该新场与传输矩阵相乘得到下一个传输区域内的场分布。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光束传播到了整个系统的末端。

在末端,可以得到光束的最终场分布,从而得到光束在整个系统中的传播情况。

使用BPM方法进行光束传播的关键是传输矩阵的计算。

对于自由空间传输来说,传输矩阵可以通过频域的相移和衍射操作进行计算。

对于复杂的光学系统,可以通过将其分割成多个小的传输区域,并分别计算各个传输区域的传输矩阵,然后将各个传输矩阵相乘得到整个系统的传输矩阵。

通过BPM方法,可以实现对光束在光学系统中复杂传播情况的准确模拟。

这一方法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的设计、光波传播仿真、激光器性能优化等领域。

同时,由于其计算效率高,也成为了光学计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总结起来,光束传播法是一种基于传输矩阵递推计算的方法,通过将光场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的叠加,考虑波前的衍射、偏转和变形等影响因素,可以模拟出光束在光学系统中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研究发现,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些原理和规律,其中运用媒体进行传播的几个主要原理为:
(1)共同经验原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

(2)抽象层次原理:抽象层次越高,理解越难,引起误会机会也越多,因而在教育传播中,各种信息符号的抽象程度必须掌握在学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3)重复作用原理:重复作用就是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有两层意思:一是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呈现;二是将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

(4)信息来源原理: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为对方接受,资料来源影响传播的效果。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对于人们理解和指导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播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原理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首先是信息传输原理。

信息传输原理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经历编码、传输和解码的环节。

发送者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后发送出去,接收者则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

这一过程是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

其次是媒介效应原理。

媒介效应原理认为,媒介对信息传播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这将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接收者的反应。

比如,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的融合传递信息,在视听上更具有吸引力。

另外还有观众理解原理。

观众理解原理认为,接受信息的观众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

观众的理解过程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条信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反应。

因此,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当考虑到观众的背景和需求,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最后是双向传播原理。

双向传播原理认为,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将进行反馈和互动,这将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

双向传播原理提醒我们,传播需要注意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以提高传播效果。

以上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传播行为,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十六、人际传播 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 情的活动。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 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人际传播的特点:传受双方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中;传播以单个的面对 面形式为主;信息的交流性强,反馈直接、迅速、集中,传受双方可以现场把握信 息的流向、流量和清晰度等;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因为传播的手段灵活多 样,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传播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适用于短时间 内改变接受者态度。 人际传播的动机: (一)获得信息; (二)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四)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相关的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艺术中提出“镜中我”的 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 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个人透过这个“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三)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 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性流动的性质,因而,根 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 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十八、组织传播 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传播的目 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 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其特点是:传播者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 话;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 行的;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 (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 组织的概念: 在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 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凡是具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的群体,如政党、军 队、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等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性或等级制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 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 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 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它的发生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结构性压力(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等等); 第二,触发性事件(如恐慌、流言、骚动等等); 第三,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发生与信息传播由直接的关系,只不过信息的传播受特殊传播机制的制 约,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特殊的传播机制有以下几种: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 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 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6/2018 1:50 PM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第三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与原则
12/16/2018 1:50 PM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二、传播的定义 三、传播的特点
12/16/2018 1:50 PM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十七、群体传播 群体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两种群体的结构、功能和传播机制都不相同。群体传 播是指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活动,是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将群体的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一) 群体的概念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 体。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 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等;既包括联 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职能群体(组 织),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等。即可分为两大类: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群体传 播主要指组织以外的一般群体的传播。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一、垂直性传播 是一种纵向的轴状的自上而下的传播。例如官对兵、上层对下层、 干部对群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二、水平性传播 是一种横向的网状的自左而右的传播,例如社会同一阶层、同一 级别、同一类型之间的信息交流。 三、隐蔽性传播 这类传播的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传 播的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稍加体味就会悟出对方的意图。 四、显明性传播 这类传播目的是明显的,公开的,目的被突出地安排在传播的 过程之中,传播者不回避传播的意图,而且总是让接受者强烈地感觉到,甚至要求在 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五、真理性传播 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逻辑推理为过程,以探讨真理、追求真理 为目的的传播。 六、利益性传播 这是以利害关系为话题,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采取相应行动为 条件的传播。 七、权威性传播 这是以行政命令手段,以法纪制度为保证,以统一行动为准绳的传播。 八、下向传播 这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和组织内,由上向下传达命令、发布指示、宣布任务、确定 规范、提供信息等过程,目的在于上情下达,统一认识,获得下级的支持与合作。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 群体压力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进而产生了“个人服从 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群体活动原则。然而,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 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在某些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 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 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新人的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 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收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十五、内向传播 又称“自我传播”、“内在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 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等。内向传播可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 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由于这些传播都是在人的内心完成的,因此,内向 传播基本上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其特点是: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热点:人体既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既有记忆和处理装置(人的大脑),又有输出装置(发声等 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器官的肌肉神经);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 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对人内传播可作下述理解: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 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内向传播理论: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布鲁默的 “ 自我互动 ” 理论。
12/16/2018 1:50 P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 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核准者,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 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写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 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群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群体对个人成员的重要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 :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 和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 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12/16/2018 1:50 PM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从四方面 理解: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传播的特点 1.社会性和阶级性 2.目的性和方向性 3.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同性和互动性 5.永恒性和历史性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一、传播概念的演变 五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这个定义强调了传播者 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二)“影响”说。 沃伏.韦伦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定义强调了传递信 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三)“反应”说。 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和各不相同的反应”。定义 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四)“互动”说。 格伯纳认为: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定义借用社会学 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五)“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 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定义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 和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