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文家族记忆-新潮女烈士
2018-张锦文事迹读后感-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锦文事迹读后感张锦文事迹读后感太行深山孔圣人,中原名师张锦文。
坚守山乡三十载,守望大山铸师魂。
2. 家乡辉县一直是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今天不说山水风光,单表一下家乡辉县杰出的当代名人。
首先是辉县曾经出了个好书记郑永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带领辉县人民大干苦干,治理家乡山水,为今天辉县的繁荣秀美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来,又出了个张荣锁,是央视201X年评选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再后来又出了个裴春亮,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之一,去年的央视春晚上出尽了风头;还有一位叫赵化宇,是共和国驻海地维和警队队长,因为海地地震,他用生命换来了一个“维和英雄”的称号……一个县级小市能有这么多在全国都叫得响、能够上得百度词条的名人,足以证明家乡辉县的人家地灵。
但是,辉县教育界还没有全国名人,甚至在河南省里也没有。
紧挨辉县的林州出了一个王生英,曾经入选了201X年的感动中国之大新闻人物候选人,即使后来没被选上,她也是全国十佳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算得上是河南名人了,尤其是在教育界,一说王生英,老师们都知道。
但那是人家林州的,辉县的教育名人目前还没有谁比得上王生英。
最近,辉县教育局推出了一个教师张锦文,也是坚守山区教育的一个典型,他的事迹先后在《教育时报》等报刊上刊载,今年教师节期间,还作为教师典型在全市表彰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
而最近,市教育局专门下文件,号召大家学习三十三年扎根山区,守望山区教育,铸就大爱师德的优秀教师张锦文。
我们学校一向注重教师的师德培养,就抓住契机,号召大家学习张锦文,政体处向每位教师印发了关于张锦文老师的典型材料《守望深山铸师魂》,让每一位老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还在校园网上转载了他的事迹介绍,号召大家积极为正在参加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片选活动的张老师投上宝贵一票。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从无锡荡口镇走出来的华襄云一生勤勉持家,乐善好施。
为了改变罪恶的旧世道,他的孙辈们纷纷踏上革命的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捐资兴建“襄义庄”的华襄云无锡的东面有一片美丽的湖荡,名为“鹅真荡”。
古镇荡口就坐落在“鹅真荡”的西侧,是个鱼米之乡,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小镇。
华氏是这里的大族。
在近现代史上,无锡荡口出过有名的科学家华衡芳兄弟、实业家华绎之、漫画家华君武等等,已广为人知。
但在芸芸华姓中,还出过一个革命之家。
这个华氏革命之家的形成,还得从祖辈华襄云说起。
华襄云1851年出生在荡口的白茅墩(今为青荡村)。
白茅墩素以缝纫业为主,华襄云也学得一手缝纫好手艺,但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便来到荡口镇一家小裁缝铺里做学徒。
靠着心灵手巧和勤劳节俭,年复一年,总算学成满师。
华襄云遂自立门户,在镇上开了一间小裁缝铺,他日夜不停地飞针走线,苦苦做活,本分经营,广结人缘,生意逐年兴旺起来。
清末民初,在民不聊生的境况下,有了些资产的华襄云毅然在荡口摇湾附近捐出500亩地,作为“义田”,独资修建起以自己名字中“襄”字命名的“襄义庄”。
“襄”,助也。
“义庄”,用今日语言解释,即为赡族、赈灾、济贫、助学的民间慈善机构。
华襄云给“襄义庄”捐了多少善款?赡养了多少族裔和鳏寡孤独?资助了多少有志学子进入学堂?在天灾人祸之年,多少次开仓济赈?因年代久远,所存资料早已散失,已无法统计,但这些善举善行都深深留在荡口百姓的心中。
华襄云的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义举义行的好传统,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
华家第一个革命者华明之华襄云育有六子一女,子女们又育有二十多名孙辈们。
移居上海几十年后,生意不算大,开销却颇大。
但是,华襄云定了“庄规”,老家无锡荡口500亩“义田”的所得,必须悉数归入“义庄”公账,在他老人家过世后,根据遗嘱:“义庄”的庄房和500亩地等全部财产,都捐给“襄义庄”,子孙辈不可分得一文。
许昌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许昌红色故事:英勇无畏许昌,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许昌就是一片繁荣富饶的土地。
然而,正是这样一片土地,却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许昌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红色故事人物:英勇无畏的革命者1.张玉芝:许昌第一位女共产党员2.张玉芝,一个出生在贫困农民家庭的女孩,却有着不凡的革命理想。
她早年投身革命,成为许昌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张玉芝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李秀英:革命家庭的优秀代表4.李秀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支持革命事业。
她的丈夫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
李秀英强忍悲痛,继续为革命工作,成为许昌地区有名的“红色母亲”。
二、典型事迹:英勇斗争,永载史册1.抗日战争时期:许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战争。
他们组织起抗日武装力量,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为保卫许昌、抵抗外敌入侵做出了巨大贡献。
2.解放战争时期:许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解放战争。
他们组织民兵队伍,配合解放军作战,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精神传承:英勇无畏,爱国爱民这些红色故事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正是我们当代社会建设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他们英勇无畏、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以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爱国情怀,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
四、纪念与发扬:传承红色基因为了铭记这些英勇无畏的红色故事人物,许昌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弘扬红色资源。
他们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此外,学校、社区等单位也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
五、结语: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许昌红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迹,是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沂蒙山六姐妹PPT
-
长大了,我想当一名老师
一双双晶莹的目光, 一幅幅稚嫩的模样, 花季的他们, 同样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生活在贫困偏远的山上, 不代表我们就能将他们遗忘。 也许你我有限的力量, 难以筑就他们伟大的梦想,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13亿中国人爱的力量, 凝聚起来,便是爱的海洋。 亲爱的孩子, 请你们坚强,坚强!
沂蒙山六姐妹沂蒙六姐妹冀贞兰蒙艰苦奋斗繁荣沂沂蒙山六姐妹伊淑英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山六姐妹张玉梅六姐妹煎饼厂名誉厂长沂蒙山六姐妹杨桂英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沂蒙山六姐妹伊廷珍老人来到沂蒙六姐妹红军小学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passageoftheheart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们对那小小的笔头都极其渴望据统计中国还有200多万贫困失学儿童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山村郊外偏远地区
然而现实的残酷
却让他们,对那小小的笔头,都极其渴望
据统计, 中国还有200多万贫困失学儿童, 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山村郊外偏远地区。 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减免了他们的学费和杂费, 但依然还是有很多的孩子无法走进梦寐以求的课堂……
Passage Of the Heart
长大了,要当一名飞行员
沂蒙山六姐妹
演讲人:张靖宜 方君阳 PPT制作:王淑媛 周梦璇
1
沂蒙山区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 母亲”—王换于、祖秀莲 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 ”渊子崖村 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 山小调》
张景昉烈士纪念碑
张景昉烈士纪念碑在位于县城东2公里处的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后的松柏林中,竖立着张景昉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
它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南召创始人之一张景昉富于传奇的革命人生历程。
张景昉,原名张振青,又名张韬、张振业、张蕴略,1902年出生于南召曹店。
他白幼勤奋好学,先入私塾学习,后入新学堂就学。
1922年在曹店崇实小学任教。
1925年他投笔从戎,到西北军学兵团当兵,后转入西北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他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在曹店建立南召第一党支部。
1930年他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凤麓小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同年11月9日他重回西北军,任第三旅旅部特务连连长,因不满军阀混战,实施兵变,决心拉出连队投奔红军,失败后突围。
1933年春,张景昉方回到家乡,仍以凤麓小学为阵地,开展党的活动,是年党员发展到20多人,新建5个党小组。
1934年6月5日,曹店镇长罗朗轩强行查封了凤麓小学。
1935年5月,中共南召区委决定张景昉为军事骨干,在曹店开展党的军事工作。
1935年7月,因叛徒告密,罗朗轩将方德鑫、张景昉捕送到南召县政府,1936年春,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
1936年9月张景昉被党组织派往西峡口工作,在回车小学任教。
1937年2月10日建立回车小学第一党支部。
同年11月,鄂豫边特委批准,建立西峡口分区委员会,张景盼任分区区委书记。
1938年4月,南阳特支介绍张景昉回南召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南召县工作委员会协助袁宝华做上层统战工作。
同年7月,成立抗日了救国群众团体“战时服务团”,由袁宝华、张景昉具体负责。
张景昉同时还担任曹店区第二分区军事指导员、区教育委员,中共曹店区军事委员、统战委员。
1941年党组织决定张景防转移到鄂豫边区任行署民政科长,1943年因曹店恶霸罗郎轩使用文字离间计,他被边区党委逮捕关审,因情况复杂一时难以弄清,予以逐出边区。
张景昉又从家乡返回边区,边区党委经过分析解除对他的怀疑,仍继续担任行署民政科长。
巾帼须眉齐上阵,地道站中显英豪
巾帼须眉齐上阵地道站中显英豪——访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最后四位健在的老党员在曾经给日寇沉重打击的地道战典范--河北清苑县冉庄,有着这样一群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老党员,他们(她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继续在普通岗位上为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据当地的负责人介绍,目前村子里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参加过革命斗争的、还健在的老党员只剩下四位了,分别是:张景芝、刘大雨、王文英和王进茂四位老人,他们是历史的有力见证,是我党的光荣传承,是新时期最鲜活的精神财富!电影《地道战》中女民兵队长的原型——张景芝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应该都会对剧中的女民兵队长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干净而利落的扮相,坚定而犀利的眼神,敏捷而灵巧的举止,都让我们不禁由心底对这位革命女战士产生了十二万分的敬意。
而这个经典的银屏形象正是来源于我们此次的采访对象之一张景芝老人,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华诞,老人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九十个春秋。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布满了痕迹,皱纹写尽了沧桑,银丝勾勒出荣光,双手捧起的是历史的回忆。
现如今老人已年近九旬,许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是据她的儿子李学军说,每当她和子孙们谈起当年抗击日寇和伪军的情形便激动万分,不能自已。
张景芝1938年初就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担任妇联会宣传员、妇女自卫队指导员和队长,1942年初,由于环境残酷转入地下工作,期间她割电线、扎桥梁、扒铁道、送公粮。
老人现在仍对1940年的一次送公粮的情形有着很深刻的记忆,当时日寇封锁了交通,张景芝带领妇女自卫队的百十来个队员为太行山区的前线队员送公粮,一路上大家踮着脚尖走路,压着嗓子说话,警戒前行,但还是被日军的眼线发现。
当时她们每个人身上都背着粮食,后面又有敌人的追击和枪林弹雨,大家只能拼了命跑了整整一天,甩掉了敌人的眼线,历经两天三夜的奔波终于将公粮送到了抗日战士的手中。
历史趣谈:抗战英烈张敬文 视死如归的哈尔滨市市委书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战英烈张敬文视死如归的哈尔滨市市委书记导语:1936年10月13日,冰城哈尔滨乌云翻滚,一群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的日本兵,押送着一队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往刑场走去。
队伍中,张敬文身穿长衫、遍1936年10月13日,冰城哈尔滨乌云翻滚,一群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的日本兵,押送着一队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往刑场走去。
队伍中,张敬文身穿长衫、遍体鳞伤,昂着头、挺着胸,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张敬文烈士(1902-1936)原名张义堂,曾用名张敬生、张瑞林、张生。
山东省阳谷县人。
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张敬文烈士简介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张敬文烈士是山东省阳谷县人。
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冯玉祥部队。
曾以警察总署警士、警察署巡长公开身份为掩护,在敌人内部开展党的活动。
1932年3月任中共陶赖昭特别支部书记。
1934年1月到大连工作,先后在满铁、码头、印刷厂等地发展党员,建立支部。
1935年1月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积极组织党员和进步工人北上参加抗日联军。
1936年4月任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
1936年6月13日被捕入狱。
在狱中,敌人虽施尽酷刑,却一无所获。
张敬文把牢狱当战场,强忍遍体伤痛,向难友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坚定对敌斗争的信念。
1936年10月13日下午,被日本统治者杀害,时年34岁。
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张敬文烈士生平经历张敬文,原名张义堂,曾用名张竞生,1902年生于山东省阳谷县北生活常识分享。
百姓眼里的女英雄——新四军老战士周田珍
百姓眼里的女英雄——新四军老战士周田珍作者:胡锦波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8年第9期一个女兵,一个女八路,一个女英雄,一个功勋卓著的革命老同志。
在这个只有十几万人的山区小县,虽然没有多少人认识她、了解她,但她身上的确又拥有这个红色革命老区县——铜鼓县的多个“唯一”和“之最”:她是这个县唯一的新四军战士,唯一的解放军护士班班长,唯一的曾荣立三次战功的女英雄;她的“之最”,就是在她拥有这众多的“唯一”的同时,又是这个县目前最长寿的女人,最默默无闻的女战士、女英雄。
她叫周田珍。
十五岁参军闹革命的少女周田珍,1928年1月5日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戴窑乡焦家村,家里只有薄田六亩,旧矮房三间,全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1943年10月的一天,不满16岁的她,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在陈毅军长领导的部队里当了一名女兵。
在一张发黄的登记表上,我们仔细端详着、辨认着这位老人年青时候的信息。
电影《红日》中的一个镜头立即浮现在脑海。
1946 年底,解放军华中野战军一部,即原新四军部队经过苏北向山东鲁南进军,路过一个满地土丘、遍布茅屋矮房、田地荒芜、不时看见几口摇轱辘水井苏北风格的村庄。
一个女青年,穿着厚实的大棉袄,怀里抱着棉被等物,出矮门时不小心把一个物件碰落在地,她朝身旁的一个解放军战士喊道:“喂,帮捡起来,快拿过来啊!”只见她先将抱在手里的被子盖在躺在路边担架上的伤员身上,随手又接过另一个战士手里的碗,给伤员喂吃的。
这个爽快麻利的女青年,是一个从苏北追到鲁南要求参加解放军的女兵,名叫阿菊。
“阿菊”的原型就是周田珍。
孟良崮战役中的女战士1947年5月,周田珍跟随部队从苏北转战山东战场,在解放战争史上重重写下一笔的孟良崮战役之中,就有她的身影。
在这之前的1947年2月,周田珍参加了莱芜战役。
21日,这个刚满19 岁的女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
5月4日,部队放弃莱芜,南撤东移400里,向位于蒙阴境内的孟良崮前线进发,周田珍随军前往。
英雄母亲邓玉芬
英雄母亲邓玉芬作者:曹友林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21年第03期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爭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邓玉芬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英雄母亲。
死也不能忘祖宗邓玉芬家境贫寒,与丈夫任宗武结婚后,无房无地,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含辛茹苦地养育了7个儿子。
1933年,张家坟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划入伪“满洲国”,百姓从此坠入了日伪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
邓玉芬一家被苛捐杂税压得透不过气,拼命劳作也难糊口。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日寇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除了随意打骂侮辱、抓人杀人外,还不许使用中国年号,不许过中国节,甚至不许百姓说是中国人。
邓玉芬心中充满了仇恨。
邓玉芬的三儿子任永兴曾回忆说:“当年俺妈心里埋着恨,不许我们学日本话,不许我们干伪事,每年清明都在家里偷偷祭祖,叮嘱我们要记着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抗日是咱自己的事,咱能出人1940年6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10团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来到猪头岭一带。
邓玉芬看到八路军就像见到了亲人。
她一遍遍地聆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觉得句句都说在心坎上,明白了只有穷苦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寇,才能救国救己。
不久,10团参谋李瑞徵来到这里组织游击队。
邓玉芬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是咱自己的事,咱能出人,叫老大老二打鬼子去吧。
7月,丰滦密根据地第一支游击队——白河游击队在猪头岭地区成立,邓玉芬的大儿任永全、二儿任永水成了游击队的战士。
三儿任永兴仍记得当年入伍的情景:“妈说游击队正缺人手,就让我参加了白河游击队。
”三个儿子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
她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和农活,让丈夫腾出身子为八路军运军需、跑交通。
三晋抗日巾帼英雄事迹材料
三晋抗日巾帼英雄事迹材料
《三晋抗日巾帼英雄事迹材料》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难的历史时期,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许许多多的巾帼英雄妇女挺身而出,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晋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这里有许多抗日巾帼英雄,她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其中,有着班长李淑贞、政工员师春梅、战地护士陈文蓉等,她们的事迹令人永远铭记。
李淑贞是山西一个小村庄的女孩,抗战初期,她便投身到了抗日救国的浪潮中。
她在一次战斗中,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评为“抗战英雄”。
在杀敌斗争和救护战友的过程中,她不畏艰难,始终坚持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成为了广大人民的楷模和榜样。
师春梅是一个乡村政工员,她在抗战期间,带领着一支抗日义勇军,进行了多次有力的抗日斗争,直至最后为国捐躯。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楷模。
陈文蓉是一名战地护士,在抗战期间,她不辞辛劳,投入到抗暴救伤的工作中,为伤员救护、救治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甚至在一次抗战中,为了保护伤员,舍身成仁,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英雄烈士。
这些巾帼英雄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妇女的伟大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她们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在今天,我们应该传承她们的精神,让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和平和民族团结,努力奋斗,勇敢前行。
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
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一、背景介绍: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为纪念百年五四运动而建立的一座纪念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央视新址。
碑身上雕刻着众多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其中浮雕上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了解这些英雄们的感人故事。
二、浮雕上的故事:1. 鲁迅: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可以从鲁迅的浮雕上看到他笔下的那些苦难人民形象,让人感动不已。
2. 张学良: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将领,他的浮雕上不仅有他军事上的英勇形象,更有他悲情的一生,让人对这位传奇人物心生敬意。
3. 陆锦花:陆锦花是中国空军第一位女飞行员,她的浮雕上展现了她坚定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自信。
4. 朱德: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帅,他的浮雕上展现了他率领英雄战胜敌人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观者。
5. 方志敏:方志敏是中国近现代基督教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浮雕上再现了他终身为信仰而奋斗的形象,让人对他的坚定和信仰感到钦佩。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英雄们的奋斗和牺牲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典范,更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理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回顾:央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故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每一个浮雕都存留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明白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
让我们铭记这些英雄们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故事
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故事
答:1962年,张闻天再次送儿子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由于条件艰苦,到新疆没多久,张虹生患上肝炎,并发展成慢性病。
他向父母要求回京治疗,张闻天却给他回信:“你有什么资格来北京看病?新疆那么多职工得了肝炎,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当地治。
”张闻天告诫儿子不要搞特殊化,要他在新疆一边劳动一边治疗。
张虹生在新疆整整工作了15年,在那里结婚生女,直到张闻天去世两个月后,才凭“落实政策”调回祖籍江苏,在南京的晓庄农场落户。
1979年,中组部开出调函让张虹生到北京工作。
张闻天夫人刘英直接把调函退给中组部:“干部子弟为什么都要回北京?”张虹生尊重了母亲的意见。
同年,张虹生调入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一直到2001年退休。
家庭档案里的红色镜头
家庭档案里的红色镜头
张通基
【期刊名称】《中国档案》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 沈阳市档案局开展的"档案进家庭"活动,让我对自己保存的众多档案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那些保存多年的珍贵历史照片也得以第一次与公众见面.【总页数】1页(P56)
【作者】张通基
【作者单位】辽宁省公安厅治安总队,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晨曦初启:档案里的红色源流 [J], 李红
2.红色档案里的感人故事 [J], 缪平均
3.馆藏档案里的红色记忆及其价值 [J], 张文芝
4.中国第一红色家庭会当击水三千里 [J], 毛新宇
5.激活红色档案传承红色记忆——常州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征集、保管与利用路径分析 [J], 张步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露萍烈士故事
张露萍烈士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露萍烈士,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她用一生的青春和热血,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故事震撼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奉献。
张露萍,原名张秀敏,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
自幼聪慧伶俐,热爱学习,博览群书。
时值国家动荡不安,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危急,张露萍深感国家和人民的疾苦,决心为之奋斗。
她立志投身革命事业,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18岁那年,张露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她积极参与革命宣传活动,组织群众,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懈。
她舍小家顾大家,舍近利求远福,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身革命的洪流,义无反顾。
张露萍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局的警觉,她被敌人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但是张露萍毫不畏惧,她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的火焰之中,为驱逐外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举行谈判,张露萍积极参与了中共代表团的工作,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和平与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和平谈判终究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内战爆发,国家再次动荡不安。
张露萍深知只有坚决抵抗内外敌人的侵略,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她组织武装斗争,号召群众参与抗战,积极筹备抗敌斗争。
不幸的是,1947年,张露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牺牲,年仅26岁。
张露萍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愿我们永远怀念张露萍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永远传承她的革命精神,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愿张露萍烈士在天之灵得到安息,愿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第二篇示例:张露萍,原名张艳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
她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自幼就展现出了坚强和顽强的性格。
在她15岁那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战火硝烟蔓延至中国大地,也深深地触动了张露萍的心灵。
我家的三位巾帼英雄
我家的三位巾帼英雄
毛新宇
【期刊名称】《湘潮》
【年(卷),期】2016(0)8
【摘要】我家出了3位伟大的巾帼英雄:一位是我的奶奶杨开慧烈士,一位是我的姑奶奶毛泽建烈士,一位是我敬爱的母亲邵华将军。
这3位巾帼英雄,我深深感觉到分属于两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的时代,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毛新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我家请过的三位裁缝 [J], 徐慧芬
2.怀念我家乡献身教科书事业的三位前辈 [J], 刘君卫;凌燕萍;
3.牢记使命跟党走\"巾帼英雄\"献爱心\r——记西安市\"三八红旗手\"长安区\"最美女性\"\"巾帼英雄\"西安聚丰园商厦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r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苏小花 [J], 陈明
4.中韩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对比研究——以《我家的熊孩子》和《我家那闺女》为例[J], 杨晨
5.观察类真人秀的情感表达与创新思考--以湖南卫视《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为例 [J], 刘忻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锦文名人故事
张锦文名人故事张锦文名人故事1978年,17岁的张锦文正在高中读书,拍石头乡寨洼村的老支书找到他,请他回村当民办老师,给山里的孩子上课,一个月支付四块钱工资。
老支书痛心地说,山里的百姓靠天吃饭、孩子辍学在家,原先的老师受不了苦,都走了;很多男人因为穷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孩子们没有文化,到大城市里照样找不到工作。
老支书的话让张锦文震憾又犹豫,是留在学校继续就读,考大学?还是回村教书,让辍学的孩子学知识,有个好活法?思考再三,他下定决心:教书去,让村里的孩子实现上学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贫穷的山村。
这一教,37年过去,而他,也早已深深地融进了这片山沟沟。
张锦文背着行动不便的学生。
条条山路,都看得见他流下的汗,记得住学生对他的情。
1、人生何处不精彩穷山沟里“迷”教书张锦文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课。
“孩子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山里的老王养了一群猴子,有一天他对猴子们说,你们每天上午吃三个玉米,下午吃四个玉米,猴子们不干大闹了起来。
老王又说,不然这样吧,你们每天上午吃四个玉米,下午吃三个玉米,猴子们很高兴。
”“问题来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这个故事转化成数学等式,谁会写?”话音未落,已经有孩子高高举起手来。
“3+4=4+3。
”张锦文点名,一个孩子回答。
“好,能不能举一反三,再列几个类似的等式。
”“5+0=0+5”、“名人故事:坚守大山37年的好老师张锦文+b=b+名人故事:坚守大山37年的好老师张锦文”。
“真聪明,已经有人抢答啦。
”“如果总结一下规律,我们会发现什么?”“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
”“厉害,你以后就是陈景润,当个数学家。
”张锦文兴奋地给孩子“点赞”,课堂沸腾了。
张锦文把课堂融入到大自然中。
这是张锦文临时起意,用四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内容给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上课。
张锦文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一上讲台,就眉飞色舞,活脱脱换了一个人,不是严肃的教书先生,而像一个“老小孩”(学生如是说),领着一群小顽童快乐地做游戏、讲故事。
红色妈妈邓六金
红色妈妈邓六金
张立臣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她是共和国两代内务部部长曾山的爱人,她是参加长征的27名红军女战士之一,她是100多名革命后代永远爱不够的“妈妈”,她叫邓六金,一位英雄般的女性。
2003年7月16日,革命老人邓六金离别人世,享年91岁。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张立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5
【相关文献】
1.让我们永远记住伟大的红军女战士、革命的老妈妈邓六金同志 [J], 王萍
2.革命妈妈邓六金 [J], 苏多寿;刘勉钰
3.邓六金:闽西苏区走出的女红军战士 [J], 彭苏
4.长征女红军邓六金与儿女的传奇故事 [J], 彭苏
5.邓六金的长征路 [J], 彭月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谭政文的作文
关于谭政文的作文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谭政文的事迹,我对这位英雄,优秀的共产党员——谭政文表示由衷的敬佩!
长征时,他任红一军团2师特派员。
他从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走来,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后长期从事我党保卫和公安司法工作,成功开辟祖国南大门前哨阵地。
创造国际司法史奇迹。
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文武双全”。
对于顽固不化的敌特分子,谭政文则坚决打击。
张荫梧曾在河北省深县制造残杀我八路军后方干部战士400余人的大血案。
北平解放后他仍私藏大量武器,企图东山再起,谭政文组织起草的要求逮捕张荫梧的报告呈送给北京市委领导,彭真、叶剑英当即批示“可即逮捕”。
大多数战犯是深度“武士道”崇拜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关押期间有机会串供,侦讯审理十分困难。
由于语言不通,多数受害群众对当时日军番号、罪犯姓名等记述不详。
谭政文亲自坐镇指挥。
由于谭政文领导的“侦处工作团”做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被处理的多名日本侵华战犯在铁证面前全部认罪伏法,创造国际司法史上的奇迹。
谭政文一生为国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由衷的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