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
物理化学第8章 表面物理化学
如果要制造防水材料,就要在表面涂憎水的 表面活性剂,使接触角大于90°。
2.增溶作用
定义: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 加入油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苯在水中的溶解度 大大增加,这称为增溶作用。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 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根分 子形成的胶束中。
2、公式 (1)形式: ⊿p=2ϭ/r
(2)结论: ①凸液面: r >0,则 ⊿p > 0。
液滴越小,附加压力越大
②凹液面 : r< 0,⊿p<0。
③水平液面:r为无穷大, ⊿p= 0。
④对于液泡(如肥皂泡):
⊿p =
4ϭ r
因为肥皂泡有两个气液界面,且两个球形界面的
半径几乎相等,方向均指向液泡中心。
①液体能润湿毛细管(如水能润湿玻璃): 呈凹形曲面,且液面上升一定高度。
p'
p ''
p0
M H2O
N Hg
r g h =⊿ p = 2 ϭ
r
曲率半径 r与毛细管半径R的关系:
R´ = R
cosq
联立以上二式,可得:
2ϭcosq
h=
r gR
②液体不能能润湿毛细管(如汞不能润湿玻璃): 呈凹形曲面,且液面下降一定高度。
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50 nm之间。
二、溶胶的力学性质
主要指: Brown 运动
扩散
沉降和沉降平衡
1、Brown运动(Brownian motion)
通过超显微镜,可以看到胶体粒子不断地 作不规则的“之”字形运动,这就叫布朗运 动。
产生原因: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方向 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
材料表面的物理性质
材料表面的物理性质材料的表面性质是指材料在表面上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物理特性和行为。
虽然表面只占据了整个材料的极小部分,但它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材料表面的物理性质,并深入了解其在不同材料和领域中的独特性。
首先,材料的表面形态是表面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粗糙度直接影响材料的摩擦、磨损、润湿和光学性质等。
当表面存在微小凹凸或纹理时,可能会增加材料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变摩擦系数。
粗糙表面还具有优良的润湿性能,可以增强材料与液体的接触能力,提高液体在表面上的均匀分布。
此外,表面粗糙度也会影响材料的光学反射和散射效果,从而决定其外观质量和透过率。
其次,材料的表面电性质是材料表面物理性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材料表面的电导率、电阻率和电荷分布会在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电子设备制造中,要求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电导率,以确保信号传输的顺畅和设备的工作稳定。
在电子显示技术中,利用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特性可以实现触控、指纹识别等功能。
此外,材料表面的电阻率也在电路设计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中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材料表面的磁性质也是材料表面物理性质的一部分。
磁性材料的表面磁场分布和磁畴结构对于其磁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在磁存储器件中,表面磁畴的分布和磁性能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效果。
因此,对材料表面磁性质的深入研究和控制,对于发展高密度、高速、稳定的磁存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材料表面的光学性质也是我们关注的一方面。
光的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等现象在材料表面上发生,并对光的传播和利用产生影响。
在光学领域中,通过对材料表面的改变和调控,可以实现多种光学效应,如偏振、衍射、反射和散射等。
光学元件和光学涂层的设计和制备中,光学性质的控制和优化将极大地提高材料的效能和性能。
总结起来,材料表面的物理性质是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深入地理解和探索材料表面的形态、电性、磁性和光学性质,我们可以开辟出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材料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表面物理课程笔记
表面物理第一章:引言第二章:表面原子结构第三章:低能电子衍射LEED与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第四章: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第五章:表面电子态第六章:俄歇电子能谱AES第七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八章: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第一章:引言1.均匀块体与外部真空(其实未必是真空)之间的,固体的最外几个原子层组成的过渡层叫做表面。
2.表面包括2-~10层原子,几nm。
3.表面与块体的不同:不同组成、不同原子结构、不同电子性质等。
4.表面积体积比D:尺度越小表面影响越大。
5. microwrold:10-4~10-6mnanoworld:10-7~10-9m6.表面弛豫:纵向原子层重组表面重构:横向原子重组。
7.表面键的不同导致体能带能隙中的表局域电子态。
8.表面物理研究对象:表面形貌、表面组分、表面原子结构、表面电子结构。
表面吸附与去吸附、表面振动。
9.表面原子结构主要研究手段:电子衍射、STM。
非直接:LEED、RHEED、PES 直接:TEM(透射电子显微镜)、STM、AFM。
10.表面组分主要研究对象:确保表面洁净、表面偏析、表面吸附等。
表面组分主要研究手段:AES、XPS。
低浓度样品可用二次离子质谱SIMS。
11.表面电子态包括本征的(悬键)与非本征的(表面缺陷等)。
表面电子态影响表面吸附。
化学反应等。
在半导体异质结中决定费米能级钉扎、裁剪肖特基势垒并影响异质结面的带结构。
12.表面吸附:物理吸附(弱键)、化学吸附(强键)TPD(程序升温脱附法)可用来研究表面吸附与去吸附。
UPS可用来研究表面吸附,确定是联合吸附还是游离吸附。
13.14.从外至内:俄歇电子、二次电子、X射线荧光。
15.电子平均自由程:非弹性碰撞前行走的距离,取决于电子动能。
平均自由程在50~100eV范围最小,高能低能两端都增大(非弹性散射主要是电子与固体中电子作用而非电声作用。
高能端速度大,与固体中电子碰撞时间短,非弹性碰撞几率小,自由程大。
固体物理学基础晶体的表面与界面物理
固体物理学基础晶体的表面与界面物理晶体是物质排列有序的固态结构,其内部的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重复的特征。
然而,固体晶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接触面即表面以及晶体与其他晶体之间的界面却展现出了特殊的物理性质,这是固体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广泛研究的课题。
1. 表面物理学表面是固体晶体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区域,它通常由表层原子构成。
与晶体内部相比,表面的原子排列更加松散,结构更不规则。
这导致了表面物理性质与晶体内部的差异。
1.1 表面能和表面形貌表面能是表征表面性质的重要参数。
它反映了表面原子对外界作用力的敏感程度以及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表面能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固体的表面现象,如润湿性、吸附性等。
另外,表面形貌也是表面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表面的形貌与固体晶体的生长、晶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也具有重要影响。
1.2 表面电子结构和局域态相比于晶体内部的电子能级结构,表面区域的电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面态和界面态的存在使得表面与界面成为固体中电子输运的重要通道。
此外,表面和界面常常会导致电子的局域化现象,形成局域态。
研究表面电子结构和局域态对于理解固体物理学中的许多现象至关重要。
2. 界面物理学界面是两个不同材料的接触面,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固体晶体。
界面的形成和性质对于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等。
2.1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界面的结构与性质主要受到相邻材料的晶体结构、材料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材料之间存在界面能的差异,使得界面呈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界面的结构和性质研究为杂质控制、界面反应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 界面电子结构和界面态界面的形成会导致局部晶格的扭曲和变形,进而影响到界面区域的电子结构。
活化能的变化会造成界面电荷重排和界面电子态的形成。
界面电子态的研究对于解析电子在材料界面上的行为以及界面的电子传输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固体物理学基础晶体的表面与界面物理是对固体晶体内部性质之外的重要研究课题。
物理学中的表面物理学研究进展
物理学中的表面物理学研究进展表面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材料表面的物理性质和表面的结构。
在现代材料科学中,表面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对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表面物理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探讨。
一、表面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表面物理学是指研究物质表面及其周围区域的物理性质的学科。
表面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原子、分子、纳米粒子等微观物体在表面状态下的结构、性质和动力学过程,以及这些微观物体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表面物理学在工程科学和技术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表面材料的制备、薄膜材料的应用、生物医学及生物材料的研究等领域。
它也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在制备功能性材料和控制材料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表面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表面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多种实验技术和理论模拟技术。
其中,主要的实验技术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光电子能谱等;理论模拟技术包括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onte Carlo模拟等。
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表面物理学研究中。
例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材料表面的原子结构和表面形貌。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成分等。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用于观察表面的形貌和表面以及材料中局部的物理性质。
光电子能谱可以用于研究材料表面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等。
三、表面物理学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表面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
这些进展令人兴奋,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材料表面的基本性质和材料物理学的复杂性。
1.表面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目前,表面纳米结构是表面物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制备不同的表面纳米结构,可以研究表面的物理性质和结构,也可以控制材料的光、电、热、力学性质等。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大面积的二维有序杂化纳米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面具有可调谐光学性质和呈现出不同的表面形态。
2.杂化材料的合成和表面物理性质研究杂化材料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表面物理Word版
一块体材料所具有的一切性质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原子的数量和类型,及它们在空间的相互排列情况。
利用固体的能带理俊(如ROSENBERG的书,1975)所提供的丰富知识,‘可以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使一些性质与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简单地联系起来。
例如,结晶固体分为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热性质和电性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霍尔效应和磁阻效应的出现,这些都可以在固体的能带理论的体系范围内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
要把其他性质与固体的理论模型联系起来就必须采用富于经验性的方法。
.作为这类性质的一个例子就是某些金属的强磁性。
这个性质取决于固体中大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小差别,,‘因此需要一种难度大的成熟理论才能解释。
例如,机械蠕变和疲劳失效是需要.了解结晶固体出现的缺陷及这些缺陷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现象。
’此外,这些过程的理论描述也是困难的。
然而,如果对材料的成分与结构能充分地理解,则这些性质在原理上是可确定的。
表面物理是研究固体表面的化学成分和原子排列,以及固体的力学性质,电子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论和观测。
与块状固体的研究一样,、最终目的是确立一种对性质、成分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我们有许多理由可以预言,固体表面写体材料内部会有不同的性质,这些差异正好推动物理学家去_研究并设法去理解这些差异。
同样重要的,如果表面的作用能被完全弄清楚,那末许多与固体表面使用有关的有.技术意义的过程就可能以某种方式被改善。
书中我们把表面着成固体最上面的几令原子层。
在许多出版较久的表面化学或冶金类书中,丧面被看成固体最上面厚约I}Onm左右的一层。
这令厚度与其说是用当时基本的物理研究确定的,不如说是用当时所掌握的技术测定的。
我们认为表面与固体内部的性质不同可以这样来理解,即考虑表面是由通过平行于一个选定的原子面切割固.体所形成的。
如果原子没有因为这个操作而受到扰动并离开它们的体平衡位置,那么这个表面就可以说是一个“外露的体平面,,. 〔图1-1(0>]。
13章_表面物理化学
p总 p0 ps
对活塞稍加压力,将 毛细管内液体压出少许
使液滴体积增加dV
相应地其表面积增加dA 克服附加压力ps所做的功等 于可逆增加表面积的Gibbs 自由能
psdV dAs
p0 ps
R'
psdV dAs
V 4 R'3
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 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Kelvin 公式
一、 弯曲表面上的附加压力
1.在平面上
对一小面积AB,沿AB的
p0
四周每点的两边都存在表面
f
AB
f
张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p0
所以没有附加压力。
设向下的大气压力为p0, 向上的反作用力也为p0 ,附 加压力ps等于零。
ps p0 p0 0
1.气-液界面
空气
CuSO4 溶液
气-液 界面
2.气-固界面
气-固界面
3.液-液界面
H2O
Hg
液-液 界面
4.液-固界面
Hg
液-固界面
H2O
玻璃板
5.固-固界面
Cr镀层 铁管
固-固界面
二、界面现象的本质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相比所处的环境不同 体相内部分子所受四周邻近相同分子的作用力 是对称的,各个方向的力彼此抵消。 但是处在界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体相内相 同物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性质不同的另一 相中物质分子的作用,其作用力未必能相互抵销, 因此,界面层会显示出一些独特的性质。
对于单组分系统,这种特性主要来自于同一物质 在不同相中的密度不同;对于多组分系统,则特性来 自于界面层的组成与任一相的组成均不相同。
表面与界面物理
表面与界面物理表面与界面物理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表面和界面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特性。
在表面和界面上,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物理现象和特性。
表面和界面物理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表面物理主要研究物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质以及表面现象。
物体表面对外部环境的响应往往比物体内部更加敏感,表面现象往往会影响到物体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材料表面的粗糙度会影响材料的摩擦系数和表面能量,而表面能量又会影响材料的润湿性和黏附性。
表面物理研究这些现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材料的性质和功能。
表面物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表面分析、表面形貌研究、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等。
表面分析是表面物理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来对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
表面形貌研究主要是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来研究材料表面的形态和粗糙度。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则是通过表面张力、接触角等物理化学性质来研究材料表面的特性。
界面物理则是研究物体表面与外部环境或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界面上,不同物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物理化学差异,因此界面物理现象非常复杂。
例如,液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角、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度等都是界面物理现象。
界面物理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一系列的应用。
界面物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界面张力测量、液滴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等。
界面张力测量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来测定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接触角,以及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表面张力等。
液滴法则是通过在液体表面形成液滴,从而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等物理化学性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则是一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来研究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
表面与界面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物质表面和界面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特性。
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面物理学与表面性质的研究
表面物理学与表面性质的研究表面物理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的学科,它涉及了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表面是物质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通过研究表面物理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的特性,并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材料和技术。
在表面物理学领域,我们常常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表面能、表面电荷、表面密度等。
这些表面性质对于材料的各种特性和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表面形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缺陷,从而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光学性质。
而表面电荷和表面能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和界面反应等。
在表面物理学的研究中,技术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表面物理学的研究常常借助于先进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模拟方法。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可以用来观察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
同时,光电子能谱(UP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表面电子结构和化学组成。
而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计算方法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材料的各种表面性质。
通过研究表面物理学,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质,还可以开发出新的材料和技术。
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研究材料的表面性质,我们可以优化太阳能电池和储能材料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生物医学领域,表面物理学的研究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和仿生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基础。
在纳米科技领域,表面物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从而开发出更加精密的纳米器件。
虽然表面物理学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由于表面是一个动态的界面,其性质可能受到环境、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新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以更好地探究表面物理学的奥秘。
另外,表面物理学的研究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将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相结合。
综上所述,表面物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材料特性、开发新材料和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物理化学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存在着自动 缩小的趋势,或者说表面恒有一种抵 抗扩张的力,即表面张力,用符号σ 表示,其物理意义是垂直作用于单位 长度相表面上的力。单位为:N ·m-1。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 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 表面活性物质 结构特征:具有两亲性集团是表 面活性物质在分子结构上的共同特 征。一类是极性基团(亲水基或疏油 基),如―OH、―COOH 、―NH2、 ―SH、―COONa 、― SO3Na等; 另一类是非极性基团(亲油基或 疏水基)如直链或带支链的有机羟 基
(二) 液体表面的吸附和表面活性物质 1. 液体表面上的吸附 液体表面也会因某种溶质的加入 而产生吸附。在一定温度下,纯 液体的表面张力为一定值,若在 纯液体(如水)中加入某种溶质, 有两种情况。
(1) NaCl、KNO3等无机盐类以及 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机物 溶于水,可使水表面张力稍微 升高; (2) 肥皂、烷基苯磺酸盐(合成洗 涤剂)进入水中,在一定范围 内,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降低。
(3) 吸附原因:若加入的溶质能降低 溶剂表面张力,从而降低体系表面能, 则溶液表面层中将保留更多的溶质分子 (或离子),其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溶液 内部的浓度,这种吸附称为正吸附(简 称吸附);反之,若加入的溶质将增高 溶剂的表面张力,则溶液表面层将排斥 溶质分子(或离子),使其尽可能进入溶 液内部,此时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小于其 内部浓度,这种吸附称为负吸附。
表面物理学
三一文库()/初中三年级〔表面物理学[1]〕固体表面附近的几个原子层内具有许多异于体内的物理性质。
表面物理学就是研究在超高真空下,这几个原子层内原子的排列情况、电子状态、吸附在表面上的外来原子或分子,以及在表面几个原子层内的外来杂质的电子状态和其他物理性质。
表面物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固体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
表面物理学在实验上是通过电子束、离子束、原子束、光子、热、电场和磁场等与表面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有关表面结构、表面电子态、吸附物的品种、结合的类型和成键的取向等信息。
理想的晶体表面具有二维周期性,其单位网格由基矢决定。
由于表面原子受力的情况与体内不同,或由于有外来原子的吸附,最表面层原子常会有垂直于或倾斜于表面的位移,表面下的数层原子也会有垂直或倾斜于表面的位移,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再构。
如果表面原子只有垂直于表面的运动,则称为表面驰豫。
要定量地研究表面,必须获得表面所有原子的坐标信息,为此早期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低能电子衍射(LEED)。
把能量在5~500电子伏特范围的电子沿近于正入射的方向射向晶体表面,通过在荧光屏上观察到的衍射点,可以获得有关表面的单位网格的信息。
对若干衍射斑点记录斑点强度随电子能量变化的曲线,并对实验结果用根据一定的几何构形计算的理论曲线加以拟合,从而定出原子在单位网格中的位置,这就是LEED结晶学研究表面结构的方法。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许多清洁金属表面的弛豫和再构、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半导体表面的弛豫和再构等内容。
由于电子在晶体表面的多重散射增加了LEED结晶学在理论分析上的复杂性。
此外,也可用中能电子衍射(HEED)和高能电子衍射(RHEED)来研究表面结构。
表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面结构的另一手段。
当吸附在衬底上的原子吸收X射线后,从芯态发射的光电子可受到周围原子的散射,出射电子波与散射电子波之间有干涉作用,形成有起伏的末态。
物理化学第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
第Ⅲ类,溶液表面张力在溶质浓度很低时 急剧下降,至一定浓度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 变化很小。属于这一类的溶质主要是含长碳链 的羧酸盐、硫酸盐、磺酸盐、苯磺酸盐和季铵 盐——表面活性剂。
→分子间作用力减小→表面张力减小。
Vm2 3 k Tc T 6.0
式中,Tc为临界温度。
可见:当温度趋于临界温度时,饱和液 体和饱和蒸气性质趋于一致,相界面消失, 液体表面张力趋于零。
(4)压力影响 压力增大,一般使界面张力下降:压
力增加→气相密度增加→两相间密度差 减小。
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下降幅度很小。
对于凸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对于凹面:表面张力的合力方向是指 向液体内部;则P内=P外-Ps
故:对于凸面:附加压力Ps = P内- P外 对于凹面:附加压力Ps = P外- P内
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表面张力的存在。
二、附加压力的计算
对于曲率半径为R´的小液滴或液体中的小
五、 弯曲液面上的蒸气压 开尔文公式
微小液滴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因而其饱 和蒸气压要比平面液体高。其值与物质的本 性、温度、压力、液滴的大小有关。
RT
ln
pg
p
0 g
2M R
(开尔文公式)
pg0: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g为非平面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M和R分别为液体的
密度、摩尔质量和液滴半径。
气泡:
ps
2
R
___球面条件下的杨-拉普拉斯公式 。 小结:
固体物理学中的表面物理学与界面效应
固体物理学中的表面物理学与界面效应在固体物理学中,表面物理学与界面效应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表面物理学主要研究固体表面的结构、性质和动力学行为等方面,而界面效应则研究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探讨。
一、表面物理学在固体物理学中,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表面相对于体内来说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因此表面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的结构通常是由层状结构和表面重构两个方面组成。
层状结构是指晶体表面上的原子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排布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表面的吸附、反应和生长等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表面重构是指在表面上形成一种不同于体内结构的层状结构,这种结构通常是由表面上的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引起的。
表面重构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表面的稳定性和能量,同时还会对表面化学反应和物理学性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表面性质表面性质与表面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包括表面能量、表面态密度、表面散射、表面反应等方面。
表面能量是指表面上每个原子的各自能量之和,它决定了表面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性质。
表面态密度是指表面上每个原子的自由态密度之和,它与表面的电子结构和导电性等方面有关。
表面散射是指表面对入射粒子的反射和散射现象,它与材料的表面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方面相关。
表面反应则是指表面上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它直接影响着表面的化学性质和生长机制等方面。
二、界面效应固体中的界面效应是指不同材料或不同晶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这种效应来源于不同材料或不同晶面之间的化学、电学和热学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它能够导致多种连锁反应,进而对材料性质造成极大影响。
1、界面反射当电磁波从介质之间的界面上反射或折射时,会发生电磁场的反射或折射。
这种现象被称为界面反射。
在材料的光电学领域中,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光导纤维等领域中,界面反射现象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对象。
表面物理化学
aet quim librra iu rd
kap(1)kd
kapkdkap
ka p
kd ka p
ka a kd
ap
1 ap
a 吸附平衡常数
θ
p
当吸附很弱或压力很小时 θ=ap
当吸附很强或压力很大时 θ=1
V V m ax
ap
1 ap
Vmax 1 1 V ap pVmax 1 p Va
选择性 无选择性
有选择性
稳定性 不稳定,易解吸
稳定
分子层 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吸附速率 较快,
较慢.
受温度影响小
受温度影响大
2) 液滴越小其饱和蒸气压越大
3) 当液体中存在小气泡时气泡半径越 小,泡内蒸气压越小
应用:如毛细管凝结现象、人工降雨、过 冷、过热、暴沸等现象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
由于微小晶体表面吉布斯函数大因而化学 势较高,所以与其平衡的溶液的化学势也 应较高,因而对应的溶解度较大
RTlnc2 c1
2gMR12'
R11'
p:气体的平衡压力
ps:相同温度下的气体饱和蒸汽压
C:常数与吸附热有关
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的应用 测定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
p 1 C1p V(psp) VmC VmCps
用实验数据
p V ( ps p)
对 p 作图,得一条 ps
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计算两个
常数值C和Vm,从Vm可以计算吸附剂的 比表面:
--为杨氏方程
13.7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如RCOONa、肥皂等
表 离子型表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物理化学 第十三章 表面物理化学
3、在凹面上:
剖 面 图
附加压力示意图
研究以AB为弦长的一个球形凹面上的环作为边界。由于环 上每点两边的表面张力都与凹形的液面相切,大小相等,但 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合力。 所有的点产生的总压力为ps ,称为附加压力。凹面上向下 的总压力为:p0-ps ,所以凹面上所受的压力比平面上小。
13.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与蒸气压
一、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 1.在平面上
剖面图
液面正面图
以AB为直径的一个环作为边界,由于环上每点的两边都存 在表面张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没有附加压力。 附加压力Ps等于零。
2、在凸面上
剖 面 图
附加压力示意图
研究以AB为弦长的一个球面上的环作为边界。由于环上每点 两边的表面张力都与液面相切,大小相等,但不在同一平面上, 所以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合力。 所有的点产生的总压力为ps ,称为附加压力。凸面上受 的总压力为: p0+ ps p0为大气压力, ps为附加压力。
(3)附加压力与毛细管中液面高度的关系
A. 曲率半径R'与毛细管半径R
R R = cos θ
'
如果曲面为球面,则R'=R。 水θ=0°, 汞θ=180°
B.
ps = ρ gh
二、弯曲液面上的蒸汽压——开尔文公式 1、推导 液体 U 饱和蒸汽
对小液滴与蒸汽的平衡,应有相同形式,设气体为理想气体。
Gm (l) = Gm (g) ⎡ ∂Gm (g) ⎤ ⎡ ∂Gm (l) ⎤ ⎥ dpg ⎢ ⎥ dpl = ⎢ ⎢ ⎣ ∂pl ⎦ T ⎣ ∂pg ⎥ ⎦T Vm (l)dpl = Vm (g)dpg Vm (l) ∫ ο dpl = RT ∫ ο d ln p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肤效应同一物质尽管其内外有相同的原子结构和分子,尽管它的纯度很高,但其表面与内部存在许多性质差别。
人们首先注意到液体表面张力,而后又发现了电流的集肤现象、物体表面的硬度等。
近年来物质的表面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发展成一门物理学新支──表面物理。
为什么具有相同原子的物质其表面与内部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原因何在?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恐怕只有从价和电子及其组成的结构元那里去找答案。
液体表面的张力物质呈液态时,内部有部分价和电子在进行立交的价和运转,在液体内形成了一些方向变化的电磁力,这些方向紊乱的电磁力虽不能建立稳固的固体结构,却能使得结构元相互吸引,在液体内部成链成团,构成了液体的内聚力。
在液体表面,因外部是气体或其它物质。
因而表层的结构元只有沿物质的表面展开,其内聚力--电磁力也延液体的表面展开。
这些沿表面展开的结构元影响到向内的十几层结构元与之平行,这些结构元的价和力、电磁力构成了液体表面的张力。
可见表面张力是液体的内聚力沿表面的表现,在液体内部同样也存在着内聚力,只不过是这些内聚力方向紊乱而且比表面要小,外力如果撕破了液体的表面,到了内部就势如破竹。
当液体混合或分离成新的表面,结构元又延新的表面展开,形成新的表面张力。
从实验中总结出表面张力公式:f=αL式中L是力的作用线的长度,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价和电子运转的立交角度增加,电磁力方向更加紊乱,内聚力减小,张力当然也就小了。
在热水(开水)中,价和电子较大的角度进行立体运转,电磁力的方向更紊乱,水的内聚力更小,使得水的内部的链短团小,人体器官的细胞易于对其吸收,热水比冷水解渴也是这个道理。
固体的表面固体是由液体凝固而成,凝固时液体表面的结构元的排列状况也会"遗传"到固体,因而固体表面的硬度和强度也比其内部要大。
这种固化的表面虽然只有几微米,但在切削加工锻件或铸造毛坯时,这微薄的固化层却能使得刀具较早地损坏。
在压力加工时(锻造、冷轧、冷拉等)材料的结构元重新排列,在结构元调整排列时它们也会沿表面附近展开,因而这样加工而成的物体也存在表面硬化现象,在金属工艺中称为冷作硬化。
电流的集肤效应电子在导体内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流动。
在导体表面及近表层的结构元与导体表面基本平行,电子在其间换位流动阻力较小。
而在导体内部结构元呈上下、左右、前后空间排列,电子在其间定向流动要受到五个方向的阻力,(而在表面只有三个方向的阻力)可见电子在导体表层附近运行的阻力要比在内部小得多,这样就导致了电流的集肤效应。
其二,当电子在导线内移动时,在其运动的垂直方向伴生着磁场,(右手定则)其它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向逐步向周边发散移动,于是移向了导线的表层附近,形成了电流的集肤效应。
其三,当然还有温度的影响:在导体内部,电阻产生的热不易散发,温度较高,价和电子运转的速率高,线路不是很扁平,这样就导致了电子通路相对窄小,电阻就高。
在导体的表面,散热快、温度低,价和电子运转的速率低,线路扁平,这样就导致了电子通路相对宽大,而故导体表面电阻小,外来电子运行较快,这也是电流集肤的原因之一。
尖端放电当导体的某部分做得很细很尖时,尖端部分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换位移动到此的电子密度相对较大,在尖端部分甚至有些拥挤,有部分电子在拥挤中从尖端溢出,于是就导致了尖端放电现象。
摩擦摩擦是两物体表面接触并相对运动。
摩擦可以生热、钻木能够取火。
这是因为摩擦时两物体表面的电子相互干扰,不能按原轨道运行,部分表层结构元损坏,表层附近的原子有失掉电子的危机,于是核心就增加温度库仑力,以加强对电子的控制,各个核心增加温度的总体表现就是摩擦之热。
摩擦生热和电流的生热一样都是原子核心的自我保护现象,不是什么分子的热运动。
摩擦可以生电,用绸子摩擦玻璃棒能产生正电,用毛皮摩擦硬橡胶棒能产生负电。
这是因为摩擦时对电子控制能力较强的一方俘获了对方的电子造成了电子转移而产生的静电现象。
这种获取的多余电子)没有归宿,时时都有离走的趋势,而且这样多出的电子只能在整个物体内占很少成份,是物体原子的群体效应,不能成为每一个原子都得到(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的理论依据。
微粒微粒是表面现象的特例,物质在微粒状态下,其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变化:钢铁一般不是易燃物体,然而铁的微粒--铁粉,在常温下、在空气里就可以熊熊燃烧;老式面粉厂、纺织厂里的粉尘,在常温下就能产生剧烈的爆炸。
为什么同样的物质、同样的原子,分到了细微状态,其物理性质竟有这么大的不同。
于是就有人专门研究微粒,形成了一个物理学新支--微粒物理。
几十个、几百个结构元相互结合形成微粒,微粒的表面是弯曲转折的,这近表面的结构元之间被迫转折弯曲,折弯处的价电子的运行是不饱满、不舒展的,价和力、电磁力的取向有些外露。
所以微粒容易吸附,在一起时间长了容易结块,容易与其他物质起反应。
铁粉外露的电磁力使之与空气中的氧充分结合,使氧化反应不仅仅是锈蚀,而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
老式工厂里的如果粉尘的浓度太大,粉尘与空气中的氧充分结合能形成可怕的爆炸。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现在人们研究的微粒越来越小,微粒的直径已从微米(百万分之一米)向纳米(十亿分之一米,一个氯原子的直径约为0.18纳米)尺度进展。
已达到十几个甚至几个结构元曲折成物体的表面的状况,由于颗粒的极度细化,十几个结构元的电磁力相互调整、结构元换位移动,性能越来越出乎意料。
碳60的出现引起了科学界密切的注意, 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具有完整表面的微粒,其表面的原子象石墨一样,每个碳原子通过三个结构元与其它原子结合,形成了一个网状的足球表面,这表面结构元的电磁力使得碳60呈现出一定的磁性。
还有一个结构元向内伸向球的对面,与对面的原子连接。
由于这向内的一对价和电子在途时间较长因而有较大的电子空位,使得球有较强的导电能力,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形成超导。
化学反应在化学研究中,有些物质能够相互起反应,产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有些物质在一起则不能起反应,有的反应容易,有的则很困难。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如果运用物质结构原理,考虑到原子的直径、核外电子的稳定趋向,考虑到电子的速率及其变化,注意到价和电子所组成的结构元在其间的作用,将会使思路更开阔,将能使物质间结合及变化的理论更深入一步。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构成新物质的过程,其实质是破坏原来物质的结构元,而重新组建新的结构元的过程。
物质间的结合,除了使外电子数达到或趋近稳定状态外,能够起反应的一般是价电子速率相近,或是价电子易于调整速率达到一致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有的物质性质活泼,能与多种物质起反应,一般来讲化学性质活泼是因其价电子速率可塑性较大,能在较大范围内随其他物质的价电子速率变化,达到同步结合成新结构元。
如氧元素及一些轻金属,钾、钠、钙等。
催化在一些重金属元素中,其价电子速率受到大量的稳定、•高速旋转的内层电子的牵制,因而其速率相当稳定不易变更,组成的结构元不易被破坏,故其化学性质是十分稳定的。
当有的其它物质的分子经过这些稳定的结构元的表面时,这其他物质的价和电子的速率会受到这稳定价和电子的牵制而更变速率。
这样就使得原来因速率不能同步而难以进行的反应,因速率的变更而变得容易快捷,这就是催化作用。
所以催化剂一般都是重金属元素,或是其他价和电子速率相当、运转稳定的物质。
这类物质在用作催化剂时,应尽量扩大其表面,以使其它物质能更多的与这些表面接触。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丝毫无损,它只是在反应中起修改其它物质的部分结构元的价电子速率的作用。
反应加热在化学反应中有许多反应是在加温条件下才能进行,为什么?这是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在损毁原来结构元的同时,单个原子(原子团)间进行的重组结构元的过程。
而加温加强了核心对核外电子的控制,回收了部分价和电子,使原来的结构元解体,展示了原子的个性;加温同时也在改变着电子的速率,以利价和电子在改变速率时相互调整,重新组建新的结构元,所以加温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有许多反应,尤其是固体物质(因固体内价和电子运转稳定且相互牵制)只有在加温条件下反应才能进行。
当然也有少数物质在反应时须降温,这里降温也是改变价和电子的速率,以利反应的进行。
透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核及高速运转的核外电子所构成,绝大部分物体都把光波拒之于外,为什么有的物质却能透明,如玻璃、水等,能让光波在其间畅通无阻?而有的物质则能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
待写求电子运动的速率求出电子运动的速率,是人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电子那么小,如何能求得其运动线路及速率?往往一些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能做出对人们最有帮助的事情,光电现象给人们透出了一线曙光。
通过光电效应,人们就可以用不同频率的入射光线,求得不同物体价和电子运转的频率,再根据两原子的半径,求得价和电子速率。
同样,人们还可以根据光化学现象,求得物体中某些价和电子的速率。
现在,人们已经精确地测到了铯原子的振动频率,(实际上是铯元素的价和电子的运转频率)而且测量精度达到10多位有效数字,人们就是利用铯原子的振动频率制作了相当精确的原子钟。
这说明电子的运动是十分精确的、可测的,没有丝毫的模糊和不定。
绿叶问题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某些自然现象,求得一些物质的价和电子速率。
例如,经常有小孩问: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为什么叶绿素是绿色的,--?你想想,它叫作叶绿素,它当然是绿色的呀!如法炮制,秋天,很多植物的叶子变黄了,--是因为有了叶黄素,枫叶红了--是因为有了叶红素……。
可见叶绿素、叶黄素只是搪塞问题、蒙人的伎俩,除了杜撰几个新名词,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植物是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由碳、氢、氧等元素构成,植物年年生长,生生不息,就需要大量的碳氢氧作基本原料。
大地上的水中有充沛的氢和氧,可是土地里极少有可供直接吸收的碳,然而在古老的地球上,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于是原始的植物就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里吸取碳。
二氧化碳的两个结构元结合十分紧密,(碳、氧原子,由双价和轨道环绕)价和电子的速率很高,且进行有序的空间运转,如何能打开这两个结构元?原来,这两个结构元的价和电子速率固然十分稳定,但其运转所伴生的电磁波波长恰恰与阳光中绿光的波长一致,于是植物就长出了绿色的叶片,利用太阳的能量由绿叶来进行光和作用以获取碳。
绿叶将阳光中的绿光反射出来,与二氧化碳的价和运转伴生的电磁波形成共振,振断了结构元的价和电子的运转,及时地把碳原子结合到体内,剩下的二个氧原子结合成氧气,这新结合成的氧气吸收热量、增加价和速率、乘风而去,(夏天,树阴下比较凉爽,是因为新氧气的吸热)就此,一次光和作用成功的进行完毕。
这也是叶绿素为什么是绿色的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地球上的森林、原野都是由二氧化碳染成了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