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_封面故事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社会心理学把“心理距离”分为四等:1、公众距离,3米以上,见于演讲和外交判断;2、社交距离,1至3米,见于彼此认识的人和一般的社交活动;3、个人距离,伸手够得着,见于朋友之间;4、亲密距离,1尺以内,见于亲人、夫妻之间。

其实,心理距离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关系越密切,心理距离越近。

另外,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个性对心理距离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女性心理距离近,男性心理距离远;儿童和老人心理距离近,青壮年心理距离远;家里女人多的心理距离近,家里女人少的心理距离远;东方人心理距离近,西方人心理距离远;外向的人心理距离近,内向的人心理距离远。

由此可见,每个人“偏爱”的心理距离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只能跟别人保持“公众距离”,走得太近了就没那么有趣了,许多“公众人物”都是这样。

远距离看,有光环效应,走近了看,没有内涵。

这种人如果有自知之明,就不会轻易让别人靠得太近。

有的人最适应社交距离,到处有朋友,什么事都能办,但都是泛泛之交。

他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没有真正的朋友,关系太近了,他会不舒服。

也许,关系太近了,他的毛病会显现出来,所以必须保持距离。

但是,他又不甘寂寞,必须经常光顾社交场合。

另外,他也有能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可以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有的人最适应个人距离,朋友不多,但关系很铁,情同手足。

这种人不喜欢泛泛之交,认为那种关系是虚伪的,是互相利用。

他不喜欢“酒肉朋友”。

和好朋友在一起,他的人际界线往往是不那么清晰的。

他和朋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但是,人际界线并没有完全打破,因为他们毕竟只是朋友。

朋友要互相尊重,如果对方干涉过多,他也会觉得不舒服的。

有的人最喜欢亲密距离,一旦走近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冲破界线,侵入别人的个人空间。

他会迷失自我,完全以对方为中心,关心对方,照顾对方,干涉对方。

他同样也会要求对方这样对待自己。

如果对方做到了,两个人就是真正的亲密无间了。

如果对方做不到,就会纠结。

保险销售中的框架效应如何发挥作用

保险销售中的框架效应如何发挥作用

保险销售中的框架效应如何发挥作用在保险销售领域,框架效应这一心理现象有着显著的影响。

理解并善于运用框架效应,对于保险销售人员提升销售效果、满足客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框架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往往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而非仅仅基于信息本身的内容。

在保险销售中,框架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首先,从风险的表述角度来看。

如果销售人员强调购买保险可以规避潜在的巨大风险,将风险描述得严重且可能随时发生,客户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保险以获得安全感。

例如,向客户描述如果没有保险,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可能会面临家庭经济崩溃、子女教育受到影响、房产被迫变卖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这种负面框架的呈现会让客户对风险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厌恶,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寻求保险的保障。

相反,如果销售人员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风险,或者将风险描述得较为遥远和不确定,客户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切地想要购买保险。

其次,在保险收益的描述方面,框架效应同样影响显著。

当销售人员突出保险产品在长期积累下能够带来的丰厚回报,比如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案例展示保险在若干年后可以为客户提供可观的养老金、子女教育金等,客户会更有可能被吸引。

这是一种积极的框架呈现,让客户看到保险带来的潜在利益。

然而,如果只是模糊地提及收益,或者没有将收益与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客户可能对保险的价值感知不深。

再者,保险条款的表述方式也能体现框架效应。

复杂、晦涩的条款可能让客户感到困惑和不安,从而降低购买意愿。

而清晰、简洁、易于理解的条款表述,能够让客户更好地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责任,增加他们的信任和购买决心。

另外,保险期限的描述也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如果强调短期缴费就能获得长期保障,客户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划算且具有吸引力的交易。

但如果将缴费期限描述得过长,或者保障期限不够明确,客户可能会产生犹豫和担忧。

框架效应的分类

框架效应的分类

框架效应的分类1. 引言- 1.1 框架效应的定义- 1.2 框架效应的重要性2. 框架效应的种类- 2.1 语言框架效应- 2.2 叙事框架效应- 2.3 概率框架效应- 2.4 品牌框架效应3. 语言框架效应的影响- 3.1 正面框架效应- 3.2 负面框架效应- 3.3 框架效应在广告中的应用4. 叙事框架效应的作用- 4.1 故事创作中的框架效应- 4.2 框架效应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5. 概率框架效应的影响- 5.1 框架效应对决策的影响- 5.2 框架效应在营销中的应用6. 品牌框架效应的效果- 6.1 框架效应对品牌认知的影响- 6.2 框架效应在品牌推广中的应用7. 总结1. 引言1.1 框架效应的定义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同一信息在不同的表述或框架下具有不同的偏好或判断。

不同的框架可以通过修辞、描述、呈现方式、组织结构等方式塑造,从而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价。

1.2 框架效应的重要性框架效应对个体决策、宣传营销、舆论导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类型的框架效应对于个人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以及进行有效的传播。

2. 框架效应的种类2.1 语言框架效应语言框架效应是指通过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同样的信息,如果用不同的措辞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使用积极的词汇能够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2 叙事框架效应叙事框架效应是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记忆。

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领域常常运用叙事框架效应来传递信息和推销产品。

2.3 概率框架效应概率框架效应是指通过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来影响人们对概率事件的判断和决策。

同样的概率信息,如果呈现为正面信息,会引起人们积极的反应;而如果呈现为负面信息,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回避。

2.4 品牌框架效应品牌框架效应是指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故事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偏好。

框架效应——精选推荐

框架效应——精选推荐

框架效应先看⼏个标语:【⾼⾼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家视⽽不见【酒后开车真扫兴,⽼婆改嫁⼉改姓】⼤家放慢了车速【本路段危险,已经车祸致死6⼈】⼤家放慢了车速,还提⾼了警惕为什么同样是提醒安全驾驶,不同的说法,⼈们的重视程度却不⼀样?同样的事情,不⼀样的说法,导致决策不⼀样,⼼理学称之为 “框架效应”。

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普林斯顿⼤学⼼理学教授卡尼曼通过⼼理学研究发现:针对同⼀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相似的说法,会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就是当⼀个⼈描述同样⼀件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表达⽅式会给倾听者不⼀样的感觉,从⽽使倾听者出现俩种截然相反的决策。

 简单来说,有时⼈们⼤幅度改变偏好或决策,主要因为描述这个问题所⽤的字眼和⽅式的不同。

之所以叫做框架效应是指我们的思维会受到不同框架的影响,从⽽做出不⼀样的选择。

亚洲疾病问题亚洲疾病问题的描述。

美国正在对付⼀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框架效应最有名的例⼦,要属亚洲疾病问题该种疾病的发作将使600⼈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争的⽅案可供选择。

分别从正⾯框架和负⾯框架表述,⼈们的决策截然相反。

正⾯框架A⽅案,200⼈将⽣还⽅案,有1/3的机会600⼈将⽣还,⽽有2/3的机会⽆⼈能⽣还。

B⽅案,负⾯框架A⽅案,400⼈将死去⽅案,有1/3的机会⽆⼈会死去,⽽有2/3的机会600⼈将死去。

B⽅案,负⾯框研究者卡尼曼发现,对于正⾯框架正⾯框架,72%的⼈会选择A⽅案,确定200⼈存活。

对于负⾯框架,78%的⼈选择B⽅案,赌⼀把。

正⾯框架和负⾯框架,所描述的事情概率完全⼀样,只是表达⽅式不同,但⼈们的决策截然相反。

为什么?因为框架效应,会从⼼理学上引导⼈的决定。

正⾯框架,⼈们往往选择风险规避。

负⾯框架,⼈们往往选择风险寻求。

框架效应分类框架效应可分为三类:①风险选择框架在带有概率问题的风险选择时,表述不⼀样,决策就不⼀样。

⽐如“亚洲疾病问题”。

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

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

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标题:心理距离:解释美学原理的概念导言:在美学领域中,一个关键且有趣的概念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观众或参与者与作品或体验之间的主观情感距离,它能够影响美学体验的强度和品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心理距离的各个方面,以帮助读者对这一概念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一、什么是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观众或参与者与作品、情境或体验之间的主观情感距离。

它可以涉及各种要素,如时间、空间、情感、知识和文化。

心理距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对不同作品或体验的心理距离可能有所不同。

理解心理距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构成和美学体验。

二、心理距离对美学体验的影响1. 美学吸引力:适度的心理距离可以增强美学体验的吸引力。

当观众感到与作品之间存在适度的心理距离时,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作品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享。

2. 情感表达:心理距离的存在可以促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以让观众在情感表达方面保持客观,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则更容易引发更直接、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3. 知识和理解:心理距离也受到观众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的影响。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理解才能真正欣赏作品,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可能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欣赏。

4. 反思和挑战:不同的心理距离可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反思和挑战。

较远的心理距离可能鼓励观众以更客观和冷静的角度思考,而较近的心理距离则有可能引发更主观和个人化的评价。

三、应用心理距离的美学原理1. 艺术创作:艺术家可以有意地运用心理距离来创作各种形式的作品。

通过调整时间、空间和情感的距离,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美学效果,达到表达和沟通的目的。

2. 观众参与: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或参与其他美学体验时,也可以通过调整心理距离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观众可以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接纳并探索不同的心理距离带来的体验和反思。

解释行为经济学中框架效应的概念

解释行为经济学中框架效应的概念

解释行为经济学中框架效应的概念解释行为经济学中框架效应的概念概念•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的倾向。

•人们的决策容易受到问题的表述方式和语境的影响,可能会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决策。

影响因素框架效应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问题的表述方式:相同的问题,不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会引起人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影响决策结果。

2.语境信息:决策者所处的环境和信息背景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不同的语境信息可能会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

3.参考点: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以某些参考点作为比较基准,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决策结果也会因参考点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类型框架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类型:1.正向框架效应:当问题以正面、积极的方式表述时,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和支持这种表述,从而对决策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2.负向框架效应:当问题以负面、消极的方式表述时,人们更倾向于拒绝和排斥这种表述,从而对决策结果产生消极的影响。

3.风险避免框架效应:人们在面对风险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避免损失的选项,而不是追求潜在利益的选项。

4.供给框架效应:人们在面对供应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已有的选项,而不是追求新的选择。

5.属性框架效应: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对于问题的不同属性赋予的权重不同,从而影响决策结果。

影响与应用框架效应在市场营销、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应用:•市场营销:通过合理的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方式,可以利用框架效应来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积极情感和购买欲望。

•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在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和语境信息,可以影响公众对政策的态度和对候选人的支持度。

结论框架效应作为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人们决策过程中对问题表述方式和语境信息的敏感性。

了解框架效应的存在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引导和影响他人的决策结果。

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往往更加重要!

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往往更加重要!

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怎么说比说什么,往往更加重要!2017年,美国经济学理查德·塞勒成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现如今,如何去利用行为经济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投资理财,也成了比较热议的的话题!我们今天重点来聊聊,行为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框架效应的基本概念框架效应,最早是在2002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另一位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著名研究,这一理论也是在损失厌恶的基础上得来,指的是同一个问题,因为表述方式不同,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近年来的框架效应被普遍运用于投资、教育、生活等不同的领域。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案例认识一下框架效应的实际应用。

框架效应的基本概念比如,假设有一种罕见的疾病,在一个社区中蔓延,影响到600名居民的生命安全,而你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A方案,会有200人获救,B方案,会有33%的概率,所有人都获救,67%的概率所有人都没获救,你会选什么?虽然,平均来说B方案其实也是200人获救,可现实生活不是概率呀,面对确定的就200人,还有67%的概率一个人都救不了。

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要选A,他们决定要稳妥不冒险,选择规避风险。

接下来我们换个问题,依然你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C方案,有600人中会有400人死去,D方案,33%的概率没有人会死,67%的概率所有人都得死,你会选什么?D方案平均来说也要死去400元,跟C方案是一样的,但不同点在于对方案有33%的概率没有人会死,面对确定的死去400元,由于损失厌恶会使大部分人决定赌一把,他们要选D。

面对可能的损失,大部分人会追逐风险。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都符合损失厌恶的特征,相信很多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了。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A方案有200人获救,跟C方案有400人死去是一回事;B方案有33%的概率所有人都获救,跟D方案有33%的概率所有人都不会死,也是一码事。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目录•1概述•2实验•3人际交往中的框架效应•4应用•5经济理论中的框架效应•6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图概述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也就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

为了解释框架效应,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

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

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

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

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实验“亚洲疾病问题”实验: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

(72%)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28%)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

(22%)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78%)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探新2014,Vol.34,No.2,152-157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心理距离、封面故事对框架效应的影响*夏星星1,宋广文2,黄西慧3(1.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100710;2.华南理工大学思政学院心理系,广州510641;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266555)摘要:该研究旨在比较志愿决策和“亚洲疾病”决策两种任务领域下,人们风险偏好的特征情况,以考察远、近不同社会距离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同时,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增设好封面故事情景,以期发现封面故事作为决策前的必要背景信息对人们决策的影响。

选取高中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在近的社会距离下决策时,风险偏好受到时间距离、封面故事、概率和框架的影响;在远的社会距离下,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大;(2)志愿决策中,风险偏好仅在小概率条件下,受封面故事、框架等因素的影响;在好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到框架的影响;在坏的封面故事下,风险偏好受时间距离和框架的交互作用影响。

关键词:风险偏好;框架效应;心理距离;封面故事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4)02-0152-061引言1971年,心理学家Lichtenstein和Slovic发现风险决策中存在一种奇怪而普遍的现象:在期望值大体相等的一对博弈中,人们往往选择概率高而损益值小的博弈(称为安全博弈),却对概率低而损益值大的博弈(称为风险博弈)定高价。

比如对于期望效用值大致相同的两个风险选项A(20%的概率获得100美元)和B(80%的概率获得25美元),人们在选择时往往会选择B,表现出保守;但是在定价时,却给A的定价更高,表现出冒险,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与定价中表现出的偏好是不一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偏好反转(PreferenceReversal)。

偏好反转的现象不仅存在选择与定价中,在描述方式不同时也会出现,如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备择方案描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在获益情景下趋向于保守,而在损失情景下趋向于冒险。

这种因描述方法的不同而导致决策者选择偏好反转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1.1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自提出后受到各界学者的积极关注。

对框架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框架效应的发生不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材料因素的影响,如任务领域、概率、时间距离等。

在任务领域上,Wang(1996)在生命救助、公共财产、个人金钱这三个领域中发现存有不同程度的框架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问题的时候,被试表现出比其他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在概率对框架效应影响的研究中,Tversky和Kahneman(1992)在积累前景理论中将风险偏好总结为四种类型:大概率获益时保守、大概率损失时冒险、小概率获益时冒险、小概率损失时保守。

Kuhberger等(1999)发现,概率是通过框架来影响风险决策的,概率越高,收益时的保守倾向与损失时的冒险倾向越大,且损益值越大,决策者的保守倾向越明显。

时间距离对框架效应的影响在钟毅平(2009)的研究中有所体现,他认为当呈现的事件发生在相对近的将来时,个体会启动需要更多认知努力的分析性加工,从而导致框架效应的减弱;当事件发生在较远的将来时,整体性加工方式会起作用,使得框架效应增强。

1.2封面故事然而Schneider(1992)指出,风险决策下的框架效应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大多摹仿亚洲疾病的问题模式,即在一个坏的封面故事后呈现正面描述或负面描述的结果选项。

国内外风险决策研究中的决策问题的设置多笼罩在“面临损失”的背景下,然而,当Schneider(1992)用金钱赌博做实验材料时发现常常没有出现受益时风险回避、损失时风险寻求的经典框架效应,与疾病故事材料相比,可以发现金钱赌博并没有涉及封面故事这一因素。

可知,封面故事作为抉择材料中用以介绍决策问题的背景信息确实会影响到人们的决策,如孙彦和许洁虹(2009)考察不同封面故事类型、选项框架和损益概率对人*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通讯作者:宋广文,E-mail:songhw@scut.edu.cn。

们风险偏好的影响时,发现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即面临损失或危险的情景下,风险偏好只受到框架的影响,不受损益概率的影响;而在好封面故事即面临获益的情景时,风险偏好会受到框架、损益概率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

在传统的坏封面故事下,研究发现框架效应常常发生,若以好的封面故事作为决策前的背景信息,人们的风险偏好特征如孙彦等所述的将会有所不同,对框架效应影响的方向可能也不同。

本研究假设:好、坏封面故事对人们风险偏好的作用方向不同;在好的封面故事下,人们保守倾向的比例可能更大。

1.3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表征方式取决于两者心理距离的远近。

对那些远距离的事物,人们倾向于使用高水平解释,即关注事物核心的、整体性特征,着眼于事物的终极状态;而对那些近距离的事物,则采用低水平解释,即强调边缘的、细节化的局部特征,关注终极状态的具体实现过程(Trope &Liberman,2003)。

心理距离有四种表现形式: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概率),其中,时间距离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远近的知觉;空间距离是指个体对空间远近的知觉;社会距离是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的大小(如自我-他人);假设性是指事件或客体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或与现实的距离远近,可以理解为概率(孙晓玲等,2007)。

研究证明时间的间隔,地理位置的拉长,人际距离的阻隔或发生概率的降低,都会增加个体与认知客体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启用高水平解释(Trope,Liberman,&Wakslak,2007)。

由于解释水平的不同,人们在“远距离”和“近距离”决策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偏好。

由于人际间社会距离的存在,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表征方式不同。

对于人际距离疏远的对象,人们倾向于采用高水平解释进行抽象化的概括,关注整体性、本质性的核心属性;对关系亲近的对象,则更多采用低水平解释关注其细节信息,关注点则更为具体,较多地重视和考虑局部的、细节的边缘属性(Trope et al.,2007)。

研究证实,相似性确实能缩短对方和自己的心理距离,使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更关注“低水平”信息(Bar-Anan et al.,2006),即当对方与自己有某个或某些相似的特征时,人们在知觉他人时更关注细节信息。

Hsee和Weber(1997)发现人们在预测他人风险偏好时存在系统的偏差,当他人变得具体并为自己所熟悉时,这种偏差会减弱甚至消失。

研究也发现时间距离是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之一,如王鹏和刘永芳(2009)利用30天和210天两个时间距离下对提前决策和延迟决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框架对跨时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在近的未来,人们的选择是基于可行性(Feasibility)的;而远的未来,决定的选择是基于愿望(Desirability)的。

人们对较近未来事件的表征水平较低,关注的是可行性,即达到该结果的难易程度;对较远未来时间的表征水平较高,关注的是愿望,即该结果的主观价值的大小(Liberman&Trope,1998)。

Sagristano(2002)发现,人们在赌局决策中存在偏好反转现象,当为较远的未来选择赌局时,人们更偏好收益值较大的赌局,即使获胜概率较低;而为当下选择赌局时,人们更喜欢选择那些获胜概率较高的赌局,即使收益较小。

本研究选取高中生为被试,任务一是做与高考密切相关的志愿决策,任务二让被试对他国遭受的“疾病风波”进行风险选择。

两项任务均要求被试为他人作出选择,但与他国发生的灾难相比,为他人做志愿决策对高中生而言,因为有着经历的相似性,产生的社会距离可能更近。

研究假设:在不同社会距离下,人们受各种影响因素作用导致风险偏好的特征可能不同,与远的社会距离相比,人们在近的社会距离下做决策时更关注细节特征,此时,风险偏好更容易受到决策任务特征包括时间距离、概率、封面故事等的影响。

2研究一2.1方法2.1.1被试在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滕州第一中学共三所高中随机抽取不同班级采取整群发放方式共发出800份自编的风险决策问卷,回收751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9%。

其中被试均为高一和高二学生,男生389名,女生359名,未填性别者3名。

所有被试自愿参加实验,且从未有过类似纸笔测验经历。

2.1.2材料与设计在4个时间距离(1周、1个月、6个月、1年)下分别进行2(封面故事:好-坏)ˑ2(框架:收益-损失)ˑ3(概率水平:5%、50%、95%)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时间距离、封面故事、框架属于被试间变量,概率水平属于被试内变量。

考虑到顺序可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在这16种问卷中三种概率排放在前、中、后不同位置的次序是均等的。

以高考志愿为基本材料,假设第三人小华刚参加完一场模拟考试,将这场考试中小华发挥有些超常作为好的封面故事,考试发挥失常作为坏的封面故事,在1周后(1个月、6个月或1年)小华将填报351第34卷第2期夏星星等心理距离、封面故事对框架效应的影响高考志愿。

只有甲类和乙类两类院校供其选择,同时,甲类院校优于乙类院校。

让被试回答小华将如何做出选择。

回答的问题中框架的设计为:收益框架表述为她可能会中榜,中榜甲类院校的概率有5%、50%和95%,中榜乙类院校的概率为99%(因高考过程中存在一些偶然或突发因素);损失框架表述为她可能会落榜,落榜甲类院校也分别有5%,50%和95%不同的概率,落榜乙类院校只有1%的概率(可视为不会落榜)。

若被试选择乙类院校视为保守倾向,选择甲类院校则视为冒险倾向。

2.2结果与分析2.2.1四个时间距离下,高中生在不同概率中风险倾向的行为分析表1志愿决策故事中,高中生在各种条件下风险倾向的分布情况封面故事框架风险倾向时间距离1周1个月6个月1年小概率中概率大概率小概率中概率大概率小概率中概率大概率小概率中概率大概率好收益损失保守43(93.5)21(45.7)3(6.50)45(91.8)26(53.1)10(20.4)35(79.5)20(45.5)6(13.6)44(88.0)25(50.0)7(14.0)冒险3(6.50)25(54.3)43(93.5)4(8.20)23(46.9)39(79.6)9(20.5)23(52.3)36(81.8)6(12.0)25(50.0)43(86.0)保守11(22.9)30(62.5)42(87.5)10(22.2)24(53.3)39(86.7)14(28.0)28(56.0)34(68.0)13(28.3)26(56.5)38(82.6)冒险36(75.0)18(37.5)6(12.5)35(77.8)21(46.7)6(13.3)36(72.0)22(44.0)15(30.0)33(71.7)20(43.5)7(15.2)坏收益损失保守38(82.6)17(37.0)5(10.9)34(69.4)22(44.9)7(14.3)38(82.6)16(34.8)2(4.30)39(83.0)18(38.3)5(10.6)冒险7(15.2)29(63.0)45(87.0)15(30.6)27(55.1)42(85.7)8(17.4)30(65.2)44(95.7)7(14.9)28(59.6)41(87.2)保守8(17.4)21(45.7)35(76.1)8(17.8)18(40.0)31(68.9)8(16.7)23(47.9)43(89.6)15(32.6)25(54.3)35(76.1)冒险38(82.6)25(54.3)11(23.9)37(82.2)27(60.0)14(31.1)40(83.3)25(52.1)5(10.4)29(63.0)21(45.7)11(23.9)表1列出了被试在各种条件下风险倾向行为的人数及比例,在时间距离为1周、1个月、6个月和1年中,利用McNemar test考察不同概率下的风险倾向行为,发现:在各种条件中,人们在大概率与小概率下的风险倾向行为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表1可知,不论是在大概率或是小概率下,人们表现出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偏向的行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