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海上搜救体系刻不容缓
我国海上空中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海上空中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海上船舶,泛指海上航行的渔船,商船,出现险情和事故需要救助时,应发出求救信号。
对处于危险之中的船舶作出响应,是每个收到遇险信号的船舶和机构的义务。
我国 1984 年起实施的《海上交通安全法》第 36 条也作出了相似的规定: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收到求救信号或发现有人遭受生命危险时,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当尽力救助遇难人员,并迅速向主管机关报告现场情况和本船、设施的名称、呼号和位置。
可见,沿海国设立专门的搜救机构和对海上遇险船舶和人员提供救助是一项法定的义务。
我国海上空中搜救系统现状1.交通部救助飞行队。
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是国家唯一一支海上专业空中救助力量,主要担负我国沿海范围内的海上遇险(难)船舶、航空器、固定设施等的人员搜寻救助和人命救生;承担海上船舶、固定设施的伤病人员救助;配合海上救助船舶实施海上救助、消防和防污染工作;应地方政府需要执行其他海上和陆地救援工作、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和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等抢险救助任务。
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的统一垂直领导下,现已发展成拥有交通部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5支救助飞行队,大连、蓬莱、上海、厦门、福州、珠海、湛江和三亚等8个救助飞行基地、配备了12架救助直升机救援体系。
分别担负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东海海域、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域范围内的海上人命救援和社会公益性抢险救助任务。
形成了覆盖重点海域的海陆空立体救助体系,提高了我国沿海海域人命救助的应急反应能力。
2.我国海上空中立体搜救系统的法规建设和制度管理为规范我国海上搜救行为,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交通运输部实施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通过建立预警预防机制,险情报送制度,搜救保障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搜救的支持系统,提高我国政府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和海上搜救的能力,确保海(水)上人命财产的安全,并通过制定“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规范搜救内部工作、使搜救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
海上搜救与救援分析与措施探讨
海上搜救与救援分析与措施探讨摘要:随着我国海洋运输的迅速发展,船舶航行密度不断增加,相应的船舶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加,海洋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海洋航行中,船舶航行的特殊情况使其在发生意外事件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救援,而复杂多变的海洋状况又会对救援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于海上环境的恶劣,救援工作很困难,常常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来进行搜索,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救援装备、人员素质、配合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不良的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前救援工作的开展。
本文将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能和减少灾害发生造成的严重损失。
关键词:海上搜救、救援分析、措施策略前言:海洋救援是一种以降低生命、财产损害、以挽救海洋经济发展为宗旨的社会性活动。
但是,在海上救援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救援工作的效果难以通过人力来进行有效的管控,以此达到目的。
这是因为海洋存在着各种复杂且多变的状况,这些不良的状况会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在救护期间,还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果不能保证搜救的效果,很容易出现更多的伤亡。
为此,必须加强对海洋救援的投资,提高海洋救援工作的整体效能,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海上搜救工作存在的现状问题事实上,按照其工作任务划分,可以分为海洋搜索和海洋救援。
海上搜索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准确的对出现事故船、遭遇事故的人数等基本资料进行核实的工作,而海上救援是对遇难人员、船只、财物进行救援的一种工作形式。
从过去的救援经验来看,救援设备的先进和工作人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搜救的工作效率。
从国外开展的海上搜救工作来分析,由于其装备和装备比较齐全,而且救护队伍的工作能力也比较强。
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能有效地减少救援和救援的耗时,提高救援工作的成功率,然而根据目前国内海洋救援工作的状况,无论是装备、装备还是人力配备,都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的距离。
致知力行 继往开来 推进我国水上搜救能力高质量发展
水上应急体系(也称水上搜寻救助系统)是指实现水上搜寻救助功能的组织结构。
主要由搜救协调机构、遇险通信和搜救力量三部分(子系统)构成。
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均取得了良好的成就,多年的运行也成效明显。
据统计,2010—2018年,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8 474次,协调各类船艇84 586艘次,协调飞机3 451架次,在我国搜救责任区内成功搜救13 592艘中外遇险船舶、150 687名中外遇险人员,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96.2%。
(一)“一案三制”建设1. 水上搜救体制建设。
我国早在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成立“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统一指挥和部署海上“三防一救”工作,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海上搜救工作在我国开始起步。
1989年,根据《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建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China Maritime Rescue Co-ordination Center)”,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同时,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步成立了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各地区根据所负责海域的具体情况,还设立了海上搜救分支机构(市级海上搜救分中心),实现了国家海上搜救体制与国际接轨。
2005年,为加强我国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能力,增进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和军队在海上搜救工作上的协调配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至此,一个完整的国家水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2. 水上搜救法制建设。
我国参加了《1958年公海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74年SOL AS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等与海上搜救有关的朱玉柱致知力行 继往开来推进我国水上搜救能力高质量发展2019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 完善我国搜救机制
为 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海难事故所带来 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海运业一直存在—个约定俗 成的规定 ,船舶及船长在不危及本船及船 已^员 、 安全的情况下, 有义务尽力救助海 E人命。 这一规 定也被各国海商法及国际公约所采纳 ,成为一项 法定义务。 为了保证海 匕人命安全, 相关国际公约 均要求各缔约国建立完善的海上搜救体系, 把守 海 匕人 命安全的最后—道防线。 1与海上搜救相关的国际公约 17 年 , 9 9 在国际海事组织在汉堡召开的会议 上各国通过了 1 7年国际海 匕 99 搜寻救助公约。 该 公约为各 国搜救体 系的建立提供了统一框架 , 并 要求各国在海上搜救行动中互相协调和合作。在 公约下, 全球海区分为 1 3个搜救 区域 , 各缔约国 对责任区域 内的搜救行动负责 。 公约强调各缔约 国在搜救 中的协调合作 , 并且鼓励国家问订立有 关搜救的合作协议和条约。 目前 , 7 1 9年 国际海上 搜 寻救 助公 约 与 9 1 7 年海 匕 命安全公约 ( M s 和航行安全) 94 人 G Ds
畴 ,建议尽快制定相应 的国内搜救法律法规 , 如 《 海上搜寻救助法》 , 等 以满足公约要求。同时, 完 善现有的国家搜救应急预案, 使其更合理、 更有操 作性。 3 . 2海上搜救体制未能理J 。目前, 颐 l 我国搜救 应急领导机构为部际联席会议 ,其只是—个部际 协 调 议 事制 度 , 构松 散 , 结 不能 承 担起 日常 协 调 、 组织海上搜救行动的任务。海上搜救中心负责组 织、 协调全国的海上搜救行动 , 但其为交通部的内 设机构 , 在海上搜救中有时仅能起到协调作用 , 关 键时刻缺乏直接指挥救助船的权力 , 大大影响了 海上搜救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 我国海上搜救指挥机制 需要进一步完善, 需要统—搜救力量 , 集中有限的 救助资源投人到海上搜救中。建议整合 目前 比较 分散的海上力量, 借鉴美国海上警卫队的模式 , 统 我 国的海上力量 , 在交通运输部下建立起巡航、 救助、 缉私 、 护渔—体化的新型海事力量一 中国海 上警卫队伍 。中国海上警卫队具有海上搜救的指 挥权, 全面负责海上搜救行动的组织协调 , 一切救 助力量均应当听从其指挥。在地方 , 建立海上搜救 指挥分中心 , 隶属于海上警卫队并受其领导 , 负责 区域海上搜救行动的指挥和协调 。只有整合有限 的海上资源 , 采取巡航救助—体化模式,防救结 合, 才能 在 海难 事 故发 生时 快 速反应 , 减 少 事故 在 发生 概 率的 同时 , 增加 搜救 成功 率 。
海上搜救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 年 3 02 月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UR A FNA T N C TO L& T C O N LO N O GVO A INA E HNIA H P I O L G C LS IPNGC L E E
V0 . 1N . 1 o1 1
能存 活 的时间是不 同的, 如表 1 示 。 所
表 1 水温与落水者所能存活的时间关系
由上表 可 知 , 露 是遇 险船 员在 海上 求 生待救 期 间丧 命 的主 要原 因 。 因此 海 上搜 救最 重要 的是 赢得 时 暴 间 , 救船 舶或飞机 在 收到求 救信 号后应 第一 时 间到达 出事海 域展 开搜 救 , 样才 能减少 人员 生命损 失 。 搜 这 2 我 国搜救体 系 的不 足 之处 我 国海 上搜 救 由海 上搜 寻和 海上 救助 两 部分 组成 。海 上 搜寻 指 的是 先确 定遇 险人 员 、 船舶 和设 施等 位 置 的行 动 。海 上救助 又 称海 难 救助 , 是指 在海 上或 者 与海 相通 的可航 水域 , 对遇 险 的船 舶 、 员和其 他财 产 人 进 行 的救助 。世界 发达 国家 的经验表 明, 完善 的海 上 搜救 体 系 以及先 进 的装备 设施 , 赢得 搜 救时 间 、 对 提高
设备 、 管理 、 法律 体 系等五个方 面提 出了改进措施 , 对完善我 国海上搜救体 系、 高遇险船 员搜救 成功率有 一定的指导 提 关键词 : 遇险 ; 搜救 ; 成功率 ; 举措
中图分类号: 7 . U6 6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9 9 (02 0 .0 30 17 .8 12 1 )104 .3
收 稿 日 期 :0 卜 1 21 O一0 6
完善我国海上搜救体系
永 也 管哩 第8 1 2 -0 2 0 0i 月 誊第 期 0- 61 f
船舶 的距离 , 保证遇有险情第一 时间抵 达现场 ; 根据季 各救助局 的救助船舶 以拖船 ( 而非专用 救助船 ) 为
节的变化 、 水文气象 的特点 和海难 事故 的发生规律 , 科 主 ,3 2艘救 助船舶平均船龄 1 .9a 83 ,平均 航速 1 . 23 5 学合理地部署 、 调整救 助力 量待命 位置 , 使救助力量始 k , n 无论是在数 量上还 是在船 型 、 度 、 速 抗风浪 等性能 终处 于最有 利的救助位置 ;坚持全 天候 的值班待命要 上都 达不到快速反 虚的基本要求 ,更不能适应现代海 求, 所有待命力量时 刻保持 高度戒备状态 , 随时做好救 上救 生 的要求 。救 助船舶或三用拖 船仅达到商业 民用 一舱不沉”的抗 沉性 要求 , 但在 紧急救 助中如果 助准备 , 一旦接到救 助指令 , 保证 在规定 的时 间内迅速 船舶 “
【 关键词 】 海 上搜 救 ; 员素质 ; 人 安全标 准 ; 法 质的飞跃 ,以海上 专用救助直升机 为骨干 的立体救助 立
厦 湛江又先后成立北 海上搜救 工作直接关 系到人命 、财产 的安全 和社 体系就此起步 。此后在大连 、 门 、 部 蓬莱 , 负渤海海域 担 会 的稳定 。中国海上搜救 中心及全 国各 级海( ) 水 上搜 海第一救助飞行 队 ( 署在大连 、 、 部署在厦 门, 负台 担 救机构在 国务院 、 通部及各 省 、 交 自治 区 、 直辖 市人 民 救助任 务 )东海第二救助飞行 队( 部署 在湛 政府 的领导 下 , 认真履行海 上人命救助 的职责 , 为航行 湾海峡救 助任务 )和南海第 一救助飞行 队 ( 担 , 在我 国搜救 责任 区水域 的船舶提供救 援保 障 ,为我 国 江 , 负琼州海峡救助任务 ) 极 大地提高了海上搜救 8个救助 经济 、 航运 、 海洋 事业 的健康 发展作 出应有 的贡献。但 的反应 速度 和搜救 成功率 。3个救助局下设 1 是 由于我国地域广 大 、 海岸线长 , 搜救 工作 中存在 的某 基地 ,为专业救助船 舶和救 助飞机动态待命 的后勤保 可进行 5 nmi 以内的沿岸快速救助反应 , 0 l e 较 些 问题仍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着搜救 行动 的有效 进行 。 障基 地 , 为完 整的专业救助网络至此初步形成 。 非专业搜救 力量主要 由参加救 助行动的交通部 以 包括军队 、 中央有关直属部 门和地 我 国海 上 搜救 工 作 由 中 国海 上 搜救 中心总 体 负 外 的其他单位组成 , 责, 其具体 职责是统一组织协调搜救 工作 , 为海上 遇险 方部门 的力量 以及各港 口 、企事业单 位和航行于我 国 中央军委批复 , 人员 、 船舶及航空器提供搜 寻救 助服务 。 水监体制 改革 水域的大量商船和渔船 。根据 国务院 、 后, 随着 “ 一省一监” 原则的建立 , 沿海 省份的海事局 如遇某些海域 地方救助力量不 足时 ,中国海上搜救 中 各 相继成立省级救助协调 中心( 少数 省份除外 , 如广东省 心及地方海上 搜救 中心 与军 队联 系 ,按照抢 险救灾 的 南部队派出舰船 、 飞机给予支援 ; 事故 现场 附近 海上搜救协调 中心设在省 政府 )较 大的港 口海事局设 原则 , , 立救助分 中心 。下文从搜救 力量 以及搜救 待命制 度两 的过往船舶 由船舶交通管理 中心进行组织参 与搜救 , 这些非 专业的救助力 量往往在搜救工作 中发挥着至关 个方 面进行 分析。
我国水上搜救工作现状与对策
【 关键 词】搜 寻与救助 ;水上搜救 中心 ;海事管理机 构 ;现状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U 9 6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7 - 9 3( 00 70 5 — 2 6 4 4 9 2 1 )0 — 1 7 0
Ana ys st e e tst ton a l e he pr s n iua i nd o c unt r e u eo artm e r s uei Chi e m as r fm ii e c n na 口 X Xio Ja g U a — in
21 0 0年 第7 期 第3 2卷 总 第 13期 9
物 流 工 程 与 管 理
LOG I STI ENG l CS NEER l AND NG MANAGEMENT
d : 0 3 6 / .i s . 6 4 4 9 . 01 . 7 0 5 oi 1 . 9 9 j n 1 7 — 9 3 2 0 0 . 6 s
21 国 际公 约 对 缔 约 国政 府 的要 求 .
障 人 民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 国务 院对 国 家 海 上 搜 救 应 急预 案
进行 了修订完善 , 各地 方政府 也编制完善了所属 辖区海 ( ) 水
上 搜 救 应 急 预 案 、并 进 行 了细 化 。国家 部 ( ) 间 协 作 关 系 不 委 际 断 紧 密 ,预 警 预 防机 制 不 断健 全 ,搜 救 能 力 显 著 提 高 。
1我 国 水 上 搜 救 力 量 的 组 织 结 构
为切实加强对全 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 事故应 急反应工
作 的组 织 领 导 ,协 调 、整 合 各 方 力 量 ,形 成 政 府 统 一领 导 、
2 11 搜 寻 救 助 公 约 的要 求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10.31•【文号】国办函〔2019〕109号•【施行日期】2019.10.3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事救捞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国办函〔2019〕1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水上搜救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内容,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国家海上搜救体制机制优势,稳步推进水上搜救体系建设,管理运行制度化、队伍装备正规化、决策指挥科学化、理念视野国际化、内部管理窗口化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水上搜救能力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但与此同时,水上搜救工作仍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法规标准不健全、保障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
为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健全水上搜救体制。
国家海上搜救机构要做好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制定完善工作预案和规章制度,指导地方开展有关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预防与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属地责任,建立健全水上搜救组织、协调、指挥和保障体系,水上搜救所需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水上搜救机构高效有序运行。
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要统筹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发挥好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紧急会商、联合演习、专家咨询等优势。
交通运输部要发挥好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作用,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督促指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建立水上搜救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属地为主、专群结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海上搜救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海上搜救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张营军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05期【摘要】海上搜救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能够直接反应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当前我国正逐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对海上搜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海上搜救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
本文试阐述海上遇险人员面临的困难,然后在分析海上搜救体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海上搜救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上搜救体系;问题;对策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很快,全球海运事业也日益壮大,海上船舶通航密度不断加大,导致频繁出现了船舶遇险事故。
所以在出现海难以后,海上搜救行动必须及时展开,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直以来海上搜救都是各国海上安全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内容,救助机构要承担起法律法规赋予的重要使命,切实履行好这项公益性职能。
通过组织海上搜救工作,可以让更多遇险人员得到营救,最大限度挽回财产损失。
与发达国家搜救设施及搜救能力相比,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所以需要提升遇险船舶搜救成功率。
一、海上遇险人员面临的现实困难在船舶出现海难之后,短时间内得不到营救,为了保证船员的生命安全,船长应该马上下令弃船。
船员漂浮在水上待救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其生存时间的长短,晕浪、淡水、食物、水温、暴露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对暴露而言,遇险者在水面上漂浮时,身体和海水直接接触,由于人体体表缺乏较强保温隔热能力,加之水导热速度远远大于空气导热速度。
所以遇难者如果在水中长时间暴露,与陆地上散热相比,身体散热明显要快的多。
身体在寒冷天气下暴露,身体组织会被冻伤,在酷热天气下暴露,容易出现中暑现象。
此外,在不同水温下暴露,对遇难者存活时间的影响也不一样,具体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在影响遇难者海上待救时间的众多因素中,暴露是主要因素。
所以对于海上搜救工作而言,赢得抢救时间最为重要,在接收到求救信号以后,必须马上赶往出事海域进行搜救,尽力挽回生命损失。
全国政协委员何建中:加强搜救体系建设 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交通技术少维护费用逾50%。
三、研究成果及展望通过估算全年作业情况下各类型耙吸船污染物排 放量和节能经济性,双燃料发动机耙吸船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NOx 减排91%, PM 2.5减排99%, C 02 减排37%;节能效果显著,燃料费可节省36%,建造一艘舱容为12 000立方米的LNG 清洁能源绿色耙吸船 项目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明显。
1.发展LNG 耙吸船具有以下优势(1)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短缺, 常规化石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
石油年产量仅能 维持在2亿吨左右,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 26%上升至2011年的57%。
另外,我国天然气储量相 对丰富,是_个典型的"富气贫油”国。
石油采储比为12年(全球为40.6年),而天然气的采储比达到47年 (全球为65.1年),加上丰富的煤层气、页岩气和可燃 冰,为中国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节能减排经济效益明显。
采用天然气清洁能 源动力可有效减少石油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量,同时降低船舶作业成本。
(3) 可促进船舶行业可持续发展。
掌握天然气发带、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对海上搜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海上搜救肩负着为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海洋环境、涉海用海活动提供安全保障的重 任。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介绍, “当前,我国海上搜救已形成以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 会议和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为制 度保障,以专业救助力量、国家公务和军队力量为中坚力量,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国家海上搜 救体系。
”仅在2017年,全国共组织协调海上搜救行动 2 063次,成功搜救1 462艘遇险船舶、15 046名遇险 人员,日均成功搜救42人,人命搜救成功率96.3%。
何建中认为,目前海上搜救任务日益繁重,海上搜救难度越来越大,尚未做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 特别是深远海搜救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作者:徐雯梅来源:《水运管理》2009年第08期【摘要】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与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及相关海上搜救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现状和特点,提出改善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的建议:修改相关海上搜救法律,制定全国性的海上搜救条例;明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性质;强化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完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救助力量的积极性。
【关键词】海上搜救;海事管理;社会救助力量1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我国海上搜救始于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的通知》,决定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交通运输部,负责我国沿海水域的海上搜救工作。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组成相应的海上安全指挥机构,领导本地区的海上安全工作,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当时国情的海上搜救格局。
1989年,根据《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文,在交通运输部建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海上搜救工作,日常工作交付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并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配合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做好海上搜救工作。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建立相应的海上搜救机构。
2005年,为加强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工作能力,加强国务院各相关部委与军队在海上搜救工作中的协调和配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由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全国海上搜救和船舶污染应急反应工作。
2海上搜救的相关法律我国海上搜救法律体系由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
2.1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1)为开展搜寻营救海上遇险人员的国际合作,IMO的前身即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于1979年4月9日至27日在汉堡召开国际海上搜寻救助会议,讨论并通过《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该公约于1985年6月22日起生效,我国于1985年6月24日加入该公约。
浅议我国海上搜寻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里 , 助船 平 均 抵 达 时间 在 5 1 小 时 。在 粤 东 、 西海 域 平 救 — 5个 粤 均距 离 为 I0 海里 , 9个 J u , 1 为 J  ̄ 如遇 恶 劣 天气 , 结 果 是不 言 , 其
而喻 的。
障体 系的健全和航运经济的发展。
一
、
海 上 搜寻 救 助 是 国家政 府 的 职 责
1 有的 国家 海上 救助 力量 不 能满足 形 势发 展 的 需要 .现
我国有 5 8个港 口城市 , 目前只有 3 个专业救助局和 1 个 7
救 助 基地 ,且 救 助局 和救 助 基地 大 部 份 设在 港 区 内和河 道 内 , 从 这 些 基 地 出 发 执 行救 助任 务 的 船 舶 往 往 出港 时 问 就需 要 几 个 J u 海 上 发 生 事 故 的 地 点 绝 大 多 数 是 在 海 上 、 上 通 航 要 J  ̄, , 海
维普资讯
浅 谈我 国海上 搜 寻救助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
口惠州海事局 尼树会
摘 要 : 文指 出我 国海上 搜 寻 救 助 力量 不 足 和社 会 搜 救 资 本
救 助 飞行 队 , 5 有 0多艘 专 业救 助船 和 9架救 助 飞 机 , 责 全 国 负 沿 海 水域 和 内河通 航 水 域 水 上 交通 安 全 监 管 、 舶 险 情 和 空难 。
3 社 会 海上 救 助 力量 缺 乏激 励 机 制 .
实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 , 特别是作为国际海事组织 A
类 理事 国的 国际 形 象 。因此 加强 我 国海 上 救助 力 量 的发 展 是必 要 的 , 是 刻 不容 缓 的 。 也 二、 国家 海上 搜 寻救 助 力 量与 发 达 国家 相 比 我 国 目前 有 中 国海 上 搜 救 中心 , 以及 9个 省 、 辖 市设 有 直
我国海上搜救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前 与 美 国 、 欧盟 等 6 个 国 家 或地 区签 订 8 了海 运 协 定 。近 年 来 ,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飞速 发展 ,沿 海 及 内河 水 域从 事 各 类 水
高 ,但 和 发 达 国 家相 比 ,差 距 还 是 很 大
的。
上 活 动 的 国 内外 船 舶 剧增 ,水 j 事 故 和 一
面 临 的挑 战 。 面 对 严 峻 的 形 势 , 中 国 海 上 搜 救 中 心 及 全 国各 级 海 上搜 救 中心 在 党 中 央 、
尽 管 目前 我 国具 有 一 定 规模 的海 上 搜 寻救 助 力 量 可 用 , 国家 也 在 国 力允 许 的 条件 下 ,对 我 国专 业 救助 力量 的建 设 进 行 了较 大 的投 入 ,使 专业 救助 力 量 无
险 情 的发 生概 率 也 随 之增 加 。 同时 ,我 国存 在 着 大 量 以捕 捞 作业 为生 的渔 民 ,
接 不 够 完 善 ,处 于 相 对 独 立 的 、 零 散 的 状 态 , 没有 形 成 系 统 化 的 有机 整 体 。
22 上 搜 救 力 量 不 足 , 应 急 资 源 整 合 .海
量 尤 其 是过 往 的船 舶 、 渔 船 往 往 是许 多
搜救 行 动 的主 要 承 担 者 , 参加 搜 救 行 动
花 费 了他 们 大 量 的 精 力 和 时 间 ,也 可 能 让其 失去 有 利 商 机 , 经济 损 失是 客 观 存 在 的 。而 人 命 救 助 按 照 国 际 公约 ,是 无
偿 性 和 义 务 性 的 。 在 很 多情 况 下 ,这 些 损 失得 不 到 应 有 的 补 偿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了 巨大 成 就 。但 是我 们 也 看 到 当前 我 国 这 些 差 距 主 要 体现 在 这 样 几 个方 面 :
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第一段:海上搜救应急事件的发生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海上搜救应急事件,是指当船只、航空器、人员等在海上发生意外、灾难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救助、抢救的应急事件。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迅速增长,航行在海上的船只和航空器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同时,跨国贸易、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也导致海上航行人数大幅攀升。
为了确保海上人员的安全,针对这些海上搜救应急事件,我国面临着设立和完善海上搜救应急体系的挑战。
第二段:为完善我国海上搜救应急体系提出的建议
首先,要加大对海上搜救应急体系的投资力度。
对于海上搜救应急体系,要建立统一的标准。
为此,我国要加大投入,改善海上搜救设施,提高搜救设备的质量和功能;招募和培训更多的搜救专业人才,使其具备正确的知识和技能;调整海上搜救执法机构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搜救计划机制。
为确保海上搜救应急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搜救计划机制,推行搜救计划的编写、审核、执行和监督等程序,使搜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第三段:加强海上搜救应急体系文化建设
另外,还要强化海上搜救应急体系的文化建设。
中国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法 治保障。
体制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01
02
03
04
05
加强海上搜救协 调机制建设
提升海上搜救能 力
推动海上搜救科 技创新
完善海上搜救法 律法规
加强海上搜救国 际合作
强化国家、省、市三级海 上搜救协调机制,明确各 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
加大投入,提高搜救船舶 、飞机等装备水平,加强 搜救队伍建设,提升海上 搜救能力。
搜救队伍建设
加强海上搜救队伍建设,提高搜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是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重要挑战。
多元化搜救手段
研究和探索更多元化的海上搜救手段,如无人机、潜水器等,以适应 复杂多变的海上搜救环境。
展望海上搜救管理的未来发展
国际化合作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上搜救管理将更加注重国际化合作,共同应对海上安全挑战。
搜救任务复杂性
随着海洋活动的增多,海上事故 和险情也相应增加,海上搜救任 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艰巨。
当前海上搜救管理的挑战
01
02
03
协调机制不完善
目前海上搜救管理涉及多 个部门和机构,协调机制 不够顺畅高效,影响搜救 效果。
技术手段落后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发 展的背景下,中国海上搜 救管理在技术应用方面仍 存在较大差距。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的创新 将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 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02
CATALOGUE
国际海上搜救管理体制经验与借鉴
国际海上搜救管理体制概述
国际海上搜救组织(IMO)主导
国际海上搜救管理体制主要由国际海上搜救组织(IMO)协调,通过制定国际 公约、规范和标准,推动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深远海搜救体系建设问题探析
我国深远海搜救体系建设问题探析摘要:本文梳理总结了不同行业对于深远海的定义范围,从组织架构、规划布局、搜救能力、科研创新、区域合作等5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深远海搜救体系建设的现状,并立足当前短板弱项,着眼长远建设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关键词:深远海搜救体系引言深远海搜救体系建设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履行国际搜救公约的重要内容。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海空兵力作战领域的延伸拓展,加快我国深远海搜救能力建设已成为支撑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建设远洋海军的紧迫课题与必然要求。
我国具备深远海搜救能力的机构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和海军,其中交通运输部作为海上搜救责任部门,专业致力于应急搜救工作的研究和建设;自然资源部基于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需求,研发制造了一定规模的声光学海底测绘装备和潜水器;海军基于援潜救生的需要,具备了一定深度的救援能力,并且在饱和潜水试验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
1深远海的定义范围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于深远海的定义范围有着不同的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界定,通常由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做出界定。
1.1 深海的定义范围从地球科学角度,200米~1000米水深范围被称为海洋光层,1000米~4000米水深范围被称为深海,超过4000米水深被称为深海洋槽;从海洋资源开发角度,我国定义为300米以深的海域,欧美国家则定义为500米以深的海域;从海军作战角度,我国定义为300米以深的海域,美军则定义为900米以深的海域;从海上搜救角度,定义为300米以深的海域。
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的面积分别为7.7万、38万、77万、350万平方公里,最大水深分别为85米、140米、2717米和5576米,300米以深的海域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
1.2 远海的定义范围从航区划分角度,我国定义为渤海、黄海及东海离岸200海里以远,南海离岸120海里以远(台湾岛东海岸、海南岛东南岸50海里以远)超过Ⅱ类航区以外的海域;从海洋资源开发角度,定义为离岸200海里以远海域;从海军作战角度,定义为沿海离岸600海里以远的海域;从海上搜救角度,定义为沿海离岸100海里以远的海域,主要依据我国沿海救助基地的救助能力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 0 6 1 W 90 .1
维普资讯
栏 目编 辑 : 黄
迪
1. 83 9年 , 均 航 速 1. k , 论 从 数 量上 、 能 上 和 配 置上 平 23 m 无 5 性 都 不 符 合 现 代 救 生 要 求 。 同样 , 救 助 飞机 的 管 理 模 式 也 不 对 能 适应 海上 复杂 环 境 的要 求 。救 助 飞 机 在 执行 紧 急 的救 助任 务 时 , 能恰 恰 要 在 民航 总 局 规 定 不 能 飞 行 的 商 业 民用 标 准 可
粤东 、 西 海域 平均 距 离为 10海 里 , 9 小 时 。以上 平 均 粤 1 为 个
距离 和平 均 到 达 时 间 是 按 正 常 海 况 条 件 下 统 计 的 , 遇 恶 劣 如
天气 , 结 果 是不 言而 喻 的 。 其 2专 业 救 助 力 量 薄 弱 , 少 先 进 的 装备 和设 施 . 缺
来 建 造 船 舶 和 舾 装 配 置 。拥有 和租 用 的救 助 飞 机 全部 持有 民 目前 , 国 海 上 搜 救 体 制 由 经 国务 院 、 央 军 委 批 准 的 我 中 海 上 搜 救 中 心 , 及 9个 省 、 辖 市 海 上 搜 救 中 心 及 其 以 直 分 中 心 和浙 江 、 西 北 海 港 航 监 督 组 成 。我 国海 上 搜 救 广
维普资讯
海上 搜救直 接 关系到 人命 、 财产 的安全 和社 会 的稳定 。中国海上 搜救 中心及各 级 ( ) 水 上搜 救机 构在 国务 院 、 交通 部及 各省 、 自治 区 、 直辖 市政 府 的领 导下 , 认真 履 行
上人命救助职责 ,为航行在我国搜救责任区水域的船舶提供救援保障,为我国经 航运 、 海洋事 业 的健康 发展做 出了应有 的贡 献。
行救助待命 , 二级 待 命 的时 间 达 5 时之 久 。 小
目前我 国海上搜救体 系存在 的问题
1搜救 力 量机 制 不 完善 .
当前 , 捞 系 统 已建 成 3个 救 助 基 地 和 1 个 救 助 站 , 救 1 由
于 历 史 和体 制 原 因 , 有 救 助 站 和 救 助 基 地 全 部设 在 港 区 内 原 和河 道 内 , 这 些 基 地 和 救 助 站 出发 执 行 救 助 任 务 的 船 舶 往 从 往 出港 时 间就 需 要 几 个 小 时 ,如 温 州 救 助 站 ,可 能 需 要 3 4 - 个 小 时 才 能从 站 点 驶 到 沿 岸 , 从 沿 岸 驶 往 事 故 地 点 。海 上 再
航 总局 颁 发 的 安全 试 飞 证 书 , 照 商 业 民 用 航 空 器 管 理 模 式 按 进 行 管理 。 这 种 要 求 的 缺 陷 是 : 助 船 舶 以拖 船 ( 非 专 用 救 救 而
助船 ) 主 , 船 型 、 度 、 风 浪 等性 能上 都 做 不 到快 速 反 应 为 在 速 抗
、
刘立 志 刘晓 红
理 办 法》 为统 一 调 度 指 挥 , 理 安 排 、 用 救 捞 船 舶 , 证 海 , 合 使 保
上 救 助 和 抢 险 打 捞 等救 捞 任务 , 挥 了积 极 作 用 。但 是 , 办 发 该 法 对 救 助 船 舶 调 度 指 挥 的原 则 主 要 是 基 于 在 港 内和 锚 地 执
主 要 由交 通 部 救 捞 局 所 属 烟 台 、 海 、 州 救 助 打 捞 局 上 广
; 据 国 务 院 、 央 军 委批 复 , 遇 某 些 海 域 地 方 救 助 力 根 中 如 足 时 , 国 海 上 搜 救 中 心及 地方 海上 搜 救 中心 与 军 队联 中 照 抢 险 救 灾 的原 则 , 部 队 派 出 舰 船 、 机 给 予 支 援 。 由 飞 中心也 可 组 织 过 往 船 舶参 与搜 救 。 交通部 19 9 2年 发 布 了 《 上 救 助 打 捞 船 舶 调 度 指 挥 管 海
发 生 事 故 的地 点 绝 大 多 数 是在 海 上 、 海上 通航 要 道 。经 统 计 ,
从 基地和救 助站点到事 故发生地 平均 距离在 6-8 0 10海 里 , 救 助 船平 均 抵 达 时 间在 5 1 - 5个 小 时 。在 客 滚 船 航 线 密 度 较 大 的 渤海 湾平 均 距 离 为 6 0海 里 , 5小 时 ; 渔 船 密 度 较 大 为 在 的 连 云港 以 东 海 域 平 均 距 离 为 10海 里 , 1 8 为 5小 时 ; 风 浪 在 较 大 的 台 湾 海 峡 中 部 平 均 距 离 为 10海 里 , 1 小 时 ; 2 为 0个 在
的 环境 下 起 飞和 作 业 。
3搜 救 经 费严 重 不 足 .
目前 ,我 国救 助 船 舶 和救 助 直 升 机 均是 按 照 民用 船 舶 和
民用 航空 器 的 技 术 标 准 建设 、 证 和运 行 的 。船 舶 技 术 标 准 持 按 照 “OL S 、MA OL3 8 等 相关 公 约 、 行 CC S A ” “ RP 7 7 ” 执 S规 范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基 本 要 求 , 不 能 适 应 现 代 海 上 救 生 的 要 求 ; 助 船 舶 或 更 救 三用 拖 船 遵 循 “ 舱 不 沉 ” 商业 民 用 船 舶 抗 沉 性 原 则 , 一 的 当在 紧 急 救 助 中两 船 相 触 时 , 能 先 行 沉 没 , 没 有 设 置 救 助 直 可 且 升 机 停 机 坪或 者是 临 时 降落 区域 ; 舶 的撇 缆 索 和 撇 缆 枪 在 船 数 量 和性 能 上 不 符 合 海 上人 命 救 助 的需 求 , 易 贻误 战 机 , 容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