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河西社会生活的精细画卷——读《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
从居延汉简看屯戍吏卒的文化娱乐生活
惨,他们可以在 日常工作之外可以参 与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西北屯戍
(16)掾阳兼守届习 书佐博 EPF22:153B
防务机制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保障之 一。
(17)侍祠者 斋戒 务以谨敬鲜絮约省为故 一 尚考察不以为
[关键词]汉简;屯戍吏卒;娱乐活动;文化学习:防务机制
意者 辄言 如律令 EPF22:154
officers was not as onerous and tragic as we imagined,they can take part
汉简中有一些关于 “社”的散简,如 (11)至 (14),居延新简
in certain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learning acti vitieS,and these 中关于 “社”的记录有些则比较完整,如 《秋祠社稷》册 (EPF22:
揭示士卒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可以参加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 沟通天与人。边境军民怀着恭敬之心参与祭祀,在一定程度上加强
以说明应客观看待屯戍吏卒的生活环境 汉代西北屯戍防务机制能 了军政长官与普通民众之间原本淡泊的情感联系。陈直也说:“居延
够长期有效地运行,没有一定的精神抚慰是难以想象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相关简文:… (1)私去署之它亭聚会奉言口饮嘲 403·10
戍卒 ,远在边郡 ,仍 举行社稷 ,应为 春秋二 次,即无所谓 以里为单 位 。社稷之 钱,集合至千 二百 ,似 为一 之 费,不论 吏卒 ,皆可参 加。都吏一人,出钱至六百,数亦甚钜。秋祭举行,时期在九月。
(2)伏地再拜拜请具酒少赐子建伏地再拜请具 i0·25A 社日前后,设有社市,类似于集市,社稷之时,选有社员治计,制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
转载: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河西史探》••古代河西走廊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在政治、军事和中西交通方面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中央王朝以及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和开发。
其间,令人尤为注目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尽量利用天然环境发展农牧经济,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至唐代,这里已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但是,自西汉至清末近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人类的活动却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给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地制约了河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正确审视历史上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问题的存在••环境问题是指环境的结构与状态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在古代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天然绿洲的沙漠化••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历史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的天然绿洲沙漠化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典型的区域主要有:••1.石羊河下游民勤西沙窝古绿洲••在今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的西部,有一条南北长135km,宽20~30km的沙漠化地带,俗称西沙窝。
如今在这片茫茫沙海中还残存着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端子号等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并由北向南依次排布着三角城、连城、古城、文一古城等多座废墟,其周围还暴露着各种丰富的古代遗物和成片的古弃耕地,向人们昭示着昔日绿洲的繁荣。
据李并成先生考证,连城和文一古城遗址分别是西汉武威郡所辖武威县和宣威县治所;最北端的三角城遗址是汉代一处城障烽燧;处于连城和文一古城之间的古城汉时称平泽亭或晏然亭。
汉代这里曾是一个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的地区,史称武威(即连城遗址)以西地方,“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从这些城址的设置和史料反映的情况看,汉代石羊河下游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正是在今天沙浪滚滚的西沙窝地区展开的。
河西汉简所见边塞地区汉匈日常战事及其特点
摘要:河西战役后,武帝设“河西四郡”,逐步畅通了河西走廊乃至中原通往西域、西亚的交通。
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汉朝政府设置边塞、烽燧、关隘等防御系统防范匈奴势力的入侵与破坏。
20世纪出土于河西地区的汉简资料,记载了汉代河西地区汉匈日常军事冲突的真实状况。
根据河西汉简,匈奴日常入侵汉塞主要表现为:一般利用傍晚或夜晚进攻汉塞;对汉烽燧进攻时,一般采取骑马弓箭的方式,汉戍卒亦多以弓弩对射的方式回击;匈奴对汉塞的入侵一般为小规模、小范围的进攻,兵力在十几骑到几十骑不等。
据汉简记载匈奴入侵汉塞的情况几乎每月都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匈奴入侵汉塞后杀略守塞吏士,盗取兵器财物,焚烧塞防,对汉塞造成巨大破坏。
当匈奴进攻人数较多时,守塞边郡都尉、司马等武职也要积极应对,有时还要进行追击作战。
总体来说汉塞对匈奴的抵御是积极有效的,从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通畅。
关键词:河西汉简;汉代;匈奴;边塞;冲突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1-0098-10作者简介:裴永亮(1981—),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项目“敦煌悬泉置墙壁题记整理与研究”(16BZS011)。
①汪桂海:《汉简所见匈奴对边塞的寇掠》,载《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9—306页。
②马智全:《居延汉简反映的汉匈边塞战事》,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63—68页。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河西汉简所见边塞地区汉匈日常战事及其特点裴永亮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一直以来,汉与匈奴之间的战和、经贸往来等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论文达数百篇,涉及的著作也很多。
两汉时期河西地区是汉匈的必争之地,对河西地区的汉匈关系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对汉匈战争的研究主要使用传世文献,较少利用简牍。
此前,汪桂海先生①和马智全先生②利用居延汉简对汉匈战事进行了论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二位先生只利用了河西汉简中的部分材料,未能对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的汉匈战事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衣食住行话汉朝:简谈汉朝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住⾏话汉朝:简谈汉朝普通⼈的⽣活状态⼀、汉朝普通农民的收⼊决定⽣活状态的主要是收⼊⽔平。
黄今⾔先⽣做过⼀个统计,列表如下:⼆、汉代的农业⼴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分⽀,这⾥只说⼀下狭义的农业,也就是粮⾷种植业。
汉代的种植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1、⽣产⼯具和耕作技术⽣产⼯具⽅⾯主要表现在铁器和⽜耕的推⼴。
铁制农具在秦朝就已经使⽤,但秦⽕之后满⽬疮痍,所以进⼊两汉之后⼜经过了⼀个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铁制农具的使⽤也经历了⼀个从北向南推⼴的过程。
西汉中期盐铁官营之后,中央政府在全国设铁官49处,覆盖当时约39%的郡县,其中南⽅只有三处。
到了东汉时期,不但铁官的覆盖范围有所扩⼤,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南⽅的铁官也增加到了七处。
⽜耕的技术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进⼊两汉之后同样也经历了⼀个恢复和逐步推⼴的过程。
赵过在北⽅推⼴代⽥法和⽜耕法,这些⽅法后来还推⼴到边郡。
东汉时期,国家更加重视普及⽜耕。
⼀些循吏也把⽜耕的办法推⼴到南⽅和边疆,其中以东汉初年的王景和任延最为著名。
从耕作技术来说,北⽅的精耕细作的旱作种植技术已经初具规模,南⽅的⽔稻栽培技术也有了很⼤的发展。
2、作物品种的增加粮⾷产量的提⾼汉代的主要农作物:粟、麦、菽、稻、⿇。
这些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在整个两汉时期都有所增加。
汉代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也有进步,种类也⽐前代增加很多。
有些作物还出现了⼤⾯积栽培得记录。
染料作物有蓝、地黄、卮、茜等。
张骞出西域后,带来了⼀些西域的物种,⽐如胡⿇、苜蓿等。
秦汉时期,蜀汉地区的茶叶已经成为全国的中⼼,饮茶迟⾄东汉已⼗分流⾏。
两汉时代粮⾷亩产的低限在⼀⽯左右,上限在四⽯左右,中⽥通常年景在三⽯左右[1]。
三、汉朝的赋税主要是说⼀下和⼩农相关的⼏个税种。
1、⽥赋汉代实⾏的是轻⽥租⽽重赋于民的政策。
税率经历了⼀个变⾰的过程。
西汉政权建⽴之后,⽥租之制如旧,只是税率有所降低⽽已。
汉⾼祖“约法省禁,轻⽥租,⼗五⽽税⼀。
西汉西域渠犁屯田考论
0 张春树 : 试论援武帝时 屯田仑头 ( < 轮台 )的问题) 载 < . 大箭杂志)第 四十八卷第 四期 , 94 4月。 17 年 马国 荣 : 浅谈攫代西域屯 田) ‘ < , 西域史论 丛》第一辑 . 疆人 民出版社 ,1 5 新 9 年。 8 @ 施丁 : 汉代 轮台屯 田的上限甸题> 载 ‘ 国史研究> 19 年第 4 。 《 , 中 94 期 ④ 劳干 ; 汉代西域都护 与戊 己柱尉> 载 ‘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盲所集刊)第二十八率上 册 .15 年 1 月 ;另 96 2 见< 劳干拳术论 文集 甲编) ,台北艺 文印书 局 . 96年 . 87— 7 17 第 6 88页。施 之勉 :< 田轮 台在 昭帝时> 屯 . 载 < 大磕杂 志)第 四十九卷第 一期 .17 年 7 94 月。
・
1 ・ 0
维普资讯
西汉西域渠犁屯田考论
《 记 ・ 列传 ) 史 大宛 : 汉 已拽 完 立昧蔡为 完王 而去 。岁余 ,完贵人 以为 昧蔡善谀 ,使我 田遏屠 ,乃相 与杀
睐蔡 ,立毋寡昆弟日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八质 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
盐泽 ,驻 往起 亭 ,而轮 台、 渠犁皆有 田卒 数 百人 ,王使者枝 尉领 护 , 以培使 外 田者。
《 资治通鉴・ 汉纪十- )沿袭 了 《 - 汉书 ・ 西域传上》的记载 ,认为 “ 大宛破 ,西域震惧 ,汉 自
使西域益得职。于是 自 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而轮台、渠犁皆有 田卒数百人 ,置使者校尉领
回 曾问吾 : ‘ 汉之经 营西域) 前 ,载 ‘ 中央大学半 月刊)第一 卷第八期 .13 90年 2月 ;另见 ‘ 中国经营西 域 史 ,上海商务 印书馆 ,13 年 , 5 页。陈慧生 :‘ 》 96 第 0 两汉 屯 田和统一 新疆 的关 系> ‘ . 泰汉史 论丛)第 三 辑, 陕西人 民出版社 .18 96年。
居延汉简中戍卒文化生活分析
《长江丛刊》2018.05105居延汉简中戍卒文化生活分析■和 勋/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 要:西北汉简特别是居延汉简的出土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
然而以往对于居延汉简的研究大多比较关注屯戍吏卒的军事运作,得出汉代屯戍吏卒生活繁苛、生活悲惨的结论。
然而并非完全这样,汉代边军防务机制能够长时间如此有效地实行,可以想象戍卒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必然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生活方面展开,揭示屯戍吏卒除了本职工作以外的另一种生活环境。
关键词:居延汉简 戍卒 文化生活一、物质文化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是人之基本生存需要,这在军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勤保障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纵观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许多战争 ,军士的粮草供应往往会决定此次战役的成败。
所以,物质对于汉代西北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主食汉代西北边军的主食种类很多,配给标准也不一样。
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以下简称《合校》)①所收录的简文统计有:粟:俱南燧长周常粟三石三斗三升少(214.53)麦:出麦一石九斗三升少以食斥竟燧卒周奉世九月食(10.3)穬麦:出穬麦二石六斗以廪夷胡燧卒 〼(253.6)䅭䅣:〼自取P 卒陈贺䅭䅣三石三斗三升少审登取P ……(44.26)糜:出糜大石一石七斗四升始元二年七月庚子溯以食吏一人尽戊辰廿九日积廿九人入升(88.26)此外,汉简中其它记载所见即有谷、米、粟、茭、黍米、……菽、粱米等多达25种。
②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士卒的主食还挺丰富,粗粮占很大的比例,现代人都讲究食物粗细搭配身体才会健康。
居延是个地广人稀的地区,且干旱少雨,自然环境恶劣。
而考古学家在居延都尉府遗址的居延城内发现了大量的磨盘,如此之多的磨盘集中在这样一个不大的面积里,说明作为汉代“居延大粮仓”的首府—居延都尉府,自然也是粮食集中地。
汉代边军粮食供应较为充足,这与汉政府实行大力发展西北边地的农业生产力是分不开的,因为这样才能稳住军心,守卫边疆。
汉代戍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汉代戍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2017-06-13 1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姜洋出土简牍中的书信多称为“记”,是秦汉时期最为常用的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
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是丝绸之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代丝路沿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提供了宝贵材料。
两汉政府经营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
从此,汉朝开始在河西走廊屯田戍边,设郡置县,建设河西到西域的城、障、亭、燧、置等侯望、邮传系统,军事防御与交通邮驿融为一体,以维护和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书·西域传》载:“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这条由张掖至敦煌的通道是汉代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派有大批戍卒进行屯守,《汉书·赵充国传》载“窥见西边、北边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
然而,作为丝路的普通守护者,默默无闻的戍卒千百年来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
1907年,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汉代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705 枚简牍。
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依据这些汉代简牍合撰出版《流沙坠简》一书,开启了利用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研究汉代历史的先河。
20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不断出土,其中的戍卒书信揭开了很多尘封已久的丝路往事。
记录普通人的丝路生活对汉代丝绸之路沿线戍卒的生活状况,学界多有争论。
戍卒生活的真实状况如何,可从其书信得到更为直接的反映。
西北汉简中的戍卒书信往往以“甚苦事”、“甚苦侯望”、“甚苦官事”为习用语。
敦煌烽燧遗址出土的两件书信可以反映出西北屯戍生活的艰辛:“田子渊坐前:顷久不相见,闲致,独劳,久客关外,起居无它,甚善。
致忧之,今接人来积三日,粮食又欲乏,愿子渊留意……”(《敦煌汉简》236·AB);“儿尚叩头白记:闲来,上日久食尽乏,愿贷谷一斛……杨掾坐前,数数哀怜,恩德甚厚甚厚……尹府哀小姓贫人子久居塞外,当为发代。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在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集释与疏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更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1.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的基本概念汉代的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制度是一种对官员、士人和诸侯王贵族进行赏赐和优待的制度。
它不仅包括了官员的俸禄、官服、官舍、赋税减免等物质待遇,还包括了对他们的封爵和赐给的名物。
这一制度的实施,既是对功臣的奖赏和激励,也是对社会贵族地位和尊严的体现。
2.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的历史渊源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封爵、赐禄、赏赐名物等手段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吸引和稳定贵族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制度逐渐演化和完善,成为了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的实施与作用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制度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和激励官员和贵族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赏赐和优待,可以使得官员和贵族对国家和社会有更多的忠诚和归属感,从而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发展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的评价与反思对于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制度,我们应该既要看到它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弊端和局限。
在实施这一制度时,一定要注重公平公正,防止因此而产生的腐败和特权现象。
更要注意它对财政的影响和挑战,以免给国家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总结与回顾:汉代遣册衣食住行类名物制度作为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和回顾这一制度的历史功绩和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汉代西北戍卒研究——以居延汉简为中心
AbstractHan dynasty, after obtaining the west, occupied area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new rule, adopted a series of garrison policy.Feng Sui in the border guarding them Shuzu, because very few literature records, the offspring of their knowledge is limited.However, information on bamboo slips unearthed, providing a large number of frontier garrison of the material.In this paper, the main literature handed down,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on bamboo slips,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related research based on the Han Feng Sui Shuzu the topic discussed.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Part I: Introduction, the main topics on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significance, statu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and other topics are introduced.Part II: Han Feng Sui system and Shuzu profile of research.Part III: Shuzu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Han Dynasty's measures and Shuzu in guarding duties when the task.IV: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slips to explore Shuzu social life.There are six aspects: First,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Shuzu, two, Shuzu medical and health conditions, three, Shuzu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our, Shuzu life of faith, five, Shuzu family life, VI, Shuzu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status.Part V: The understanding of Shuzu groups to explore the frontier areas of Chinese government to adjust control measures and guidelines.Through the above studies suggest that: Han Feng Sui Shuzu in the army and society the most basic level lower, bu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group, the stat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manage, and pay attention to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Shuzu, securityShuzu the legal rights and basic needs.Key words: Han Feng Sui Shuzu Slips凡 例1、本文用夹注和脚注两种方法,简牍材料用夹注法,其它材料用脚注法。
展现汉代农民生活历史画卷的佳作——《汉代农民生活研究》评介
身的复杂性及其所具有的传承性等特点。 总体而言,本书虽有微瑕,但不掩瑜。作为一
部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佳作袁 对于推动汉代农民生
活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都具有 极大的积极意义和学术价值袁 这也是作者的一大贡
献。 作者简介:甄尽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
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郑州,450046。 (责任编辑刘晓慧)
在研究主体方面,诚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
当前汉史学界对于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民”的关 注明显不够, 较少从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 态等方面对汉代农民生活进行系统研究 ,从而缺乏 对汉代乡村社会及农民生活的整体认知 ,且对汉代 农民包罗万象的生活形态很少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的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对其借鉴价值挖掘尚 不充分。而农民占据着汉代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没有对他们的足够关注,这样的乡村社会研究深度 是会打折扣的。基于此,《汉代农民生活研究》这 部著作以“农民”为研究主体,把历史写成“以人 为中心的历史”,成为该著作的突出特色之一。
四是对汉代农民社会生活的论述。 基于传统农 耕文明形成的安土重迁的特性,农民的交际圈相对 较小,多是以“熟人圈”为中心开展人际交往活 动。在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形成主要以血缘亲 情即父子、夫妻与兄弟关系为根本,其他人际关系 都是以此为基础而有差序的延伸与派生的人际关系 网络。 此外袁 农民还借助社日和市场等比较开放的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戍卒的生活
西汉时期,匈奴、羌等部族频繁威胁中央政权。
以匈奴为例,汉初国家无力反击,一直实施和亲政策,到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西北用兵,并逐步采取措施对河西走廊进行了开发,派遣戍卒便是其中之一。
戍卒作为下层兵士,少见于文献记载之中。
随着居延汉简的大量发现和出土,相关释读和研究也逐步展开,发现了较多关于戍卒的记载,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区汉代戍卒的研究。
一、居延汉简概况“居延”指甘肃省西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其东侧为巴丹吉林沙漠,西靠北山山脉,是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居延地区仍然保留有大量的城障烽燧遗址,从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竹木简牍。
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分新简和旧简。
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贝格曼在额济纳河两岸的大湾、地湾、黑城等地的烽燧遗址中共获木简10200余枚,此为居延旧简。
1972—1974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金关、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发掘,获汉简19637枚;1976年,又在居延肯托尼地区调查发现汉简173枚,此为居延新简。
其后,1986年又在居延肩水候官治所在地湾城(A33)遗址出土汉简1000余枚,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居延汉简数量进一步充实[1]。
破城子遗址又名甲渠候官遗址,包括候官构筑的城障、坞,候官专职瞭望的烽台与坞东的灰堆三个部分,共出土简牍7000余枚[2]。
甲渠塞第四燧遗址,即甲渠塞西段由南而北按序命名的一列烽台的第四座,出土木简195枚[3]。
肩水金关遗址,位于额齐纳河上游东岸,是由河西前往居延都尉的咽喉之地,共发现木简11577枚[4]。
甲渠候官、第四燧、肩水金关三处发掘面积达4500平方米[5],共获汉简19600余枚,多为比较完整的文书册簿、诏书、律令和牒书,都有一定的行文程序和格式,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对研究汉代的文档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考古发掘出土的居延汉简所包含内容十分丰富且珍贵,有一些内容甚至在文献史籍中几乎缺佚,这为本题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基础。
居延汉简反映的汉代河西地区戍卒、田卒问题探析
居延汉简反映的汉代河西地区戍卒、田卒问题探析
黄兆宏;秦菲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6)004
【摘要】河西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地以及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汉代河西地区的戍卒和田卒来自于全国的27个郡国.各郡国人口的输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战争、政治、人地矛盾等因素.戍卒和田卒的输入对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卫和经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6页(P111-116)
【作者】黄兆宏;秦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汉代河西社会生活的精细画卷——读《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 [J], 孙占宇
2.从出土居延汉简看汉代戍边吏卒医疗保障制度 [J], 高元武
3.从出土居延汉简看汉代戍边吏卒医疗保障制度 [J], 高元武
4.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田卒与戍卒之别 [J], 牛忠菁;方琦
5.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 [J], 李振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精述微信而有徵--评赵兰香、朱奎泽《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
考精述微信而有徵--评赵兰香、朱奎泽《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马智全【摘要】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赵兰香、朱奎泽新著《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是汉代河西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该著总体上分为衣、食、住、行四编,既有基础性的材料考辨,又有历史性的综合观察,达到了求真与思辨的有机统一。
传世文献与简牍文书相结合为相关考证取得了符合历史实际的认识,考古材料的运用又为具体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形象直观的插图和图表则是本书科学性和可读性的鲜明体现。
%Study o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exi Soldiers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was published by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in 2015 which written by Zhao Lan-xiang and Zhu Kui-ze.The book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social life of the Han Dynasty Hexi Soldiers,generally divided into clothing,food,housing,travel four series.The book takes basis material textual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tru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ook i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bamboo slips document , use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diagrams and illustrations ,which increased the scientific and readability of the book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汉简;河西;吏卒;衣食住行【作者】马智全【作者单位】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07汉代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开创时期的黄金通道,自二十世纪边塞烽燧汉晋简牍大量发现以来,受到了中外学者广泛的关注。
汉简所见河西戍边军费相关问题考
汉简所见河西戍边军费相关问题考
范香立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8)004
【摘要】汉代河西地区驻扎了大量的戍边军队,担负着抗击匈奴、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的重要职责.根据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与传世文献,文章从军官俸禄、粮食供给及运输费、衣服供给费用、武器装备及军马费、赏赐及抚恤费等,蠡测汉代河西地区的军队费用开支总和达10亿钱,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4%左右.并对汉代河西戍边军费的完备而细密的帐簿制度和严格的审核制度做了探讨,尤其是按日月年分别编册成籍,这对国家及时准确地了解军费开支使用情况及军费、粮食等物资的调拨,同时也为防止不法官吏盗取国防财物事情的发生,都起到了积极的监控作用.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范香立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汉简所见汉代河西边郡人口来源考 [J], 杨芳
2.汉简所见河西边郡\"作者\"考 [J], 金蓉;侯宗辉
3.河西汉简所见边塞地区汉匈日常战事及其特点 [J], 裴永亮
4.汉简所见河西边塞戍卒死亡原因考 [J], JIA Qiang
5.河西汉简所见县“守丞”整理札记 [J], 许程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密汉代河西屯戍粮仓
解密汉代河西屯戍粮仓解密汉代河西屯戍粮仓河西地区,作为汉代正式纳入我国行政版图的重要区域,并在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核心交流通道而彰显出独特的战略地位。
众所周知,为巩固开疆拓土的成果和进一步拓展帝国的影响,两汉政权曾在此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屯戍斗争。
作为屯戍斗争命门的粮食供给与储藏问题,历来是人们的兴趣所在。
可惜的是,由于传世文献对这方面的相关记录不甚明了,因而给后世留存了不少悬疑。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发展,汉代河西屯戍地区的相关遗址、遗迹与简牍资料得以不断面世,为这一问题的逐步解密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和更具细节性的信息。
系统合理的布局汉代河西屯戍系统粮仓的建置与布局,从考古遗迹和出土汉代简牍资料的相关信息看,当以军事建制情况逐级布设,同时有一些特殊的仓储和补充形式相配合。
从具体情况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其一,悉心布局的建制仓。
这一类粮仓是当时纳入屯戍系统正式规划、上了一定规模且有明确的仓名的纯军事供需仓。
按各区域内所在粮仓的供需能力与级别看,又可以将它们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都尉仓。
从考古所得汉代屯戍简牍材料上所记的情况对比来看,多处发现的“居延城仓”、“城仓”、“居延仓”、“北仓”等粮仓,均与当时屯戍系统的最高军政长官――都尉的所在地密切相关,一般都设在都尉府直接驻辖之地,负责整个都尉府所部属吏、戍卒的粮食供给。
分布上基本是一个都尉所在即建置一个大粮仓,是为系统总储仓。
第二层次是候官仓。
这就是相关简牍材料中多见的“候官仓”、“候仓”等。
正常情况是,这类级别的粮仓设在候官(屯戍系统中次于都尉的各驻防单位的军政长官)所在地,是仅次于都尉所在地总储仓的粮仓。
第三层次是部仓。
这类粮仓一般设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长(屯戍系统中次于候官的各驻防单位的军政长官)的驻防地。
这一层次的粮仓之所以被称为部仓,是因为当时屯戍系统中候长的驻防点又被称为“部”。
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个“燧”(当时的基层军事驻防点,即烽燧)都设有此级别的粮仓,而是在候官之下以一定的“部”数为基准有计划地建置。
西汉长安的甲第
西汉长安的甲第王培华;戴国庆【摘要】纵观学术史,中国古代住宅很少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至于汉代长安的高级住宅即所谓“甲第”,研究的就更少了.有鉴于此,我们从历史、地理、文献和建筑等方面作了探索,发现西汉列侯、公主、将军、丞相等在京师长安都有甲第;国王朝见皇帝或有大事时,则居京师邸第.这些甲第,在布局上,主要分布在未央宫东阙、北阙、宣平贵里和长安城北五陵、城东杜陵、霸陵的陵邑;在时间上,从高祖六年到吕后六年(前201-前182)有诸侯、王邸第百余所,在文景武昭宣成帝至汉末,仍有甲第修建;在性质上,系国家赐予(分配)或营造,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只有较高政治地位者才能获得使用权,所有权则归国家,可见它不是商品,不能交易,列侯可改建、扩建,失侯时朝廷收回,另赐他人.【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13页(P122-134)【关键词】汉;长安;住宅;甲第;等级身份【作者】王培华;戴国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一百多年来,中国史研究中,服饰史、饮食史、水利史、交通史等等,都有成果,而住宅史研究,除了各地开发利用保留下来的明清民居为旅游资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就汉代住宅而言,近年有学者研究了河西屯戍吏卒的住所*赵兰香、朱奎泽:《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第3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至于长安的甲第,即高级住宅情况,尚不清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仅有几种成果略有涉及:1996年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中有西汉长安城图(考古)、西汉长安城图(文献)和西汉未央宫图、西汉建章宫图,于后两图中标注出一些高官、显贵如夏侯婴、石奋、董贤、霍光、王商等列侯府第的位置*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6页。
2024届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八)语文试卷(解析版)
材料三:
楚国和楚文字虽被秦灭亡,但楚人未绝,楚笔法亦在,具有“快写”“便捷”属性的楚系笔法,顽强地“寄生”在了秦简墨迹中,并随之进入汉代。
汉承秦制。汉代使用的文字形体直接继承了秦文字,秦国在被其征服过的领域强制推广秦文字,六国文字逐渐没落,两系文字合并为一系。在汉代初期所能见到的大量简帛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秦简墨书如出一辙:逆锋起笔,方折笔画,戛止收笔,偶然出一些波磔笔画等,马王堆帛书中的绝大多数文本即是如此。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摘编自徐舒桐《秦汉简牍中的楚系笔法现象及其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北地区,简牍曾作为书写载体承载着大量历史,甘肃省出土了7万多枚汉简,在全国首屈一指,堪称简牍大省。
B.长沙五一简包括下行文书、平行文书,还有上行文书底本,比同时期其他史料类型更加全面,也更具史料和艺术价值。
(摘编自《甘肃简牍博物馆见证“片”语言万事》)
材料二:
长沙五一广场,自古以来就是长沙城的中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今五一广场为中心 建造城邑。秦初,在此设长沙郡。西汉在此建立长沙国。《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辖临湘、益阳、湘南等十三县,临湘为都城所在,宫署位置仍在五一广场区域。
自1996年至2011年,在长沙五一广场及周边地区,考古就相继出土了六批竹木简牍,其中包括2010年考古发掘的五一广场东汉简(以下简称五一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2018)V〇1.23N〇.4(2018)
汉代河西社会生活的精细画卷
—读《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
孙占宇
(兰州城市学院简牍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志码:A
在秦汉史研究中,河西四郡无疑是一个充满魅 力的地域。
从月支、乌孙、匈奴等边疆民族的游牧生 活到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出师征战,从汉朝边疆治理 体系的初步系统建立到中西文明的不断交流,河西 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沉积了丰厚的历史记忆。
二 十世纪以来,随着大量河西汉简的出土,二千年前边 塞社会风貌逐渐清晰,而河西屯戍吏卒的社会生活 状况,也就成了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仅从 相关著作来看,王子今先生《秦汉交通史稿》、黄今言 先生《秦汉军制史稿》、彭卫、杨振红先生《中国风俗 通史秦汉卷》都对汉代河西屯戍生活有所考论。
赵 宠亮先生《行役戍备一河西汉塞吏卒的社会生活》更是研究河西屯戍生活的重要著作,内容全面丰富。
不过,仅就汉代河西屯戍吏卒日常生活状态的研究 而言,赵兰香、朱奎泽近著《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 住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无疑是一部 精细而又形象的代表性论作。
该著在总体设计上分为衣篇、食篇、住篇、行篇 四个编目,各编分章节讨论,仅从编目内容分类上就 可以看出著者考察的细密。
如屯戍吏卒的衣装,总 体上分为常服类与防护类两个类别。
常服类包括头 衣(冠、巾、帻)、体衣(袍、禪衣、檐褕、裘、袭、襦、中衣、绔、禪、帬)、足衣(履、舄、革提、革履、臬肥、常韦、戈韦沓、袜)及体衣附加物(带、行縢)。
防护类包括 鞮瞀、铠甲、射鞲、面衣等物品。
屯戍吏卒的饮食总 体上分为主食类、副食类、行军备粮类三个类别。
主 食类包括黍、粟、粱、麦、稷、秫、豆菽、糜子、稻米等品 种。
副食类包括肉食类(猪肉、羊肉、下水、油脂、鸡 肉、鱼肉、狗肉)、蔬菜类(葱、韭、葵、芜菁、芥菜、戎
文章编号:1008-9020(2018)04-141-02
介)、调味品类(盐、豉、酱、饴)、饮品类(酒)。
行军备 粮类有干饭、精等品类。
屯戍吏卒的居住形式有边 城、障、坞、烽燧、关、营帐、邸阁、望楼、传舍、田舍等,室内陈设与生活用具有席(衽席、苇席、蒲席)、炕、床、卧榻、几、碗架、灯台、衣物架、壁柜、寝具、承尘、屏风等。
屯戍吏卒出行的通关凭证有符、传、节与致 籍、柒、过所、诏令等形式,运输工具有畜类的马、牛、驴、骆驼,车类的马车(轺车、方相车、兰车、辎车)、牛 车等类型。
因此,从上述篇目内容来看,该著分类细 密,涉及内容广泛,囊括了汉代边塞吏卒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从具体考证来看,该著由于重视文献考辨与出 土资料的结合,因此颇多创新之处。
例如冠中的鹖 冠,传统训释认为是插有鹖羽的帽子。
《后汉书•舆服 志》院野武冠,俗谓之大冠,環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 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而作者通过考察汉代居 延武官的画像和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中的子路像,认 为鹖冠是“冠上加鹖形”的式样。
从图像来看,鹖冠上 有鹖形,鹖的首、身、尾倶全,可见作者的解释更为可 取。
又如作者对绔(裤)的考证,不少学者依据传世文 献已指出汉代绔有无裆与有裆两种形制,但对于这 两种绔的具体式样,认识还不够明晰。
关于无裆绔,《说文》院野绔,胫衣也。
”段玉裁注院野今所谓套裤也,左 右各一,分衣两胫。
”《释名•释衣服》院野绔,跨也,两股 各跨别也。
”似乎这类裤只有两条绔管,左右分置,无 裆无腰。
作者考察了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绔及 镇江周瑀墓出土的南宋开裆绔,认为这种绔“下有收 口,上有分裆,两绔脚也不是左右分离不连属的,而 是由绔腰的作用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这样的认识因
收稿日期:2018-03-02
作者简介:小占宇(1971—),男,甘肃永登人,教授。
研究方向:秦汉简牍文献整理与研究。
141
第23卷第4期(2018)孙占宇:汉代河西社会生活的精细画卷Vol.23 N o.4(2018)
有考古实物的支撑自然更为可信。
对于有裆绔,研 究者都关注到有裆绔时称穷绔,《汉书》服虔注院野穷绔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
”颜师古注院野穷绔即今之 绲裆绔也。
”而作者通过考察新疆民丰汉墓出土的 男绔,认为“此绔有腰,前后裆合拢。
可视为汉代绲 裆绔的例证。
合裆裤的裆部很大,直线裁剪,不太考 虑人体的结构,也称为‘大绔爷。
”这样的认识因有图 像的支撑而更加直观形象。
该著在内容上不仅有具体名物的考证,还有相 关问题的深入探讨。
因为汉代屯戍吏卒的衣食住行 不仅是边塞的日常生活问题,还是汉代边疆社会管 理的重要内容。
如汉代屯戍吏卒衣装的来源,就是 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借助于汉简材料考证,指出 汉代戍边吏卒衣装主要由官府提供。
配发衣装的对 象,包括征兵制、募兵制和刑徒兵制下的广大士卒,而谪兵制和志愿兵制下的良家子、私从者除外。
官 府配发服装分一年两次,夏以四月尽六月,冬以九月 尽十一月。
官府配发的衣装数量,汉政府有基本配 额,但由于戍边士卒的衣服由当地政府供给,各郡县 经济情况不一样,因此不同郡县的士卒所供给的服 装数量也不相同。
屯戍吏卒衣装之所以能官给,是 因为汉代官府对纺织业重视,官营手工业规模宏大,纺织工具先进。
同时,汉代吏卒衣装也有私人自备 的情况,私衣的来源有四种方式:由士卒家属交给官 府代办托运到边塞,通过购买、贳买的方式得到;由家乡亲人私寄到边塞;士卒出发时随身携带。
这样 细致深入的考证,揭示了汉代戍卒衣装配发制度的 若干不为世人所知的细节,显示了作者缜密的思考 能力。
该著考证分析观点鲜明,见解精辟,体现出作者 对相关问题的准确认知和深入把握。
关于河西边塞 建筑规划设计与营建特点,作者指出河西边塞通过 营建边城、鄣、坞壁、烽燧、塞墙等建筑形式来达到防 御目的;采用多重城垣相套的防御设计特点;城鄣、烽燧设计注重门户的防守;边城周围修筑数量不等 的烽燧,起瞭望和报警作用;边城的城垣四周多挖有 壕沟,起护城作用;无论是城、鄣还是烽燧,都有登高 望远的制高点,如边城的角楼和烽燧顶部的候楼等。
这样的分析,清晰准确地指出了边塞建筑的营建特 点,核心是达到防御匈奴入侵的目的,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涵义被揭示。
该著的研究方法也颇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 是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传世 文献重在训诂诠释,而出土文献可以具体印证,加强 了考证的可信性。
作者运用的出土文献主要是河西 汉简,汉简材料是汉代边塞吏卒的生活实录,涉及到 边塞戍卒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是认识当时社会最 为原始的档案文献,也是本书取得学术成果的重要 凭借。
其次是文献考证与图版资料的有机结合,作者 引用汉代木板画、画像石、壁画、石陶俑及出土实物 照片,对考证对象作出形象展示,图片的运用最为直 观的展示出当时的实际状况,为本书增色不少。
再次 是统计方法的运用,由于简牍资料丰富,统计方法可 以有效地揭示真实状况。
如关于汉代军服的颜色,有 学者依据文献资料考证,认为“绛色和赤色应是汉代 军服的常色”,而作者对居延汉简中士卒的衣装色彩 作了全面的数量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戍卒的衣装颜 色以皂、白、黄为主,跟普通戍民的服装颜色接近,这 就说明汉代军服的颜色不一定是绛色或红色。
或者 说,当时屯戍士卒的军服颜色不同于中央军和其他 地方军的军服颜色。
”由于这种认识基于数据统计基 础之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如屯戍吏卒的服装 质料特点,作者通过对相关汉简资料的统计,指出 “当时屯戍吏卒的衣装质料取材广泛,主要有布、皮 革、丝织品、絮四类”,而从统计表还可以看出皮革有 羊韦、犬皮、牛革等类,丝织品有练、缣、素、绉等类,具 有重要认识价值。
当然,由于汉代衣食住行问题涉及内容广泛,本 书作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论作,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探讨也相当深入,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问题都已 得到解决,书中有些方面的阐述还存在泛论多而考 证少的情况,更为深入的研究,也还需要学界同仁共 同努力。
总体来看,赵兰香、朱奎泽先生所著《汉代河西 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内容丰富,考辨明晰,既有 概念的辨析,又有图版的印证,既有汉简的考证,又 有理论的分析,既有现象的阐述,又有原因与特点的 揭示,是对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相关问题作 出了精细描绘的一部新的力作。
142
责任编辑:马晓娟。